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1/4兒童肥胖或過重!桃園市府跨界合作推「健康體位管理 2.0」

國內肥胖問題日益嚴峻,根據《2024年國民健康署年報》顯示,每4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另外,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在過去10年間也從45.4%快速攀升至50.8%。肥胖不僅是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多項慢性疾病主因,更與10多種癌症相關,因此,「肥胖是疾病」觀念的宣導刻不容緩。 桃園市政府9/12舉辦「『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健康體位管理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記者會,再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加入,希望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及早介入肥胖防治,終結肥胖歧視與污名化。 全國近 1/4 學童面臨肥胖,防治刻不容緩 依據教育部發布11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盛行率則為28.6%,顯示全國平均每4位學童,就有1個人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另外,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7-12歲、13-15歲及16-18歲兒童及青少年之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6.7%、30.6%及28.9%3,平均約每3位兒童及青少年中就有一位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 國際趨勢:兒童肥胖是重要健康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22年全球5-19歲兒童及青少年中,超過3.9億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成為當前最需重視的健康問題之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出具報告指出,在「不道德」垃圾食物行銷轟炸下,全球兒少肥胖問題急遽惡化,5歲至19歲肥胖率首度超越體重過輕,成為最普遍的營養失調型態。 世衛早已將肥胖列為「指標性疾病」,並在 2025 年發布《WHO 遏制肥胖技術方案》,呼籲各國必須從環境、行為、醫療三方面同步投入資源。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關注與治療的疾病,兒童青少年正處於體位管理的黃金防治期。不僅世衛強調兒童肥胖是21 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ASO)與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Society)也指出,兒童肥胖已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 根據研究顯示,若兒童肥胖未獲及時控制,有三分之二將延續到成年,不僅更容易出現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失智症與癌症風險。 三方觀點:產官學攜手防治兒童肥胖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從校園扎根,家庭共同參與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在記者會指出,桃園市青少年肥胖率在全國「名列前茅」,相較之下,其他縣市的青少年肥胖率也都不太好,「因為大家都吃太好了」;所以,「肥胖」不僅是地方課題,更是全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王明鉅強調:「肥胖問題必須從小開始管理,最好從國小、國中階段就開始注意,不能等長大再說。」他並分享自己女兒在學校被要求跑步的經驗,提醒「規律運動需要時間養成,但一旦成為習慣,就能對孩子一生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桃園市政府今年第二年與諾和諾德合作,希望藉由「肉肉桃走中」活動,讓孩子從小養成運動習慣,並透過校園帶動家庭參與。「健康行為不只停留在學校,而是延伸到家庭生活,才能真正改變下一代的健康習慣。」 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肥胖與糖尿病是全球共同挑戰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Hans Duijf) 表示,「根據世衛表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是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而且,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許多慢性疾病都高度相關,「這也是為何我們要擊敗肥胖及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問題。」 杜瀚思說,運動和飲食固然重要,但還需要專業醫療介入,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他強調今年計畫升級為「健康體位管理 2.0」,優先從青少年開始行動,希望結合教育、醫療與政府力量,打造可持續的防治模式。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小時候胖,長大多數還是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強調:「兒童肥胖不是只是外觀問題,而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研究顯示,多數小時候肥胖的孩子,成年後仍會持續肥胖。據國民健康署指出,超過一半的肥胖兒童長大後仍然會是肥胖,更有7成肥胖的青少年會變成肥胖的成年人。 林文元表示,兒童肥胖會導致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心理問題提早出現。此外,小朋友可能習慣關燈或躲在棉被裡使用3C產品,不只會睡眠不足,勢力更可能受影響。因此,他呼籲:「肥胖防治要從小開始,飲食、運動、睡眠與心理支持都必須納入管理。」 林文元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在台灣2022年國高中學生過重與肥胖率高達30%左右,對於過重(24≤BMI<27)與肥胖(BMI≥27.0)兒童青少年,除了及早提供涵蓋飲食、運動、心理支持及醫療預防與介入應被高度優先考量,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 健康體位管理 2.0:FIT 動起來 除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廣兒童肥胖防治計畫,國民健康署也提出「FIT 動起來」倡議: F(Fitness 運動):每天至少一小時運動,籃球、跑步、游泳皆可幫助成長與代謝。 I(Intake 飲食):依循「我的餐盤」原則,避免含糖飲料,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T(Team 合作):家長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運動與準備餐食,建立家庭健康習慣。 另外,國健署也呼籲,透過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呼籲家長與學校齊力合作,三管齊下為孩子打造健康體位。 一、健康飲食: 自備水壺, 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 適量取代大份量食物;降低吃甜食、零食、速食、高脂、高糖等。 新鮮蔬果多樣性;多攝取原態食物;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類食物。 每天吃早餐;鼓勵家長與小孩在家中一同吃健康晚餐;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導師陪同學生用營養午餐,教導健康飲食的重要。 二、身體活動 據世衛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 配合兒童發展階段,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型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鼓勵下課時,學生至戶外運動。 在適宜溫濕度多運動,運動前補充水分、運動中定時喝水(每20分鐘補充水分)。 降低每日(含假日)觀看螢幕時間,每日少於2小時,避免靜態久坐生活。 三、充足睡眠 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結語:讓兒童肥胖防治成為全民行動 肥胖是慢性病的源頭之一,也是影響兒童未來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醫學會與企業合作推動的「健康體位管理 2.0」,不僅希望降低青少年肥胖率,更要透過校園到家庭的連結,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林文元建議:「任何健康行為都要從小做起,長大後才補救,困難只會更大。」防治兒童肥胖,刻不容緩。 FAQ 常見問題 Q1:兒童肥胖的定義是什麼? A1:依據國民健康署,兒童 BMI 達同齡性別第 95 百分位以上為肥胖,第 85–95 百分位為過重。 Q2:為什麼兒童肥胖需要特別防治? A2:小時候肥胖,大多長大後仍會肥胖,且更早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健康問題。 Q3:如何在家庭中落實防治? A3:家長應陪伴孩子運動、建立均衡飲食習慣,並確保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滑手機。 Q4:桃園的「健康體位管理 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有什麼特色? A4:桃園市政府去年首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推出「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活動,今年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一起加入,希望結合政府、企業與醫學會力量,以專業醫療為基礎,透過衛教資訊、校園競賽及運動資源,共同推動兒童與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呼籲社會正視「肥胖是疾病」,並於黃金防治期及早介入,終結歧視與污名化。 Q5:桃園「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 2.0—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主要活動方式為何? A5:這項合作希望透過在從小學和中學階段,就讓大家重視運動和肥胖問題,並鼓勵學童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能延伸到家庭生活,進而推動以家庭為主的健康轉型。 活動亮點與資源: 校園競賽機制:2025年「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特別設計了校園競賽機制,鼓勵國小高年級、國高中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隊參與。 實質獎勵:活動設有「校際組」競賽、教育局補助經費支持、期中抽獎百貨禮券,以及期末優勝學校行政補助金,期望透過實質獎勵鼓勵學校師生踴躍參與。 專業衛教資源:台灣肥胖醫學會提供臨床專業與衛教資源,包括10場校園講座、健康體位指引及線上衛教平台,協助學生與家長掌握正確的健康管理方式。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慢性疼痛的舒緩妙招

