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 ,又稱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 腫瘤 ,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 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奪去近千萬條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在台灣,癌症更連續 38 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7 年每 4 分 42 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十年前快了足足一分鐘以上。

基礎知識

癌症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癌症類別

看更多 癌症 相關文章

乳癌

乳癌患者治療心法!個管師曝:記住4重點、2關鍵提問|醫BooK

編按:衛生福利部公布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乳癌死亡人數達2,972人,高居第4,與111年相比,年增率增加4.9%,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的危害,仍不容小歔! 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連珮如以個管師的臨床經歷,出版《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分享在第一線照護乳癌患者的經驗,包括陪伴患者完成乳癌治療過程及解答生活照顧疑慮等,成為醫師與患者的橋樑,更協助患者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以下內容即為該書書摘。 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 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醫療選擇比以往更複雜。如何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記住4個重點,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 乳癌治療心法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 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 乳癌治療心法2:問2個關鍵問題 問題1: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問題2:以醫師的臨床的實務,怎麼建議? 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 乳癌治療心法3:尋求其他醫師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 必要時,可把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 乳癌治療心法4:最新療法≠最好療法 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 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對轉移性乳癌的效益不顯著,甚至有副作用,才讓當局不再核准此藥。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罹乳癌後,滿懷疑惑要問誰?  個管師的角色,就是從確診到治療過程中,提供病人與家屬在治療旅程中提供醫療上大小事的協助。 癌友在不同治療階段可能會轉到不同科別的門診,例如初診及需要開刀時看乳房外科;如果需要重建就需在手術前照會整形外科,做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等必要時會轉到血液腫瘤科;需要放射治療時會到放射腫瘤科。 但個管師一直都在,而且是從癌友確診那一天就開始陪伴。也因為個管師是癌友最熟悉的面孔,更能接觸到癌友們最柔軟的內心。專屬個管師是病人確診罹癌後,除醫師外,在漫長治療旅程中,日常生活遇到大小事最需要的「老師」。 本文摘自: 《乳癌,不怕!:資深乳醫個管師的全照護筆記,從用藥、手術到調心,解答你聽不懂、記不得、想不到的關鍵80問》(電子書連結) 作者: 連珮如個案管理師(臺北榮總乳癌多專科團隊個案管理師)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天下雜誌)


