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問題之一,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家長在心焦之餘也容易忽略。《Hello醫師》帶您了解嬰兒泌尿道感染時有何症狀,哪些原因會造成寶寶泌尿道感染,以及如何加以預防。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4大原因
泌尿道感染並非只有成人才會發生,當大人一時不察,其實寶寶更容易出現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因細菌性感染而引發的泌尿道感染,這也是寶寶發燒的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2個月~2歲的嬰幼兒,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約5%左右,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引起寶寶泌尿道感染的主因,大多是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所為,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常經由會陰上行而感染尿道。
引起嬰兒泌尿道感染的4大原因:
- 衛生不良:寶寶排泄後沒有仔細清潔或勤換尿布、便後清潔方式不正確、憋尿、飲水量少都會增加感染機會。
- 免疫系統未成熟: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整,泌尿道感染時很容易併發敗血症,且1歲以前的男嬰比例高於女嬰。不過女生的尿道短、較靠近肛門,1歲以後感染機率也大為提高。
- 先天結構異常:先天性的泌尿道狹窄和膀胱輸尿管逆流,則是較常見的先天泌尿道異常。
- 尿路阻塞:如腎結石、腎腫瘤。
嬰兒泌尿道感染症狀不明顯
一旦寶寶泌尿道受感染,即會出現常見的症狀如:發燒、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各年齡層的嬰幼兒則會出現以下不同症狀:
- 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發燒、食慾減弱、活動力低、呼吸變快,嚴重時會有敗血症的症狀,如躁動不安、發抖、昏睡。
- 嬰幼兒(出生1個月至2歲幼兒):主要以發燒為主,有些會出現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生長緩慢、延遲性黃疸情況。
- 兒童(2歲以上的幼兒):出現成人泌尿道感染的典型症狀,像是發燒、頻尿、排尿疼痛、血尿。
不少小孩的泌尿道感染都會以發燒為表徵,加上還不太會以言語或其他方式表達疼痛,若遇到發燒且已排除腸胃道、呼吸道的症狀時,可先釐清是否為泌尿道發炎。
如何診斷寶寶泌尿道感染?
若寶寶疑似有泌尿道感染跡象,醫師大多會透過下列方法檢查:
- 尿液檢查:若尿液檢查發現白血球數目加大於30/uL,即為膿尿,需進一步做尿液細菌培養。
- 腎臟超音波檢查:了解腎臟大小、外形是否有水腎,也可以檢查膀胱是否有異常。
- 腎核子掃描:檢查兩側腎臟的功能,以及是否有結疤、異位。
- 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檢查尿液是否有從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
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泌尿道感染指的是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受到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犯,因無法適時排除,而可能引起的感染;細菌感染最為普遍,其中尤其常見的是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當這些細菌或微生物由尿道侵入,人體可能會出現頻尿、尿急、灼熱感、疼痛等症狀。本文將告訴你如何保護泌尿系統,從生活及飲食建立習慣,以維持泌尿系統的健康。
嬰兒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方法
若確定寶寶為泌尿道感染,以下為治療方法:
- 為避免併發敗血症,醫師大多會建議以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為治療方法,完整療程約需1~2周
- 若已發生較嚴重的腎臟發炎,療程則需治療近3周
- 若是寶寶被診斷為先天性的泌尿道異常,則依嚴重程度需接受長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或透過外科手術進行矯正,以免因反覆感染而併發其他風險。
預防嬰兒泌尿道感染從居家照護做起
為了不讓感染再次發生,提醒父母們不妨自下列4點做起,照顧嬰幼兒的泌尿健康:
- 定期回診:透過定期的尿液檢查以確保治療有效。
- 勤換尿布:避免細菌滋生,降低寶寶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 教導小孩多喝水、勿憋尿。
- 保持嬰幼兒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爽。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