慢性疼痛常常會讓病人苦不堪言,無法好好從事日常活動,而且,事實上,患有慢性疼痛的人因為部分能力喪失,也會造成他們感到憂鬱無助,因此,除了適當照顧自身的疼痛之外,罹患慢性疼痛的病人也要妥善管理好自我的情緒,因為不管是生理上的痛,還是心理上的苦,對我們來說都一樣的重要。 慢性疼痛與情緒的關聯性是什麼? 人體會感到疼痛,是因為身體將疼痛的訊號傳遞給大腦,而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因此疼痛與情緒常會相互影響,例如:疼痛會導致壓力、憂鬱感增加,而壓力與憂鬱則會使疼痛變得更加劇烈。下列2項是慢性疼痛與心理因素最常見的關聯性。 1. 壓力 身體如果有疼痛,就會令人感到壓力。而疼痛對我們身體的生理、心理都會造成影響,進而衍生出很多問題。常導致壓力的生理上疾病有很多,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呼吸和心跳速率加快、肥胖、糖尿病、肌肉緊張或肌肉痙攣等。而這些生理上的疾病,可能會導致身體產生其他問題,如疲勞、睡眠問題、食慾改變,最後可能讓人變得更加憂鬱、焦慮。 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過如果能有效做好壓力管理,將可以直接降低您身體疼痛的強度。第一步,便是認清您的壓力,例如:當您疲憊時如果不能睡一下,或是睡覺時睡眠被打斷,您就會感受到壓力,下列9項為您能夠簡單識別的壓力跡象。 記憶力出現問題,無法集中精神,判斷力下降。 思緒焦慮或快速改變,情緒不安,無法放鬆心情。 經常性的擔憂,緊張不安的習性,如:咬指甲、來回踱步。 喜怒無常,感到寂寞。 感到無法招架任何事。 進食不正常,變得吃比較多或吃比較少。 睡眠時間太長或不足。 拖延或疏忽應盡的責任。 飲酒、抽菸、吸毒以尋求自我放鬆。 如果您有上述提到的徵象,建議您向您的醫師或心理諮商師求助。諮商心理師能協助您有效做好壓力管理,像是提供您冥想、靜坐或呼吸練習等,消除壓力的方法,來減緩您的疼痛程度。 2. 憂鬱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經常也會伴隨著憂鬱的狀況。因為,當您長期受到疼痛的困擾,您會不自覺地感到悲觀與無助,而且每3個有憂鬱症狀的人當中,至少有2個人以上,會使疼痛程度增加,因此,就像壓力一樣,憂鬱對身體也會產生一些影響,例如: 慢性疲勞。 對性生活逐漸不感興趣。 食慾降低。 失眠(Insomnia)。 而且,若您有下列症狀,代表著您可能患有憂鬱症: 大部分的時間感到心情低落及憂鬱的情緒。 經常感到悲傷、憤怒、沒有價值或絕望。 缺乏活力。 缺少參與團體活動的興趣,或是參加活動後感受不到快樂。 入睡困難,或睡得不安穩、維持睡眠有困難。 食慾增加或減少,導致體重增加或減少。 注意力專注有困難。 常有死亡、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想法。 如何做好自我情緒的管理?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這種方法是透過專業治療師協助您改變思路。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您將獲得全新且正面的想法,並遠離您心中的負面想法。在治療的過程中,您會降低對疼痛的害怕程度,感受疼痛遠離而輕鬆自在。經過治療後,可以確定的是,您的自我情緒控制會變得更積極健康。 以下8項是能有效改善想法,降低疼痛感的小撇步供您參考: 不要讓疼痛主導您的生活,多投入能讓您開心愉快的活動,隨時保持積極快樂的態度。 坦然接受身體有病痛的事實,了解日常生活也會受限於疼痛帶來的不方便。知道身體的極限,並且在限度內發揮體能最大的作用。 藉由從事伸展運動、瑜伽、散步與游泳等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隨時鍛鍊、保持身體健康。 保持良好的社交生活,有空就打電話跟親朋好友連絡,一起約吃飯、喝咖啡聊是非。參與病友支持團體,適時為慢性疼痛患者發聲,提供彼此支持、陪伴與關照的力量。 當身體感到疼痛時,請您儘可能找到轉移疼痛的方法,如:多讓歡樂愉快的事物、想法幫助您舒緩疼痛。 隨時保持正面的想法、態度,同時不要放棄治療的希望。大多數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疼痛和諧相處。 確實按時服用處方藥物,這樣您將更能有效面對、處理疼痛。服用藥物之餘,諮商心理師能協助您,找到最適當的生活常規、日常作息。 如果您感到憂鬱或情緒控制有困難,請儘早諮詢您的醫師。您的醫師可能會開立一些藥物,幫助您改善壓力或悲傷導致的情緒變化。


