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活

預防勝於治療,想避免成為醫院常客,就從生活中落實健康理念。此分類包含各種健康相關知識,帶你從各領域來了解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基礎知識

健康樂活

2024冬至什麼時候?吃湯圓還吃什麼?冬至習俗與禁忌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吃湯圓由來?冬至吃什麼?冬至拜拜習俗?冬至有什麼禁忌?《Hello醫師》為您一次揭曉! 2024冬至什麼時候?日期是哪一天? 2024年冬至日期為12月21日星期六,與2025年同日;通常冬至每年都會落在國曆21日或22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冬節、冬至節或賀冬。二十四節氣為古代用於指導農業的曆法,制定方式是藉由在地上插竹桿,觀察太陽升起至落下時,桿影移動的位置與長度變化,並搭配氣候時節而訂定。 依據古代桿影的觀測結果: 在夏天,太陽位置往往較高,桿影較短 在冬天,太陽位置則較低,桿影較長 所以古人即將正午竿影最短的那天訂為夏至,竿影最長的那一天訂為冬至。 冬至為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故亦稱「長至」或「短至」;在冬至過後,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夜晚則開始縮短,所以古人也會說「冬至一陽生」,表示冬至到了,陽氣(日照)就日漸旺盛。 由此可知,冬至的訂定方式與按照月亮盈缺制定的陰曆(農曆)無關,但因為古人多仰賴二十四節氣來協助農耕,因此將二十四節氣也加入農曆之中;實際上,二十四節氣乃是藉由太陽運行位置來制定,與陽曆(國曆)較為接近。 冬至吃湯圓由來? 冬至吃湯圓有2種意涵: 以湯圓的形狀象徵迎接陽氣,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重新開始 取其諧音,象徵團圓和圓美。冬至吃下湯圓,代表又長了一歲,湯圓口味鹹甜皆可,也不分大、小湯圓,但若用於祭祀神明,最好用甜湯圓,傳達「食甜嘴甜」之意。 (延伸閱讀:湯圓熱量排行》桂冠非最高!花生.芝麻.紅豆.鹹湯圓熱量表) 冬至習俗有哪些?吃湯圓還吃什麼? 貼湯圓:冬至在門上貼湯圓的習俗現今較為少見,但在古時,古人會在門上貼湯圓向門神與各方神明表達感謝與敬奉之意,同時希望能招財進寶,新的一年繼續受神明保佑。 吃餛飩、餃子:冬至過節的文化來自於中國,中國北方有許家庭冬至會吃餛飩或餃子。餃子因形似金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餛飩則有陰陽交替、天地交運的意涵,在冬至吃餛飩有助換運長智。 冬令進補食品:冬至為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陰氣過極轉衰,陽氣漸長,是補氣養身的重要時機,故從古至今,民眾多會在冬至吃各種溫補的藥膳食物。現代人多吃麻油雞、薑母鴨或羊肉爐等,但須注意不要「補過頭」,反對身體造成負擔。 冬至拜拜習俗與流程 冬至在古時為舉國祭拜的節日,盛大程度僅次於春節,因為冬至結束後,寒冬過去,陽氣漸長(日照時間增加),象徵迎接新的開始;另外,古代多為農耕社會,農民辛勤工作一年,最後步入嚴冬,便會趁此慰勞自己,休養進補與恢復生息,並準備過年的物品。 隨著時代演進,冬至祭拜的習俗就流傳至今,形式雖不到舉國慶祝的程度,但也有許多家庭會列為必拜節日之一。 在台灣,冬至祭拜的對象多以三界公(水仙大帝)、祖先或地基主為主,拜拜時間、流程及準備物品如下: 冬至拜拜時間 早上至中午為佳。 冬至拜拜用品 三界公(水仙大帝) 食物:湯圓三碗、鮮果、牲禮及茶水 金紙: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刈金、福金) 地基主 食物:湯圓、菜飯、雞腿等 金紙:刈金、小銀 祖先 食物:湯圓、菜飯等 金紙:刈金,小銀,大銀,金銀元寶等 拜拜避免用芭樂、番茄等多籽的水果,因為食用後會隨人體排泄而出,在傳統習俗上有不潔之意;另外,也避免用「釋迦」,因為外型如同釋迦牟尼的頭,對神明有不敬之意。 冬至拜拜流程 在供桌上擺妥供品後,點燃三炷香。 向神明稟告此日為冬至,請神明享用供品,並祈求神明保佑。 待香燒至剩1/3時,捧起金紙向神明拜三拜後,拿去燒化。   冬至3大禁忌 湯圓要吃雙數:以求成雙成對,生活幸福美滿。 不要晚歸,太陽下山就返家:避免在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招致厄運。 避免晚睡:以免影響自身陽氣,不利來年運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健康樂活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啤酒酒精熱量公開!啤酒肚原因和危害?喝啤酒會胖嗎?

