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安全

常見的 運動傷害 包含肌肉拉傷或韌帶扭傷,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造成骨折。留意運動姿勢、頻率、強度和運動場所非常重要,此類別將提供關於運動安全的實用資訊。

基礎知識

運動健身安全

寶寶滿1歲「保護力挑戰正開始」!醫:慎選「保護力配方」打造「全勤力到3歲」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不過,養育寶寶憑感覺還不夠,特別在1歲之後,寶寶開始頻繁接觸外在環境,發展中的保護力面臨嚴峻保護力挑戰。醫師建議,家長在挑選寶寶營養補給品時,應延續母乳防護邏輯,選擇兼顧強化腸道與免疫的「保護力配方」,透過長期「投資」,才能讓寶寶的全勤力延續到3歲,有助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一歲後就放心?事實上,保護力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父母常誤認為,寶寶度過新生兒與嬰兒期後,健康狀況就會趨於穩定;實際上,寶寶滿1歲後,才是真正面臨外在環境保護力挑戰的起點。 隨著寶寶開始學步、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接觸人群與公共環境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段期間,寶寶開始進入對外探索階段,用雙腳踏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用雙眼記錄每一個新鮮體驗例如:第一次玩沙、和狗狗玩耍、在草地奔跑、學唱兒歌、唸誦ABC,有了保護力,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與學習。 不過,寶寶對外接觸愈多,暴露在病原威脅下的機會也隨之升高。根據一項針對超過9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1~3歲的兒童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群;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流感,以及腸胃道感染,如腸胃炎、輪狀病毒最為常見,顯示寶寶在這段時期的免疫挑戰明顯提升。 但在這段期間,家長們常面臨以下情境: 「送托第一週就發燒,馬上被『退貨』。」 「原訂的周末親子露營臨時取消,只因孩子突然感冒。」 「出國行程才剛開始,寶寶就因生病無法參加活動。」 「孩子反覆感染、體力不好,學習ABC也無法專心跟上。」 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也為家長帶來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與生活負擔。因此,一歲後不是防護的終點,而應是幫寶寶打好基礎的起點,「加強投資保護力」更應從此時開始。 如何穩固寶寶健康基礎?從內建構防護網開始 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及保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乳哺育應持續至2歲以上,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母乳寡糖(HMO)、免疫球蛋白與益生菌等,可協助建構寶寶的免疫基礎與腸道平衡。 據世衛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進入混哺或斷奶階段,部分關鍵營養來源會逐漸減少,若缺乏後續補充與支持,原本由母乳所建立的防護系統可能出現「資源中斷」,導致寶寶面臨的外在風險增加,內在防禦卻無法跟上。 因此,後續的營養選擇不只是補足熱量或均衡,而應著眼於延續母乳防護邏輯,強化腸道與免疫的「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機制」。其中,像羅伊氏菌LR等益生菌能積極對抗壞菌,屬於攻擊型防線;母乳寡糖HMO則可幫助益菌定殖,維持菌叢穩定,發揮守備角色。 透過「兼具攻擊與守護」的雙向支持,讓寶寶能在關鍵時期穩固體內防禦;透過羅伊氏菌LR搭配母乳寡糖HMO,更能發揮協同作用,從腸道出發織起一道穩固的保護網,陪伴寶寶安心探索每一天。 醫:打造「全勤力到3歲」,從長期投資保護力開始! 研究表示,寶寶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叢、免疫系統與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腸道微生態穩定與否,不僅影響感染風險機率,也與日後身體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其中,腸道健康在免疫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腸道相關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中樞之一,菌相穩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的調節與防禦能力。 王韋力醫師指出:「一歲後的孩子活動量增加、外在接觸也變多,這時期的營養補給,不能只看熱量和均衡,更需要具備主動與被動的保護力」。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優先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協助寶寶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羅伊氏菌LR是嬰兒腸道中常見的重要益菌之一,具備良好的定殖能力,能黏附腸道上皮、穩定菌叢生態並抑制壞菌生長。研究顯示,補充羅伊氏菌LR有助於縮短兒童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包含發燒、喉嚨痛與鼻塞等常見健康狀況。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是母乳中最常見的一種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的功能。它能與壞菌競爭附著位置,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叢,也被認為有助於腸道屏障成熟與免疫反應的穩定。 從腸道打底的「保護力策略」,能幫助寶寶在頻繁外出、進入團體生活的階段,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必擔心健康狀況影響出席表現,為「全勤力到3歲」長期投資打好關鍵基礎。 持續投資保護力,養成全勤力到3歲 寶寶「滿1歲」並非代表免疫發展已臻成熟,其實,1~3歲正是建構保護力的關鍵期,保護力策略更應重視功能性與長期支持性,例如:透過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為寶寶的保護力基礎進行長期投資。 王醫師說,每天不中斷的投資累積,才能為寶寶「延續全勤力到3歲」的目標逐步打底;家長更不必再為了寶寶反覆生病、被「退貨」請假而煩惱,孩子擁有全勤力,就能完整參與每一天的學習與互動,成長更穩健。

