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主要原因為致癌基因活化,導致細胞失控增生,進而形成腫瘤;若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癌症與腫瘤的關係?癌細胞、惡性腫瘤是什麼?
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腫瘤通常分為以下2種。
-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癌症前兆與徵兆
癌症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前兆或症狀,但這些前兆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 體重劇烈變化
-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種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 惡性肉瘤(Sarcoma)
- 白血病(Leukemia)
- 淋巴癌(Lymphoma)
-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 黑色素瘤(Melanoma)
-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 類癌(Carcinoid tumors)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原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 說明 | 舉例 |
1級致癌物 |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
2A級致癌物 |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
2B級致癌物 |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 咖啡酸、阿斯巴甜 |
3級致癌物 |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 咖啡、咖啡因 |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 年紀
- 病菌感染
- 飲食、肥胖
- 酒精、煙草
-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 紫外線、游離輻射
- 慢性發炎、慢性病
- 荷爾蒙、激素、免疫抑制
(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癌症分期與存活率
癌症分期有許多方式,不同癌症會有不同種分期方式,最常見的是 TNM 分期系統(Tumor, Node, Metastasis,腫瘤、淋巴、轉移),醫師會再根據 TNM 分期做治療依據,並依嚴重程度,分為第零期(原位癌)到第四期(癌症末期)向民眾解釋。
癌症存活率
癌症的存活率,會因腫瘤長的位置、大小、數目及癌症的分期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根據統計,發現許多癌症零期(原位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不過存活率會隨著期別愈晚而降低。(延伸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癌症的治療
準確的癌症分期與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相當重要,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確立治療目標,主要目標則可分為治癒癌症、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及安寧療護四大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項。
癌症疼痛管理和安寧照護
癌症治療會有許多後遺症,過程十分不易,因此治療後的照顧相當重要,包括疼痛控制、改善食慾、心理調適等,需要不同醫療團隊的合作,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癌症預防與篩檢
由於多數癌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發現時往往都是癌症末期,對此國際抗癌聯盟(Leading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ancer , UICC)指出,透過癌症篩檢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數癌症可被治療,且多數癌症初期是可被治癒的。
為了增加民眾篩檢的意願,衛福部國健署自2010年起針對4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提供預防保健免費補助篩檢,凡符合條件,免掛號、免收費,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定期篩檢。
國健署指出,癌症是「慢性病」而非絕症,然而因「癌症慢性病化」趨勢,罹癌後可能須經歷多次復發或移轉,使得癌症治療、後續追蹤檢查時間拉長,加上患者因治療無法工作的損失,都成為癌友家庭經濟上不小的負擔。(各大癌症篩檢:定期篩檢5大癌症效果佳!政府補助條件一次看)

癌症診斷
癌症早期症狀多不明顯,篩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也能阻止癌前病變細胞發展為癌症。
如果篩檢為陽性,或者是出現許多前述症狀、久未改善,就需進一步診斷,癌症診斷方式包括三大類:
- 血液、尿液檢查
- 影像學檢查
- X光
- 核醫掃描
- 超音波掃瞄
- CT電腦斷層掃描
- PET正子斷層掃描
- MRI磁振造影掃描
- 活體切片檢查
確診為癌症後就要進一步做癌症屬於哪一期之分期檢查,觀察是否有轉移,並定期追蹤以免癌症復發,以便醫師擬定治療方向。(延伸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癌症連續40餘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國內發生率最高的10大癌症如下:
- 肺癌
- 大腸癌
- 女性乳癌
- 肝癌
- 口腔癌
- 攝護腺癌
- 甲狀腺癌
- 胃癌
- 皮膚癌
- 胰臟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