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2024冬至什麼時候?吃湯圓還吃什麼?冬至習俗與禁忌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吃湯圓由來?冬至吃什麼?冬至拜拜習俗?冬至有什麼禁忌?《Hello醫師》為您一次揭曉! 2024冬至什麼時候?日期是哪一天? 2024年冬至日期為12月21日星期六,與2025年同日;通常冬至每年都會落在國曆21日或22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冬節、冬至節或賀冬。二十四節氣為古代用於指導農業的曆法,制定方式是藉由在地上插竹桿,觀察太陽升起至落下時,桿影移動的位置與長度變化,並搭配氣候時節而訂定。 依據古代桿影的觀測結果: 在夏天,太陽位置往往較高,桿影較短 在冬天,太陽位置則較低,桿影較長 所以古人即將正午竿影最短的那天訂為夏至,竿影最長的那一天訂為冬至。 冬至為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故亦稱「長至」或「短至」;在冬至過後,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夜晚則開始縮短,所以古人也會說「冬至一陽生」,表示冬至到了,陽氣(日照)就日漸旺盛。 由此可知,冬至的訂定方式與按照月亮盈缺制定的陰曆(農曆)無關,但因為古人多仰賴二十四節氣來協助農耕,因此將二十四節氣也加入農曆之中;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乃是藉由太陽運行位置來制定,與陽曆(國曆)較為接近。 冬至吃湯圓由來? 冬至吃湯圓有2種意涵: 以湯圓的形狀象徵迎接陽氣,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重新開始 取其諧音,象徵團圓和圓美。冬至吃下湯圓,代表又長了一歲,湯圓口味鹹甜皆可,也不分大、小湯圓,但若用於祭祀神明,最好用甜湯圓,傳達「食甜嘴甜」之意。 (延伸閱讀:湯圓熱量排行》桂冠非最高!花生.芝麻.紅豆.鹹湯圓熱量表) 冬至習俗有哪些?吃湯圓還吃什麼? 貼湯圓:冬至在門上貼湯圓的習俗現今較為少見,但在古時,古人會在門上貼湯圓向門神與各方神明表達感謝與敬奉之意,同時希望能招財進寶,新的一年繼續受神明保佑。 吃餛飩、餃子:冬至過節的文化來自於中國,中國北方有許家庭冬至會吃餛飩或餃子。餃子因形似金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餛飩則有陰陽交替、天地交運的意涵,在冬至吃餛飩有助換運長智。 冬令進補食品:冬至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陰氣過極轉衰,陽氣漸長,是補氣養身的重要時機,故從古至今,民眾多會在冬至吃各種溫補的藥膳食物。現代人多吃麻油雞、薑母鴨或羊肉爐等,但須注意不要「補過頭」,反對身體造成負擔。 冬至拜拜習俗與流程 冬至在古時為舉國祭拜的節日,盛大程度僅次於春節,因為冬至結束後,寒冬過去,陽氣漸長(日照時間增加),象徵迎接新的開始;另外,古代多為農耕社會,農民辛勤工作一年,最後步入嚴冬,便會趁此慰勞自己,休養進補與恢復生息,並準備過年的物品。 隨著時代演進,冬至祭拜的習俗就流傳至今,形式雖不到舉國慶祝的程度,但也有許多家庭會列為必拜節日之一。 在台灣,冬至祭拜的對象多以三界公(水仙大帝)、祖先或地基主為主,拜拜時間、流程及準備物品如下: 冬至拜拜時間 早上至中午為佳。 冬至拜拜用品 三界公(水仙大帝) 食物:湯圓三碗、鮮果、牲禮及茶水 金紙: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刈金、福金) 地基主 食物:湯圓、菜飯、雞腿等 金紙:刈金、小銀 祖先 食物:湯圓、菜飯等 金紙:刈金,小銀,大銀,金銀元寶等 拜拜避免用芭樂、番茄等多籽的水果,因為食用後會隨人體排泄而出,在傳統習俗上有不潔之意;另外,也避免用「釋迦」,因為外型如同釋迦牟尼的頭,對神明有不敬之意。 冬至拜拜流程 在供桌上擺妥供品後,點燃三炷香。 向神明稟告此日為冬至,請神明享用供品,並祈求神明保佑。 待香燒至剩1/3時,捧起金紙向神明拜三拜後,拿去燒化。   冬至3大禁忌 湯圓要吃雙數:以求成雙成對,生活幸福美滿。 不要晚歸,太陽下山就返家:避免在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招致厄運。 避免晚睡:以免影響自身陽氣,不利來年運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保險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登山客必看!做好這些準備不留遺憾

