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流感高峰提前到!「左流右新」公費流感疫苗10/1開打 花蓮光復災民及「鏟子超人」也可打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即日正式開打! 衛生福利部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今(10/1)正式開打,衛福部長石崇良與今年防疫大使、影帝蔡振南、中職Lamigirls前啦啦隊成員妍言與女兒淼淼同台高喊「左流右新,健康安心」口號,呼籲符合公費資格民眾,能夠及早同時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左流右新,健康安心」。 石崇良表示,往年流感高峰出現在10月以後到農曆過年前,「今年從九月底開始,流感案例已呈現上升趨勢,預計10月將到達高峰,比往年來得早」,因此,希望在短時間內普及施打,「打快一點」增快施打速度。 石崇良說,打完疫苗不是「早上打,下午就有效」,預計兩周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此外,打完疫苗,也不代表就完全不會感染流感,「只是會降低重症及住院風險」,提醒民眾「若有症狀仍應該注意,若有需要仍應儘速就醫。」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39週(9/21-9/27)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29,831人次,較前1週上升10.2%,近期呈上升趨勢,且處流感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持續觀察疫情變化。 流感、新冠疫苗資格:「鏟子超人」也適用 另外,衛生福利部也在花蓮光復糖廠設置救護站,提供花蓮光復鄉約1.1萬名馬太鞍溪堰塞湖受災民眾、衛生所人員及「鏟子超人」救災志工免費施打「左流右新」疫苗,希望藉此保障災後人員健康,降低流感疫情衝擊。 疾管署指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分二階段開打,第一階段自10月1日起,針對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學齡前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孕婦、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長照機構人員、醫事及防疫相關人員、幼兒園托育機構人員等對象;第二階段則自 11月1日起進一步開放50歲以上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 「左流右新」公費疫苗開打,衛福部疾管署呼籲符合公費資格的民眾,包括學齡前幼兒都能儘早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圖 /《Hello醫師》攝 政府呼籲:符合肺炎鏈球菌疫苗資格者,也可施打! 疾管署也提醒,目前全國約有近4,000家合約院所提供公費疫苗接種服務,民眾若需查詢合約院所,可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官網、LINE@疾管家,或撥打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並電洽確認或預約,以免院所無開診也節省等候時間。 此外,民眾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與相關證明文件(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 針對往年呼籲長輩同步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署長羅一鈞表示,若未施打過肺炎鏈球菌的長輩,也可同時施打3種疫苗,但若有疑慮,也可先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擇日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新聞

614 世界捐血日!捐血好處和注意事項看這裡

6 月 14 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捐血日」(World Blood Donor Day),旨在鼓勵捐血助人,並感謝熱心捐血的人,捐血可幫助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延續生命,並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根據 WHO 的資料顯示,捐血普及率有逐年上漲的趨勢,自 2008~2018 年,自願捐血者的捐血次數增加了 1,070 萬次,在全世界的 79 個國家中,90% 以上的血液供應,都來自自願捐血者。捐血不只能救人,也有益自己的健康,以下介紹捐血好處與重要性,看完後不妨從今天起一同響應捐血吧! 捐血的重要性與如何應用 捐贈的血液,多半用在延續病人生命的緊急狀況,如生產時大量出血的產婦、嚴重營養不良或貧血的人、患有血液和骨髓疾病者,或災難事故傷者等,而有些血液可能會製成血液產品,供醫療研究。各區域和國家都需要有品質安全和足量的血液,才能確保人民有一定的安全醫療品質。 捐血對自己的好處 捐血一袋不僅能救人一命,根據美國紅十字會(American Red Cross)的說法,捐一次血可挽救多達三個生命,且捐血除了能救人之外,對自己也有下列好處: 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研究發現,捐血能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LDL),並降低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免費健康檢查:為了確保捐血的品質和捐血者的健康,捐血中心都會替捐血者做基本的健康檢查,包含血壓、體溫、血紅素(Hemoglobin),有無 B 肝、C 肝,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等。 捐血條件與限制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資料,捐血者應符合以下條件: 17 歲~65 歲,男生滿 50 公斤、女生滿 45 公斤。 無 B 型肝炎、C 型肝炎者。 一年內沒有危險性行為者(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一夜情、多位性伴侶等)。 最近一週內未服用任何藥物(含阿斯匹靈),最近兩週內未打針。 血壓的舒張壓 50~95 毫米汞柱(mmHg),收縮壓 90~160 毫米汞柱。(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 捐血注意事項 捐血前一晚應有充足之睡眠,且捐血前請勿吃油膩的食物。 捐血前 72 小時內未拔牙、八小時內沒喝酒。 女性若逢生理期、懷孕,或產後(含流產)六個月內,請暫時不要捐血。 上次捐血量若為 250 毫升,需間隔兩個月才能再捐;若捐 500 毫升,則需間隔三個月。 若近期曾出國者,也需注意該國家是否被列為傳染病疫區,若為疫區則無法捐血,建議民眾在捐血前可先至台北捐血中心網站查詢,直接輸入地區與國家就能查,免得白跑一趟。


