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失眠(Insomnia)是指入睡困難、無法維持連續的睡眠、或睡醒之後仍無法恢復體力時,導致日間不適,例如:疲倦、無精神、煩躁、易怒、精神不集中等情況,或是主觀抱怨睡眠品質不佳,也就是泛指對睡眠持續時間、效率、品質的不滿意與抱怨。 失眠會影響健康,各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有失眠情形,年長者更是深受其害。

基礎知識

失眠

失眠,夜夜輾轉難眠?小心成為失智的高危險族群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規律的睡眠是維持生存的必要生理需求。然而,根據國健署調查,在台灣,平均每4名成人就有一個睡不好,或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健保署統計更顯示,國人每年服用超過10億顆安眠藥,且過去3年來,健保申報安眠藥用量持續攀升。 不少人將安眠藥視為拯救失眠的萬靈丹,但多項臨床研究卻指出,長期使用傳統安眠藥,特別是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藥物,可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究竟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哪些副作用?是否真的會讓人變笨?不吃怕睡不著,吃了又怕上癮、變得更依賴,到底該怎麼辦?  服用安眠藥會變笨?! 蔡佳芬醫師說明,「服用安眠藥會變笨」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人的智力主要取決於先天基因,藥物不會直接降低智商。不過,「傳統安眠藥,主要透過結合在腦中的GABA接受體」,抑制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達到鎮靜與誘導睡眠的效果,因此在藥效發揮時,可能干擾大腦神經連結,若長期使用,便有機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與學習能力。 部分患者甚至會在隔天醒來時,出現注意力下降或反應變慢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具有半衰期,並非立即代謝所致。換句話說,傳統安眠藥雖能在短期內幫助入睡,但長期使用仍可能對腦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關於安眠藥及失智症的研究都屬於大型資料庫的觀察、追蹤研究,而非直接的病理學研究,因此僅能證明「安眠藥」和「失智症」兩者之間有關聯性,但並無直接證據指明服用安眠藥在某些病理上會導致失智症,況且服用安眠藥後出現的副作用也是短暫的,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只要遵照醫囑服藥即可。 睡眠障礙是共病,睡眠不足?小心失智找上你! 儘管「安眠藥」和「失智症」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醫界已證實阿茲海默症和睡眠障礙有關,因為大腦只有在深度睡眠期間會進行排毒,假如一直睡不好,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廢物,可能就會導致引起失智症的蛋白質沉積物堆積,進而增加失智症風險。反之,若罹患阿茲海默症,大腦中排不出去的有毒蛋白也會反過來破壞睡眠週期。 蔡佳芬醫師提醒,睡眠障礙本來就是某些失智症的早期現象。門診觀察,睡眠障礙以「次發性失眠」佔多數,也就是因其他疾病或狀況引起的失眠,而非單獨存在的睡眠問題,常見引起失眠的原因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失調等。因此,民眾若有睡眠困擾,仍應提高警覺,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治,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治療。 銀髮族失眠治療:臨床關注的新方向! 除了傳統的鎮靜安眠藥之外,近年醫學研究也提出新的治療方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與清醒有關的「食慾素 (Orexin)」系統,在睡眠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若能調整這類訊號,有助於進入更自然的睡眠狀態。這類新機轉藥物,較不具成癮性,且較無呼吸抑制的副作用,相較於傳統藥物,隔日醒來時的認知功能也影響較小,目前已有相關藥物在發展與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藥物治療方式各有其考量與副作用,例如傳統安眠藥可能造成部分使用者在半夜起身時出現步態不穩的狀況、或是出現夢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因此專家們也在尋求新的治療方式,因此用藥相關問題還是需要與醫師做討論。 善用非藥物療法,遠離失眠一覺到天明! 想要遠離失眠,其實並不只有服用安眠藥一種方式,民眾也可透過規律作息、學習放鬆技巧、適度運動,或是多曬太陽來調節日夜週期。飲食上,則應避免睡前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成分的食物和飲料;值得注意的是,酒精無法助眠,而是導致失眠的元兇,容易讓睡眠品質變差。蔡佳芬醫師強調,醉不等於睡,酒精會讓睡眠破碎、多夢,淺眠的人若睡前飲酒,更難進入深層睡眠,應盡量避免。 隨著年齡上升,人的睡眠本來就會變短變少,這是人老化不可抗的過程,老年人失眠率很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過後會經歷明顯的睡眠落差,蔡佳芬醫師提醒,安眠藥不是不能吃,偶爾服用可以,但不要長期大量依賴,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診斷,並配合醫囑,採取正確的治療策略,就能睡的放鬆又安心! 台北鈺璽診所副院長 - 蔡佳芬醫師