台灣群山環繞,熱愛爬山的登山客非常的多,不過登山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如果沒做好準備,更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我們時不時都在新聞中看見登山客罹難的不幸消息,即便是經驗豐富的登山老手都可能錯估形勢,或遇到無法預期的意外。因此,我們登山前與爬山時,不但要做好所有的相關準備,也要時時留意天候的變化與個人身體狀況。以下提醒大家登山要注意的各種事項,希望大家在享受台灣的美麗山景之餘,都要平安回家,不留遺憾! 登山前的準備 1. 規劃要完整: 包括登山的路線、需要帶的工具,需要的飲食分量等。 2. 裝備要充足: 爬山時要把裝備帶齊全,衣服多帶幾件,洋蔥式穿法,由內往外,依序從棉質輕薄的短T、長袖保暖的羊毛或羽絨衣,到最外層的防風防水外套,隨時要穿、脫都很方便。 還要記得帶雨具,以及合腳、能包覆整個腳踝、抓地力夠的鞋子,夏天可穿硬底靴,冬天若到可能下雪的地方,則應在靴子外加穿防滑冰爪釘鞋套。另外,也要記得做好防曬,海拔越高的地方,陽光越強烈(尤其雪會反射紫外線,強光會刺激到眼睛角膜與結膜),也要記得防蟲子。此外,也應攜帶緊急避難用的工具,例如帳篷,以防天氣狀況不佳時,可以躲避。 3. 注意天候狀況及地形條件: 要登山前,請先留意氣象報導,如果要去的山岳天候狀況不佳,最好擇日再去;另外,也要衡量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登山。 對於人類來說,山的高度超過1,500公尺就算是高海拔,而從海平面開始算起,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溫度約下降6度,山上的氣溫不但低而且空氣稀薄,登山時要特別注意預防高山症發作,以下會有詳細說明。 4. 食物和水要帶夠: 不管要去登山多久,食物是絕對重要的,若因故(天氣狀況差,或是不幸發生意外需要等待救援等)需要待在山上時,有足夠的食物才能生存下來。要帶上山的食物,建議是重量輕、能充分補充能量的食物,如巧克力、水果乾、堅果、起司條等。另外,也要記得時時補充水分,以防脫水或中暑。飲食尤其重要的意義是,身體可以補償夠多的血色素適應不一樣的氧氣分壓環境,營養或水分循環不良是非常致命的。 5. 讓親友知道您的爬山行程: 要登山前,請務必依政府規定向有關單位事先申請、登記,讓相關單位知道您要爬的山、路徑、行程多久,所有相關訊息也要告知家人與朋友,以防需要救援時,他們可以用最快速度通報救援單位。除了手機之外,還可以攜帶無線電以當作通訊工具。 常見的高山症類型 高山症會發生的原因是,高山上的氣壓低,空氣變稀薄,人在呼吸時肺部吸收到的氧氣減少了,能送往全身的氧氣也跟著減少,因此發生缺氧(Hypoxia)的狀況。 1. 高山病(Altitude sickness,或稱 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高山病通常就是指高山症,常在登山後4~12小時之間出現症狀,登山高度超過2,500公尺時容易發生,症狀包括:頭痛、噁心、暈眩、疲勞、睡眠受到干擾。大部分的人下山後1~2天,症狀就會有所改善。建議事先諮詢醫師,或到藥局購買非處方的高山症藥,帶藥上山有備無患。 2. 高山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通常待在高於2,500公尺的高山第2晚會發生,因為胸腔內部承受與平時平地不同的壓力差,導致肺動脈被擠壓,增加肺部血壓,症狀包括:呼吸急促、乾咳、心跳和呼吸速率加快、發紺(Cyanosis,或稱青紫)、囉音(Rales,或稱肺鳴)。 3. 高山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此症狀和腦部無法調適因血氧分壓差而造成的腦部缺氧傷害有關,通常待在高於4,000公尺的高山1~2天會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昏睡,或在24小時內死亡,症狀包括:昏睡、疲倦、走路搖搖晃晃、意識錯亂、妄想、出現幻覺、個性改變等。 如何預防高山症? 高山症的出現是因為登上高山,所以提前去適應高海拔的地形會有所幫助,這叫適應氣候。在登山前1~8週,從低地慢慢待到高海拔的地方一段時間,慢慢適應高地地形。另外,也要注意自身的狀況,要補充水分、注意保暖,也可以喝含有電解質的飲料。 另外提醒,疑似高山症時,記住,降低海拔高度是最有效的方式! 意外發生如何處理? 若真的在登山時發生意外,請做好應對,等待救援: 不要慌、保持冷靜,評估傷者的傷勢,是否可以自行治療,是否能由同伴帶下山,或是需要外界救援。 將傷者帶至可避難休息的地方,幫助傷者保暖、補充水分,但若傷者疑似傷到脊椎時,千萬不要移動傷者。 若需要外界救援時但電話打不通,就要有人下山尋求支援。 不要待在離上山路線太遠的地方,因為救難隊找人時,是以登山客上山的路徑去搜尋,若要找避難處的話,記得留下記號指引救難人員您避難的地點。 想辦法與外界聯絡,等待救援的這段時間,注意保暖,食物盡可能有效分配,讓自己能撐更長的時間。