健康樂活

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5點檢查與預防

外食族常常攝取高鈉、高油及高熱量的食物,若不加以注意,可能會面臨穿不下褲子的困境!此外,久坐少動的上班族及即將步入中年的朋友們,也需特別留意。 若您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請趕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自我檢查,確認是否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了解代謝症候群發生的原因、診斷及預防措施。 代謝症候群5點指標自我檢查 代謝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肥胖,它是數個症狀的總稱,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患者卻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Diabetes)等慢性病的高危險群。以下是衛生福利部針對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如果您符合五項指標中的三項,代表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了: 中廣型肥胖(腹部肥胖):即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 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 吋),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另外以腰臀比不超過0.9為標準。 空腹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過高:空腹時,血中三酸甘油酯≧150毫克/分升(mg/dL),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過低:男性<40毫克/分升、女性<50毫克/分升。 血壓高:收縮壓≧13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張壓≧85米汞柱,或是正在服用高血壓治療藥物。 空腹血糖過高:空腹血糖值≧100毫克/分升,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若只有一項符合,並不算是罹患代謝症候群;不過,也可能容易發展成其他疾病。若您符合多項條件,代表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人中有1人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前兆,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其中,男性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 十大死因半數跟代謝症候群有關 患有代謝症候群會衍生許多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竟有一半以上的疾病跟代謝症候群相關,例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Hypertension)等慢性疾病。其他衍生疾病如痛風、脂肪肝、肝硬化、中風、腎衰竭也很常見。 根據美國南卡大學阿諾公共衛生學院(South Carolina Arnol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一項追蹤代謝症候群患者14年的研究顯示,這些病人的罹癌死亡率竟提高至56%,可見得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更是國民必須加強關注的健康議題。 (延伸閱讀: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引發代謝症候群的5個原因 1.胰島素阻抗 島素負責幫助細胞轉化血糖為能量,出現胰島素阻抗,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無法正常反應,造成血糖升高,刺激分泌更多胰島素。 除遺傳因素外,胰島素阻抗的產生,與肥胖、抽菸及久坐少運動生活型態有關,都會間接導致胰島素阻抗,也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年齡增長 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與年齡成正比,年紀愈長,機率愈高。 3.肥胖 體重過重的人,特別是腹部脂肪過多、腰圍增加,也會提升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 4.糖尿病 若曾在懷孕期間得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是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提高。 5.其他疾病 若曾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也會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延伸閱讀:糖尿病專區 認識糖尿病) 5方法預防 擺脫代謝症候群 站起來、多運動:避免久坐,每30分鐘就起來動一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最好為中高強度、會輕微流汗的運動最佳。 減體重、更健康:減掉7~10%的體重,能夠減緩胰島素阻抗以及血壓,也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不抽菸、少喝酒:菸酒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眾所皆知,戒菸、戒酒對改善代謝症候群也相當有幫助。 健康飲食、三低一高:運用「三低一高」的口訣,挑選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食物。 釋放壓力、放鬆心情:壓力會使整體健康狀況惡化,若發覺壓力太大,可以做些運動、冥想、瑜伽或是任何有幫助減壓的活動,好的心情帶來好的健康!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健康症狀