看更多 運動健身安全 相關文章

運動健身安全

動態暖身新概念!5招讓您肌熱筋開

說到運動前的暖身(伸展)方式,如果還停留在伸展肢體、拉筋的傳統暖身方式,那可就落伍囉!本文將為您介紹現在最夯的動態暖身(Dynamic warm up)以及5個暖身動作,透過不間斷的連續動作,讓您的肌肉能夠真正「暖起來」。 動態暖身厲害在哪? 比起靜態的肢體伸展,動態暖身除了可以促進血液流動,讓肌肉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運動或訓練,也能避免暖身不足,造成的運動傷害。根據國際體育物理治療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的一篇研究指出,不論是動態或是靜態的伸展都對於增加柔軟度,提高肢體活動度都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對於運動員比賽前的熱身,或是進行任何激烈運動前的暖身來說,動態暖身比較有提高運動表現的效果。另外,根據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顯示,靜態的肢體伸展,之所以不能帶給肌肉足夠的暖身,其一是伸展時間過短;為了避免帶給關節或筋骨不適,伸展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分半,其二則是伸展動作的暖身強度不足,無法達到熱身的效果,而暖身運動的重點就在於讓身體熱起來,以免在之後的更高強度運動或訓練中受傷 靜態暖身沒有用嗎? 靜態暖身比較適合關節活動度較差的人,或是老人作為運動前的暖身運動,為的是避免較為激烈的動態暖身運動,會對肌肉或關節造成傷害;如果您要進行較要求肢體柔軟度的訓練或運動,那麼使用靜態伸展作為暖身方式也有相當幫助;換個角度來看,靜態的伸展反而適合當作運動後的收操,因為肌肉在運動完後會處於緊繃的狀態,這時透過伸展將繃緊的肌肉拉伸,可以減輕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5個動態暖身動作 以下提供5個常見的動態暖身動作,順序或組數可以按照個人自由安排,暖身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不管今天下班後要去健身房或夜跑,都可以在運動前試著做做動態暖身,體驗不同的感覺。 踢臀跑(Butt kicks):呈跑步姿勢,其中一隻腳利用大腿後側肌群將小腿帶起,腳跟需自然地抬起踢到臀部,同時另一隻腳落地,交替進行該動作。 高抬腿(High knees):呈跑步姿勢,兩腳大腿交替提起,大腿提起時,跟上半身大概會呈90度,上半身保持直立,避免駝背,慢慢向前跑動。 抱膝向胸(Knee tuck):將單腳抬起,雙手環扣膝蓋順勢將大腿往胸口方向加壓,之後將腳原地放下,換另一隻腳重複同樣動作。 弓箭步轉體(Lunge with twist):踏出其中一腳,呈弓箭步姿勢,兩手交握於身前(類似抱拳姿勢),若踏出腳為右腳,則上身轉向右側,轉幅大約90度,之後回正起身,換腿進行相同動作。 手臂過肩畫圓(Overhead arm circle):雙手向上伸直,手指朝向天花板接著往後畫一個大圓,回到原本的位置,將整個動作連貫起來,重複進行數次後,改成往前進行畫圓的動作,跟往後的方式相同,一樣重複進行數次。


運動健身安全

跑步受傷很常見!8種跑步運動傷害你中幾個?

