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即緊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在急病或意外發生時,在醫生與護理人員到達前為生病或受傷的人,進行初步的救援及護理。 急救的目的: 維持生命 防止進一步的傷害 促使其康復 及早送醫,以增進治療效果

基礎知識

急救

颱風來免驚!防颱準備3階段、避難物資、查災管道、颱風假薪水一次看

颱風是台灣最常見、且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颱風季來臨時,強風、豪雨、土石流及淹水等威脅可能同時出現,對民眾生命安全與財產帶來重大影響。若能在颱風來襲前、中、後分階段採取正確措施,不僅能降低災害風險,也能在緊急時刻爭取更多應變時間。 為了讓防颱行動更有系統性,《Hello醫師》將防颱準備分為3大階段,並整理颱風相關知識、避難要點與常見錯誤行為,幫助你在颱風季節安全應對各種情況。 文章目錄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 颱風天登山、觀浪?最高罰25萬元! 防颱準備3:颱風過後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在了解防颱步驟之前,先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季節特徵,有助於判斷風險並提前應變。 形成原因:颱風生成於熱帶海洋,當海水溫度升高、水氣充足且對流旺盛時,就可能形成。 台灣颱風季:全年皆可能受颱風影響,其中7至9月最為頻繁。 常見災害:包括強風破壞、豪雨引發的淹水、土石流與山崩等。 海上、路上颱風警報是什麼?何時解除? 掌握颱風警報的發布與解除條件,有助於在第一時間採取防災行動。中央氣象局會依據颱風可能影響的範圍與時間,分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或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並於威脅解除後取消警報。瞭解這些定義與判斷原則,可以避免過早或過晚做出反應,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颱風警報類型與條件 海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24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將影響海域時發布。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18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本島或離島時發布。 警報解除時機 當七級暴風範圍遠離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及馬祖近海時,即解除颱風警報。 若颱風在接近前轉向或消散,也會直接解除警報。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颱風尚未登陸前,是完成防颱準備的黃金時機。此時應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的最新預報,並提早檢查居家環境、準備防災物資與規劃避難路線。越早完成準備,就越能在風雨來襲時保持安全,減少臨時手忙腳亂的風險。 居家與店面檢查 修補鬆動或破損的門窗,防止強風吹破玻璃。 收起或固定陽台懸掛物、盆栽、廣告招牌及施工鷹架,避免被吹落。 車輛避免停放在低窪地、地下室、堤外或樹下,以防泡水或遭樹木壓損。 清理水溝、排水渠,保持暢通,減少積水可能性。 特殊情境防範 山坡地居民:遵守政府預防性撤離指示,提前離開危險區域。 登山、露營者:已在戶外者應立即返家,未出發者應取消行程。 畜牧業者:檢查牛舍、豬舍、雞舍結構安全,必要時將動物轉移至安全處。 颱風要準備哪些物資? 在颱風期間,交通可能中斷、外出困難,因此需事先儲備足夠的生活物資,避免在風雨中外出採買: 照明用品:手電筒、乾電池、蠟燭(僅限緊急使用) 食物與飲水:可保存的罐頭、餅乾、乾糧及3日份瓶裝水 醫療用品:急救箱、處方藥與常備藥品 生活必需品:衛生紙、濕紙巾、肥皂或消毒用品 重要物品:證件影本與少許現金 低窪地區居民的防颱重點 居住在低窪或易淹水地區的民眾,應特別提早採取防範措施,降低被水淹沒的風險: 關注中央氣象局最新氣象預報,留意自己是否在警戒範圍內。 提早加裝防水閘門或準備沙包。 將重要物品移至高處,避免浸水損壞。 社區或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檢查是否運作正常。 提早規劃避難路線,必要時往高處或收容所撤離。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淹水措施與檢查工作 颱風或低氣壓接近時,海面漲潮與滿潮可能同時發生,沿海或低窪地區更要警戒,避免海水倒灌。事先檢查與加固防水設備,能大幅減少損害: 將重要文件、電器、衣物移至二樓或高處。 檢查屋頂排水管、雨水溝是否阻塞。 確認屋頂、外牆無龜裂與滲水破口。 清理排水溝落葉與垃圾,確保水流暢通。 準備好防水閘門或沙包,隨時可安裝於出入口。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假期間的出勤與薪資計算,主要依據勞動基準法與企業內部規範: 員工的退避權:因颱風影響有安全疑慮時,員工可行使退避權,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或強迫以事假處理。 工作日遇颱風假:出勤者正常給薪,未出勤者可不支薪。雇主是否額外給予加班費或津貼,依企業規定。 休息日遇颱風假:若雇主要求出勤,須依勞基法第24條發給加班費。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若住家位於可能需撤離的地區,建議每位家人都準備一個輕便雙肩背包,方便在接獲撤離通知時立即攜帶。避難包應每半年檢查更新一次,確保物品齊全且可用。 避難包建議內容: 防災食物:瓶裝水、防災食品、餅乾或乾糧 保暖物品:保暖衣物、暖暖包、小毯子 醫療用品:急救箱、個人藥品 重要文件與金錢:證件影本、少許現金 其他工具:手電筒、哨子、收音機、電池、耐磨手套、多功能刀具 寵物物資:水與食物、牽繩、毯子、玩具、健康紀錄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當颱風已經接近或登陸,強風與豪雨會迅速增強,此時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人身安全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颱風期間除了要留在安全的室內,還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災情與氣象資訊,並避免進行可能增加風險的行為。 行動原則 留在室內:持續收聽颱風動態,可透過收音機或撥打166(國語)、167(台語)氣象錄音電話取得最新資訊。 檢查安全設備:留意電路與爐火狀況,防止火災與觸電意外。 必要外出時減速慢行:若不得已需開車外出,務必放慢車速並密切注意路況。 發生緊急狀況立即求援:可撥打119報警或112緊急求援電話。 颱風期間千萬別做4件事 在風雨中從事戶外活動不僅增加自身風險,也可能造成救援困難: 外出購物、探訪或進行任何戶外工作。 誤以為風雨暫歇即可外出(可能只是進入颱風眼)。 前往河邊、農田搶收作物或務農,避免被洪水圍困。 到海邊觀浪、戲水、捕魚或釣魚。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颱風天停電怎麼辦? 颱風期間可能發生停電,提前了解並遵守安全守則可降低損害: 拔除插座上的電器或電子用品插頭,防止來電瞬間損壞。 […]