肺癌

晚期肺癌標靶藥物擴大給付「該如何善用?」醫:第一線用藥謹慎評估 存活期有望超越5年

「病人常感到兩難,想用第三代新藥,但又怕等藥期間,病情隨時出現變化。」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胸腔腫瘤科主治醫師林裕清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現在是肺癌標靶藥物治療的「戰國時代」,選擇雖變多,但醫師仍須視病友基因突變、存活期及抗藥性等面向,「善盡解釋,分析優劣」,以達成最佳「醫病共享決策」;他分析,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若能採用接續治療的用藥策略,也就是以第2代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當出現抗藥後再接續使用第3代標靶,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63.5個月)。 晚期肺癌「量身打造、個別化治療」  晚期肺癌病友惡化速度快,死亡率高,如何幫病友爭取最長整體存活期,成為醫病共享決策的主要關鍵;林裕清醫師舉例,一名60多歲的張奶奶診斷出肺癌時已是晚期,且伴隨腦轉移,在和醫師討論後,便先以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治療出現抗藥,腦腫瘤壓迫造成意識模糊,經基因檢測後,確認為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下稱EGFR)基因的T790M突變,因此,改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來,張奶奶不僅恢復意識,日常生活也可自理。林裕清醫師說,「臨床上也常見到,有些原本不太能動的病友,在接受治療後,還恢復行走能力。」 林裕清醫師說,在與晚期肺癌個案溝通時,病友或家屬除了關心治療效果與存活期外,也相當在意是否能即時取得藥物;目前若要使用第三代藥物,通常要等到一至二週,但病友擔心癌細胞在這段空窗期出現爆炸性成長。基於全面評估,醫師建議病友優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出現抗藥後,再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不僅有效延長存活期,還能避免治療上的空窗風險。 此外,副作用也是病友常擔心的問題,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起疹子、甲溝炎、腹瀉等,林裕清醫師說,「台灣專科醫師都很給力,通常到診所就能針對症狀妥善治療,病友其實不用過度擔心。」;有時,醫師也會採「預防性治療」,避免第二代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影響病友生活或工作;林裕清醫師提醒:「不要因為害怕副作用而影響治療。」 林裕清醫師說,直接使用第三代晚期肺癌藥物,還可能面臨「出現抗藥性後,後線用藥選擇比較有限」的困境,他說:「萬一出現基因突變,可能未必找得到藥,或即使有藥,健保目前不一定有給付。」,提醒初確診病友在開始治療前,應積極與主治醫師了解、討論完整治療規劃,並且提前納入考量的因素。 林裕清醫師強調,在晚期肺癌治療策略上,最重要的,還是要跟家屬與病友解釋清楚,例如若是第21外顯子(Exon 21 L858R)突變或其他突變,仍會跟病友溝通,採用「2代接3代」雙標靶藥物接續治療,「無惡化存活期最長可達63.5個月;即使未來出現抗藥,也可接續用化學治療。」 「癌王」肺癌標靶治療 用藥須考量基因型態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國內也連續14年高居肺癌死亡率之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更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增加17,982人,成為名符其實的「癌王」。 林裕清醫師說,國內肺癌病友預後最差的就是小細胞癌,但占比較低,約10%至15%;最常見的肺癌仍是非小細胞癌,特別是肺腺癌,約佔7至8成;在肺腺癌中,有一半以上屬於EGFR基因突變,其中,又以第19外顯子和第21外顯子突變最為常見,「這種突變在歐美比較少見」;他解釋,「Exon 21 L858R基因變異性較大,病友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標靶藥物,對治療結果有顯著差異。」 目前國內肺癌標靶藥物包括第一代艾瑞莎、得舒緩、第二代妥復克、肺欣妥及第三代泰格莎,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自2024年10月開始,擴大給付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讓晚期肺癌病友在一線治療時,可以多一種選擇;林裕清醫師說,「治療晚期肺癌時,仍須進行基因檢測,搭配整體治療計畫選擇藥物,才能給予病友最適切且可達到長期存活的治療方案。」 肺癌標靶藥物「2代接3代」可延長存活期 根據研究,晚期肺癌Exon 21 L858R基因變異的病友,若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二代標靶藥物,當基因突變為T790M型時,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林裕清醫師指出,晚期肺癌患者採用「2代接3代」的接續治療方式,平均無惡化存活期可超過5年,高於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37.1個月。 以張奶奶的案例來看,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接續第三代藥物治療,不僅可延長存活期,還能提升生活品質。 晚期肺癌3種治療策略  肺癌標靶藥物雖已進入戰國時代,但不論哪種藥物或基因型態的病友,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皆會出現抗藥。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平均約14個月後出現抗藥,第三代標靶藥物則約16~18個月,因此,除了第一線藥物的選擇,整體治療策略對延長病友存活期也很重要。 晚期肺癌治療策略1:二代接三代標靶藥物+化學等治療 林裕清醫師建議,晚期肺癌基因型態屬於Exon 21 L858R的族群,治療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第二代標靶藥物能抑制較多罕見及複合式的基因突變,若後續出現抗藥性且如基因突變為T790M的情況下,病友可在健保補助下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63.5個月)。 晚期肺癌治療策略2:二代標靶+化學等治療 若使用二代標靶治療後,基因突變非T790M者,後續仍可以接續化學治療;研究顯示,存活期可超過4年(50個月)。 晚期肺癌治療策略3:三代標靶+化學等治療 對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Exon 21 L858R基因變異病友,後續健保給付的治療可能僅剩化學治療,或需額外自費其他昂貴的藥物,對晚期肺癌病友及其家屬來說,在經濟上會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根據研究顯示,採用此治療策略的整體存活期超過3年(37.1個月)。 醫病共享決策 以病友為中心設計治療方案 林裕清醫師強調,肺癌標靶藥物的選擇應以病友為中心,「根據病友的基因型態、病情進展及生活需求,量身訂製治療方案。」例如,針對特定基因型態的病友,可先考慮靈活運用「2代接3代」標靶藥物,再去評估直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必要性,重點還是在是否能為長期存活做好預備。 此外,考量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醫師會與病友一同評估不同療法的長期效益與風險,並透過醫病共享決策,提升病友對治療的信任與遵從性。透過積極的治療與全面的支持,讓晚期肺癌病友不僅可以延長存活期,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肺癌