健康樂活

登山迷路不要慌!用STOP方法救自己

台灣地形以山地所佔的面積最大,由東向西包括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等5大山脈,登山不僅是一種運動和興趣,挑戰登峰更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但登山時要注意什麼、在山林中迷路了該怎麼辦、要如何自救及求救,這些都是每個登山客需要知道的生命守則,以下介紹「STOP」4方法,讓您安全找到出路。 1. 停在原地讓身體恢復平靜(S-top) 當您迷失方向時,請先停在原地,這時您可能會非常緊張,但請先不要急著找路,因為這反而會讓自己置身在危險中,而離出口愈來愈遠。您可以先就地坐下來,用腹式呼吸降低焦慮和暈眩,吃或喝點東西,讓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恢復平靜,幫助您恢復理性思考。 2. 問自己問題釐清原因才行動(T-hink) 鎮定後的下一步,請讓大腦持續思考和運作,問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應該朝什麼方向前進、最後看到的地形、相隔多遠和多久等等,美國林務局(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簡稱USDA)提醒,直到您釐清原因為止,都請暫時待在原地不動。 3. 時時環顧四周並留意身體狀況(O-bserve) 以您一開始迷失方向的位置為憑據,看著指南針或地圖走,若找到登山路徑,請跟著走,並且時時環顧四周的聲音,也可透過尖吹哨子3次,或每30秒就發出吶喊聲,引起其他登山客的注意。如果還是找不到路,可以沿著泉源走下山,這可能會有危險,但最終會銜接上路徑。 同時,也要留意日落的時間和天氣、進入山林多久了、身體狀況如何、遮蔽的地方及生火的材料等等,萬一天色暗了需要過夜做準備。 4. 做多種計畫晚了就休息(P-lan) 根據您的思考和觀察,做出幾個可行的計畫,包含食物和水的補給,請想清楚再行動,若已接近傍晚、對路不是很有信心、受傷或疲勞,建議先待在原地休息。