看更多 急救 相關文章

急救

化學灼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化學灼傷的定義 化學灼傷(Chemical burn)也稱為腐蝕性燒傷(Caustic burns),當您的皮膚或眼睛接觸到酸性或鹼性刺激物,化學物質與該部位產生化學反應或滲透到體內時,即會造成化學灼傷。若吞服化學物質,也會腐蝕內臟。 化學灼傷的症狀 化學灼傷的症狀會視灼傷發生的方式而定,例如吞食造成的灼傷症狀會與單純的皮膚灼傷不同,其他一些可能影響的因素包括: 接觸化學物質的時間長度 接觸的方式,例如吸入或吞入等 化學物質灼傷的部位是否為開放性傷口 灼傷的身體部位 化學物質的量與酸鹼強度 化學物質的型態,例如氣體、液體或固體 皮膚化學灼傷的症狀 皮膚焦黑、壞死,常見於強酸化學灼傷 患部不適、發紅或灼熱感 患部麻痺或疼痛 若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可能造成視力喪失或視覺改變 吞食有害化學物質的症狀 胃部或食道灼傷 心律不整 頭痛 血壓變低 心跳停止或心臟病發作 呼吸短促 咳嗽 癲癇發作 暈眩 肌肉抽搐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建議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化學灼傷的原因 大部分的化學灼傷是由強酸和強鹼物質造成的,可能發生在學校、職場或任何會使用及處理化學物質的場合,造成化學灼傷的常見產品如下: 汽車電瓶強酸 漂白水 氨水 假牙清潔錠 牙齒美白產品 泳池氯化消毒劑 化學灼傷的風險因素 嬰幼兒、年長者及行動不便者,由於可能不當使用化學藥品,是化學灼傷的高風險群。若您行動不便,或在無人協助下單獨操作使用化學物質,則會增加化學灼傷的風險。 如何診斷化學灼傷? 醫師可能依據以下症狀評估化學灼傷: 患部疼痛的程度 灼傷的範圍 灼傷的深度 傷口感染的情形 傷口腫脹的程度 如何治療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需立即給予急救護理,例如移除造成灼傷的化學物質,或用流動的清水清洗皮膚10~20分鐘;如果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在送醫前請先清洗眼睛至少20分鐘;此外,應移除患部衣物或飾品,並使用消毒過或乾淨的衣物包紮;如果止是表淺的灼傷,則可使用藥局賣的非處方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若灼傷較嚴重,請立即急診。 以下是務必立即就醫治療的情形: 灼傷寬度或深度大於7.6公分(3吋)。 灼傷部位在臉部、手、腳、腹股溝或臀部。 灼傷範圍涵蓋重要關節,例如膝蓋。 非處方止痛藥無法止痛。 出現休克的徵兆與症狀,包含呼吸微弱、暈眩、血壓低。 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提供的治療方式如下: 抗生素(Antibiotics) 止癢劑 清創手術(清理並移除受損或壞死的組織) 植皮(將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皮膚移植至患處) 靜脈注射 若灼傷嚴重,患者將會需要燒燙傷復健,所需的復健照護項目如下: 植皮 止痛 整型手術 職能治療 諮商 病人衛教 預防化學灼傷9點注意事項 以下安全建議可以幫助預防化學灼傷的事故發生: 將化學物品置於兒童無法取得的地方。 化學物品使用後,請妥善保存在安全適當的地方。 於通風處使用化學物品。 將化學物品存放在原包裝容器中,並保存瓶身警示標籤。 避免使用化學物品。 […]