慢跑好處多,而且跑步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器材就能訓練,是許多人熱愛的有氧運動,甚至近年參加路跑的人也愈來愈多。也因為跑步是如此高人氣的運動,因為跑步受傷的人數也想當可觀,以下將味大家列舉八種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以及改善的方法。 1. 肌肉拉傷(Muscle strain) 肌肉拉傷是由於肌肉過度延展,而產生撕裂的情況。暖身不足便進行激烈的運動,是造成肌肉拉傷的主因。受傷時,傷者可能會感到肌肉有「啪」的斷裂感,隨後便可能出現瘀青、腫脹等情形。大腿前側、後側的肌群,以及小腿,都是常見的拉傷部位。此症狀的應急處理方式為 RICE: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患部 (Elevation)。 2. 腳踝扭傷(Ankle sprain) 腳踝扭傷,主要是由於負責穩定和支持腳踝的韌帶,因延展過度而產生撕裂傷。腳踝扭傷發生在跑步的情況,經常是因為腳的落地方式錯誤,或是因腳步沒踩穩,而使腳踝落地時彎曲幅度過大。在患部處理方面,上一點提到的 RICE 方法依然適用。 3. 水泡(Blister) 不只跑者,水泡可能是每個人多少都有過的經驗。鞋子尺寸不合、鞋後跟或襪子磨腳、一次增加太多運動量等,都可能使人冒出水泡。水泡通常會在 1~2 個禮拜內自行痊癒,但若長得較大,碰到時太痛,想要自行刺破的話,記得所使用的針一定要經過酒精消毒,且刺破後要用清水和肥皂清洗傷口,以免感染。如果把凡士林塗抹在患部或易起水泡的地方,就可以減少皮膚與鞋子的摩擦,避免疼痛或水泡生成。(推薦閱讀: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4. 跑者膝(Runner’s knee) 跑者膝是常見的跑步傷害,可能是由於臀部和腿部肌肉無力,或跑步姿勢不正確,而造成膝蓋髕骨磨損。跑者膝在上下樓梯,或是進行深蹲等動作時,會因為體重壓迫,讓膝蓋疼痛的程度更加明顯。(推薦閱讀:膝蓋外側痛!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5. 脛骨疲勞性骨膜炎(Shin splint) 又稱前脛骨症候群,指的是跑者的脛骨發生疼痛的狀況,好發於前側脛骨和有扁平足的人身上。脛骨疲勞性骨膜炎也容易出現在沒有跑步習慣,卻一次跑了 10 幾 20 幾公里的新手身上。跑鞋不合腳或是品質太差,也容易造成這個現象,但是換一雙合適的跑鞋,就可以幫助衝擊力的吸收,減輕腿部負擔。脛骨疲勞性骨膜炎基本上多休息就能恢復,做些伸展運動,也有助於舒緩疼痛。 6. 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此種骨折不是骨頭真的斷掉,而是因為運動量過大,或激烈運動前暖身不足,而使骨頭產生小裂痕。疲勞性骨折跟脛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症狀類似,也都好發於脛骨,但前者的危險程度更高,可能會造成患者行走困難,甚至會讓患者需依靠柺杖才能移動。若疑似有疲勞性骨折,建議停止運動,並尋求醫師幫助,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7.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 指的是從腳跟延伸到腳趾的筋膜,產生發炎的症狀。足弓較高、扁平足或小腿肌較緊的人,是此症的好發族群,且通常腳後跟與腳掌會特別容易感到疼痛。患者可以藉由伸展運動,如踮腳尖,或按摩腳底、冰敷,來減輕疼痛。(推薦閱讀:足底筋膜炎治療解析!腳底筋膜炎症狀、原因、看哪科一次看) 8. 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又稱肌腱炎,是當位在小腿後側的阿基里斯腱發炎,大多是因為突然增加運動量或頻率而造成的。阿基里斯腱炎的疼痛,和足底筋膜炎一樣,可以透過伸展、按摩和冰敷紓緩。 如何在跑步時避免運動傷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舒適、合腳的鞋子,就有助於減低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此外,運動前做足暖身運動,使身體對訓練目標有充分的準備,才是讓跑者們動得安全、跑得健康的王道。


