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Huggies 好奇小森林尿布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幫寶適尿布 一級幫 […]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親子教育

小孩情緒化?5招教出高EQ的孩子

孩子有時亂發脾氣,或自己躲在角落生悶氣,這些情緒化行為一定讓爸媽們傷透腦筋吧!兒童發展專家表示,小孩子表現心情不好很正常,但有些孩子,會比其他人表現更情緒化和喜怒無常,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適當地表達沮喪情緒的方法。以下介紹5招教養守則,讓您教出高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不情緒化的小孩。 1. 找出造成孩子有情緒的原因並溝通 往往我們可能會認為,孩子是故意耍脾氣、表現情緒,為了得到大人們的注意,但也別忘記,孩子們的確也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此時爸媽請多點耐心,不妨透過觀察或直接問孩子為什麼難過或生氣。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肚子餓、想睡、被大人罵,有時也可能是爸媽過度關注其他兄弟姊妹,讓他們感受被冷落了等等。而父母在知道小孩的鬧情緒原因後,就可以進一步去安慰、解釋或是關心他。 2. 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表達想法 讓小孩知道「家」是可以安全地表達自己想法的地方,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感覺恐懼、緊張,或即使和大人有不同的看法時,小孩都應該要能自在的表達他們的想法。有時小孩沮喪或暴躁的表現,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或不敢說出想說的話,所以透過展現情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3. 教導孩子更好的表達方式 當小孩鬧情緒時,爸媽不妨對孩子傳達「等你準備好時,我們再來溝通」的觀念。畢竟,與其斥責他們,不如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若是無理取鬧或是不好好說出來,爸爸媽媽是不會替他解決的。 4. 盡量減少家裡的壓力氛圍 情緒化的孩子,經常受到家中壓力的影響,所以身為父母,最好讓孩子感受到和家人相處是沒有壓力的,因為當家庭關係有壓力的情況下,小孩受的影響其實很大,尤其當家人發脾氣時,孩子們會變得焦慮,所以在面對情緒化的孩子時,爸媽最好也不要抱著生氣的情緒處理或解決事情。 5. 給孩子一個專屬的抱怨時間 爸媽可以試著設立一個專屬時段,允許孩子抱怨和談論他們覺得困擾的事情,例如每天早上或晚上10分鐘,當時間結束時,抱怨也必須停止,直到隔天才可以繼續。有些小孩可能會有很多不滿想說,但受限於固定時間,所以可以請他們寫下問題和想說的事情,這也能幫助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孩子可能也會遇到沒有事情可以抱怨的時候,甚至會為了隔天的抱怨時間,努力尋找事情抱怨,久而久之,會讓他們漸漸減少抱怨的習慣。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發燒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之一,通常不必過度擔心,但當自己的小孩發燒時,父母仍然免不了會緊張,擔心併發更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有家長認為,發燒有助增強免疫力,所以堅持不讓小孩吃退燒藥;不過,這個觀念也不全然正確。《Hello醫師》為您整理關於小孩發燒的8大迷思,帶大家一一破解。 迷思1:只要發燒都不好 這是較傳統的觀念,現代家長大都能理解,發燒其實是身體啟動免疫系統,幫助身體對抗感染;因此,一般在37.8~40°C的發燒,其實對身體抵抗病毒是有幫助的。 迷思2: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 通常燒到39~39.5°C時,雖然還在能幫助抵抗病毒的體溫範圍,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小孩感到很不舒服,也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舒緩不適。 迷思3:吃退燒藥就沒事 多數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會持續2~3天;若藥效失效,可能持續發燒;因此,如有需要,可考慮繼續服藥,通常在第3或第4天即可恢復正常。 迷思4:若沒治療體溫會愈燒愈高 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會執行體溫調控功能,因此,多數感染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39.5~40°C,超過40.6~41.1°C的案例更是少見。 迷思5:發燒超過40°C會燒壞腦袋 一般而言,發燒一般不會燒壞腦袋的,只有體溫超過42°C才可能造成傷害。且身體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也很難,通常須在氣溫或環境相當炎熱、悶熱的地方,才有可能發生,例如把小孩留在悶熱的車裡。 至於坊間會有高燒過後傷了腦子的說法,其實是病人因腦膜炎引發高燒,所以,是腦膜炎造成腦部組織的損傷,而非高燒所造成。 迷思6:冷水澡或酒精擦澡可退燒 雖然看似很合理,但無論是洗冷水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身體,都會因為體表溫度下降,反而使身體發抖,製造更多熱能,讓體溫不降反升。 迷思7:發燒代表寶寶在長牙 一份長達7個月的研究顯示,長牙並不會導致發燒。會有這個迷思的原因,推測是因為小孩的長牙期間,約4個月到2歲時,他們較易因感染而發燒,因此讓很多人有長牙會導致發燒的錯誤印象。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這個迷思,而忽略小孩真正的病因。 迷思8:發燒若熱痙攣會傷腦 小孩發燒的症狀通常不會太嚴重,不過6個月到6歲的小孩,仍有3%的機率會出現熱痙攣(Febrile convulsion)。發作時,小孩通常失去意識,出現肌肉僵硬症狀,並開始抽搐。雖然發生時看起來會很嚴重,不過熱痙攣並不會造成任何大腦損傷,而且幾乎不會對小孩產生任何傷害。 如果小孩因發燒出現熱痙攣,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將孩子放到有柔軟表面的的床或椅子上,讓小孩側躺或平躺,並觀察、記錄痙攣情形以及持續時間,以便跟醫師描述病況。 小孩熱痙攣時,切記不能讓他洗冷水澡,也不要嘗試阻止抽搐,不然會導致小孩受傷。熱痙攣發生時,家長只能靜待發作結束,但若有以下情形,應儘速就醫: 痙攣發作後無法呼吸。 痙攣發作1次後,馬上接著又再發作1次。 痙攣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這是小孩第1次痙攣發作。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5~10分鐘以上。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健康問題