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很多減肥的人因為瘦不下來,認為自己連喝水都會胖,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水分滯留在體內太多時,的確會讓身體看起來更胖,這就是所謂的水腫(Edema)。雖然水腫不是真的胖,但可能是身體潛藏某些疾病的徵兆喔!以下介紹水腫的原因,和可能潛藏的疾病。 水腫的症狀 當人體組織有過多水分,無法排出時,就會造成水腫。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腫脹,例如手、腳、腳踝和腿部等。若要判斷有無水腫,可觀察是否有以下徵兆: 皮膚沒有光澤和延展性 按壓皮膚幾秒鐘後,表皮仍維持凹陷的形狀 關節有些僵硬或身體疼痛 脈搏和血壓更高 頭痛 肚子痛 排便習慣改變 噁心和嘔吐 嗜睡 水腫的原因 一般如果坐或站太久、吃得太鹹,或是女性月經前幾天和懷孕時,都易輕度水腫,而有些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水腫,如高血壓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類固醇藥物(Steroid drugs)、雌激素(Estrogen)和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藥物等,或是下列其他潛藏的疾病所致: 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因心臟輸出血液的功能不全,使血液積在腿、腳踝和腳上,導致全身和腹部腫脹。若血液積聚在肺部的話,會造成肺水腫,出現呼吸急促的反應。 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當肝臟損傷或肝硬化時,體液就可能會積聚在腹腔和腿部。 腎臟疾病:腎病會使人體無法順利代謝體液和鈉(Sodium),導致水腫,而通常與腎病有關的水腫,會反映在腿部和眼睛周圍。 腿部靜脈虛弱或受損:靜脈功能不全的話,會使腿部靜脈中匯集過多血液導致腫脹。 淋巴系統不全: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可清除身體組織中多餘的體液,但若該系統功能不全,如因癌症手術後,使淋巴結和淋巴管無法正常工作,就可能導致水腫。 長期缺乏攝取蛋白質:若長期只攝取極少量的蛋白質,會使體液積聚,造成水腫。 水腫的治療 一般來說,若只是輕微的水腫,可藉由少吃鹽分、多排汗和排尿等,來緩解水腫症狀,但若是與其他身體疾病有關,則需找到導致水腫的原因並治療該病。若經長時間坐著,如搭飛機等,感覺腿部嚴重疼痛和腫脹的話,請盡早請醫師診治,而若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胸痛等情況發生時,則可能是肺水腫的徵兆,請立即就醫。


健康樂活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夏天一到,許多人會使用腋下止汗劑或體香劑,保持腋下乾爽,並蓋掉尷尬的狐臭味,但因為這種止汗產品通常使用於腋下,靠近乳房,所以有些專家認為,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劑可能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使用止汗與香氛產品,是否會有其他健康上的風險呢? 止汗劑致乳癌? 止汗劑是藉由成分中的鋁鹽(Aluminium salts),阻止汗腺排出過多汗水,然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若在乳房周圍經常使用含鋁化合物成分的止汗劑,很可能會被吸收,並產生如同刺激雌激素(Estrogen)的效果。雖然雌激素的確會促進乳癌細胞生長,但目前仍沒有研究能證實鋁化合物會導致乳癌。(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鋁和阿茲海默症相關? 根據早期的研究,發現經注射鋁化合物的兔子,神經細胞會出現纏結現象,因此推論鋁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這種纏結,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內纏結並不相同,所以對此還尚未有任何定論。加拿大的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也指出,目前仍無法實證這兩者因果關係,並表示綜觀多數研究結果,可發現鋁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並不高,反而是遺傳、年齡或其他疾病居多。 「對羥苯甲酸酯」致癌 包含止汗劑和體香劑在內,市面上許多身體產品,如護膚乳液、沐浴乳、防曬霜或是各類化妝品等,會添加「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來作為防腐劑使用,然而這種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有研究證實,它可刺激雌激素增加,導致乳癌細胞增生,除了增加乳癌風險之外,還可能造成不孕、更年期晚來或肥胖等。(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止汗的劑建議用法 止汗劑最好避免在剛除完腋毛後使用,以免引發過敏,另外敏感性肌膚者也最好選用無香精的產品。通常建議在洗澡後到睡前時間塗抹,因為在流汗前或流汗時用,容易被汗水沖掉,失去效果。


