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1/4兒童肥胖或過重!桃園市府跨界合作推「健康體位管理 2.0」

國內肥胖問題日益嚴峻,根據《2024年國民健康署年報》顯示,每4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另外,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在過去10年間也從45.4%快速攀升至50.8%。肥胖不僅是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多項慢性疾病主因,更與10多種癌症相關,因此,「肥胖是疾病」觀念的宣導刻不容緩。 桃園市政府9/12舉辦「『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健康體位管理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記者會,再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加入,希望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及早介入肥胖防治,終結肥胖歧視與污名化。 全國近 1/4 學童面臨肥胖,防治刻不容緩 依據教育部發布11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23.8%,國中學童盛行率則為28.6%,顯示全國平均每4位學童,就有1個人過重或肥胖的問題。 另外,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7-12歲、13-15歲及16-18歲兒童及青少年之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6.7%、30.6%及28.9%3,平均約每3位兒童及青少年中就有一位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 國際趨勢:兒童肥胖是重要健康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22年全球5-19歲兒童及青少年中,超過3.9億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成為當前最需重視的健康問題之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出具報告指出,在「不道德」垃圾食物行銷轟炸下,全球兒少肥胖問題急遽惡化,5歲至19歲肥胖率首度超越體重過輕,成為最普遍的營養失調型態。 世衛早已將肥胖列為「指標性疾病」,並在 2025 年發布《WHO 遏制肥胖技術方案》,呼籲各國必須從環境、行為、醫療三方面同步投入資源。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關注與治療的疾病,兒童青少年正處於體位管理的黃金防治期。不僅世衛強調兒童肥胖是21 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ASO)與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Society)也指出,兒童肥胖已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 根據研究顯示,若兒童肥胖未獲及時控制,有三分之二將延續到成年,不僅更容易出現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失智症與癌症風險。 三方觀點:產官學攜手防治兒童肥胖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從校園扎根,家庭共同參與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在記者會指出,桃園市青少年肥胖率在全國「名列前茅」,相較之下,其他縣市的青少年肥胖率也都不太好,「因為大家都吃太好了」;所以,「肥胖」不僅是地方課題,更是全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王明鉅強調:「肥胖問題必須從小開始管理,最好從國小、國中階段就開始注意,不能等長大再說。」他並分享自己女兒在學校被要求跑步的經驗,提醒「規律運動需要時間養成,但一旦成為習慣,就能對孩子一生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桃園市政府今年第二年與諾和諾德合作,希望藉由「肉肉桃走中」活動,讓孩子從小養成運動習慣,並透過校園帶動家庭參與。「健康行為不只停留在學校,而是延伸到家庭生活,才能真正改變下一代的健康習慣。」 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肥胖與糖尿病是全球共同挑戰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瀚思(Hans Duijf) 表示,「根據世衛表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是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而且,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許多慢性疾病都高度相關,「這也是為何我們要擊敗肥胖及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問題。」 杜瀚思說,運動和飲食固然重要,但還需要專業醫療介入,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他強調今年計畫升級為「健康體位管理 2.0」,優先從青少年開始行動,希望結合教育、醫療與政府力量,打造可持續的防治模式。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小時候胖,長大多數還是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強調:「兒童肥胖不是只是外觀問題,而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研究顯示,多數小時候肥胖的孩子,成年後仍會持續肥胖。據國民健康署指出,超過一半的肥胖兒童長大後仍然會是肥胖,更有7成肥胖的青少年會變成肥胖的成年人。 林文元表示,兒童肥胖會導致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心理問題提早出現。此外,小朋友可能習慣關燈或躲在棉被裡使用3C產品,不只會睡眠不足,勢力更可能受影響。因此,他呼籲:「肥胖防治要從小開始,飲食、運動、睡眠與心理支持都必須納入管理。」 林文元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在台灣2022年國高中學生過重與肥胖率高達30%左右,對於過重(24≤BMI<27)與肥胖(BMI≥27.0)兒童青少年,除了及早提供涵蓋飲食、運動、心理支持及醫療預防與介入應被高度優先考量,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 健康體位管理 2.0:FIT 動起來 除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廣兒童肥胖防治計畫,國民健康署也提出「FIT 動起來」倡議: F(Fitness 運動):每天至少一小時運動,籃球、跑步、游泳皆可幫助成長與代謝。 I(Intake 飲食):依循「我的餐盤」原則,避免含糖飲料,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T(Team 合作):家長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一起運動與準備餐食,建立家庭健康習慣。 另外,國健署也呼籲,透過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呼籲家長與學校齊力合作,三管齊下為孩子打造健康體位。 一、健康飲食: 自備水壺, 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 適量取代大份量食物;降低吃甜食、零食、速食、高脂、高糖等。 新鮮蔬果多樣性;多攝取原態食物;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類食物。 每天吃早餐;鼓勵家長與小孩在家中一同吃健康晚餐;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導師陪同學生用營養午餐,教導健康飲食的重要。 二、身體活動 據世衛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 配合兒童發展階段,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型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鼓勵下課時,學生至戶外運動。 在適宜溫濕度多運動,運動前補充水分、運動中定時喝水(每20分鐘補充水分)。 降低每日(含假日)觀看螢幕時間,每日少於2小時,避免靜態久坐生活。 三、充足睡眠 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結語:讓兒童肥胖防治成為全民行動 肥胖是慢性病的源頭之一,也是影響兒童未來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醫學會與企業合作推動的「健康體位管理 2.0」,不僅希望降低青少年肥胖率,更要透過校園到家庭的連結,建立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境。 林文元建議:「任何健康行為都要從小做起,長大後才補救,困難只會更大。」防治兒童肥胖,刻不容緩。 FAQ 常見問題 Q1:兒童肥胖的定義是什麼? A1:依據國民健康署,兒童 BMI 達同齡性別第 95 百分位以上為肥胖,第 85–95 百分位為過重。 Q2:為什麼兒童肥胖需要特別防治? A2:小時候肥胖,大多長大後仍會肥胖,且更早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健康問題。 Q3:如何在家庭中落實防治? A3:家長應陪伴孩子運動、建立均衡飲食習慣,並確保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滑手機。 Q4:桃園的「健康體位管理 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有什麼特色? A4:桃園市政府去年首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推出「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活動,今年首度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一起加入,希望結合政府、企業與醫學會力量,以專業醫療為基礎,透過衛教資訊、校園競賽及運動資源,共同推動兒童與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呼籲社會正視「肥胖是疾病」,並於黃金防治期及早介入,終結歧視與污名化。 Q5:桃園「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 2.0—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主要活動方式為何? A5:這項合作希望透過在從小學和中學階段,就讓大家重視運動和肥胖問題,並鼓勵學童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能延伸到家庭生活,進而推動以家庭為主的健康轉型。 活動亮點與資源: 校園競賽機制:2025年「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特別設計了校園競賽機制,鼓勵國小高年級、國高中學生以學校為單位組隊參與。 實質獎勵:活動設有「校際組」競賽、教育局補助經費支持、期中抽獎百貨禮券,以及期末優勝學校行政補助金,期望透過實質獎勵鼓勵學校師生踴躍參與。 專業衛教資源:台灣肥胖醫學會提供臨床專業與衛教資源,包括10場校園講座、健康體位指引及線上衛教平台,協助學生與家長掌握正確的健康管理方式。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擦止汗劑會得乳癌?對羥苯甲酸酯成分致癌