家長看不見的問題!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兒童虐待與忽視資料庫系統(Ntion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ata System)的資料顯示,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是一種對兒童的不當對待(Maltreatment)。儘管大多數家長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雇請托育人員,但很多時候,家長並沒有給孩子足夠,或是符合年齡需求的必要照顧、關心。下列將介紹,什麼是情感忽視,並會出現哪些症狀及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情感忽視? 忽視有4種基本類型:生理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與情感忽視;在這些類型當中,情感忽視被稱為看不見的問題。導致情感忽視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親因工作過於忙碌、家庭的基本結構、心理健康的問題、父母親成長有情感忽視的經驗、對孩子有異於平常的期望等。 因此,家長若不能在情感上給孩子足夠支持,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孩子如果無法從家長身上得到必要的關懷、愛與鼓勵,那很可能會造成他們覺得自我形像低落,進而濫用藥物,出現消極行為,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殺傾向。 情感忽視有哪些症狀? 由於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問題,要確認孩子是否是情感忽視的情況,並不容易。然而,如果孩子有下列的徵兆,很可能有情感忽視的情況: 自尊低下。 完美主義。 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但不確定是什麼。 對於被拒絕很敏感。 焦慮或憂鬱(Depression)。 感到過度害怕,或有恐懼症(Phobias)。 個人衛生習慣很差。 飲食習慣異常。 無法自我控制。 不願意遵守、服從規則。 常做惡夢。 情緒疏忽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成長過程中,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是有很多缺點。他們覺得要交新朋友很困難,言語上的溝通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與其他開心快樂的孩子相比較,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在學期間通常會比較短暫。此外,孩子如果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支持,往往會在網路上尋求更多外人的關注、互動,藉此拓展他們的社交範圍。但這對孩子而言,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陷入網路霸凌的情況。 如何在情感上支持並幫助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幹嘛、做什麼事情,而疏忽孩子的情緒。為了要避免情感忽視的情況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應做到下列幾點: 多傾聽、關心孩子: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跟孩子聊天、談談,讓他們知道,父母親隨時都很關心他們。 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身為家長,或許您與另一半都很忙碌,彼此間不容易找到共同時間,關切孩子。但是為了找出妥善照顧、關心孩子的方法,父母親雙方無論如何,要經常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 必要時,主動向孩子道歉:有時候,父母親會不經意的說出傷害孩子內心感受的話。身為家長,請不要故意忽視,不跟孩子道歉。孩子會因為您主動道歉後,而讓親子關係和好。 務實的期待孩子的成就:為了避免造成孩子、親子關係有太多壓力,您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務實。 適當的獎勵孩子: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請真誠坦率、衷心的讚美他們。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要送孩子去學才藝嗎?小孩上才藝課的優缺點和建議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校放學後,都會讓他們去上一些才藝課,如:珠心算、游泳、芭蕾舞、足球等。畢竟家長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多才能,這樣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家長是否曾經仔細想過,對孩子期望過高,是否會造成孩子更多負擔?下列,將為家長分析,上才藝課對孩子的優缺點,及造成的影響。 孩子上才藝課的5優點 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新事物。 讓孩子從才藝課中,學會日常生活重要的技能,如:變得更獨立、更具有責任感、更有效的做好時間管理等。 讓孩子從與更多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真實生活。 讓孩子對生命感到更加的熱誠、更有希望。 減少孩子投入不正當活動的機會,如:賭博、曠課、抽菸。 才藝課可能為孩子帶來的6缺點 當然,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當孩子投入很多時間上才藝課時,也可能為他們帶來負面效果。 過多的才藝課,可能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為了銜接不同課程,他們得勿勿忙忙趕時間。 孩子因為必需要上很多才藝課所感受的壓力、焦慮,可能會導致他們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感到憂鬱。 孩子可能因為表現無法符合父母親的期望,讓他們的心情大受影響。 由於必需要上才藝課,造成孩子沒有足夠時間,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可能會顯得情緒低落。 孩子因為上才藝課,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隨著減少。 才藝課負擔過重的5徵兆 很容易生病。 容易感到疲倦、沒有什麼動力,幾乎快要筋疲力竭。 總是邊吃晚餐,邊寫功課、作業。 常常忘記一般孩子都想做的事,如:生日派對、跟堂兄弟姐妹玩耍,去探望爺爺奶奶。 有輕微的心理問題的徵兆。 6方法幫助孩子平衡才藝課與生活 孩子年紀還小,不應該讓他們太過於忙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在上才藝課、日常生活間,取得平衡。下面提供一些小撇步: 限制孩子要上的才藝課數量:家長必需跟孩子好好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以及孩子真正想要學習的才藝課程。 了解孩子的優點與弱點:由於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唯一的,所以家長要找出孩子的興趣,並給予支持。如:孩子熱愛音樂,您可以考慮讓孩子去上鋼琴課,這樣對孩子而言,已經足夠,他們不需要再上其他才藝課。 設定屬於全家人共享的時光:您可以告訴全家人,星期日是專門保留給家裡每個人的時間,在這一天裡,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要做的事情,盡情放鬆,玩得開心、快樂。 讓孩子每天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當孩子寫完功課、作業時,家長可以讓他們玩自己最喜歡的遊戲、玩具1小時。 動靜活動均衡:確認孩子從事的室內靜態活動、戶外動態活動,兩者之間是均衡的。 確保孩子睡眠充足:睡眠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最好讓孩子每天都能有8小時的睡眠。