看更多 失眠 相關文章

失眠

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種棘手疾病,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病患都有失眠問題,且通常伴隨著腸胃不適、頭暈、頭痛、心悸及呼吸不順等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範圍廣泛、症狀繁多,多數人通常不知自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在醫院各科診療室之間奔波,反覆回診、追蹤及檢查,最後才得知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究竟自律神經在失眠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讓《Hello醫師》為您說明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的關聯,以及該如何治療與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失眠?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當交感神經興奮時,人體的心跳、血壓、血糖及腎上腺素會上升,能量消耗量也會增加;副交感神經則會降低血壓、心跳,讓人體可充分休息、儲存能量。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便會於睡覺時處於亢奮狀態,使身體及大腦無法妥善休息,同時血管也會處於收縮狀態,導致失眠、睡醒後身體痠痛、水腫及精神不濟。 一般而言,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失眠可分為以下3類: 入睡困難:因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即使入睡大腦仍處於活躍狀態,腦中不停有訊息傳遞,導致入睡困難。 睡眠維持困難: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皆失調,造成身體於休息時無法進入深層睡眠,使睡眠品質降低或淺眠。 早醒型失眠:此類失眠患者多處於長期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雖無入睡問題,但睡眠周期較一般人短,容易提早清醒,造成身體缺乏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多於夜間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使人長期處於精神不濟或憂鬱的狀態。 為什麼自律神經會失調?壓力過大是主因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壓力,若能適度排解壓力,則自律神經系統雖可能暫時受到影響,但很快就可自行恢復平衡,但如果壓力過多、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狀態不佳,失調問題就會愈發嚴重。 其壓力因子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 物理環境壓力:如環境產生劇變,變得過冷、過熱、氣壓過高 生理壓力:如月經來潮的荷爾蒙變化、疾病或藥物所導致的不適 情緒壓力:如因面臨重大變故、重要事件而感到憤怒、悲傷、焦慮或不安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該怎麼辦? 若生活出現變故、壓力突增,自律神經可能短暫失調而出現失眠情況,但適當緩解壓力,藉由運動、聽音樂、維持健康飲食及作息,並保持充足睡眠,自律神經便可恢復正常。(延伸閱讀:失眠、頭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教你透過營養改善) 若失眠情形超過2週以上,經醫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就應接受專業治療。 失眠情形超過2週者多患有「常態性自律神經失調」,此時自律神經已嚴重失衡,日常生活改善,如運動、飲食或安眠居家療法等皆難以發揮功效,病患多對失眠存有嚴重的預期性焦慮問題。 在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依據病患的症狀,如焦慮、失眠,給予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自律神經失調病患若穩定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檢查,失調情況多會明顯改善;同時,須輔以日常生活的改善措施,即能加速康復時間,不再依賴藥物治療。 哪些人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因患有相關疾病或心思異常敏感,容易產生壓力,其抗壓性通常也較一般人低。 過勞或休息不足者:因過勞或休息不足,導致壓力慢性累積,從而自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影響自律神經。 患有重大疾病者:由於本身患有重大疾病,長期受病痛所苦,生理及心理皆處於脆弱狀態,較易產生壓力問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失眠

