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1/4兒童肥胖或過重!桃園市府跨界合作推「健康體位管理 2.0」

國內肥胖問題日益嚴峻,根據《2024年國民健康署年報》顯示,每4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另外,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在過去10年間也從45.4%快速攀升至50.8%。肥胖不僅是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多項慢性疾病主因,更與10多種癌症相關,因此,「肥胖是疾病」觀念的宣導刻不容緩。 桃園市政府9/12舉辦「『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健康體位管理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記者會,再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加入,希望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及早介入肥胖防治,終結肥胖歧視與污名化。 全國近 1/4 學童面臨肥胖,防治刻不容緩 依據教育部發布11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盛行率則為28.6%,顯示全國平均每4位學童,就有1個人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另外,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7-12歲、13-15歲及16-18歲兒童及青少年之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6.7%、30.6%及28.9%3,平均約每3位兒童及青少年中就有一位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 國際趨勢:兒童肥胖是重要健康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22年全球5-19歲兒童及青少年中,超過3.9億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成為當前最需重視的健康問題之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出具報告指出,在「不道德」垃圾食物行銷轟炸下,全球兒少肥胖問題急遽惡化,5歲至19歲肥胖率首度超越體重過輕,成為最普遍的營養失調型態。 世衛早已將肥胖列為「指標性疾病」,並在 2025 年發布《WHO 遏制肥胖技術方案》,呼籲各國必須從環境、行為、醫療三方面同步投入資源。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關注與治療的疾病,兒童青少年正處於體位管理的黃金防治期。不僅世衛強調兒童肥胖是21 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ASO)與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Society)也指出,兒童肥胖已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 根據研究顯示,若兒童肥胖未獲及時控制,有三分之二將延續到成年,不僅更容易出現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失智症與癌症風險。 三方觀點:產官學攜手防治兒童肥胖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從校園扎根,家庭共同參與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在記者會指出,桃園市青少年肥胖率在全國「名列前茅」,相較之下,其他縣市的青少年肥胖率也都不太好,「因為大家都吃太好了」;所以,「肥胖」不僅是地方課題,更是全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王明鉅強調:「肥胖問題必須從小開始管理,最好從國小、國中階段就開始注意,不能等長大再說。」他並分享自己女兒在學校被要求跑步的經驗,提醒「規律運動需要時間養成,但一旦成為習慣,就能對孩子一生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桃園市政府今年第二年與諾和諾德合作,希望藉由「肉肉桃走中」活動,讓孩子從小養成運動習慣,並透過校園帶動家庭參與。「健康行為不只停留在學校,而是延伸到家庭生活,才能真正改變下一代的健康習慣。」 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肥胖與糖尿病是全球共同挑戰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Hans Duijf) 表示,「根據世衛表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是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而且,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許多慢性疾病都高度相關,「這也是為何我們要擊敗肥胖及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問題。」 杜瀚思說,運動和飲食固然重要,但還需要專業醫療介入,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他強調今年計畫升級為「健康體位管理 2.0」,優先從青少年開始行動,希望結合教育、醫療與政府力量,打造可持續的防治模式。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小時候胖,長大多數還是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強調:「兒童肥胖不是只是外觀問題,而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研究顯示,多數小時候肥胖的孩子,成年後仍會持續肥胖。據國民健康署指出,超過一半的肥胖兒童長大後仍然會是肥胖,更有7成肥胖的青少年會變成肥胖的成年人。 林文元表示,兒童肥胖會導致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心理問題提早出現。此外,小朋友可能習慣關燈或躲在棉被裡使用3C產品,不只會睡眠不足,勢力更可能受影響。因此,他呼籲:「肥胖防治要從小開始,飲食、運動、睡眠與心理支持都必須納入管理。」 林文元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在台灣2022年國高中學生過重與肥胖率高達30%左右,對於過重(24≤BMI<27)與肥胖(BMI≥27.0)兒童青少年,除了及早提供涵蓋飲食、運動、心理支持及醫療預防與介入應被高度優先考量,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 健康體位管理 2.0:FIT 動起來 除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廣兒童肥胖防治計畫,國民健康署也提出「FIT 動起來」倡議: F(Fitness 運動):每天至少一小時運動,籃球、跑步、游泳皆可幫助成長與代謝。 I(Intake 飲食):依循「我的餐盤」原則,避免含糖飲料,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T(Team 合作):家長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運動與準備餐食,建立家庭健康習慣。 另外,國健署也呼籲,透過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呼籲家長與學校齊力合作,三管齊下為孩子打造健康體位。 一、健康飲食: 自備水壺, 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 適量取代大份量食物;降低吃甜食、零食、速食、高脂、高糖等。 新鮮蔬果多樣性;多攝取原態食物;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類食物。 每天吃早餐;鼓勵家長與小孩在家中一同吃健康晚餐;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導師陪同學生用營養午餐,教導健康飲食的重要。 二、身體活動 據世衛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 配合兒童發展階段,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型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鼓勵下課時,學生至戶外運動。 在適宜溫濕度多運動,運動前補充水分、運動中定時喝水(每20分鐘補充水分)。 降低每日(含假日)觀看螢幕時間,每日少於2小時,避免靜態久坐生活。 三、充足睡眠 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結語:讓兒童肥胖防治成為全民行動 肥胖是慢性病的源頭之一,也是影響兒童未來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醫學會與企業合作推動的「健康體位管理 2.0」,不僅希望降低青少年肥胖率,更要透過校園到家庭的連結,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林文元建議:「任何健康行為都要從小做起,長大後才補救,困難只會更大。」防治兒童肥胖,刻不容緩。 FAQ 常見問題 Q1:兒童肥胖的定義是什麼? A1:依據國民健康署,兒童 BMI 達同齡性別第 95 百分位以上為肥胖,第 85–95 百分位為過重。 Q2:為什麼兒童肥胖需要特別防治? A2:小時候肥胖,大多長大後仍會肥胖,且更早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健康問題。 Q3:如何在家庭中落實防治? A3:家長應陪伴孩子運動、建立均衡飲食習慣,並確保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滑手機。 Q4:桃園的「健康體位管理 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有什麼特色? A4:桃園市政府去年首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推出「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活動,今年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一起加入,希望結合政府、企業與醫學會力量,以專業醫療為基礎,透過衛教資訊、校園競賽及運動資源,共同推動兒童與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呼籲社會正視「肥胖是疾病」,並於黃金防治期及早介入,終結歧視與污名化。 Q5:桃園「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 2.0—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主要活動方式為何? A5:這項合作希望透過在從小學和中學階段,就讓大家重視運動和肥胖問題,並鼓勵學童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能延伸到家庭生活,進而推動以家庭為主的健康轉型。 活動亮點與資源: 校園競賽機制:2025年「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特別設計了校園競賽機制,鼓勵國小高年級、國高中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隊參與。 實質獎勵:活動設有「校際組」競賽、教育局補助經費支持、期中抽獎百貨禮券,以及期末優勝學校行政補助金,期望透過實質獎勵鼓勵學校師生踴躍參與。 專業衛教資源:台灣肥胖醫學會提供臨床專業與衛教資源,包括10場校園講座、健康體位指引及線上衛教平台,協助學生與家長掌握正確的健康管理方式。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症狀