親子教育

這樣用才對!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

身為家長,什麼時候應該要教孩子認識金錢,並學習使用它、以及做好管理,來培養他們良好的金錢觀念,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從小讓孩子就認識基本的金錢概念,是生活裡重要的課題,因為孩子有了正確的金錢觀念,就可以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也學習了成長階段中,重要的一課。 了解金錢的意義 首先,讓孩子了解金錢是一個重要的工具,買東西都會用到錢,日常生活也因為金錢流通,變得簡單、方便。另外,讓孩子知道,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樹上長出來,而是要靠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才能賺到錢,而且絕對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如:犯罪,得到金錢。而賺到錢之後,就要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 教孩子如何在預算內運用金錢 您可以給孩子一筆小金額的預算,讓他們試著學習如何在預算內,自行運用、支配金錢。告知孩子,只要不超出預算的金額,他們可以用這些錢自由的買東西;但是要買什麼之前,先想清楚是不是自己必需要買的東西。透過這樣的作法,讓孩子有機會學到,當他們花太多錢的時候,超出預算是什麼結果。 耐心等待後價錢會便宜許多 您可以告訴孩子,有些他們很想要買的東西,往往在稍微多等待一陣子後,價錢會便宜許多。若孩子了解、而且學會這種節省金錢支出的作法,在未來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時,也可以減少花費,甚至有機會減少信用卡循環利息的風險。孩子學會做好金錢管理,便可以在有限預算內,充分自行運用可以支配的金錢。. 購物前先設定金額 帶孩子去購物、逛街前,請先告知孩子可以花費的金額。而且先讓孩子寫下來他們想要買的物品、要逛的店鋪,以及每樣東西的大概價格。這樣在購物時,孩子可以比較不同店家的商品價格差別,最後由他們自行做出最划算的決定。此外,逛街前要讓孩子列出購物清單,才能讓他們有效控制好金錢的使用,避免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購物前,家長要培養孩子規劃,只買需要的東西的習慣。 教孩子存夠了錢就能買東西 如果孩子想買某樣東西,但錢不夠,請您告訴他們要慢慢存錢,等到錢夠了之後,再帶他們去買;並在購買的時候,讓孩子自己付錢。這樣的作法,可以讓孩子學到,他們可以用存錢的方式買到想要的東西。東西買到後,他們也會更加珍惜、好好使用;相反的,如果是由家長主動買給孩子,那他們大多比較不會愛惜東西。 讓孩子做好金錢支出的記錄 您可以買一台筆記型電腦送給孩子,讓他們用電腦,做好金錢支出、使用的記錄。孩子自己了解他們把錢用在買哪些東西、花在哪一方面上,這是他們獲得金錢管理基本概念的第一步;對孩子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鼓勵孩子體會賺錢的辛苦 要讓孩子真正了解金錢的意義,讓孩子打工賺錢是很好的方法。孩子可以選擇在餐廳裡擔任服務生,或是利用暑假時,到賣場、商店擔任收銀員。當孩子真正投入工作時,他們就能實際領略到,賺錢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樣的體會,也能讓孩子下次要買東西之前,好好想清楚什麼是真正需要的。此外,工作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實際經驗。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教出有教養的小孩~6招維持教育一致性

相信許多人在教小孩時,都知道保持一貫的態度十分重要,為的是在孩子們面前樹立榜樣,以及讓他們了解事情的界線在哪裡,而且,孩子也能因此猜測父母的反應與底線,例如:孩子需要知道「爸爸希望我在吃飯前洗手,如果我沒洗手,就沒有蛋糕當飯後甜點了。」因此,若身為家長還是無法抓住這樣的教育精髓,那麼下列的6方法能夠幫助您,教養小朋友時如何維持一致性。 1. 建立事情的優先順序 若同時建立好幾項規則,會使家長力不從心。那麼一開始,應該先選擇一兩項執行就好;將所有心力都投注於執行這一兩項,會比較容易上手,例如:若您想解決孩子對甜食的過度渴望,及戒掉他們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不雅詞彙,那麼這兩件事就是最優先的一兩項。請家長過程中不要屈服,也不要獎勵,嘗試從根本解決問題。因為,一但問題解決了,再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其他問題,就會更得心應手。 2. 建立長期計畫 慢慢來,不要急。事情變化得太快,可能會讓孩子的心理感到困惑及沮喪,例如:您提醒孩子刷牙時,需要提醒2~3次,但孩子已經習慣第3次提醒後才開始動作。若您現在想改善這個行為,與其第1次提醒後馬上大吼大叫,使孩子會感到困惑和驚嚇,不如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並找出合適的方法。 3. 選擇合適的時間 若孩子下週即將過5歲生日,那下午5點以後禁止糖果的計畫可能會失敗。因此,請選擇合適的時間開始執行,不要在不可預測且不穩定的情況下建立新規則。 4. 耐住性子慢慢教 進行準備好的計畫時,出現阻力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有可能不聽從指示或不願服從。也有可能一開始計畫順利執行,但到最後又故態復萌。因此,身為父母,千萬不要過度著急,要耐著性子慢慢教導,因為這有可能只是暫時的狀況。只要您具備足夠的決心,孩子的表現會愈來愈好的。 5. 請另一半或家人協助 一旦下定決心要建立規則,就不要單打獨鬥。您可以請求您的另一半、其他家人及孩子的老師協助。告訴他們您的計畫,讓大家能夠一起配合。 6. 遇突發狀況懂得變通 若發生突發事件,如親戚臨時來訪,可能會中斷執行中的規則,請提前讓孩子了解情形。例如:告訴孩子「因為叔叔週末要來,當天下午5點後可以吃糖果。但這是特殊狀況,週一就要恢復正常。」如此一來,您才能更有效地執行訂立的規則。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孩子無止盡要求!5方法避免過度自我

