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過慢、過快,或是不規則跳動的表現。當控制心跳的電流訊號延遲或遭阻擋,便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多數心律不整較無大礙,但嚴重者也可能造成心臟驟停等危險狀況。

基礎知識

心律不整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 倦怠 呼吸喘 盜汗 呼吸困難 低血壓 虛弱無力 手腳冰冷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心律不整 相關文章

心律不整

心臟突然跳很大力?「心室早期收縮」會心律不整 壯年族群要小心

「醫師,我經常覺得有一股氣卡在胸口,有點呼吸困難。有時候心臟會落拍,有時又突然跳得很大力,整個人都感覺暈暈的,好像在晃。」 上述是心室早期收縮病患常有的情況,心室早期收縮會導致心律不整、心悸,也會影響呼吸,好發於45~65歲壯年族群。《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心室早期收縮?心臟收縮會有什麼症狀?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是否需要治療? 「心室早期收縮」是什麼? 心臟跳動有一套控制系統,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負責控制中樞,會放電讓心房收縮,將血液打入心室,接著電訊會傳至位於心房與心室間的「房室節」,再次放電讓心室收縮,將血液注入大動脈或肺動脈。依此順序打出來的血量才足夠讓身體充分應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早發性心室收縮或期前收縮,指心室尚未接收收縮電訊,就提前收縮打血,因此血量較正常少,造成心臟跳動效率不好,容易有心跳空虛感;換句話說就是心跳不夠完整用力,甚至連按脈搏可能都察覺不到心跳。 心室早期收縮會造成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變長,注入心臟的血量變多,因此下一次心搏恢復正常,心臟正常跳動時,打出來的血量就會變特別多,讓人感覺心跳強烈、心悸,甚至身體晃動;而且強烈的心跳也會刺激肺動脈附近的迷走神經,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 引發心室早期收縮的原因 心室早期收縮源自於心室電位不穩定,造成電位不穩定的可能原因如下: 原發性 藥物濫用 構造性心臟疾病 遺傳性心臟疾病 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生活習慣或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例如攝取咖啡因或熬夜 心室早期收縮會好嗎?需要治療嗎?  針對心室早期收縮病患,醫師會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患者心臟功能是否異常,並依據結果與症狀嚴重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 1.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不多 此類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是由於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所致,透過改善生活、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改善心室早期收縮。以下提供6點建議: 睡眠充足 減少生活壓力或適度釋放壓力,例如運動、旅遊、瑜珈等 避免過度勞累 避免情緒激動 戒菸及遠離二手菸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葉、酒類(延伸閱讀: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預防心律不整,忌吃食物有這些) 2. 心臟功能正常,心律不整次數頻繁 醫師可能會開立以下3種藥物,減少心室早期收縮的發生率及心律不整的狀況。 乙型阻斷劑:康肯(Bisoprolol)、卡菲蒂羅(Carvedilol) 鈣離子阻斷劑:心舒(Verapamil)、卡迪爾(Diltiazem) 抗心律不整:臟得樂(Amiodarone)、心利正(Propafenone) 3. 心臟功能異常,針對病因改善 若心臟功能異常,醫師會針對病因改善,例如治療肺高壓、甲狀腺功能異常。若心室早期收縮嚴重,則須考慮電燒手術治療,以免心臟收縮功能受損,甚至心臟衰竭。 若以電燒手術治療,會藉由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確認異常放電處,使用電燒導管燒灼異常放電處,使異常放電消失,改善心室早期收縮;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治療成功率約80至9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容易併發中風,然而一般人鮮少計算自身的心跳數,再加上心房顫動有時不會出現症狀,讓不少病患已經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 《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如何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找上門。 什麼是心房纖維性顫動?認識心房顫動 正常的心臟跳動式規律、有節拍的,以每分鐘60~90下將血液傳送至全身,而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會產生血液滯留,並凝結成血塊,藉由心室的收縮傳送至動脈。這也是為何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容易引起中風、心臟衰竭的原因。(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了解症狀與治療) 心房顫動依持續時間可分成3種: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 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7天。