血腫

血腫的定義什麼是血腫? 血腫(Hematoma)是因為血管壁受損傷所引起的內出血,會使血液從血管滲出,並進入周圍的組織中。任何類型的血管受傷,都有可能造成血腫,如動脈、靜脈或微血管。血腫時,血液有可能已凝結、正在凝結,或仍在持續出血擴散中。血腫可能發生在頭部、耳朵、鼻腔、肝臟、脾臟和腎臟等器官中,或小腸與結腸壁內。 血腫有多常見? 血腫十分常見,請與醫師討論,以獲取更多資訊。 血腫的症狀血腫會引起刺激和發炎,其症狀取決於血腫的位置以及大小。下列為血腫可能出現的症狀,不過並沒有全部列出,如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血腫引起的常見症狀包括: 發紅 壓痛 發熱 疼痛 腫脹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擴大,例如擴散至腦部或硬膜外血腫,就需要及時治療,尤其是會影響神經系統疾病的情況。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血腫的原因血腫通常是由創傷引起的,如交通事故,也有可能因咳嗽或其他原因造成。而含阿斯匹靈(Aspirin)、華法林(Warfa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和雙嘧達莫(Dipyridamole)在內的抗凝血藥物,則可能減少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並擴大出血、惡化血腫,或引發感染。其他可能導致血腫的情況包括: 患有自體免疫疾病 手指感染 僵直性脊椎炎(Sciatica) 甲黴菌病(Onychomycosis) 受傷使耳朵軟骨結構出血 鼻部受傷使鼻中隔出血 腹部內部出血,並可能會危及生命 骨頭挫傷或骨折 間隔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一種罕見併發症 懷孕的女性會有約25%的機率,因為絨毛膜下出血導致血腫 血腫的風險因素目前沒有相關資訊,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血腫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血腫? 血腫的檢查包括身體檢查以及病史的檢視,通常沒有專門的血液檢查。但根據情況的不同,包括血液常規檢查(Complete blood count,CBC,又稱全套血液計數)、凝血檢測、化學和代謝檢測,以及肝臟檢測,幫助醫師評估血腫患者是否有任何潛在疾病。 此外,如果懷疑頭部或腹腔內有血腫,如腹部、肝臟、脾臟、腹膜及腹膜後方,可以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這兩種為後者較準確。 如何治療血腫? 血腫的治療取決於它的位置、受影響的身體部位,以及出現的症狀。例如,頭部受傷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以保存腦組織。如果患者穩定,則可以進行觀察,但如果出現休克,則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外科手術。 改善血腫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血腫: 休息。 冰敷:每天20分鐘,每天4~8次。 加壓:可使用彈性繃帶來加壓患部。 抬高:建議將患部抬到高於心髒的位置。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生以了解最佳解決方案。