身為家長,也許會對下列的情境很熟悉:小孩在百貨公司放聲哭鬧,吵著要家長買東西,只見父母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毫無辦法,似乎進退兩難。同樣的,您可能也注意到了,現在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總有無止盡地要求。事實上,這些是很常見的情況,被稱為「我、我、我」的流行病(The Me, Me, Me Epidemic),指的是這樣的小孩過度自我,一切都是「以我為主」。幸運的是,這種「流行病」,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 無止盡要求的孩子有9點特徵 會對家長提出不合理、無止盡要求的小孩,通常都會希望事情的發展,要按照他們的想法,他們期待不需要任何努力,便可以自然而然得到最好的東西,而且對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激。雖然家長在這些孩子小時候,盡全力滿足他們的需求,但長大成人後,這些孩子在工作場合裡,成為很難伺候、相處的員工;結婚後,自然也就成為苛刻的太太或先生。這是很嚴重的潛在問題,因為在真實世界的生活中,當事情不是順著他們的意思發展時,這些人並不具備應付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艾咪麥克蘿蒂(Amy McCready)在她撰寫的書籍《我、我、我的流行病:在自我泛濫的世界,一步步教出有能力、懂感恩的孩子》(The Me, Me, Me Epidemic: A Step-by-Step Guide to Raising Capable, Grateful Kids in an Over-Entitled World)中,指出會對父母親提出不合理、無止盡要求的孩子,有下列9點特徵: 只有在父母哄騙、收買或獎勵他們之後,才會表現好。 幾乎不幫忙做家事。 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漠不關心。 事情做不好的時候,總是怪到別人身上。 無法面對挫折。 逛街、購物時,要求特別待遇(如:糖果、餅乾、玩具),才願意保持安靜。 犯錯時,期望可以得到原諒。 覺得自己不必遵守規則。 總是要求更多,無止盡地要求。 5方法預防無止盡要求的孩子 在現代社會,孩子的發展過程會受到很多事物影響,而父母是塑造、養成孩子態度與人生觀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關注,溺愛、放縱,過度誇獎又過度保護,父母親的這些不恰當的做法,會剝奪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為了讓家長與孩子更好,請參考下列5種方法,避免養成孩子有不合理、無止盡的要求。 1. 設定較高目標並鼓勵孩子達成 家長總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隨時為他們準備好一切。然而,也應該要讓孩子對家裡有些貢獻,如幫忙做家事、雜務,或讓孩子去打工。家長要信任孩子能做好家事、在外面工作也能認真做好;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請給他們肯定、鼓勵。如果家長為孩子設定較高的標準,要求他們做到,孩子通常都能夠達成目標。 2. 適時堅決地對孩子說不 您的孩子是否曾為了想得到糖果,或不願意做家事而發脾氣?為了順從孩子,您是否就順從他們的意思?如果是這樣,身為家長,必須學會對孩子說:不。明確告訴孩子「不」,才能讓他們了解,事情往往不能順從、或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而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孩子也會學到,當家長說「不」的時候,就真的是不可以,而且無論他們怎麼瞪大眼睛,嘟嘴、擺臭臉,或是表現出極度不高興,都無法改變事實。如果您因為跟孩子說「不」而感到不忍心,請了解,這樣才是身為家長的正確做法,而不是在扮演壞人的角色。 3. 讓孩子學會負責任 每當孩子犯錯,如果家長就介入幫忙解決,或是干涉、尋求讓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樣做將剝奪孩子學習負責任的機會。如果父母隨時都挺身而出干預、幫助孩子,他們就會漸漸依賴父母,而不了解每種行動與做法,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漸漸地,孩子會認為他們不必受規則的限制,可以為所欲為。 4. 設定孩子花錢的預算上限 對於要如何讓孩子了解花錢是有預算限制的,您可能會感到疑惑,事實上,與其讓孩子買東西時向家長伸手要錢,父母不如告訴孩子,他們不管要買什麼東西,每個月可以花費的最高金額上限是多少。這樣慢慢地,孩子就可以學會控制支出,甚至有多的錢可以存下來。 5. 讓孩子多關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研究結果顯示,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是很快樂的。多教導孩子,對於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事物,以及願意幫助、為他們付出的人,都要感謝。身為家長,您是孩子最佳的模範,務必以身作則,做一位願意為別人付出、成就好事的人,並且對別人的付出與友好行為,常說謝謝並心存感激。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訂規則不妥協!6種方法避免寵壞小孩