安眠藥副作用很危險?過量會上癮、致死?用法、常見QA解說

究竟安眠藥應該怎麼吃才對,1天可吃幾顆?副作用會很危險嗎?就讓《Hello醫師》為您解說安眠藥的正確使用方法,解答民眾對安眠藥的常見問題,如服用過量是否會導致死亡、吃安眠藥是否會上癮等。 安眠藥何時吃?怎麼吃?安眠藥的正確用法 具有安眠、鎮靜作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在此僅介紹專門治療失眠症的鎮定安眠藥:苯二氮平類安眠藥(Benzodiazepam, BZD)及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Non-benzodiazepam, Non-BZD)的使用原則。 服用安眠藥有5大基本原則: 盡量少用長效性安眠藥 採用最低有效劑量,1天僅服用1顆 採取間歇性服藥方式(每週2~4次) 限制療程持續時間(整體不多於3~4週) 停藥時逐步降低劑量 安眠藥藥效分3種 短效型:適用於入睡困難者,可幫助患者順利入睡,常用於治療老人失眠,因老人肝、腎功能較差,藥物代謝速度較慢,較適合使用低劑量藥物。 中效型:適用於淺眠或早醒者,可增加患者睡眠時間。 長效型:用於治療夜晚難以維持睡眠,且白天合併焦慮症、嗜睡等問題者。 在服用安眠藥上,建議以短效型安眠藥作為首要治療藥物,若失眠問題已持續數週至數月,或合併其他身體或精神疾病,則可依醫師處方,服用中效型及長效型安眠藥。 醫師在治療失眠問題時,多將安眠藥作為短期輔助用藥,並將治療重點放在找出及改善失眠的主要成因。 在服用安眠藥上,應以「必要時再用」作為基本原則,平時皆以非藥物的方式改善睡眠,但當服用安眠藥時,也不必感到壓力或焦慮,放鬆心情、正常入睡即可。 https://wp.helloyishi.com.tw/sleep/insomnia/types-of-hypnotics/ 安眠藥副作用有哪些? 一般而言,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副作用較多,非苯二氮平類的副作用則較輕微,常見安眠藥副作用如下: 鎮靜:白天嗜睡、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精神恍惚及疲倦 步態不穩、跌倒或骨折:安眠藥具肌肉放鬆作用,易導致肌肉協調度變差,在服藥初期可能因步態不穩、肌肉無力,進而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延伸閱讀:一百人有八人跌倒送醫!鼓勵長輩運動保健康) 相較於未服用安眠藥之老人,服用安眠藥之老人跌倒及髖骨骨折的風險高出2~3成。 認知功能或行為異常: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混亂、夢遊等情況。 藥物濫用之戒斷症狀:長期依賴安眠藥的患者,多會於停藥後2~3天內,出現焦慮、恐慌、易怒、失眠加重、冒冷汗及心悸等症狀,並持續7~10天,而心理上的依賴感最長可持續3~6個月。 安眠藥的副作用最快可於服用後的隔天出現,其症狀多為輕微頭暈、嗜睡或精神不濟,若連續服用數天,則可能會於2~3天後出現上述其它副作用。 由於記憶力衰退多於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後出現,因此建議避免長期服用安眠藥,若失眠問題未於1個月內改善,則應至身心科門診做完整的身體、心理及睡眠檢查。 吃安眠藥6大注意事項 避免飲用葡萄柚類果汁、酒類、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可樂或茶)。酒精及葡萄柚類果汁可能會加重安眠藥副作用,甚至抑制呼吸並導致生命危險,咖啡因則會降低安眠藥藥效。 睡前服用安眠藥請直接就寢,避免上下樓梯或外出。若半夜欲起床如廁,建議於床邊坐著休息片刻再下床活動。 服用安眠藥後,嚴禁從事騎車、開車、開火下廚或操作機械等危險行為。 若隔日醒來感覺頭暈、身體無力或嗜睡,建議在床上休息至藥效消失再起床。 若服藥後仍然無法順利入睡,請勿加重藥量,建議在床上靜靜休息、伸展或聆聽輕柔音樂,待睡意浮現後再嘗試入睡。 依照醫師指示(劑量、頻率)服用安眠藥,避免自行停藥、儲藥,或於停藥一段時間後一次或連續多天服用大量安眠藥。 安眠藥過量會死亡?吃了會上癮?安眠藥常見問題解答 1.為什麼吃了安眠藥還睡不著? 服用安眠藥後仍睡不著,可能有3個原因: 長期服用安眠藥,導致身體出現抗藥性、藥效減弱。 失眠主要原因未改善,即使服用安眠藥,藥效也無法順利發揮作用,如因焦慮而失眠的患者,服藥後仍可能因焦慮而使大腦亢奮,抑制藥物作用。 安眠藥使用方式不當或睡眠習慣不佳,如在睡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推薦閱讀:喝茶、咖啡睡不著怎麼辦?教你夜晚入睡3妙招,別讓咖啡因搗亂) 2.吃安眠藥會引發憂鬱症?安眠藥能治療憂鬱症嗎? 失眠原因很多,常是其他精神疾病症狀之一,例如常見憂鬱症或焦慮症大多伴隨失眠症狀;因此,原發性失眠必須排除其他精神科疾病診斷。 精神疾患包括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若有失眠症狀,多以 BZD 當做輔助性藥劑使用,但仍以治標為主。根據衛生福利部「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藥品用於鎮靜安眠之使用指引 」建議,對於憂鬱症病人,不宜單獨使用苯二氮平類藥品治療。 長期服用安眠藥者可能產生認知功能或行為異常,亦或因疲憊、易怒、精神不濟、頭暈及頭痛等症狀,而引發心理問題或加劇原有的精神疾病。若長期服用苯二氮平(BZD)類藥物,可能會產生耐藥性及依賴性,突然停藥可能會發生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患者應先向醫師諮詢,切勿自行停藥。 3.吃安眠藥會上癮嗎? 隨著藥量增加、服用時間拉長,患者可能會因依賴安眠藥,而出現成癮現象。建議按照醫師處方服用,勿擅自加重藥量(如服用親友的長效藥)或增加頻率,並定期回診,根據醫師的指示,找出並改善失眠的主因。 4.吃安眠藥過量會死亡嗎?要吃幾顆才可能致死? 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即使服用過量(數顆至數十顆),致死風險仍相當低,僅會出現全身無力、癱軟,或因服藥數量過多而出現嘔吐不適的情況。 多數過量服用或嘗試輕生者通常會出現上述不良反應,或直接陷入熟睡,送至急診治療後多無生命危險。 5.吃安眠藥會傷肝、傷身或得癌症嗎? 服藥量過大將傷害肝功能,因此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較差的年長者應減低劑量,以短效型安眠藥作為主要藥物。 部分研究指出安眠藥與肝、腎、肺、攝護腺、大腦、直腸及呼吸道相關的癌症存有關聯,但此部分仍需更多研究追蹤及證實。 6.吃安眠藥會腦部退化失智嗎? 長期服用安眠藥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諸多安眠藥中,屬Stilnox(史帝諾斯)、Lendormin(戀多眠)、Imovane(宜眠安)最常見且較容易產生依賴性,建議每日僅服用1顆,且切勿連續使用超過3個月以上。 安眠藥治標不治本,找出失眠原因才能睡好 失眠的成因繁多,其中由憂鬱或焦慮所引起的失眠約佔30~50%,其它成因則包括酒精、藥物、身體疾病及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夜間肌痙攣),僅有約15%失眠患者,是因不明原因導致身體無法正常入眠。 換句話說,絕大部分的人失眠都有其背後「原因」。若一味服用安眠藥,但始終沒有找出及改善失眠原因,僅會對安眠藥產生依賴或讓失眠問題繼續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失眠