健康樂活

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相信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經驗,感冒藥上面寫三餐飯後吃,但有時候突然工作一忙、睡太晚、少吃一餐或是藥沒帶出門,可能就忘記要吃藥這件事。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應該馬上補吃?還是應該等下一餐再吃呢?在此本文將為大家解惑,提供忘記吃藥的補救方法。 忘1次沒大礙  常常忘就危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才1餐沒吃又不會怎樣。沒錯,1餐沒吃藥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地遺忘,不把吃藥這件事放在心上。而三不五時就忘記吃藥,所造成的後果可不榮小覷,否則可能產生以下問題: 更難治癒:忘記吃藥可能會延長治療時間,因為沒有遵循療程服藥,會給細菌或病毒喘息的空窗期,並產生抗藥性,然後就會變得愈來愈難以對付。 藥效無法發揮:含有止痛成分的藥物,如果未在規定的時間吃藥,可能會無法發揮最佳功效。例如等到傷口或症狀痛到不行才吃的藥,效果就可能需要打個折扣。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建議的止痛藥服藥時機,是在疼痛感產生時就服用。 產生戒斷症狀(Withdrawal effect):某些藥物,例如抗憂鬱藥物,如果突然中斷服藥,可能會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頭痛、焦慮,以及睡眠和情緒問題。 提高併發症機率:隨便停止或忽略服用血壓藥,會提高罹患心臟病(Heart attack)和中風的機率,產生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升。 忘了吃藥怎麼辦? 你可能會想,上面洋洋灑灑提了4種忘記服藥可能產生的問題,那不是很明顯忘記吃藥就要馬上補吃嗎?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藥需不需要補吃,其實取決於藥物的性質,由於藥物種類繁多,以下將提供2個大原則,幫助大家判斷藥是否需要補吃。 超過應服藥時間少於2小時:可以直接補吃沒關係,因為2小時內的延遲,對大部分的藥物來說不會構成吸收問題。唯一會產生問題的是,與下一次服藥時間間隔縮短,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加強。即便如此,補吃的重要性,還是大於副作用可能帶來的不適。 超過應服藥時間2小時以上:補吃與否取決於醫師訂定的服藥頻率。 需每日服用1~2次的藥:除了胰島素藥物以外,其他幾乎都可以馬上補吃,但是再次服藥的間隔時間要抓久一點,不能只隔幾個小時。 需每日服用3次以上的藥:Let it go吧!等到下個規定時間服藥即可。什麼?你說如果下一餐又忘記怎麼辦?那你可能要考慮設鬧鐘,或是吃點銀杏來幫助自己記得吃藥。


