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健康

在 2026 年,每五個台灣人就有一人年滿 65 歲,每個人都會逐漸老化,學習如何越活越健康是每個人都要關心的課題! 想要健康老化、健康到老,除了身體要顧好之外,老人也要多參加各式活動、維持社交生活,才能保有身心健康。

基礎知識

高齡健康

破解老化14大關鍵,解碼《Cell》論文「精準老化醫學」新藍圖

編按:陳立洋博士的這篇論文指出,傳統醫學常只針對單一疾病治療,卻忽略「老化」其實是許多慢性病的共同原因。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已經找出十四項與老化有關的關鍵機制,例如 DNA 受損、慢性發炎、粒線體功能下降,甚至心理社會孤立等。作者 Kroemer 教授提出「精準老化醫學」的新概念,主張應該針對個人體內的老化因子,透過基因、蛋白質、代謝等分子數據分析,精準預防和治療老年疾病。這種做法不同於以往只在疾病發生後才治療,而是希望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針對老化本身做管理,延長人類的健康壽命。未來要落實這個概念,還需要更多生物標記的開發、臨床驗證和跨領域合作。這篇文章為未來個人化抗老醫療指出了清晰方向。 一、精準老化醫學的開場 全球人口老化已成為當代醫療體系前所未有的挑戰1。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與癌症)也日益普遍2。傳統醫學通常以零碎方式處理這些疾病,專注於某特定器官或在疾病出現後加以治療3。 然而,此方法常忽略了同時導致多種疾病的根本生物機制。 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老化本身」正是這群慢性病共同的主要風險因子2。因此,針對老化的根本成因進行干預,有望同時減輕多種疾病的負擔,不僅延長壽命,更延長「健康壽命」,換言之,即維持良好健康狀態的生活期。 為因應這項挑戰,「老年醫學科學(Geroscience)」應運而生,專注於探索驅動老化的基本生物機制5。該領域的核心理念為「老年醫學假說(Geroscience Hypothesis)」,亦即透過針對這些基本老化機制進行干預,有可能延緩、預防或同時治療多種與老化相關的疾病與病症,從而延長健康壽命4。 目前已有重大進展,科學家已逐步確認與描述這些老化的核心機制,並將其稱為「老化的標誌(Hallmarks of Aging)」 7。這些基礎知識也催生了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實際健康效益的努力。 由 Guido Kroemer 及其團隊於 2025 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綜論文章〈從老年科學到精準老化醫學:理解與管理老化 (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正值當前時代轉折點之際,成為一篇極具指標性的貢獻作品7。 這篇論文(後稱 「本論文」)整合了目前對老化生物學的最新理解,並提出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實踐框架—— 精準老化醫學(Precision Geromedicine),主張將此領域的知識以個人化、具針對性的方式應用於實際干預。 作為發表於高影響力期刊的重要論文,本論文的目的在於彌補基礎研究(老年科學)與臨床應用(老化醫學, Geromedicine)之間的鴻溝,同時可能重新定義並擴展傳統的老化標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未來策略12。 本論文所提出的「精準老化醫學」概念,以及老年科學作為一門正式領域的建立,象徵著該領域的重大轉折點。 這項發展標誌著該領域正從基礎發現邁向強調健康壽命延伸(Healthspan)的轉譯實踐階段10。 這樣的觀點轉移,從治療單一疾病的模式,轉向將「老化」作為共同核心病因加以整體對應,可能代表醫學的一次典範轉移,而精準老化醫學正提供了這場轉型的實踐框架2。 本文將對 Kroemer 等人於 2025 年發表的文章進行全面分析,內容涵蓋其主要目標、核心概念定義、探討的老化機制、提出的管理策略、老年醫學科學向精準老化醫學的轉變、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並簡單介紹第一作者 Guido Kroemer 的背景與貢獻。 二、Guido Kroemer 簡介 了解第一作者 Guido Kroemer 的貢獻與專業背景,有助於我們掌握該篇《Cell》綜述文章的深度與聚焦方向。Kroemer 教授是當代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極具聲望且影響力深遠的科學家,尤其以其在細胞死亡、自噬作用、粒線體功能、癌症生物學及老化研究上的開創性工作而廣為人知15。 Guido Kroemer, M.D., Ph.D., PU-PH  Kroemer 的研究生涯中有多項突破性發現。 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證明粒線體膜的通透性改變是細胞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的關鍵步驟之一。他的實驗室深入解析粒線體介導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揭示癌細胞如何藉由抑制這些路徑來存活。他亦發現了「誘導凋亡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蛋白,並釐清其在細胞凋亡中的角色。 此外,Kroemer 教授對「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也有重大貢獻。ICD 是一種可活化免疫系統的細胞死亡形式,與癌症治療與免疫監控密切相關。他的研究還涵蓋其他受調控的細胞死亡機制,例如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及自噬作用15。 自噬作用是細胞清除與回收受損組件的關鍵機制,Kroemer 教授對其在細胞適應、壓力反應、免疫、癌症與老化中的角色進行了深入探究15。他的團隊辨識出數種可調控自噬作用的內生代謝物(如spermidine)與細胞外蛋白(如 DBI/ACBP),為未來療法開發提供可能靶點。由於粒線體在細胞死亡、代謝與訊號傳導中的核心角色,Kroemer 也被視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粒線體研究者之一15。 在癌症研究方面,他亦涉足甚廣,涵蓋腫瘤代謝、腫瘤微環境、抗癌療法機制,以及免疫治療策略的開發15。他對癌症與老化的相似性也提出關鍵性見解,特別是將癌症中的致癌基因(Oncogenes)與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s)概念,延伸到老化領域中的「老化基因(Gerogenes)」與「抗老化基因(Gerosuppressors)」的構想,並於多篇論文中進行闡述23。 Kroemer 教授亦為《Cell》於 2013 與 […]