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1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胸痛恐是心房顫動症狀! 「醫生,我的心跳突然變很快,有時候還會胸痛」。這是心房顫動病患很常有的現象,由於心臟收縮不規律,讓心跳忽快忽慢,有些人發作時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心跳不規律、急速 胸口無力 冒冷汗 昏厥 呼吸困難 胸痛 心房顫動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的症狀,心房顫動也會帶來下列風險: 中風 血栓 心臟衰竭 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病患,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倍,應更加留心相關症狀,避免心房顫動的可能性發生。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top-5-myth-of-heart-disease/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致病因子 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及男性,男女比約2:1,2018全台灣有超過25萬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比例約1.4%。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上升,30年後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數恐達到4%。除了老年人容易患有此疾病,以下原因也恐讓心房顫動找上門: 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 曾有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 曾有心臟瓣膜問題:例如瓣膜性心臟病 心房顫動3大治療方法 治療心房顫動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列3種方向為主: 藥物治療:可以分成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及控制心跳次數。前者為心律控制,可以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來控制;後者為心速控制,讓心房顫動持續,但心跳保持每分鐘在70~80下左右,使用藥物為臟得樂、心利正或是脈泰克。 抗凝血治療:主要用來預防中風,降低血液凝聚功能。 心電導管治療:從頸靜脈或是鼠蹊股靜脈進入血管,並注射顯影劑讓心臟輪廓清楚,藉由局部加熱去除心臟不正常的傳導。(推薦閱讀: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自我檢測 有些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發作時不會有症狀,醫師建議,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房纖維性顫動,可以先將手指放在另一手的脈搏上感覺脈搏的跳動,如果感覺到脈搏紊亂、沒有規律跳動時,應立即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忌吃食物:飲食怎麼改善?心跳過快不能吃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保護心血管功能;但若心臟不舒服仍維持相同的飲食習慣,反而可能愈心痛。《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出5大心律不整忌吃食物,與你一起保護心血管,跟心臟病say no! 心律不整忌吃5大食物 1.酒精 提到心律不整,最常出現的頭號敵人就是酒精。無數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會導致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症狀),導致患者脈搏速度不正常、呼吸困難。因此如果你有疑似心律不整的症狀,即應儘早減少酒精的攝取。 2.咖啡因(茶、咖啡、能量飲料) 咖啡因、尼古丁(香菸)和其他興奮劑,會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甚至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對於已經診斷出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能量飲料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含有高飽和、反式脂肪的食物 食用過多的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增加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諸如奶油、起司、紅肉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反式脂肪則常見於零食(餅乾或洋芋片)或各種油炸食品之中。 4.高鈉食品 長期由食物中攝取過量的鈉容易引發高血壓,並可能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多數的加工及冷凍食品皆含有大量的鹽來方便保存、增加風味。因此應盡可能食用生鮮食品,或選擇食用鈉含量較低的食物。 5.高糖食品 研究報告指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心律不整的機率比一般人多40%,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所導致,建議盡量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若你已經是糖尿患者,則需要注意整體糖分吸收,酌量分配含糖食物食用份量,以免造成血糖波動過大,加劇糖尿病或其它併發症狀。(延伸閱讀:罹患糖尿病需戒甜食控血糖?常見的糖尿病的迷思) 心律不整飲食怎麼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簡單列表,作為改善心律不整的日常飲食指南: 1.