健康樂活

梅雨下不停!濕度高不僅更悶熱、還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

每年5、6月正是台灣的梅雨季,天氣變化大,上一秒傾盆大雨,下一秒豔陽高照。鋒面滯留讓梅雨季的雨量豐沛,時常一連幾天都下雨,不但生活不便,潮濕和悶熱也很不舒服,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影響。 《Hello醫師》為您說明濕度對人的生、心理的影響,並介紹3招對付濕度的方法。 濕度影響生理:體感溫度飆高感覺更熱 濕度是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當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使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因此也會讓「體感溫度」提升不少,綜合氣溫、風速和相對濕度等因素後,人體所實際感受到的即是「體感溫度」。以台灣平均相對濕度80%來說,雖然氣溫顯示攝氏32度,體感溫度卻高達37度。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高濕度會對人體造成許多不好的影響,除了會因為身體無法有效排出熱能,容易導致體溫過高之外,也會感覺疲憊、無力,並可能會出現脫水、肌肉痙攣、中暑,甚至心肌梗塞等情形。若您有出現疑似中暑的症狀,如頭痛、精神錯亂或嘔吐等,最好盡快就醫治療。 濕度影響心理: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症 心理學家認為,高濕度恐會造成人的心情不好,有些研究指出,濕度可能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 根據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季節性情感障礙」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主要在冬季和夏季會有不同表現,當出現症狀時,患者容易陷入悲傷情緒,而「夏季憂鬱症」則可能與高溫、高濕度和日照時間的增加有關,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抑鬱;梅雨正值春夏交替之時,高溫潮濕的天氣容易讓精神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的莫名情緒,嚴重甚至有輕生念頭。 如果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建議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以控制與穩定病情。 3招有效對付高濕度 開除濕機:若因為下雨潮濕和天氣悶熱溫度過高,而感到身體不舒服時,不妨在家裡開除濕機,來降低濕度,達到人體最舒服的程度。 穿淺色透氣衣服:夏天建議多穿淺色衣物,可反射陽光熱能,並選擇棉、麻等透氣的天然材質,且要輕薄不厚重,方便活動沒負擔。 多喝水少喝酒:因為當溫度和濕度都高時,雖然不容易感覺口渴,但其實人體仍在持續地流失水分,而咖啡因、酒精或含糖的飲料,容易使體液流失更快,造成脫水,且也有研究證實,天氣炎熱時若飲酒過量,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健康樂活