看更多 高齡健康 相關文章

高齡健康

【退休生活】嚮往還是害怕?6種退休型態展開人生下半場

沒有人會想一直工作到老,當到了一定的年齡或存夠錢了,多數人都會選擇離開職場,展開退休生活,也有人可能因為不可預期的外力而被迫提早告別職場。退休可說是人生的另一階段,看似無憂無慮,但那只是剛開始的幾個月而已,退休人士除了要面對健康與經濟的變動,還有情緒和心態的調整。心理學家提出6種退休生活型態,幫助考慮退休的您順利過度進入退休生活。溫馨提醒,卸下工作應當要活得輕鬆自在,不應使您更感壓力。 6種退休生活型態 退休過渡期涉及很多因素,也許今天覺得很開心,但明天起床可能又感到空虛不已,也正因為如此,很多退休人士會加入義工的行列,或積極參與各樣社區活動、常常約朋友出去運動,並努力讓自己享受每一天。一般上,為了讓經濟負擔不至於過重,夫妻不會一起退休,所以,不管是丈夫或妻子退休,雙方都當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多點體諒和包容,生活才會愈老愈幸福。 沒有工作並不代表放棄有意義的生活,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過一個自我充實的生活。除了因不再有收入須重新審視對金錢消費的習慣,還包括生活秩序和決策安排,並明白它或許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時,也要顧及身邊人的需要和感受。好比說,退休會帶給伴侶和孩子怎樣的影響。對此,美國諮商心理師南希施洛斯伯格(Nancy K. Schlossberg)舉出6種面對退休生活的心態,以下帶您一一了解。 工作狂(Continuer):這種類型的人眼裡沒有退休,他們熱愛工作,所以會用其專長和技能繼續付出。 冒險者(Adventurer):冒險者有明確的目標,而且是沒有做過的工作或新的領域,例如從辦公室生活轉向經營老家的雜貨店。 探索家(Searcher):他們熱愛從錯誤中學習,嘗試新的事物,可能會花很多時間琢磨新事物,慢慢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自由滑翔者(Easy Glider):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包袱,這類人可以享受無工作行程的日常,對他們來說,這樣沒計畫地度過一天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們可以花一整天宅在家追劇,也可以隨時開啟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 旁觀者(Spectator):他們仍然關心社會與時事議題,但是想改做個旁觀者,繼續觀察過去工作的相關領域和世界的發展,然後坐在咖啡廳和朋友暢聊八卦。 退縮者(Retreater):退縮者可能會先暫停、重新調整生活的步調,找出退休後的新人生;但有些人可能就此停滯不前,變成宅在家追劇滑手機的沙發馬鈴薯。 退休壓力反更大 孤獨是惡化主因 根據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簡稱BPS)的資料,退休在生活壓力事件中排名第十,包含退休後的生活、感情狀態、與社會的連結、身體活動等等因素。雖然工作壓力不見了,但人與工作的感情,以及經歷了數十年的生活習慣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調整過來的,加上老化的負面影響,都會帶來身體和心理健康上的改變。 其中要特別留意的是孤獨感,切勿刻意孤立自己,變成孤獨老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往往是惡化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它甚至會比肥胖症(Obesity)還要危險。另外,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是身體健壯的關鍵要素,您也可趁此機會發掘其他興趣,或是玩些益智遊戲,並維持跟朋友家人的親密關係。 放不下工作 時間多卻不知如何運用 對有的人來說,退休等同失業,因為幾十年來的身分認同被剝奪了,這尤其對工作狂以及視工作如同自己生命的人甚是有感。而比起自請退休,若發生在被強制退休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職場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再被重視了,且通常會夾雜著沮喪和自相矛盾的心情。 退休的前幾個月因處在蜜月效應(Honeymoon effect)中,大部分人會覺得很放鬆和自由,隨著一天一天地過去,焦慮及煩躁就會一一浮現。漸漸的,我們會愕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少了些什麼,因為有了很多時間,但卻不知要如何運用,有的人甚至會因無法享受退休而陷入自責。 所以,有些人可能又會回到工作的狀態,顯然的,他們沒辦法放下忙碌工作的生活,好好享受退休。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但請注意別讓工作佔了所有的時間,不然就失去退休的意義了。在此提醒,我們都應該要把時間投資在對的地方,別等到退休後才手忙腳亂,愈早準備,就愈不會慌張,像是可以利用下班及週末空閒的時間,好好思考做什麼事會讓您開心,相信這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會大有幫助!