急救

過敏性休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過敏性休克的定義 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於過敏反應,所導致昏迷、甚至死亡的疾病,原因可能是食物、藥物、昆蟲毒液或乳膠所造成的過敏,患者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數秒或幾分鐘內,血壓突然急遽下降或呼吸道堵塞,並無法正常呼吸,需要立刻送醫急救,或施打腎上腺素(Epinephrine)。 過敏性休克的症狀 過敏性休克的常見症狀包括: 皮膚癢、潮紅,或膚色蒼白 身體發熱 喉嚨腫脹 呼吸困難 脈搏微弱或加速 噁心、嘔吐或腹瀉 頭暈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過敏性休克何時應就醫? 當發生上述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將患者送醫急救,並且即使在自助施打腎上腺素後症狀已減輕,患者仍應前往急診室,以確認不會再復發。若 您曾發生過敏性休克,或當出現任何嚴重的過敏反應時,也請聯繫醫師。 過敏性休克的原因 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原因很多,包括: 對特定藥物,尤其是盤尼西林(Penicillin)過敏。(推薦閱讀:藥物過敏) 對食物過敏,例如花生等堅果(胡桃、核桃、杏仁、腰果)、麥片(特別是兒童)、魚類、貝類、牛奶、蛋。 被昆蟲叮咬,例如蜜蜂、黃蜂、胡蜂、夏洛特黃蜂和火蟻。 乳膠、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X光檢查時使用的靜脈造影顯影劑 運動:進行有氧運動、在運動前進食,或在氣溫過高、過低或潮濕的環境運動,也是引發的原因,但較罕見。 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因素 容易引起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因素如下: 曾有過敏性休克的病史 曾罹患過敏或氣喘(Asthma) 有過敏性休克的家族史 如何診斷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會依據以下問診來診斷: 近期食用過的食物 近期服用過的藥物 過去皮膚是否曾因接觸乳膠而過敏 有無可能因接觸會導致過敏的特殊蚊蟲的叮咬 醫師可能會透過皮膚或血液進行過敏原檢查,並安排可能也會使人出現類似休克的相關疾病檢查,例如: 癲癇檢查 其他可能引起皮膚出疹、發紅的疾病 肥大細胞增生症(Mastocytosis,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心理因素(例如焦慮) 心臟或肺部問題 如何治療過敏性休克? 緊急時可使用的藥物或治療為: 腎上腺素:可降低身體過敏反應。 氧氣:幫助呼吸。 靜脈注射抗組織胺藥物或皮質素(Cortisone):降低呼吸道發炎以改善呼吸困難。 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Beta-agonist, 例如沙丁胺醇albuterol):舒緩呼吸症狀。 如何預防過敏性休克? 避免接觸過敏原。 隨身攜帶自助腎上腺素注射劑。 服用普賴鬆(Prednisone)或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s)。 就醫時先告知醫師您的藥物過敏病史。 在戶外運動時避免被蚊蟲叮咬。 食用不熟悉的食品前,先仔細閱讀食品標籤。