運動健身安全

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受傷後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還是兩種方法交替使用?以下透過介紹冰敷和熱敷的原理、效果,我們將讓大家一次看懂兩種方法的個別適用情形。 冰敷適急性傷害如跌倒撞傷 冰敷的功效原理:冰敷能減少局部血液循環,有麻痺、緩解疼痛、腫脹、發炎和出血的效果。 冰敷的適用症狀:冰敷適用於急性受傷後的 48 小時內,如跌倒、撞傷,以及過度伸展或收縮。當患部因為這些傷害而感到疼痛、發紅、發熱和腫脹時,冰敷可以稍微止痛、消腫和消炎。 不適合冰敷的症狀:冰敷不適合用於重大傷害,或關節炎(Arthritis)之類的慢性傷害。 冰敷的方式:將用冷水浸濕的毛巾稍微擰乾,即可冰敷。或者也可將裝袋的濕毛巾或水袋,放入冰箱 15 分鐘再使用。注意別直接將冰塊放在皮膚上,冰敷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每次最好不要超過 20 分鐘,以免凍傷。 (同場加映:休息冰敷按摩~8居家療法舒緩偏頭痛) 熱敷促循環  適慢性和疲勞傷害 熱敷的功效原理:熱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流通,達到舒緩緊繃肌肉的效果。 熱敷的適用症狀:熱敷適用慢性或疲勞性的損傷,例如長時間姿勢不良造成的肌肉拉傷,或是大量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此外,熱敷也適用於肌肉痙攣,以及關節的僵硬和疼痛。 不適合熱敷的症狀:熱敷不適用於急性損傷,如跌倒、撞傷,並且不適合在這些傷害發生後的48小時內使用。 熱敷的方式:可用暖暖包,或用浸過熱水的毛巾熱敷患部。記得每次熱敷不應超過 20 分鐘,也不建議一邊睡覺一邊熱敷,以免燙傷。 (同場加映:落枕怎麼辦?秒懂脖子扭到原因和治療) 冰敷和熱敷的注意事項 有糖尿病(Diabetes)或有神經損傷的人,在冰、熱敷時都要格外小心。進行時建議用另一層毛巾,把冰敷或熱敷袋與皮膚隔開。 有開放性傷口,或皮膚對溫度變化有過敏反應的人,請不要冰敷或熱敷。 (同場加映:神經肌肉都要它~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運動健身安全

端午開心划龍舟!4 招預防運動傷害

每年端午節,各地都會舉辦划龍舟競賽,許多民眾都躍躍欲試,但划龍舟算是劇烈運動,若沒有先熱身或是賽前訓練,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下介紹划船運動或划龍舟比賽時,常見的運動傷害及如何預防的方法。 划龍舟運動傷害 背部:腰痛是划龍舟運動中最常見的傷害,特別易在密集訓練時出現。當下背椎間盤受傷時,臀部也可能會感到疼痛,有時甚至背部會發生痙攣(Spasm),使身體無法前彎讓手碰到腳趾。 膝蓋:膝蓋是划船運動第二常見的傷害部位,且當過度使用和磨損時,恐會導致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俗稱跑者膝),膝關節外側具有疼痛點,彎曲膝蓋或上下樓梯時也會感到痛,嚴重時,髖關節和大腿外側也會感到不適,建議多休息、冰敷,並配合專業醫師治療。 手掌和手腕:划龍舟時,除了手掌皮膚因不斷摩擦容易起水泡,手腕也可能會有伸展肌腱鞘炎(Extensor tenosynovitis),通常出現在比賽前密集訓練期,特徵為手腕腫脹、疼痛,轉動時會有喀喀聲的感覺,對此可用冰敷來減少腫脹和消炎。 肋骨:密集訓練後,若感覺胸腔劇烈疼痛,可能是肋骨的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其最常影響肋骨中段和背後的區塊,在深呼吸、咳嗽和做運動時,都會有劇烈疼痛。因為它不易即早被發現,所以最好在它發展為急性骨折之前,多留意胸腔部位的感受。 (同場加映:愛運動也要小心!5 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預防划龍舟運動傷害 適度訓練:建議平時多鍛鍊核心肌群和背部肌肉,有肌肉的力量支撐,可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並且多做柔軟度訓練,也可幫助增加身體可承受的動作範圍。若想增加體能訓練量,請慢慢調整強度,否則容易受傷。 多喝水:水分可幫助身體抵禦疾病和受傷,甚至可提升 25% 運動表現。 吃得營養:吃得營養健康,身體才能發揮最好的表現,賽前賽後吃容易消化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幫助體力和能量的穩定。 睡眠充足:有運動訓練的話最好睡滿 8 小時,多數運動員甚至需要睡 10 個小時,研究指出,每晚睡少於 8 小時的年輕運動員,受傷的機率多出 1.7 倍。 R.I.C.E. 一般運動傷害處理 當受傷時,請立刻停止動作以防止傷勢惡化。一般來說,若體內的軟組織(Soft tissue)受傷,如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腫起來等,適用一般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理方法「R.I.C.E.」,可參考衛生福利部的說明: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指抬高受傷部位),如果做了上述 4 步驟後仍無好轉,或是情況嚴重,就要立刻就醫,尋求醫療人員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運動健身安全

