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引發 新冠肺炎 的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 (Corona virus) , 人類感染新冠肺炎後 ,主要的症狀 包括發燒 、 咳嗽(乾咳) 、呼吸急促或困難、喉嚨痛、腹瀉、 倦怠等 ,但也存在不少無症狀的感染者。 新型冠狀病毒、SARS 和 MERS 同屬冠狀病毒,是極其相近的病原。新型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不同,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有效疫苗,因此民眾做好防疫措施,以及維持自身的免疫力還是首要之務。 什麼是冠狀病毒? 病毒表面如皇冠的冠狀病毒,其實有許多種類,大多在哺乳類及鳥類身上傳播,例如:蝙蝠和駱駝。而目前已知會傳染給人類的冠狀病毒有七種,包括四種常見的冠狀病毒: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感染後會出現如同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流鼻水、咳嗽或發燒等),較嚴重的為另外三種冠狀病毒,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以及目前發生疫情的 2019 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動物傳人更嚴重 大多數在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鮮少傳染至人身上,不過一旦相互傳染,由於人類從未接觸過該種病毒,更容易產生嚴重症狀,例如當初疑似由蝙蝠感染給果子狸,之後又傳染給人的 SARS 病毒;或是經由駱駝傳至人體的 MERS;新型冠狀病毒則疑似由中國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動物傳染給人。 另外,雖然冠狀病毒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tic disease),不過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和家裡的寵物接觸有感染風險,因此民眾不必過於擔心與寵物交叉傳染。而且,寵物貓狗所屬的冠狀病毒,種類與感染人類的不同。

基礎知識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確診多久會好?6大長新冠治療方法:新冠後遺症必看

長新冠是許多「確診康復者」會面對的問題,依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確診者康復後會發展為長新冠。 《Hello醫師》為您介紹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的症狀、長新冠治療方式、中醫穴道,以及建議的生活習慣,一篇了解如何面對長新冠。 確診多久會好:長新冠會好嗎? 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即使是輕症或是無症狀患者,也有可能出現長新冠的症狀;但患者也不用過度擔心,研究發現,75%長新冠患者會在1年內康復。 長新冠治療1. 咳嗽、喉嚨痛 不少人確診者康復後仍常有呼吸道問題,例如喉嚨癢或痛、稍微講話就想咳嗽、咽中有異物感、有濃痰、鼻塞、流鼻水,或是乾咳無痰等。 中醫治療 以中醫觀點來看,咳嗽的原因眾多,中醫師需依據每個人的體質判斷,才能對症下藥加以治療。 中醫穴道 天突、合谷、風池等穴位,降氣平喘、通利肺氣;若是偏虛寒型,也可選擇灸療膏輔助治療。 長新冠治療2. 頭痛、腦霧、憂鬱 確診頭痛怎麼辦?常見的長新冠後神經性遺症,包含頭痛、焦慮、憂鬱,以及俗稱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目前研究認為,腦霧可能與病毒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腦微血管損傷有關,在中醫屬於心腎的管轄範圍。 中醫治療 腦霧後遺症,常出現於中醫所謂「心或腎之氣血不足」體質的人,可藉由活血化瘀、補氣、補血或補陽藥物,幫助腦神經、腦微血管修復,或用化痰飲藥物幫助代謝廢物,並可酌加麻黃、細辛、辛夷等醒腦藥物。中醫師會依病人病狀調配適合藥物,協助恢復認知功能。 中醫穴道 百會穴(頭部正中央)、四神聰穴(百會前後左右各1指寬)按揉做為日常保健。 生活建議 飲食: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並多補充維他命B12、不飽和脂肪酸Omega-3、Omega-6及Omega-9。 生活:保持充足睡眠,適當放鬆身心。 長新冠治療3. 失眠 確診、工作等壓力可能導致肝鬱氣滯、身體失衡,除了會導致常見的失眠、憂鬱及焦慮,也時常伴隨著胸悶、腹脹、喉嚨有異物感等症狀,屬於肝氣鬱結。 中醫治療 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咽梗感重者,半夏厚朴湯加減。 中醫穴道 太衝、合谷、內關、天突、膻中 生活建議 生活:作息規律,多從事散步、伸展及瑜珈等溫和運動。 飲食:可飲用疏肝解鬱茶,如薰衣草、 玫瑰、陳皮及佛手等。  長新冠治療4. 疲倦、心悸、體力變差 長新冠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此多為氣虛表現,常見症狀有疲倦乏力、口乾咽乾、心悸、胃口不佳、乾咳少痰及低燒(體溫介於37.5~38度)。 中醫治療 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加減。心陰血不足,心悸明顯者,炙甘草湯加減。酌加補陽之藥物,如:黃耆、人參、柴胡等,需要時可再加麻黃、杏仁等。 中醫穴道 肺俞、胃俞、魚際、孔最穴。 生活習慣 生活:避免熬夜。 飲食:百合、銀耳、桑葚等。 有氧運動:從事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心肺運動,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並避免重訓或會過度出汗的激烈運動,以免過汗傷氣,影響復原。 長新冠治療5. 嗅覺、味覺喪失 確診後因嗅味覺失常所苦的人也不在少數,依據各國統計,確診後同時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約20%~85%,只出現味覺喪失的比例則高達88%;這些比例變異很大,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都是病人的自述症狀。根據調查,嗅覺喪失通常有90%機率會於2~4週內恢復。 目前研究推測,嗅味覺喪失可能是因病毒影響嗅覺神經或周邊的支持細胞。在中醫方面,治療時首重排除鼻涕或鼻塞,開通嗅覺通道。 中醫治療 蒼耳子散、辛夷清肺湯等通利鼻竅。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透過辛涼、辛溫、益氣、滋陰或補陽的中藥,協助逐漸恢復原有的嗅覺或味覺功能。 穴道按摩 迎香(鼻翼兩側)、合谷、上星等穴,平時亦可自行按揉刺激穴道,大部分患者於2~4週能夠恢復。 https://helloyishi.com.tw/infectious-diseases/coronaviru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covid-19/ 長新冠治療6. 陽痿(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顯示,男性確診者康復3個月後有50.3%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此後遺症與年齡和精神狀態有明顯的關聯性,患者通常超過40歲,且確診時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 西醫治療 西醫臨床發現,泌尿科的藥物有助改善新冠後遺症造成的陽痿,例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甲型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勃起功能障礙用藥則會使用第五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劑(即威而鋼、犀利士),相關疑問可至泌尿科診所諮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新冠肺炎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