健康樂活

慢性疼痛好焦慮~6招掌控疼痛找回生活

通常有慢性疼痛(Chronic pain)的人,自我管理會變得較為困難,這是因為疼痛會妨礙每日的例行活動,並且影響情緒的起伏,可能感到疲勞、壓力、憂鬱與焦慮,甚至減弱自信心。然而,不過這並不代表患有慢性疼痛,就要遠離普通生活和以往的社交圈。本篇文章將提供您在承受慢性疼痛的同時,做好自我管理的6個小撇步,讓您找回自信,重新掌握生活主導權。 1. 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識 想要更深入了解疾病的相關資訊,您可以多做些功課,如:從書籍、醫療媒體(Hello醫師),或是諮詢醫師。請您先知道應該要服用什麼藥物,正在從事的活動、飲食與藥物等,是否需要做調整。另外,為了要完全照顧自己,您必須清楚自己需要哪些預防照護措施。 2. 按時服藥 確實服用醫生開立的處方藥物,是有效控制您疼痛的重要步驟。另外,也請您多了解正在服用的藥物它的效用、副作用,以及其他注意事項。 3. 紀錄疼痛狀況 請您準備一本日誌或筆記本,隨時將疼痛情況做記錄。記錄時,請將疼痛程度、造成疼痛的原因、以及疼痛的部位寫下來。 4. 病友互助相互打氣 若加入病友團體,有機會認識其他病友、醫療專業人士,透過之間的經驗分享,能了解更多資訊。 5. 正確選擇好飲食 平時飲食要均衡,才能讓您保持健康、理想的體重。若想要降低疼痛的程度,您必須做到下列幾點: 請多選擇:低醣食物、新鮮水果、含有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的食物,例如:鮭魚等魚類。 請避免攝取:咖啡因、酵母與麩質(Gluten)食物、茄科植物(Solanaceae plant,包括:蕃茄、馬鈴薯以及茄子)、添加物(如:味精)。 6. 規律運動 儘可能運用每星期有空的時間,投入有氧運動,強化體能、鍛練身體柔軟度。不過請您不要運動過度,要選擇適合增進、改善您身體狀況的最佳運動方式。


健康樂活

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打哈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大腦為了增加供氧量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我們常在感到疲累的時候打哈欠,甚至連看到別人打哈欠,都會引起我們不自主地仿效。但是當哈欠連連,停不下來的時候,可能表示你的身體狀況出問題了。以下將介紹5種打哈欠所隱含的身體症狀。 3種常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睡眠問題:睡覺沒睡好,哈欠停不了。打哈欠最直覺的聯想便是睡眠,如果您有長期失眠的症狀,請務必尋求醫師的幫助,長期失眠不管是對心理或生理的影響,都是相當嚴重的。此外,有些症狀,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但是患者自己卻不太容易注意到,也可能是白天哈欠連連的原因。 藥物影響:許多藥物的副作用會讓你嗜睡,如果您被藥物嚴重影響在白天的精神狀態,也許可以跟醫師討論斟酌改變藥物的劑量,或是尋求其他替代方案。 心理問題:焦慮和憂鬱都可能會導致頻繁打哈欠,在壓力升高時,人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Cortisol,可體松,也稱皮質醇),可體松會提高血壓和血糖,降低人體的壓力,這也同時代表了焦慮、可體松與打哈欠的彼此影響。另外,有些人可能服用抗憂鬱藥物,其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影響精神狀況,讓人犯睏打哈欠。 2種少見問題造成哈欠打不停 心臟問題:哈欠打不停也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刺激,迷走神經是人體分布最廣的腦神經,包括呼吸系統、心臟和消化系統都是它所經過的地方。若心臟有出血、血液輸出量過低等狀況,可能會發生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其徵兆即包含了頻繁地打哈欠,爾後引發患者昏倒的狀況。 多發性硬化症(MS) :哈欠頻繁可能出自於多發性硬化症,其症狀常使患者感到異常疲累,造成不停打哈欠的狀況。此外,研究表示,透過辨識前述所提可體松的異常升高,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現可能有所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健康樂活

慢性疼痛別擾!5撇步改善睡眠品質

罹患慢性疼痛的病人,日常生活常受到影響,到了晚上是否曾因為疼痛而睡得不安穩呢?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很可能會加劇疼痛,所以別認為這是小問題,就輕言忽視。以下提供5個小撇步,幫助病人改善睡眠品質。 1. 挑選舒適枕頭助眠 如果罹患慢性疼痛,合適的枕頭能幫助減輕身體的壓迫感: 頭部與脖子避免懸空,必須枕在枕頭上。 可以在脖子下方放顆枕頭,如果覺得有需要,也可以在背部多放顆枕頭,幫助調整睡眠姿勢。 如果習慣側邊臥睡的姿勢,可以使用較厚重的枕頭。 2. 營造舒眠環境 想要改善睡眠品質,就從自己的臥室做起吧。舉例來說,人在較涼爽、昏暗、安靜的環境更容易入睡,因此多留意室內溫度、光線,以及雜音干擾,或許可以加裝窗簾和隔音牆,讓自己身心靈有充分的休憩空間。 3. 運動有助於放鬆 透過規律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舒緩疼痛,以及紓解壓力。睡前,不妨做一下舒緩的伸展運動或者瑜伽,對疼痛的自然療癒過程,有很大幫助。 4. 寫下煩心事解壓 許多人都曾感覺,當躺下來準備就寢時,腦海就開始閃過一波波煩惱的事情,令人倍感壓力,也因此不容易入睡。或許,您可以試著在就寢前,把一堆煩心事都寫在紙上裡,然後丟掉這張紙,並提醒自己,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已經遠離了,沒有什麼問題,是天亮以後不能解決的。 5. 睡意滿滿再就寢 如果您還不太想睡,不需要逼自己盡快入睡,如此只會產生反效果,讓自己多了壓力。或許睡前可以從事輕鬆的活動,例如:悠閒讀本書,或聆聽輕音樂,對於睡眠品質都很有幫助。若躺在床上30分鐘仍無法入眠,那麼建議先離開床舖,等到有睡意再回床上睡覺。