心律不整多吃這些食物 蔬菜 全穀食物 橄欖油 水果 豆類 2.心律不整多吃無害,對身體各有益處 魚類 雞肉 堅果 蛋 乳製品 3.心律不整要忌吃 加工食品 含糖食物 高油脂食物 精緻澱粉 心律不整常見原因:加工、高糖食物 有些特定食物會為心臟帶來負面影響,並且顯著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像是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例如速食、超商食品,或含糖量過高的飲料、餅乾及蛋糕,都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如體重過重、糖尿病、認知能力衰退或癌症等。以下為大家說明5種應該盡量減少攝取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心臟不太舒服的感覺,通常以心悸概稱,而心律不整便是引發心悸現象的病狀之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繁多,而飲食便是十分常見的成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臟節律器安裝完成!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又稱心臟節律器)雖然可以幫助心跳過慢的患者改善心跳速率,但由於在身上安裝了電子儀器,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可能對儀器功能造成影響的各種風險因子。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來看看配戴心律調節器後,相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吧! 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 為避免受到其他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影響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正常運作,使用者須注意以下規範: 術後照護 術後數天至數週內,心律調節器的安裝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感屬於正常狀況,通常疼痛感不會過於嚴重。若你感覺有嚴重不適,請告知醫師。 為避免導線移位,安裝心律調節器後24~48小時內,請勿過度伸展同側手臂或高舉過頭,但在3~5天後即可正常活動,避免肩關節組織發生沾黏,造成五十肩(或稱冰凍肩)。 1個月之內,避免進行從事劇烈運動或粗重工作。 (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每日測量脈搏 定期回診確保心律調節器運作正常 請養成每天測量脈搏的習慣,如果發現每分鐘心跳數少於最低設定數(心律調節器)5下,且伴隨不適時,應立即回診。(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每3~6個月需要定期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的狀況,確保機器運作正常以及確認剩餘電量。平均來說,心律調節器的電池大概可以使用6~7年。 隨身攜帶心臟調節器識別證。 5大心律調節器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使用手機時,請與心臟節律器保持15公分的距離,避免將手機放在襯衫胸前口袋。另外,講電話時建議以心臟調節器的對側耳朵接聽,或使用耳機、免持聽筒,讓手機與心臟節律器保持距離。 遠離焊接設備、變電箱、發電站,若需在此類場所工作,建議與醫師討論並與雇主協調預防或替代方式。 由於通過機場金屬探測器會觸發警報,建議將節律器識別證掛在胸前或主動告知,節省檢查時間。另外,雖然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金屬探測器會對心律調節器造成負面影響,但仍建議請避免在附近逗留,至少保持1.5公尺的距離。 就醫時,請告知醫師自己有在使用心臟節律器,因為部分醫療行為如看牙醫、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癌症放射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經皮神經電流刺激術(TENS)、電燒治療、電針灸治療等等,可能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 一般家中常見電器,例如:微波爐、電視、電腦、電毯、收音機、烤箱、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等,皆可正常使用。如果在使用電器中有發生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請遠離現場或關閉電器,以坐姿休息並測量脈搏,待脈搏恢復正常後再起身活動。若不適感遲遲未退,請盡速就醫。(同場加映:心律不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許多心臟病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除了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外,也可使用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心臟節律器)保持心臟跳動的規律。《Hello醫師》將帶你了解心律調節器是如何作用,並介紹其種類、適用族群與相關注意事項。 心律調節器如何作用? 「心律」的產生仰賴竇房結(SA node,又稱節律點)發出電衝動,刺激心臟肌肉產生心跳,當竇房結不再正常的發送電衝動,或是電流訊號在傳導中遇到阻礙,便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搏過緩(Bradycardia,或稱心跳過慢)。(推薦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律調節器又稱心臟節律器,是一種植入在胸口或腹部的小型儀器,它可以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過慢時予以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心律調節器會在適當的時機介入頂替竇房結,發出或穩定電流訊號,讓心律回歸正常。