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2024冬至什麼時候?吃湯圓還吃什麼?冬至習俗與禁忌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吃湯圓由來?冬至吃什麼?冬至拜拜習俗?冬至有什麼禁忌?《Hello醫師》為您一次揭曉! 2024冬至什麼時候?日期是哪一天? 2024年冬至日期為12月21日星期六,與2025年同日;通常冬至每年都會落在國曆21日或22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冬節、冬至節或賀冬。二十四節氣為古代用於指導農業的曆法,制定方式是藉由在地上插竹桿,觀察太陽升起至落下時,桿影移動的位置與長度變化,並搭配氣候時節而訂定。 依據古代桿影的觀測結果: 在夏天,太陽位置往往較高,桿影較短 在冬天,太陽位置則較低,桿影較長 所以古人即將正午竿影最短的那天訂為夏至,竿影最長的那一天訂為冬至。 冬至為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故亦稱「長至」或「短至」;在冬至過後,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夜晚則開始縮短,所以古人也會說「冬至一陽生」,表示冬至到了,陽氣(日照)就日漸旺盛。 由此可知,冬至的訂定方式與按照月亮盈缺制定的陰曆(農曆)無關,但因為古人多仰賴二十四節氣來協助農耕,因此將二十四節氣也加入農曆之中;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乃是藉由太陽運行位置來制定,與陽曆(國曆)較為接近。 冬至吃湯圓由來? 冬至吃湯圓有2種意涵: 以湯圓的形狀象徵迎接陽氣,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重新開始 取其諧音,象徵團圓和圓美。冬至吃下湯圓,代表又長了一歲,湯圓口味鹹甜皆可,也不分大、小湯圓,但若用於祭祀神明,最好用甜湯圓,傳達「食甜嘴甜」之意。 (延伸閱讀:湯圓熱量排行》桂冠非最高!花生.芝麻.紅豆.鹹湯圓熱量表) 冬至習俗有哪些?吃湯圓還吃什麼? 貼湯圓:冬至在門上貼湯圓的習俗現今較為少見,但在古時,古人會在門上貼湯圓向門神與各方神明表達感謝與敬奉之意,同時希望能招財進寶,新的一年繼續受神明保佑。 吃餛飩、餃子:冬至過節的文化來自於中國,中國北方有許家庭冬至會吃餛飩或餃子。餃子因形似金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餛飩則有陰陽交替、天地交運的意涵,在冬至吃餛飩有助換運長智。 冬令進補食品:冬至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陰氣過極轉衰,陽氣漸長,是補氣養身的重要時機,故從古至今,民眾多會在冬至吃各種溫補的藥膳食物。現代人多吃麻油雞、薑母鴨或羊肉爐等,但須注意不要「補過頭」,反對身體造成負擔。 冬至拜拜習俗與流程 冬至在古時為舉國祭拜的節日,盛大程度僅次於春節,因為冬至結束後,寒冬過去,陽氣漸長(日照時間增加),象徵迎接新的開始;另外,古代多為農耕社會,農民辛勤工作一年,最後步入嚴冬,便會趁此慰勞自己,休養進補與恢復生息,並準備過年的物品。 隨著時代演進,冬至祭拜的習俗就流傳至今,形式雖不到舉國慶祝的程度,但也有許多家庭會列為必拜節日之一。 在台灣,冬至祭拜的對象多以三界公(水仙大帝)、祖先或地基主為主,拜拜時間、流程及準備物品如下: 冬至拜拜時間 早上至中午為佳。 冬至拜拜用品 三界公(水仙大帝) 食物:湯圓三碗、鮮果、牲禮及茶水 金紙: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刈金、福金) 地基主 食物:湯圓、菜飯、雞腿等 金紙:刈金、小銀 祖先 食物:湯圓、菜飯等 金紙:刈金,小銀,大銀,金銀元寶等 拜拜避免用芭樂、番茄等多籽的水果,因為食用後會隨人體排泄而出,在傳統習俗上有不潔之意;另外,也避免用「釋迦」,因為外型如同釋迦牟尼的頭,對神明有不敬之意。 冬至拜拜流程 在供桌上擺妥供品後,點燃三炷香。 向神明稟告此日為冬至,請神明享用供品,並祈求神明保佑。 待香燒至剩1/3時,捧起金紙向神明拜三拜後,拿去燒化。   冬至3大禁忌 湯圓要吃雙數:以求成雙成對,生活幸福美滿。 不要晚歸,太陽下山就返家:避免在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招致厄運。 避免晚睡:以免影響自身陽氣,不利來年運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保險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手術