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Omicron來勢洶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宣布,即將開放一至三類醫護人員施打第3劑疫苗,其中AZ、莫德納、BNT及高端疫苗施打過後會產生何種副作用? 《Hello醫師》就從大家最關心的第三劑疫苗副作用討論起。而各疫苗間第一、二劑施打過後的相關症狀又有何反應?在此一次看好看滿,全民抗疫不鬆懈! 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 疲倦、痠痛免不了 施打新冠疫苗除了能有效預防重症之外,還能減少新冠肺炎病患住院率及死亡率。然而,不少民眾因接種新冠疫苗第一、二劑時出現精神不濟或其他副作用而降低施打意願,但這並不代表第三劑也會有相同情況。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指出,民眾在接種第三劑疫苗後,發生副作用的機率相較於前兩劑明顯下降。以下為台灣目前可接受施打之4款新冠疫苗第三劑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症狀: 莫德納第三劑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 疲倦 頭痛 肌肉痠痛 關節疼痛 AZ第三劑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 疲倦 全身痠痛 發熱 BNT第三劑副作用 注射部位痠痛 疲倦 頭痛 肌肉痠痛 身體發冷 高端疫苗副作用 目前無相關統計資料。根據第三劑混打試驗,受試者出現僅少數出現肌肉酸痛、疲倦感,並無明顯副作用。 第一、二劑副作用有哪些? 根據各國新冠疫苗的施打經驗與研究發現,民眾接種疫苗後的常見副作用大多為注射部位疼痛、容易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發燒等症狀。 然而,各款疫苗的副作用與發生機率雖僅有些微差異,根據統計數字發現,明顯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點多集中在AZ第一劑,莫德納及BNT第二劑,因此體質相對虛弱或過去對疫苗反應相對顯著的民眾,不妨作為參考,在施打前可針對潛在反應症狀提前安排因應措施。 AZ疫苗 AZ(AstraZeneca vaccine)疫苗第二劑施打後的副作用普遍不若其他疫苗嚴重,原因推測可能與他款疫苗製作原理不同有關;由於莫德納和BNT疫苗屬於mRNA疫苗,而AZ疫苗屬於腺病毒疫苗,疫苗原理不同,民眾接種後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也有所不同。 AZ疫苗常見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54.2%) 疲倦(53.1%) 頭痛(52.6%) 肌肉痠痛(44%) 畏寒(31.9%) 關節痛(26.4%) 發燒(>38度)(7.9%) AZ疫苗第二劑不良反應通常較第一劑輕微且明顯下降,據統計數據顯示,患者於注射後出現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佔45% 、疲倦佔25% ,而發燒則約佔2.9%。 BNT疫苗 根據台灣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BNT疫苗(BioNTech/Pfizer vaccine)是含有SARS-CoV-2病毒棘蛋白(S protein)之mRNA疫苗,其作用機轉是使人體細胞自行產生SARS-CoV-2病毒蛋白質片段(疫苗抗原),人體進而產生自體免疫反應;BNT適用於12歲以上、接種2劑。另外,於不同年齡層接種後的副作用機率也會有些差異。 以下並區別為12~15歲青少年,以及年滿16歲以上青年人與成人之BNT疫苗副作用之統計結果說明: BNT疫苗常見副作用 12至15歲青少年 注射部位疼痛(90.5%) 疲倦(77.5%) 頭痛(75.5%) 肌肉痛( 42.2%) 畏寒(49.2%) 關節痛(20.2%) 發燒(>38度)(24.3%) 年滿16歲以上青年人與成人 注射部位疼痛(84.1%) 疲倦(62.9%) 頭痛(55.1%) 肌肉痛(38.3%) 畏寒(31.9%) 關節痛(23.6%) 發燒(>38度)(14.2%) 根據各國接種結果分析後發現,民眾於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燒的機率明顯高於第一劑,尤其是青少年出現心肌炎的比例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國內「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討論後,建議已接種第一劑BNT疫苗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之12~17歲青少年族群,可施打第2劑BNT疫苗,並建議兩劑間隔12週以上。然而,專家建議若於接種第1劑BNT疫苗時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應暫緩施打。 指揮中心也表示,依據各國上市後監測數據,接種BNT疫苗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週至4週間。 如民眾於接種BNT疫苗後28天內,出現以下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應立即就醫。 莫德納疫苗 莫德納疫苗(Moderna vaccine)屬於mRNA疫苗,此種疫苗含有一段可轉譯成SARS-CoV-2病毒棘蛋白(病毒結構蛋白之一,也是目前SARS CoV-2疫苗選定之疫苗抗原),接種後可於人體細胞職內製造棘蛋白的細胞免疫力與體液免疫力。 第二劑施打時已有多數民眾反應「注射部位疼痛」,根據疾管署統計,第二劑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超過80%,其它常見症狀還包含疲倦、肌肉疼痛等。 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92.0%) 疲倦 (70.0%) 頭痛(64.7%) 肌肉痛(61.5%) 關節痛(46.4%) 畏寒 (45.4%) 發燒(>38度)(15.5%) 高端疫苗 高端疫苗(MVC COVID-19 […]