新聞

防疫優先!跨年急凍注意保暖,5個健康要點提醒

2020 是非常艱辛的一年,其中對世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COVID-19)的蔓延,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延燒;台灣雖然相對穩定,但近日傳出的本土案例,以及英國新冠病毒突變的消息,也讓民眾人心惶惶,疫情指揮中心也在日前宣導並加強防疫措施,請民眾在跨年參加活動時一定得遵守防疫規範。 根據報導,入冬第一波寒流將於週三(30日)報到,在跨年當夜低溫更只剩 7~10 度,體感溫度甚至可達 3~5 度。面對急凍的跨年夜,不管您的跨年計畫是和三五好友開心出遊,還是和親朋好友宅在家,Hello 醫師在此都要提醒您幾點冬天容易出現的健康問題,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開心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1. 體溫過低 人體體溫若低於 35 度,可能會有失溫危險,此時身體會顫抖、神智不清、疲倦與尿液偏多,如果沒有緊急給予照護,嚴重者恐怕有生命危險;此外,小孩和老人因為血液循環較弱,所以不管跨年在家或外出,都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衣服夠不夠暖。(推薦閱讀:正常體溫37度?發燒體溫標準受部位影響) 2. 心臟與心血管疾病 若你所在之處很寒冷,保暖不夠時,心臟為了讓身體暖和,會更用力工作跳動加速,血壓也會跟著飆升,容易誘發心臟病(Heart disease),而且即使氣溫只是稍稍低個2度,血管也會自然收縮,血液流通隨之變慢,容易造成堵塞,衍發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隨著年齡增加,體溫調節慢慢變弱,若還有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以及心臟病等舊疾的長輩們,千萬注意多加件外套、戴上毛帽、手套等保暖用品 3. 氣喘發作 氣喘(Asthma)屬於慢性呼吸道阻塞肺病(Chronic Airway Obstruction, CAO),平時患者或許沒有特別症狀,但遇上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是氣候變化,就有可能發作。因此,除了冬天在室外要避免吸入冷空氣,注意保暖之外,在室內也別掉以輕心,因為塵蟎也是氣喘發作的重要元兇,所以,即使冬天冷冷好想偷懶,千萬別忘記打掃家裡,勤洗枕套床單,才能減少塵蟎滋長。 4. 防範新冠肺炎與流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表示,考量跨年晚會活動具有人潮擁擠、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的特性,故請民眾務必遵守活動期間之防疫規範。 除了防疫外,流感也千萬不能輕忽,根據疾病管制署指出,台灣流感(Flu)好發於冬季,自 12 月起漸入高峰,並且流感病毒主要藉由飛沫傳播,因此出入人潮集中的場所,像是醫院、跨年晚會要特別留意之外,長期待在室內的朋友們,也要關心周遭親友的身體狀況,記得請有感冒、咳嗽症狀的人戴上口罩,也要勤洗手、維持健康飲食、減少糖分攝取,才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有本錢抵禦流感和新冠病毒的入侵。(同場加映:解密武漢肺炎: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入侵) 5. 皮膚乾癢 冬天許多人會出現皮膚乾癢的狀況,不僅搔癢難耐,忍不住抓抓後,還皮屑紛飛,特別困擾,因此建議這些朋友冬天定期擦乳液,讓皮膚保溼,清潔皮膚請用溫水,避免過燙的水溫。另外,雖然愛乾淨很好,但對冬天的皮膚來說,過度清潔可是會受不了的,因此,別用夏天的標準來清潔皮膚,適度就好,清潔過後,也請記得做好保濕,仔細呵護皮膚,皮膚才會水給你看。