靜脈曲張手術:手術類型、手術過程、術前與術後須知

為什麼要做靜脈曲張手術? 靜脈曲張是當靜脈中的瓣膜運作不正常,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動,而使靜脈扭曲、擴張,或暗沉。靜脈曲張最常發生在腿部,但也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一部位的靜脈。懷孕或是站立時間太長,都會導致或使靜脈曲張變嚴重。(延伸閱讀: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一般來說,症狀輕微的靜脈曲張,通常穿壓力襪即可緩解,如果較為嚴重,已可看見血管明顯浮凸,便可能需要考慮以手術治療。另外,手術也可以改善患部外觀,並避免潛在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靜脈曲張手術的類型 若醫師建議你進行靜脈曲張手術,你可能會有以下選擇: 傳統手術 傳統手術包含高位結紮和大隱或小隱靜脈抽除。醫師首先會讓患者全身或局部麻醉,然後在患者腹股溝開一個小口,另一個切口則會開在膝蓋或腳踝旁,然後把靜脈切斷並結紮,之後,利用導線由靜脈遠端進入,從腹股溝的靜脈近端伸出並在靜脈遠端打結,固定抽取器,最後再由腹股溝處的切口把導線連整條靜脈抽出。 此手術主要用於較嚴重、大範圍的靜脈曲張,不過耗時較久,病人恢復期也較長,目前已經較少使用。 傳統手術方式會將靜脈抽取器埋入靜脈中並固定,之後將抽取器與靜脈一併抽出。 微創手術 內視鏡手術 與傳統手術一樣是採取將靜脈抽離的方式,不過內視鏡手術造成的手術傷口較小,是在靜脈閉合手術出現前,相對風險較小的手術方式。在靜脈曲張的治療上,內視鏡手術目前的使用機會較少。 雷射/射頻靜脈腔內閉合手術與靜脈膠 靜脈腔內閉合手術屬於導管手術的一種,醫師會在腿部開一個小切口,用擴大器撐開血管後,插入導管鞘,將導管伸入血管內,引導至靜脈曲張部位。在這個過程中,藉由超音波觀看導管位置是否正確,就定位後,便可以透過雷射或射頻的能量,進行稱為燒灼或消融的動作。血管會閉合與纖維化,患者的血液之後便會轉移到其他健康血管,靜脈曲張的狀況也就得以改善。 靜脈腔內閉合手術通常只需要局部麻醉,耗時較短,病患可以在手術後就立即恢復正常生活,是現在治療靜脈曲張主流手術。 另外,導管手術還有一種較新的應用方式,透過將「靜脈膠」利用導管注入靜脈中,可以讓曲張的靜脈閉合,血液不再積聚於內。 雷射靜脈腔內閉合手術比起傳統手術的傷口更小。 表皮雷射治療 雷射除了可以應用於血管內部,其實也可以於體外直接打在皮膚表層的靜脈曲張,讓血管萎縮,最後被身體吸收。這種治療的好處是可以免除使用導管進入血管內的麻煩與明顯的傷口。表皮雷射治療和與跟硬化劑注射一樣,多用於輕微、表淺層靜脈曲張患者,如蜘蛛網狀靜脈曲張,較不適合治療深層靜脈曲張。 微創靜脈切除術 或稱顯微靜脈切除術。通常施行在小腿有一處或多處局部表淺層靜脈曲張的狀況,醫師會利用器具刺入皮膚,將靠近皮膚表層、有問題的靜脈挑起、勾除。這種手術的傷口很小、速度快,但是較不適用於較大範圍的靜脈曲張,且術後復發機率較高,因此比較適合作為局部靜脈曲張治療,或是作為靜脈抽除或閉合手術的輔助,將剩下的小靜脈曲張部位勾除。 靜脈曲張的術前需知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開刀前了解術前風險和潛在術後併發症非常重要。請聽從醫師指示為手術做準備,如禁食、停用某些藥物,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執刀醫師。靜脈曲張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有: 對麻醉產生意外過敏反應 過量出血或形成血塊,可能引起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推薦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腿部腫脹、傷口處長出腫塊 感到麻木或刺痛 神經損傷 微血管擴張 造成腿部主要動脈、靜脈或神經的重大傷害 術後靜脈曲張復發 靜脈曲張的術後恢復 依據進行的手術種類不同,術後的恢復時間也有所差別。傳統手術可能需住院3~5天,微創靜脈曲張手術則無須住院,在手術當天就能正常行走、返家。恢復期大概在2天內,只要傷口癒合,不再疼痛,即可從事正常活動與工作。規律運動有助於加速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但開始運動前,請詢問醫師的意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樂活