愛運動也要小心!5種常見的運動傷害

運動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藉運動來娛樂自己,或者促進及維持身體健康,對於常運動的人來說,運動傷害並不是件稀奇的事。以下介紹5種最常見的運動傷害: 1. 腳踝扭傷 腳踝有無數條韌帶,韌帶可以連結骨頭並控制身體的動作。當腳踝往身體內側過快地轉動,或因為瞬間的動作,讓腳踝不正常地扭轉時,腳踝附近的韌帶就會撕裂,造成腳踝扭傷。腳踝的韌帶是很脆弱的,所以從事激烈運動如足球、籃球、橄欖球等等的運動員,常會有腳踝扭傷的問題。 建議:腳踝要是扭傷了,請馬上去看醫師,了解情況有多嚴重。通常需要幾週的時間才能康復,醫師也會建議適合的運動。 2. 肌肉拉傷 運動員若沒有好好暖身的的話,是很容易肌肉拉傷的。肌肉拉傷的原因,是突如其來、巨大的一股力量,過度拉伸肌肉纖維所造成的,肌肉拉傷有兩種情況,一是部分肌肉纖維撕裂,另一種為所有肌肉纖維撕裂,造成完全的肌肉撕裂傷。 建議:要避免肌肉拉傷,運動前後都要伸展身體,冰敷、休息有助於紓緩疼痛和腫脹。要繼續運動前,一定要等到完全康復了才行,如果太早開始運動,肌肉有可能再次拉傷,狀況可能會比之前更嚴重。 3. 大腿後側肌群拉傷 大腿後側肌群由大腿後側三個部分的肌肉組成,腿後腱拉傷是因為做跨欄或衝刺等動作時,大腿過度拉伸所造成,當您在從事水上滑行的活動時(由快艇拖著,人在水上滑行),前傾也可能造成腿後腱拉傷。 建議:腿後腱受傷,通常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康復,甚至長達1年,因為就算只是走路,也會不斷地對受傷部位的組織施加壓力,有些人無法久等,很快地就繼續運動,所以常常反覆受傷。 4. 脛骨疼痛(前脛骨症候群) 脛骨疼痛會讓脛骨周遭的肌肉,產生疼痛感,主要發生的原因是跑步。 建議:可以冰敷及休息,或是服用抗發炎藥物。 5. 網球肘 當手肘必須長時間活動,例如打網球、高爾夫球時,手肘的肌腱可能就會產生一些小撕裂傷。30~60歲的人,容易有這種症狀。 建議:網球肘並不是很嚴重的傷害,最好的復原方式就是休息,等疼痛感漸漸地消失。疼痛感完全消失後,就可以重回網球場或是打高爾夫球了。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