高齡健康

肌肉隨年齡流失!預防肌少症3招一起做

大家都知道骨質會隨著年紀逐漸流失,這也是為什麼老人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高風險族群的原因,若不慎跌倒就會造成骨折。但你知道肌肉也可能會隨著年齡流失嗎?肌肉大量減少後,可能會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雖然多半發生在老人身上,但近年來,因為經常久坐的生活習慣,肌少症似乎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了。以下介紹肌少症的原因、預防及居家的改善方法。 什麼是肌少症 其實肌肉本來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漸流失,根據研究,缺乏運動的人在30歲以後,每10年會減少高達3~8%的肌肉量,另外,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表示,大多數人的肌肉量通常在40歲左右開始下降,到了60~70歲時,肌肉流失得會更快。而當人體缺少肌肉時,不僅會影響體態,連我們的日常活動,如爬樓梯、抬東西,甚至只是平凡的走路,都會變得更困難。 早期的肌少症會感覺身體有點虛弱,提東西的感覺比較吃力,或是走路變慢,變得不想運動等;若想確認是否罹患肌少症,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造成肌少症的5種原因 久坐不動:無論是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工作,或是在家沒事就喜歡坐著或躺著的人,都會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缺乏運動:很少或完全沒有運動的人,會隨著年齡增加,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營養不良:不論年齡,只要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就容易流失肌肉,尤其若是老年人營養不良時,肌肉量的下降速度會更快,且老人往往食慾差,食量小,因此更容易營養不良。 吃太多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穀物或加工食品,吃下後都會分泌較多胃酸,恐怕會加快肌肉的流失速度,若又少吃蔬菜和水果,也可能會影響肌肉的維持。 荷爾蒙變化:我們體內的荷爾蒙,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改變,因此也可能導致肌肉量下降。通常睪固酮(Testosterone)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這2種荷爾蒙的水平,也會影響肌肉的生長和肌肉量。 肌少症的居家預防和改善療法 肌少症的治療方法既不是靠藥物,也不是靠補充荷爾蒙,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做起,下列是改善肌少症的3種居家療法: 運動訓練肌肉:運動不只可以幫助反應更敏捷,也可以訓練身體的肌肉,有助於維持肌肉的質量和力量,因為若不常使用肌肉,它就會漸漸萎縮。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或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不僅可以改善肌肉大小、力量,也可以增強骨頭、韌帶和肌腱,對整體健康都有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老人應該每週最少2天訓練一次肌肉,包含所有的大肌肉群,如腿部、手臂、胸部、肩膀和背部等,可以的話,最好請教專業健身教練在旁指導。 充分的熱量與蛋白質:熱量和蛋白質攝取不足的話,會導致體重減輕和肌肉量下降,所以為了預防肌少症,專家建議每餐攝取約25~30克的蛋白質。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如魚、大豆、堅果、藜麥等等,可以幫助建立和維持正常的肌肉量。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 osteoporesis foundation, IOF)的建議,每天每位成年人應攝取體重乘以1.0~1.2克(g)的蛋白質。 吃營養補充品:如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和肌酸(Creatine),都是幫助維持或生成肌肉的重要營養素。因為老人的牙口不好,食慾差,較需要靠補充品來幫助維持肌肉量,而Omega-3脂肪酸可靠吃魚油來補充,但若食慾佳或正常,也可以直接吃新鮮的魚肉或海鮮。另外肌酸也是個重要的營養素,它是一種小型蛋白質,通常由肝臟製造,補充肌酸可以幫助肌肉的生長。


