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缺乏睡眠,許多人可能都心想,要是可以天天自然醒有多好。雖然睡太少的確有害健康,但可不是睡愈久就愈好喔!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如果每天晚上睡超過9小時,罹患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年癡呆症)的機率會更高。《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大家介紹睡眠和大腦認知功能的關聯與影響,並提供4方法幫助您預防失智症找上門。
睡太久恐影響認知能力、提升失智風險
美國邁阿密米勒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的醫學院,對於長期睡太久是否會影響認知能力,或造成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進行研究,觀察了5000多名拉丁裔的成年人7年,結果發現失眠症(Insomnia)和長時間的睡眠,似乎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神經認知功能下降有關。
研究發現,每晚睡超過9小時,可能會導致記憶力,與情節式的學習表現下降,而這兩者也都是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素。平均來說,研究對象的學習能力下降了22%,語言流利度下降了20%,記憶力下降了13%。(推薦閱讀:每天看劇到半夜,白天虛累累?長期報復性熬夜恐致憂鬱、記憶力變差)
研究專家表示,過多的睡眠,和一種稱作腦白質白斑,或稱白質病變(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大腦病變有關。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中,會呈現白色斑點,也會使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失智和中風(Storke)的風險,而它的原因,目前被認為是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致。
最新研究:睡太久老了失智機率大增
根據2025年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發現,長時間睡眠或白天常常昏昏欲睡,可能不只是休息太多這麼單純。研究發現,白天過度嗜睡與睡眠時間過長(超過8小時),都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 其中,白天過度嗜睡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平均增加約68%,認知功能退化的機率也比較高;而經常睡超過8小時的人,失智風險則增加約29%,到85歲時,無失智的時間還會比睡眠正常的人稍短。
專家推測,過度嗜睡或長時間睡眠,可能與腦部退化、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以及腦中β類澱粉蛋白堆積、清除功能下降等因素有關。提醒銀髮族與一般民眾,如果經常白天嗜睡,或覺得自己睡很久還是精神不好,最好主動與醫師討論,及早釐清原因並評估是否為失智症前兆。
失智症新藥上路:延緩退化、爭取穩定期
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可清除β-類澱粉蛋白、延緩記憶與功能退化約27%~51%。
不過目前治療屬自費,須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透過腦部影像與生物標記檢查,確認病程仍屬早期階段、並排除容易出血的高風險群。醫師也提醒,新藥的重點在於延緩惡化、爭取時間,無法逆轉失智,因此仍需重視身心照護與病情的長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