新冠肺炎

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肌肉痠痛、疲憊要小心

新冠疫情在台隨疫苗接種比例提高而逐漸趨緩之際,國際又再度傳出病毒變種的消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1/26當地時間宣布,於非洲最新發現了新冠肺炎新變種病毒株「B.1.1.529」,已定名為「Omicron」,除了警告此變種病毒具有大量突變點,全球各地包含比利時、荷蘭、捷克、義大利、德國、英國、澳洲、巴西、瑞士、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與日本等國也隨之陸續傳出受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的案例。 2日開放疫苗預約 跨年防疫審慎討論 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本週再次呼籲民眾盡快接種疫苗。而第16期疫苗將自今日上午10時起開始分流預約,AZ、BNT、莫德納均開放,並將於2日起開放施打,有需要的民眾可把握時間進行預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亦表示,台灣應及早提升群體免疫力,因此針對原先暫停施打的青少年BNT第2劑,即日起將恢復施打,並建議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6個月後的民眾,應依序追加第3劑。同時間疾管局也針對年底即將展開的連續假期返國潮嚴陣以待。 行政院長蘇貞昌亦於29日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針對國內外疫情概況與疫苗施打情形、歲末/跨年大型活動防疫規定以及春節專案,針對因應新型變種病毒相關整備等議題進行討論。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各地方政府即將舉辦之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主辦單位除應遵守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外,亦應遵守指揮中心所公告之相關指引規範;另外,為因應新型Omicron變種病毒,春節返鄉專案部分,指揮中心除將持續擴增防疫旅宿量能及釋出集中檢疫所房數外,我國已將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及辛巴威等6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加強入境檢疫隔離措施,指揮中心也將視國內外疫情發展趨勢,即時評估是否有新增名單之必要,並滾動調整春節專案居家檢疫措施。 Omicron變異多 憂傳染性高 目前已知Omicron變異株的棘狀蛋白有32個突變,集先前Alpha、Gamma、Lambda等變異株的突變特徵於一身,包括與病毒進入細胞及免疫逃脫有關的突變,可逃避人體防禦系統,讓專家感到擔憂。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指出,若病毒在宿主身上久留,時間一長,病毒就可能突變,同一人所感染的病毒,當日檢驗與2週後的檢驗結果可能就天差地別。而一個地區傳出新變異株的原因有以下2種: 該地區感染情況嚴重壓迫病毒株突變 該地區定序能力強,不斷做檢驗、關注新的變異株,因此如英國等地區就高度關注病毒之變異情況。 症狀多為肌肉痠痛、疲憊等輕症 無味嗅覺喪失徵兆 根據南非醫療協會(South Af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SAMA)所觀察的個案研判,罹患Omicron變種病毒以輕微症狀表現為主,主要症狀為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目前個案無失去味嗅覺病徵。也由於病毒Omicron變異株極具威脅性,目前已知英、法、德、日、星、菲律賓、以色列等國則率先對非洲多國祭出旅行禁令,防止病毒入侵。美總統拜登也宣布限制南非等8國非美國公民入境。 維持二級警戒至12月13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9日宣布,自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並維持相關措施及規定如下: 一、維持現行戴口罩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但符合以下情形,得免戴口罩(本次未調整): (一)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且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 於室內外從事運動、唱歌時。 於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時。 單人或多人進行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二)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 (三)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如符合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 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維持應遵守實聯制、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指揮中心指出,因應國際間新變異株Omicron威脅,相關大型活動具有人潮擁擠、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的特性,仍應維持嚴格防疫管理並加嚴裁處,請主辦單位及民眾務必遵守下列防疫準備注意事項: 一、主辦單位應遵守指揮中心二級警戒公告措施、地方政府大型活動相關防疫規定: (一)主辦單位應於活動場域提供足量手部清消用品、提高公共廁所之消毒頻率並設有醫療應變措施。 (二)除指定販賣區外,場內不得販售飲食。 (三)室內活動不得販售無座位票,須落實實聯制,規劃固定入口,且於入口處進行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 二、活動期間應全程佩戴口罩,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 (一)除主持、表演及致詞人員得於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免戴口罩,其餘人員及參加活動者不適用飲食(補充水分除外)、拍照等得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 (二)主辦單位經地方政府同意,得設置專屬飲食區域供民眾脫口罩飲食,該區域須落實實聯制、入口體溫量測及手部消毒,並不得邊走邊吃,亦不開放試吃。 (三)違反以上規定、經工作人員勸導不聽者,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裁罰。 三、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加強)自主健康管理者,及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之民眾(包括表演者及活動工作人員),不得參加相關活動。違反者將從重處罰。 指揮中心將視國內外疫情及實際執行狀況,適時機動調整防疫措施,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COVID確診、有接觸怎麼辦?了解新冠症狀,照顧自己與家人

新冠肺炎的輕微症狀 新冠肺炎常見的症狀就像感冒一樣,與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相似,包括: 發燒 咳嗽 倦怠 肌肉酸痛 頭痛 拉肚子 食慾不振 失去味覺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沒有劇烈運動也會喘氣等等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 我是 COVID-19 確診個案,該怎麼辦? 如果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家中靜養期間,請注意以下十點,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1.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你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 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和飲用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電話連絡你的密切接觸者(在你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三天至隔離前,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進行自我隔離與健康監測。 我有接觸到 COVID-19 確診個案,應該要注意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與新冠確診個案有接觸,請留意以下十點,保護自己和家人,避免疫情擴散: 1. 如果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三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有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 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 6. 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或前往篩檢,但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和飲用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如果你不是密切接觸者,則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14 天,如有疑似症狀,請佩戴口罩後就醫評估,並告知可能的接觸史。 我該如何照顧家中的 COVID-19 確診病患? 如果很不幸地,你的家人或同住者有 COVID-19 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這麼做: 照顧病患 1. 提供確診病患生活所需,提醒他們多休息與飲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2.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在休息數天後症狀可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但須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3.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