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發現時常已是晚期,怎麼治療及增加存活率?向來是治療關鍵;隨著肺癌標靶藥物的出現,配合醫師診斷及基因檢測,有機會使用EGFR標靶藥物治療病友,整體存活期有機會超過3年甚至5年。究竟晚期肺癌的存活率有多高?肺癌標靶藥物有哪些?不同治療策略的差異為何? 《Hello醫師》專訪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為您詳細解說晚期EGFR肺癌標靶治療的最佳策略。 晚期肺癌的定義 所謂「晚期肺癌」,是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依癌症分期,可分為3b期與第4期;晚期肺癌因病情進展迅速,且治療難度高,導致死亡率常居十大癌症之首。 黃才旺醫師說明:「晚期肺癌首要的治療目標為改善病友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 肺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侵犯位置與擴散與否,共分為4期,分別說明如下: 肺癌第1期 原發腫瘤直徑≦3公分,或>3公分,無侵犯到主支氣管。 肺癌第2期 腫瘤直徑在3-7公分,侵犯到主支氣管,但未侵犯氣管分叉處;單側侵犯肺臟肋膜、合併肺葉塌陷或阻塞性肺炎,以及肺門淋巴結。 肺癌第3期 3a:腫瘤直徑>7公分,或直接侵犯到胸壁、縱膈腔肋膜、心包膜外層;腫瘤在氣管分叉處2公分範圍內,但未侵犯氣管、或整個單側肺臟塌陷、主要腫瘤的肺葉有其它小腫瘤結節。 3b:腫瘤同側有出現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縱膈腔淋巴結;從3b期別開始屬於晚期肺癌。 肺癌第4期  腫瘤侵犯到縱膈腔、心臟、大血管、氣管、喉返神經、食道,發生遠端轉移。 晚期肺癌病友常見的症狀 晚期肺癌因癌細胞可能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因此症狀多樣,且因病友個別狀況而有不同。常見的晚期肺癌症狀包括: 呼吸道相關症狀:咳嗽、痰液有血、呼吸困難、胸痛等。 全身性症狀:容易累、體重減輕、食慾降低。 腫瘤壓迫或轉移症狀:咳血、骨骼疼痛、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肢體無力等。 其他症狀: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發燒等。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各種肺癌標靶及免疫藥物的問世,近十年來,肺癌存活率逐漸提升。 肺癌存活率有多少? 肺癌存活率通常以5年為基準,黃才旺醫師說明:「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6至110年間,肺癌不分期別的5年存活率為36.1%,比起過去的15%,超過了2倍。」 根據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肺癌期別與5年存活率分別如下: 第1期肺癌存活率:90% 第2期肺癌存活率:60% 第3期肺癌存活率:30% 第4期肺癌存活率:10% 晚期肺癌平均能活多久? 晚期肺癌病友5年存活率雖然相對較低,但隨著標靶治療的普及,今(2024)年10月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擴大給付晚期肺癌病友使用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無論是標靶接續治療或是標靶接化療,如何打造最長存活期,對病友來說即相對重要。 臨床研究顯示,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友,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接續第三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可延長肺癌存活期。 黃才旺醫師說明:「肺癌標靶藥物的精準治療已成為晚期病友的重要選擇,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亞洲非小細胞晚期肺癌病友,採用第2代接續第3代的治療,可延長疾病無進展存活期,臨床研究顯示整體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 EGFR肺癌是什麼? 黃才旺醫師說,台灣最常見的肺癌為肺腺癌,約占7成;其中,約有5成以上具有EGFR基因突變,EGFR肺癌也是台灣最常見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 EGFR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會出現在肺癌細胞的細胞膜上,一旦接受到特定刺激,就會引發癌細胞的生長、分化及轉移,導致肺癌症狀惡化。由於EGFR突變腫瘤對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佳,因此標靶治療是治療晚期肺癌重要武器。 EGFR肺癌4種常見類型 EGFR基因突變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較常見的4種類型分別為Exon 18、19、20及21型,第二代標靶藥物對這4種類型均有不錯治療效果,特別是針對少見突變的基因型態效果更優於一代及三代標靶藥物,一代及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段時間會部分病友產生抗藥性基因突變(T790M),這時接續使用針對T790M基因型設計的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治療,能顯著延長疾病控制時間,並改善整體存活率。 肺癌標靶藥物有哪些? 肺癌標靶藥物是一種針對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的精準治療方式,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 黃才旺醫師解釋,針對EGFR基因突變肺癌病友,目前主要有第一代到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晚期肺癌第一代標靶藥物:藥物包含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但因病友容易產生抗藥性,療效持續時間有限。 晚期肺癌第二代標靶藥物:藥物包含妥復克(Afatinib)、肺欣妥(Vizimpro);能更有效控制腫瘤進展,且延長疾病無進展的存活期。其中,妥復克(Afatinib)具有廣效抑制突變基因的優勢,相對可純化腫瘤的複雜環境,讓後續的藥物效果更好。 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藥物名為泰格莎(Tagrisso);針對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病友的療效顯著,在治療後期能延緩病情惡化,減少腦部惡化轉移發生。 黃才旺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三代標靶藥物都是針對台灣人肺癌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進行治療,以EGFR基因變異的4種類型來看,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對所有類型都有效,對癌細胞作用機轉更為全面;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則是針對T790M的基因突變,做精準的有效治療。」 肺癌標靶治療是什麼? 肺癌標靶治療作用原理為透過標靶藥物攻擊變異的基因,不同的變異基因須使用不同的肺癌標靶藥物,因此,治療的精髓在於「個人化的精準醫療」;病友在治療前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的基因型態,醫師再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擬定治療策略及選擇最適合的標靶藥物。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特定的基因突變,可以更精準地抑制癌細胞生長,而且相較於化學治療,對正常細胞損害更小,副作用也更輕微。 晚期肺癌病友3種標靶治療組合 目前不論是哪一代的晚期肺癌標靶治療藥物,最後都會產生抗藥性,唯有正確找出病友變異的基因類型,並且透過最適合的組合治療方式,才可有效的延長肺癌存活期。以下介紹常用於肺癌病友的3種肺癌標靶治療組合: 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使用第二代肺癌標靶藥物,後續產生抗藥或疾病惡化,病友再進行基因檢測後符合T790M抗藥性機轉,可接續使用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後續抗藥後,可再搭配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 臨床研究資料顯示,「2代接3代」的接續治療方式,整體存活期可超過5年(63.5個月)。 第二代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若病友出現抗藥或疾病惡化後,經基因檢測,若不符合T790M抗藥性機轉,雖無法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仍可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此種治療方式的存活期超過4年(50個月)。 第三代標靶藥物+化學治療等 根據研究顯示,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並在病友出現抗藥後,接續採用化學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整體存活期超過3年(37.1個月)。 黃才旺醫師表示:「從臨床研究數據來看,使用第二代標靶藥接續第三代標靶藥治療,晚期肺癌病友存活期約63.5個月;但若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約37.1個月,且後續治療有8成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選擇化療,而新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也可用於治療此類病患,但費用目前仍十分昂貴。」 臨床治療上,黃才旺醫師也分享一名逾70歲婦人晚期肺癌個案;在確診時,身體已有多處癌細胞轉移,包括骨轉移與肝臟轉移;黃才旺醫師先安排婦人進行基因檢測,確定符合EGFR Exon 21基因突變,考量婦人最大心願就是可以陪家人出外旅遊,決定先讓她使用第二代藥物治療,今年已是婦人確診後的第 9 年,不僅病情控制穩定,每年還能陪孫子與家人出外旅遊,治療成效良好。黃才旺醫師說,未來若是出現抗藥後,也希望能為婦人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肺癌