高齡健康

4招教您~陪伴有膀胱疾病的老年人

年長者因為身體機能不再年輕了,因此可能會面臨一些上了年紀會有的疾病,如肌肉鬆弛、肌力弱化,尤其當膀胱壁產生變化時,接著膀胱疾病就跟著出現。因此,若您家中的長輩出現了膀胱疾病,協助他們不僅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可以促進家庭的連結。下列4項將教您,如何陪伴家中患有膀胱疾病的年長者,陪伴他們一起與疾病奮鬥! 1. 陪他們去看醫師 首先,陪家中患有相關疾病的老人去看醫師,不僅可以知道他有那些症狀,更可以直接地詢問醫師的協助,而不是完全的狀況外。若您的長輩是膀胱感染,或是尿失禁,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做一些身體檢查,或是查詢病史。萬一患者無法確切說明情況,您可以告知醫師您所知道的一切。請誠實以對,因為您與醫師的溝通,會影響患者要接受哪種療程。如果醫師有所建議,您便應該謹記在心,協助您的長輩遵照一切指示。 2. 練習凱格爾運動 您可以建議您的長輩做一些可以強化膀胱控制能力的運動,例如凱格爾運動就很有幫助及效率。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的肌肉,且這部分的肌肉可以幫助到他們練習控制膀胱。 凱格爾運動的簡單動作: 想像您的身體想排尿,而您同時做憋尿的動作,撐住相關部位的肌肉10秒,重覆10次,患者可以每天做好幾次。請告訴您的長輩要有耐心,因為這運動可能要做3~6個星期,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3. 安排上廁所的時間 您可以讓長輩在固定時間去上廁所,例如每個小時1次,再來漸漸拉長每次上廁所的時間間隔,這有助於患者控制膀胱的能力。請讓患者知道上廁所的時間,並準時地請他去上廁所。 4. 改變生活習慣 改變生活習慣對病情是有幫助的。請您的長輩不要吸菸、少喝酒,少喝咖啡。如果他過重的話,請他要減重,您也可以讓他參與一套減重計畫。您的長輩因為有年紀了,容易有膀胱的問題,所以您的幫助很重要,一起給予他適當的協助,幫助他減緩病情,有更棒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若您有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暸解更多資訊。


高齡健康

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持續攀升,衛生福利部推估,台灣2026年恐進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老人族群占國家總人口的兩成。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可以說是老人的通病,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就是造成失智症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及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率,需要政府與個人一起努力。 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ADI)的統計,到去年(2018)為止,全球已有5千萬人患有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得失智症,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症總人數將高達1億5,200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簡稱TADA)也指出,若按照內政部2018年12月底的人口統計資料估算,未來47年內,台灣的失智人口將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的速度成長,因此,政府及民間應當提早為阿茲海默症做準備才行。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5個方法 1. 有規律地運動 運動能治百病,透過刺激腦部的運作,它能減緩認知障礙惡化,並且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有效減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挑自己喜歡的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讓自己有動力堅持下去,但時間不宜過長,培養規律的習慣才是重要,此外,也要小心運動傷害。 2. 要積極與人連結 人是社交型的動物,所以會渴望與他人連結,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群體中的焦點,但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與身邊的人有交集,絕對不要孤立自己,而是要積極參與所屬的社交圈,有機會就約朋友出去聚餐,或是投身社區的義工活動,這都是不錯的選擇。 3. 鎖定飲食保健法 有研究推論,阿茲海默症可被歸類為第三型糖尿病(Type 3 Diabetes),指的就是病患腦部產生了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腦部血壓過高。對此,飲食控制就變得很重要了,像是採用低碳水化合物、多吃omega−3脂肪酸食物,以及多食用椰子油。若想挑戰超低碳水化合物食譜,也可以嘗試生酮飲食或地中海飲食。 此外,正確地使用保健品也有助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包括魚油、維生素B12、維生素D、葉酸、鎂。但請記得,在使用任何藥品前,必需先和專業的醫師諮詢其藥效,以及您身體的狀況。 4. 持續地學習,但要懂得休息 腦部的運動和訓練很重要,即使退休了也要鞭策自己不停地學習,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也要適時地讓自己休息,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對腦造成很重的負擔,甚至還會阻礙記憶和神經的成長。因此,多給自己安排放鬆的行程是好的,像是泡泡溫泉,或到郊外踏踏青。您也可以嘗試從沒做過的事,但要以身體的安全為最大考量,玩樂器和策略性遊戲都是很好的選擇。 5. 優化睡眠品質,排除干擾因子 不難發現,阿茲海默症病患通常都有睡眠障礙的困擾,越來越多研究也發現,睡眠品質欠佳者,通常腦部會有高量的β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這種蛋白質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進而可能導致腦中毒素很難被清除,同時也會干擾記憶的產製。因此,病人務必要調好生理鬧鐘,注意寢室的環境和氛圍,排除所有會影響睡眠的原因(像是別把手機和電腦放在床邊),讓腦習慣您睡覺的時間,這才能保障高品質的睡眠。