新冠肺炎

居家隔離、檢疫等相關規定|三級警戒、戴口罩、少出門、少聚會、下載防疫 app

全台戒備!戴口罩、少出門、勤洗手、下載防疫 app 四月底爆發的本土群聚感染仍持續延燒,三級警戒也延長至 6/14,請民眾一定要做好防疫措施,配合目前的政策,出門全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以免受罰,並請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和外出,並記得勤洗手、消毒,若透過防疫 app (點這裡下載)發現自己和確診者的足跡重疊,也請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並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和監測。(疫情最新消息請點這) 目前本土疫情持續擴大,確診者足跡遍布北台灣和數個縣市,除政府與民間共同落實防疫措施外,有疑似症狀請立即通報並就醫;另呼籲民眾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可以馬上得知是否有和確診者接觸風險,如接收到提醒通知,請撥打 1922 與防疫人員聯繫。 (「台灣社交距離」防疫 app – 點我下載,或掃描指揮中心提供之QR Code,app 操作教學請參考衛福部教學簡報。)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及相關規定 台灣在疫情把關上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也正因此,我們在這個關鍵時刻更要繃緊神經,全民齊心做好防疫、守住這道防線;當民眾若收到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的通知,請務必遵守通知書上的每項規定。以下 Hello 醫師將整理三種防疫分級及注意事項。 一、居家隔離 對象:與確診者有一定接觸者 居家隔離主要針對「與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有接觸」的人,例如:為預防醫院感染事件擴散,和華航諾富特群聚感染案,匡列相關接觸者,避免疫情持續擴大。 (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二、居家檢疫 對象:所有入境人士 居家檢疫是針對「所有入境人士」,只要入境一律居家檢疫 14 天,並在期間結束後自主健康管理七天,衛生主管機關除了會開立「居家檢疫通知書」外,也會每天追蹤兩次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之注意事項 根據為福部公告之「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對象應遵守及注意事項」,請接到居家檢疫或收到居家隔離通知的民眾務必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1. 皆不得外出、同住者注意防疫 居家檢疫 / 隔離期間,民眾必須留在家中或住宿地點,隨時配戴口罩且不得外出;同住者也請盡量分開居住,一同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包括配戴外科口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每日消毒共用生活區域,並儘可能保持一公尺以上的適當距離。(指揮中心在 1/15 宣布針對入進居家檢疫者,實施一人一戶新制) 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居家檢疫期間須自主詳實記錄體溫及健康狀況,每日亦有相關單位主動關懷聯繫,如出現不適症狀,應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2. 配合關懷追蹤機制、手機記得開機 居家檢疫 / 隔離者將透過手機設定之「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以手機定位系統提醒民眾勿離開檢疫範圍,民眾須保持手機開機並留意電力是否充足;若民眾沒有手機,則發放防疫手機以供使用。 民眾除提供手機號碼供追蹤外,也記得回復雙向簡訊等必要關懷追蹤機制。 3. 購物等生活需求請人幫忙,關懷中心也可協助 指揮中心表示,居家檢疫/隔離期間,民眾可請家人及同住者幫忙,或透過網路購物、外送平台等管道滿足飲食、生活物品需求;若獨居且無人可協助,可洽詢各縣市關懷中心。 4. 出現症狀怎麼辦? 居家檢疫期間須自主記錄體溫及健康狀況,如果民眾出現咳嗽、發燒、腹瀉、嗅味覺異常等 COVID-19(武漢肺炎)疑似症狀,或有其他身體不適症狀,請佩戴外科口罩,並主動聯繫衛生局、關懷中心或撥 1922,未經上述程序不得逕行外出就醫。(延伸閱讀:Covid-19確診、接觸到新冠確診者怎辦?注意事項與症狀一覽) 如是其他疾病,如慢性病等就醫需求,可透過安排視訊醫療問診,並可請家人代替領藥。此外,如醫美、健檢等非緊急必要的醫療需求,請檢疫/隔離期間結束後再行就醫。 三、自主健康管理 對象:一定期間內「申請赴港澳獲准者」、 為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者、政府特別提醒的民眾。 需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政府會特別提醒,例如之前活動史符合鑽石公主號、敦睦艦隊案例的足跡;或是先前部桃門急診就醫病人及工作人員等。至於五月的華航諾富特群聚案,指揮中心則建議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如有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應配戴醫療口罩前往就醫,且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資料來源:衛福部臉書) 自主健康管理注意事項 根據疾管署發布之「自主健康管理應注意事項」,收到通知的民眾請遵照以下自主健康管理措施。 接受採檢者不可外出:從醫院採檢回家後,在通知檢驗結果前,請務必留在家中,不可外出。 勤洗手、戴口罩:經常使用肥皂或酒精性乾洗手清潔手部,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避免觸碰眼口鼻:盡量避免以手接觸眼睛、鼻子或嘴巴,當接觸到打噴嚏、咳嗽的口鼻分泌物時,請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淨。 早晚量體溫:每日早、晚各量一次體溫。 避免外出、維持社交距離: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如需外出應全程戴醫療用口罩。 生病在家休養:如有生病症狀,應於家中休養並配戴口罩,如口罩沾上口鼻分泌物請內摺丟棄,並更換新的醫療級口罩; 症狀嚴重主動通報:如果持續有症狀且有加劇情形,請主動通報地方衛生局/所或撥 1922,並由其協助就醫。 違反規定之相關罰則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若違反相關措施,最高可罰 100 萬元罰金,並強制集中檢疫;若不幸染病,違反相關措施將危害更多民眾的健康安全,切勿以身試法、害人害己。 如民眾仍有疑慮,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 1922(或 0800-001922),另外也有 1925 安心專線,由政府提供 24 小時免付費的心理諮詢服務。 更多關於 COVID-19(武漢、新冠肺炎)的資訊,建議參考「疾管署常見問答 Q & A」


