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腸胃不適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當寶寶無法透過語言、只能以哭鬧或是情緒躁動來表達身體不適時,新手爸媽們也應多加觀察,並透過日常互動中發掘潛在的寶寶不適症狀。而寶寶常發生的不適中,又以腸胃道疾病最常見,有時因攝取乳品時所致的乳糖不耐症、或是便秘而引起讓寶寶焦慮又難受,更是讓新手爸媽們無所適從。
《Hello醫師》邀請萬芳醫院小兒心臟專科醫師黃斯煒,彙整出6大最常見的新生兒腸胃道疾病,讓新手爸媽們及早發現,讓自家寶貝們及時接受治療,不再哭哭。
腸套疊
出生5個月到3歲左右的幼童易有腸套疊症狀,其主因源自寶寶的腸胃道尚未穩定,腸胃道在蠕動的過程中,前段腸子套入後方腸段內,造成腸阻塞(以小腸套入大腸中尤為常見)。
若卡住的時間過長,會引起腸壞死、腸穿孔、腹膜炎,嚴重時有致命的危險。(你也想知道:搖寶寶搖出命!「嬰兒搖晃症」恐傷腦、嗜睡嘔吐為關鍵前兆)
黃斯煒醫師提醒家長,孩子發生腸套疊時,常有陣發性哭鬧不休的情形,此症狀可能會維持數分鐘,忽然間卻又停止哭鬧,但隔了數十分鐘後,孩子又會突然開始哭鬧不停且無法安撫。
此外,發生腸套疊的幼童亦有嘔吐、冒汗、臉色蒼白等症狀,當體力耗盡時會虛脫、嗜睡、脫水,有些寶寶則會排出「草莓果醬狀」的血便。
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是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由於寶寶的腸道神經未發育完全,乳糖不耐症、對牛奶蛋白過敏都會引起腸道蠕動,進而造成寶寶不適。
黃斯煒醫師表示,嬰兒腸絞痛好發於不滿5個月大的小寶寶,醫師通常會用「333」準則提醒家長:每天哭鬧時間超過3小時、每週超過3天出現症狀、持續超過3週。若符合以上3種情況,就要小心寶寶可能有嬰兒腸絞痛!(延伸閱讀:腸絞痛怎麼辦?關鍵5S改善寶寶腸絞痛的哭鬧)
腹股溝疝氣
尚未出生的嬰兒的鼠膝部位置,腹腔和表皮之間會有一條通道稱作鞘狀突。由於鞘狀突和腹腔相通,若腹腔中的腸子跑到鞘狀突內,則患者的肚子外觀會出現明顯凸起,像是有一包東西「凸出來」,此狀況稱作腹股溝疝氣。
黃斯煒醫師舉例,小男生的鞘狀突與陰囊相通,一般在出生前這條通道會自動關閉,否則腸子會跑到陰囊或鼠蹊部位置,甚至更往下進入到陰囊。此狀況有時會造成腸子無法推回,造成腸阻塞。情況較嚴重時,腸子會扭曲、壞死,甚至有致命風險。
黃斯煒醫師指出:「小女生雖然沒有陰囊,但仍是有鞘狀突這個孔道。因此當腹腔中的腸子跑到鞘狀突中時,也一樣會發生疝氣,不過男生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遠高於女生,約是女生的4~5倍。」
當寶寶有疝氣時,會有便祕、腹脹、吐奶、食慾不振的症狀,爸媽通常可以在幫寶寶換尿布、洗澡時發現腹股溝看到或摸到突起的腫塊,若嬰兒安靜下來或睡著時就會消失。當發現這樣的狀況時,就需要找醫師進行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胃食道逆流
黃斯煒醫師強調,「沒錯,孩子也是會有胃食道逆流!更進一步說,新生兒胃食道逆流是相當常見的腸胃道疾病」
寶寶出生後4個月為高峰,7個月後又會逐漸改善。這是由於寶寶的賁門括約肌尚未發育成熟,會引起胃酸、消化液逆流到食道。大部分胃食道逆流的寶寶會出現吐奶、溢奶,但有些會食慾不振、哭鬧、躁動的症狀。(你也想知道:嬰兒第10週:寶寶學翻身 留意嬰幼兒胃食道逆流)
便祕
便祕是寶寶常見的腸胃困擾,且也是診斷上相對困難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靠爸爸媽媽多觀察。
黃斯煒醫師指出,便祕通常會有「排便困難」的症狀,如寶寶想大便時會出現憋氣用力、臉部漲紅的狀況,亦可能因上不出來而哭鬧不安。此外,寶寶便祕時的大便質地會偏硬、或是呈「一小顆羊大便」狀。
再更大一點的寶寶,若吃下的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水分攝取較少,且不愛吃蔬菜水果,也較易發生便祕和糞便偏硬的狀況。
黃斯煒醫師也提醒家長,有些便祕則是疾病引起的,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因此,當孩子便秘久久未改善時,還是要給醫師再次評估,看看是不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