【醫師幫幫我】無聲「新癌王」 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解析 肺癌早期發現的關鍵密碼與預防方式

肺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在早期幾乎沒症狀,因為肺部幾乎沒有神經,所以不會產生痛覺,只有當腫瘤壓迫肺部,或引起肺部發炎反應,造成咳嗽時,才容易被發現;然而,想要早期發現肺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醫界已發展出許多檢測方式,可幫助民眾及早發現肺癌、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醫師吳教恩,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解說及早發現肺癌的關鍵密碼與預防方式;《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對防範肺癌的發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低劑量電腦斷層 揪出早期肺癌 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過去雖然有胸部X光作為初期篩檢工具,但僅能發現2公分以上的腫瘤,吳教恩醫師表示:「目前研究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有助於揪出早期肺癌,建議40或45歲的民眾,無論有無家族史或是否為高危險族群,都可主動進行篩檢」。針對肺癌的高危險族群,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1日開始,提供每2年1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補助。 直播過程中有民眾線上提問,「擔心篩檢時所產生的輻射量,可能傷害身體健康」,吳教恩醫師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低,且2年做一次篩檢,對人體不會有太大影響」。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遠離肺癌危險因子 及早預防勝於治療 吳教恩醫師提醒,預防肺癌4大要點: 戒菸、避免二手菸 遠離空氣汙染 降低職業暴露 高危險族群定期篩檢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肺癌

【醫師幫幫我】基因檢測有助肺癌治療?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解析 「新癌王」治療大戰略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肺癌是台灣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平均每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因此,約有6成以上患者在發現時,已經進入晚期肺癌。然而,在醫界的持續努力下,不論哪一期的肺癌患者,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醫師吳教恩,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詳細解說肺癌在不同階段的治療方式、基因檢測等相關的資訊;《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了解肺癌的治療方式與有哪些選擇。 在肺癌治療指引中,根據不同的癌症期別,有多種治療方式;肺癌的診斷需要透過切片檢查、全身電腦斷層、正子掃描等,以確認肺癌的種類及期別,吳教恩醫師表示:「在肺癌尚未轉移時,在第1期到第3A期的範圍內,開刀治療是首要選擇,若患者發現時較晚期,或是手術無法將腫瘤切除乾淨,則會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或免疫治療等方式。」 肺癌5種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標靶藥物 免疫治療 基因檢測是什麼? 當正常細胞受到各種環境、致癌物等因素的刺激,導致基因突變時,可能演變成癌細胞。吳教恩醫師進一步解釋:「這稱為驅動基因變異或突變,是癌症產生的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變異的基因,再使用適合的藥物來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癌症的生長。」 若處於肺癌晚期的患者,除了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當的標靶或免疫藥物外,當患者出現抗藥性時,需採用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並更換其他的藥物。 此外,對於早期的肺癌患者,手術後若需進行標靶或免疫藥物的輔助性治療,同樣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找出變異的基因。吳教恩醫師強調:「基因檢測有許多種類與方式,選擇時需考慮患者的經濟環境與疾病狀況,建議進行檢測前,和主治醫師進行詳細的討論。」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體重減輕影響治療效果 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通常會因為治療或疾病因素導致體重減輕,當體重過輕時,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會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率;吳醫師在治療時,會考量體重下降是藥物引起或疾病因素造成,除了考慮調整藥物外,也提醒患者盡可能均衡飲食,增加營養補充品,以滿足身體每日所需之熱量。  觀看【醫師幫幫我】肺癌躍升台灣「新癌王」!腫瘤科名醫吳教恩醫師 教您掌握肺癌關鍵密碼,完整直播影音,請點以下連結: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癌症