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

我們知道喝酒之後,隔天很可能會出現宿醉症狀,一醒來就會有頭痛欲裂、頭暈或想吐的感覺,還會造成身體脫水,不斷跑廁所、口乾舌燥以及胃部不適等症狀。儘管很多人喜歡喝酒,但是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宿醉的感覺,因此坊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宿醉的傳言,今天 Hello 醫師就為您破解關於宿醉的六大迷思。 1. 喝很多才會宿醉? X 其實有些人就算只喝一些,也會出現頭痛以及宿醉的相關症狀,主因是每個人對酒精的耐受性不同,而如果能在每杯黃湯下肚之間,穿插一些白開水或不含酒精的飲料,能有效降低酒精攝取量與宿醉機率。 2. 不想宿醉就喝紅酒? X 紅酒含有單寧(Tannins),可能會讓宿醉更嚴重,也是造成頭痛的因素之一。另外,威士忌、龍舌蘭和白蘭地等有色的烈酒,也較容易導致嚴重的宿醉,主要因為這些酒在製作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同類物(Congener,一種化學物質)很高,例如甲醇(Methanol)就是一種同類物,而同類物對宿醉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想嚴重宿醉的話,不妨考慮啤酒,或是伏特加、琴酒等無色的烈酒,因其同類物的含類較低,宿醉程度會比上述的有色烈酒輕。(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3. 先烈酒再啤酒比較不會宿醉? X 喝的順序其實不太重要,會影響的是整體攝入的酒精量,一般罐裝啤酒(350ml)、一杯紅酒(150ml)、一口烈酒(45ml),三者的酒精量是差不多的,所以別被「喝了多少」給騙了,喝一杯紅酒,跟喝一整杯烈酒,喝進去的酒精量可差了三倍以上!所以如果不想宿醉,別算喝了幾杯,用酒精濃度算算自己喝了多少酒精吧! 想知道你到底有多醉?快用 Hello 醫師超實用小工具:血液酒精濃度計算器,計算你的酒醉程度。 4. 女生較容易宿醉? O 多數人可能都感覺男生比較能喝,的確,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除了男女體型的差異外,女生體內的一些酵素及穀胱甘肽(Glutathione)都較男生少,造成女生分解酒精的速度確實比男生慢,也就較容易喝醉,並產生宿醉的症狀。另外,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分解毒素的速度也會變慢,因此宿醉的狀況也會更嚴重。 5. 咖啡是宿醉解藥? X 這確實是一個迷思,雖然咖啡能提神,但是沒辦法幫助身體分解酒精。不僅如此,咖啡其實會惡化宿醉的症狀,因為咖啡因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升高,如果因為宿醉正在頭痛,此時喝咖啡會讓頭痛更劇烈;另外,因為咖啡也會利尿,也會使得酒後脫水的狀況更為嚴重;唯一例外的是,有每天喝咖啡習慣的人,因為可能已經輕微上癮,所以最好還是要喝一杯咖啡,避免出現戒斷症狀而開始頭痛。 6. 睡前吃止痛藥解宿醉? X 止痛藥會在服用後 15~30 分鐘內發揮作用,而藥效只會持續 4~6 小時,所以等到睡醒時藥效早已經過了。較正確的做法是,在起床時就吃止痛藥,才能有效緩解症狀。請特別注意,喝酒後應避免服用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因為可能對肝造成傷害,然而市面上的止痛藥大多有此成分,民眾在服用前一定要特別留意,可尋求其他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等,還要避免和酒精一起服用,否則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同場加映:宿醉怎麼辦?喝什麼?隔天吃什麼?醒酒方法一次看)


健康樂活

爽快消暑小心爆頭!吃冰 沖涼慢慢來

天氣熱總讓人不禁想吃冰消暑,但有時候吃得太快,會感覺到一陣頭痛,腦袋像瞬間結凍了一樣,這其實有個專有名詞,稱為「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為什麼吃冰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另外,許多人喜歡在炎炎夏日沖冷水澡來降溫,但卻可能暗藏致命的風險。究竟夏天消暑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冰吃太快?小心冰淇淋頭痛 冰淇淋頭痛又稱冷刺激頭痛(Cold stimulus headaches),當我們快速吃下冰冷的食物時,當下會感到一陣疼痛感竄上額頭,像是大腦被凍結了一般。通常在吃下冰品後,約20~60秒時,痛感最強烈,但冰淇淋頭痛來得快也去得快,很少持續超過5分鐘。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研究出冰淇淋頭痛的真正原因,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冰冷物質碰到口腔上顎或喉嚨後部時,附近的小血管會快速收縮,卻又因為有血液需要通過,或是因為體內外的溫度,使血管快速擴張,而產生痛覺。通常有60~70%的人,會出現冰淇淋頭痛症狀,但不用擔心,這並不是有潛在疾病的徵兆,但許多專家認為,冰淇淋頭痛在偏頭痛患者身上比較常見,發作時也比較痛。避免冰淇淋頭痛的最佳方法,就是慢慢地吃冰冷的食物,可先在口裡含一下再吞下去,或是先讓食物(飲品)放置一下,等稍微回溫後再喝。 熱天沖冷水?心臟可能受不了 外頭豔陽高照,很多人會為了降體溫,直接拿冷水淋在身上或是回家沖冷水澡,喜歡這樣做的人請注意了,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副教授海倫·格拉斯伯格(Helene Glassberg)表示,患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有心臟病風險的人,不應該冒然洗冷水澡,因為這可能會使心臟病發作或導致中風(Stroke),因為人體在突然接觸冷水時,血管會快速收縮,使得心率和血壓升高,心臟因此會承受更多壓力。建議沖冷水時,水溫別一開始就調太冷,而且要先從四肢末端開始沖,再逐漸往身體的中心軀幹沖,會較安全。