夏天一到,許多人會使用腋下止汗劑或體香劑,保持腋下乾爽,並蓋掉尷尬的狐臭味,但因為這種止汗產品通常使用於腋下,靠近乳房,所以有些專家認為,使用止汗劑或體香劑可能會導致乳癌(Breast cancer),究竟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使用止汗與香氛產品,是否會有其他健康上的風險呢? 止汗劑致乳癌? 止汗劑是藉由成分中的鋁鹽(Aluminium salts),阻止汗腺排出過多汗水,然而有些研究結果顯示,若在乳房周圍經常使用含鋁化合物成分的止汗劑,很可能會被吸收,並產生如同刺激雌激素(Estrogen)的效果。雖然雌激素的確會促進乳癌細胞生長,但目前仍沒有研究能證實鋁化合物會導致乳癌。(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鋁和阿茲海默症相關? 根據早期的研究,發現經注射鋁化合物的兔子,神經細胞會出現纏結現象,因此推論鋁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是這種纏結,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內纏結並不相同,所以對此還尚未有任何定論。加拿大的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也指出,目前仍無法實證這兩者因果關係,並表示綜觀多數研究結果,可發現鋁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並不高,反而是遺傳、年齡或其他疾病居多。 「對羥苯甲酸酯」致癌 包含止汗劑和體香劑在內,市面上許多身體產品,如護膚乳液、沐浴乳、防曬霜或是各類化妝品等,會添加「對羥苯甲酸酯」(Parabens)來作為防腐劑使用,然而這種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有研究證實,它可刺激雌激素增加,導致乳癌細胞增生,除了增加乳癌風險之外,還可能造成不孕、更年期晚來或肥胖等。(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止汗的劑建議用法 止汗劑最好避免在剛除完腋毛後使用,以免引發過敏,另外敏感性肌膚者也最好選用無香精的產品。通常建議在洗澡後到睡前時間塗抹,因為在流汗前或流汗時用,容易被汗水沖掉,失去效果。


