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活

預防勝於治療,想避免成為醫院常客,就從生活中落實健康理念。此分類包含各種健康相關知識,帶你從各領域來了解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基礎知識

健康樂活

2024冬至什麼時候?吃湯圓還吃什麼?冬至習俗與禁忌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吃湯圓由來?冬至吃什麼?冬至拜拜習俗?冬至有什麼禁忌?《Hello醫師》為您一次揭曉! 2024冬至什麼時候?日期是哪一天? 2024年冬至日期為12月21日星期六,與2025年同日;通常冬至每年都會落在國曆21日或22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冬節、冬至節或賀冬。二十四節氣為古代用於指導農業的曆法,制定方式是藉由在地上插竹桿,觀察太陽升起至落下時,桿影移動的位置與長度變化,並搭配氣候時節而訂定。 依據古代桿影的觀測結果: 在夏天,太陽位置往往較高,桿影較短 在冬天,太陽位置則較低,桿影較長 所以古人即將正午竿影最短的那天訂為夏至,竿影最長的那一天訂為冬至。 冬至為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故亦稱「長至」或「短至」;在冬至過後,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夜晚則開始縮短,所以古人也會說「冬至一陽生」,表示冬至到了,陽氣(日照)就日漸旺盛。 由此可知,冬至的訂定方式與按照月亮盈缺制定的陰曆(農曆)無關,但因為古人多仰賴二十四節氣來協助農耕,因此將二十四節氣也加入農曆之中;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乃是藉由太陽運行位置來制定,與陽曆(國曆)較為接近。 冬至吃湯圓由來? 冬至吃湯圓有2種意涵: 以湯圓的形狀象徵迎接陽氣,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重新開始 取其諧音,象徵團圓和圓美。冬至吃下湯圓,代表又長了一歲,湯圓口味鹹甜皆可,也不分大、小湯圓,但若用於祭祀神明,最好用甜湯圓,傳達「食甜嘴甜」之意。 (延伸閱讀:湯圓熱量排行》桂冠非最高!花生.芝麻.紅豆.鹹湯圓熱量表) 冬至習俗有哪些?吃湯圓還吃什麼? 貼湯圓:冬至在門上貼湯圓的習俗現今較為少見,但在古時,古人會在門上貼湯圓向門神與各方神明表達感謝與敬奉之意,同時希望能招財進寶,新的一年繼續受神明保佑。 吃餛飩、餃子:冬至過節的文化來自於中國,中國北方有許家庭冬至會吃餛飩或餃子。餃子因形似金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餛飩則有陰陽交替、天地交運的意涵,在冬至吃餛飩有助換運長智。 冬令進補食品:冬至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陰氣過極轉衰,陽氣漸長,是補氣養身的重要時機,故從古至今,民眾多會在冬至吃各種溫補的藥膳食物。現代人多吃麻油雞、薑母鴨或羊肉爐等,但須注意不要「補過頭」,反對身體造成負擔。 冬至拜拜習俗與流程 冬至在古時為舉國祭拜的節日,盛大程度僅次於春節,因為冬至結束後,寒冬過去,陽氣漸長(日照時間增加),象徵迎接新的開始;另外,古代多為農耕社會,農民辛勤工作一年,最後步入嚴冬,便會趁此慰勞自己,休養進補與恢復生息,並準備過年的物品。 隨著時代演進,冬至祭拜的習俗就流傳至今,形式雖不到舉國慶祝的程度,但也有許多家庭會列為必拜節日之一。 在台灣,冬至祭拜的對象多以三界公(水仙大帝)、祖先或地基主為主,拜拜時間、流程及準備物品如下: 冬至拜拜時間 早上至中午為佳。 冬至拜拜用品 三界公(水仙大帝) 食物:湯圓三碗、鮮果、牲禮及茶水 金紙: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刈金、福金) 地基主 食物:湯圓、菜飯、雞腿等 金紙:刈金、小銀 祖先 食物:湯圓、菜飯等 金紙:刈金,小銀,大銀,金銀元寶等 拜拜避免用芭樂、番茄等多籽的水果,因為食用後會隨人體排泄而出,在傳統習俗上有不潔之意;另外,也避免用「釋迦」,因為外型如同釋迦牟尼的頭,對神明有不敬之意。 冬至拜拜流程 在供桌上擺妥供品後,點燃三炷香。 向神明稟告此日為冬至,請神明享用供品,並祈求神明保佑。 待香燒至剩1/3時,捧起金紙向神明拜三拜後,拿去燒化。   冬至3大禁忌 湯圓要吃雙數:以求成雙成對,生活幸福美滿。 不要晚歸,太陽下山就返家:避免在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招致厄運。 避免晚睡:以免影響自身陽氣,不利來年運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健康樂活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被蜜蜂叮怎麼辦?蜜蜂螫傷要擦什麼藥、要看醫生嗎?一次搞懂處理方式