急救

什麼是脫水?脫水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什麼是脫水?脫水定義說明 身體失去的水分比攝取的多時,便會發生脫水(Dehydration)的狀況。這樣不平衡的狀況也會擾亂血液中鹽分、礦物質和糖分濃度,進而干擾人體正常運作功能,導致嚴重問題,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脫水很容易發生嗎? 脫水的狀況十分常見,任何年齡的病患都可能發生脫水。每天,水分都會透過我們呼出的空氣、排出的汗水、尿液及糞便而減少,若沒有提供身體足夠的水或乾淨的液體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就會脫水。 脫水症狀 脫水會對人體產生可見影響,常見脫水症狀包括: 極度口渴 感到頭暈或有天旋地轉的感覺 心悸(能感受到心臟的跳動或重擊的感覺) 尿液排出量減少 口乾舌燥 尿液感覺很濃縮,呈現深黃色 肌肉變虛弱 皮膚乾燥 出現這些脫水症狀快就醫! 雖然脫水很常見,不過要是放著不去治療的話也可能非常危險,若有下列狀況請立即通知醫師: 發燒 拉肚子超過2天 尿液量減少 意識不清 虛弱 無法專心 昏厥 胸痛或腹痛 脫水原因 脫水通常是因為液體攝取不夠所引起,其他風險因素包含氣候、活動及飲食;另外,持續腹瀉、嘔吐或糖尿病等會讓水分流失的病症也會引發脫水。 易出現脫水症狀的5大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因為體重較輕,即使流失輕微水分,對身體的影響也很大。 老年人:容易因為忘記補充水分,或不知道自己需要補充水分而脫水。 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腎臟病、酒精成癮的患者也容易出現脫水。 運動員: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以及錦標賽等耐力活動也可能因為流汗引起脫水。 粗重勞力工作者:工人或搬運人員由於經常暴露在烈日下,會因流汗流失大量水份。 脫水如何診斷? 醫師可以依據某些生理症狀,如方向知覺的喪失(Disorientation)、低血壓、心悸、發燒及皮膚失去彈性,來判斷是否脫水。 透過血液檢查可以知道腎臟是否功能完善,也能確認體內鈉、鉀及其他電解質的濃度。 尿液分析對脫水診斷來說也很有用,因為脫水患者的尿液顏色會較深且較濃縮。 如果是嬰兒,醫師通常利用他們頭部的柔軟處(囟門)、流汗狀況及肌肉特性來確認是否脫水。 如何治療脫水症狀? 治療脫水首先要補充流失的水分,需要飲用大量的液體,如水、檸檬水及果汁等,但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氣泡飲料。 不應該給脫水的嬰幼兒喝清水,因為這樣可能會稀釋掉身體原本就已經很低的電解質和礦物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含有鉀、鹽及糖的口服脫水補充液來恢復體內液體平衡。 嚴重的脫水狀況則需要立即就醫或通知醫師來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止瀉藥、止吐藥及退燒藥等。 如何改善及預防脫水症狀? 喝水時小量啜飲 飲用含有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飲品 吸吮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做成的冰棒 用吸管喝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手指被門夾到怎麼辦?3步驟處理手指夾傷、手指瘀血腫脹