健康樂活

梅雨下不停!濕度高不僅更悶熱、還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

每年5、6月正是台灣的梅雨季,天氣變化大,上一秒傾盆大雨,下一秒豔陽高照。鋒面滯留讓梅雨季的雨量豐沛,時常一連幾天都下雨,不但生活不便,潮濕和悶熱也很不舒服,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有影響。 《Hello醫師》為您說明濕度對人的生、心理的影響,並介紹3招對付濕度的方法。 濕度影響生理:體感溫度飆高感覺更熱 濕度是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當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使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因此也會讓「體感溫度」提升不少,綜合氣溫、風速和相對濕度等因素後,人體所實際感受到的即是「體感溫度」。以台灣平均相對濕度80%來說,雖然氣溫顯示攝氏32度,體感溫度卻高達37度。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高濕度會對人體造成許多不好的影響,除了會因為身體無法有效排出熱能,容易導致體溫過高之外,也會感覺疲憊、無力,並可能會出現脫水、肌肉痙攣、中暑,甚至心肌梗塞等情形。若您有出現疑似中暑的症狀,如頭痛、精神錯亂或嘔吐等,最好盡快就醫治療。 濕度影響心理:可能引發季節性憂鬱症 心理學家認為,高濕度恐會造成人的心情不好,有些研究指出,濕度可能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 根據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季節性情感障礙」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主要在冬季和夏季會有不同表現,當出現症狀時,患者容易陷入悲傷情緒,而「夏季憂鬱症」則可能與高溫、高濕度和日照時間的增加有關,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抑鬱;梅雨正值春夏交替之時,高溫潮濕的天氣容易讓精神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的莫名情緒,嚴重甚至有輕生念頭。 如果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建議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以控制與穩定病情。 3招有效對付高濕度 開除濕機:若因為下雨潮濕和天氣悶熱溫度過高,而感到身體不舒服時,不妨在家裡開除濕機,來降低濕度,達到人體最舒服的程度。 穿淺色透氣衣服:夏天建議多穿淺色衣物,可反射陽光熱能,並選擇棉、麻等透氣的天然材質,且要輕薄不厚重,方便活動沒負擔。 多喝水少喝酒:因為當溫度和濕度都高時,雖然不容易感覺口渴,但其實人體仍在持續地流失水分,而咖啡因、酒精或含糖的飲料,容易使體液流失更快,造成脫水,且也有研究證實,天氣炎熱時若飲酒過量,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健康樂活

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

我們知道喝酒之後,隔天很可能會出現宿醉症狀,一醒來就會有頭痛欲裂、頭暈或想吐的感覺,還會造成身體脫水,不斷跑廁所、口乾舌燥以及胃部不適等症狀。儘管很多人喜歡喝酒,但是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宿醉的感覺,因此坊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宿醉的傳言,今天 Hello 醫師就為您破解關於宿醉的六大迷思。 1. 喝很多才會宿醉? X 其實有些人就算只喝一些,也會出現頭痛以及宿醉的相關症狀,主因是每個人對酒精的耐受性不同,而如果能在每杯黃湯下肚之間,穿插一些白開水或不含酒精的飲料,能有效降低酒精攝取量與宿醉機率。 2. 不想宿醉就喝紅酒? X 紅酒含有單寧(Tannins),可能會讓宿醉更嚴重,也是造成頭痛的因素之一。另外,威士忌、龍舌蘭和白蘭地等有色的烈酒,也較容易導致嚴重的宿醉,主要因為這些酒在製作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同類物(Congener,一種化學物質)很高,例如甲醇(Methanol)就是一種同類物,而同類物對宿醉的影響很大。 如果不想嚴重宿醉的話,不妨考慮啤酒,或是伏特加、琴酒等無色的烈酒,因其同類物的含類較低,宿醉程度會比上述的有色烈酒輕。(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3. 先烈酒再啤酒比較不會宿醉? X 喝的順序其實不太重要,會影響的是整體攝入的酒精量,一般罐裝啤酒(350ml)、一杯紅酒(150ml)、一口烈酒(45ml),三者的酒精量是差不多的,所以別被「喝了多少」給騙了,喝一杯紅酒,跟喝一整杯烈酒,喝進去的酒精量可差了三倍以上!所以如果不想宿醉,別算喝了幾杯,用酒精濃度算算自己喝了多少酒精吧! 想知道你到底有多醉?快用 Hello 醫師超實用小工具:血液酒精濃度計算器,計算你的酒醉程度。 4. 女生較容易宿醉? O 多數人可能都感覺男生比較能喝,的確,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除了男女體型的差異外,女生體內的一些酵素及穀胱甘肽(Glutathione)都較男生少,造成女生分解酒精的速度確實比男生慢,也就較容易喝醉,並產生宿醉的症狀。另外,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分解毒素的速度也會變慢,因此宿醉的狀況也會更嚴重。 5. 咖啡是宿醉解藥? X 這確實是一個迷思,雖然咖啡能提神,但是沒辦法幫助身體分解酒精。不僅如此,咖啡其實會惡化宿醉的症狀,因為咖啡因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升高,如果因為宿醉正在頭痛,此時喝咖啡會讓頭痛更劇烈;另外,因為咖啡也會利尿,也會使得酒後脫水的狀況更為嚴重;唯一例外的是,有每天喝咖啡習慣的人,因為可能已經輕微上癮,所以最好還是要喝一杯咖啡,避免出現戒斷症狀而開始頭痛。 6. 睡前吃止痛藥解宿醉? X 止痛藥會在服用後 15~30 分鐘內發揮作用,而藥效只會持續 4~6 小時,所以等到睡醒時藥效早已經過了。較正確的做法是,在起床時就吃止痛藥,才能有效緩解症狀。請特別注意,喝酒後應避免服用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因為可能對肝造成傷害,然而市面上的止痛藥大多有此成分,民眾在服用前一定要特別留意,可尋求其他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等,還要避免和酒精一起服用,否則會增加胃出血的風險。 (同場加映:宿醉怎麼辦?喝什麼?隔天吃什麼?醒酒方法一次看)


