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肝癌為台灣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而其中B型肝炎又為國人罹患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最大禍首,全台約有半數上成年人都曾感染過B型肝炎;然而,不少人都誤認為B型肝炎是因飲食不潔所致,其實並非如此,究竟B型肝炎正確的傳染途徑為何?感染後會出現什麼症狀?B型肝炎又該如何治療呢?《Hello醫師》一一為大家詳細說明。
B型肝炎是什麼?
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發的肝臟疾病,B型肝炎病毒為一種DNA病毒,主要可分為adr、adw、ayr、ayw4種亞型,其中,adw型為國人最常罹患的B肝類型。
B肝帶原者是什麼意思?會傳染給別人嗎?
指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的人,但帶原者不等於肝炎患者,若肝功能檢查正常,肝組織健康,就可稱為「 健康的帶原者」;然而,無論健康與否,B肝帶原者都具有傳染力,會傳染給別人。 如果持續帶原六個月以上,就叫「慢性帶原者」。
B型肝炎2大傳染途徑
B型肝炎經由共用碗筷、唾液而傳染的機率非常小,主要傳染途徑為以下2種:
1.垂直感染
母親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在生產前後,可能將B型肝炎傳染給胎兒。自從1984年推動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B型肝炎疫苗後,此種傳染方式已顯著減少。
2.水平感染(接觸傳染)
健康者接觸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經由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被傳染,例如:輸血、打針、穿耳洞、紋身、紋眉及日常生活中的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剪、刮鬍刀等方式,都有機會造成感染。
B型肝炎會怎樣?常見症狀一次看
B型肝炎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約為2個月,當進入人體的B型肝炎病毒量愈多時,潛伏期也就愈短,而潛伏期過後,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B型肝炎如何檢查?我需要接受檢查嗎?
若想確認自己是否罹患B型肝炎,可透過抽血檢驗,確認血液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呈現陽性。
此外,若體內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現陰性,但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也是陰性,代表雖未感染B肝,但體內並沒有抗體,最好盡快自費施打1劑B型肝炎疫苗,以避免遭到感染。
9類人應追加施打B肝疫苗
自民國75年後,我國已全面為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因此年齡未滿36歲者,應皆於小時候接種過B肝疫苗,若非高風險族群,再接種的必要性並不高。
但若為以下9類B型肝炎高危險族群,應盡快接受血液檢查,並可主動自費追打1劑B型肝炎疫苗:
- 曾接受血液透析者
- 曾進行器官移植者
- 曾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
- 免疫不全者
- 多重性伴侶
- 注射藥癮者
- 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
- 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
- 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工作者
B型肝炎如何治療?
針對B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目前治療慢性B型肝炎多採以下2種方式:
- 口服抗病毒藥物:採用抗病毒藥物直接抑制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複製,相關藥物包括干安能(Lamivudine)、干適能(Adefovir)、貝樂克(Entecavir)、喜必福(Telbivudine)以及惠立妥(Viread)等。
- 注射藥物:使用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兩種作用之藥物,如:α干擾素(IFN-α)。干擾素可降低病毒活性以抑制肝臟的發炎,降低日後發生肝硬化或或肝癌的風險。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料顯示,只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約有1/3慢性B型肝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值得注意一提的是,並非每一位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治療,必須由醫師依據病情的不同來決定。一般而言,當慢性B型肝炎患者血中GOT、GPT數值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就應考慮接受治療。
B肝帶原可以治癒嗎?
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成為慢性帶原者後,需持續用藥來抑制體內病毒量,否則恐演變為肝硬化、肝癌,但藥物只能做到病情控制,無法徹底根治B型肝炎。
預防B型肝炎重點:接種疫苗、維持良好衛生習慣
拜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所賜,台灣已逐漸擺脫數十年前,成人B肝帶原率15~20%的高盛行地區,不過成人若想進一步降低罹患B肝的風險,可參考以下3項預防小撇步:
- 施打B型肝炎疫苗:想要預防B型肝炎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接種B型肝炎疫苗。目前國內可供幼兒在出生24小時內施打第1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個月後接種第2劑,等到出生滿6個月後施打再第3劑。若為B型肝炎高風險者,則可自費追加接種1劑B型肝炎疫苗。(詳情參考:小時候打過B肝疫苗就OK?B型肝炎疫苗成分、副作用、常見問題大解惑)
- 不與別人共用日用品:諸如牙刷、毛巾、刮鬍刀及指甲剪等日用品,應避免與他人共用,以降低因傷口或黏膜接觸帶原者血液而感染B型肝炎的風險。
- 避免針頭注射:平常應減少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行為。
除了上述幾點,若本身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陽性之帶原者則應避免捐血,以免B型肝炎病毒經血液傳染給其他人。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