被蜜蜂叮腫起來怎麼辦?要看醫生嗎? 被蜜蜂叮到腫起來很常見,大部分的狀況下,蜂螫只會令人感覺不適,用一般緩解疼痛、紅腫發炎的方式即可,如無嚴重症狀不需要特別看醫生,等待自行恢復即可;但如果腫得較嚴重,可以考慮看皮膚科醫生,如果對蜂螫過敏或重複被蜜蜂叮數次,則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過敏症狀,可能需要前往急診治療。 被蜜蜂叮腫起來,要打破傷風嗎? 一般蜜蜂螫傷通常非常表淺,不需接受破傷風疫苗,但如果您超過十年沒有打破傷風疫苗,或是傷口較深,有必要時醫生可能還是會建議接種。 被蜜蜂叮腫起來有多常見? 根據臺大醫院資料,在台灣,被蜜蜂叮咬造成的「蜂類螫傷」最常見的兇手為「蜜蜂」及「胡蜂」,胡蜂又叫黃蜂、大黃蜂或虎頭蜂;蜜蜂體表多細毛,身體較圓,胸腹間無明顯區隔,且膜翅較寬,蜜蜂的螫針尖端有倒鉤,螫人之後螫針與毒囊都會脫落留在人的皮膚中,蜜蜂本身也會因為內臟連同被扯出而死亡。 而虎頭蜂體表光滑、胸腹部間較纖細,螫人後螫針不會脫落,也不會因為螫人而死亡,可以反覆螫人注射毒液,因此較為危險。更多資訊可參考臺大醫院旅遊小常識。 (同場加映:這 6 原因害你老被蚊子叮! 4 個防蚊妙招超實用 ) 被蜜蜂叮看醫生進行的檢測 若你出現疑似蜂毒過敏反應,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以下檢測: 過敏皮膚檢測:皮膚檢測時,少量的過敏原萃取物(亦即蜂毒) 會注射到你手臂或上背部的皮膚,這個檢測很安全並不會造成嚴重反應,若你確實對蜂毒過敏,注射處會腫起來。 過敏血液檢測:透過檢測你血液中對蜂毒的抗體數量來判斷你是否對蜂毒過敏,抽血樣本會被送到醫學實驗室化驗,以找出可能的過敏原。 判斷蜜蜂叮咬這類昆蟲螫傷的過敏症狀時,過敏皮膚檢測及血檢可能需要同步進行,您的醫師也需要確認相似種類的蜂螫過敏反應。 被蜜蜂叮要擦什麼藥?如何治療? 如果你只是單純被蜜蜂叮了一下、並無出現過敏反應,那可能只需要清洗傷口跟塗上抗生素藥膏,以便清除蜂螫的殘留物,醫師可能會開立局部麻醉藥,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的藥膏,減緩皮膚的不適。  大部分的蚊蟲螫傷不需要額外的醫療照護,但如果你知道你對蜂毒過敏,特別過去已有蜂螫的嚴重反應,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並儘速服用醫師開立之抗組織胺藥物。 若醫師有開給你艾筆腎上腺素注射筆,請隨身攜帶並在遭蜂螫時直接使用,以預防過敏反應。 被蜜蜂叮怎麼辦? 被蜜蜂叮的當下,或是蜂群接近時,應盡速移動到安全的地方,避免繼續被叮咬。 並以厚紙片或是信用卡來去除卡在皮膚上的蜂針及毒液囊;移除時,要小心避免弄破毒液囊,使毒液進一步擴散,並且不應使用手指或鑷子將蜂針取出,因為反而有可能造成毒液擴散。 冰敷患處可以獲得舒緩,每小時冰敷 20 分鐘,用毛巾或衣物包住冰袋,避免冰袋與皮膚直接接觸以預防凍傷。 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螫傷處,塗抹消炎止痛藥膏可幫助退紅、癢腫。 遇到蜜蜂時該怎麼辦: 要小心台灣山區常見的虎頭蜂,因為他們的蜂針無倒鉤,一旦被盯上,可能會被一螫再螫;因此被虎頭蜂螫後,如果虎頭蜂還在附近,應靜靜地逃離現場,避免驚動虎頭蜂而被再度螫傷。 如果有少數蜜蜂在你身邊飛舞,保持冷靜然後漫步離開該區域,因為撲打可能導致蜂螫攻擊。 若有蜜蜂、黃蜂螫傷你,或有其他昆蟲開始在周遭飛舞,覆蓋你的嘴部、鼻子並儘速離開現場,因為當蜜蜂螫人時會釋出引來其他蜜蜂的化學物質,如果可以,請進入建築物或車內。 不同程度的蜜蜂螫傷 輕微的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疹子、發癢,只要使用抗組織胺來治療即可,醫師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 某些狀況下,醫師可能會為施打腎上腺素,一般來說,蜂螫的治療在事故現場或送往急診的救護車上就已執行,如果恢復的情況良好,通常在急診室觀察一陣子就能回家。 若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例如全身長疹子合併輕微呼吸困難,醫師可能為你注射抗組織胺、類固醇和腎上腺素。可能需要在急診室觀察更久的時間,或被安排住院。 若出現低血壓、呼吸道腫脹影響呼吸,或其他呼吸問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就可能危及性命,也可能需要靜脈注射,上述的處置可能在事故現場或救護車上就進行,並在急診室被密切觀察並安排住院,甚至是加護病房。 有 10~20 處以上的多處螫傷,但無明顯過敏反應時,也可能會被留在急診室觀察或住院,同時醫師可能會安排多項血液檢查。 如果你被螫傷的部位在口腔或咽喉,則需要在急診室進一步觀察,或更多的處置以避免併發症產生。當螫傷的部位在眼球時,你也會需要眼科醫師會診評估。 蜜蜂螫傷的症狀與過敏反應 蜜蜂叮人時會將蜂針刺入皮膚,蜂毒含有的蛋白質會影響皮膚細胞及免疫系統,造成螫傷處疼痛、腫脹。對蜂螫過敏的人來說,蜂毒是引發嚴重免疫系統反應的過敏原。蜜蜂螫傷可能出現不同的反應,從暫時性的疼痛不適到嚴重過敏反應皆有可能,蜂螫的單一症狀並不代表每次你遭到蜂螫時會出現的反應都相同,或下一次的蜂螫出現的症狀會更嚴重。 輕度過敏反應 大部分蜂螫出現的症狀都很輕微,包含: 蜂螫處突然劇烈的灼痛感 蜂螫傷口出現紅色丘疹 螫傷處輕微腫脹 大部分的人被蜂螫數小時後,腫痛症狀會自行消失。 中度過敏反應 有些人遭蜂螫或其他昆蟲螫傷後出現的反應較劇烈,症狀例如: 患處嚴重發紅 螫傷處 1~2 天後腫脹程度擴大 中度過敏反應會在 5~10 天後痊癒,出現中度過敏反應並不表示你在下次被蜂螫時會出現嚴重的過敏症狀,但有些人每次蜂螫出現的反應很類似,請諮詢你的醫師關於蜂螫的治療方式或預防措施,特別是當過敏反應每次都更嚴重時。 嚴重過敏反應 蜂螫嚴重的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可能有危急性命的風險,需要急救治療,少數人遭到蜜蜂或其他昆蟲叮咬會迅速發展成過敏性休克,症狀包含: 皮膚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皮膚癢、潮紅或脫皮。 呼吸困難 咽喉和舌頭腫脹 脈搏加速或微弱 噁心、嘔吐或腹瀉 昏倒或頭暈目眩 喪失意識 在蜂螫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中,有 30~60% 的人會在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過敏性休克,請與醫師或過敏專科醫師討論預防措施,例如減敏療法,以避免下次遭到蜂螫時出現類似的反應。(同場加映:認識過敏 ) 重複性蜜蜂螫傷 一般來說,蜜蜂、黃蜂等昆蟲並不具攻擊性,只有在自我防衛時才會螫人,大部分的狀況下只會出現一或幾處螫傷,但當人干擾到蜂巢或蜂群時,就可能遭到多處螫傷,部分種類的蜜蜂,例如非洲蜜蜂(Africanized honeybees),比其他種類的蜜蜂易出現成群攻擊。 若你遭蜂螫超過十處,那累積的毒液就可能引發毒性反應,而使你感到相當不適,蜂螫毒性反應的徵兆和症狀如下: 噁心、嘔吐或腹瀉 頭痛 眩暈 抽搐 發燒 昏倒 兒童、長者或有心臟、呼吸問題的患者遭到重複性蜜蜂螫傷時,需要急診治療。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如有疑慮,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一般狀況下,遭到蜂螫並不需要就醫,少數嚴重個案才需要急診。即使只是一兩處螫傷,但如果你出現蜂螫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過敏休克時,請叫救護車。 在你遭遇蜂群攻擊且有多處蜂螫,請尋求立即的醫療協助,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速就醫: 蜂螫症狀數天後仍未痊癒 被蜂螫後出現其他過敏反應 哪些環境容易被蜜蜂叮 由於成人發生的過敏反應往往比兒童嚴重,且更容易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更要特別注意避免蜂螫。蜜蜂螫傷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住在蜜蜂活躍的區域或蜂巢附近。 工作或娛樂活動(爬山)讓你經常處於戶外。(推薦閱讀:出門前Check!旅遊必備這4類常用藥) 過去的遭蜂螫曾出現過敏反應。(同場加映:夏日蚊蟲叮咬疾病多!了解並預防西尼羅病毒 ) 如何避免被蜜蜂叮? 以下是避免被蜜蜂叮或招引蜂群的方法: 開車時拉起玻璃窗。 在戶外行走時穿著包鞋。 食物容器和垃圾桶請加蓋密封。 […]