健康樂活

爽快消暑小心爆頭!吃冰 沖涼慢慢來

天氣熱總讓人不禁想吃冰消暑,但有時候吃得太快,會感覺到一陣頭痛,腦袋像瞬間結凍了一樣,這其實有個專有名詞,稱為「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為什麼吃冰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另外,許多人喜歡在炎炎夏日沖冷水澡來降溫,但卻可能暗藏致命的風險。究竟夏天消暑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冰吃太快?小心冰淇淋頭痛 冰淇淋頭痛又稱冷刺激頭痛(Cold stimulus headaches),當我們快速吃下冰冷的食物時,當下會感到一陣疼痛感竄上額頭,像是大腦被凍結了一般。通常在吃下冰品後,約20~60秒時,痛感最強烈,但冰淇淋頭痛來得快也去得快,很少持續超過5分鐘。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研究出冰淇淋頭痛的真正原因,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當冰冷物質碰到口腔上顎或喉嚨後部時,附近的小血管會快速收縮,卻又因為有血液需要通過,或是因為體內外的溫度,使血管快速擴張,而產生痛覺。通常有60~70%的人,會出現冰淇淋頭痛症狀,但不用擔心,這並不是有潛在疾病的徵兆,但許多專家認為,冰淇淋頭痛在偏頭痛患者身上比較常見,發作時也比較痛。避免冰淇淋頭痛的最佳方法,就是慢慢地吃冰冷的食物,可先在口裡含一下再吞下去,或是先讓食物(飲品)放置一下,等稍微回溫後再喝。 熱天沖冷水?心臟可能受不了 外頭豔陽高照,很多人會為了降體溫,直接拿冷水淋在身上或是回家沖冷水澡,喜歡這樣做的人請注意了,根據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副教授海倫·格拉斯伯格(Helene Glassberg)表示,患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有心臟病風險的人,不應該冒然洗冷水澡,因為這可能會使心臟病發作或導致中風(Stroke),因為人體在突然接觸冷水時,血管會快速收縮,使得心率和血壓升高,心臟因此會承受更多壓力。建議沖冷水時,水溫別一開始就調太冷,而且要先從四肢末端開始沖,再逐漸往身體的中心軀幹沖,會較安全。


新聞

5.1勞動節快樂!放鬆紓壓平衡身心

勞動節的由來與制定 每年的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除了台灣,很多國家也都在這天慶祝,感謝勞工的付出與辛勞。另外,由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訂定的「世界勞動安全與健康日」(World Da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則是4月28日,目的為喚起國際對職業災害和疾病的預防意識,也是聯合國的國際節日之一。 勞動節與台灣勞工職災數據 隨著社會進步、競爭力高,現代人的工時長、壓力大,除了有害健康,工作場所的安全與衛生,有些可能也不符標準。在台灣,根據勞動部勞保局給付勞保的統計人次,在2017年因工死亡的人數為522人,職業傷亡和失能的共50387人,且該數據還不包含職業病。另外,上下班交通事故是職災死亡的最大宗,佔全體職災死亡比率34%,其比例目前仍持續攀升。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資料,全球勞工每年約230萬人死於職業災害,或因工作引起的疾病。(推薦閱讀:了解並預防過勞死~自我檢測與高風險群) 台灣勞動現況 工作環境不合標準的情況,常見於小型企業中,因資源少、工作量大,一人常負擔多項任務,或是家族企業、小型手作工業等,大多雇用親友和鄰居,甚至可能包含兒童、孕婦或老人等,除了勞工易超時工作之外,也可能未得到合理的待遇。根據估計,世界上還有2/3的勞工,其工作環境仍未達到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最低標準。 工作生活要平衡、注意職業安全 預防職業災害,人人有責,辛苦的勞工們除了在勞動節和假日時,可在家好好休息之餘,平時也要多留意工作場所和工作的安全性,保護自己並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所有國家的勞工健康與安全規範,如工作時數、環境衛生安全、工作內容等,都應該符合標準,勞工們不需要因任何原因,而捨棄自身權益向企業妥協。 另外,大家也可在工作時,簡單地維持健康和環境衛生,例如在工作場所記得勤洗手、定期清潔辦公用品,與生病的同事保持距離避免傳染,下班後可盡量做些放鬆、紓壓的活動,可幫助達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喔!(同場加映: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健康樂活