父母給孩子的愛幾乎都是無條件的付出,因為我們都想給孩子最棒的事物及體驗。但我們有時候會稍作遲疑,害怕我們這樣做會不會過度溺愛孩子。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以下將為您介紹6招如何避免寵壞小孩。 1. 建立日規範 一開始應該就為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範。若只想給孩子一塊餅乾,請告訴他「你只能拿到一塊餅乾,不能再跟我要了,我們已經討論過了。」只要藉由此方法與孩子討論出界線在哪裡,那麼就可以避免讓孩子與取予求。 2. 不惜代價遵守規範 家長與孩子們訂下的規矩,無論如何都不可以妥協,因為堅持下去,對長遠來說會帶來許多好處。若孩子夠聰明,發現只要抱怨,您會就此讓步,並且可以達到目的,他便會不斷使用這種方法打破規矩。 3. 鼓勵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 不要讓孩子太容易得到想要的事物,當孩子在提出要求時,請他好好想一個適當的理由。若他的理由讓您感到滿意或放心,那就答應他吧!若是他的要求不合理,那麼趁著機會教育,讓他知道,想要得到一個喜歡的東西,不能憑空得到,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理由。 4. 設立優先順序 嚴格遵守完成任務後才可以玩耍。注重責任及義務能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紀律。 5. 預期遇到挫折 沒有任何一位父母想看見自己的孩子傷心難過。不過,「沒有徹底擊倒你的事物只會讓你更強大」因此,當事情非孩子所願時,失落感會幫助孩子發展應對技巧,學習冷靜下來。等到孩子年紀更長,便能承擔負責,並且面對困難及挫折。 6. 自我激勵 教導孩子「想得到什麼,不要只是憑空想像,而是要努力爭取」。專家一致認同,如果輕而易舉達到目的,孩子很容易被寵壞並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有很多自我激勵的方法,例如:孩子想要一台新的玩具車,可以告訴他為此省錢。除此之外,建立獎勵制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只要孩子表現良好,就能得到一顆星星,想得到某項獎勵必須累積一定數量的星星。一旦成功得到獎品,成就感會使孩子開心不已,並教會孩子珍惜周遭的事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嬰兒期的照顧