癌症懶人包|癌症前兆有哪些 ?癌症的成因、治療、存活率、分期

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主要原因為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失控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癌症與腫瘤的關係?癌細胞、惡性腫瘤是什麼? 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腫瘤通常分為以下2種。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癌症前兆與徵兆 癌症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前兆或症狀,但這些前兆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體重劇烈變化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種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惡性肉瘤(Sarcoma) 白血病(Leukemia) 淋巴癌(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黑色素瘤(Mela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類癌(Carcinoid tumors) https://helloyishi.com.tw/cancer/cancer-types-and-stage/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原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年紀 病菌感染 飲食、肥胖 酒精、煙草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紫外線、游離輻射 慢性發炎、慢性病 荷爾蒙、激素、免疫抑制 (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癌症分期與存活率 癌症分期有許多方式,不同癌症會有不同種分期方式,最常見的是 TNM 分期系統(Tumor, Node, Metastasis,腫瘤、淋巴、轉移),醫師會再根據 TNM 分期做治療依據,並依嚴重程度,分為第零期(原位癌)到第四期(癌症末期)向民眾解釋。 癌症存活率 癌症的存活率,會因腫瘤長的位置、大小、數目及癌症的分期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根據統計,發現許多癌症零期(原位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不過存活率會隨著期別愈晚而降低。(延伸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癌症的治療 準確的癌症分期與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相當重要,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確立治療目標,主要目標則可分為治癒癌症、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及安寧療護四大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項。 外科切除手術 […]


肺癌

肺腺癌是什麼?症狀前兆、原因、分期病況、檢查治療一次看

肺腺癌是什麼?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屬於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簡稱 NSCLC)。肺腺癌始於分泌黏液的顆粒細胞(Glandular cell),通常會在肺泡(Alveoli)之中增長,位於肺部外緣,與其他癌症相比,肺腺癌往往生長得更慢。 台灣人肺癌在流行病學上部分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例如:女性肺癌的發生率特別高。以美國的資料來說,肺癌患者中有40%屬肺腺癌。就台灣來情況來說,肺腺癌佔台灣新診斷肺癌 70% 以上。 總的來說,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不抽菸,且超過9成的肺癌女性患者都不抽菸。東亞地區不吸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率高過於癮君子,且近年肺腺癌有年輕化趨勢。不過為何如此原因未明,醫界仍在努力找出答案。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治療及存活率解析!名醫詳解EGFR肺癌標靶治療藥物) 肺腺癌症狀與前兆 肺癌是個無聲又致命的疾病,因為肺部內少有末端神經,造成肺腺癌初期「無感」,讓我們無法提早感覺不適。以下是常見的肺腺癌警訊與症狀: 久咳 喘不過氣 胸痛 聲音變的刺耳 咳血 體重異常下降 症狀可能會因人而異。但若呈現多個所述症狀,且持續一段時間,務必諮詢醫師了解狀況。(詳細了解:肺癌症狀與 9 大前兆:久咳不癒、胸痛、體重下降) 肺腺癌原因? 肺腺癌 vs. APOBEC 酵素 肺癌的成因取決於基因的穩定性,或是環境致癌物的刺激。基因不穩定就容易受癌細胞的破壞,受破壞後也不容易修復。(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中央研究院2020年7月發表,找到台灣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的原因,元兇就是癌細胞突變印記「APOBEC 酵素」。中研院指出,有高達74%從未抽菸年輕女性(小於60歲),體內 APOBEC 突變印記程度高。 另外,中研院發表報告中也指出,暴露於致癌物而引起的基因突變 ,也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主要驅動因素。 因此當生活在不良環境或有不良生活習慣,免疫力又不足以清除異常細胞時,就會容易導致癌症。(推薦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肺腺癌8大風險因子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所以觸發肺腺癌的危險因子與觸發癌症的因子有所重疊。包括: 吸菸 吸二手菸 炒菜油煙 基因突變 家族病史 本身就有肺病 空氣汙染 化學物質汙染: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 肺腺癌分期 肺腺癌的分期,也就肺腺癌的分期,也就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主要是依據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的TNM癌症分期系統,並以此為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腫瘤(Tumor,簡稱 T):腫瘤多大了?肝臟中有幾顆腫瘤?腫瘤是否已擴散至肝臟裡的靜脈血管。 淋巴結(Node,簡稱 N):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 轉移(Metastasis,簡稱 M)至遠端:癌細胞是否轉移到離病灶更遠的臟器諸如肺部等處。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肺腺癌第0期 腫瘤只在氣管的最表層細胞中被發現,並未深入到其他肺部組織中。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一期 肺腺癌第1a1期 以下2種情況皆屬肺腺癌第1a1期: 1. 肺腺癌仍屬微浸潤腺癌 (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簡稱 MIA),腫瘤的直徑不超過3公分,而癌細胞入侵肺部更深組織部分,直徑不超過0.5公分。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身體的遠處(M0)。 2. 腫瘤的寬度不超過1公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Visceral pleura,圍繞肺部的膜),並且不影響支氣管(T1a)的主要分支。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a2期 腫瘤的直徑1~2公分,但還沒到達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b)。癌細胞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 1a3 期 腫瘤的直徑大於2公分,但小於3公分,尚未長到內臟胸膜,也不會影響支氣管的主要分支(T1c)。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1b期 腫瘤具有以下1種或多種特徵(T2a): 寬度大於3公分,但小於4公分。 已經長到主支氣管,但在突起處不到2公分的範圍內(氣管分成左右主支氣管的位置),並且其寬度不超過4公分。 已長至內臟胸膜,寬度不超過4公分。 部分堵住了呼吸道,寬度不超過4公分。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肺腺癌第二期 肺腺癌第2a期 腫瘤具有以下1個或多個特徵(T2b): […]