手指被門夾到,一般情況不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但若疼痛劇烈,還是請專業醫師檢查比較安全。《Hello醫師》教您當手指或腳趾被重物壓傷後,3個緊急處理的治療步驟。 手指被門夾到的3個處理步驟 1. 手指發炎腫脹是自然反應,首先要休息與冰敷 當手指或腳趾被夾傷後,身體的自然反應是出現紅腫和發炎的症狀,這是為了避免骨頭或關節承受更多的傷害,同時,其部位會有循序漸進的疼痛、僵硬、指尖失去知覺、移動困難、瘀青,以及指甲脫落。 傷者首先需要馬上停止動作,接著冰敷、充分休息。冰敷時不要直接拿冰塊敷在皮膚上,而是輕輕將受傷手指放在冰袋(Ice pack)上,或用冰裹在毛巾中敷,建議時間控制在10分鐘就好,以免導致凍傷或惡化發炎,然後至少休息20分鐘再繼續,一天可以冰敷好幾次。 2. 有傷口才包紮,抬舉手指減緩發炎 此外,如果出現傷口,應將它清洗乾淨、擦上消炎藥包紮好,並注意別包紮太緊。 為了減低發炎的症狀,傷者可以將手指抬於心臟以上的位置,減緩血流到指尖的壓力,同時也要確保手指是可以正常活動的,若發現無法正常活動,務必請醫師察看。 一般來說,能幫助抗發炎、減輕疼痛的藥有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非處方(Over-The-Counter,簡稱OTC)藥品。 3. 手指瘀青、瘀血很正常,死指甲會慢慢脫落  基本的緊急治療結束後,傷口的疼痛會於1~2天內慢慢轉好。隨著腫脹消失,瘀青就會出現,這代表身體正在恢復中,其受傷部位可能仍會感到疼痛和僵硬,以及指甲轉紫灰色。隨著時間過去,這種瘀血狀況會導致指甲下方產生壓力,且會持續幾個月,等到新指甲長出來,受感染的壞指甲就會脫落了。 手指恢復的速度會依傷口的嚴重程度而異,從數天到一週都有可能,在完全痊癒前要避免使用受傷手指,但可適時活動手指和拉筋,或輕微的按摩手指,幫助血液循環、移除死掉的細胞組織。 若發現新指甲還沒長成,舊指甲卻有脫落的風險,建議尋求醫師的協助。醫師可以會幫您移除指尖的血壓,避免指甲太快脫落;其他高風險情況包含指甲面積超過一半呈瘀血、手指受傷時聽見破裂聲、傷口很深、嚴重腫脹、2天後症狀惡化、手指形狀變形、手指麻痺、整隻手或手肘也受傷,建議有相關情況出現時,盡速就醫檢查。