健康症狀

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定義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是當甲狀腺無法製造足夠甲狀腺荷爾蒙的症狀。甲狀腺是一個形狀如蝴蝶展翅的腺體,位在頸部前側,所製造的荷爾蒙有T4(四碘甲狀腺素),和T3(三碘甲狀腺素),能控制身體對對脂肪和醣分的運用、調節體溫和心跳、監控體內蛋白質的製造,並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機能低下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甲狀腺機能低下,包括嬰幼兒,但較易發生在老人身上,特別是60歲以上的女性,或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家族史的人。更多關於遠離此症的方法,請諮詢醫師。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依身體缺乏荷爾蒙的程度,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有可能不同,但通常剛開始的疲倦、增重等看似純粹老化的現象,都不會引起注意;數年後,明顯的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狀才會陸續開始明瞭。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狀,若不接受治療,症狀就會愈嚴重: 疲倦。 愈來愈怕冷。 便祕。 皮膚乾燥。 體重增加。 臉部變腫。 聲音沙啞。 肌力變弱、疼痛、僵硬,或觸痛。 血壓和膽固醇變高。 關節腫脹、僵硬,或疼痛。 經期不規則,或經血量變多。 頭髮變少。 心跳變慢。 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 憂鬱症(Depression)。 病情曾劇的甲狀腺低下稱為黏液水腫(Myxedema),非常罕見,但可危及性命。它的症狀包括低血壓、體溫降低、失去反應,甚至昏迷。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醫師,盡早發現才能盡早治療,並避免病情惡化。每人身體不同,有問題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方法。 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原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接受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的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動過甲狀腺手術,或服用某些藥物,都有可能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以下是更詳細的說明: 自體免疫疾病:有一種叫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的發炎症狀,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甲狀腺有時會影響免疫系統,因此它出問題,就會讓體內產生攻擊自身組織的抗體。 接受甲狀腺亢進的治療:可能是放射線治療,也可能是藥物治療,有時療程結束後會造成甲狀腺機能永久低下。 動過甲狀腺手術:將大部分或整個甲狀腺移除,都有可能讓甲狀腺的荷爾蒙分泌量減少,有些患者可能術後,一輩子都需持續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 放射線治療:用於治療頭部或頸部癌症的放射線治療,有可能對原本沒事的甲狀腺造成影響。 服用特定藥物:會造成此病的藥物有好幾種,如用於治療精神疾病的鋰鹽(L ithium)。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風險因素符合以下條件的人,甲狀腺機能較易低下: 年過60歲的女性。 有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狼瘡(Lupus)。 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家族史。 曾用藥物或放射線治療甲狀腺亢進。 胸部以上部位,特別是頸部,接受過放射線治療。 動過甲狀腺相關手術,如局部甲狀腺切除術。 過去6個月曾懷孕或生產。 高風險族群就算沒有症狀,也可以定期檢查甲狀腺,以確認沒有罹患輕微或徵狀不明顯的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狀。 甲狀腺機能低下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甲狀腺機能低下 醫師會為患者進行體檢,並進行某修檢測,如驗血、促甲狀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 和T4檢測。若這些數值不正常,醫師會再進一步實行抗甲狀腺抗質(Antithyroid)檢測。醫師也可能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 如何治療甲狀腺機能低下 醫師通常都會建議患者每天口服合成的甲狀腺荷爾蒙補充劑,或稱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但除了合成的甲狀腺素,其實也有從豬的甲狀腺萃取的天然產品。接著,醫師會每2~3個月檢查患者,並調整劑量。有心血管疾病,和嚴重甲狀腺機能低下的人,使用左旋甲狀腺素治療的初始劑量,須特別注意不能過多,並且要循序漸進地增加。若劑量過多,就會造成食慾大增、失眠、心悸,和顫抖的副作用。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狀不明顯的人,請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法。 此外,某些營養補充品和藥物,可能會影響身體對左旋甲狀腺素的吸收,因此若有以下狀況請告知醫師: 攝取很多黃豆製品或高纖食品。 有在使用鐵質補充劑,或含鐵的綜合維生素。 服用銷膽胺(Cholestyramine)、氫氧化鋁(Aluminum hydroxide,常見於許多制酸劑中)、鈣質補中品。   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預防嗎?甲狀腺機能低下無法預防,但可學會、觀察它的徵兆,以即時尋求治療。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健康樂活

溫泉魚療不安全!不可不知的3大風險

溫泉魚療(Fish pedicure,或稱足部魚療)源自土耳其和中東一帶國家,台灣在數十年前突然開始流行起來,至今仍吸引很多人想要嘗試。它是藉由一種叫淡紅墨頭(Garra rufa)的小魚,來達到去除表層死皮的效果,幫助治療乾癬(Psoriasis)、濕疹(Eczema)等皮膚疾病,但是它卻存在一些健康的風險。 溫泉魚療看似無害,但對人和魚來說,仍有潛在風險,尤其因為療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太細微,或很難被察覺,症狀也許要過幾個月才會出現。對此,部分美國和歐洲地區已勒令禁止此治療,以下列出溫泉魚療的3大風險。 1. 溫泉魚療恐引發傳染病 雖然溫泉魚療所使用的淡紅墨頭並無牙齒,但若長時間吸附在一處,仍然有可能會破壞人的皮膚,引發細菌傳染。若店家重複使用水和魚,可能造成更大的病菌感染風險,包含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乙型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有的時候,魚在去除角質層的過程,也會影響指甲板(Nail plate)的幹細胞,導致指甲長不出來。 不過血體液傳染病(Bl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像是肝炎(Hepatitis)和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透過魚療傳染機率極低,除了病毒難以在水中或魚體存活外,病毒量也相當微小。 一般來說,建議患有糖尿病(Diabetes)、免疫系統欠佳,以及皮膚受傷的人,都請暫時避免溫泉魚療,避免細菌感染的風險。 2. 商家恐改用便宜長齒魚 消費者要小心,有的商家為節省成本,會改用較便宜的請請魚(Chin Chin),因其外型像似淡紅墨頭,不知情的顧客真的會分不出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這種魚會長牙齒,所以它更會造成皮膚受傷,並引發細菌感染。 因此,在決定將雙腳浸泡在魚療中前,請先確保店家遵守基本的衛生程序,如完整的濾水系統,或紫外線殺菌(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這2種都能大幅度降低細菌感染。此外,泡腳前後都要檢查有無傷口,並且記得將雙腳清洗乾淨。 3. 溫泉魚療是一種動物虐待 當我們在快樂地享受泡腳,水中的小魚兒卻可能一點也不快樂,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店家通常會讓它們先餓一段時間,因為死皮是這些魚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吃的食物。換句話說,人類為了要讓自己的腳變光滑漂亮,正在虐待小魚吃「垃圾」。 隨著足部魚療的需求愈來愈大,我們會需要把這些魚兒從自然生態中擄來,導致生物鏈的不平衡,同時強迫它們適應新的環境,有的在運送過程中就死了,有的則是因為接觸腳上的化學成分而中毒,像是防曬乳和潤滑液。