健康樂活

空服員到處玩好夢幻?5大風險超難熬

空服員這一職業,相信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不僅薪水高、福利好,還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家、接觸不同的文化,從外行的角度來看,亦可稱得上夢幻工作了!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優雅瀟灑的空姐空少背後,需要承擔多少責任和風險,尤其身體在高空環境下工作的健康影響,以下將舉出空服員的5大職業風險,提供給想要應徵此工作的人,以及各位民眾參考。 1. 高空氣壓變化好不適 當飛機正在航行,空服員卻要忙著要服侍乘客,並確保機內的安全受保障,而一般民航機的飛行高度是介於海拔高度9,144~13,716公尺(約3萬~4萬5千英尺),機內的氣壓則縮在1,524~2,438公尺(5千~8千英尺)。 因此,機艙內的氧分壓(Oxygen partial pressure)會比海平面低25~30%,為多數人能調適的程度,但心肺有缺氧情形者要注意,因為在低壓的環境下,人的體腔會帶來空氣膨脹,進而造成耳朵、臉部、腹部的疼痛。 (同場加映:聽覺障礙很常見~用這5招防聽力受損) 2. 小心空氣汙染恐中毒 現代的飛機有較完善的通風系統,藉由引進40~50%外面的空氣,以及機內循環過濾的空氣,能降低引擎造成的排氣汙染機率,波音(Boeing)型號飛機更有不用排氣的電動壓縮機系統,這可避免燃燒汽油及液壓流體(Hydraulic fluid)的滲漏。 但以一般的客機來說,這樣的過濾系統仍是不足,機外進來的空氣只有經過冷卻,它並非過濾過程,而機內所使用的高效率粒子空氣濾器(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簡稱HEPA)僅僅只能捕抓粒子,有害氣體或病毒仍可侵入機艙內,造成空氣傳播和人與人的感染,同業人會稱之為航空中毒症候群(Aerotoxic Syndrome)。 (同場加映:空氣好窒息!減少空汙危害的小撇步) 根據美國的聯盟飛行員協會(Allied Pilots Association,簡稱APA)資料,過去10年(2018)已有約2萬起引擎排氣汙染事件,平均1天就有5起排氣汙染事故。其他可能發生的狀況還包括:換氣過度(Hyperventilation)、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空服員抱病上班等等。 溫馨提醒,別為要保住工作而犧牲健康,生病就要休息,即使呼吸道恢復正常了,也要留意神經或精神性症狀有無異常,包含暈眩、神經錯亂、失去平衡、肌肉無力、麻痺、運動障礙、感覺異常(Paraesthesia)、情緒不穩,以及憂鬱。 3. 機上空氣乾輻射強 飛機是禁菸場所,這雖然會大幅減低機艙的健康風險,但二手菸的機率仍是存在,加上空服員需要長時間待在機內,久而久之將危害身體。而叫人憂心的還不是抽菸,乃是機內空氣很乾燥,適合人生存的濕度是40~70%,機艙卻只有6~18%,若水分補給不足,容易造成搔癢感症狀,像是眼睛乾澀、鼻塞、喉嚨痛、喘鳴、頭痛、疲勞、無法專注,尤其氣喘(Asthma)或肺疾病患者更要注意。 在飛機上工作也會提高宇宙電離輻射(Cosmic ionizing radiation)的風險,以及其他可能致癌物,包括紫外線輻射(Ultraviolet radiation)、干擾睡眠週期和晝夜節律等等因子。 而依據美國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環境衛生系所的研究,相較於接受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體檢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簡稱NHANES)的人,即使體重過重和抽菸的比例很低,空服員罹癌的比例卻有明顯上升,特別是乳癌(Breast 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 4. 懷孕值勤要留意 另外,研究也發現,女性空服員在職期間太長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因素之一,沒生過小孩,以及生超過3個孩子以上的女性空服員,都可能是高風險群。對此,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簡稱NIOSH)有研究指出,空服員在懷孕的妊娠第1期(未滿17週)中,建議1天內不要在機上待超過15小時,以避免宇宙輻射吸收過多,而導致流產。 做為一個空服員和飛機工作人員,您能做的就是確保其航空公司有固定做輻射檢測,並會讓員工知道最新的減低輻射成果。其次,由於在飛機上的工作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曝曬於紫外線,所以在戶外活動記得防曬,且避免正午的時間,至於睡眠作息,就盡可能找空檔休息,並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 5. 性騷擾事件頻傳 在飛機上遭遇性騷擾,可說是做空服員的惡夢,特別是女空服員,但它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根據美國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所的研究,4,459位飛機機組人員中,有63%坦承曾受言語虐待;26%受性騷擾;2%受性侵害,且乘客是主犯。 儘管「#MeToo」運動在娛樂圈和政治界掀起很大的關注,但在其他服務類產業卻沒什麼反應,很多受害者選擇不舉報,因為覺得不會被受理,真的叫人很擔心。對此,美國的空服員協會(Association of Flight Attendants-CWA,簡稱AFA)國際主席薩拉尼爾森(Sara Nelson)表示,空服員是機上最重要的角色,倘若發生緊急狀況,而造成對安全程序的阻礙,這對機上的每個人都是不利的,乘客要遵從空服員的指示,空服員遇困難時,也要尋求他人協助,相信同事和上層主管會願意給予支持,切勿自己默默承受。 #Me Too!勇敢說出性侵創傷 跟職場性騷擾一樣, 它會造成心靈創傷、睡眠障礙,若出現粗暴行為,甚至會帶來肌肉骨骼的傷害,飛機的安全是你我的責任,多一點體恤和包容機上的空服員,有他們細心的服務,我們才能平安和舒服地到達目的地。