健康樂活

人體有酸鹼性?一次搞清楚酸鹼平衡

身體有酸鹼值之分嗎?10多年前提倡此論調還出書的美國作家楊恩(Robert O. Young),因多年來欺騙癌症病患接受注射小蘇打粉混合液等另類療法,加上無照行醫,日前在美被判詐欺罪成立,罰金高達30億台幣。事實上,身體的確會出現偏酸或鹼的情況,但多半是已有疾病的特殊情況。正常來說,身體自有一套機制來平衡酸鹼,我們不需要刻意藉由飲食或治療來調整身體酸鹼。究竟身體何時會出現酸鹼失衡以及原因為何,並且酸鹼性的飲食對人體酸鹼度有什麼影響呢? 當體內血液達到最佳運作狀態下的酸鹼水平,稱為酸鹼平衡。酸鹼pH值範圍為0(最酸)到14(最鹼),正常血液pH值水平為7.40。我們的肺和腎,在平衡體內的酸鹼上扮演關鍵角色,若肺或腎出問題,體內血液pH值會開始不平衡,甚至可能導致「酸中毒」(血液酸性過強或血液酸鹼值低於7.35)和「鹼中毒」(血液過於鹼性或血液酸鹼值高於7.45)等狀況。 肺和腎如何維持酸鹼平衡? 二氧化碳是由體內細胞產生的廢物,偏微酸性,在體內會影響酸鹼平衡。而肺會藉由呼氣排出二氧化碳調節體內酸鹼平衡。由於大腦會偵測它的含量,使身體不自覺地調整呼吸的深淺,來排出更多或更少的二氧化碳。腎臟則會代謝體內的酸,透過排尿幫助維持身體酸鹼平衡,所以尿液酸鹼值小於pH5.5是正常現象。 發生酸或鹼中毒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肺部的呼吸問題或是腎功能的代謝問題,這需要求助醫師的治療,無法靠飲食調整: 1. 呼吸性酸中毒 當肺部無法藉由呼吸排出足夠的二氧化碳,可能會導致呼吸性酸中毒,通常是因為肺部疾病的影響,如哮喘、嚴重肺炎、使用麻醉劑或睡眠藥物等。或是患有腦和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導致呼吸性酸中毒。主要症狀為極度疲倦、思緒不清、頭痛,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更嚴重,甚至昏迷或死亡。 2. 代謝性酸中毒 通常因為腎臟問題,使體內累積過量酸性物質,使身體無法排出多餘的酸,或流失過多的鹼。若血液中碳酸氫鈉含量過少,可能會造成嚴重嘔吐或腹瀉的併發症;若患者體內極度缺乏胰島素,葡萄糖無法有效被利用,此時身體會分解脂肪產生酮體堆積在血液裡,導致酮酸血症;若腎臟未能將酸釋放到血液中,會產生腎小管酸血症。若不小心攝取某些物質如甲醇、大量阿斯匹靈等,也可能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和極度疲倦等。它與呼吸性酸中毒一樣,如果不盡速治療,可能會昏迷或死亡。 3. 呼吸性鹼中毒 這是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太少,原因包括由焦慮引起的過度換氣,恐慌發作等,症狀是肌肉痙攣、抽搐、手指與腳趾和嘴唇發麻,以及煩躁不安。 4. 代謝性鹼中毒 當血液中的碳酸氫鹽水平過高或身體流失過多的酸時,就會發生代謝性鹼中毒。嚴重會大量嘔吐,造成的原因包括過度使用利尿劑或有過多的腎上腺素,或是攝入大量小蘇打引發腎臟傷害。其症狀與呼吸性鹼中毒相同。 通常醫院會透過血液、腎功能、尿液來分析身體酸鹼度,但根據不同症狀,醫師也會採取其他方式檢查,例如糖尿病患者,可透過葡萄糖和酮的水平來檢視。不同症狀的治療方式也迥然不同,若原因是過度換氣或恐慌,就採用調整呼吸,藥物或心理治療的治療方法。 那我要採取鹼性飲食嗎? 依研究理論來說,吃多了乳製品、肉類,精緻澱粉和加工食品等,會使身體產生酸。而大多數水果和蔬菜、豆類,以及堅果等都是鹼性食物,若大量攝取的話,可能使尿液短暫呈現微鹼性,但對身體酸鹼度不會有顯著影響,因為身體時時都在平衡酸鹼值。 至於有些人提出鹼性飲食可幫助減肥,或是應該吃鹼性食物來預防癌症等等,從本質來看其實多吃蔬菜水果,避開高油脂、精製糖、高鈉等加工食品,本來就可以幫助減重和促進健康,減少心臟病風險等。目前無充分研究佐證可靠鹼性食物改變體內酸鹼度,反而我們更該重視的是天然和均衡的營養,此外像運動、壓力、睡眠、服用的藥物和病史,也都是影響人體健康的要素。