啤酒是許多人又愛又恨的飲料之一,因為多數喜歡喝啤酒的人,都有一顆「啤酒肚」,究竟啤酒熱量多少?常喝啤酒會胖嗎?是否一定會造成啤酒肚?《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啤酒熱量、酒精解說 酒精含量高的啤酒,通常熱量也會比較高,因為每克(g)酒精的熱量就有7大卡。而啤酒的酒精濃度,會以酒精體積比(Alcohol by volume,ABV)表示,即每100毫升(ml)的飲料中,包含多少毫升的酒精,通常ABV會以百分比(%)表示,有時酒類包裝也會以alc./ vol.標示。 可不要覺得啤酒喝不醉,其實啤酒的酒精濃度範圍非常廣,從0.5%到40%都有,只不過一般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為4~6%。 每種啤酒的營養價值都不同,以一般常見的355毫升鋁罐大小,酒精含量約為4%的啤酒來說,卡路里約為153大卡,其中酒精約有14克,碳水化合物13克,蛋白質2克,脂肪為0克。 此外,啤酒也含少量的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如鈉(Sodium)、鉀(Potassium)和鎂(Magnesium),但可別想著要透過喝啤酒來補充營養,可能在補足營養之前,您早已來回跑了多趟廁所,而且還要另外補充更多水分,來補足流失的水分。 常喝啤酒就一定有啤酒肚? 目前有些研究指出,從啤酒等酒類飲料中攝取大量酒精,容易堆積腹部脂肪。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3杯酒的男性,比喝不到3杯酒的男性,有更多的腹部脂肪,而如果每天喝少於500毫升的啤酒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風險。 另外,許多研究指出,喝愈多的啤酒,增加體重和養出啤酒肚的機率就愈高,這也代表啤酒並不是會只特別增加腹部的脂肪,而是平均增加整體的體重。而且,和體重正常的人相比,過重的人增加體重的機率更高。(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喝啤酒會胖嗎?喝酒變胖3大原因 喝啤酒會額外增加卡路里的攝取:啤酒所含的卡路里,和其他軟性飲料差不多,所以正餐之餘又喝酒,也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熱量。而且,一些研究指出,喝酒可以短時間內就讓食慾大增,讓食量比平常更多,所以,經常喝啤酒的話,可能會讓您不知不覺吃下更多熱量。 啤酒會阻礙脂肪燃燒:喝酒會阻礙身體燃燒脂肪,因為喝了酒後,我們的身體自然會將酒精視為需優先分解的東西,而不會處理其他體內的燃料,更不用說燃燒脂肪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經常喝酒可能會增加脂肪,然而有些研究的結果,就和此結論有些不同。如上述所提,一些長期研究發現,每天喝少於500毫升的啤酒,可能就不會增加體重或腹部脂肪。(推薦閱讀:運動減肥無效?做HIIT快速且持續燃脂)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使脂肪容易囤積:轉過啤酒的瓶身看看成分,通常您會發現啤酒都含有啤酒花,如上述提到,添加啤酒花是為了讓啤酒風味更好,但其實啤酒花也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這些植物化合物會模擬體內的雌激素,產生相同的作用,而雌激素本身是利於脂肪囤積的荷爾蒙,所以有些人認為,啤酒中的啤酒花,可能會導致男生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進而增加了腹部脂肪囤積的機率。但目前這個說法,科學界仍然還沒有清楚的原理解釋。 啤酒肚對健康的影響? 啤酒肚也代表著腹部脂肪過多,然而,比起大腿、臀部等部位的脂肪,腹部脂肪是最不利健康的脂肪。當腹部脂肪增加時,也代表內臟脂肪(Visceral fat)同樣在增加,而內臟脂肪具有代謝活性(Metabolically active),能干擾我們體內的荷爾蒙,也就是說,內臟脂肪改變身體機能,並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和癌症的風險。 即使是體重正常的人,如果腹部脂肪很多的話,也同樣具有罹患疾病的風險。對此,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內分泌與肥胖研究專家麥可·詹森(Michael Jensen)博士建議,女性腰圍最好維持在35吋(約88.9公分)以下,男性腰圍則在40吋(約101.6公分)以下比較理想。 其他酒也會造成啤酒肚? 一些研究指出,喝葡萄酒的人,比較不會有超重的問題,雖然確切原因還不清楚,但是有些人認為,可能和喝啤酒或烈酒的人相比,喝紅酒的人的飲食偏向比較健康和均衡。但其實,無論哪種酒,喝太多才是造成啤酒肚的最主要原因。研究發現,一次喝4杯以上的酒,無論選擇哪種酒,都會提高腹部脂肪增加的風險。所以,喝酒的量和喝的頻率,才是影響形成啤酒肚的關鍵。 啤酒怎麼製成的? 啤酒是一種由大麥、小麥或黑麥等穀物,所發酵製成的酒精飲料,通常啤酒裡面會加啤酒花(Hop)來增添一些苦味,來平衡穀物中的糖分所造成的甜味。啤酒的風味,會因穀物、釀造時間和調味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市面上,也有很多啤酒也用加入水果或香草的香料,做成不同口味的調味啤酒。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為了方便出門在外補充水分,許多人都會隨身攜帶水壺,但為了方便,許多人所用的「水壺」,可能只是將喝完的寶特瓶空瓶重複使用,這樣雖然比用完直接丟掉環保,但是畢竟寶特瓶仍是由塑膠製成,重複使用難道不會有毒素釋出的可能?本文將帶您了解寶特瓶重複使用可能產生的問題,讓你遠離生活中危害健康的毒物疑慮。 寶特瓶遇高溫釋毒素 大家應該都曉得寶特瓶不能裝熱水,因為高溫會讓寶特瓶釋出毒素,除了裝水外,如果將寶特瓶置於室外,就要注意陽光曝曬的問題,長時間的日照,會使瓶身溫度升高,導致毒素釋出。 除此之外,不少人喜歡把寶特瓶放在車內或是機車車廂內,而許多測試已經表明,在炎熱的夏天,太陽的照射可以輕易地讓車內溫度飆高,半小時內就能達到 60ºC 左右,更別提將水瓶放在前擋風玻璃下,這種容易被太陽直射的位置,溫度升高會更明顯。 清潔是重複使用保特瓶的隱藏風險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定義,PET 的耐熱度為 60~85ºC 間,這樣看起來,寶特瓶只要不裝熱水或放在高溫環境,重複使用大致上是安全無虞。但寶特瓶重複使用的風險,其實在於保存與清洗方式,一般人並沒有清潔寶特瓶的習慣,而若是沒有時常清潔寶特瓶,累積在瓶口的口水很容易滋生細菌,對健康造成威脅;而若是使用寶特瓶盛裝一些含糖飲料、牛奶或豆漿等,除了細菌的孳生、也可能會在瓶口留下更難清洗的汙垢。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有簡單的清洗衛生觀念,總不會有人每天都想喝自己隔夜的口水吧!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在清潔瓶口的時候,如果只是用清水和洗碗精沖洗可能還好,但如果用菜瓜布刷洗,就會在寶特瓶上創造許多細微、肉眼看不見的裂痕,導致塑膠微粒的釋出。 寶特瓶幾乎不用塑化劑製 大部分的市售瓶裝水或飲料,幾乎都是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材質製成,其分類編號為 1 號,並不會使用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塑化劑)。一般來說,塑化劑比較常用來製作保鮮膜等需要延展性的塑膠製品,所以就算寶特瓶因高溫造成塑膠材質劣化、分解,也不會產生塑化劑。不過就算沒有塑化劑,寶特瓶經重複使用,特別是經過高溫曝曬時,仍會有單體或添加劑等小分子釋出,例如塑膠微粒和銻(Antimony)。(同場加映: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重複使用寶特瓶可能增加重金屬銻 銻屬於重金屬物質,根據食品添加劑與汙染物期刊(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的研究指出,將瓶裝水放置於室溫下保存三年後,水中的銻含量就會增加。不過就算如此,仍只佔世界衛生組織(WHO)每日銻攝取規範的 1%,因此如果不要重複用超過三年,並不要置於高溫環境,就不需過於擔心重金屬的問題。 寶特瓶使用不當會有塑膠微粒 您可能曾經看過新聞報導,有些強調幫助去角質的洗面乳中,添加了塑膠微粒,但在這個新聞報導之後沒多久,政府就宣布禁止販售此類產品了。塑膠微粒並不一定是我們看得見、摸得到的,而任何的塑膠製品在使用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釋出些許的塑膠微粒,包括用不耐熱的塑膠製品裝熱水、燃燒塑膠、對塑膠表面造成損傷等不當使用行為,都會大幅增加塑膠微粒的釋出數量。 塑膠微粒由於體積相當細小,無法被汙水處理系統攔截,可以很輕易地進到海洋當中,被海中生物吃下肚。而當我們在吃海鮮時,就會把塑膠微粒在環境中吸附有害因子,包含空氣中的毒素、海洋中的汙染物等等,一起吃進身體裡,可以說是完成了一次生態循環。 雖然聽起來十分駭人,但以目前的研究來說,塑膠微粒本身對人體的影響不明,無法確定是否有害。然而,跟基改作物一樣,目前對人體的影響有限,不代表就可以大肆製造、使用,對生態長遠的負面影響,更是沒有人能確定。 看到這邊您可能會想,以現在的塑膠微粒汙染狀況而言,要完全不攝入任何塑膠,可能比在有生之年移居月球還難,但在可以替代塑膠、對環境傷害小、價格又便宜的材料發明之前,人類使用塑膠的歷程可能還要持續下去,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用塑膠製品,尤其是一次性的產品。(同場加映: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寶特瓶減量使用 保障健康更環保 考量寶特瓶清洗和保存不當所可能釋出的塑膠微粒,面對無法 100% 確定的健康風險,建議還是盡量減少重複使用寶特瓶。就算只用一次,避免了產生銻等毒素的風險,還是會製造垃圾,為地球帶來負擔。購買一個樣式喜歡、材質環保無毒的水壺,並好好用到壞掉,除了能減少健康上的疑慮,也可以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貢獻一份心力。(你也想知道: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樂活