愛美追時尚!4招無痛妙方跟上潮流

女生常會挑選和渴望最新最潮的流行,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當個潮妹讓人有自信多了。不過趕流行是件苦差事,因為時尚的飾品,可能會讓人很不舒服,例如您可能領教過高跟鞋帶來的疼痛,或揹過覺得背快斷掉的沉重皮包,和時髦的袋子。所有的流行飾品,或許都會伴隨著一些痛苦。別擔心,這些問題有解決方法,以下分享幾個防止疼痛的簡單方法。 1. 不會弄傷背部的包包 手提包大概是女生出門的必備配件,因為很多場合都需要拿手提包,而且女生出門時,大多會帶護唇膏、口紅、保濕液、防曬乳等保養品,習慣化妝和補妝的人,會帶更多化妝品。這些小物加起來,重量不輕,肩膀和背部會因為揹袋子而承受壓力,進而導致肩膀或背部疼痛,如果長時間揹著,疼痛可能加劇並惡化。 為了避免上述的疼痛,最好選擇寬背帶的包包,因為背帶可能會像刀子一樣地切在肩膀上。也可以嘗試橫過身體的斜背包,或是同時雙肩揹的後背包,這種包包能把背部和肩膀的壓力釋放掉。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帶太重的包包,避免肩膀和背部疼痛。因此,包包裡應該只放最需要的東西就好。 2. 不會弄痛腳的高跟鞋 講到時尚,就不能不提到高跟鞋。一雙超讚的高跟鞋,可美化整體的穿搭,還會讓女生的身材曲線看起來更美。但是,大部分高跟鞋的鞋帶,容易讓腳踝腫起來,特別是新買的高跟鞋。因為新的高跟鞋,有些扣帶太緊,容易造成腳踝疼痛。為了防止這種情形,可在最常摩擦到的部位或腳跟扣帶處,抹上一點油或乳液,有了潤滑的保護,腳就不會痛或腫了。 此外,也可使用一些保護足部的腳跟貼布或護趾貼,先將貼布貼在容易摩擦的部位,再穿鞋,這種貼布在藥房或藥妝店都買得到。 3. 不會弄得很癢的毛衣 毛衣、毛帽、外套和很多保暖衣物,都是冬季必備品。但皮膚卻可能因為羊毛中的某些纖維,而起紅疹或發癢,這樣的刺激狀況,可能會讓人很不舒服。為了避免羊毛製品引發的搔癢,在套上毛衣前,應該先穿件棉質長袖T恤或襯衫。另外,全身都要擦上潤膚乳,因為乾燥的皮膚,更容易引起發癢和起疹子。 4. 不會戴得很痛的耳環 可愛、美麗的耳環非常誘人,然而您可能也注意到配戴又長又重的耳環,所帶來的困擾與問題,特別是長時間配戴時。因為長時間戴著長又重的耳環,可能會把耳垂永久拉長,導致外觀受損。應該試著戴比較輕的塑膠耳環,不要戴金屬耳環,以免耳垂變形變醜。同時也不要頻繁地戴長耳環,小耳環對耳朵外觀不會造成傷害,有助於讓您覺得更舒適。


新聞

「世界衛生日」一起走!關注全球健康

您知道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嗎?如果不清楚,那麼可能也不了解,世界上有高達一半的人,得不到該有的衛生保健,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WHO)延續去年,繼續將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訂為「全球健康全照顧:每一個人,每個角落」(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everyone, everywhere)。 台灣獲選全球醫療保健第1名 世界衛生日由世界衛生組織訂定,從1950年至今已69年了,首要目標就是確保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所需的醫療照顧,而不需要被迫在醫療與日常生活開銷之間做選擇。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各國政府與各種非營利組織一起投入,喚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重視與關注,其中,台灣就是很積極嚮應的國家。 台灣的醫療與健保制度,在世界上的水準名列前茅,甚至獲得全球執行長雜誌(CEOWORLD Magazine)評選為2019年全球醫療保健體系第1名的國家,這是根據該雜誌的醫療保健指數,在89個國家裡,針對增進整體健康的一些事實去排名,而獲得的結果。排名第2至第10名的國家,則依序為南韓、日本、奧地利、丹麥、泰國、西班牙、法國、比利時、澳洲。 健走活動鼓勵民眾多走動 不只如此,台灣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活動也都大力支持與宣導,去年的世界衛生日,衛生福利部就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腳步,舉辦健走活動,推廣健走對健康的好處,今年(2018)也一樣在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世界衛生日,健康進行式」的健走活動,為鼓勵民眾參與,完成健走者,還能獲得衛福部送的限量小禮,以及參加抽獎活動。 除了去年與今年的主題是一樣的之外,世界衛生日曾有過的主題還包括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憂鬱症(Depression)、食品安全等。而除了世界衛生日之外,世界衛生組織還有另外7個官方的健康推廣活動:世界愛滋病日、世界肝炎日、世界無菸日、世界結核病日、世界瘧疾日、世界免疫週和世界捐血者日。


