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著名的前女團KARA成員具荷拉(Goo Hara),2019年11月底被發現在家身亡,後證實是自殺,年僅28歲。同年12月初,年僅27歲的男星車璌河(Cha In-ha,又譯車仁河)也在家驟逝,因家人不願透露死因,警方最後以憂鬱症(Depression)結案。雖然這種悲劇已非第一次,但短時間內接二連三發生,除了背後的個人因素,其他如網路霸凌、憂鬱症、暴力與壓力等原因,以及名人的身分是否會引發粉絲或民眾「模仿」,更是需要大家去了解與重視。請從我們自己做起,進一步觀察與關心家人和朋友,預防類似的悲劇再發生。
網路言語霸凌是導火線之一
年僅28歲的具荷拉,2007年以KARA組合出道,在韓國演藝圈一直頗有名氣。然而去年,她和男友的互毆事件登上了南韓報紙頭條,經警方調查,男方對她施暴,甚至威脅公開她的性愛影片,逼迫她下跪道歉,種種事情中傷荷拉的形象,也讓她跌入谷底。一連串事件之後,韓國知名論壇 Theqoo,以及具荷拉的社群網站開始有些鼓譟公開性愛影片的言論,或是批評具荷拉不知檢點等謾罵言論,深受打擊的荷拉也患上憂鬱症。今年五月,荷拉曾在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寫著「很累也要裝作不累,很痛也要裝作不痛,就這樣一直忍受著生活。外表看起來完好無算,內心早已破碎不堪」、「再見」等文字,隔天她被發現企圖在家中自殺,最後被搶救了回來。然而,10月14日,荷拉在演藝圈的好友雪莉,傳出在家自殺的新聞,雖然當時具荷拉還開了 Instagram 直播表示哀悼,答應粉絲會連著雪莉的份一起活下去,但這件事彷彿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3日晚間,具荷拉在 Instagram 發了一張自拍照,寫上「晚安」,依然選擇走上絕路。
(同場加映:私密影片外流等於性侵!談受害者面臨的困境)
自殺模仿源自「維特效應」
韓國演藝圈之前還有不少輕生的案例,知名的包括崔真實(2008年)、張紫妍(2009年)、金鐘鉉(2017年)、崔雪莉(2019年)等。而金鐘鉉、崔雪莉和具荷拉,這3位私下也是交情頗深的好友,因此,除了粉絲擔心3人的圈內好友會深受影響之餘,專家也怕會引起模仿效應。
所謂自殺模仿,也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起源於200多年前約翰·歌德(Johann Goethe)的著名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當時出版後,在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而現今指的自殺模仿,則是參照特定人士的自殺行為,產生自殺的念頭與行動。此外,親近的人自殺,或負面的社會風氣,以及自殺者本身的精神疾病,都可能提升自殺率。
美國日本都有自殺模仿案例
研究指出,當社群與媒體大肆報導名人的自殺行為時,自殺率的確會上升,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在她自殺後一個月內,美國的自殺率上升了12%。在日本,則稱「有希子症候群」(Yukiko syndrome),源自流行樂女歌手岡田有希子(Yukiko Okada),當年她自殺後引發日本的自殺率遽升。
至今,為何名人自殺可能具「傳染性」的確實原因仍不明,但根據心理學家亞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實驗指出,人的想法與行為,會受到生命中重要人士的行為影響,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也應證這一點。因此,名人自殺容易讓粉絲認為自殺是一種可以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加上若粉絲本身有憂鬱等心理問題,就更容易想不開而發生悲劇。
自殺頻傳迫使政府制定相關政策
以韓國明星為例,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揹負著很多包袱。很多明星的個人社群網站,每天都有惡評湧入,從批評外表、能力到私生活,無所不包,這種網路霸凌現象,造成明星極大壓力。若經紀公司知道藝人有憂鬱症,也只是讓他們服藥抑制病情,沒有更嚴謹地要求治療。而在崔雪莉自殺事件過後,南韓演藝管理協會強調不會坐視不管,除了替明星規劃心理輔導,韓國政府也開始制定禁止網路惡意評論的法條,管制「網路惡評」及「網路實名制」。
自殺的4種警訊 親友快行動
為了避免悲劇再度發生,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關心身邊的人。事實上,自殺的人常會發出大量的暗示,如果我們有多留意,或許也能阻止悲劇發生。自殺的警訊分為四種:
- 感覺:過多負面情緒、焦躁、羞恥等無助的感覺。例如今年5月,具荷拉曾在社群網站的限時動態寫著「很累也要裝作不累,很痛也要裝作不痛,就這樣一直忍受著生活。外表看起來完好無缺,內心早已破碎不堪」、「再見」等文字。
- 行動:常談論死亡、濫用酒精或藥物。
- 改變:睡眠或飲食過少或過量、人格也可能呈現兩極化,變得更退縮或是過度外向。例如崔雪莉,在自殺前接下了一個要面對網友惡評的節目主持,她在節目中面對惡毒的評論仍一派開朗,當時許多人都以為她的憂鬱症已經好了,沒想到最後還是發生憾事。
- 惡兆:安排身邊的人事物、送走心愛的東西。
如果察覺到了這些警訊,親友們應盡可能騰出時間,尋找安靜有隱私的地點,傾聽想自殺者的心聲,給予他們尊重、包容,且留意是否有立即的危險性。如果自殺者的自殺意圖高,就避免讓他拿到可以傷害自己的工具,或是盡可能待在他們身邊,並聯絡專業人員或醫師,安排救護車和住院。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