默默吞鼻屎不奇怪!研究上有好有壞

每個人可能都有不為人知的怪癖,不僅種類繁多,每個行為之間可能還沒有關聯,像是有人很愛用手指撥弄頭髮;有人喜歡剪腳趾甲之後拿起來聞;有人喜歡咬嘴唇上的死皮;有人緊張的時候會咬指甲;而有的人喜歡挖鼻屎來吃。這聽起來也許有點噁心,又不可思議,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人的行為總是無奇不有。今天Hello醫師將帶您了解,鼻屎吃進身體裡,到底有沒有問題。 鼻屎怎麼來的? 許多人可能有固定挖鼻屎、清潔鼻腔的習慣,但是卻不一定了解鼻屎是如何生成的。事實上,鼻屎是由鼻中的黏液,也就是鼻涕,混合進入鼻腔內的灰塵和空氣微粒,變乾凝固後所形成的,因此,當空氣品質很差的情況下,騎機車時,鼻屎量也會隨之增多。 關於吃鼻屎是否有好處的研究一直很少,倒不是因為很難研究,而是因為沒有什麼人願意參與實驗,有趣的是,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生物化學副教授史考特納珀(Scott Napper)提出了鼻屎可能有助於提升我們免疫力的理論,他表示,因為鼻粘液是抵擋外來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將黏液所形成的鼻屎吃下肚,其中所含的細菌,可以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對該種類的病菌產生抵抗力,也就是一種讓免疫系統練功,打小怪的概念。 另有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研究發現,鼻屎當中含有唾液黏蛋白(Salivary mucins),它可以幫助牙齒抵抗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入侵,降低蛀牙機率。 雖然支持吃鼻屎有好處的研究不多,但是說他有害的研究同樣也很少,然而,有份來自美國衛生保健流行病學會(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研究提出,常挖鼻屎的人,身上可能會帶有較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代表的鼻腔中可能藏有許多該種病菌,由於在挖鼻屎的過程中,有可能不小心在脆弱的鼻黏膜上造成傷口,也提高了病菌感染的機會。 好壞眾說紛紜 誤食鼻屎難避免 這樣看下來,對於吃鼻屎的好壞其實沒有正確的答案,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的研究都太過稀少,不過其實從鼻屎的形成方式,您可以發現鼻屎跟鼻涕是一樣的東西,只有固態跟液態的差別,雖然大多數人並沒有吃鼻屎的習慣,但是我們在過敏或是感冒的時候,也常常會因鼻水流不停,在頻繁的吸鼻子動作中,將許多鼻涕吞了下去。事實上,如果您沒有主動清理鼻屎的習慣,鼻屎也不可能自行消失,最後還是隨著某次的吞嚥過程中,跟著鼻涕一起進入了胃部。 因此,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還是多少將鼻屎或者鼻涕送進了消化道,但無論研究結果怎麼說,吃下鼻屎的行為在某種層面上是無法避免的。 2方法減少鼻屎下肚 清理鼻孔:先別急著說這是廢話,您挖鼻孔的時候是用手指挖,還是用衛生紙呢?如果是前者,那可能需要調整習慣。目前來說,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鍵盤和手機螢幕上所含的細菌量,要高出馬桶蓋許多,因此在清理鼻屎時,最好能隔著一層衛生紙將鼻屎清除,或者再愛乾淨一點,在雙手侵入鼻孔之前,先仔細用肥皂洗過手,可以把細菌帶到鼻孔的量降到最低。 多補充水分:黏液的生成需要水分,如果您發現自己有鼻屎過多或是特別乾硬的情況,可以多多喝水,讓鼻腔中的黏液比較不會過於黏稠,產生的鼻屎量也會減少。如果是因為空氣品質所造成,當您注意到新聞播報空氣汙染警戒時,出門在外盡量戴上口罩,尤其是騎摩托車的朋友們,以免在下班回到家之後,發現鼻孔不僅特別髒污、鼻屎數量也相當可觀。