健康檢查

生長激素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生長激素檢測的基本概念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檢測可測量人體血液內的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製造的生長激素,對生長是必備要素,身體利用食物提供能量時,產生新陳代謝(Metabolism),生長激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1天之中,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會隨著運動、睡眠、情緒壓力和飲食而改變。 若兒童時期生長激素過多,恐導致兒童身高過高,造成巨人症(Gigantism),而過少則會使身高過矮,即侏儒症(Dwarfism),然而,2種情況若是提早發現都可以治癒。對成人來說,生長激素過多是因為腦下垂體的非癌性腫瘤,例如:腺瘤(Adenoma)所引起,這會導致臉部、下顎及雙手雙腳的骨骼較常人巨大,又稱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生長激素也會導致身體釋放其他影響生長和新陳代謝的物質,其中1項便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當身體分泌許多生長激素時,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也會變多,而透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檢測也可以了解生長激素是否過高。 為什麼需要檢測生長激素? 若兒童出現以下生長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的症狀,必須檢測生長激素刺激(GH Stimulation Testing): 幼兒時期的生長速度緩慢 與同齡兒童相比身材矮小 青春期延遲 骨骼發育延遲(依X光片所見) 若成人出現以下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低腦垂腺功能症(Hypopituitarism)的症狀,則必須檢測生長激素刺激: 骨骼密度降低 疲勞 血脂異常,例如:高膽固醇 運動耐力減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身高過矮的案例並不是生長激素缺乏症所引發,而可能與家族特徵、各種疾病狀況以及遺傳疾病有關。 生長激素檢測前須知由於腦下垂體會突然分泌生長激素,因此測量隨機樣本中的生長激素並不準確。異常變化和每日正常變化範圍可能有所重疊,而生長激素通常在早晨較高,也會隨著運動或壓力增高。 影響生長激素試驗結果的因素如下: 增加生長激素濃度的藥物成分:如安非他命(Amphetamines)、精胺酸(Arginine)、多巴胺(Dopamine)、 雌性激素(Estrogens)、升糖素(Glucagon)、組織胺(Histamine)、胰島素(Insulin)、左旋多巴(Levodopa)、甲基多巴(Methyldopa)、菸鹼酸(Nicotinic Acid) 降低生長激素濃度的藥物成分:如腎上腺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和吩噻嗪(Phenothiazines) 生長激素檢測的流程與步驟事前準備有哪些? 不論需要檢測哪一種生長激素,謹遵醫師指示的事前準備是相當關鍵的,請參考以下可能會要求的準備事項: 檢測前禁食幾個小時 檢測前幾天服用處方藥 檢測前運動 停止服用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藥物 檢測的步驟有哪些? 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濃度很容易改變,因此需要採集不同天的血液樣本,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則比較不容易改變,因此會先完成該檢測。首先,專業醫事人員將會進行以下抽血步驟: 在上臂綁上止血帶,使止血帶下方的靜脈浮現,讓針更容易插入靜脈。 以酒精棉球消毒抽血部位。 將針插入靜脈。可能需要1根以上的針。 將試管放入針器中,使血液流入試管。 在採到充足血液後,解開上臂的止血帶。 拔針後,將紗布或棉球覆蓋於針扎傷口。 於傷口處施壓,並纏上繃帶。 檢測後須知 上臂綁上止血帶時,手臂會感到緊繃,因此對於針插可能不會有任何感覺,或者,只會感到一下下的刺痛。在20~30分鐘內可將手臂上的膠帶和棉球拿掉,醫師會預約檢測結果的日期,並詳加解釋,請依照指示。 生長激素檢測的結果依預約日期回診後,請聆聽醫師解釋檢測結果,並依循指示。其檢測值大致有以下類別: 正常:此處所說的正常值,又稱為參考範圍,僅供參考。不同的試驗單位有不同的參考範圍,而您的檢測單位對於何謂正常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範圍,因此您的試驗結果應包含該檢測單位所使用的參考範圍。另外,醫師會根據您的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因素評估您的試驗結果。這代表即使您的檢測結果不在此處所列的參考範圍內,很可能對您以及您的檢測單位來說依然是正常的。 成年男性生長激素正常範圍:少於5毫微克/毫升(少於226皮莫耳/升) 成年女性生長激素正常範圍 :少於10毫微克/毫升(少於452 皮莫耳/升) 兒童生長激素正常範圍 :少於20毫微克/毫升(少於904皮莫耳/升) 生長激素過高:生長激素過高可能表示已患有巨人症或是肢端肥大症,這些疾病是因為為腦下垂體的非癌性腫瘤(腺瘤)所引起,此外,類胰島素生長因子也會偏高。而生長激素過高也可能是因為糖尿病、腎臟疾病或是飢餓所導致,但這些狀況並不會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升高。 生長激素過低:生長激素過低可能代表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低腦垂腺功能症等狀況。 不同的實驗室和醫院會有不同的生長激素參考範圍,若對於檢測結果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便獲得更多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檢查