幾歲戒奶嘴最好?如何戒奶嘴?5招戒奶嘴方法傾囊相授

寶寶在0~1歲時正值口腔期,會特別喜歡藉由吸奶嘴或手指,來獲得平靜和滿足,但當寶寶漸漸長大,可不能讓他們一直仰賴奶嘴來平復情緒或入睡,因為研究發現,若吸奶嘴的習慣維持太久,那麼未來需要矯正或治療牙齒的機率可能增加。 究竟幾歲戒奶嘴比較適合?又該如何幫寶寶戒除奶嘴的誘惑?本文將帶你釐清嬰兒戒奶嘴的重要性,並提供5種戒奶嘴方法,守護寶寶口腔健康發展。 幾歲戒奶嘴最好?6~9個月大便可開始 戒奶嘴的時間點因人而異,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建議家長,孩子6個月大時即可嘗試減少奶嘴使用,最晚1~2歲時應戒除。 為什麼寶寶要戒奶嘴?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使用奶嘴會對親餵母乳產生障礙,或影響寶寶吸吮乳頭的能力,但仍不宜讓寶寶長期依賴奶嘴。 若遲至3歲仍保有吸吮奶嘴的習慣,可能有害孩子口腔健康,造成如口腔衛生不佳、妨礙牙齒生長、咬合異常等情形,進而導致咬字不清,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另有研究發現,有吸奶嘴習慣的寶寶,耳朵發生感染的機率比沒有吸奶嘴者高出50%,這是因為當寶寶過度吸吮奶嘴時,可能會讓細菌與液體積聚於耳咽管,引發中耳炎。若能在1歲前戒奶嘴,則幼兒發生急性中耳炎的風險將明顯下降 還不需要戒奶嘴的狀況 若寶寶符合以下的情形,代表不需要急著讓他戒奶嘴: 未滿6個月大 只是偶爾或只在睡覺時使用 沒有影響到表達、社​​交技能,或身體、牙齒的健康 如何戒奶嘴?5大戒奶嘴方法報你知 提醒爸媽,戒奶嘴是一個過程,可能要過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看到效果,所以請保持耐心,別因一時心急前功盡棄! 1. 非必要就不給奶嘴 家長應檢視自己給寶寶奶嘴的頻率和時機,是否過於頻繁,並開始建立「除非不得已或有緊急狀況,才給奶嘴」的觀念,幫助孩童逐漸延長並習慣沒有奶嘴在口中的生活。 2. 試著讓小孩自己靜下來 當寶寶哭鬧時,請給他一些時間,嘗試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或者嘗試用其它方式,如抱著他輕輕晃動、發出聲音逗他開心等,避免直接用奶嘴堵住寶寶的哭聲。(延伸閱讀: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判斷嬰兒哭鬧原因及6招安撫入睡) 3. 用其他物品分散注意力 為降低孩子對奶嘴的依賴,父母不妨可給寶寶玩具、布娃娃或是柔軟的毛毯,有助孩子在無奶嘴可吸時,從這些物品上獲得慰藉與安全感。 4. 白天不用奶嘴 一般而言,寶寶在吸吮奶嘴的慾望會比白天強烈,建議家長不妨在白天時多和寶寶遊玩、轉移注意力,讓寶寶漸漸習慣在白天不吸奶嘴的感覺,再一步步延伸到晚上。 5. 設定睡覺的時間和流程 設定午覺和晚上的固定睡覺時間,並建立睡前儀式。例如睡前講故事、一起躺在搖椅上,或是親親說晚安等,透過每天重複這些簡單的動作,就能幫助他們將這些行為和入睡產生聯想,而容易入眠。(延伸閱讀: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其他健康問題