高齡健康

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頭和肌肉更脆弱、更易受傷,所以許多老人容易因跌倒,而導致髖部骨折或膝蓋受傷等。但別擔心,其實維持骨頭健康與防止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有方法,只要開始練習做重量訓練就好!以下帶您一起認識什麼是重量訓練,以及它是如何幫助強健骨頭。 重量訓練是強健骨頭的最好運動 大家俗稱重訓的重量訓練,其實並非年輕人專屬喔!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發現重量訓練,是強化骨頭與肌肉最好的運動類型之一。專家們發現,重訓能增加人體分泌特殊激素,控制抑硬素(Sclerostin)水平,並幫助骨骼生長。 抑硬素是人體中天然的蛋白質之一,如果骨頭中積累的抑硬素量過高,骨質會變得更稀疏。透過重訓可幫助預防骨質疏鬆症,及早留住骨質,即使是骨質疏鬆症患者,也可藉由重訓延緩骨質惡化的情況。 什麼是重量訓練?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激素專家保羅·米斯科夫斯基(Paul Mystkowski)博士解釋,重量訓練是一種施壓在肌肉和骨頭的運動,並超越日常活動所運用到的程度,但它和舉重不同,重訓需配合透過身體動作,來提升肌肉和骨頭的耐力。 若將運動依照對人體衝擊力大小來區分,可分為高衝擊運動與低衝擊運動兩種:高衝擊運動是在運動時,腳很少接觸地面的運動,如快走、慢跑、快跑、跳繩和快速爬樓梯等;低衝擊運動是在運動時,雙腳或至少一隻腳會接觸地面的運動,如走路、滑步機、跳舞、瑜伽、太極拳、皮拉提斯等。 提醒您,若想開始藉由重訓來強化骨頭健康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或健身教練,尤其是中老年人,或骨質疏鬆症患者,除了因重訓若做不對,很容易受傷之外,專業醫師也能幫助評估,是否有服用會影響協調與平衡感的藥物,而針對個人狀況設計最合適的運動。


高齡健康

適合老人的運動有哪些?3大超強運動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所謂要活就要動,就算老了還是需要運動。適合老人的運動類型有3種,包含可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可強化骨頭和肌肉的肌力訓練,及幫助保持平衡並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等。養成運動習慣永不嫌晚,愈早開始愈好。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且運動方式正確,其實適度運動可有效預防疾病、降低罹病風險,或延緩病發症狀喔!以下介紹這3種適合老人的運動: 1.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通常被認為是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s),也就是不會對關節和骨頭造成太大壓力的運動,包括競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或踩飛輪等。有氧運動會使心跳加快,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從緩和、時間較短的運動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拉長時間,給身體階段性的適應。(推薦閱讀:跑步好處多!9 撇步幫助養成晨跑習慣) 2. 肌力訓練 隨著年齡增加,老人的骨質快速流失,肌力會變較差之外,韌帶和肌腱也都漸漸失去彈性。但藉由肌力訓練可幫助強化骨頭和肌肉,除了能降低骨質流失量,也可減少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等機率。其實肌力訓練很簡單,並不是如想像般變成舉重選手或筋肉人等。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運動開始練習,例如坐在椅子上,手拿著一罐水,專注在從坐著到站起來的這個動作,可幫助鍛鍊下半身的肌肉。大家也可嘗試別種動作,來訓練不同的肌肉,或是嘗試用彈力帶當作訓練工具。(推薦閱讀: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 建議每週至少做2次肌力訓練,做完1次可休息2天再繼續,當感覺肌力更強壯之後,可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另外,大家也可嘗試使用彈力帶作為訓練肌力的工具,若可以的話不妨找專業教練來指導更好,安全性和效果都較有保障。 3. 平衡練習 若年齡愈大,因跌倒所受的傷害會更嚴重,而平衡運動的目的是訓練平衡,可預防老人發生跌倒等常見意外。除此之外,大家也可藉由伸展運動(又稱柔軟度訓練),幫助肌肉柔軟和防止僵硬,這種運動也可作為有氧運動前的熱身和結束時的收操緩和運動。建議您可以在扶得到牆或是椅子的地方進行訓練,以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傷害。 老人運動的3大注意事項 別勉強自己,保持在感覺身體可承受的強度和時間就好,記得做運動主要是為了健康而非變成專業運動員。 選用舒適、適合自己的運動配備,如運動鞋、泳衣或自行車等。 若出現疼痛,或感覺胸悶、關節不舒服、呼吸困難或四肢無力時,請馬上停止運動。 (圖片授權:Shutturtock)