當心律不整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的症狀,而這些皆可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延伸閱讀:心臟撲通撲通跳!影響心率的食物) 另外,心律調節器與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也有所不同:心律調節器主要用於調整心搏過緩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而去顫器一般適用於心博過速、心搏停止的狀況。 心律調節器種類 心律調節器可分為臨時性與永久性,本文主要介紹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調節器多附有導線、電池與電子晶片,不過目前已有「無線」心律調節器問世。有些新式的心律調節器還可以偵測血壓、呼吸頻率,根據人體的活動狀況,調整至適合的心律。但就基本功能來看,一般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 單腔心律調節器:只有一條導線連接到右心室或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 雙腔心律調節器:各有一條導線連接右心室與右心房,必要時會放電刺激,控制或協調2腔室間的收縮頻率。 雙心室心律調節器:又稱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通常用於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心臟衰竭患者,此裝置的導線會連接右心房與左右心室,刺激它們同步跳動,增強心臟收縮能力以泵出足夠血液量。 誰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 一般而言,有心博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患者比較需要透過心律調節器改善心臟狀況。以下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可能因素: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老化或心臟病都可能傷害竇房結的功能,造成心跳速度變慢、間隔拉長,或是時快時慢等症狀。 藥物:部分心臟病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心搏過緩的副作用。 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暈厥或出現其他心律緩慢症狀 安裝前的診斷 在安裝心律調節器前,醫師可能會藉由以下方式了解心律不整的類型與發生原因: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動態心電圖(Holter monitorin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Stress test)(同場加映: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律調節器的使用風險 心律調節器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很少。以下為心律調節器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 植入式心律調節器發生感染 心律調節器安裝部位發生腫脹、瘀青、出血或者神經受損 肺塌陷(Atelectasis)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我們都知道人活著心臟就會跳動,不過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很少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跳動。真的感覺到心跳變快、或跳得不規律時,不僅來得突然,也可能帶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心悸(Heart Palpitations)。《Hello醫師》將介紹什麼是心悸,以及造成心悸的原因。 什麼是心悸? 心悸其實是一個滿籠統的名詞,當你突然感覺到心臟正撲通撲通跳,不論是意識到心跳突然加快、變慢、漏拍或是強度變強,這些不正常跳動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心悸。 無論你正在走路或是坐著休息,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心悸,你可能感覺到心悸的部位也不只有胸口,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喉嚨或脖子也會有心悸的不適感。 什麼時候該就醫? 雖然心悸發作的感覺有點可怕,但發生心悸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心跳過快、過慢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很長、靜止心率高於100次/分鐘,那就需要及早去醫院接受相關的心臟檢查。(同場加映:目標心率計算器:計算最大心率、測量運動強度) 若心悸合併發生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冒冷汗的狀況,請立即就醫。(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想瞭解心臟如何運作及如何保健,請參考: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悸常見原因:心律不整、咖啡、恐慌症 可能造成心悸的可能有非常多,常見原因有以下3大類: 環境、藥物和心理:劇烈運動、熬夜、失眠、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抽菸)、古柯鹼(Cocaine)、壓力、焦慮、恐慌及服用抗憂鬱藥。