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管理

壓力 管理是人人都需學習的課題。現代人「壓力山大」已不是什麼新聞了,適當壓力能驅使我們進步,但過量的壓力會導致身心出現疾病。如何在壓力面前維持身心的平衡,我們都應該要好好學習。

基礎知識

壓力管理

「壓力山大」做什麼都不對?3招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台灣平均工時長,高居全球第6,許多人每天面臨「壓力山大」,感覺做什麼都不對;壓力如影隨形,有人卻可能因長期處於高壓之中,漸漸對壓力感到麻痺;其實,壓力對生活與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Hello醫師》帶您了解壓力3大影響,並提供3種簡單有效的減壓方法,助您睡好、養顏、有活力。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時長,壓力倍增! 上班時,郵件和訊息如雪片般飛來,會議有如「車輪戰」,一場接著一場;有時連午休也不得閒,只能邊吃飯邊處理未回覆的訊息;下班後,主管又奪命連環叩,傳來新任務。每天周而復始,隔天一早,戰鬥行程又重新開始。 這樣的場景,您是否很熟悉呢? 根據勞動部最新國際勞動統計,2023年台灣年工時高達2020小時,排名高居全球第6名,在亞洲更僅次於新加坡。長時間的工作與快速節奏,讓現代人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幾乎無法停下腳步,更可能導致壓力不斷累積,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小心被壓垮!壓力3大影響 1.健康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高醫醫訊》指出,壓力會透過「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影響健康。 直接途徑:直接造成生理影響,短期內可能讓人不適,長期下來則會影響身體健康、破壞平衡。 間接途徑:指的是壓力造成行為改變,間接影響健康,例如:飲食不正常,吃得更油、更鹹或更甜、睡眠時間變短、沒有時間運動,或因忙碌無暇留意身心狀況而延誤就醫等。 2.生活 壓力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的人,生活步調可能遭受影響,也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自我懷疑,否定自己的價值 經常對事物抱持著憤世嫉俗或負面的看法 刻意遠離人群,孤立生活 容易對他人發脾氣,影響人際關係 依賴某種特定物質 頻繁從事特定事物,例如使用社群媒體、購物或賭博 3.工作 當身、心都出問題時,工作表現便容易更差;表現一旦變差,工作壓力又更大,最後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英國非營利組織《Mental Health UK》指出,長期工時過長與壓力過大,會對職員造成以下影響: 注意力不集中 效率、生產力下降 拖延並花更長時間完成工作 經常遲到 缺席率上升 由此可知,學會適時調節壓力十分重要。壓力對人的影響是無形且漸進的,壓力從日常生活各個面向影響我們,對於亞健康族群或想要追求養生與美容的族群,更應該特別注意。 適時充電、調節壓力,健康維持有3招 有人用出國旅遊、吃一頓大餐或和朋友出遊等方式調節壓力,雖然可快速轉換心情,但有時硬擠出時間從事娛樂,反而讓自己忙上加忙,還可能造成反效果,更無法立即從根本為身體充電。 其實,調節壓力不難,關鍵在於良好的睡眠,加上規律的運動,並視個人需求搭配紓壓產品,便可達到健康維持的良好效果。 1.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維持健康、緩解壓力的重要基礎。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成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優質睡眠,才能讓大腦與身體充分恢復。 以下提供5種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幫助您睡好,讓身體能充分休息: 建立固定作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即使是假日也維持規律作息,幫助身體建立生理時鐘。 睡前放鬆儀式:例如泡澡、閱讀、冥想或深呼吸等,讓身心進入放鬆狀態,幫助更快入睡。 調整睡眠環境:確保臥室保持昏暗、安靜與涼爽,避免刺眼的光源造成刺激,降低外在干擾。 減少入睡刺激:入夜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品,同時也避免睡前滑手機,干擾睡眠週期。 規律運動:每天適量運動能幫助身體釋放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但避免睡前過於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2.運動 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之一。運動時,身體會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這是一種「快樂荷爾蒙」,讓心情變得更愉悅。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沒有時間運動是最常見的困擾。其實,運動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簡單「10~20分鐘」的高效運動也能有效緩解壓力,例如: 快走或慢跑:幫助調節體內機能正常運作。 瑜伽或伸展:透過深呼吸與肌肉伸展,放鬆緊繃的身體。 居家阻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透過肌肉收縮,增加身體能量。 每天只要抽出短短的10分鐘,就能有效舒緩壓力,讓身心靈同步獲得紓解,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也能同時提升。 3.紓壓產品 除了睡眠與運動,坊間也有創新科技產品能幫助舒緩壓力。例如透過光能與聲波技術,打造更舒適的居家放鬆環境。 「mira lite 曜樂組合」結合曜樂儀與曜樂貼片,透過光能科技與聲波共振技術,為身心帶來多面向的紓壓體驗。 曜樂儀:穩定輸出紅光、藍光、近紅外光與遠紅外光,透過不同頻率的光波與聲波,有助體內循環與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狀態,帶來放鬆體驗,更可幫助提升活力,展現青春美麗。 曜樂貼片:採用水凝膠材質,發揮遠紅外光轉換技術,並結合經穴理論,輕鬆貼敷關鍵部位,有助入睡及調整生理機能,讓健康更容易維持。 相較於市售僅強調單一光療或聲波產品,「mira lite 曜樂組合」以更全面的技術,結合光療、聲波共振與經穴調理,以「三合一」加乘效果,提供完整的健康調理,讓因壓力而疲憊不堪的身心靈,可以充分放鬆、恢復能量。