健康樂活

性別影響藥效?藥物代謝這樣被影響

科學研究顯示性別在藥物代謝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因此會造成男性和女性之間藥效的不同,這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沒想到性別竟然會影響到藥的效力,功能及副作用。因此本文將為您完整介紹,生理上的不同與藥效有什麼關係。 女性生理與藥物作用 除了體重以外,女性的其他生理因素也可能影響身體對藥物的代謝。其中一項是過多的體脂肪;因為女性的體脂肪比男性高,因此脂溶性藥物在女性體內的作用會和男性不一樣。抗憂鬱藥物也是,因為抗焦慮藥物和精神病藥物都屬於脂溶性藥物。根據研究,某些抗憂鬱藥和抗精神病藥對女性的療效更好,儘管科學家並不確定其中的原理。不過,女性也必須承受更明顯的藥物副作用,包括性慾低下。畢竟男性可以使用威而鋼(Viagra)來加強性慾,但女人不行。 另一個差別在於消化過程。女性產生的胃酸通常比男人少,所以消化食物的速度會比較慢。當她們服用適用於酸性環境的藥物,例如:抗黴菌藥物(Ketoconazole),得到的治療效果通常沒有男性好。同樣地,當女性需要空腹服用的藥物時,她們得在飯後花更長的時間等待食物消化。 雌激素對藥物的作用 藥物作用也會受到體內荷爾蒙分泌的影響。在月經來及更年期時,女性荷爾蒙濃度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雌激素也會干擾肝臟分解藥物,即使服用的藥物在安全劑量範圍內,如果肝臟不能有效分解代謝藥物,則血液中藥物的濃度也會過高。同樣情況也會發生在需要靠腎臟分解代謝的藥物上。研究顯示,對於抗癌藥物如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又稱胺甲喋呤),女性的代謝速率比男性慢了13~17%。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的效果 心臟病藥物對女性的藥效也不同。低劑量的阿斯匹靈(Aspirin)會增加出血機率,對降低女性心臟病(Heart Attack)發作的風險並沒有幫助。另外,使用β-阻斷劑對女性控制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效用不好,再次發生的機率較高。建議女性服用較低劑量的血液稀釋劑華法林(Warfarin)來治療高血壓。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也建議女性一週內所服用的華法林劑量應比男性少2.5~4.5毫克。 止痛藥和安眠藥 止痛藥的療效也會因為性別不同,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 200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女性使用解熱鎮痛抗發炎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和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與高血壓風險升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每月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超過22天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了86%,而服用乙醯胺酚的人患高血壓的機率則是2倍。 女性代謝安眠藥的速率也慢。曾有報導說,由於女性新陳代謝速率慢,前一天睡前曾服用安眠藥的女性,到了第2天仍會昏沉沉,幾乎無法開車。 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因此在2013年建議女性服用的安眠藥劑量,只需要男性使用量的一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症狀