喝酒別開車!酒駕危險不只有反應、注意力變差

酒駕新制自七月一日(2019)開始上路,將酒駕的罰則將進一步加重,希望能減少酒駕行為,別再令更多家庭,因酒駕而破碎。今天 Hello 醫師將帶你了解,酒精是如何影響人體,並造成開車的危險性。 體內酒精濃度有2種計算方式 在談酒駕之前,請先了解在人體內的酒精濃度有以下兩種計算方式,這兩種的轉換公式為:BrAC x 0.2=BAC。台灣現行的酒測制度,只要 BrAC 為 0.15(mg/L)就達到違規標準,透過公式轉換,BAC 約等於 0.03。(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血液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AC):這是指血液中酒精的百分比。台灣常用的標準為(mg/L),亦即每 1,000 毫升血液裡,含有多少毫克的酒精。 呼氣酒精濃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rAC):計算每次呼氣所吐出的酒精量。臨檢做酒測時,透過對儀器吹氣所測出的數值,一般我們說的酒測值,指的就是此項濃度計算方式。 喝酒開車5大危險 1.酒精讓反應變慢 酒精會減慢人體反應速度,增加發生事故的機率,例如:前方突然急煞車,酒駕者會比常人多花一點時間,才能做出應對的舉動,喝得愈多,反應就愈慢。(推薦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預防) 2.酒駕協調性不佳 酒後駕車的人,可能會有手腳不聽使喚、想踩油門結果踩成煞車,或方向盤握不穩等狀況。喝多了甚至可能沒辦法好好坐進駕駛座,或是鑰匙插不進鑰匙孔。 另外,台灣在酒測時,有時會要求駕駛做一些跟協調性有關的測驗,如:走直線、單腳站立和畫圓等,以作為吹氣酒測外的輔助檢測項目。 3.酒精使專注力降低 台灣馬路危機重重,不論騎車開車都需要格外專注,透過防衛駕駛降低意外風險。然而喝酒會使人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酒駕者無法注意道路狀況。 除此之外,專注力下降也會使駕駛人無法保持速限或是偏離線道,嚴重危害自己和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4.酒駕視野窄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視覺隧道效應」(Visual tunnel effect)?指的是在行車速度過快的狀況下,眼睛的視野會逐漸縮小,變得像是狹窄的隧道般,只能專注正前方的車況,而兩側和遠處會模糊化,而飲酒後也會出現類似狀況。 此外,飲酒後視線還會變得渙散和模糊,使酒駕者無法判斷道路遠近,或與其他車輛間的距離。 5.酒後判斷力下降 喝酒後的判斷力下降,使酒駕者對周遭環境和車況變得缺乏警覺。馬路狀況瞬息萬變,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我們會迅速下判斷並做出反應,來避免或減少事故傷害。如前面所提到的防衛駕駛,其實開車時不只需要專注力,還要有良好的視野才能預先看到可能發生的危險,並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避免意外發生。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台灣天氣潮濕炎熱,一年四季都有蚊子出沒,除了較嚴重的疾病傳染,一般蚊蟲叮咬也令人相當困擾,您是否曾發現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蚊子叮,有些人卻不會?蚊子除了會辨別氣味,還有一些您意想不到的因素,都可能吸引蚊子靠近,以下分享 6 個吸引蚊子的原因,以及實用防蚊 4 招。 吸引蚊子叮你的 6 個原因 二氧化碳:是蚊子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所有脊椎動物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理論上,體型大的人會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另外,孕婦或肥胖的人,靜止時的代謝率較高,呼出量也多,所以比起小孩,蚊子可能較喜歡叮大人、肥胖者或孕婦等。 膽固醇:研究發現,如果皮膚有較高的膽固醇濃度,蚊子會特別受到這種人吸引,不過別擔心,並不是體內的膽固醇高,蚊子就會鎖定您,這是因為有些人代謝膽固醇較快,在皮膚表面形成的氣味,容易吸引蚊子靠近。 血型: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有研究指出,比起其他血型,蚊子更偏好O型血的人。 運動:有些酸類,例如尿酸(Uric acid)或乳酸(Lactic acid),會刺激蚊子的嗅覺,並吸引蚊子靠近,我們在運動時,除了會吐出較多的二氧化碳,體內會產生乳酸,汗水也含尿酸,這些都是蚊子最喜歡的氣味。 動作跟熱能:蚊子能藉由視覺偵測人類的動作,也能感測周遭熱能的變化,因此,如果您不停地走動或做出一些動作,其實也是在告訴蚊子:「我在這,快來咬我!」 懶得打蚊子:發表於生物期刊《當代生物學》的一篇研究發現,蚊子雖然較偏好人類的氣味,不過如果偵測到拍打手臂等動作,蚊子會學習避開這類目標,簡單來說,如果您懶得打蚊子,可能更容易被叮,所以不論蚊子是否真的這麼聰明,隨手一揮不僅有機會殺死蚊子,還可能讓蚊子知道這個人不好惹,並遠離他。 實用防蚊 4 妙招 噴防蚊液: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建議,成人可選用待乙妥(DEET, diethyltoluamid,又稱敵避)濃度≦50% 的防蚊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建議DEET濃度 10%~30%,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則不建議使用防蚊液。請根據防蚊液的標籤指示使用,先噴在手上,再用塗抹的,可以避免吸入,效果能持續約 90 分鐘。 穿淺色與長袖:長袖衣物的防護效果很好,如果怕悶熱的話,可以選擇較透氣的材質;黑色或深色的衣物則較容易吸引蚊子。 開電風扇:開風扇對準自己,能有效地防止蚊子靠近,因為蚊子在風的影響下,只能以很慢的速度飛行。 避免清晨或傍晚外出:清晨和傍晚時,風速較慢、濕度也高,如果避開這些時候外出,能降低被蚊蟲叮咬的機會。