新冠肺炎

居家隔離還能哺乳嗎?孕婦要產檢怎麼辦?婦產科醫師為你解答

台灣在去年(2020 年)的新冠肺炎防疫成效相當不錯,甚至讓許多民眾放鬆了警戒,但最近連日確診人數破百,全國已進入三級防疫警戒。如果懷疑自己染疫,卻無法立即就醫或採檢,最好先採取居家隔離的方式,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人。 然而,如果本身是孕婦或是家中有小小孩,該如何落實居家隔離,避免家人間交互傳染,讓疫情擴大呢?Hello 醫師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郭安妮,為居家隔離的孕婦和哺乳照護的疑問。(推薦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Q1:請問醫師,懷孕但必須居家隔離的話,該注意哪些事? 其實在居家隔離的注意事項上,孕婦與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如果家中有小小孩或老人,這些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在防疫措施的落實上,就要更加仔細,或者你也可以考慮選擇防疫旅館,或申請集中檢疫,免除自行居家隔離的不便與風險。以下為居家隔離者的防疫須知: 遵守規定:14 天內不可外出、每天測量體溫兩次並記錄下來、配合衛生機關的每日追蹤、有任何症狀請先通報,勿自行就醫。 衛生習慣:勤洗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戴口罩、避免碰觸臉、口、鼻。為了避免傳染,與居家隔離者共同生活的親友或家屬應該「一人一室」,浴廁、寢室、活動空間,都應該盡量獨立開來,彼此保持 1.5 公尺的距離。 環境清潔:每天都要進行消毒,並使用當天泡製的漂白水。你可以使用 1:100 的稀釋漂白水(500 ppm)清潔家具、廚房等一般環境;浴室或馬桶表面則應使用 1: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 ppm)消毒。室內空氣則需靠良好的通風以維持空氣清潔 居家隔離可能會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心情,如果需要心理諮詢或其他協助,可撥打衛生福利部防疫心理健康諮詢安心專線 1925。(推薦閱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 Q2:居家隔離者可以哺乳嗎? 如果媽媽只是與確診案例有接觸史,並未確診新冠病毒,那麼哺乳是可行的,但為了盡可能降低傳染給嬰幼兒的風險,媽咪們無論在接觸嬰兒、使用擠奶器、奶瓶或任何哺乳相關用具前,都要先洗手,並且隨時配戴口罩,特別是在親餵寶寶或進行其他與嬰兒有接觸的行為時。 不過仍建議哺乳的媽咪們可以將母奶先擠出保存,由其他健康者來照顧和餵養寶寶,降低寶寶受飛沫或接觸傳染的風險。(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Q3:居家隔離期間要產檢怎麼辦? 孕媽咪們如果需要居家隔離,很有可能碰到需要產檢卻無法出門的狀況。在一般狀況下,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應等到隔離期滿再產檢,但若媽咪已懷孕超過 36 週或是屬於高風險孕婦,那就需要盡快聯絡衛生單位就醫,醫院會安排獨立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進行產檢或者生產。 Q4:孕婦確診會傳染肚子裡的寶寶嗎? 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的報告中,研究團隊對有新冠病毒症狀患者的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皆為陰性。 然而,中國已經出現由新冠確診的母親,生下的新生兒也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案例,因此目前無法排除母嬰垂直感染的可能,但確切途徑為何仍需更多研究。 Q5:有遠距離產檢嗎? 在防護新冠肺炎上,媽咪們可能會希望有遠距離產檢可以替代親跑一趟,不過目前僅有少數院所提供此種產檢方式。 ※小提醒:如果有任何懷孕或產後健康相關問題,可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 0800-870-870,或者你也可以在孕產婦關懷網站找到孕期照護資訊。另外,所有與防疫相關的疑問,都可以撥打防疫專線 1922。