良性脂肪瘤

良性脂肪瘤的定義什麼是良性脂肪瘤? 脂肪瘤,是指緩慢累積在皮下與肌肉層之間的脂肪腫塊,觸感柔軟成團狀,且手指按壓會移動。其屬於良性,而非惡性腫瘤(癌症),通常是無害的。因此,一般來說,接受治療並不是必要的,但如果脂肪瘤很干擾,或覺得疼痛,或許能諮詢醫師來移除它。 良性脂肪瘤有多常見? 良性脂肪瘤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但容易在中年人身上發現,有些人可能不只一處的良性脂肪瘤,其症狀因人而異,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切的治療方法。 良性脂肪瘤的症狀良性脂肪瘤通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它們大多出現在頸部、肩膀、手臂,和大腿,然而,也可能會長在小腸等其他部位。皮膚腫瘤有許多類型,但良性脂肪瘤通常有以下的明顯特徵: 觸感柔軟。 手指戳到,容易滑動。 緊在皮下組織。 呈白色或無色。 生長緩慢。 良性脂肪瘤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如果有任何疑問,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諮詢醫師,找出最適切的治療方法才是最好的。 良性脂肪瘤的原因造成脂肪瘤的原因仍未知,基因問題可能是主要的因素。一般來說,脂肪瘤可能在同一家人裡都會出現。(延伸閱讀:脂肪太多變成瘤?認識「脂肪瘤」:別怕脂肪瘤、變惡性腫瘤機率低) 良性脂肪瘤的風險因素 年齡: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有脂肪瘤,但40~60歲的風險比一般人高,而兒童則較少。 身體有其他狀況:患有竇根氏病(Adiposis dolorosa,又稱關節痛性肥胖)、多發性缺陷瘤症候群(Cowden syndrome),和嘉得氏症(Gardner’s syndrome)。 家族病史:家人也有此狀況。 良性脂肪瘤的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良性脂肪瘤如何診斷? 醫師通常能透過體檢,診斷出良性脂肪瘤。它的觸感通常柔軟,不太會痛,並且由於組成誤植為脂肪,所以良性脂肪瘤觸碰到時,容易滑動。有些時候,皮膚科醫師會針對良性脂肪瘤做組織切片,並移交實驗室化驗,檢查是否有癌症的可能性,因為有些脂肪瘤看起來像是脂肪肉瘤(Liposarcoma),雖然名稱很像,但脂肪肉瘤是惡性,恐為癌症的,並且在皮下生長速度快,也容易造成疼痛。若醫師根據化驗結果,判定是脂肪肉瘤,可能透過核磁共振(MRI)和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進一步檢查。 良性脂肪瘤如何治療? 良性脂肪瘤,通常不需特別治療,除非醫師發現腫瘤會疼痛,或有增長的情況,醫師可能會建議以下的治療措施: 開刀移除:良性脂肪瘤一般都能透過手術移除,且切除後通常不會再復發。但疤痕和瘀青則是其副作用。然而,若採取微創手術則能留下較小疤痕。 類固醇注射:這種療法能幫助縮小脂肪瘤,但無法完全根除。 針或抽吸管清除:運用器具移除脂肪瘤。 良性脂肪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脂肪瘤: 良性脂肪瘤較難透過一己之力治療。或許冰敷或熱敷能幫助改善某些皮膚腫塊,但由於脂肪瘤事由脂肪組成,所以難以達到療效。若想要移除良性脂肪瘤,還是請諮詢醫師,來幫助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健康症狀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定義甲狀腺位於頸部,會製造用於調節人體多相功能的甲狀腺荷爾蒙,當分泌過量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甲狀腺的功能還包括調節血液中的鈣含量、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和神經功能,以及調節體溫。 甲狀腺機能亢進有多常見?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且女性罹患的機率比男性還藥高3倍。更多關於遠離此症的方法,請諮詢醫師。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包括緊張、流汗、疲倦,以及心跳快速、停頓,或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等其他跳動規律不正常的現象。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眼睛敏感、體重下降、受不了炎熱,以及排便次數或腹瀉頻繁。罹患格雷氏病(Graves’s disease,或葛瑞夫茲氏病)的人,會有眼睛甲狀腺腫大和眼球凸出的現象,故又稱突眼甲狀腺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出現上述未列出,但有其他令您擔憂的症狀時。 若因不明原因出現體重減輕、流汗、頸部底端腫脹等,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的症狀。就診時,務必明確告知自己觀察到的身體變化,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與其他多種疾病十分雷同,容易誤診。 若已在接受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請定期按時回診,以便醫師監控病情。 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原因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最常見原因為格雷氏病,約有80~90%的案例都是因此而起。其他較不常見的病因包括甲狀腺炎(Thyroiditis)、毒性腺瘤(Toxic adenoma,一種會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腫瘤),以及使用過多甲狀腺藥物。有時會發生無法查明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因的狀況,這可能是因為遺傳,但無論原因為何,都不具傳染力。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風險因素遺傳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特別是格雷氏病的致病風險因素,且女性患病的機率會比男性還高。若家裡有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請向醫師諮詢,並評估自己患病的風險。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診斷及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甲狀腺機能亢進? 醫師可以透過患者的病史、體檢報告,以及測量血液中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來判斷患者的甲狀腺機能是否亢進。醫師也有可能為患者進行甲狀腺掃描或超音波照射,以觀察甲狀腺的影像。若有必要,醫師還會建議患者諮詢甲狀腺專門醫師。 如何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 醫師會藥物、放射治療,或手術,來幫助患者降低甲狀腺荷爾蒙。 若採服藥治療,患者可能需服用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包括狀腺制劑,如僕樂彼(Propylthiouracil,PTU) ,和甲巰咪唑(Methimazole)。 進行放射線治療時,醫師可能會用放射性碘破壞甲狀腺。此療法適合21歲以上的患者,或21歲以下,但症狀無法受藥物控制的人。 手術適合不想接受放射治療、如:孕婦(因為可能造成胎兒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甲狀腺腫大,且大到干擾其他頸部組織的患者。手術的後遺症包括聲帶麻痺、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若副甲狀腺不小心在術中被一併移除,患者也有可能產生跟血鈣有關的問題。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甲狀腺機能亢進: 若有格雷氏病,請用太陽眼鏡、人工淚液保護凸出的眼球,睡覺時也要穿戴保護眼睛的裝置。 若治療成功,患者終其一生仍需持續照護,並且醫師會追蹤患者有無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甲狀腺機能亢進腹發的後遺症(手術後約有10~15%的人會復發)。若出現心悸、體重大幅下降、腹瀉、顫抖、焦慮、坐立不安、或情緒搖擺不定的現象,請諮詢醫師。 在病情受控制前請不要運動。 請勿抽菸,否則會使病情惡化。 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協助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健康症狀