血型鑑定: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血型鑑定的基本概念血型鑑定(Blood Typing)可以檢測一個人的血型,因為不同的血型大多不能相容,若輸入舆自己血型不相容的血液,可能會引發極嚴重的免疫系统反應,還可能會引起致命的血液凝塊(Blood Clumping)或凝集(Agglutination),產生抗原抗體凝集的反應,導致溶血的危險,所以在輸血或捐血之前,一定要鑑定自己的血型。鑑定血型的方法簡易又快速,通常在輸血,受傷或手術需要輸血之前檢測,短時間就可以知道結果。 另外,血型鑑定對孕婦尤為重要,如果媽媽的血型是Rh陰性(Rh-),而爸爸是Rh陽性(Rh+),寶寶則極可能是Rh陽性,為了避免在懷孕期間,媽媽和寶寶因血液互通,不同的血型,刺激母體免疫系统產生了可能會攻擊寶寶系统的抗體,媽媽需要使用抗RH因子球蛋白注射液(RhoGAM)。 血型鑑定的鑑定前須知血型鑑定幾乎不具危險性,唯一的風險是在採集過程中,每個人的靜脈和動脈血管粗細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左右兩側血管粗細也不盡相同,因此,替某些人採血的過程可能特别困難。雖然風險不高,但在抽血過程裡或後續可能面臨的狀况,包括: 暈倒或感覺頭重腳輕 經過多次紥針才找到注射的靜脈 出血量比預期來得多 皮下血腫(Hematoma,血液聚積在皮下) 皮膚受感染的風險 正常情況下,接受輸血前一定會做血型鑑定,但在病情極度危急到連驗血時間都沒有的情況下,病患會被直接輸入O型血液,因為O型血的紅細胞(即紅血球)不具有A或B抗原,不會引起抗體攻擊,不會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 至於Rh陰性血液的使用,則取決於臨床狀況和該地區O型陰性血液的供應量。 血型鑑定的流程與步驟事前準備有哪些? 做血型鑑定不需要特別準備。如果擔心做完會頭暈,請個人作伴,送您回家。 鑑定的步驟有哪些? 一般人均可在醫院抽血進行鑑定,護理師會在抽血前先用消毒、清潔受測者的手臂或手背皮膚,以防感染。接著,他們會用1條橡皮帶綁在上臂,並請受測者握拳,好讓靜脈更加明顯,幫助下針順利,並抽取幾個血液樣本,在完成後會幫助受測者盡速止血。 決定血型的方法是將血液樣本與會攻擊A型或B型血液的抗體混合,從反應情況來做判定。舉例來說,如果血液樣本與A型血液抗體混合後產生凝結,受測者就是B型血;接下來會將血液樣本與抗Rh血清(Anti-Rh Serum)混合,如果血細胞凝結,代表受測者是Rh陽性血型。 血型鑑定的結果受測者的血型會在幾分鐘內出爐,結果會判定是A型,B型,AB型或O型,是Rh陰性或Rh陽性。之後就可以在捐血或在接受輸血時,告知醫事人員血型,以避免輸血錯誤,如果對血液鑑定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得到更進一步的說明。 輸血血型規則如下: A型血:只能接受A型和O型血。 B型血:只能接受B型和O型血。 AB型血:可以接受A、B、AB和O型血。 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 Rh+:可以接受Rh +或Rh-血。 Rh-:只能接受Rh-血。 因為O型血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人,所以擁有O型血的人被稱為血型全合捐贈者(Universal Blood Donors),但若擔心醫院和檢驗室的血液鑑定標準或結果會不同,請與醫師請教討論。