網路危機四伏!遠離色情請教孩子使用

現在的兒童,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上網,使用社群網路。雖然社群網路有很多好處、便利,但對兒童而言,卻潛藏很多風險,下列是一些應注意的安全事項,讓兒童在使用網際網路時,能夠更安全。 網路裡的危險別忘提醒小孩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與陌生人在私人聊天室聊天,提供詳細的個人資訊給不認識的人,以及外出跟陌生人見面,是兒童使用網際網路常面臨的危險情況。此外,兒童收到色情簡訊,在網路上受到陌生人騷擾,發生的情況也是每天愈來愈多。隨著無所不在的潛在危險,即使父母親要求孩子小心使用網路,同時幫忙注意安全,家長的擔心、顧慮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與其強烈禁止孩子不能使用網際網路,建議家長更應該好好跟孩子解釋,關於潛藏網路、社群媒體的危險,例如:網路上存在性暗示的圖片、文字,以及個人不雅的裸露照片,甚至潛伏性犯罪的危機。同時也請告知孩子,讓他們記得在使用網路時,要確實遵守應該做到,與不該做的安全事項。 兒童使用網路的安全須知 教導孩子使用網路時,若有不舒服、困擾的事情發生,要隨時告知父母親。 告誡孩子,除非經過父母親的同意,否則不能把住址、家裡電話號碼,或是家長的電話號碼等個人資訊,在網路上透露給任何人。 教導孩子,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同意,絕對不能跟才剛認識的網友出去見面、約會。家長在了解網友的情況後,如果認為孩子跟網友見面是安全的,要告訴孩子,地點要選擇在公開場合,而且家長要陪孩子一同前往。 教導孩子,在網路上傳自拍照,或是有他們個人圖像的照片時,照片內容沒有性意味,或是任何親密、裸露的照片,才是安全的。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無故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激烈論戰。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從事違法的事情、活動。 限制孩子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同時規範、限制他們能瀏覽的網站。讓孩子明確知道,要遵守父母親的規定,否則他們將無法使用網路。 告訴孩子,他們要好好保管、記得自己設定的密碼。 為了孩子的安全起見,家長要確實了解他們瀏覽的網站,下載、使用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告訴孩子,在網路下載軟體時要小心,因為有些惡意軟體的病毒可能會破壞電腦,或竊取像銀行帳號、身分證號碼等重要資訊。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