健康樂活

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自從酒駕新制上路後,你有感受到酒駕新聞的播出量減少嗎?無論答案如何,「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句話應該已經深植每個人心中,然而為了確定酒駕與否,必須要有一個鑑定的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透過血液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AC)和呼氣酒精濃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 BrAC)來判定。 《Hello醫師》為你介紹他們的用途和計算方式,讓你能用更加準確且科學的方式,了解自己到底喝進了多少酒精。 血液酒精濃度是什麼? 血液酒精濃度可以更加準確的計算人體內的酒精殘值,以利劃分人體受酒精影響而出現的症狀。 韋德馬克公式(Widmark Formula)是目前最通用的計算血液酒精濃度的方式,血液酒精濃度的表現方式為單位體積血液中,酒精質量的百分比,若以美國的常用標準來看,血液酒精濃度 0.1,代表每 100 毫升的血液中含有 0.1克的酒精,寫作 0.1 g/dl。如果你不喜歡有個小數點在那邊,也可以自行換算成每一公升的血液含有一克的酒精,寫作 1 g/L。 以下為透過公式計算出來後,血液酒精濃度高低對人體會產生的影響: 0.010~0.029:個體表現大致正常,但是透過酒測儀器已可測出酒精反應。 0.030~0.059:飲酒者可能會感到興奮和歡愉感,變得更加多話且專注力會開始下降,也是面臨罰則的標準。 0.060~0.099:變得遲鈍,歡愉感持續,但專注力會變得更低,邏輯和對周遭的感知能力也開始下降。 0.100~0.199:個體可能會有吵鬧、嘔吐或口齒不清等症狀。此外,反應力、肌肉控制力也會有明顯的下降並且出現陽痿的情形。若此時駕駛交通工具,引發意外的機率相當高。(推薦閱讀:新制上路!酒駕5大危險比您想得恐怖) 0.200~0.299:嘔吐噁心的感覺更加強烈,個體可能變得情緒化,容易暴躁或哭泣,理解力差並且可能癱軟在原地,因為個體已經喪失控制肢體進行移動的能力。新聞上常看到的撿屍情況便是如此,在此酒精濃度區間,甚至會有「酒後暫時失憶」這種短期記憶力喪失的情況。(推薦閱讀:認識精神病疾患(中):短期與物質所致等類型) 0.300~0.399:飲酒者可能會失禁,出現昏迷的情況,心跳和呼吸速率也降低,低致死率。 0.400~0.499:基本上跟前一點相同,只是症狀變得更加嚴重,致死率也隨之提高,如果血液酒精濃度高過0.5,則有非常高的機率引發酒精中毒,導致眼球震顫(Nystagmus),若不盡快送醫,就要準備送進塔了。 【推薦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啤酒、紅酒酒精濃度?用標準杯(SD)計算 如果你在看到公式之後,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更多,應該會發現公式中提到了標準杯,由於台灣沒有在使用標準杯的習慣,因此若以美國的標準杯作為基準,一個標準杯有 14 克酒精,但是我們平常所喝的啤酒或其他酒類,一定不可能含有百分之百的酒精,經過簡易的換算,330c.c. 的啤酒(酒精含量 4~7%)、150c.c. 的紅酒(酒精含量 11~13%)和 45c.c. 的烈酒(酒精含量 40%),他們的酒精含量是差不多的,各自代表一個標準杯。 也就是說,假設你喝了三個標準杯、990c.c.的啤酒,會等同喝下三個標準杯、135 c.c. 的烈酒。當然透過公式所算出來的酒精濃度都只是個估算值,若想獲得確切的血液酒精濃度數值,還是透過抽血最為準確。 呼氣酒精濃度與酒駕 儘管寫了這麼多關於血液酒精濃度的計算方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酒測時卻是以呼氣酒精濃度來測量酒測值,以 BrAC 為 0.2(mg/L)為例,代表每公升的呼氣中,含有 0.2 毫克的酒精。雖然警察不會隨身攜帶抽血工具、也不知道對方喝了多少酒、更不知道血液酒精濃度的公式,但只要簡單透過對酒測器吹氣,就能了解眼前的人是否是酒駕現行犯。 根據目前的酒駕條例規定,只要呼氣酒精濃度達 0.15(mg/L),或是血液酒精濃度達 0.03,便違反酒駕規範。由於兩者間的比值約 1:2100,你仍可以透過將前者乘以 0.2 來得出血液的酒精濃度,但是此方法只是大略估算,仍會有些微誤差。 呼氣酒測器是最容易測量出體內酒精濃度的方式,無論是出於好奇想了解酒精濃度的數值,又或者是擔心晚上喝酒之後,隔天早晨仍有酒精殘留的疑慮,都可以透過此儀器來進行簡單的檢測。但是請勿將此方法作為酒後是否駕駛的依據,除了商品優劣不一,酒精濃度測定不一定準確外,酒後放下僥倖的心態,乖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叫共享計程車,才是平安回家的方式。(推薦閱讀:為什麼會宿醉?關於宿醉6大迷思正解!不是喝多才宿醉)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打噴嚏竟不可捏鼻!耳膜破裂風險高