健康樂活

進新房不舒服?可能是病態建築症候群

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文明病出現,過敏疾病也是其中之一。過敏原有很多類型,有些可能不太常見,其中,有種特別的過敏症狀,通常只發生在搬新家或是進去新房子時才會發生,稱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又稱新屋症候群)。當您走進一間剛裝潢好的房子,但卻突然感覺暈眩,感覺像是得了重感冒,甚至會懷疑是不是磁場不對甚至懷疑房屋鬧鬼,但其實只是過敏發作而已。究竟病態建築症候群有哪些症狀,以及誘發的原因有哪些,以下為您介紹。 病態建築症候群和感冒易混淆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症狀和一般感冒差不多,所以並不容易察覺,唯一的能判斷的差別在於,這些症狀可能在離開某些特定的建築物後改善很多,但是在返回同一建築物時又再度發作,症狀可能包含: 頭痛 發燒 頭暈噁心 喉嚨癢 鼻塞 持續流鼻涕 呼吸困難 皮膚乾癢 眼睛乾或是刺痛 起疹子 疲憊且容易分心 病態建築症候群影響每個人的時間長短不一,也會因為體質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許多症狀一起發作,也有的人症狀不太明顯,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有過敏體質,或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s),那麼就更容易患上新屋症候群。 空氣和環境都可能造成病態建築症候群 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CPSC)研究,大約有30%的新房子或是重新裝潢過的房子,室內空氣的品質很糟糕,而空氣品質是引發病態建築症候群的主因之一,此外,還可能有以下其他原因: 灰塵累積太多 吸菸 房間光照不良 長時間看電腦導致眼睛疲勞 黴菌(Mold)或真菌(Fungus) 石棉(Asbestos) 清潔劑中含有化學物質 農藥(Pesticides)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影印機排放出的臭氧(Ozone) 壓力過大 室內太過乾燥 工作環境吵雜 昆蟲或動物的排泄物 建築物內部的通風設計不良 木製地板或家具含有甲醛(Formaldehyde)等揮發有機物質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預防及治療 病態建築症候群容易發生在開敞佈置的辦公室,可以依照以下4種方法預防病態建築症候群: 使用電腦記得適度讓眼睛休息。 避免一整天待在室內,可以多出去走動。 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小心使用漂白劑或殺蟲劑。 如果出現疑似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症狀,可以先諮詢專業醫師,服用抗過敏藥物,例如苯海拉明(Benadryl)或是鹽酸西替利嗪(Zyrtec)等,都能幫助減輕眼睛癢、鼻塞、流鼻水,或是皮膚乾癢的問題。


健康樂活

GI 值是什麼?升糖指數低有助減肥

飲食過量往往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你有想過除了吃了高熱量的食物外,還有什麼原因會讓人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導致熱量攝取爆表嗎?本文將帶你了解什麼是 GI(Glycemic index)值,進一步認識不同食物所含有的 GI 值,以及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什麼是 GI 值 GI 值又稱為升糖指數,是由大衛詹金斯博士(Dr. David Jenkins)於 1980 年,針對糖尿病患的飲食規劃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將食物在吃下肚二小時後,提升血糖幅度的高低,以 0~100 這個區間內的數值呈現。(延伸閱讀:糖尿病患可以吃的低GI水果) 一般來說,純葡萄糖是亞洲廣泛使用的度量標準,並將標準設定為 GI 值 100;在與其他食物互相比較下,可以計算出各種食物的 GI 值,以下為梅約診所(Mayo Clinic)所提供的各級 GI 值範圍: 低 GI 值:1~55 中 GI 值:56~69 高 GI 值:70 以上 GI 值與糖尿病的關係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血糖的平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食用太多高 GI 值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血糖在短時間內迅速飆高,導致病情加劇。因此通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避免食用 GI 值高於 60 的食物,降低血糖失控的風險。 高 GI 值與肥胖的關聯 台灣人的日常飲食中,白飯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白飯的 GI 值其實高達 73,屬於高 GI 值的行列;事實上,麵條和米飯等澱粉類主食,GI 值都不低,許多外食族的午餐或晚餐菜色,經常不是便當就是麵類,剛吃完的時候,飽足感可能相當高,但同時血糖也急速上升,導致人體加速胰島素(Insulin)分泌,以降低體內的血糖濃度。 不知道你有沒有明明中午才吃了一大碗麵,但是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又肚子餓的經驗?這是因為體內胰島素上升使血糖快速降低,導致飢餓感再度出現。從這點來看,外食族容易變胖的原因,除了食物熱量高、過油、過鹹和過甜等因素外,也受到澱粉為主的飲食習慣影響,看似吃了一大堆,沒多久又餓再吃,因此想要不胖也難。 (同場加映:做筆記慎選餐廳~糖尿病患者外食攻略) 低 GI 值不代表熱量低 許多人對 GI 值可能有錯誤的迷思,認為高 GI 的食物,一定就是高熱量,但是以培根為例,GI 值只有 49,但是它的熱量卻有 405;臘腸 GI 值為 […]