健康樂活

這幾招學起來!到哪玩都零時差

什麼是時差? 對於飛機旅行者或跨國商務人士來說,時差一點都不陌生。它是由於在短時間內飛越多個時區,移動速度比體內時鐘調整的速度快,而造成夜晚淺眠、白天疲勞等現象,是一種暫時性的睡眠障礙。一般而言,由西向東會比由東向西的時差症狀更嚴重。跨的時區愈多,疲倦的症狀可能愈長且愈強烈。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來減少時差影響,讓您更享受海外旅程: 1. 有意識管理生理時鐘 醫師建議,若是向東旅行,可預先提早睡覺。若是向西旅行則反之。您也可以嘗試將用餐時間調整成更接近您在目的地的用餐時間。若在當地白天需要小睡一下的話,建議每次不超過20分鐘。此外,旅行即將結束時請調整就寢與起床時間,約以30~60分鐘的長度逐漸調整。 2. 在飛行中調整您的手錶 這也具有心理提醒作用。若目的地已經是晚上,也可試著在飛機上睡覺,反之若是白天就盡量保持清醒。但別強迫自己,可能反而會導致沮喪而阻礙睡眠。 3. 保持身體水分 搭機前後與飛行中要多喝水,並在睡覺前幾小時避免攝取酒精或咖啡,避免因脫水或酒精及咖啡內的刺激性物質而干擾睡眠。 4. 聽音樂與定時伸展 在飛機上定時起身走動,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或者聽音樂,閱讀自備的刊物來幫助放鬆。 5. 適當服用褪黑激素 身體會分泌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晝夜節奏並幫助入眠。但因日光會妨礙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所以市面上買得到褪黑激素錠,但建議先諮詢醫生,勿擅自服用,否則可能有嗜睡等副作用。 6. 接收光照 由於光線有助於改變生理時鐘,幫助在適當時間醒來。往西航班上盡量接收晨光,下午和晚上時則避免光線。往東則避免接收晨光,並在下午和傍晚盡量接收光線。若無自然光,機艙的閱讀燈也有助於應對時差。也可在當地的第一個早晨,去戶外散步或快走。 7. 隔絕干擾睡眠的因子 眼罩或耳塞等物品,可以幫助在飛機上與目的地的睡眠品質。盡量在睡前消除房間內的干擾,例如拉起窗簾隔絕窗外光線等。