看更多 壓力管理 相關文章

壓力管理

收到負評怎麼辦?7招教您輕鬆應對(下)

人們對於批評的第一直覺往往是反擊,人性也很自然地對批評感到恐懼,無論是負評或有建設性的批評都會帶給我們被指責的感受。雖然您可能無法掌控他人對您的想法或說的話,但您可以選擇要如何看待和應對那些批評的方式。 別再試圖取悅每個人 如果您已經花了大量時間思考那些批評內容,但仍舊對它敬謝不敏,那麼或許忽略它對您會是最好的做法。取悅所有人或讓每個人都愛您那是不可能的。若您只想著如何取悅別人,那您永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有時,您只需要朝著那些正確的直覺前進。一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明白「憤世嫉俗的人看什麼都不順眼」的道理,所以何必執著於眼前的這些人身上呢? 優雅地回覆批評者 經驗法則建議「忽略那些破壞性的批評。」傷人的電子郵件?誰也沒從中獲得好處對吧?那為什麼不乾脆直接刪除掉就好,讓自己停止陷入那些負面事件裡。對於當面地批評您也可如法炮製,就先謝謝他們的指教,然後優雅地帶過。至於有建設性的批評,等當您準備好的時候,在帶著尊重地好好回覆它。就如應付破壞性批評一樣,從感謝對方開始,差別只在於這次您必須告訴對方,哪些部分是您同意的、哪些又是您不贊同的,然後說明您的理由,試著將這個尷尬的局面,轉換成一種充滿學習價值並能讓雙方深入探討的契機。 保持您的自信 批評確實會對您的自尊心留下傷疤,即使從外在來看您已處理得很好。保護自尊與自信不受批評傷害是很重要的。不公平的批評會留下深刻的傷痕,明顯錯誤的批評則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當批評者根本就不了解您的實際情況。不公平的批評顯示了批評者的無知,而非您方面的問題,僵持在這些不公平的情境裡是無用的,所以就放下它吧!提醒您自己,批評者如果對您有充分的了解就不會說那些話了,而且在您的人生中或許您也可能犯同樣的錯,所以就放下吧,原諒對方。但更重要的是別讓那些不公平的批評一直影響著您,那些並不是您需要承擔的。