(同場加映: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生理變化:脫水、荷爾蒙變化、甲狀腺激素過多或不足、血液中氧氣或二氧化碳濃度過低、低血糖、大量失血、電解質異常、感冒藥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疾病因素:恐慌症、發燒、心臟病、貧血、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 雖然心悸在多數情況下無害,但若符合下列狀況,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患有焦慮症且定期發作 孕婦 服用含有興奮劑的藥物 甲狀腺機能亢進 心律不整 患有心臟病 動過心臟手術(推薦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曾心肌梗塞 心臟瓣膜缺陷 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缺乏運動、更年期女性、有家族病史者等(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心悸的併發症 心悸基本上沒有什麼併發症,除非患者是因心臟病而引起的心悸,那麼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便與心臟病相關,如下: 昏倒 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 中風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心悸的診斷方法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心悸的而就診,醫師會先用聽診器聽你的心音,了解你的過往病史,並可能利用以下方式對你的心臟進行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每位有心悸者均須作靜態心電圖,查看心律狀況有無異常,雖然基本上如果只用靜態心電圖檢測,通常看不出什麼問題,因為心悸並不一定會在檢測時發作。但是心電圖仍然可以幫助醫師了解,患者的心臟有沒有其他可能導致心悸的問題。 如果患者的心室有早激(Pre-exitation)現象,如WPW症候群患者在靜態心電圖會顯現PR間距縮短及δ波(delta wave)異常。 如果有意義的左心室肥大再加上心電圖在導極I、AVL及V4-V6等代表是心室中膈的Q波變深,則可能是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值得關切的是此型可能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如果心電圖有明顯的Q波異常,則可判斷患者之前得過心肌梗塞。如果心電圖有QT間距延長,則患者可能有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讓患者在運動的狀況下接受心電圖檢測,此檢測更容易顯現出心臟在壓力底下的運作狀況。 霍特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此心電圖可以讓患者隨身攜帶,最常用來記錄24小時內的心臟活動變化。這種方式能夠更容易掌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心悸狀況,並記錄下來。企圖找出嚴重的心律不整。 心臟事件紀錄器(Event recorder):適用於心悸發作頻率更低的患者,患者在心悸發作當下,需要手動按下按鈕才可紀錄。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以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與血流有無異狀。 實驗室資料(Laboratory data):必須包含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可評估貧血及發炎狀況。 血清尿素、肌酸酐(Creatinine)及電解質等可評估電解質失衡或腎功能障礙。 甲狀腺功能檢查可檢測有無甲狀腺亢進。 心悸的治療方法 不是由心臟病引起的心悸,基本上不需要治療,醫師會推斷患者的心悸可能是由何種原因引起,再給予患者相關的建議。例如:如果患者一喝咖啡就心悸,那就不要喝咖啡。如果心悸是由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心理疾病(如恐慌症)所引起,則醫師會根據疾病類型安排相關治療方案。 心悸的預防方法 心悸主要成因不外乎就是心理壓力、興奮劑(咖啡因等)與心臟病,這3大類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心悸: 少喝或不喝咖啡 避免服用會引起心悸的藥物 避免處在高壓環境,找到方法紓解壓力 戒菸 少喝酒 多運動 健康飲食 【想看更多心臟疾病相關文章,請前往心臟健康類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什麼是迷宮手術? 迷宮手術(Maze surgery)的名稱源自於其手術原理,透過電燒、冷凍或是手術刀切割的方式,在心肌上製造「疤痕組織」,一道道的疤痕看起來就像說迷宮中擋路的牆壁,因此稱為迷宮手術。 哪些人需要接受迷宮手術? 為什麼要故意在心臟製造疤痕呢?其實迷宮手術的主要適用人群,就是有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患者。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Arrhythmia)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心臟的電流訊號紊亂或被阻斷時,規律的心臟跳動就會出現異常。 由於疤痕不導電,醫師可以藉由迷宮手術阻止不正常的電流訊號傳遞,讓心律恢復正常。 心房顫動患者通常會先接受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才考慮進行手術。 心房顫動藥物治療優先 前面提過,心房顫動患者是迷宮手術的主要施行對象,但是一般而言,心房顫動會優先使用藥物治療,例如: 心速控制(Rate control)藥物: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心跳宜控制在100以下,減少心搏過速引起心肌病變。 心律控制(Rhythm control)藥物:第Ⅲ類及第IC類抗心律不整藥,如Amiodarone(第Ⅲ類)及Propafenone(第IC類)等,有機會將心房顫動回復為正常跳動。此治療方式稱為藥物心臟整流(Pharmacological cardioversion)。