健康樂活

上班好想睡? 5種方法喚回高效率

近來陰晴不定、有時細雨連綿的天氣,上班心情難免受到影響而鬱卒,做起事來感覺好沒效率,這時不妨試試以下5種方法,讓你在工作空檔休息之餘,能盡速充飽電,讓接下來的工作不再悶悶好想睡。 1. 不時站起來動一動 每天上班如果都坐滿8小時,維持固定的姿勢,對身體的負擔確實不少,很容易在下班時一起身就腰痠背痛,因此要設定鬧鐘,提醒自己定時從座位上站起來動動手腳和身體,如此不但能暫緩長時間盯著螢幕的眼睛疲勞,也能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 2. 來一口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上班族最好的工作零嘴,輕巧容易入口又營養,黑巧克力富含纖維素,能幫助消化,咖啡因則能提神醒腦,讓工作更專注、有效率。此外,研究也顯示攝取巧克力能有效改善鬱悶情緒,所以上班空閒時來一口,增加體力,也能提升好心情去完成工作。 3. 幫植栽小物澆水 建議在辦公室擺放綠色植栽,除了美觀好看,也有淨化空氣的效果,在努力工作之餘,可以呼吸到新鮮氧氣。2014年,埃克塞特大學心理學家克萊斯特奈特博士(Christ Knight)與來自澳洲、英國等大學的學者合作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綠植栽辦公室的員工,生產率平均提高了15%。因此,想休息的時候,別忘了幫這些功臣們澆澆水,讓它們陪著你一起開心地茁壯。 4. 線上學習10分鐘 隨著網路線上課程越來越普及,即使連休息時間也不放過吸收新知的學習狂,也能「恣意」休息,你可以從手機App、Youtube,到國內外大學的開放式課程,都能找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從外語學習、數理訓練到運動常識,應有盡有,利用休息時間幫助你在體力和知識上,都能走得更遠。 5. 整理辦公桌和信件 工作太忙,你有多久沒注意到自己的辦公桌了? 是不是感覺到空間有些雜亂不堪? 在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不妨花個10分鐘將東西整理歸類:新文件、待處理、審核中、已處理,讓各種資料依序有自己的家; 文具、水杯、零食等雜物也分門別類、細心收納,才不會時常面臨要剪刀沒剪刀,要吃巧克力只找到過期的窘境。


健康樂活

天氣轉涼~3高與癌症病人請注意這幾點

作家李維菁驚傳驟逝,享年49歲,令眾多藝文界好友不捨悼念。曾以小說集《我是許涼涼》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她,已罹癌並持續化療1年多。日前赴醫院做例行檢查時,突因血壓過低而休克辭世。專家提醒,癌症或3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天氣變化大時需格外注意身體狀況。 休克屬於一種因疾病引發的特定臨床表現。通常由於循環功能障礙,而引發組織血液灌注量不足使器官功能異常。為防範休克,專家提醒,平時須注意保暖,也避免至溫差大的高溫處。若平時定期服藥者也勿擅自停藥。生活作息需規律,減少飲酒或吃刺激性食物。若天氣變化時身體不適,請別忽略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檢查。 嘗試建立以下3習慣,幫助強健身體與減少溫度變化造成的不適: 1. 保持身體活動 在天冷時,維持運動習慣可以增強免疫力。不論是散步或跑步,都是很好的方式,身體有肌肉可以減緩疼痛,並保持體力和元氣。 2. 規律健康飲食 天冷會促進食慾,但也易使人暴飲暴食。除了維持健康且規律的飲食習慣,還要避免冷飲與冰品,也請注意糖分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會間接導致體內產生發炎反應。 3. 接觸陽光與新鮮空氣 冬天的陽光總是特別舒服,不妨趁著午餐時間到室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有些治療癌症的藥物會降低骨質密度,而曬太陽有助於鈣質吸收,甚至研究指出,適量陽光可以預防某些癌症。但即使是日曬,外出請記得穿著保暖。 除了上述習慣,也要盡量遵守以下3要點: 1.  定期接種流感疫苗 癌症患者沒有足夠的白細胞(舊稱白血球)來抵禦感染,因此,這些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患流感併發症,所以流感疫苗對患者極為重要。 2. 確保四肢末梢的保暖 一些癌症治療可能會引起四肢麻木的副作用,使患者容易因忽略四肢寒冷而凍傷。腳部麻木者甚至更有跌倒風險。除了麻木之外,可能會因感冒而使身體倍感疼痛。 3. 保持衛生勤洗手 對那些因化療而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的患者們,必須勤洗手遠離病菌,因為身體可能無法承受任何更多的細菌威脅。遠離細菌,洗手真的非常重要。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