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26歲的小柔最近剛加入新公司,每天情緒緊繃,常常在床上躺了1~2個小時都無法入睡,白天則因為失眠,腦袋昏昏沉沉、身體提不起勁。 因害怕工作表現失常,小柔每天都擔心自己能否順利睡著,甚至對於睡覺感到畏懼及焦慮,考慮服用安眠藥。焦慮是導致失眠的主因之一,有些人因性格敏感、特定事情而焦慮,有些人則因失眠而焦慮,且失眠也會加劇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究竟該如何改善焦慮、失眠的問題?《Hello醫師》將簡述焦慮症的常見徵兆,說明焦慮對睡眠的影響,幫助您及早就醫診斷,逃離無盡失眠的夢靨。 焦慮很正常,但你是否患有焦慮症?10大焦慮症狀一次看! 焦慮是一種因恐懼及壓力而產生的擔心及不安感,也是十分正常的心理感受,但若一個人受到的外在壓力過大、壓力耐受性較低、性格異常敏感或患有某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焦慮便會演進至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焦慮症患者容易感到極度緊張、焦慮及畏懼,渴望逃避特定事物,且在面對焦慮及恐懼的情況時,可能出現以下10項生理症狀: 心悸 身體發熱、盜汗 胸悶 肌肉痠痛 腹瀉、便祕 失眠 過度換氣 頭暈 注意力不足 思緒混亂 焦慮與失眠可說是息息相關,過半焦慮症患者擁有睡眠問題,經常因心情不佳、過度擔憂、緊張及焦慮,導致閉眼躺下後,腦袋卻停不下來思考而難以入睡,即便睡著也常有多夢的現象。   焦慮會導致失眠,失眠則會加劇焦慮問題 焦慮與失眠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顆輪子,焦慮會讓人失眠,而失眠則讓焦慮加劇,使輪子愈轉愈快、愈發失控。 當人處於焦慮狀態下,大腦神經會過度活躍,導致精神難以放鬆、入睡,以致對睡眠感到焦慮、壓力大,產生更多恐懼、緊張及不安感,從而對生、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改善焦慮及失眠的問題? 若你的焦慮及失眠情況並不嚴重,只是偶爾發生,其實不必太過緊張,僅需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運動及均衡飲食確保每天的睡眠時間充足(7~9小時),避免於午後飲用咖啡因飲料,遠離菸酒,則焦慮及失眠的狀況應不致明顯干擾日常生活。(延伸閱讀:晨型人或夜貓子?只要睡夠睡好都OK!給需早起者的6大建議) 然而,若你符合上述多項焦慮症狀,且已失眠超過數週,即應考慮就醫,採用以下3種治療方法,改善焦慮及失眠: 藥物治療:服用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恢復正常運作,改善情緒及精神狀況,但若患者未按時服藥及定期回診,將拉長治療期間、甚至導致病情惡化。 認知治療:認知治療著重於調適焦慮症患者內在思考,是透過一連串問句檢驗並找出其想法的負面及不合邏輯之處,並以替代性的正面想法取代,如一天睡不好沒關係、失眠不是太大的問題,幫助患者放鬆精神、釋放壓力。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抒發因害怕某些特定事物,而產生的焦慮及恐懼心理,減緩因焦慮而造成的思考及行為混亂,同時協助患者培養覺察自我需求與調適的能力。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失眠