健康樂活

宿醉怎麼辦?喝什麼?隔天吃什麼?醒酒方法一次看

無論是下班後的應酬,或是一夜的狂歡派對,總是少不了喝點小酒,但氣氛對了,總是容易不小心喝多。但是喝得太醉,腦袋就不聽使喚了,因為酒精會使大腦昏沉,影響精神和思考能力。很多人為了能快速清醒,會嘗試各種解酒的方法,例如喝咖啡或是洗冷水澡等等,究竟哪些方法能解宿醉?以下為您破除幾個解酒迷思,並介紹酒後快速醒酒的方法。 酒精代謝時間:肝臟解酒約需1小時 喝一小杯大約30毫升(ml)的烈酒,由於酒精濃度較高,比喝啤酒醉得更快,而且通常人體會在喝酒後的十分鐘內,開始受酒精影響,並且在喝酒後 40~60 分鐘左右,血液酒精濃度會達到巔峰。 不論是一杯啤酒、一杯紅酒,或是一口烈酒(Shot)所含的酒精量(14克酒精 = 1 標準杯),大約都需要一個小時肝臟才能分解完,不過還是會因人而異,例如體重的不同或是否空腹喝酒等,都會影響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當酒精進入血液後,肝臟會開始分解酒精,如果喝酒速度比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更快時,血液中的酒精值會不斷上升,並會感覺愈來愈醉。 宿醉怎麼辦?醒酒迷思一次破解! 喝酒容易誤事,很多人都嘗試過不少解酒偏方,但是醫師表示,目前並沒有經過證實能快速又有效地讓大腦清醒的解酒方式,頂多只是讓我們感覺比較有精神,但酒精在體內,仍是持續地影響大腦的功能。以下是常見的解酒迷思: 1.宿醉喝什麼飲料?喝咖啡能醒酒? 酒會讓人昏沉想睡,而咖啡因(Caffeine)是一種興奮劑,可以提神,但是,咖啡沒辦法促進酒精的代謝,即使不太想睡,也不代表身體沒有受酒精影響。而且,酒後喝咖啡可能會造成更多危險,因為這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夠清醒,就去開車或是做其他行為,害人又害己。同理,酒精與能量飲料混著喝的話,也不會比較好。 2.宿醉頭痛要洗冷水澡? 洗冷水澡也是一種讓自己更有精神的方式,但並無法降低血液酒精濃度,思緒可能還是不清晰,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在喝醉後洗冷水澡會導致休克(Shock)或失去知覺,所以,如果酒後您想要藉由洗冷水澡清醒的話,最好先知會家人或同居人,以免暈倒時無法即時發現。 3.不喝醉要先吃油膩食物? 酒精是透過胃壁吸收而進入血液,如果喝酒前已經先吃了一些東西墊胃,尤其是含油脂的食物,像是炸雞、薯條等等,可能會讓酒精進到血液中的速度更慢。但是這種方法,只會稍微延緩效果而已,不久後酒精還是可以很快地進入血液,並開始發揮作用,如果這時候吃再多油膩的食物,也不會有任何幫助。 4.宿醉想吐,吐完就好? 基本上,嘔吐並不會降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因為酒精會很快地早就吸收進去血液中了,除非是在喝下之後立即吐,才可能有些效果。不過喝太多酒可能會感到噁心,所以想吐就吐出來,這樣可以幫助緩解噁心感,確實會感覺比較舒服。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6-common-myths-about-the-hangover/ 宿醉醒酒最佳方法:睡覺 晚上喝醉時,最好的醒酒方法就是好好睡一覺,身體的肝臟會在睡覺時代謝體內的所有酒精,但是可別因此就放膽大喝,因為飲酒過量會危害身體,並造成酒精中毒,可能導致無法修復的腦損傷或甚至死亡,且酒精會影響負責控制嘔吐的反射神經,所以甚至有可能在睡覺的時候,因為嘔吐窒息而死。 如果想要避免宿醉,以下是可以在睡前準備,以減少隔天起床不適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睡覺前喝一大杯水,避免隔天起床身體脫水 在床頭櫃上放一大杯水,每當醒來的時候就喝一口 將垃圾桶或水桶放在床邊,在需要嘔吐的時候可以用 在床頭放一些非處方止痛藥,起床時感到頭痛可以立刻吃(如有特殊狀況請先諮詢醫師) 避免服用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藥,如果喝酒後的 24 小時內服用含這種成分的藥品,可能會造成肝的損傷 喝酒後,請不要服用安眠藥或其他鎮靜劑(Depressant) 宿醉隔天吃什麼?怎麼辦? 通常宿醉的症狀,會在 24 小時內自行消失,而減緩宿醉的最佳方法就是好好休息,也可透過下列方式,減緩宿醉時的不適: 再回床上睡一下,因為喝醉的狀態下去睡覺,睡眠品質都會比較差,無法真正的休息獲得精力,所以醒來之後再回去睡個回籠覺,身體會比較舒服。 多喝水以補充身體水分,避免酒精造成的脫水現象。 可以喝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運動飲料。 咖啡適量就好,因為咖啡因雖然可以提神,但也可能會讓胃更不舒服。 可在頭上放包冰塊的毛巾或冷水袋。 拉起窗簾或戴上墨鏡,避免讓光線直射眼睛。 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吐司或比較不油的蘇打餅,這樣可以穩定體內的血糖值,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 不要再喝更多的酒,會感覺更不舒服。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疾病纏身、作息不當讓你疲累了嗎?8招幫你恢復元氣