每個人都有打噴嚏的經驗,打噴嚏的時候摀嘴、用袖子或衛生紙遮擋,是維持儀態的好方法;若不把嘴巴摀住,直接噴發出來倒也對身體無礙,只是比較沒有水準而已。但有件事在打噴嚏時絕對要避免,那就是用手捏住鼻子。以下就帶您了解打噴嚏時用手捏住鼻子會產生的後果,以及對身體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為什麼想避免打噴嚏 打噴嚏是一種身體保護自己不受細菌入侵的方式,打噴嚏所產生的強勁氣流,可以將鼻腔內的細菌、灰塵排出,讓鼻子內部回復成舒適、安全的環境。然而,有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想要避免打噴嚏,例如:跟別人談話中、在擁擠的車廂內、在安靜的圖書館中。毫無疑問,身為一個有道德及水準的公民,我們常常會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但在打噴嚏這件事情上,讓步可能不是個好選擇。 事實上,用手把口鼻遮住,或是用衣物的袖口遮擋已經可以把影響他人的程度降到最低,但是若您選擇將鼻子捏住,阻止噴嚏的噴發,那可能會對身體產生相當大的負擔。 打噴嚏捏鼻有害身體 根據計算,打噴嚏的氣流速度,高達每小時160公里(km/hr),台灣的高速公路速限也不過每小時100~110公里,既然我們都不會想在高速公路上隨便攔截車輛,那為什麼會想擋住速度更快的噴嚏呢? 若在打噴嚏時捏住鼻子,此時被阻擋的氣流所造成的壓力,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以下傷害: 耳膜破裂:無處發洩的氣流可能會從鼻腔經由耳咽管(Eustachian tube)衝擊到耳膜,導致耳膜破裂。大多數耳膜破裂會隨時間自行修復,但若破裂情形嚴重,可能需要透過手術修補耳膜。 中耳感染:由於打噴嚏的主要用處是將鼻腔內的細菌、灰塵等不乾淨的東西排出,在捏鼻子打噴嚏的情況下,這股氣流除了可能破壞耳膜外,其夾帶的髒東西,也有機會引發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等中耳感染症狀。 喉嚨損傷:打噴嚏的強勁氣流,除了有機會衝向耳朵之外,也有可能衝擊到喉嚨,造成喉嚨產生破損,嚴重可能會無法進食和說話,須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爆血管:眼睛和鼻子都有很多細小的血管存在,當打噴嚏的氣流衝擊這些部位時,有機會造成血管損傷。若您在捏鼻子打噴嚏後,發現雙眼或鼻子紅紅的,便代表血管可能有受損的情況。 橫膈膜(Diaphragm)受損:橫膈膜位於腹部與胸部之間,雖然機率不大,但打噴嚏的氣流可能會因為捏住鼻子的關係,被橫膈膜困住,使氣流灌入肺部,導致肺泡破裂,產生氣胸(pneumothorax)。如果您在打噴嚏之後感到胸口異常疼痛,請盡速就醫。 上面提了這麼多攔阻噴嚏的危險,是否代表應該奉行有嚏就打的準則呢?如果是吃東西吃到一半,滿嘴食物的時候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為了避免將口中的食物噴得到處都是,這邊提供一個小技巧給讀者們參考,在鼻子有癢癢的感覺時,馬上用手指用力按壓「人中」,也就是上嘴唇到鼻子之間的區域,雖然可能會有些疼痛感,但是可以有效抑制打噴嚏的感覺。