脂肪瘤

脂肪瘤的基本概念脂肪瘤,是指緩慢累積在皮下與肌肉層之間的脂肪,屬於良性腫瘤,通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它們大多出現在頸部、肩膀、手臂,和大腿,然而,也可能會長在小腸等其他部位。 脂肪瘤有多常見? 脂肪瘤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但特別好發於中年女性,其症狀因人而異,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切的治療方法。 脂肪瘤的症狀脂肪瘤通常一開始會出現皮膚下,呈現如圓形且軟、無痛的腫塊。患者常常沒有發覺自己長了脂肪瘤。因為大部分的腫瘤可能會呈現膏狀或橡膠狀,或軟或硬,容易轉移至其他周圍部位,並且身體可能有不只一個腫瘤,如果腫瘤壓迫到神經或血管,恐會導致疼痛。脂肪瘤的尺寸時常改變,但很少超過8公分。它們一般長在前臂、腿部、背部和頸部。另外,脂肪瘤也可能發生在肺部、大腸,和胸部等部位,其症狀因生長部位而異。還有症狀未提及,如果對於自身症狀還有疑問,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脂肪瘤較少危及生命,但如果在身體任何地方有長腫塊或凸出物,其部位甚至會疼痛。若感覺腫瘤在一年內急遽變大,如2倍大,應該立即聯絡醫師。然而,事實上,脂肪瘤若生長緩慢,端看尺寸的變化,也是另一種問題。 脂肪瘤的原因造成脂肪瘤的原因仍未知,基因問題可能是主要的因素。一般來說,脂肪瘤可能同一家人都有機會罹患。(推薦閱讀:脂肪太多變成瘤?認識「脂肪瘤」:別怕脂肪瘤、變惡性腫瘤機率低) 脂肪瘤的風險因素 年齡:40~60歲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身體有其他狀況:多發性缺陷瘤症候群(Cowden syndrome)、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合併有表皮樣囊腫(Gardner’s syndrome,又稱嘉得氏症)。 家族病史:家人也有此狀況。 脂肪瘤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脂肪瘤屬良性腫瘤,通常不需特別治療。然而,如果發現腫瘤有增長的情況,醫師會開刀移除。一般而言,脂肪瘤切除後不會再復發。另外,抽脂也能幫助去除脂肪瘤,但可能無法去除完全。脂肪瘤雖然無害,但醫師仍須確保它並非囊腫、膿腫,或癌脂肪組織(Cancer adipose tissue)。癌細胞快速組成的脂肪組織,在皮下較不容易轉移,但會造成疼痛。 脂肪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脂肪瘤: 檢查身體上的腫塊:脂肪瘤或許無害,但其他的腫瘤可能情況嚴重,甚至需要治療。 如果看到皮膚脂肪呈現紅色、腫起,或熱熱的,應該聯絡醫師。 應該複診去檢查症狀和健康的狀況。 遵從醫師指示,別隨意用藥。 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協助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法。


手術

除刺青搞清楚3方法~雷射磨皮和手術

刺青會痛,但除刺青更痛。除了皮肉之苦,移除刺青讓荷包縮水的程度,也會讓人心痛,但這就是後悔及抹滅過去所要付出的代價。本文將介紹3種除刺青的方法,供所有需要的人參考,另提醒不要自行採用偏方,因為可能造成感染。 1. 雷射(Laser) 雷射又可以分成傳統雷射,跟目前市場上最新最夯的皮秒雷射。它們的差別在於傳統雷射每次打下去的時候,在皮膚的作用時間較長,對肌膚的熱傷害較大。而皮秒雷射的皮秒(Picosecond),指的是比奈秒(Nanosecond)還小的單位,也代表停留時間更短,造成的傷害更小。 目前台灣合法的皮秒雷射有532、755和1064,3種波長,而不同的波長對不同的刺青顏色,則有不同的移除效果。根據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的研究,532波長在移除紅、橘、黃色的效果最佳;755波長能有效移除綠色和藍色;1064波長則擅長消除黑色以外的顏色。 皮秒雷射的價格取決於使用機器的不同,大概位於5千~1萬之間。一般來說,需要進行至少2次以上才能完成療程。根據刺青部位、大小、方式與顏色的不同,也可能需要進行高達5次以上,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雖說將刺青從皮膚上移除的方式很多,但以效率和成果來看,雷射還是穩坐除青大師的寶座。 2. 手術切除(Surgical removal) 透過局部麻醉,醫師會用手術刀將刺青處的皮膚切除,再將其縫合。手術切除後的傷口,幾乎都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因此通常只用於去除較小的刺青,並且不是刺青移除的優先選擇。但這個方法,是唯一可以將刺青完整移除的方式。 3. 磨皮(Dermabrasion) 傳統的磨皮手術,是透過快速旋轉的磨皮機,將皮膚表層削除。由於這個方法容易讓人在術後紅腫、發癢,對皮膚敏感的人來說特別嚴重,因此現在不是被副作用更小的微晶磨皮(Microdermabrasion)取代,就是乾脆改用更進步的雷射技術。 不建議使用偏方藥膏 目前沒有任何科學實驗證明,使用藥膏或是其他外敷偏方可以移除刺青,因此建議不要自行嘗試,以免刺青除不成,反而造成皮膚感染。想要移除刺青,請務必前往專業的皮膚科或醫美診所,而不要接受非專業醫師所提供的療方。