健康樂活

甲殼素助減肥防蛀牙?研究結果這樣說

幾丁聚醣(Chitosan)俗稱甲殼素,是一種從甲殼類動物(如蝦蟹等)的殼中,所取出的一種物質,因為普遍認為甲殼素能改善健康,而被廣泛製作成保健食品,且該類產品被宣稱能阻斷身體吸收脂肪,不怕變胖,是許多人減肥時的依賴品。但甲殼素是否真的益健康且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以下用科學研究結果來為大家解惑。 迷思1:甲殼素能減肥? 雖然曾有研究人員回顧過去15項關於甲殼素減肥效果的臨床試驗,服用甲殼素的受試者們,和服用安慰劑(不含甲殼素)的受試者相比,似乎減去更多體重,而且膽固醇值和血壓的表現都改善了。然而,該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這些實驗的設定品質不夠好,且其他高品質實驗的結果,也指出甲殼素對體重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此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報導指出,甲殼素可能對減肥沒效,該研究作者表示,綜觀一些評論和眾多數據分析,發現沒有任何證據可證明,沒有任何特定的膳食補充品有絕對的減肥功效,包括甲殼素與知名的飲品瑪黛茶(Yerba mate)等。 迷思2:甲殼素幫助牙齒健康? 早期的研究指出,使用含甲殼素的漱口水2週,有助於預防牙菌斑的形成,並減少牙周病的機率,但實際上,並沒有可信的數據證明這些產品可預防蛀牙。其實,無論口腔清潔產品是否含甲殼素,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刷牙習慣,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才能有效防蛀牙,維持牙齒健康。 迷思3:甲殼素能治克隆氏症? 曾有研究指出,同時服用甲殼素與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也就是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改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的症狀,這是一種腸道發炎的疾病,但目前還缺乏更多研究結果來證明其真實性。 甲殼素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甲殼素可能會導致胃部出現輕度不適、便祕或脹氣,而懷孕和哺乳的女性,最好避免服用甲殼素,或先諮詢專業醫師,避免擅自服用。此外,對海鮮過敏的人也須注意,因為甲殼素是取自蝦、蟹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可能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


健康樂活

4安全觀念防溺水!鬼月玩水不禁忌

鬼月來到,很多人都因為民俗禁忌而不敢玩水。但跟害怕孩子跌倒受傷,而不讓他學走路的道理一樣,畏懼海洋溪流、禁止下水,只是癱瘓大眾,而不是一個有效預防溺水悲劇的方法。積極學習安全的戲水知識,提升自己應付危險的能力,才不會扼殺大家接觸大自然,和從事水上運動的機會。以下4個安全要點,不管幾月玩水都適用,希望能帶大家邁出安全玩水的第一步,讓包圍台灣的海洋,和遍布島嶼的溪流,不再是可怕的奪命場域。 1. 慌張最致命應放鬆漂浮 當發現自己被捲入強流之中時,先不要驚慌。很多人發現自己不小心離岸邊愈來愈遠,在水裡踩不到底時,一緊張,就立刻開始狂亂掙扎,但這麼做只會快速消耗體力。這時應放鬆仰漂或踩水,讓口鼻保持在水面之上即可繼續呼吸。根據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認識離岸流」教學影片指出,如果遇到的是離岸流,逆流而行與其對抗只是徒勞,可以沿著與海岸平行的方向游出海流,先把自己帶到較平靜的水域,再游回岸邊。 2. 出門玩水浮具泳伴不能少 遇到體力喪失,或被浪潮帶走等危險時,若備有救生圈、魚雷浮標、救生衣等浮具,身邊至少還有個漂浮物可依附。尤其是當身邊有不會或不太會游泳的人,當他們在水中瘋狂掙扎時,千萬不可親身靠近救援,應將浮具遞給他們,否則一被緊張的人攀附,就算自己很會游泳,也有可能被壓下水起不來。下水前也別忘了將自己的玩水計畫告知岸上親友或泳伴,行蹤有人監看,萬一意外發生才比較方便救援。 3. 積極提升水性與泳技以自保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會游泳,但一踩不到底,或到無邊無際的開放水域,就立刻驚慌失措。不能輕鬆踩水、無法不休息游一段距離,也等於泳技不足,建議尋求專業訓練,以避免發生危險。學游泳永遠不嫌晚,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才學很丟臉。勇於承認自己泳技不足,並懂得求助、改善,才是避免玩水遇難的明智之舉。就算水性已經不錯,也可以進階參加救生員訓練,學習自救和危機處理的基本概念。 4. 認識天候海象避免危險因素 了解水域,懂得辨識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挑選安全的地方戲水,就可以降低溺水的風險。例如選擇在有救生員駐點的地方玩水,或不在颱風警報發布時靠近水域,都是基本的安全常識。提高警覺,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懂得辨認潮汐、風浪、洋流,以及可能造成漩渦、海浪的岩石區域,也是很重要的安全知識,有助於讓人避開高風險的下水時間、地點。去陌生之地時若有地陪帶領,會更安全。 除了擁有以上的玩水安全觀念,也別忘了尋求專業訓練,實際學會游泳、自救等相關技能!