胃癌

治療胃癌的胃切除手術:術後飲食營養

胃切除手術屬胃癌常見治療方法。在胃切除手術後,按照其切割的大小,患者的全部胃,或部分胃會被移除,這將減少胃的食物容納量,肚子更快覺得飽,並可能會引發腸胃症狀或營養素缺乏。 這是因為食物可以直接到達消化道,不再停留在胃中,此病症被稱為胃傾倒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本文將剖介紹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及營養須知,也請不要擔心,並不是每個胃癌手術患者都會患上胃傾倒症候群 ,且即使患上了,經由飲食調整,其症狀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延伸閱讀: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什麼是胃切除手術 顧名思義,胃切除手術(Gastrectomy)是一種胃移除的手術,先會給予患者全身麻醉,然後才於腹部做切口,然後依照手術目的將胃移除。好消息是,有的醫師會以腹腔鏡術進行,其過程只需幾個小手術切口,使患者較不會感覺痛,身體康復速度也更快。 以下為兩種胃切除手術類型,各別有不同的手術進行方法,詳情如下。 部分胃切除:移除部分的胃,剩餘的胃持續進行消化功能。 全胃切除:移除整個胃,另將小腸直接和食道做銜接。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醫學院的資料,當十二指腸(小腸上部位)呈現嚴重胃潰瘍,幽門可能會同部分或全部十二指腸一併被移除,這將造成食物少了被消化分解的步驟,就快速地到達小腸,引致胃傾食症候群。 胃切除手術目的與風險 除了胃癌,胃切除手術也可用做治療其他胃問題,包括: 胃潰瘍出血、發炎 胃壁穿孔 胃息肉 不可忽視的,胃切除手術也有風險,應注意的有: 胃與腸的銜接有滲漏,這可造成感染或膿瘍。 胃與腸的銜接變窄,造成阻塞。 胃切除手術後的可能影響 胃切除手術後的生理影響因人而異,但通常患者還是可以享受大部分的美食。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建議,可將每天吃喝的食物與其或引發的身體副作用記錄在筆記上,並持續幾週做觀察,這也能幫助客製化專屬自己的菜單。 以下舉出胃切除手術後可能會呈現的飲食問題,在此提醒,若你沒有所提的症狀,就不須為此調整該部分飲食,患者可藉由逐一嘗試新的食物,來判斷身體對該食物的承受和容忍度。 營養缺乏,特指纖維、鈣、鐵以及維生素 B12 乳糖不耐症 胃傾倒症候群 急速體重減輕(指一週內減超過介於 0.5~1kg 的體重,對正常體重或過重者皆危險)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注意事項 馬偕紀念醫院建議,胃切除手術後,食物在未經過胃的混合稀釋,直接進入空腸,因此在進食後半小時內,容易引發腹痛、心悸、暈眩、飽脹、腹瀉、噁心與嘔吐等情況。因此在接受為切除手術後飲食請注意以下事項: 少量多餐 避免精緻醣類 避免易脹氣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適量攝取蛋白質 進食與飯後 1~2 小時內避免飲水或液體 請充分咀嚼再吞入 胃切除手術後飲食四階段 在胃切除手術後,患者可能需按照醫師指示喝開水,或清澈的液體,而飲食也會隨著時間進行調整,直到能吃正常飲食為止,四種飲食階段如下。 清流質飲食(術後 1~3 天):應限清流質而已,若患者身體可承受,一般會持續一到兩天。例:粥水、粗麥粉製成奶、蔬果汁、牛奶、優酪乳、卡士達。 全流質飲食(術後 3~7 天):若患者對清澈流體無呈現疼痛或不適,醫師可調整為全流質飲食。例:平滑燕麥、粥、蔬菜泥(用奶、油、奶油或起司)、軟質水果泥、罐頭水果泥、牛奶、原味優酪(無添加水果或堅果)、卡士達、肉或魚或豆泥加醬、嫩豆腐泥。 半流質飲食、軟質飲食(術後 7~14 天):若患者身體可承受全流質,醫師可直接納入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例如:粥、燕麥加牛奶、煮熟的飯或麵食、白吐司塗醬、蔬菜泥或煮軟的蔬菜(用奶、油、奶油,或起司)、果汁、罐頭水果、軟質水果、牛奶、水果優格、卡士達、煮軟的肉或魚加醬、水煮蛋、荷包蛋、蛋捲、炒蛋、燴豆。(延伸閱讀:蔬菜水煮還生吃好?這4種適合生吃、6種煮過更營養) 低熱量均衡飲食(術後一個月):吃半流質與軟質飲食一段時間後,患者對其已習慣了的話(大約七週後),則可慢慢調整為低熱量均衡飲食。在低卡路里的同時,依均衡飲食為原則調整,開始加入固體食物,建議可先從蛋白質的食物攝取,如乳品類、豆魚蛋肉類等,不過仍須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胃切除術後預防營養素缺乏 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楊子穎營養師的建議,術後因進食量少,攝取的營養素不足身體所需,因此需加強營養素的補充,以避免缺乏症的發生。下述為術後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 1. 蛋白質攝取不足:術後因胃容量大幅減少,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影響術後的組織修補,出現掉髮、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等情況。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包含黃豆及其製品、魚肉或海鮮、雞肉、豬肉、牛肉、奶製品、雞蛋等。術後的蛋白質建議量為一日 60 至 80 公克,或每公斤理想體重 1.1~1.5 公克,相當於一日需攝取 6~8 份的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食物,一份蛋白質食物為一兩魚、一兩肉、一顆蛋、240 毫升低脂鮮奶、260 毫升豆漿或半盒盒裝豆腐。若無法由天然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依照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以市售高蛋白粉補充至足量。 2. 水分攝取不足: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體重 60%。若水分攝取不足易造成脫水而影響生理功能,並發生便秘的情形。 術後第一週建議每日攝取1500~1900 毫升,之後可視胃的耐受量漸增加飲水量至尿液呈現淡黃色。建議選擇白開水及無糖的液體(如湯、無糖豆漿、低脂牛奶等),避免酒精及含糖飲料,並隨身攜帶水壺、茶杯,方便隨時小口飲用。 3. 維生素 […]