健康樂活

濕度55%~60%最佳!4大好處報你知

陰雨綿綿的天氣,長期下來除了造成生活不便,對於關節曾受過傷或關節退化的人,更會明顯感受到關節不適。的確,濕氣會影響健康,若濕度過高,身體會很黏膩難受,對人體來說,55%~60%的濕度是最舒適的狀態,適當的濕度,會為健康帶來好處,以下就介紹濕度對健康的4大好處。 1. 濕度能改善睡眠品質 若您是睡覺時會大聲打呼的人,那麼高濕度也許會讓您睡得比較舒服,因為當鼻子和喉嚨乾燥時,打呼的情況會更嚴重。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人感覺更溫暖舒適,可幫助睡眠。 2. 濕度讓皮膚更好 想要有水水嫩肌,皮膚的保濕度很重要,因為當空氣太乾燥時,會導致皮膚乾燥、搔癢甚至龜裂,嘴脣也容易脫皮,而若空氣中濕氣充足時,有助皮膚保濕光滑,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皮膚科醫師會建議在天氣乾燥時,可使用加濕器來維持濕度。 3. 濕度可降低感染風險 只要提高空氣中的濕度,就可有效降低空氣裡細菌的傳染力。研究發現,在乾燥環境中,高達70~77%的病毒會經由咳嗽傳染,但將空氣濕度提高到43%或更高時,可使空氣中高達86%的細菌無法傳播,進而降低因環境感染生病的可能性。 4. 濕度讓鼻子和喉嚨更舒服 當空氣太乾燥時,人容易流鼻血,而足夠的濕氣可讓鼻子和喉嚨更舒服,尤其是感冒的病人,在濕度高的環境下,鼻子和喉嚨會比較不難受,並減少咳嗽和打噴嚏等症狀。