健康樂活

亞洲第一!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您該了解的LGBTQIA+

台灣在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此之前,許多人因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而遭受歧視或不公待遇,因此,國內性別團體早自2003年起,在每年10月最後一個周六舉辦「台灣同志遊行」,希望社會大眾看見每個人的不同,尊重、理解與接納多元的性別樣貌;隨著遊行規模愈來愈大,後來甚至被視為東亞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 在這個性別意識愈來愈自由開放的年代,性/別議題也常成為政府施政關注重點;在認識性別議題之前,《Hello醫師》帶您先了解LGBTQIA+這串英文字母縮寫所代表的意義,幫助我們了解並尊重人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其實,我們都相同,也都不同! LGBTQIA+代表的意義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人權運動在各地開始風起雲湧;六0年代的美國,同性戀行為仍屬非法,也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萬一同性戀者身分曝光,可能丟掉工作、遭宗教領袖譴責為不道德,同時得面臨各種社會歧視與壓力;1968年,美國警察襲擊位於紐約的同性戀酒吧《石牆》(Stonewall),引發大規模抗議行動,引發各界重視,被視為同性戀平權運動的起源。 在《石牆》酒吧內遭攻擊的族群,主要包括男同志、女同志及跨性別者,因此,同志性別平權運動後來也以代表這些族群的英文字首字,包括Lesbian、Gay、Bisexual及Transgender,統稱為LGBT平權運動。隨著各種多元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樣態增加,現在則從原本的LGBT增加至LGBTQIA+,其中「+」即代表持續增加中,讓更多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的族群,都能找到定義自我認同的方式。 以下即參考美國同性戀倡議組織「中心」(The Center)提出的定義,為您說明各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 L=女同志(Lesbian) 身為生理性別女性,持續對其他女性有著身體及感情上的浪漫吸引力,即「女同性戀」;中文取其音譯諧音,又稱為「蕾絲邊」、「拉子」或「拉拉」等;不過,部分女同志可能更傾向於以「同志」(gay)或「女同志」(gay women)自稱。知名女同志包括曾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頒發自由勳章殊榮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 G=男同志(Gay) Gay這個詞在英文裡狹義的定義是單指男同志,或稱男同性戀。但其實只要對同性有著身體及情感上吸引力者,都可稱為gay,也就是廣義上泛指所有同性戀者。已出櫃的國際男同志名人多不勝數,包括英國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美國CNN主播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時尚大帝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國內則有台灣知名作家兼主持人蔡康永。 B=雙性戀(Bisexual) 雙性戀指同時對與同性或異性產生持久的身體或情感上吸引力,人們一生中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或程度體驗這種吸引力,雙性戀者也不需有過特定的性經驗才能被歸類為雙性戀。曾受訪談論且公開雙性戀傾向的名人,包括女神卡卡(Lady Gaga)、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以及電影《暮光之城》(Twilight)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 T=跨性別(Transgender) 跨性別代表出生性別(生理)與自我性別(心理)認同不符的人,跨性別者可能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是女性(男跨女);或者剛好相反,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是男性(女跨男)。有些跨性別者會透過扮裝,如女扮男或男扮女,來代表或表達自己的心理性別;有些則會透過變性手術轉換性別。在英文中,經過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會稱自己為Post-operative transsexual,或post-op。 跨性別是一種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和前面3者屬於性向(Sexual orientation)的L、G、B不同,也就是說,跨性別者可以同時是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 Q=酷兒/疑性戀(Queer/Questioning) 「酷兒」被用來形容「非二元性別(即非男或女)」、性別流動或性別不拘的族群,曾被視為帶有貶義的詞。至於疑性戀,則用來代表還在摸索或不確定自我性別或性傾向的人。 I=雙性人(Intersex) 雙性人指的是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性徵的人,有些雙性人可能有完整的女性外觀,但身體內部或荷爾蒙分泌卻有男性的特徵;雙性人的生殖器也可能不完全符合傳統定義上的男女身體特徵,例如看起來很像陰唇的陰囊,或大得有點像陰莖的陰蒂;也有一些雙性人的基因錯綜複雜,使得某些細胞擁有XX染色體,有些卻是XY染色體。 有些雙性人出生後會由醫師或家長決定性別,但可能不符自我心理認同,因此,長大後可能決定在男女生理構造上動手術,選擇單一性別。有些雙性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雙性人特徵,有些則會在青春期、發現自己不孕時,或死後解剖時才會發現。 A=無性戀(Asexual) 無性戀指的是對任何人的性吸引力都無感,或對性愛不感興趣的人。但就算不想跟別人發生性關係,無性戀者還是會想和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 ✚=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 +這個符號,是留給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性別認同身分所使用,例如在LGBTQIA後,再加上字母P和K,P用於代表泛性戀(Pansexual)和多邊戀(Polyamourous);K則代表虐戀(Kink)。 泛性戀:泛性戀的人,會喜歡有任何性別和性傾向的人。 多邊戀(或多重伴侶關係):相較於一夫一妻制,多邊戀的人能同時跟1個以上的伴侶,擁有開放的性愛或戀愛關係,而且和出軌或濫交不同的是,參與這些關係的每個成員,都知道對方的存在,會同意、認可彼此的關係,並互相尊重。 虐戀:虐戀代表喜歡有一點性虐待(BDSM,bondage-discipline、dominance-submission、sadism-masochism)的人,包括蒙眼、綑綁、支配與服從、虐待與受虐等行為,前提是,所有參與者都必須同意進行才可以,而且過程中要一直保持開放、良好的溝通,且事先就要設定一個安全字,任何一方想停止,只要說出那個安全字,另一方就要立刻停止該行為。 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沒關係 看完了這麼多種性傾向和性別身分的介紹,重點不在於為每一個族群立下一個絕對性的定義,使用這些名詞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方便談論相關議題。務必記得,寧可花時間多進行自我探索,不要給自己壓力,更別讓它成為限制您或他人的枷鎖! 或許在看完本文後,您仍不確定自己在性別光譜上,到底屬於哪一種?沒關係,生理與心理性別之間的認同,其實是流動的,不需要馬上為自己下定論,決定自己是哪種身分或喜歡什麼;就算現在做了決定,也不代表未來必須牢守此一認同;最重要的是要「忠於自我」,即使跳脫這些標籤與認同的規範,也未嘗不可。