大腸癌

大腸癌患者飲食指南!5個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的重要性,而對生病或某種疾病族群的人來說,它更是幫助免疫系統得以發揮其功效的關鍵因素,而若不遵照良好的飲食守則,不僅會阻礙治療,甚至可能會使疾病惡化。本文將探討大腸癌的飲食原則和禁忌食物,讓大腸在保持健康的同時,又可以補充所需的營養。 大腸癌飲食5原則 隨著治療的進行,大腸癌患者的食慾可能會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為確保身體得以補充足夠的營養,不妨可考慮少量多餐。它能舒緩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包含消化過程會感到的不適感,建議可以把一天的量分成五到六份小餐,每餐間隔約三小時。 以下提供五個飲食原則與其功能,但請以專業醫師的營養建議為主,如果發現任何腸胃變化和問題,請向醫師反應。 高蛋白質食物:幫助修補身體細胞組織,有利免疫系統的恢復。 全榖物: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優良來源,幫助保持身體能量。 乳製品:建議選擇低加工的乳製品,像是希臘優格,其富含益生菌,能幫助消化。 各種蔬果:各種顏色的蔬果都應多多攝取,它們擁有不同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大腸癌患者應以一天五份蔬果為目標。 喝足夠的水:多喝水乃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能幫助緩解便祕和疲勞等症狀,同時也能避免脫水。建議大腸癌患者不要等渴了才喝水;多方攝取水分,包括白開水、含水多的食物、冰沙,但要少喝含咖啡因的飲品。 (同場加映:癌症堅果飲食指南!癌友必知7種堅果吃法) 低纖維改善大腸癌腹瀉 另要注意,若大腸癌患者於治療過程體重減輕,亦表示所攝取的熱量並不足,這當然也包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不足。營養素的不足會影響身體的機能,降低治療和康復的效率。所以在治療過程中,營養和體重管理不可輕忽。 其中,在高纖維或低纖維的飲食選擇上,要考量的面相不同。根據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隸屬癌症資訊網(OncoLink)的資料,雖然高纖維飲食有助降低下腸胃道的癌症風險,但不建議於治療中食用,特別是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的病患,因為這兩者都會導致腹瀉。 若大腸癌患者有腹瀉的症狀,低纖維飲食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不會刺激排便,所以不會造成腹瀉,且低纖維食物也比較好消化。 大腸癌禁忌食物7大類 以下針對大腸癌飲食,列出七種應避免食用的食物,這是為確保治療過程可以順利進行,請大腸癌患者和家屬務必多加留意。 1. 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像甜點和含糖飲料營養價值極低,但卻難被身體消化,這些糖分不但會佔用消化腸道的空間,也會提高慢性發炎的風險,最後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所以,建議以白開水或其他低糖、低卡路里飲食取代高糖食物。 2. 高飽和脂肪食物 脂肪不是不要攝取,而是要懂得分辨好與不好的脂肪,不好的脂肪意指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有:豬肉、羊肉、乳酪,以及各種速食。相對的,好脂肪食物對身體是有好處的,甚至可助大腸癌治療效果,它們多含有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芥花油、堅果、魚類等。 3. 炸物 炸物和速食這類高油脂食物會加劇大腸癌的症狀和副作用,尤其在接受化療期間務必要避免。而若這些脂肪長時間停留在胃裡,無法被消化分解,可能還會造成胃食道逆流(GERD),使患者難以忍受。 4. 碳酸飲料 不只炸物,碳酸飲料和蘇打水也會惡化大腸癌的症狀,使噁心和脹氣的狀況變得更嚴重,此外,這類飲料通常都有很高的糖分,卻少有營養和熱量,只會徒增脂肪。(推薦閱讀:2大脹氣原因報你知!避吃6類易脹氣食物,約會不怕放屁形象全毀) 5. 咖啡因 大腸癌患者別以為喝咖啡沒事,因為咖啡不僅同樣能惡化腹瀉和噁心症狀,還會刺激胃部,增加胃酸的分泌量,造成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胃灼熱(Heart hurn)。另外,它還會加劇化療所造成的失眠症狀。(同場加映:保養好聲音!無咖啡因茶等5食材首選) 6. 酒精 不必多說,酒精可說是大多數疾病與癌症的禁忌,特別是大腸直腸癌,因為它能與藥物成分產生化學反應,並可造成口乾、喉嚨痛、吞嚥困難,嚴重則導致胃食道逆流和胃灼熱。 7. 加工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已證實加工肉類為第一級致癌物,並且會提高大腸直腸癌風險,其綜合研究預估,若每天吃 50 克的加工肉類,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可提高約 18%。至於紅肉會否造成大腸癌,目前並無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但建議民眾要少吃,尤其是大腸癌患者更要避免,或以其他肉類和魚類取代紅肉。 另外,也要注意所攝取的穀物是否為加工類,因為加工穀物和加工肉類一樣,都會提高大腸癌的風險。全穀物本是好的纖維營養來源,但經加工處理後,其纖維可能已遭分解。而且這類精緻穀物更容易提高血糖指數,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提高大腸癌和腎臟病的風險。(同場加映:大腸癌化療副作用很常見!飲食這樣調整緩解不適)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大腸癌專區】