高齡健康

老人拒絕照顧服務!6方法有效溝通

照顧老人既困難又辛苦,且當長輩們抗拒居家照顧時,更是難上加難。若身為子女的我們能更了解他們的抗拒原因,並善用技巧和合適的解決方法,就能更順利幫助他們,並且在互動上保持和諧了。 老人為什麼會抗拒受別人照顧? 老人若有心智問題、肢體受傷等狀況時,通常就需要別人照顧,但這同時也讓他們感覺失去了隱私,也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和用處的想法,讓他們感到生氣。另一種原因是罪惡感,因為他們會感覺自己是家人的負擔。且有時候,老人因為喪失記憶而會有些混淆的意識,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別人的幫助。 如何與抗拒受照顧的老人溝通? 評估需求:仔細的評估老人的狀況,了解需要幫助的程度是什麼,並提供良好的照護服務。 訴說和傾聽:和老人在放鬆和和緩的情況下對話,傾聽和了解他們的需求,並也清楚地告知長輩關於照護的內容,他們會更願意接受幫助。 詢問對方意見:可以詢問長輩是否偏好哪些方式的照護,或是否希望由哪位家人來照顧他們。當然他們的期望可能無法完全達成,但我們應該仍要細心聆聽老人的想法,並盡力做到。 簡單的字句:老人理解力通常較差,溝通時,請用簡單的字詞,避免複雜冗長的句子,讓長輩感到困惑和混淆。 尋求家人協助:若您無法說服長輩,不妨請家中其他人幫忙。 別灰心:可能老人一開始都不想談這種事,但請別灰心,隔一段時間後再試著跟長輩討論照護服務的事。 處理抗拒的策略方法 鼓勵長輩勇敢嘗試,但別強迫他們馬上做決定,而是建議他們可以先體驗看看,藉這機會感受由別人提供照護服務,可能會帶來的優點與舒適。 試著讓老人理解子女或照顧者的立場,親切地和他們說明,若接受照護服務,家中成員的日常生活較可繼續維持正常。雖要嘗試溝通到讓他們能夠理解,但別忘需適時妥協和讓步。 據實告訴家中老人們照護服務的費用,有時他們拒絕接受照護服務,是因為擔心晚輩花太多錢。但若有相關的保險或補助方案,也請告知他們,讓他們別太擔心。 若家中老人仍拒絕受別人照護,請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可能他們會更接受專業醫療服務人員的建議。


高齡健康

想要預防大腦老化!這樣運動就對了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其實它對老化的大腦也很有幫助。運動可以幫助減少因年齡造成的大腦老化問題和疾病,以下介紹幾種最有效改善和幫助腦部健康的三項運動,中年和老人都適合喔! 運動如何幫助改善腦部老化? 運動除了有效預防記憶喪失,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症),還可幫助降低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發炎等,並且刺激腦細胞和血管成長,延長新的腦細胞壽命。這對老人來說很有幫助,因為隨著年齡增加,腦細胞會漸少,血管也很可能會出現問題。另外,有研究顯示,運動能提升睡眠品質、保持情緒的健康。睡得好可降低壓力、焦慮,也同時幫助維持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正常。(同場加映:抹茶9大好處!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老化)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屬於低衝擊運動(Low-impact exercises),對肌肉、關節與骨頭不會造成太大壓力。這種運動能讓心跳加速,使更多血液送到腦部,對新的神經元(Neurons)的形成和彼此的連結很有幫助。常見的有氧運動有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建議每天做 45 分鐘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三次,可慢慢感受到一些正向的變化。(同場加映:爬樓梯好運動!借助手力訓練更全面) 瑜伽 瑜伽是數千年歷史的伸展運動,專注尋求心靈與身體之間的連結,維持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瑜伽其實也有分類別,其中,大家可試著練習霎哈嘉瑜伽(Sahaja yoga),這種瑜伽有助於降低焦慮、改善生活品質、提升抗壓能力。而哈達瑜伽(Hatha yoga)則是另一種對身體有益、幫助減輕壓力的瑜伽。大家可以去找專業瑜伽老師指導,或是在家自行練習,練習瑜伽時並不需要過多專業配備,通常只需要一塊瑜伽墊就可。(同場加映:辦公室瑜伽~5大好處 6個簡單動作) 太極拳 最近太極拳已經愈來愈普遍和流行,主要是透過緩和的動作和伸展,慢慢地轉動身體且保持動態不停,同時緩慢地深呼吸,過程中身體保持放鬆、緩慢的動作。一般來說,做太極拳運動是安全的,但若有骨折或關節問題(通常因老化而造成的問題)等,請先諮詢醫師或專業人士,確認自己是否可以做太極拳運動。 鼓勵大家,無論年齡性別都盡量多運動,對大腦和身體都有幫助,但也建議嘗試新運動、或較有挑戰性的運動之前,先諮詢醫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士,來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同場加映:增靈活度和改善姿勢~拉筋伸展好處多)