壓力管理

別再氣噗噗!8種抒發憤怒情緒的方式

生氣、發怒在許多人生活中出現的次數,可能比快樂、開心的時候還要多。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生氣是為了讓別人聽進自己的意見、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所產生的情緒。而且您可能會發現,生氣的原因總是來自與他人相處。雖然每個人對憤怒的用意解讀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無法避免跟他人接觸。因此本文將介紹8種抒發憤怒的方式,幫助您在怒意高漲時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降溫」撇步。 1. 用腹式呼吸深呼吸 生氣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得短暫且急促,以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如果這時能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速度,並搭配腹式呼吸,保持緩慢的吸氣與吐氣速度,情緒就會逐漸緩和下來。從鼻腔吸入空氣時,仔細感受氣體流進入身體還有肚子微微隆起的感覺,然後再緩緩從嘴巴吐氣。剛開始這樣練習腹式呼吸時,可能會不太習慣,但可以每天進行3次,每次數分鐘,很快就能掌握訣竅。 2. 離開或轉換環境 如果跟別人起了爭執,當對話逐漸偏向有攻擊性且情緒化的狀況時,也許您該考慮離開現場,以免理性在過程中被消磨殆盡,指會說出傷害彼此的語言。另外,如果心中已經有不滿的情緒存在,最好不要待在會讓您感到壓力的環境,不妨去附近的公園走走、開車或騎車兜風,或是在氛圍不錯的咖啡廳找個位子,讓怒意與不愉快慢慢褪去。 3. 找懂自己的人傾訴 人是很矛盾的生物,我們的不愉快來自他人,但是卻又能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與支持。對許多人來說,把心中的負面情緒跟一個懂自己、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的人分享,是放鬆心情、降低壓力的絕佳方式。 4. 練習換位思考和溝通 爭吵時,有時候並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而可能是因為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嘗試說服對方,但是卻都沒有成功,導致怒氣產生。而且在吵架的當下,我們往往口不擇言,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需要時間練習,我們可以先從每次的爭執中檢討自己的問題在哪,並且思考對方的溝通和解決方式,習慣這種模式後,便可以運用在爭執發生的當下。在脫口說出傷人的話之前,也不妨先聽完對方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同時給自己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用更好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減少很多不愉快。 5. 討厭人群就能避則避 假如您很討厭人多的地方,可以的話就盡量避開,例如您如果很受不了跟同事聊天,覺得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效率,那就自備耳機。每當您感覺自己的憤怒指數在上升時,就留意一下是什麼原因讓自己生氣,試著迴避或是用其他方式改善,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累積速度。 6. 不斷告訴自己要冷靜 當您感覺自己快要控制不住,一股怒氣即將爆發時,重複地對自己說「冷靜點」或是「放輕鬆」等帶有冷靜意涵的短句,可以幫助您重拾理性,從沸點逐漸冷卻下來。在面對不知所措、腦袋一片混亂的情況時,也能使用此方式,協助您重整思緒,加快處理問題的速度。 7. 靠運動分泌腦內啡舒壓 對於抱有CP值至上的人而言,運動肯定是最划算的紓壓方式,無論您選擇跑步、打球、重訓或是游泳,在進行運動的同時,人體都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s),讓您感覺身心舒暢、心情愉快。除此之外,運動也能讓您保持身體健康,減輕年紀增長、體力下滑所造成的負擔。 8. 別把自己困在負面情緒裡 有時候惹自己發怒的事情已經得到解決,或是您已經離開了該環境,除了人離開之外,也請將自己的思緒移開,別卡在「我很生氣,因為……」的想法中,您可以透過前述所提到的運動或深呼吸等方式,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活動上,避免自己一直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中鑽牛角尖。