健康樂活

想減肥必看~身體代謝變慢的8大原因

說到體重的增加,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是吃得太好、動的太少,不過,其實身體的代謝率,在體重變化上,也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代謝(Metabolism)指的是,身體將熱量轉換成能量的過程,所以通常說代謝慢,代表著身體保存了過多的熱量,導致體重增加。造成新陳代謝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介紹讓您代謝率下降的8個原因。 1. 壓力太大代謝下降 可體松(Cortisol)又稱壓力荷爾蒙,在正常濃度下,能幫助我們燃燒脂肪,但如果壓力過大、或是長期在高壓的狀況下,可體松的濃度會變高,讓身體會以為有生命威脅,因此會使身保存熱量,進而囤積多餘熱量。 2. 年紀漸長荷爾蒙變化 年紀漸長後,不論男女都會面臨荷爾蒙的變化,男人體內的睪固酮(Testosterone)可能會下降,女人則會有雌激素減少的現象,這些變化會導致肌肉量減少,脂肪囤積,造成代謝率下降,因此,運動和鍛鍊身體相當重要。 3. 吃太少、熱量攝取過低 雖然節食、限制熱量是減重的一環,但吃得太少卻會適得其反,熱量攝取過低時,身體會認為外界缺乏食物,於是啟動保護機制,降低代謝率以維持生命。許多研究也發現,不論身材如何,每日攝取熱量低於1000大卡,就會降低身體的代謝率,長期的影響則更大。因此如果要節食或限制熱量來減重,不要一下子降得太多,也要避免持續太久。 4. 蛋白質吃不夠 維持健康的體重,蛋白質的攝取非常重要,因為蛋白質不僅飽足感高,高蛋白質的攝取也能提升代謝率。人體在吃完食物後,代謝率會提升,這個過程稱為攝食產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而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比起碳水化合物或脂肪都要來得高,研究顯示,人體攝取蛋白質後,會暫時提升了20~30%的代謝率,而碳水化合物卻只有5~10%,脂肪則為3%以下。 5. 久坐不動走樓梯都懶 多數上班族都是整天坐著,而久坐消耗的熱量可說是微乎其微,而且久坐也會使我們的代謝率下降,甚至整體健康都有危害。其實一般的活動,例如:站立、打掃、爬樓梯等,都會消耗熱量,一項刊登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研究顯示,坐在沙發看電視消耗的熱量,比坐在辦公室打字少了8%,比站立更少了16%。因此,就算整天坐在辦公室工作,也要記得不時起來走動,避免代謝下降。 6. 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 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會提高罹患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Heart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或憂鬱症(Depression)等。有些研究則指出,睡眠不足有可能會降低代謝率,並導致體重增加。 另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研究指出,連續5天只睡4小時的人,靜止代謝率平均下降了2.6%,而在充分休息12小時後,代謝率又回歸正常。此外,研究顯示,如果晚上缺乏睡眠,利用白天補眠反而會破壞生理時鐘,造成代謝率下降。 7. 含糖飲料喝太多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攝取過多的糖分,對健康的危害很大,並導致許多症狀,例如: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肥胖(Obesity)、糖尿病。常喝添加果糖的飲料還有可能導致代謝率變慢,為期12週的實驗發現,過重及肥胖的人,如果一天1/4的熱量來自於含糖飲料,代謝率會顯著下降。雖然對此,學術界仍有爭論,但能確定的是,攝取過多果糖,會增加腹部和肝臟的脂肪。 8. 缺乏力量訓量肌肉變少 重量訓練是有效維持代謝率的方式,重量訓練已經證實能提高身體代謝率,且對肥胖或患心臟病等疾病者,都有幫助。肌肉量的增加,會增加靜止代謝率,在休息時燃燒更多熱量,相反地,如果缺乏運動和力量訓練,代謝率可能會變差,特別是年紀漸長或正在減重的人。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