疾病如貧血(Anaemia)、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乳糜瀉(Coeliac disease,或稱粥狀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糖尿病(Diabetes)、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Glandular fever)、憂鬱症(Depression)、部分癌症和癌症治療等,都會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另外,我們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失眠、不健康的飲食、壓力、老化等,也常常是造成疲勞的原因。雖然疲勞不會導致任何嚴重後果,它卻會讓你耗盡體力,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以下提供八個有效幫助你恢復體力、元氣,改善生活品質的小撇步。 1. 少量多餐的飲食 有些醫師認為,吃東西可以改善疲勞情況,他們建議每天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取代份量較多的三餐。事實上,吃東西是提升你每天活動所需要能量的好方法。 2. 補充適當適量維生素 魚油含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能幫助你提升警覺性。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吃更多富含營養素的健康食物,可以獲得更多活力、能量,並幫助減少疲勞,不容易精疲力竭。 抗氧化拒發炎!吃這5種維生素就對了 3. 喝大量開水 經過實驗證實,身體脫水會降低人的警覺性和注意力,脫水會失去體力,身體也變得無法正常運作,同時也很容易導致疲勞,特別是從事勞力活動工作、運動量大的人,更是如此。每天至少飲用兩公升的水,能減少疲勞的可能,並回復身體需要的能量。 4. 提早就寢好好睡 失眠是造成疲勞最常見的主要因素,對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7小時睡眠,隔天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醫師一般都會建議大家提早就寢,才能有完整、充足的一夜好眠。此外,白天時午睡,有助於提升精神,讓工作績效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不要超過 30 分鐘,否則會導致夜晚時不容易入眠。 5. 適當減重有活力 體重愈重,從事任何活時消耗的能量也愈多。過多的體重也會對心臟產生壓力,讓人容易感到疲勞。因此,減輕體重、保持健康身材,可以讓你感到更有活力;均衡健康的飲食、保持心態健康有活力,以及規律運動,都是減輕體重的方法。 6. 避免酒精 咖啡因與菸 常喝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抽菸等習慣,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它們會快速消耗體力,造成頭痛,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請你最好遠離含有酒精、咖啡因飲料與抽菸,尤其是用餐前、睡覺前更應該如此。一旦遠離這些東西,你會發現健康情況獲得改善,比較不會疲勞,專注力也會提高許多。 7. 減壓提升身體能量 生活中的壓力會消耗大部分能量,你可以藉由瑜伽、上健身房、聽音樂或閱讀,做些讓自己舒緩、有深呼吸放鬆功效的活動。避免從事會增加壓力,或減少能量的活動。 8. 接受心理治療 有些治療,如: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以有效改善疲勞情況。如果疲勞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請你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改善情況。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健康樂活

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許多人對類固醇(Steroid)的名字都不陌生,但是遇到要服用類固醇藥物或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時,可能就會不太願意,因為普遍認為其副作用很大,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但實際上,只要根據醫師的指示,類固醇是一個相當有效且方便的治療方式。本文將為您介紹類固醇藥物,包括其種類、功用和副作用,建立正確觀念,破除類固醇迷思。 人體也會分泌類固醇 出乎意料的是,人體每天也會分泌一定量的類固醇,這項工作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負責,而分泌的類固醇可以分成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激素(Sex hormone)2種,而本文的主角,廣泛作為藥物使用的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只是眾多身體可分泌的類固醇種類之一。 類固醇藥物的功用 大多數發炎性和免疫性疾病或症狀,幾乎都能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其中濕疹(Eczema)便是一項常見的例子;這是因為身體接觸到過敏原,而導致發炎、紅腫和脫皮,跟細菌或是黴菌其實沒什麼關聯,如果您因為富貴手等濕疹症狀去皮膚科就診,醫師大多數都會開給您皮質類固醇藥膏,要求您一日塗抹數次,便能使症狀痊癒,不過若濕疹較嚴重,或是患者希望能盡快將濕疹治療好,可能會搭配口服的類固醇藥物,加快治療速度。 由於皮質類固醇能有效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症狀,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od arthritis)、紅斑性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或氣喘(Asthma)等症狀,甚至是器官移植時,可能產生的器官排斥反應,使用皮質類固醇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另外,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這種因為體內皮質醇(Cortisol,可體松)分泌不足,而引發的疾病,也可以透過皮質類固醇治療,順帶一提,皮質醇是屬於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並非皮質類固醇的簡稱。 類固醇藥物的種類 皮質類固醇藥物有許多類型,例如:吸入式、藥膏、口服藥或注射,一般來說,吸入式和藥膏所產生的藥效最小,副作用也是,通常用於治療局部的症狀。但是像全身性的發炎症狀,如紅斑性狼瘡,這種全身到處都有可以出現發炎症狀的疾病,便可能要透過口服或是靜脈注射類固醇,以提供足夠劑量控制病情。 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藥即是毒」,不論是任何藥物,在沒有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下隨意濫用,只會使藥物的副作用對人體造成傷害,除此之外,長期、高劑量或大範圍的使用類固醇,也會造成副作用的影響隨之攀升,以下為類固醇的一部分副作用: 提高血糖,有可能提高罹患糖尿病(Diabetes)的機會。 抑制鈣質吸收,提高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發生機率。 提高膽固醇(Cholesterol)和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胃潰瘍或胃炎的風險增加。 使人體脂肪分布改變,導致「月亮臉」或是「水牛肩」。 除了上述的副作用之外,根據使用的類固醇種類不同,也可能會引發各種其他副作用,像是使用類固醇藥膏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塗抹處的皮膚變紅且變薄,容易因為輕微的碰撞甚至觸碰,就產生瘀青。 擅自停用類固醇藥物是大忌 前面提到,人體自身也會分泌皮質類固醇,但是在使用了一段時間類固醇藥物後,人體為了平衡體內的皮質類固醇濃度,腎上腺皮質便可能會減少或是停止分泌皮質類固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因自行判斷症狀好轉,或是因其他因素而突然停藥,容易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包括身體疲勞、沮喪、痠痛、低血壓和性慾減低等症狀。 為了減少停藥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醫師會根據您所使用的類固醇種類、劑量、使用時間,來決定減量的多寡,擬定合適的停藥流程。 如何將類固醇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基本上,類固醇藥膏和噴劑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通常也不需要擬定停藥流程;若是使用口服藥物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定期回診追蹤病情並且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便足以將副作用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當然,就診時您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類固醇的必要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您已經持續使用類固醇藥物持續數週,卻改至其他醫院就診,請切記一定要告訴醫師你目前的用藥情形,最好包括藥物種類與使用時間,除了方便醫師判斷病情外,也能避免醫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再次開立類固醇藥物,可能導致您的類固醇用量過高。