健康樂活

天冷起床特別難?克服冷天起床障礙6大撇步

天氣冷颼颼,低溫特報來襲,每天早晨想從溫暖被窩中起床,準時上班或上課,難度自然增高;這種冷天想賴床的常態,其實並不全然是因為貪睡,專家表示,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體激素的關係。如果你是一入秋冬,就會進入冬眠模式的人,不妨參考以下6撇步,幫助你順利在寒冷的早晨,瀟灑地離開被窩起床! 為何天冷起床難?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睡眠專家的珍妮特·肯尼迪(Janet K. Kennedy)說:「有些生理因素會讓人更難起床,那就是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人體的睡眠激素,也就是能幫助入眠或想睡覺的激素,在冬天時含量比較高。當我們照到光線時,人體就會停止生產褪黑激素,但冬天時通常天亮得比較晚,所以當早晨醒來時,如果天還沒亮,褪黑激素就會反應延遲,因此而使我們很難起床。 冷天起床的6撇步 前一晚放好起床後要換的衣物:在睡前就先決定好,隔天起床要換的衣服,還有準備好起床後可以立刻披上的外套,可以放在被窩,或是暖氣機送風口附近的位置,但需注意放置距離。如此一來,您就可以一早穿上舒適溫度的外套,也省去挑選衣服的時間。 挑一個悅耳的鬧鈴:不妨選一個平靜的音樂,作為早上叫醒您的鬧鈴,例如古典音樂,因為這能讓早晨被叫醒的過程,更自然順利。 享用熱呼呼的早餐:不妨用一杯溫開水,來開啟新的一天吧!早餐可以喝些熱茶或咖啡,煮些稀飯或熱湯,許多研究指出,健康的早餐不僅可以讓人更有精神,也多了一件值得起床後期待的事。 想些讓你期待的事情:當我們在床上想著「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必須做」的事情時,起床會更加容易,可以是躺在床上喝咖啡,用特殊香味的沐浴乳洗澡,或是繼續閱讀喜歡的書的下一章節等等。每天不妨養成提前幾分鐘起床的習慣,為美好早晨留出幾分鐘,做想做的事情吧! 最好鬧鐘響了就起床:許多人會喜歡將鬧鐘,設在比正常時間更早的時間,假如是設在早上6點,通常響第一次之後,大腦會馬上判斷「還可以多睡10分鐘!」然後按下貪睡鬧鐘,但這卻往往讓人一睡就多睡了半小時。所以建議大家,最好還是養成鬧鐘第一次響時,就立刻起床的習慣,才不會經常遲到。 設定暖氣在早上自動開啟:若家中有預設開啟功能的暖氣機的話,不妨在起床時間前半小時,設定暖氣自動開啟,室溫可調在18~21°C之間,當環境溫暖了,我們就能更順利離開被窩了。 起床後可以馬上起身嗎? 另外,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容易發作的季節,長輩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起床或半夜上廁所時,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慢:不管是半夜上廁所或早上起床,記得要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再慢慢下床 熱:可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伸展暖身,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起: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 穿:先坐在床邊,添加衣物或外套禦寒保暖 行:補充溫開水暖暖身體,再以溫和方式進行相關日常活動 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冬天是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若起床時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打119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健康樂活

適量喝酒小酌~7好處防感冒還顧心臟

飲酒文化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喝酒的人通常會認為酒精是社交的潤滑劑,或是幫助抒發壓力的方式,因此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酒除了不便宜,過度飲酒對身體也有許多害處,因此親友或醫師常會建議我們要戒酒,難道喝酒對健康真的百害無一利嗎?其實,適量飲酒可能對身體有許多好處。 喝多少才算是適量飲酒 ?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適度飲酒對健康的成人來說,會因性別與年齡而不同,女性以及65歲以上的男性,1天最多喝1杯,65歲以下的成年男性,則可以喝到2杯。 1杯的標準,相當於1罐350c.c.的啤酒(酒精濃度約5%)、1杯150c.c.的紅酒(酒精濃度約12%)、1杯45c.c.的威士忌等烈酒(酒精濃度約40%)。 以下為您整理出「適量飲酒」對身體可能的7個好處。 1. 紅酒抗氧化預防感冒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研究指出,抽菸會增加感冒機率,然而適量的飲酒,反而會降低感冒的機率。美國紐約時報(Thes New York Times)也曾報導,西班牙學者研究發現,1週喝進8~14杯的紅酒,感冒的機率下降了60%,科學家懷疑可能是跟紅酒的抗氧化性質有關。 2. 喝酒助「性」別喝過頭 喝酒助興很常見,不過會不會助「性」,可就不一定了。在一項澳洲的研究中,發現適量飲酒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降低了25~30%,作者周金喬(Kew-Kim Chew)則強調,仍要進一步的實驗,才能更精確地找出當中的關聯。至於長期過量飲酒,反而會使性功能下降。 3. 少量飲酒可降低死亡率 根據路透社,坎波巴索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Campobasso)的研究指出,男性每天喝不超過4杯、女性不超過2杯,可能降低18%的死亡率。研究作者之一,喬凡尼博士(Dr. Giovanni)提到,少量並盡量在用餐時才飲酒,似乎是較正確的做法。也就是說,可能在一餐中喝點酒就足夠了,其他時間盡量滴酒不沾,才不會過度飲酒。 4. 增加好膽固醇與減少心血管疾病 根據哈佛公共衛生研究所(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t Harvard University)發表的文章,有許多研究都顯示,攝取適量的酒精,能降低缺血性腦中風(Ischemic Stroke)、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等心血管導致的死亡風險,約能降低25~40%。但一天喝超過4杯的酒,反而會增加血壓升高、心律不整、心臟病發和死亡的機率。 研究還發現,不論男女、老人、患糖尿病(Diabetes)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適量酒精都能起到心血管的保護效果,這是因為,適量酒精能提升身體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的濃度,而高濃度的好膽固醇,一般認為能保護心臟、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 5. 適量酒精可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指出,適量的飲酒,能降低23%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及其他相關失智疾病,不過專家也特別指出,平常不喝酒的人,別因此就開始喝酒,如果有習慣飲酒的人,適量的酒精其實是有益的。 6. 若不過量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發布在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一篇研究指出,根據實驗觀察,適量飲酒者,患糖尿病的機率降低了約30%,不過一天若攝取超過48克酒精(約4杯酒),就不會降低罹病風險。 7. 過重的機率較低 說到喝酒,可能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啤酒肚,但是根據2010年的研究指出,每天喝1~2杯酒的健康女性,體重增加的幅度,相較沒喝酒的人來得低,且在後續12年變得過重的機率也較低。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健康樂活