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如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或新型的非維他命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血劑(Non-vitamin K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 心房顫動的兩大合併症包括心臟衰竭及中風。由於患者左心房不規則顫動,造成血流不順容易形成血塊,血塊一旦脫落被會進入血液循環至全身各處,如果打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 醫師可使用CHA2DS2-VAS2C score評估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風險。如果分數等於或大於2分就應該服用抗凝血劑。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一般可以用來預防血栓(Thrombus)引起的腦中風,但對於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栓塞(Embolus)性腦中風是無效的。(推薦閱讀:中風元凶也有它!高血壓傷血管致血栓) 心房顫動的手術治療選擇 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使用這類藥物有副作用、或有緊急情況,才會考慮施行直流電心臟整流或另以手術治療心房顫動。例如: 1. 同步直流電心臟整流(Synchronized DC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從體外電擊心臟,讓心臟節律重整,回復正常心跳。原理跟自動體外去顫器(AED)相同,但所用的電流較弱。 2. 燒蝕手術(Ablation):由於心房顫動常由多發不定點的源頭造成,所以須藉心導管3D立體定位的輔助,找出源頭及路徑,再施以燒蝕手術。例如: 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心房顫動的源頭如不在左心房的肺靜脈時,便需要用射頻燒灼術,逐點把心律不整的源頭燒灼掉,但此方法較費時。 冷凍球囊消融術(Cryoablation):由於心房顫動的源頭多在左心房的四個肺靜脈開口及右心房的上腔靜脈開口。使用冷凍球囊撐住肺靜脈,可一次性的冷凍消融,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高成功率。 3. 迷宮手術:因為此法需要開心手術,才能進行迷宮手術。所以一般用於心房顫動合併心臟手術時使用此方法。 當心房顫動患者,如果還要同時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或瓣膜修復手術時,會在開心手術的同時,使用手術刀切縫的方式或電燒、冷凍,進行迷宮手術。另外,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採用心導管左心耳封堵術(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將血栓徹底封堵在左心耳內,以預防病患併發腦中風。(認識更多心臟手術: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迷宮手術的風險 迷宮手術的潛在風險與其他會使用體外循環機(Heart-lung bypass machine,或稱人工心肺機)的手術類似,手術前,請務必了解手術注意事項、潛在的風險與併發症。 若有疑慮,請諮詢你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下列為迷宮手術的潛在併發症和副作用。 出血 感染 中風 肺炎(Pneumonia)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又稱心臟病發) 出現其他心律不整問題 需要裝置心律調節器(Pacemaker)(延伸閱讀:保護心律調節器!生活須知看這裡) 死亡機率約2% 進行迷宮手術前,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 迷宮手術的術前須知 手術前幾個禮拜就要開始做術前準備。醫師會要你停止服用某些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或其他血液稀釋劑(Blood thinners),禁止吸菸並做血液檢查,確認你並無感染的現象。 由於某些人麻醉後會有噁心、嘔吐感,因此手術前務必記得禁食,以確保胃已淨空。(認識更多心臟相關手術:心臟瓣膜手術: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類型與費用) 此外,你還可能會進行下列檢查,評估你的身體狀況: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ECG、EKG) 胸部X光檢查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如何進行迷宮手術? 一般來說,迷宮手術切開患者的胸口,以開心手術的方式進行,患者會接受全身麻醉並接上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在心臟停跳的狀況下進行手術。 醫師會切開患者的胸骨,在胸部開一個切口,用器具撐開切口後,切開心包膜以進入心房,然後使用電燒、冷凍或傳統手術刀在心肌建置疤痕組織,讓心臟的電流訊號能夠回到正常傳導路徑。 完成後,待心臟恢復跳動,再將人工心肺機移除。總手術耗時大約3小時。 在迷宮手術過程中,醫師也會一併進行冠狀動脈和瓣膜的相關手術。另外,有些病患可能還需要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 迷宮手術讓人詬病的一點,便是手術風險不低,且造成創口較大,不過現在微創手術非常先進,若以機械手臂協助完成迷宮手術,則能讓降低迷宮手術的時間與風險。 迷宮手術的術後復原 術後,患者可能還需要在醫院待上5~7天,觀察身體的恢復狀況,以及服用利尿劑和抗凝血劑,來改善術後水腫和血栓的問題。(推薦閱讀: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一般外科篇) 迷宮手術的預期恢復時間大約是2~6個月內,在這段恢復期內,患者可能會感覺胸口疼痛、特別疲倦,但通常自3個月起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最遲在半年內就不會有相關術後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