急救

吞入異物

誤食、吞入異物的定義 凡是吞入非供食用的物品,即是吞入異物。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吞入異物,不過通常消化系統都能將異物自然排出體外。有時候,異物會在通過消化道的過程中卡住,並對身體造成傷害。若不幸發生,需就醫處理,必要的話還可能要動手術。 誤食、吞入異物多常見? 這個症狀十分普遍,任何年齡的人皆可發生,但嬰幼兒的風險特別高,因為他們容易好奇而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法。 誤食、吞入異物的症狀 吞入異物,並造成阻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哽噎、呼吸困難、咳嗽、喘鳴 嘔吐、乾嘔 流口水 胸腔、喉嚨或腹部疼痛 嬰幼兒可能會拒絕進食 發燒 若吞入的異物沒有造成阻塞,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若異物卡在身體裡面很久,且沒有接受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感染症狀,例如不斷感染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並加重上述症狀。若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誤食、吞入異物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吞入任何不屬於食物的物體時,都應立即就醫。若患者沒有大礙,醫師會請患者複診檢查,但若狀況很嚴重,醫師可能安排急診。 吞入大塊的異物、食物,或任何有磁性的物體,且症狀持續很久的話,也應立即急診。 就醫時,若身邊有和吞入的異物類似的東西,可以帶著一起就醫,以助醫師診治。 誤食、吞入異物的原因 嬰幼兒常透過將物體放入口中的方式,來學習、探索周遭,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吞入異物的患者,都小於3歲,而嬰幼兒誤吞危險物品的機率,會視有無旁人監看,或身邊存在的東西而定。 嬰幼兒容易吞入並造成危險的物品,包括銅板、小電池、鈕扣、彈珠、小石頭、指甲、螺絲釘、別針、磁鐵等任何能放入口中的東西,請確保他們的活動範圍沒有這些物體存在。 如何診斷吞入異物? 患者需要讓醫師知道吞入的異物,以及吞入的時機為何。醫師並會為患者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或進行下列檢查: 若吞入的異物為銅板,可用X光拍攝頸部、胸腔和腹部,以確認異物的所在位置。若吞入的異物無法用一般的X光檢測出來,則會改用鋇劑X光檢查。 醫師可能會用燈或口腔鏡,檢查患者的喉頭上方;有時醫師也會用內視鏡檢查患者的食道。 如何治療誤食、吞入異物 若吞入的異物造成哽噎,請進行急救,但若哽噎的人還可以出聲或說話,請不要馬上進行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而應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自行清除阻塞。 若醫師認為吞入的異物,只會對喉嚨或食道造成輕微創傷,醫師可能會請患者吃一點東西,或喝一點水。若患者可以在無痛和沒有困難的形況下照做,待醫師囑咐完後續注意事項,就會讓患者回家。 若醫師看得到造成阻塞的異物,會立刻將其移除,並可能會用到小手術、內視鏡、局部麻醉等。 有些卡在食道的異物,例如食物,可以用幫助食道放鬆的藥物處理,讓異物自然落入胃裡,並隨消化過程排出體外。 治療吞入異物的手術 若吞入的異物在食道停留過久,會造成侵蝕,需藉由手術將其移除,修復受損與感染的部位。 就醫後的注意事項 就醫後的後續追蹤很重要,在異物還沒排出體外前,都需定期透過X光監控。若醫師將異物從患者的食道移除,患者之後也需要讓醫師檢查食道是否恢復正常。 以下這些方法可以避免吞入異物的情形發生: 讓小孩遠離小東西,如銅板、玩具的小零件、鈕扣、電池等。 把食物切小塊一點。 有吞嚥困難者,可以實施液態或流質飲食。 吞入異物的定義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吞入異物,不過通常消化系統都能將異物自然排出體外。有時候,異物會在通過消化道的過程中卡住,並對身體造成傷害。若不幸發生,患者得就醫處理,必要的話還可能需要動手術。 吞入異物多常見 這個症狀十分普遍,任何年齡的人皆可發生,但嬰幼兒的風險特別高,因為他們容易好奇而將各種物品放入口中,建議大家醫師向諮詢,了解降低吞入異物發生的方法。 吞入異物的症狀吞入異物,並造成阻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哽噎、呼吸困難、咳嗽、喘鳴。 嘔吐、乾嘔。 流口水。 胸腔、喉嚨或腹部疼痛。 嬰幼兒可能會拒絕進食。 發燒。 若吞入的異物沒有造成阻塞,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若異物卡在身體裡面很久,且沒有接受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感染症狀,例如不斷感染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並加重上述症狀。若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出現上述症狀,或吞入任何不屬於食物的物體時,都應立即就醫。若患者沒有大礙,醫師會請患者之後再來複診即可。但若狀況很嚴重,醫師可能會請患者急診。吞入大塊的異物、食物,或任何有磁性的物體,且引發的症狀持續很久的話,也應立即急診。 就醫時,若身邊有和吞入的異物類似的東西,可以帶著一起就醫,以助醫師診治。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有任何疑問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吞入異物的原因 因好奇而把東西往嘴裡塞,以及咀嚼能力尚不完全的嬰幼兒,物體入口時都很容易誤吞。 成人和兒童,都有可能為了博取他人關注,或因吸食迷幻藥物,而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 有些特殊健康狀況,可能會使食道萎縮,造成吞嚥困難。 吞入異物的風險因素嬰幼兒常透過將物體放入口中的方式,來學習、探索周遭,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吞入異物的患者,都小於3歲,而嬰幼兒誤吞危險物品的機率,會視有無旁人監看,或身邊存在的東西而定。嬰幼兒吞入後,容易造成危險的物品包括銅板、小電池、鈕扣、彈珠、小石頭、指甲、螺絲釘、別針、磁鐵等任何能放入口中的東西,請確保他們的活動範圍沒有這些物體存在。 吞入異物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吞入異物 患者需要讓醫師知道吞入的異物,以及吞入的時機為何。醫師並會為患者檢查口腔、喉嚨,以及肺部,或進行下列檢查: 若吞入的異物為銅板,即可用X光拍攝頸部、胸腔和腹部,以確認異物的所在位置。若吞入的異物無法用一般的X光檢測出來,則會改用鋇劑X光檢查。 醫師可能會用燈或口腔鏡,檢查患者的喉頭上方;有時醫師也會用內視鏡檢查患者的食道。 如何治療吞入異物 若吞入的異物造成哽噎,請進行急救。但若哽噎的人還可以出聲或說話,請不要馬上進行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而是應該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自行清除阻塞。氣管暢通後,在家就沒有其他可應對吞入異物的措施了,請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吞入異物的治療 若醫師認為吞入的異物,只會對喉嚨或食道造成輕微創傷,醫師可能會請患者吃一點東西,或喝一點水。若患者可以在無痛和沒有困難的形況下照做,待醫師囑咐完後續注意事項,就會讓患者回家。 若醫師看得到造成阻塞的異物,醫師會立刻將其移除,並可能會用到小手術、內視鏡、局部麻醉等等。 有些卡在食道的異物,例如食物,可以用幫助食道放鬆的藥物處理,讓異物自然落入胃裡,並隨消化過程排出體外。 治療吞入異物的手術 若吞入的異物在食道停留過久,造成侵蝕,患者會很不舒服,並要靠手術將其移除,以及修復受損、感染的部位。 就醫後的注意事項 就醫後的後續追蹤是很重要的,有些吞入的異物,在還沒排出體外前,都須定期透過X光監控。若醫師有將異物從患者的食道移除,患者之後也需要讓醫師檢查食道是否有恢復正常。 吞入異物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這些方法可以避免吞入異物的情形發生: 讓小孩遠離小東西,如銅板、玩具的小零件、鈕扣、電池等。 把食物切小塊一點。 有吞嚥困難者,可以實施液態或流質飲食。若有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急救