高齡健康

銀髮族腦力不卡卡!熟齡6大症狀與改善

進入熟齡階段後,銀髮族通常因免疫力變差,身體會逐漸出現一些健康問題。無論您本身是否已邁入熟齡,或是家中有銀髮族長輩,都該好好了解長者們的健康狀況。當長者們出現以下幾點症狀時,Hello 醫師也建議以下幾點改善方法。 熟齡退化症狀 可能會罹患心血管疾病:通常老人的心率會較低(心跳較慢),而血管也會老化,變比較硬,使體內的血液運輸效果較差,導致高血壓(Hypertension)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 關節、骨骼和肌肉退化:年紀大了骨質自然會漸漸流失,使骨質密度降低,因此若從事劇烈的活動可能會造成傷害。根據研究表示,身高在老了後會比以前稍微矮一些,肌肉也會較不靈活和強韌,導致生活中的平衡感和活動力都較差。 消化問題:普遍而言,老人容易因為缺乏纖維、喝水量不足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或患有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等而導致便祕,但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服用某些藥物所造成,如利尿劑和補鐵劑。 膀胱和泌尿道問題:老人通常會有排尿困難的問題,通常有許多可能原因所致,如糖尿病(Diabetes)就可能是造成尿失禁現象的原因之一。 記憶力變差:年紀愈大,學習新事物通常會愈難,但若記憶力有出現嚴重退化的狀況時,則需當心是否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除了記憶力差,思維也會變得不靈活。 反應遲緩:長期處於壓力大、重度思考或因意外而影響的生活型態,在熟齡階段會出現反應遲緩的徵兆。 運動營養雙管齊下 熟齡補對不卡卡 為了減緩上述隱憂,建議不妨從今天起調整生活型態,積極建立以下的好習慣: 健康飲食:每餐澱粉不妨以全穀類為主,少吃白麵包、白米飯和其他精緻澱粉類食物。但若有嚴重消化問題或腸胃術後患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做合適的調整。 蔬果與蛋白質攝取:蔬菜和水果提供許多身體所需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可幫助降低高血壓、心臟病(Heart disease)、中風、過胖和一些癌症的風險。至於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或是如牛奶、雞蛋等,則是不易造成身體負擔的優質蛋白質,可降低心臟病發生的機率。 適時補充營養品:對於部分食慾不佳或食量小的長者,適時輔以營養補充品如魚油、維他命E 與精萃胜肽 ProBeptigen® 活化大腦反應力,讓日常保健更容易。 定期運動與學習:每日可透過健走 7500 步,輔助有氧與重量訓練來增加大腦的執行功能外,同時還要積極接觸陌生的事物來製造學習機會,以刺激大腦活絡並延緩退化的發生。 (延伸閱讀:超前部署好「齡」活!精萃胜肽老少通吃清晰思路提升專注力 )