新聞

5.1勞動節快樂!放鬆紓壓平衡身心

勞動節的由來與制定 每年的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除了台灣,很多國家也都在這天慶祝,感謝勞工的付出與辛勞。另外,由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訂定的「世界勞動安全與健康日」(World Da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則是4月28日,目的為喚起國際對職業災害和疾病的預防意識,也是聯合國的國際節日之一。 勞動節與台灣勞工職災數據 隨著社會進步、競爭力高,現代人的工時長、壓力大,除了有害健康,工作場所的安全與衛生,有些可能也不符標準。在台灣,根據勞動部勞保局給付勞保的統計人次,在2017年因工死亡的人數為522人,職業傷亡和失能的共50387人,且該數據還不包含職業病。另外,上下班交通事故是職災死亡的最大宗,佔全體職災死亡比率34%,其比例目前仍持續攀升。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資料,全球勞工每年約230萬人死於職業災害,或因工作引起的疾病。(推薦閱讀:了解並預防過勞死~自我檢測與高風險群) 台灣勞動現況 工作環境不合標準的情況,常見於小型企業中,因資源少、工作量大,一人常負擔多項任務,或是家族企業、小型手作工業等,大多雇用親友和鄰居,甚至可能包含兒童、孕婦或老人等,除了勞工易超時工作之外,也可能未得到合理的待遇。根據估計,世界上還有2/3的勞工,其工作環境仍未達到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最低標準。 工作生活要平衡、注意職業安全 預防職業災害,人人有責,辛苦的勞工們除了在勞動節和假日時,可在家好好休息之餘,平時也要多留意工作場所和工作的安全性,保護自己並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所有國家的勞工健康與安全規範,如工作時數、環境衛生安全、工作內容等,都應該符合標準,勞工們不需要因任何原因,而捨棄自身權益向企業妥協。 另外,大家也可在工作時,簡單地維持健康和環境衛生,例如在工作場所記得勤洗手、定期清潔辦公用品,與生病的同事保持距離避免傳染,下班後可盡量做些放鬆、紓壓的活動,可幫助達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喔!(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健康樂活