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相信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經驗,感冒藥上面寫三餐飯後吃,但有時候突然工作一忙、睡太晚、少吃一餐或是藥沒帶出門,可能就忘記要吃藥這件事。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應該馬上補吃?還是應該等下一餐再吃呢?在此本文將為大家解惑,提供忘記吃藥的補救方法。 忘1次沒大礙  常常忘就危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才1餐沒吃又不會怎樣。沒錯,1餐沒吃藥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地遺忘,不把吃藥這件事放在心上。而三不五時就忘記吃藥,所造成的後果可不榮小覷,否則可能產生以下問題: 更難治癒:忘記吃藥可能會延長治療時間,因為沒有遵循療程服藥,會給細菌或病毒喘息的空窗期,並產生抗藥性,然後就會變得愈來愈難以對付。 藥效無法發揮:含有止痛成分的藥物,如果未在規定的時間吃藥,可能會無法發揮最佳功效。例如等到傷口或症狀痛到不行才吃的藥,效果就可能需要打個折扣。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建議的止痛藥服藥時機,是在疼痛感產生時就服用。 產生戒斷症狀(Withdrawal effect):某些藥物,例如抗憂鬱藥物,如果突然中斷服藥,可能會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頭痛、焦慮,以及睡眠和情緒問題。 提高併發症機率:隨便停止或忽略服用血壓藥,會提高罹患心臟病(Heart attack)和中風的機率,產生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升。 忘了吃藥怎麼辦? 你可能會想,上面洋洋灑灑提了4種忘記服藥可能產生的問題,那不是很明顯忘記吃藥就要馬上補吃嗎?但這個答案並不完全正確。藥需不需要補吃,其實取決於藥物的性質,由於藥物種類繁多,以下將提供2個大原則,幫助大家判斷藥是否需要補吃。 超過應服藥時間少於2小時:可以直接補吃沒關係,因為2小時內的延遲,對大部分的藥物來說不會構成吸收問題。唯一會產生問題的是,與下一次服藥時間間隔縮短,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加強。即便如此,補吃的重要性,還是大於副作用可能帶來的不適。 超過應服藥時間2小時以上:補吃與否取決於醫師訂定的服藥頻率。 需每日服用1~2次的藥:除了胰島素藥物以外,其他幾乎都可以馬上補吃,但是再次服藥的間隔時間要抓久一點,不能只隔幾個小時。 需每日服用3次以上的藥:Let it go吧!等到下個規定時間服藥即可。什麼?你說如果下一餐又忘記怎麼辦?那你可能要考慮設鬧鐘,或是吃點銀杏來幫助自己記得吃藥。


健康樂活

溫泉魚療不安全!不可不知的3大風險

溫泉魚療(Fish pedicure,或稱足部魚療)源自土耳其和中東一帶國家,台灣在數十年前突然開始流行起來,至今仍吸引很多人想要嘗試。它是藉由一種叫淡紅墨頭(Garra rufa)的小魚,來達到去除表層死皮的效果,幫助治療乾癬(Psoriasis)、濕疹(Eczema)等皮膚疾病,但是它卻存在一些健康的風險。 溫泉魚療看似無害,但對人和魚來說,仍有潛在風險,尤其因為療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太細微,或很難被察覺,症狀也許要過幾個月才會出現。對此,部分美國和歐洲地區已勒令禁止此治療,以下列出溫泉魚療的3大風險。 1. 溫泉魚療恐引發傳染病 雖然溫泉魚療所使用的淡紅墨頭並無牙齒,但若長時間吸附在一處,仍然有可能會破壞人的皮膚,引發細菌傳染。若店家重複使用水和魚,可能造成更大的病菌感染風險,包含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乙型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有的時候,魚在去除角質層的過程,也會影響指甲板(Nail plate)的幹細胞,導致指甲長不出來。 不過血體液傳染病(Bl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像是肝炎(Hepatitis)和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IV,或稱愛滋病毒)透過魚療傳染機率極低,除了病毒難以在水中或魚體存活外,病毒量也相當微小。 一般來說,建議患有糖尿病(Diabetes)、免疫系統欠佳,以及皮膚受傷的人,都請暫時避免溫泉魚療,避免細菌感染的風險。 2. 商家恐改用便宜長齒魚 消費者要小心,有的商家為節省成本,會改用較便宜的請請魚(Chin Chin),因其外型像似淡紅墨頭,不知情的顧客真的會分不出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顯示,這種魚會長牙齒,所以它更會造成皮膚受傷,並引發細菌感染。 因此,在決定將雙腳浸泡在魚療中前,請先確保店家遵守基本的衛生程序,如完整的濾水系統,或紫外線殺菌(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這2種都能大幅度降低細菌感染。此外,泡腳前後都要檢查有無傷口,並且記得將雙腳清洗乾淨。 3. 溫泉魚療是一種動物虐待 當我們在快樂地享受泡腳,水中的小魚兒卻可能一點也不快樂,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店家通常會讓它們先餓一段時間,因為死皮是這些魚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吃的食物。換句話說,人類為了要讓自己的腳變光滑漂亮,正在虐待小魚吃「垃圾」。 隨著足部魚療的需求愈來愈大,我們會需要把這些魚兒從自然生態中擄來,導致生物鏈的不平衡,同時強迫它們適應新的環境,有的在運送過程中就死了,有的則是因為接觸腳上的化學成分而中毒,像是防曬乳和潤滑液。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