高齡健康

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的定義,台灣在 2018 已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了,意味著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 14 %,若達到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因此,與長照等老人相關的各種議題和政策也愈來愈多人關心,尤其是健康層面,因為身體老化後難免會有病痛,且容易受傷或行動不便。但其實銀髮族可以靠自己努力,盡可能地遠離病痛,或延緩病痛的到來。運動就是很重要的關鍵,可以幫助銀髮族更有效地避免受傷和生病,不管運動的強度高低都有用。所以,銀髮族要多動,才能健康到老、無病善終! 銀髮族運動的 7 個好處 延長壽命:研究顯示,長期久坐是造成死亡和行動不便的一大原因。然而,就算只做溫和的運動,也能讓壽命增加三至五年。 降低中風(Stroke)和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罹患風險。 強化骨質密度。(推薦閱讀:吃這些就對了!老人補鈣預防骨質疏鬆) 降低失智症(Dementia)發生的機率。 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運動對於慢性疾病來說,是很好的治療方式,研究指出,患有關節炎(Arthritis)、心臟方面疾病或是糖尿病(Diabetes)的人,只要有規律運動,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強化認知方面的能力。 加強記憶力。 可以嘗試哪些運動? 銀髮族的運動類型可以很多樣,例如有氧運動,它能改善心率,有助於心血管的健康,常見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單車、游泳等等。 另外,也可嘗試一些肌力訓練,肌力訓練是在不同部位的肌肉加上一些重量,或是用彈力帶予以鍛鍊的運動,也能靠身體來做不需外在的輔助,例如在家或去公園做伏地挺身、拉單槓、仰臥起坐等等。此外做園藝(會有挖、拔等動作)、搬東西、瑜伽、打太極等,也都是很好的運動。 建議的運動量 每星期做 2.5 小時一般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每星期做 75 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跑步),再加上每星期至少兩天以上的肌力訓練,強化全身的重要肌肉群如腿、背、腹部、胸部、肩膀、手臂、臀部等;也可以把不同強度的有氧運動,平均分配,加上每星期至少兩天以上的肌力訓練。 簡單運動訓練肌力與平衡 除了一般類型的運動外,銀髮族還可試試一些較容易做,又能達到活動身體的小運動喔! 伸展運動 1. 上背部伸展:坐下,保持肩膀放鬆,雙手向前伸與肩同高,兩手握在一起向外推,讓背部與肩膀往前伸展,撐 10 秒再放開。 2. 坐+伸展:坐在椅子的邊邊,雙腳向前伸,膝蓋微彎,腳跟著地,腳趾朝天,雙手向前伸去碰腳趾,讓腰維持彎曲,撐 10 秒再坐回原姿勢。 3. 頸部伸展:坐下,腳與肩同寬,雙手放鬆擺兩邊,頭向右轉,且不要前傾或後傾,頸部覺得有伸展的感覺便停下來,撐 10~30 秒,再換另一邊做。 4. 大腿內側伸展:站立,雙腳打開略寬於臀部,腳尖稍微朝外,身體慢慢向左邊傾,彎左膝,右腳打直,左膝不要超過腳指尖,撐 10 秒再換另一邊做。 平衡訓練運動 1. 佛朗明哥單腳站立訓練(Flamingo Stand):站立,雙腳併攏,雙手放鬆擺兩側,左膝彎曲,讓腳微抬離開地面,用右腳平衡身體,撐 10 秒再換另一腳,可以在旁邊放把椅子,以便有需要的時候可去扶。 2. 腳趾平衡訓練:站立,雙手放鬆擺兩側,左腳向前伸,讓左腳跟碰到或盡量靠近右腳趾尖,重複 15~20 次。 3. 時鐘擺盪:站著,左手扶著椅子,想像前方是十二點鐘方向,後面為六點鐘方向。舉起左腳,右手伸直到十二點鐘方向,再到三點鐘(右邊),最後到六點鐘方向(背後),此時伸直的右手臂會與扶椅子左手成一直線,接著再換手重複步驟。 椅子運動 1. 舉前臂:坐在椅子上,兩手掌相對合拿一顆球(約籃球大小),手肘微彎伸向前,讓球放在腿上,再來慢慢將球舉到肩膀的高度,再放下來,整個過程約三秒,重複 10~15 次。 2. 脛骨訓練:坐在椅子的邊邊,腳伸向前,只有腳跟著地,膝蓋微彎,再來腳趾頭向下壓,再往上拉,做 15 次,休息,再做 15 次。 3. 腹部扭:坐在椅子上,雙手合拿球(約籃球大小)靠在腹部附近,手肘微彎,再來身體慢慢向右轉,下半身維持不動,轉回來再轉左邊。 肌力訓練 1.  微蹲:站立,拿張椅子方便扶,盡量在舒適的範圍內彎膝蓋,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再站起來,重複十次。 2.  握啞鈴上下動:站直,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身體稍微向前傾,兩手各拿一個啞鈴自然下垂,以正手方式握啞鈴(手掌向身體),接著雙手把啞鈴舉到下巴的位置,同時背要打直,肩膀不動,手放下,重複十次。 3.  前後擠擴肩膀:站直,手放鬆,兩邊肩胛骨同時向前擠,停三秒,再向後擴,一樣停三秒,然後放鬆,前後算一次,做 8~12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