被水母螫傷怎麼辦?用尿有效嗎?被水母咬靠4方法急救

夏天去海邊玩水需要小心水母是否就在身邊,若被牠們螫傷,可能會小命不保!此外,坊間謠傳被水母螫傷時,要用尿液治療,究竟這類謠傳的效果和安全性為何?被水母咬要擦什麼藥? 海邊玩水小心被水母咬 無論是熱帶、溫帶水域,淺海或深海,都可能有水母,通常牠們不太會主動攻擊人,大多是因人們誤闖水母的棲息地才會遭攻擊。 水母的表皮細胞為刺細胞(Cnidocyte,也稱刺絲胞),延伸長滿至水母的觸手,其中含有稱為刺絲囊(Nematocyst)的胞器,內含毒液,當水母進行攻擊時,會將刺絲囊刺向對方,毒液會慢慢釋出,而因為水母的觸手可以伸得很長,所以很多泳客可能在還沒發現水母之前,就已被螫傷了。 被水母螫傷的症狀 被水母螫到時會立刻感到疼痛,皮膚會立刻出現紅色的鞭痕,並從患部開始擴散疼痛,接著感覺癢、灼熱與抽痛,並起水泡。若水母毒性高,傷者可能會很快地出現想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或休克等症狀。 被水母螫傷怎麼辦? 被水母螫傷後,千萬不可以揉捏患部,否則會刺激已在皮膚裡的刺絲囊,釋放更多毒液。急救和治療方法,要依水母的類型、傷勢和傷者的身體狀況而定,但大多數的螫傷可用下列4種方法緊急處理: 先用海水沖洗患部,切記不可以用清水,否則會使毒素被釋放更多。 用鑷子小心地取出皮膚上可見的刺,不可以用手直接取下。 將患部浸泡或淋熱水至少20~45分鐘,水溫約攝氏43~45度,若沒有溫度計,可用身體其他部位測水溫,不要導致燙傷的溫度即可。 若是被箱型水母(Chironex fleckeri)螫傷,因其含有劇毒,請盡快泡熱水和用醋酸沖洗患部,抑制毒素釋放,並盡快送醫。 請注意,若患者已經失去意識了,請立刻打119,並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同時配合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 被水母螫傷用尿有效嗎? 目前尚無醫學證實尿液具有治療或舒緩效果,若使用反而會使傷勢惡化。另外,坊間還有些偏方,例如使用小蘇打、酒精或加壓包紮等,這些都是未經證實的方法。 小提醒,建議大家要避免在颱風後去海邊玩水,因為可能會有較多水母聚集,從事水上活動也請盡量穿著包覆性較高的泳衣,減少遭水母螫傷的機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被辣椒水噴到怎麼辦?立刻做這5點