睡不著7大原因:很累但睡不著?找出失眠原因、對症下藥

是什麼讓人失眠呢?有時候難入睡、容易醒來,都會造成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變差,讓早上起床時倍感疲倦。來看看下面的文章,指出原因,對症下藥! 睡不著原因1. 各種壓力造成的煩惱 當生活中發生會造成壓力的事件,就有可能失眠。工作、學校、健康、經濟、家庭、朋友、婚姻、人生的意義或生老病死,都是常常會令人擔憂,進而影響睡眠的煩惱。這些問題在腦中縈繞不去,就算躺在床上,大腦還是運作不停。而當大腦無法放鬆,睡眠幾乎是不可能的。通常因為壓力與焦慮造成的失眠,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問題有所解決,建議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延伸閱讀:泡澡必看!5大泡澡好處、正確泡澡方法:減肥、好睡這樣泡) 睡不著原因2. 旅行或工作時程影響 一個人什麼時候睡著、起床,都是跟著生理時鐘的規律在走。所以當我們去旅行,一下穿越好幾個時區,歷經嚴重的時差,或工作太晚、太早開始工作,都會打亂我們的睡眠。因此,設計健康的工作時間表,並規劃好應對時差的方法,都是對睡眠很重要的。 睡不著原因3. 攝取太多咖啡因或太晚吃 在晚上喝咖啡、茶、能量飲料,或者入夜後吃太多,都有可能導致睡眠問題。這是因為飲料中的咖啡因有使人清醒的作用;太晚進食,消化系統到睡覺時間還不能休息,腸胃不但會不舒服,也會讓人睡不著。如果睡前還是很餓,吃些小點心是沒關係的,不要吃太多造成腸胃負擔就好。 睡不著原因4. 睡眠環境不佳如太冷太熱 不舒服的床、枕頭、床單,臥室太熱、太冷,周圍太吵、太亮,都會讓人覺得很難睡著。可能的話,試著改變睡覺的環境,例如換床單、用窗簾、穿溫暖的襪子或開空調。 睡不著原因5. 生理或心理有疾病纏身 有些疾病會讓人失眠,需要治療才有可能改善失眠現象。會影響睡眠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憂鬱症(Depression)、燥鬱症(Bipolar disorder)、恐慌症(Phobia)、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等;生理健康問題則有慢性疼痛、心臟病(Heart disease)、癌症(Cancer)、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Diabetes)、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關節炎(Arthritis)、氣喘(Asthma)、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尿失禁、打呼、夢遊、嗜睡和睡眠呼吸中止等。 睡不著原因6. 服用藥物的副作用 失眠可能是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某些類型的抗憂鬱藥、高血壓藥、止痛藥、過敏藥、減肥產品、氣喘藥物、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ADHD)的藥,或治療發作性嗜睡的興奮劑。若懷疑失眠可能是藥物造成的,請諮詢醫師討論應對的方法,切勿自行停藥。 睡不著原因7. 年齡增長又不愛動 身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變化,您可能會更容易被環境中的事物喚醒,使失眠越來越常見。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也會變得不愛動,而缺乏活動,正是可能導致睡眠不足的原因之一。 檢視自己的生活,看看失眠現象是否可能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如果自己無法解決造成失眠的原因,請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恢復往日好眠。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