健康樂活

暴亂中保護自己!3種必知的防暴彈

防暴彈(KIPs)可說是警察在面對具有威脅性情況下,所使用的非致命武器,目的是警告民眾或罪犯以停止其危險行為,但這種控制暴亂的方式,卻常造成誤傷及誤殺。防暴彈的殺傷力不容輕看,包括最常見的3種:催淚彈(Tear gas)、橡膠彈(Rubber bullet)、布袋彈(Bean bag round),以下一一介紹,萬一遇到時,您也能更了解如何保護自己。 1. 催淚彈:移除衣物並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膚 也稱催淚瓦斯,一般成分為鄰-二氯甲基丙二腈基苯(2-Chlorobenzalmalonitrile,簡稱CS gas)或氯乙醯苯(Chloroacetophenone,簡稱CN gas),透過噴霧或拋式氣彈,使裡面的氯化合物散播在空氣中,造成眼睛、鼻子、嘴巴和皮膚的刺激,以及短暫的呼吸道灼熱感。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長時間暴露在這種氣體中,會導致嚴重的眼疾及哮喘,受害者可以做的就是儘速逃離現場,在確保自身的安全後,馬上把身上已被感染的衣物移除並丟棄,接著,用大量的水和肥皂,將可能附在皮膚表面上的化學物質洗乾淨。 2. 橡膠彈:衝擊力可導致器官內傷 被橡膠彈打到真的很痛,南非格里芬毒藥信息中心(Griffon Poison Information Centre)主任格哈德(Gerhard Verdoorn)指出,橡膠彈的衝擊力足以折斷人的肋骨,或導致嚴重的瘀傷。不同的彈藥材料和使用方法,會帶來不同的殺傷力,但一般橡膠彈都會造成鈍器創傷(Blunt force trauma),包括顱骨骨折、肺挫傷、瘀傷,若是近距離射程,可能導致器官內傷和血管撕裂。格哈德說,橡膠彈應該要瞄準地面,讓子彈藉著反彈減少其威力,但即使是這樣,被反彈橡膠彈打到,還是會痛,但至少不會造成內傷。 3. 布袋彈:若擊中頭可能致命 又稱沙包彈,但它絕不是體育課上用的沙包,外觀像似襪子,裡面裝的卻是微粒的鉛、聚矽氧或橡膠球,雖然它不會穿透皮膚表面,但依然會造成痛、肌肉痙攣,以及短暫的行動限制,之前香港警察疑因使用布袋彈,導致民眾眼部中彈而大量出血。美國警局退休的指揮官席德希爾(Sid Heal)表示,布袋彈擊中頭部可能會造成致命傷,尤其當面對移動中的人時,射擊要精確瞄準好角度,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新聞

614 世界捐血日!捐血好處和注意事項看這裡

6 月 14 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捐血日」(World Blood Donor Day),旨在鼓勵捐血助人,並感謝熱心捐血的人,捐血可幫助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延續生命,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根據 WHO 的資料顯示,捐血普及率有逐年上漲的趨勢,自 2008~2018 年,自願捐血者的捐血次數增加了 1,070 萬次,在全世界的 79 個國家中,90% 以上的血液供應,都來自自願捐血者。捐血不只能救人,也有益自己的健康,以下介紹捐血好處與重要性,看完後不妨從今天起一同響應捐血吧! 捐血的重要性與如何應用 捐贈的血液,多半用在延續病人生命的緊急狀況,如生產時大量出血的產婦、嚴重營養不良或貧血的人、患有血液和骨髓疾病者,或災難事故傷者等,而有些血液可能會製成血液產品,供醫療研究。各區域和國家都需要有品質安全和足量的血液,才能確保人民有一定的安全醫療品質。 捐血對自己的好處 捐血一袋不僅能救人一命,根據美國紅十字會(American Red Cross)的說法,捐一次血可挽救多達三個生命,且捐血除了能救人之外,對自己也有下列好處: 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研究發現,捐血能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LDL),並降低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免費健康檢查:為了確保捐血的品質和捐血者的健康,捐血中心都會替捐血者做基本的健康檢查,包含血壓、體溫、血紅素(Hemoglobin),有無 B 肝、C 肝,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等。 捐血條件與限制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資料,捐血者應符合以下條件: 17 歲~65 歲,男生滿 50 公斤、女生滿 45 公斤。 無 B 型肝炎、C 型肝炎者。 一年內沒有危險性行為者(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一夜情、多位性伴侶等)。 最近一週內未服用任何藥物(含阿斯匹靈),最近兩週內未打針。 血壓的舒張壓 50~95 毫米汞柱(mmHg),收縮壓 90~160 毫米汞柱。(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 捐血注意事項 捐血前一晚應有充足之睡眠,且捐血前請勿吃油膩的食物。 捐血前 72 小時內未拔牙、八小時內沒喝酒。 女性若逢生理期、懷孕,或產後(含流產)六個月內,請暫時不要捐血。 上次捐血量若為 250 毫升,需間隔兩個月才能再捐;若捐 500 毫升,則需間隔三個月。 若近期曾出國者,也需注意該國家是否被列為傳染病疫區,若為疫區則無法捐血,建議民眾在捐血前可先至台北捐血中心網站查詢,直接輸入地區與國家就能查,免得白跑一趟。