新冠肺炎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到 2020 年 4 月 5 日止,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已超過 121 萬人確診,182 國遭到侵襲,六萬六千多人死亡(註1)。不少國家在這一波無可避免的疫情中,陷入社區危機,並且陷入資源大量耗用,因此社區防疫愈顯重要,而約莫在 3 月 10 日,義大利已經發布全境封城的訊息。 新冠病毒粗分為 L 型與 S 型 根據中國武漢專家在大流行期間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按照核酸序列,粗分為 L 型與 S 型,L 型佔 70% 且症狀較明顯,是造成武漢初期大量死亡的可能原因,S 型佔 30% 而症狀較輕微,也就是目前可能的無症狀感染者的來源。 總體而言,L 型在警戒心較強,考驗衛生體系可否即時有相對應的隔離措施,則可以阻絕感染的擴散,然而在第二波全球大流行的過程中,S 型可能才是主要,正因為是它的特性是症狀輕微,而更難被第一線人員及民眾警覺而防範,包含無症狀感染者與周遭的人共同生活,失去戒心之下「船過水無痕」的接觸或飛沫感染,所以考驗的不再是隔離政策,而是全民衛生習慣,包含洗手以及在正確時機戴口罩,還有公共設施與社會制度的防疫設計。 但是以台灣目前的經驗,因為超前防疫奏效,阻絕症狀明顯的 L 型,社區感染則可能是以 S 型為主,死亡率相對低,目前全球死亡案例發現,多為超過 50 歲成人與多重慢性病長者,還有抽菸史的族群死亡率較高,可顯見對於特定族群有一定攻擊能力,可能是病毒 S 蛋白親和人類肺泡修復性ACE2蛋白所致,對慢性病族群的負擔尤其高。 如果衛生決策者把新冠肺炎當成流感,這並不確實,也是加大社區傳播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公布流感與新冠肺炎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的治療主軸為支持治療,亦依靠實驗室Real time PCR(註2)確診,而消耗大量醫療動能、以及增加病人確診前的時間差,與繼續感染他人的風險。因為目前快篩試劑、抗原追蹤、疫苗都還在研發階段,要經過很嚴格的認證過程直到基層醫療體系可以普及使用時,早就過了疫情的高峰非常久了,整套治療指引發展完成並適合國家醫療體系使用時,它也不再是「新興」傳染病。 對慢性病族群與醫院型態的負擔 整合醫學科的特色,是特別注重基層照護病患上的策略整合,避免無效、浪費與有害的醫療,這在老年與慢性疾病族群上特別明顯,不論傳染病或非傳染病。 不管是在已開發國家高齡社會慢性病人口增加,或是開發中國家慢性病年輕化的現象,為了減輕醫療資源的耗用,我們會鼓勵分級,增加基層社區機構的自治與守門功能,並強調向下轉銜照護,避免過度濫用醫學中心、不必要的高端醫療造成制度與病人本身的負擔。 但是新興傳染病的防疫會打破這個法則,首先,它需要高度上至下(Top down)控管、製作統一標準的政策。再者,基於基層如診所或小型地方醫院,其建築設計與應對能力面對防疫需求,不若大型建築的醫療機構能做到提前分流以減少其他病人風險,求診會被指定以建築與資源都有優勢的大型機構為優先。最後,如果該國的大型醫療機構是以綜合醫院為主,更是增加困難,院內病人即便分流也有無可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以上將影響到非此次新冠肺炎的原本慢性病族群,並延後他們的治療,無可避免大量資源將遭到耗用。 況且面對新興傳染病,快篩試劑與抗原檢測還沒整個分配下來,由於區域醫院體系送檢體至指定實驗室,比送到醫學中心有更長的等待時間,危險程度是不亞於醫學中心的。 「跳島戰略」與「分艙分流」的準備 在台灣的SARS(註3)經驗培養出的觀點,封城不具效益,因為得知消息者會提前離開封城區域,而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染,台灣所應對的措施除了成功的社區自主健康管理,醫院設施間是專責醫院與轉銜系統構成的「跳島戰略」,對醫院內則是「分艙分流」,確實精細運用醫療資源處理好每一個病人。 圖表1:台灣超前部署流程示意,確診病患將進行分流管理與專責醫院,這轉診系統被稱為跳島戰略。然而在未確診的疑似病人則有很大的彈性,前期可以集中管理,隨著疑似案例數增加,則政策上需要考慮回歸社區管理,所以內科病房與社區醫學的體系整合,就相當重要。 可以的建議是,以台灣在 2003 年 SARS 和平醫院事件之後建立的制度,規劃各區在新興傳染病期前就準備好專責醫院,專門性接納這樣新興傳染病的病人集中管理,這不是只有傳染病,任何公共衛生災害造成的大量傷患都適用,而且適當劃定區域的專責醫院,有助於即時計算適用床數與人力,也準備好病人轉送的轉銜的「跳島戰略」。 「分艙分流」則是院內管理最重要的一環,由於無法排除新型冠狀病毒空氣傳播,篩檢發燒站外推至醫院急診之外是第一部提前分流,對醫院內呼吸道傳染疾病的病人與其他病人的動線區隔,還有疑似病人病房盡量一間的處理,都是大大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的機會。   圖表 2 與 3:因為超前部署,降低疫調負擔,並採行有效的分流管理,不會導致台灣在 2003 年 SARS 的覆轍。台灣在 SARS 的經驗,境外案例三週內隨即帶來境內確診巨大的影響,而在今年 COVID-19 […]


新冠肺炎

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爆發至今,疫情重災區從一開始的亞洲、歐洲、北美洲,到現在的中南美洲與非洲,世界各地都有病毒的蹤跡,在研發解藥及疫苗的同時,各國也想方設法要在短時間內測試出病毒。 根據美國 CNN 報導,最常見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有三種,分別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PCR)、抗體檢測(Antibody tests,或稱 Serology tests)和抗原檢測(Antigen tests),本文就為您介紹新冠病毒檢測方式的不同之處、檢測結果的判讀以及其他種類的檢測方法。 PCR 檢測與 Real-time PCR 檢測的差別 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PCR 檢測是最為常見,且準確度較高的檢測方式。每個細菌都有自己專屬的遺傳密碼,而要進行 PCR 檢測新冠肺炎時,檢疫人員會先用鼻咽拭子,從病人的鼻子或咽喉後部收集分泌物,再將採檢到的咽喉棉棒(Throat Swab)或痰液樣本(Sputum sample),利用儀器放大檢視,並找尋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排列。然而,即使是目前最好的採檢方式,PCR 檢測仍有缺點。PCR 檢測除了需要專業的醫療用品外,器材也要價不菲,更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採檢,但美國 CNN 報導,突如其來的龐大檢測需求,已經讓美國醫療體系難以支撐,他們甚至連試紙都不夠用。 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則是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eal-time PCR),又稱定量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qPCR)。Real-time PCR 和 PCR 最大的不同是,細胞的 DNA 在進行 PCR 檢測時,會經歷變性(denaturation)、引子黏合(annealing)和引子延長(elongation)等三個階段,並且不斷循環;而 Real-time PCR 則能透過螢光試劑蒐集 PCR 的數據,相比之下,Real-time PCR 較 PCR 省時。(同場加映: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抗體檢測 掌握病毒擴散範圍 一般來說,當人體遭受病毒入侵時,身體就會產生抗體,因此抗體檢測並非檢測病毒本身,而是檢測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已產生抗體對抗新冠病毒。抗體的分子是由蛋白質構成,並藉由血液樣本進行檢測,醫護人員會透過手指或是靜脈採集血液,再交由專家小組鑑定血液樣本中是否有專門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因此抗體檢測又稱為血液或血清學檢查,以下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主要鎖定的2種抗體類型: 免疫球蛋白M(IgM):在感染後兩星期內,脾臟會大量生產 IgM 抗體,因此檢測結果若為陽性,代表近期或正在感染中。 免疫球蛋白G(IgG):大約從感染後四星期開始,人體會產生 […]