健康樂活

飛久也不累~搭飛機照樣健康吃和運動

不管是旅遊或工作,相信許多人都有搭飛機出國的經驗,而且是否感覺每次搭完飛機後,都感到皮膚乾燥、腰痠背痛?那是因為長時間處在密閉空間且坐著不動,對皮膚和肌肉來說都很不舒服。飛機內也暗藏許多細菌,所以坐飛機時,建議做些簡單的運動,以及一些保養與防護措施,飛行過程才會較舒適。 機上皮膚缺水保濕6方法 機艙內的空氣很乾燥,若長時間待在飛機內,皮膚就會缺水,尤其是幾乎直接與乾空氣接觸的臉部,會特別需要保濕。澳洲臉部保養專家梅蘭妮葛蘭特(Melanie Grant),曾發表過搭飛機時的皮膚保養方式,整理如下: 可以不時用保濕噴霧噴臉,喚醒肌膚。 在臉上擦保養用的化妝油保濕,或擦抗氧化的精華液,以防止自由基造成的傷害。 有化妝的人,若上飛機後要卸妝,可用油性的卸妝潔劑,以達到滋潤及清潔的效果。 敷面膜,或是戴起來滑順且不用清洗的眼部面膜。 睡覺前可在皮膚上塗乳霜或抹油,以鎖住肌膚上的水分。 睡覺有助於維持好氣色,戴絲織眼罩和耳塞或許可以讓您睡得較好。而戴口罩的話,可以把您呼出的氣鎖住,用來滋潤自己,並防止皮膚乾燥或瘦空氣中的病毒感染。 可在飛機上做的9個伸展動作 搭飛機有時一坐就是10幾個小時,長時間久坐會讓肌肉緊繃、僵硬,並使身體的水分集中在腳掌,造成水腫或是血液循環變差,血液積在大腿靜脈,也會讓人容易得到深層靜脈栓塞,並產生疼痛、腿部腫大和虛弱的症狀。所以,搭機時要適度地動一動,以下是可以在飛機上做的動作: 扭動頸部:肩膀放鬆,盡量將耳朵往肩膀的方向倒,然後慢慢前後轉動;或是將左手放在右耳,將頭往左側倒,並輕拉,然後再換邊重複。 轉動肩膀:兩邊肩膀同時畫圓旋轉,往前往後各10次。 前彎:坐著雙腳著地,身體慢慢往前彎,可以的話,放鬆胸膛讓胸部碰到大腿,再把雙手慢慢往地板伸展,並維持最大伸展動作10~15秒。 轉腳踝:坐著,將一腳抬起,轉轉腳踝,順時鐘、逆時鐘都要,一腳做完換另一腳。 踮腳尖:大小腿呈90度坐著,並讓腳跟離地,直到只有腳尖碰地。 挺腳掌:大小腿呈90度坐著,腳尖勾起,直到只有腳跟碰地。 股四頭肌伸展:站著,右手扶著座椅或牆壁,左手從屁股後側抓住一邊腳踝,並把它朝背部輕拉,一腳做完換另一腳。 深蹲:可以到廁所做這個動作;膝蓋彎曲不要超過腳尖,直到大腿和地面平行,然後站起來,重複10次。 走路:每幾個小時就站起來走一下,有助於讓血液循環保持正常。 上機時避免吃喝這6類食物 搭飛機時,除了保濕和做小運動之外,吃什麼喝什麼也要慎選,否則吃錯食物或喝錯飲料會更不舒服,以下是搭機時建議避免的東西: 咖啡:咖啡有脫水作用,而且容易刺激到膀胱,讓膀胱不舒服。 酒:酒精也有脫水作用,若在飛機上喝酒,會讓脫水情形更嚴重。 蘋果和橘子:蘋果含的纖維會造成脹氣,而橘子本身的酸性會造成胃灼熱。 碳水化合物:在飛機上活動較少時,消化也比較慢,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麵包、米飯、麵等,最好別吃太多,這樣可以避免身上水分滯留,加快消化,避免脹氣。 含鹽食物:在飛機上攝取太多納,可能會引起腳水腫,含鹽食物吃多,也會造成身體水分滯留。 口香糖:口香糖的人工甜劑無法在小腸被吸收,會在結腸發酵,而嚼口香糖時也會使人吸入大量空氣,讓人放屁或脹氣,有些人工甜劑甚至可能造成腹瀉。 搭機時5方法避免接觸細菌 飛機上雖然有空氣過濾系統可過濾病毒和細菌,但不免還是會有部分殘留。大家可參考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研究感染疾病的醫師,阿賓納許沃克(Abinash Virk)的建議,避免與細菌接觸: 個人座位上的小桌板,是滋生細菌的溫床,因為大家都會在上面吃東西、閱讀、睡覺等等,因此使用前,可先用含酒精的溼紙巾擦拭。 摸過座位的坐墊後,最好洗洗手,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都可。 機上個人小電視用的遙控器,使用後最好用肥皂和熱水,或是乾洗手洗手。 盡可能不要碰到飛機廁所內的東西,罹如用馬桶時可用紙墊著,洗手時可用紙巾開水龍頭,並以肥皂和熱水洗手,再用乾淨的紙巾關水龍頭和開門。 若要放東西在椅背上的置物袋,盡可能放在袋子的上方,因為袋子下半部的內層,可能會藏匿細菌。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