健康樂活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

您是外食族嗎?褲子又穿不下了?是久坐少動的上班族、或步入中年了呢?如果您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請趕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自我檢查是不是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了解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原因、診斷與預防。 代謝症候群 5 點指標自我檢查 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肥胖,它是數個症狀的總稱,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患者卻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Diabetes)的高危險群,以下是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針對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果五項指標中有三項符合,那代表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了: 中廣型肥胖(腹部肥胖):即男性腰圍超過 90 公分( 35 吋),女性腰圍超過 80 公分( 31 吋),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另外以腰臀比不超過 0.9 為標準。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過高:血中三酸甘油酯超過 150 毫克/分升(mg/dL),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過低:男性< 40 毫克/分升、女性< 50 毫克/分升。 血壓高:收縮壓≧ 130 毫米汞柱(mmHg)或舒張壓≧ 85 米汞柱,或是正在服用高血壓治療藥物。 空腹血糖過高:空腹血糖值≧ 100 毫克/分升,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若只有一項符合,雖然不代表罹患代謝症候群,不過同樣代表更容易發展成其他疾病;如果愈多項符合,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更高。 3 人中有 1 人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根據 2007 年衛福部的調查, 20 歲以上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比例為 19.7 %(男 20.3% ,女 19.3% ),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一份針對南台灣健檢民眾的研究也顯示,在成年人中,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竟達 36.7% ,等於約每3人就有 1 人有代謝症候群,而可怕的是,這些都還是 10 多年前的數據。 十大死因半數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患有代謝症候群會衍生許多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竟有一半以上的疾病跟代謝症候群相關,例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病(Heart disease)、糖尿病、高血壓(Hypertension)等慢性疾病。其他衍生疾病如痛風、脂肪肝、肝硬化、中風、腎衰竭也不少見。根據美國南卡大學阿諾公共衛生學院(South Carolina Arnol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追蹤代謝症候群患者 14 年的研究顯示,這些病人的罹癌死亡率竟提高至 56% […]


健康症狀

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很多減肥的人因為瘦不下來,認為自己連喝水都會胖,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水分滯留在體內太多時,的確會讓身體看起來更胖,這就是所謂的水腫(Edema)。雖然水腫不是真的胖,但可能是身體潛藏某些疾病的徵兆喔!以下介紹水腫的原因,和可能潛藏的疾病。 水腫的症狀 當人體組織有過多水分,無法排出時,就會造成水腫。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腫脹,例如手、腳、腳踝和腿部等。若要判斷有無水腫,可觀察是否有以下徵兆: 皮膚沒有光澤和延展性 按壓皮膚幾秒鐘後,表皮仍維持凹陷的形狀 關節有些僵硬或身體疼痛 脈搏和血壓更高 頭痛 肚子痛 排便習慣改變 噁心和嘔吐 嗜睡 水腫的原因 一般如果坐或站太久、吃得太鹹,或是女性月經前幾天和懷孕時,都易輕度水腫,而有些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水腫,如高血壓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類固醇藥物(Steroid drugs)、雌激素(Estrogen)和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藥物等,或是下列其他潛藏的疾病所致: 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因心臟輸出血液的功能不全,使血液積在腿、腳踝和腳上,導致全身和腹部腫脹。若血液積聚在肺部的話,會造成肺水腫,出現呼吸急促的反應。 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當肝臟損傷或肝硬化時,體液就可能會積聚在腹腔和腿部。 腎臟疾病:腎病會使人體無法順利代謝體液和鈉(Sodium),導致水腫,而通常與腎病有關的水腫,會反映在腿部和眼睛周圍。 腿部靜脈虛弱或受損:靜脈功能不全的話,會使腿部靜脈中匯集過多血液導致腫脹。 淋巴系統不全: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可清除身體組織中多餘的體液,但若該系統功能不全,如因癌症手術後,使淋巴結和淋巴管無法正常工作,就可能導致水腫。 長期缺乏攝取蛋白質:若長期只攝取極少量的蛋白質,會使體液積聚,造成水腫。 水腫的治療 一般來說,若只是輕微的水腫,可藉由少吃鹽分、多排汗和排尿等,來緩解水腫症狀,但若是與其他身體疾病有關,則需找到導致水腫的原因並治療該病。若經長時間坐著,如搭飛機等,感覺腿部嚴重疼痛和腫脹的話,請盡早請醫師診治,而若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胸痛等情況發生時,則可能是肺水腫的徵兆,請立即就醫。