健康樂活

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說到類固醇(Steroid),您的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聽說副作用很多」、「好像會造成月亮臉或是水牛肩」、「用多是不是會變胖」,不少人可能都受到新聞或是親朋好友的經驗所影響,認為類固醇是一種類似「毒藥」的存在,但是您知道,其實人體自己本身就會生產類固醇嗎?本文將帶您了解類固醇的前世今生,一探它是如何產生以及發生作用,讓類固醇不再是您最熟悉的陌生人,總是聽過他的大名,卻對它一知半解。 類固醇的種類有哪些 在講類固醇之前,我們必須先提膽固醇(Cholesterol),因為它與類固醇一樣都屬於脂質的化合物,而且人體本身就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膽固醇;至於類固醇的生成,是膽固醇與其他物質結合而來,因此這也算是人體內類固醇存在的一種形式。 類固醇在人體中主要的作用,是為維持激素和調節各種生理反應;根據特性,可以分為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與性荷爾蒙(Sex hormone,又稱性激素)2種;前者主要由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所分泌,後者則大多透過睪丸或卵巢製造。除此之外,以下將為您介紹5種包含的類固醇的激素(Steroid hormone) 1. 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 我們常聽到的皮質醇(Cortisol,又稱可體松)是糖皮質類固醇的一種,也被稱為壓力荷爾蒙;因為當人面臨壓力的時候,皮質醇的分泌就會增加。而糖皮質類固醇可以協助胺基酸和脂肪酸合成葡萄糖、將人體的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以及應用在藥物上,可以在人體內幫助免疫系統達到消炎效果的功用。 2. 礦物皮質類固醇(Mineralocorticoids) 又稱鹽皮質類固醇,最具代表性的鹽皮質類固醇是醛固酮,主要的功用是在腎臟進行鹽分的再吸收、調節血壓、提高排出尿液中的鉀含量,以維持人體中鹽分和水分的平衡。 3. 男性荷爾蒙(Androgens) 許多人對於男性荷爾蒙的第一個聯想,便是由睪丸所分泌的睪固酮(Testosterone),但其實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睪固酮,且男性荷爾蒙素可以提高肌肉與力量的增長效率、增加骨質密度以及提高性慾等等。 從男性荷爾蒙的效果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男性荷爾蒙不只有男性需要,在女性體內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當然因為女性沒有睪丸,所以主要的男性荷爾蒙來源,是透過腎上腺皮質供應。然而,不論是雌激素或男性荷爾蒙,在人體中都需要維持在一個水平,當其中一種激素缺乏時,人體可以透過芳香酶(Aromatase)將2者互相轉化,以彌補身體所缺乏的激素。 4. 雌激素(Estrogens)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主要部位,其他還有乳房和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其功用除了促進女性第二性徵發育外,不管是卵子的生成、陰道內的酸鹼度、皮下脂肪增加,還是女性擁有較寬的骨盆以利生育,這些都受到雌激素的影響。 另外,由於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的分泌量會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皮膚乾燥、陰道乾燥、身體燥熱和容易出汗等等,這時醫師可能會進行雌激素治療,提高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以改善症狀。 5. 黃體素(Progestogen) 月經來臨時,排出的卵子中的黃體(Corpus luteum),會促進孕激素分泌,使子宮內膜增生,讓環境更加適合受精卵居住。一旦懷孕後,隨著孕期的進展,胎盤也會加入孕激素分泌的行列,使得激素量提高,抑制卵子的生成,避免雙重受孕的情況發生。


健康樂活

誤吞口香糖莫驚慌!專家說7天內排出

「不小心吞下口香糖怎麼辦?」相信許多人在小時候,也都有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去的經驗,而且,據說吞下的口香糖,會在肚子裡7年才能完全被消化掉,讓人感到驚恐不已。究竟這個說法是真的,還是只是單純用來嚇人的謠言呢?以下就讓專家和科學研究,來替大家解開疑惑。 口香糖是用合成聚合物製成的 口香糖大部分的成分,都還算容易被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分解,其中包括甜味劑(Sweetener)、調味料、防腐劑(Preservatives)和軟化劑(Softener),但基本上,口香糖還是不容易被消化的。最早期的口香糖,是用人心果(Sapodilla,又稱人參果)的樹液作成的,也稱作糖膠樹膠(Chicle),但隨著口香糖愈來愈普及,需求量增加之後,口香糖的製造商開始用合成聚合物(Synthetic polymer)作為口香糖的基底。對於口香糖成分的規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認為,只要成分符合某些規格和限制,即使含有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添加進產品中。其實口香糖就像其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纖維等一樣,不會在胃裡停留超過幾天。 口香糖並不會黏在腸胃裡 小時候吞下口香糖時,我們都會擔心會不會黏在肚子裡,永遠出不來;這個想法其實想太多了!因為人體的腸胃道,會自動的分解和吸收可以消化的食物,而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舉例來說,玉米是不太容易被消化的食物,因此吃下玉米後,腸胃會讓難消化的玉米,較直接、快速地通過消化道,形成糞便一起排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偶爾在排泄物中,發現一些難消化的食物碎塊的原因;同樣的道理,吞下口香糖的話,只要不要一次吞太多,也同樣可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 吞下的口香糖7天就排出 口香糖通常不到7天,就會完全通過消化系統,消化過程如下: 吞下口香糖後,經過食道(Esophagus)、胃(Stomach),再進入小腸(Small intestine)。 小腸會吸收口香糖的糖分。 不能消化的部分,就會進入結腸(Colon)。 通過直腸(Rectum)排便。 即使可以排出也不要吞太多 即使可以排出體外,大家也不要認為可以常常吞口香糖喔!研究指出,吞下大量的口香糖會導致腸道阻塞(Intestinal blockages),而一次吞大量或常常吞口香糖的話,可能會造成肚子痛、長期便祕(Contipation),以及腹瀉(Diarrhea)等問題,甚至在體內會聚集成一大塊沒辦法消化的物質,稱為糞石(Bezoar,又稱胃石),而兒童更應該注意避免吞口香糖,否則可能會導致窒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最好不要給小孩吃口香糖,除非小孩知道不能吞下時,才可以給他們吃口香糖。


