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激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但也可能發生在成人階段。國內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數並不多,佔總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絕大多數還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如下:
- 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 地理位置:高緯度地區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比低緯度地區的更高。
- 年齡:雖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展,但有2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4~7歲的兒童;第二個高峰為10~14歲的兒童。
(延伸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第一型糖尿病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無法治癒,主要透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控制,並輔以飲食與搭配運動。若控制不佳,則易引起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第一型糖尿病主要有3種治療方法:
- 傳統胰島素注射法(中長效+短效):注射次數較少,血糖浮動較大,容易使患者半夜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 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長效+三餐前短效):血糖控制效果佳且有筆型,外出施打方便;缺點是注射次數較多。
- 胰島素幫浦:3天才需更換一次針頭,注射頻率低,而且可依照血糖釋放胰島素,減少低血糖的問題;缺點是幫浦貼片可能會使患者過敏,且不受健保給付,費用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會藉由以下檢驗標準判斷是否確診糖尿病:
-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
- 隨機檢測血糖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除了症狀和年齡,要判斷一個人罹患的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糖尿病,還需檢查:
- 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
- C肽(C-Peptide)
- 胰島素分泌
- 酮含量(Ketones)
第一型糖尿病的照護
第一型糖尿病友的胰島素分泌幾乎完全不足,終生都需要打胰島素並密集監測血糖。若控制不佳,容易發生糖尿病酮酸中毒與嚴重低血糖,年紀越小風險越高,可能導致腦水腫、學習障礙,還會增加日後心血管與微血管併發症,因此需要兒科、新陳代謝科、心腎科與心理等跨團隊長期追蹤。
照護負擔:經濟與心理壓力
許多第一型糖尿病病友每天須驗血糖 4-10 次、打胰島素約 4 次,一年下來就是上千次針扎;雖然健保部分給付血糖試紙與部分 CGM 裝置,但更進一步的連續血糖監測或胰島素幫浦,多半仍需自費,每月耗材可能落在數千元以上,對家庭財務是長期壓力。日復一日的監測與飲食自我管理,也容易讓孩童與青少年感到疲乏、抗拒,研究顯示第一型糖尿病兒少的情緒問題與憂鬱比例,約為一般同齡族群的數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