健康症狀

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定義慢性疼痛(Chronic pain),是指造成身體組織持續損傷的疼痛,它會延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常見的慢性疼痛有: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偏頭痛(Migraines)、肌腱炎(Tendinitis)、腕隧道症候群(Carpel tunnel syndrome)。慢性疼痛與急性疼痛(Acute pain)不同,急性疼痛的時間較短,而且主要是告訴我們身體有受傷的警訊。 慢性疼痛是指任何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的疼痛。當患有慢性疼痛時,您的神經系統會從身體接收到固定的疼痛訊號,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之久。疼痛有時會影響人的日常生活習性,造成失眠(Insomnia)或睡眠品質不佳、易怒、憂鬱、情緒變化、焦慮、疲勞,同時對每天要進行的例行活動失去興趣。由於心理與生理是相連結的,因此治療慢性疼痛包含處理身體、心理2個層面的疼痛情況。 如何衡量慢性疼痛的程度? 根據疼痛情況區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的疼痛階梯(Pain ladder),將疼痛分為:輕微、中度、嚴重3種程度。 輕微疼痛:有時需要藥物的幫助,但輕微疼痛也可以不需要服用藥物就不再疼痛。如果想加快療癒速度,您可以考慮服用緩解輕微疼痛的藥物。 中度疼痛:中度疼痛的程度比輕微疼痛強烈一些,它的影響,有可能導致日常活動無法正常進行。中度疼痛往往讓人無法忍受,因此需要服用藥效較強的藥物,才能改善疼痛的情況。然而中度疼痛療癒後,如果一段時間沒有再復發,疼痛的情況可能不會再發生。 嚴重疼痛:疼痛的程度會妨礙每天所有的生活作息。患有嚴重疼痛的人,由於疼痛程度嚴重,可能得長時間臥床或坐在椅子上休息。一般而言,嚴重疼痛不會自行消失,治療時間是連續不斷的好幾天,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慢性疼痛的原因很多因素會造成慢性疼痛,疼痛往往會隨著年齡一起增加。當人漸漸年老時,體內細胞也會慢慢開始崩解、損壞;而骨骼與關節,通常是最先發生損壞的部位。神經細胞(Nerve cell)也一樣會崩解損壞而導致慢性疼痛。某些慢性疼痛可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所引起,如:姿勢不良、經常從事出力或搬重物的工作、體重過重,或是曾經受傷,都會導致疼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以及纖維肌痛(Fibromyalgia)等疾病,也可能是患有慢性疼痛的原因。長期疼痛也可能是由癌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胃潰瘍、膽囊疾病引起。儘管一開始是因為受傷或生病產生疼痛,不過很多個案的慢性疼痛形成原因,卻是比較複雜的,因為即使身體方面的疼痛已經治癒,心理層面後續可能不間斷地受到影響,會又再產生疼痛。這使得要找出有效治療疼痛的方法,顯得困難重重。 慢性疼痛的風險因素哪些人和哪些因素屬於慢性疼痛的高風險群? 年長者由於退化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eases)的關係,容易患有慢性疼痛。 基因可能讓某些人對疼痛更為敏感,如:偏頭痛的成因與基因有關。 非裔美國人與西班牙裔美國人,罹患慢性疼痛的風險較高。 肥胖的人因為健康狀況較差,因此較容易患有慢性疼痛。 兒童時期曾經受傷或有外傷的人,也容易患有慢性疼痛。 某些心理疾病如:憂鬱或焦慮,會影響大腦對疼痛的認知。 腦部構造異常的人,因為有過多的痛覺感受器,會降低對疼痛的忍受程度。 因為工作間接造成的傷害,或是某些特定類型工作,如:從事出力或搬重物的工作,會提高您罹患慢性疼痛的風險。 慢性疼痛的形成與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有關係的。 抽菸會增加身體產生疼痛的風險;抽菸也會讓身體對疼痛管理的治療反應變差。 慢性疼痛的徵兆與症狀慢性疼痛的定義是,任何持續超過12個星期以上的疼痛,並且有可能是出現下列的情形: 輕微或嚴重的疼痛。 刺痛、灼燒感疼痛、持續性疼痛,或有如被電流貫穿身體一部分或全身造成的疼痛。 造成身體不舒服、緊繃、僵硬的疼痛。 慢性疼痛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疼痛會妨礙您的日常生活,限制您的行動,讓活動力、體力、精力降低。根據估計,約有4千2百萬的美國成年人,因為疼痛或身體感到不舒服,導致他們每星期有好幾天的晚上都睡得不安穩。如果沒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很容易造成其他心理的問題,如:憂鬱或失眠。 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將會增加您的財務負擔。以2010年為例,美國因為疼痛相關的健康照護全年總費用約在$5千6百億美元~$6千3百50億美元之間;這些費用包括照護疼痛的費用,因為疼痛無法上班、工作而請假,無法領到薪水,以及間接造成的產能損失等。