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s sign icon廣告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2025血壓標準、高低血壓範圍一次懂

高血壓被稱作「沉默殺手」,因為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許多人等到出現心臟病、中風或腎臟病時才察覺,而這些共病會嚴重影響健康,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列。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2025血壓標準、高低血壓範圍一次懂

究竟血壓正常值是多少?血壓值多少算是低血壓?最新的高血壓標準為什麼會下修?《Hello醫師》將帶你認識血壓的最新標準,解析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差異,並教你正確量測血壓的方法。

文章目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血壓標準值為120/80 mmHg(毫米汞柱),其中120代表收縮壓,80代表舒張壓。若血壓低於120/80 mmHg,即符合正常標準。

  • 收縮壓(數字高的):心臟收縮、將血液打入動脈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100~140 mmHg之間,若超過120 mmHg,即屬於高血壓前期。
  • 舒張壓(數字低的):心臟放鬆(舒張)、血液回流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60~90 mmHg,若低於60 mmHg,就視為低血壓。

維持收縮壓與舒張壓在正常標準範圍內相當重要,若長期偏高或過低,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男女血壓正常值?血壓標準有性別差異嗎?

血壓標準沒有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只要超過120/80 mmHg,就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不過,成年女性的血壓通常比男性略低。有研究發現,女性即使收縮壓僅在100~109 mmHg,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男性則多在130~139 mmHg時,風險才會升高。到了更年期後,因雌激素保護作用減弱,女性血壓常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男性。[1]

血壓年齡對照表是真的嗎?年紀愈大標準愈寬鬆?

網路上流傳的「血壓年齡對照表」,會讓人以為年紀愈大,血壓標準可以放寬。事實上,國際與台灣的高血壓指引都指出,不論年齡多少,血壓越接近120/80 mmHg,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低。在臨床實務上,醫師會依患者的年齡與身體狀況,設定不同的血壓目標。例如高齡族群若血壓降得過低,反而可能增加跌倒或腦部缺血風險。

高血壓標準值多少?

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發布的最新指引,台灣的高血壓標準為130/80 mmHg,建議以「居家血壓量測」(HBPM)取代傳統門診測量,並遵循「722」原則得出的平均血壓值,作為主要診斷是否罹患高血壓的依據。

  • 正常血壓標準:< 120/80 mmHg
  • 血壓偏高(高血壓前期):120~129 mmHg,舒張壓仍低於80 mmHg
  • 第一期高血壓:130~139 / 80~89 mmHg
  • 第二期高血壓:≧ 140/90 mmHg

最新高血壓標準與正常值

高血壓標準為何從140下修至130?

台灣過去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140/90 mmHg,與歐洲心臟學會一致。美國在2017年率先下修至130/80 mmHg,歐洲心臟學會(ESC)當時未跟進;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前主任洪惠風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歐洲心臟學會過去被視為「保守派」,長期維持140/90 mmHg 的診斷標準,但在2024年也將診斷標準下修至135/85 mmHg,並納入「居家血壓」作為重要依據。

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則在2022年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 mmHg,除了多項國際研究與指引外,台大在2021年與中國大陸合作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若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Hg 以下,亞洲老年人心血管風險可大幅下降:

  • 心血管風險下降26%
  • 中風與急性冠心症下降約30%
  • 急性心臟衰竭下降73%
  • 心血管相關死亡下降28%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王宗道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若患者能規律用藥,約可降低兩成中風機率;以每年新增約7萬名腦中風患者計算,預估可減少約7000名例患者。

為何改用「居家血壓」作為診斷標準?

歐洲心臟學會提出「居家血壓」的指引,主要原因是傳統門診測量常受「白袍效應」影響,患者因緊張或焦慮導致血壓暫時升高,數值不夠精準。洪惠風醫師接受訪問時指出,在家中熟悉環境下測量,才能更真實反映日常血壓,因此愈來愈多國家都將居家血壓作為診斷與治療依據。

正確量血壓很重要!722血壓量測原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倡導「722在家量血壓」,提醒民眾不要只依單次門診數值,就判斷是否為高血壓或低血壓。依循722原則規律量測,可得到更可靠的血壓平均值,讓醫師診斷與治療更精準。

722原則的量測方法:

  • 7:連續量7天
  • 2:每天量2次(起床1小時內、睡前1小時內)
  • 2:每次量2遍,每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多久量一次血壓?掌握722原則

衛福部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若依「722原則」持續量測一週,之後可依血壓狀況或治療階段,調整量測頻率。

以下整理不同情況與建議量測頻率:

血壓/治療狀況 頻率
血壓正常 (<120/80) 每年1次
血壓偏高 (120-129/<80) 每半年1次
開始服藥或調整用藥 2週後
尚待控制 每月1次
穩定控制 每季1次

高血壓危害有哪些?長期高血壓會怎樣?