新冠肺炎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目前在全球已突破5百多萬人確診,而這波如此嚴重的疫情,在某些科學家眼中並不算在意料之外,2017年時代雜誌(TIME)上名為「警告:人類還沒準備好面對下一波瘟疫」的文章,介紹了A型流感病毒H7N9。而人類歷史上其實早已出現過許多次的傳染病大流行,已下介紹歷史上的知名的大規模流行傳染病。 [covid_19] 黑死病 西元1346~1353年的黑死病(Black Death)可說是中世紀最大的瘟疫,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和蝨子,這些跳蚤和蝨子在叮咬老鼠之後,沾到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再叮咬人類而造成傳染。黑死病的症狀包含發燒、身體虛弱、腹痛和打冷顫等,又因為患者的身體組織會出血、變黑,所以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最一開始是從亞洲開始,散播至歐洲,科學家估計,造成當時約一半的歐洲人口死亡,以長遠的影響結果來看,黑死病的爆發,大幅減少了歐洲的勞動人口,不但造成奴役制度瓦解,也導致之後的文藝復興及宗教革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死病並不是只有這一次,之後包括西元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西元1720-1723年的馬賽大瘟疫,和西元1770~1772年的莫斯科瘟疫,雖然科學家無法確定這幾次的病毒是否完全一樣,但可確定的是,這幾波瘟疫都造成逾10萬的死亡人數。(推薦閱讀: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除了黑死病之外,歷史上也有其他的傳染病大流行: 16世紀Cocoliztli瘟疫大流行 Cocoliztli在阿茲特克語的意思是「害蟲」,Cocoliztli大流行發生在1545~1548年的墨西哥及中美洲,是一種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造成了1500萬人死亡。201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從傳染病死者的遺骸中驗出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門氏菌會引起傷寒(Typhoid fever),症狀包含發高燒、脫水(Dehydration)以及腸胃道等相關問題,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許多,沙門氏菌仍是不可輕忽的細菌感染之一。 16世紀的美國瘟疫大流行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15~17世紀時期,而16世紀登陸美洲的歐洲人,除了進行貿易運輸,也將天花(Smallpox)也散播出去。當時稱霸美洲的2個帝國,分別是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許多科學家認為,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最後之所以會被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攻陷,主要原因是來自天花。那些感染天花的士兵,因健康不佳使整體防禦力衰弱,或是因為太多人死於天花,兵力短缺,使帝國走向崩塌。 1793年費城黃熱病爆發 1793年的費城夏天特別熱、特別潮濕,這樣的天氣也是和蚊蟲孳生,蚊子就是黃熱病(Yellow fever)的主要傳播媒介。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進入中毒期的病人,在7~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雖然之後隨著天氣轉冷、蚊子不再出現,病毒也停止傳播,但已經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西元1918年1月~1920年12月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是H1N1新型流感,即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爆發的範圍涵蓋南太平洋到北半球,再加上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大部分民眾營養不良、士兵群聚感染,造成約5億人感染,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1/4。雖然叫做西班牙流感,但其實病毒起源地不是在西班牙,只是當時參戰國家為了避免影響士氣,管制了媒體報導疫情的數量。西班牙當時並未參戰,因此大幅報導流行病在當地的影響,其他國家也誤以為只有西班牙疫情嚴重,所以稱為「西班牙流感」。 2009 年的H1N1豬流感 H1N1屬於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發源自墨西哥,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H1N1傳染期間大約有1億4千萬人感染,死亡人數大約介在15萬1700~57萬5400人,H1N1的感染者大多是小孩或青壯年,死亡人數約有80%是65歲以下。學者專家認為,或許是因為年長者已經養成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甲型流感病毒,所以感染者相對少。而現今H1N1的疫苗已經包含在流感疫苗裡。 2014~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的幾內亞共和國確認了第1個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Disease)患者,之後病毒迅速在西非各國擴散,較遠的美國、歐洲也有零星確診。從西元2014~2016年間共2萬8600人感染,1萬132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在更早之前就有了,1976年的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就已經有案例,且病毒源自蝙蝠,不過伊波拉病毒的疫苗至今還在研發。 2015至今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由茲卡病毒引起,多在中美洲與南美洲流傳,美國南方也有些許案例。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蚊蟲叮咬,特別是黑斑蚊,又稱伊蚊、斑蚊或艾迪斯蚊;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或是垂直傳染,造成新生兒天生缺陷。