健康樂活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夏天一到,許多人會使用腋下止汗劑或體香劑,保持腋下乾爽,並蓋掉尷尬的狐臭味,但因為這種止汗產品通常使用於腋下,靠近乳房,所以有些專家認為,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劑可能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使用止汗與香氛產品,是否會有其他健康上的風險呢? 止汗劑致乳癌? 止汗劑是藉由成分中的鋁鹽(Aluminium salts),阻止汗腺排出過多汗水,然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若在乳房周圍經常使用含鋁化合物成分的止汗劑,很可能會被吸收,並產生如同刺激雌激素(Estrogen)的效果。雖然雌激素的確會促進乳癌細胞生長,但目前仍沒有研究能證實鋁化合物會導致乳癌。(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鋁和阿茲海默症相關? 根據早期的研究,發現經注射鋁化合物的兔子,神經細胞會出現纏結現象,因此推論鋁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這種纏結,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內纏結並不相同,所以對此還尚未有任何定論。加拿大的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也指出,目前仍無法實證這兩者因果關係,並表示綜觀多數研究結果,可發現鋁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並不高,反而是遺傳、年齡或其他疾病居多。 「對羥苯甲酸酯」致癌 包含止汗劑和體香劑在內,市面上許多身體產品,如護膚乳液、沐浴乳、防曬霜或是各類化妝品等,會添加「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來作為防腐劑使用,然而這種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有研究證實,它可刺激雌激素增加,導致乳癌細胞增生,除了增加乳癌風險之外,還可能造成不孕、更年期晚來或肥胖等。(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止汗的劑建議用法 止汗劑最好避免在剛除完腋毛後使用,以免引發過敏,另外敏感性肌膚者也最好選用無香精的產品。通常建議在洗澡後到睡前時間塗抹,因為在流汗前或流汗時用,容易被汗水沖掉,失去效果。


健康樂活

梅雨下不停!濕度高不僅更悶熱、還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

每年5、6月正是台灣的梅雨季,天氣變化大,上一秒傾盆大雨,下一秒豔陽高照。鋒面滯留讓梅雨季的雨量豐沛,時常一連幾天都下雨,不但生活不便,潮濕和悶熱也很不舒服,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影響。 《Hello醫師》為您說明濕度對人的生、心理的影響,並介紹3招對付濕度的方法。 濕度影響生理:體感溫度飆高感覺更熱 濕度是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當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使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因此也會讓「體感溫度」提升不少,綜合氣溫、風速和相對濕度等因素後,人體所實際感受到的即是「體感溫度」。以台灣平均相對濕度80%來說,雖然氣溫顯示攝氏32度,體感溫度卻高達37度。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高濕度會對人體造成許多不好的影響,除了會因為身體無法有效排出熱能,容易導致體溫過高之外,也會感覺疲憊、無力,並可能會出現脫水、肌肉痙攣、中暑,甚至心肌梗塞等情形。若您有出現疑似中暑的症狀,如頭痛、精神錯亂或嘔吐等,最好盡快就醫治療。 濕度影響心理: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症 心理學家認為,高濕度恐會造成人的心情不好,有些研究指出,濕度可能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 根據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季節性情感障礙」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主要在冬季和夏季會有不同表現,當出現症狀時,患者容易陷入悲傷情緒,而「夏季憂鬱症」則可能與高溫、高濕度和日照時間的增加有關,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抑鬱;梅雨正值春夏交替之時,高溫潮濕的天氣容易讓精神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的莫名情緒,嚴重甚至有輕生念頭。 如果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建議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以控制與穩定病情。 3招有效對付高濕度 開除濕機:若因為下雨潮濕和天氣悶熱溫度過高,而感到身體不舒服時,不妨在家裡開除濕機,來降低濕度,達到人體最舒服的程度。 穿淺色透氣衣服:夏天建議多穿淺色衣物,可反射陽光熱能,並選擇棉、麻等透氣的天然材質,且要輕薄不厚重,方便活動沒負擔。 多喝水少喝酒:因為當溫度和濕度都高時,雖然不容易感覺口渴,但其實人體仍在持續地流失水分,而咖啡因、酒精或含糖的飲料,容易使體液流失更快,造成脫水,且也有研究證實,天氣炎熱時若飲酒過量,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