高血壓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但正因為缺乏警訊,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對心血管及體內重要器官造成長期負擔。

正常血壓時,血液能順利輸送氧氣與養分。但若血壓長期過高,血管壁會反覆承受衝擊,逐漸失去彈性,變硬、變窄,甚至形成斑塊。久而久之,可能引發下列嚴重疾病:

  • 中風(腦血管堵塞或破裂)
  •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
  • 腎臟病變、腎衰竭
  • 視網膜病變(眼中風)

低血壓標準值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血壓若低於90/60 mmHg,一般可被視為低血壓。多數情況下,低血壓不會立刻危及健康。但若血壓突然下降並伴隨嚴重不適,就必須立即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低血壓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和高血壓一樣,低血壓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不能忽視。通常定義為收縮壓低於90 mmHg,或舒張壓低於60 mmHg。

常見症狀可能包括:

  • 頭暈、昏厥
  • 視力模糊
  • 疲倦、四肢冰冷

長期低血壓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增加跌倒骨折風險,也會提高缺血性中風與失智的可能性。若血壓突然下降並伴隨嚴重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影響血壓高、低原因有哪些?

血壓並非固定數值,而是會隨身體狀態、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而變化。例如運動、緊張或情緒波動時,交感神經會讓心跳加快、血管收縮,使血壓短暫升高。

但若在休息時血壓仍異常偏高或偏低,就可能與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有關。

高血壓常見原因

  • 年齡增加,血管彈性下降
  • 遺傳與家族史
  • 體重過重、肥胖
  • 鈉攝取過多(吃太鹹)
  • 長期壓力、失眠
  • 糖尿病、膽固醇過高
  • 吸菸、飲酒過量
  • 缺乏運動
  • 疾病(如慢性腎臟病

低血壓常見原因

  • 脫水、出血
  • 藥物副作用(利尿劑、降血壓藥)
  • 姿勢突然改變(姿勢性低血壓
  • 心臟疾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
  • 神經系統異常
  • 內分泌異常

哪些人容易高血壓?如何降血壓?

若已經被診斷高血壓,除了按時服藥,還要改善生活習慣,幫助血壓回到正常。這樣才能降低心臟病、中風與其他慢性病的風險。

高血壓好發族群

  • 老年人
  • 有家族史
  • 肥胖、運動不足
  • 長期失眠、壓力大
  • 長期高鈉飲食(或吃太鹹)
  • 高血糖、高血脂
  • 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風險偏高

降血壓方法

若想控制血壓,以下方法能有效幫助降低風險:

  • 控制鹽分(每日少於6克)
  • 維持理想體重(BMI 18.5~24.9)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減少飲酒、戒菸
  • 採用得舒飲食(DASH diet)
  • 規律用藥、遵醫囑治療
  • 充足睡眠、減輕生活壓力

哪些人容易低血壓?如何改善?

低血壓好發族群

  • 女性(特別是經期、孕期)
  • 過瘦或脫水的人
  • 心臟功能不佳者
  • 服用特定藥物者

低血壓改善方式

若想改善低血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適量補充水分與鹽分
  • 少量多餐,避免餐後血壓驟降
  • 維持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 起身時動作放慢,突然起身或快速變換姿勢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1.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01.hyp.37.5.1199.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2. 高血壓的護理指導 –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https://www.ylh.gov.tw/?aid=612&pid=23&page_name=detail&iid=108.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3. 低血壓,要緊嗎? – 全民健康基金會 https://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9&sid=145&page=1.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4. Low Blood Pressure – When Blood Pressure Is Too Low.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high-blood-pressure/the-facts-about-high-blood-pressure/low-blood-pressure-when-blood-pressure-is-too-low.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5. Low Blood Pressure (Hypotension).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1156-low-blood-pressure-hypotension.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8159.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7. 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 – https://www.tsoc.org.tw/upload/files/2022%20Taiwan%20Hypertension%20Guidelines.pdf. Accessed August 23, 2025

現行版本

2025/09/12

文: 周士閔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周士閔 更新


相關文章

魚油推薦2025|專業團隊評選20款魚油:濃度、CP值全解析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文:周士閔 · 更新日期:2025/09/12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