愛美追時尚!4招無痛妙方跟上潮流

女生常會挑選和渴望最新最潮的流行,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當個潮妹讓人有自信多了。不過趕流行是件苦差事,因為時尚的飾品,可能會讓人很不舒服,例如您可能領教過高跟鞋帶來的疼痛,或揹過覺得背快斷掉的沉重皮包,和時髦的袋子。所有的流行飾品,或許都會伴隨著一些痛苦。別擔心,這些問題有解決方法,以下分享幾個防止疼痛的簡單方法。 1. 不會弄傷背部的包包 手提包大概是女生出門的必備配件,因為很多場合都需要拿手提包,而且女生出門時,大多會帶護唇膏、口紅、保濕液、防曬乳等保養品,習慣化妝和補妝的人,會帶更多化妝品。這些小物加起來,重量不輕,肩膀和背部會因為揹袋子而承受壓力,進而導致肩膀或背部疼痛,如果長時間揹著,疼痛可能加劇並惡化。 為了避免上述的疼痛,最好選擇寬背帶的包包,因為背帶可能會像刀子一樣地切在肩膀上。也可以嘗試橫過身體的斜背包,或是同時雙肩揹的後背包,這種包包能把背部和肩膀的壓力釋放掉。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帶太重的包包,避免肩膀和背部疼痛。因此,包包裡應該只放最需要的東西就好。 2. 不會弄痛腳的高跟鞋 講到時尚,就不能不提到高跟鞋。一雙超讚的高跟鞋,可美化整體的穿搭,還會讓女生的身材曲線看起來更美。但是,大部分高跟鞋的鞋帶,容易讓腳踝腫起來,特別是新買的高跟鞋。因為新的高跟鞋,有些扣帶太緊,容易造成腳踝疼痛。為了防止這種情形,可在最常摩擦到的部位或腳跟扣帶處,抹上一點油或乳液,有了潤滑的保護,腳就不會痛或腫了。 此外,也可使用一些保護足部的腳跟貼布或護趾貼,先將貼布貼在容易摩擦的部位,再穿鞋,這種貼布在藥房或藥妝店都買得到。 3. 不會弄得很癢的毛衣 毛衣、毛帽、外套和很多保暖衣物,都是冬季必備品。但皮膚卻可能因為羊毛中的某些纖維,而起紅疹或發癢,這樣的刺激狀況,可能會讓人很不舒服。為了避免羊毛製品引發的搔癢,在套上毛衣前,應該先穿件棉質長袖T恤或襯衫。另外,全身都要擦上潤膚乳,因為乾燥的皮膚,更容易引起發癢和起疹子。 4. 不會戴得很痛的耳環 可愛、美麗的耳環非常誘人,然而您可能也注意到配戴又長又重的耳環,所帶來的困擾與問題,特別是長時間配戴時。因為長時間戴著長又重的耳環,可能會把耳垂永久拉長,導致外觀受損。應該試著戴比較輕的塑膠耳環,不要戴金屬耳環,以免耳垂變形變醜。同時也不要頻繁地戴長耳環,小耳環對耳朵外觀不會造成傷害,有助於讓您覺得更舒適。


新聞

「世界衛生日」一起走!關注全球健康

您知道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嗎?如果不清楚,那麼可能也不了解,世界上有高達一半的人,得不到該有的衛生保健,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WHO)延續去年,繼續將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訂為「全球健康全照顧:每一個人,每個角落」(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everyone, everywhere)。 台灣獲選全球醫療保健第1名 世界衛生日由世界衛生組織訂定,從1950年至今已69年了,首要目標就是確保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所需的醫療照顧,而不需要被迫在醫療與日常生活開銷之間做選擇。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各國政府與各種非營利組織一起投入,喚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重視與關注,其中,台灣就是很積極嚮應的國家。 台灣的醫療與健保制度,在世界上的水準名列前茅,甚至獲得全球執行長雜誌(CEOWORLD Magazine)評選為2019年全球醫療保健體系第1名的國家,這是根據該雜誌的醫療保健指數,在89個國家裡,針對增進整體健康的一些事實去排名,而獲得的結果。排名第2至第10名的國家,則依序為南韓、日本、奧地利、丹麥、泰國、西班牙、法國、比利時、澳洲。 健走活動鼓勵民眾多走動 不只如此,台灣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活動也都大力支持與宣導,去年的世界衛生日,衛生福利部就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腳步,舉辦健走活動,推廣健走對健康的好處,今年(2018)也一樣在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世界衛生日,健康進行式」的健走活動,為鼓勵民眾參與,完成健走者,還能獲得衛福部送的限量小禮,以及參加抽獎活動。 除了去年與今年的主題是一樣的之外,世界衛生日曾有過的主題還包括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憂鬱症(Depression)、食品安全等。而除了世界衛生日之外,世界衛生組織還有另外7個官方的健康推廣活動:世界愛滋病日、世界肝炎日、世界無菸日、世界結核病日、世界瘧疾日、世界免疫週和世界捐血者日。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