新冠肺炎

中藥對新冠肺炎那麼神?治療成效報您知

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TCM)和西藥長久以來一直都存有其獨派說法,即使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挑戰,兩方仍是各持己見,非要爭個輸贏。事實上,中西藥皆有優缺,本文將列出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的功效和限制,在此提醒民眾,千萬別使用效用不明的藥物,而因為傳統中藥通常是由數十種草藥熬煮而成,使其成分變得更加複雜,若未經專業醫師就服用,恐帶給身體不確定的健康風險。 [covid_19] 4種中藥調湯輔助治療 根據英國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衛生與社會保健系所的研究,中藥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氣(Chi,中醫相信它是一種生命能量彰顯),進而保護身體不受病毒攻擊,並維持免疫系統的日常運作。雖說中藥只是輔助治療的角色,但有不少中國的研究卻指稱僅憑服用中藥就能緩解新冠肺炎的症狀,並達到痊癒的狀況,不過成功的機率仍是非常困難的,此外,配藥師還得針對病人情況做調整。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劉建平教授指出,在眾多中藥分類與調和,有4種湯劑(Decoction)對治療新冠肺炎比較有效,它們分別是:清肺排毒湯(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甘草乾薑湯(Gancao Ganjiang Decoction)、射干麻黃湯(Shegan Mahuang Decoction)、清肺頭泄扶正湯(Qingfei Touxie Fuzheng Decoction)。 而當中以清肺排毒湯的療效最好,它源自於漢朝末期用以治療傷寒病(Cold damage)的中醫理論,由21種草藥、4種調和配方製成的。雖然清肺排毒湯受中國中醫藥管理局(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NATCM)所推薦,但其治療程序仍要視病況做調整,此外,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獲取草藥恐怕是最難跨越的障礙。以美國為例,藥材之一的麻黃(Ephedra sinica)販售就要經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嚴格把關;細辛(Chinese wild ginger)則是被禁的草藥。 甘草或有效但有副作用 在清肺排毒湯眾多草藥中,甘草(Licorice root)算是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歐洲及亞洲地帶的土生「雜草」,於很久以前就被古埃及人和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ic)信徒列為傳統醫學的珍寶之一。其實,早在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又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期間,學者已發現有些人因為服用了含甘草的中藥,所以沒有被感染,而關鍵就在它含有三萜類(Triterpenoid,一種植物性化合物),特別是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甘草酸苷(Glycyrrhizic acid)對於控制SARS冠狀病毒(SARS-CoV)非常有效。 從實驗研究的觀點看,因應新冠肺炎相似SARS病毒,或許甘草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請民眾不要擅自服用甘草的藥物,並務必小心不肖廠商的欺騙手段。 且先不說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有任何醫藥產品可達治療與預防效果,甘草的副作用對罹患慢性病者也很危險,包含有:頭痛、月經沒來、性慾冷卻、勃起困難、肺水腫(Pulmonary edema)、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壓、血壓過高性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低鉀血症(Hypokalemia)、肌紅素蛋白尿(Myoglobinuria)、偶發性腦損傷、嗜睡、肌肉消瘦、四肢麻痺、疲倦、虛弱。


新冠肺炎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全球疫情的波及,有的人會意識到自己對性的渴望愈來愈大,這或許是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在家的時間突然變長,大幅少了平日生活上的刺激,而恐懼死亡的強烈情緒也被證實能激起我們的性慾望,專家們將此稱之為「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y)。本文將舉出7種性興奮類型,在疫情如此緊張的時刻,除了可以藉此機會檢視自身的生理需求,您也可以在性生活上做些調整,以夫妻為例,請確保彼此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分開獨處的時間,並避免把話題都聚焦在疫情上,適時的放鬆才能幫助更保持樂觀。 [covid_19] 1. 憂鬱式性興奮(Melancholy horny) 這一種性興奮相當常見,多數人都會有慾火焚身的時候,但因為害怕疫情惡化,所以他們還是會乖乖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則。不過,要壓抑住內心澎湃的情緒和性慾,簡直是極其難受,較好的舒壓方式可能是找家人或朋友暢聊一番,當然是保有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前提下。 2. 下午茶性興奮(3p.m. horny) 下午悠閒地喝杯咖啡,有的人即使是居家隔離也要活得有品味,而所攝取的咖啡因(Caffeine)可能就會把能量都傳送到性器官,進而刺激性慾,但這純粹只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假設。 3. 自誇式性興奮(Performative horny) 這類人擅長在社群網路公開自己的近況,包含自身的性慾狀態,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或可能真是有性興奮的感覺,其動機和真相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因為其網路的高曝光率,他們的行為也會成為身邊人談論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其發表的內容通常都圍繞著多麼思念過去的性愛、性愛中做過的瘋狂事情等等讓人搖頭的行經。 4. 嬉鬧式性興奮(Frisky horny) 與其說對性愛渴望,這類人更求社會互動與連結,他們之所以想要性興奮,只是因為單純想要為生活增添些自我滿足感,舉例來說,由於無法參加多人派對的活動,他們可能會嘗試用簡訊或電話跟性愛對象聊色。 5. 探索(好奇)式性興奮(Curious horny) 一個人在家沒事做,有的人亦會把握機會探索平常不會做的事,這類人會用這段時間好好研究自己的生理和性愛層面,若是單身,可能就會看色情網站和手淫;而對情侶、夫妻來說,或許嘗試新的性愛姿勢、使用性愛玩具是新的消遣方法。 6. 目標導向性興奮(Goal-oriented horny) 有別於探索式性興奮,這類人很清楚自己身體生理的需要,他們想要手淫就手淫,想要聊色就聊色,有些人也會先於網路約會,待疫情結束再約對方進入性愛關係。對他們而言,不管任何時候,設定目標且如期執行才是重要,即使是性愛之事也不例外。 7. 不計後果性興奮(Dumbass horny) 這是7種性興奮類型中最要不得的,因為他們不願遵守防疫條規,只為滿足性慾而行動,進而危害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命。在此提醒民眾要對所做的行為負責,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許這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