雖然現有的治療可以降低癌症引起的疼痛,但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死亡前的住院期間,仍然受到疼痛所苦。調查結果顯示,50%~75%的癌症病患,死亡前擁有中度到嚴重程度的疼痛。 慢性疼痛的併發症如果慢性疼痛對您造成下述的任何併發症,請諮詢您的醫師請求專業醫療協助。您的醫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案,做好疼痛管理,以避免其他併發症產生: 焦慮。 憂鬱。 逃避會造成疼痛的任何事物、活動。 歸因於疼痛造成的外傷。 長期依賴緩解疼痛的藥物。 不容易找到工作。 因為無法工作,或無法支付醫療費用而形成壓力來源。 缺乏睡眠。 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有限。 因為壓力引起的健康問題,如:頭痛、胃食道逆流與消化不良、腹瀉、血壓升高。 別人不理會或不相信您有慢性疼痛。 由於疼痛劇烈或可能會導致過於疼痛,因此必須婉拒參與家庭活動。 在別人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因為疼痛無法協助他人。 失去每日正常生活作息,覺得生活毫無目標。 對生活感到迷失,沒有明確的人生方向。 慢性疼痛的診斷與治療如何診斷患有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通常是來自內臟的疼痛。來自內臟的疼痛,比身體外部的疼痛,更難加以精確指出來。另一方面,因為每個人對疼痛可以忍受的程度不同,要診斷患有慢性疼痛顯得非常個人化、主觀。醫師診斷時是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描述,疼痛的程度,與疼痛發生時間點、位置,等資訊進行判斷。 詳細描述疼痛情況,有助於您的醫師診斷疼痛並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治療慢性疼痛需要有專業的醫療保健人員協助,治療過程中,請您經常確實與相關人員充分溝通,讓治療達到最好的結果。您甚至可以諮詢您的醫師,在疼痛的情況下,是否適合上班、逛街購物、運動,如何好好睡一覺。 有時唯一能判斷治療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是,經過治療後,患者能做些治療前無法做到的某些事情、工作。這部分是醫師需要清楚了解、知道的,才能對病患要進行的治療做適當決定。您的醫師會對您進行身體檢查、抽血檢驗、照X光。診斷疼痛原因需要做的檢驗可能包括下列的項目: 電腦斷層造影檢查(Computed tomography, CT),或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sed axial tomography scan,CAT scan)。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椎間盤攝影術(Discography)。 脊髓造影(Myelogram)。 肌電圖(Electromyogram, EMG)。 骨骼掃描(Bone scans)。 超音波影像(Ultrasound imaging)。 慢性疼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如何治療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治療,是要降低疼痛程度,並改善、提升身體功能,讓患者能重新開始從事每天的活動。有些認真投入慢性疼痛自我管理計畫的患者,在提升、改善疼痛的能力上,確實有顯著的進步。 下列的各項治療,是有效管理慢性疼痛最常見的方法: 緩解疼痛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對乙酼胺基酚(Paracetamol),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以及抗痙攣劑(Anticonvulsants),等各種藥物。 電流刺激法(Electrical stimulation)、神經傳導阻滯(Nerve blocks)手術。 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放鬆治療(Relaxation therapies)、生物性反饋(Biofeedback)、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輔助性醫療或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如:太極拳(Tai chi)、針灸、靜坐冥想、按摩,以及其他類似的治療。 該如何做好慢性疼痛的自我管理? 即使您無法完全治癒慢性疼痛,您仍然可以有效控制疼痛。請您牢記,正向思考可以減緩您的疼痛程度。 維持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讓您自己達成理想的體重,擁有健康的身體。 戒菸。 透過靜坐冥想,或其他釋放壓力方法,妥善處理好您的壓力。 當您感到憂鬱或焦慮時,請尋求專業協助,幫助您解決問題。 在工作場合,請做好安全防範以降低您受傷的風險。 想要完全免除慢性疼痛,通常可能無法徹底做到。不過患者的目標,可以先簡單的從比過去可以從事更多日常活動做起,漸漸增加更多可以做得到的項目。