辣椒水是警方或執法人員常見的配備,也被製作成防狼噴霧,給一般民眾(特別是女性)作為防身武器使用,甚至還有所謂的防熊噴霧,避免在山區或野外被熊襲擊。您知道辣椒水的成分,以及辣椒水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嗎?《Hello醫師》帶您一探究竟。 辣椒水、防狼噴霧有哪些成分? 辣椒水的主要成分為辣椒素(Capsaicin),是從辣椒屬的植物裡提煉出來的物質,人體接觸到過量的辣椒素會引起發炎反應。 若依史高維爾指標(Scoville Scale)來判定辣度,舉例來說,甜椒的辣度為0,墨西哥辣椒(jalapeño pepper)的辣度大概落在2,500~5,000,而作為防身用的辣椒水則有200萬,警用辣椒水更是高達500萬的辣度。(延伸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被辣椒水噴到的身體反應、症狀 咳嗽不止 喉嚨灼痛 流淚 呼吸困難 反胃感 被辣椒水噴到怎麼辦? 若不小心被辣椒水噴到,可遵循以下5點緩解不適、避免症狀惡化: 為了避免呼吸困難,將衣物去除並尋找通風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 勿碰觸患部,以免不小心把辣椒水塗抹到別處,造成更大的傷害。 如果你直接被噴到眼睛,請盡快用流動的清水沖洗眼睛至少15分鐘,也可搭配肥皂清洗。注意!千萬不可揉眼睛,因為容易造成辣椒水擴散的面積更大。 可以用肥皂或洗手乳等清洗患部後,再用清水潤濕一下,可以減輕刺痛感。 由於辣椒水是屬於油性的物質,直接使用清水沖洗是沒辦法去除的,但如果手邊沒有清潔用品,就盡速將患部泡在水裡,可以有效降低刺痛感。 辣椒水所造成的不適感,可能會持續1小時左右,若疼痛感遲遲不退或是太過強烈,以至於您沒辦法忍受了,就請盡速就醫。


急救

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夏至過後進入盛夏,若在戶外待一段時間就揮汗如雨,除了做好防曬外,也要預防中暑發生!在高溫下,喝水量不足就容易脫水,可能導致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或中暑(Heat stroke),若延誤急救的話,嚴重還可能致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今年6月至23日止,因熱傷害就醫累計達480人次。《Hello醫師》為您介紹中暑的症狀、急救方法,以及如何避免中暑。 什麼是中暑? 當氣溫過高,人體大量排汗但水分攝取不足時,就會導致熱衰竭,出現如虛弱、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噁心嘔吐及皮膚濕冷等症狀;若熱衰竭持續惡化,就會形成中暑,根據醫學上的定義,中暑為核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並伴隨著中樞神經系統所產生的併發症,例如: 一陣陣的頭痛或頭暈目眩 雖然很熱但排汗量不多,皮膚乾燥發紅 肌肉無力或痙攣 感覺噁心和想吐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又短淺 癲癇發作 失去意識 導致中暑的原因 若相對濕度高於60%時,會阻礙人體排汗,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而導致中暑;因此待在悶熱或不通風的屋子裡,也可能會中暑,尤其上了年紀的族群更須注意;其他年齡族群常見的中暑原因,也包括水喝太少、患有慢性病或飲酒過量等。 預防中暑的方法 天氣熱時,白天盡量待在室內,減少太陽直曬的時間,並保持空間通風。尤其,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更應避免外出;若需外出,記得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 中暑的急救方式 中暑可能會致命,若發現有人中暑時,請盡快撥打119請求協助,或是將患者緊急送醫,可使用以下方式協助患者降溫: 將患者移到涼爽的環境。 讓患者躺下,並將腳稍微墊高。 移除患者身上多餘的衣物,以濕毛巾擦拭身體,並替他們搧風。 若患者還有意識,可適量補充水份或運動飲料。 在患者的腋窩、鼠蹊部、頸部放冷水袋;因為這些部位的血管較靠近皮膚,由此部位冷卻可加速體溫降低;若患者為老人、幼兒、慢性病人或中風病人,或並非因劇烈運動而中暑的人,則不建議使用太冷的水降溫。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