子宮頸癌

9招居家療法~舒緩子宮頸癌的不適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子宮頸癌,其中又以25到45歲的婦女最為常見。大多數的子宮頸癌早期並無任何症狀,與罹患其他癌症(Cancer)一樣,在發病病及治療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承受許多疼痛和不適。以下介紹9種居家療法,不妨嘗試試看,或許可以暫時改善、舒緩不舒服的感覺,讓日常生活好過一些。 用針灸刺激身體釋放舒緩物 針灸會讓身體釋放有助於舒緩的物質,有助減緩子宮頸癌造成的肌肉和骨頭疼痛,甚至能減緩肌肉痙攣;因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請先與醫師諮詢後,再決定是否進行針灸。 喝薑茶或咀嚼薑片 薑茶是有效緩解疼痛的天然配方,正常服用情況下,不但沒有副作用,還有助緩解疾病帶來的不適。除了泡薑茶,也可以咀嚼薑片,同樣有助達到舒緩的效果。 看好笑的東西大笑放鬆 當出現子宮頸癌疼痛症狀時,不只身體會感到不舒服,心裡也會感受到壓力,讓人一直想到「生病」這件事;此時,可試著看些喜劇、搞笑影片或和家人朋友聊天,透過大笑可以舒緩情緒,減少焦慮和緊張。 保持運動習慣和健康飲食 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力,也可能減緩子宮頸癌及其治療帶來的疼痛和疲倦;另外, 多吃新鮮蔬果,也可以增強免疫力,以及提升身體的修復能力。 適時吃一點止痛藥 若身體狀況極度不舒服,請記得遵從醫師的服藥指示服用止痛藥,同時應注意產品的使用說明如欲使用,切勿服用過量,也不可隨意使用他人的止痛藥物;若需要運動,也可提早在運動前30分鐘服用止痛藥,有助減緩運動帶來的疼痛。 不怕辣可試試辣椒水 若您喜歡吃辣,對辣度的接受度高,可以試試食用0.5克的印度鬼椒,這是一種極辣的辣椒;有研究指出,一天服用3~4次這種辣椒,可以減輕80%子宮頸癌對女性造成的疼痛;不過,請評估自身狀況,若身體感覺不適,就應停止食用。 補維生素B2 減少潰瘍 維生素B2是種水溶性維生素,其功能主要是維持皮膚和黏膜細胞健康,若B2不足,容易造成潰瘍,持續發展可能惡化成腫瘤,若發生在子宮頸,可能造成子宮頸糜爛;因此,適度補充B2及維生素,特別是從飲食中攝取天然維生素,對身體仍有一定幫助。若要補充維生素錠劑,仍應該詢問專業醫療人員後再使用,以減低不當服用造成傷害。 靜坐冥想重建能量流 對部分人來說,冥想 有助舒緩不適,透過不同的冥想技巧,則有不同的效果,也有助改善身心問題。冥想時,試著將食指和中指指尖的能量聚集在身體中心,可促進並重建良好的能量流,幫助緩解疼痛。 吃薑黃減緩發炎反映 薑黃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機能、減緩生殖系統的發炎反應、幫助身體消滅人類乳突病毒、限制癌細胞病變及擴散,並減少子宮頸癌的症狀,如嚴重的出血和骨盆疼痛。(推薦閱讀:薑黃素15大推薦品牌!薑黃功效好處、怎麼吃、何時吃一次看)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