手術

整型手術的選擇與注意事項

人們會藉由整型手術來改善外觀並增加自信。有些微整型手術步驟簡單,較不具有侵入性。有些整型手術則相對複雜並存在著影響健康的風險。因此,在決定動手術之前,應該仔細研究並諮詢醫師。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對手術後的期待,醫師會推薦適合的美容項目和配套方案,來進行手術或非手術的美容方式。 整形手術的選擇與建議 非手術的美容 由於老化、膚色不均、青春痘、輕度矖傷造成的皮膚損傷,醫師通常會建議使用含有維生素C的護膚產品。 為了去除老化皮膚,改善暗沈膚色,磨皮和果酸換膚是最佳選擇,可以讓皮膚重生,柔嫩細緻,回復年輕狀態。 為了去除皺紋,注射膠原蛋白和玻尿酸是常用方式,可使皮膚變平滑、年輕。除此之外,也可利用注入填充物的方式。 雷射除毛常被利用來移除不想要的體毛,效果持久良好且較少疼痛。 獨立的整型手術 藉由眼皮手術、絞正下巴線條,頸部拉提,或前額拉提等美容手術可以減少歲月的痕跡,使人看來年輕。 整型手術如抽脂、豐胸、減胸、縮腹可以改善外觀。 小傷口微創整型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surgery) 除了傳統的開放性手術,還有具比較少侵入性的小傷口微創手術。這類手術利用特殊設計的醫療器材配合顯微內視鏡,幫助醫師在無需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口的情形下施行手術,可降低疼痛,減少患者及家屬的恐懼感,縮短復原期。因此,患者可以節省許多醫療支出。 經由微創手術的幫助,許多在過去需要醫師付出大量精力及長復原期的手術,如今可以非常簡單安全快速。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可以在術後兩星期內回歸正常生活。 作美容手術應該選擇聲譽及信用良好的醫療院所和醫師。此外,術後照護,飲食和運動計劃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手術

鼻竇內視鏡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準備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基本概念鼻竇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或稱鼻竇手術(Sinus surgery),是一種用來治療或預防鼻竇炎(Sinusitis)復發的療法。鼻竇炎一般都不會太嚴重,但症狀十分煩人;鼻竇炎是鼻竇的內膜發炎,症狀包括疼痛、鼻塞、流膿、嗅覺變差、鼻子後側和喉嚨有黏液的感覺等。 為什麼需要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 若藥物無法治療或改善慢性鼻竇炎,就會需要做鼻竇內視鏡手術。大多需要動刀的慢性鼻竇,最適合的手術就是鼻竇內視鏡手術。本手術並不像傳統鼻竇手術,術後並不會留下太多肉眼可見的傷痕,而且花費也比較低,因為住院天數比較短,恢復得更快。然而,術後的照顧還是很重要。 除了鼻竇內視鏡手術外,鼻竇炎還有其他的療法: 使用抗生素可改善發炎。 若您的鼻竇炎是過敏所引起,可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或是服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來預防鼻竇炎。 若長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可縮小息肉(Polyps)。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風險因素就跟其他手術一樣,鼻竇內視鏡手術也有潛在的風險;手術前,請務必了解手術風險與併發症。若有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併發症,像是瘢痕組織(Scar tissue)附著在鄰近的組織上、眼周瘀血腫脹。而有低於 1% 的機會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像是嚴重出血、眼周受傷、腦傷等。不過,鼻竇內視鏡手術絕大多數的併發症都可治療與預防。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過程與準備手術前,請禁食禁水 8 小時,並告知醫師您最近的用藥、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手術當天,請準備好所有書面資料、並與麻醉師會談,而且只服用醫師與麻醉師所同意的藥物。 手術的過程為何? 鼻竇內視鏡手術是透過您的鼻孔動刀,並不會在臉上留下傷疤,也不會改變鼻子的形狀。外科醫師會使用有彈性的內視鏡,來檢查您的鼻道,並使用一些醫療道具來清除息肉,疏通鼻竇到鼻子的通道。 手術通常會全身麻醉,但也可能局部麻醉,手術時間通常為 1~2 小時。若有疑慮,請諮詢醫師或外科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鼻竇內視鏡手術的術後恢復 手術結束當天就可出院返家,不過,若您的鼻內有無法溶解的填塞物,隔天早上會需要取出。 請至少 1 週不要擤鼻子,鼻塞的狀況可能會延續數週。 外科醫師會給您鼻噴劑或滴鼻劑,也可能為您安排抗生素療程,以避免感染的風險。 規律運動能幫助您盡速回歸日常生活。但運動前,請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