健康樂活

手濕別碰插頭!皮膚電阻與觸電的關聯

你有過觸電的經驗嗎?身為成人的我們都知道手濕濕的時候,不要拔插電器插頭,但是許多人小時候可能常會因為好奇,總想拿些東西塞入電源插座,當然這種頑皮的行為通常會導致觸電,而且被媽媽發現還會招來一頓打罵。為了避免憾事再次發生,本文將針對觸電對人體的危害、造成的症狀以及避免方式這三個重點,為你一一介紹。 電流種類與電阻對觸電的影響 人體對於電流的感知相當敏感,以交流電(AC)為例,男性的容忍度為一毫安培(mA),女性則為 0.7 毫安培,只要超過便會感覺到有電流通過身體。在電流未達到一定的強度前,人體會比較容易掙脫電線或其他導電物,而交流電比起直流電(DC)更容易造成肌肉痙攣,因為前者的電流有週期性的變化,當人體觸電時,直流電可能在觸電的那一剎,肌肉便瞬間收縮而彈開;但是交流電則會在觸碰之後,造成肌肉「有週期性的收縮」,使得我們更難以控制肌肉脫離觸電的狀態,導致觸電時間拉長,而造成更大的損傷。 當談到觸電對人體會造成的傷害時,其中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便是電阻(Electric resistance);而常見的塑膠和木頭屬於絕緣體,因為它們的電阻相當高,使得電流不易經由它們傳導,而人體雖然不是絕緣體,但是皮膚在乾燥的情況下,也有 10 萬歐姆~60 萬歐姆(Ω)的電阻。(推薦閱讀:顱內高潮ASMR!咀嚼耳語聽了實在舒服) 以台灣家中的 110 伏特(Volt)的插座為例,透過公式計算後,觸電時只會接收到 1.1 毫安培的電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觸碰插座,觸電之後還能活蹦亂跳的原因;但是當皮膚變得潮濕的時候,電阻可能會降到只剩一千歐姆,跟乾燥皮膚的電阻差了 100 倍,若這時觸電則可能遭到 110 伏特的電流流經身體,一般來說,超過 100 毫安培的電流強度,便有相當高的致死機率,因此,專家或是長輩們經常叮嚀不要用潮濕的雙手接近插座,並不是沒有道理。另外,除了潮濕會降低人體的電阻外,過高的電流強度,也可能瞬間將皮膚燒灼,導致電阻下降。 觸電了該怎麼辦 觸電的處理分秒必爭,因為每多經過一秒,你與死神的距離就會更近一步;觸電的當下,我們的本能反應便是想辦法將身體抽離導電物,若是在時間很短且電流強度很低的情況下可能還好,你甚至不會感覺到有任何不適,也不需要就醫;不過當電流強度不低時,你可能會產生麻痺、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的情形。 在較為嚴重的觸電情況下,如果你自身觸電,請盡你最大的努力,中斷觸電的狀態,在這同時也可以大聲呼救,請其他人協助,接著可以自行或是請他人幫忙撥打 119 叫救護車,做完這些事之後,請留在原地不要隨意移動,如果電流已經對你的身體造成了某些損傷,隨意移動可能會使狀況惡化;假如你看到有人觸電,切記不要下意識就衝過去將人拉開,這樣只會讓你一起加入電流串燒的行列而已。 最好的方法是先觀察是否有電源可以關閉,以中斷電流的輸出,或者利用身邊的絕緣物體如:拐杖、掃把或竹竿等,將觸電者移開後馬上叫救護車,如果患者已經沒了呼吸或失去意識,請立刻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直到救護人員趕來為止。 電流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人體在接觸到電流後,會因為接觸時間和電流強度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小量電流可能只會帶來些微痛楚,或是讓你有短暫麻痺的感覺;但是電流強度提高時,可能會灼燒皮膚或內臟組織,若導致壞死的情況,那麼可能就得面臨截肢。 另外,電流經過眼睛,也可能導致白內障(Cataracts)或失明,最嚴重的情況則是電流流經心臟,造成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又稱心室纖維性顫動),使得觸電者血液循環中斷而死亡,由於心臟位於人體左側,左手觸電是電流襲擊心臟的最短途徑,你不妨可以改以右手操作電器或拔插電線,降低遭受電擊的機會。 如何避免觸電的3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觸電就像地震一樣,發生的時候都是一瞬間的事,但是卻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以下提供三種避免觸電的方式: 避免危險用電行為:手濕的時候不要碰插頭已經算是常識了,因此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在浴室使用吹風機,以及避免家中的小朋友亂摸插座。 不要自行修復電線:如果是家庭用品的電線有破損,請直接更換,不建議使用絕緣膠帶將其纏繞繼續使用;假設屋簷有破損的電線垂落,切勿進行任何形式的修復或碰觸,戶外的電線通常是高壓電線,其電壓相當高,隨意的觸碰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遇到這種情況,請聯絡相關單位進行修繕。 打雷請躲好:打雷的時候最好不要處於空曠處,以免自身成為雷擊的優先目標,尋找是室內或其他遮蔽物,並且不要待在金屬或其他高導電性的建築附近,以免遭受雷擊波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