壓力管理

最好的安慰者是自己!3方法自我安慰,走出悲傷與焦慮困境

我們都該學習享受和自己對話,在現實生活中,無人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因此在面臨困境時學會自我安慰十分重要。 《Hello醫師》向你介紹3個自我安慰的方法,幫助你擁抱與接受職場、人際關係或學業上的任何問題,並且從中學習與成長,進而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成為更好的自己。 1. 找時間獨處,練習感恩 現代人不習慣獨處時光(Me Time),每天充斥於忙碌生活之中,不管是在家或在外,都不停接收各種資訊,也正因如此,你我更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讓身心靈好好地放鬆。 在獨處過程中,練習自我慈悲(Self compassion)與自我反省(Self reflection),藉由這些行為提醒我們心懷感恩,並擁抱自己的性格及看似「不完美」的外表,深刻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美的定義不能只憑外貌來判斷。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UC)心理學系所的研究,感恩和慈悲除能提升幸福感,還能幫助克服障礙與困難。 2. 透過冥想和正念解答內心疑惑 人的一生中,不論我們追求再多物質享受,到了某個階段,我們會漸漸發現生活中缺少了些什麼,且開始自問生命意義、生活目標。 要解答諸如此類的哲理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你」是誰,當一個人懂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或許心中就會有答案了,而冥想(Meditation)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延伸閱讀:CEO高效率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藉由在腦中想像一幅讓您放鬆的畫面,好比說夕陽、海景,或是家人的擁抱,再配合深呼吸,一邊將自己設身其境,一邊感受身體的運作,然後重複幾次。 此外,正念(Mindfulness)也是不錯的方法,美國健康心理學家達琳米寧尼(Darlene Mininni)說,只要專注在您正在做的一件事,它就是正念了,並不一定要禪坐,但建議找一個重複性活動做,舉例來說,洗碗的時候,您可以專注於流水聲,接著自問內心的感覺,這有助於察覺身體感受。 如果要挑戰更高難度的正念,可以找個環境安靜的地方,排除所有干擾源,包括電視、手機、電腦、音樂、書籍,然後閉上雙眼,或看著空牆,設定時間讓思想自由放空。一開始可以先從5分鐘著手,慢慢加長時間,當陷入艱難的問題難以釋懷時,不妨拉開時間點,問自己1年後、5年後,甚至10年後,眼前的煩惱仍會造成自己困擾嗎? 3. 興趣和戶外運動助社群排毒 一個人不等同孤單,因為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當我們可以享受在自己的興趣中時,才是真正地活出自我,像是聽歌和烹飪。 另外,除了室內活動之外,趁週末策畫輕旅行、找個美食餐廳大吃一頓、悠閒地泡在咖啡廳、走走附近公園、看電影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關鍵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期待! 多數現在的人起床第一件事,已不再是刷牙洗臉了,而是滑手機追動態,我們的生活皆在不知不覺中被社群網路給「綁架」了。這不是說科技不好,但若是偶爾能社群排毒,到戶外走走或運動,即使是拉拉筋、加入義工行列,都能給身心帶來益處。 最後提醒,有時上述方法未必能快速趕走悲傷和孤獨感,切記不要因負面情緒而自責,或覺得非得要馬上看見治療效果。天氣變化無常,人的心情也一樣,我們有開心的時候,也有難過的時候,但只要能坦承面對自己的內心情緒,就能從中瞭解自我、學習及成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壓力管理

怎麼學會愛自己?關鍵是接納不是自責

生活中總是會有不如意的時刻,不管是工作不順、感情問題,或是常常感到孤單,都是我們需要面對並跨越的生命歷程。而不管有沒有人在身邊陪伴,自己總是自己最好的安慰和鼓勵者。現在市面上不乏教大家愛自己的網路文章和書籍,但難的是要察覺自己值得被愛,這點也往往是阻礙人走出傷痛的原因。以下介紹一些關於愛自己的思維,提醒您別對自己太嚴苛。 無條件接納自己和失敗 要愛自己,首先要能對自己展現同理心、關懷與愛,特別在面對失敗時。懂得愛自己的人就算面對壓力,仍能耐心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不代表要壓抑生氣和傷心等負面情緒,只是不要嚴厲責備自己的不足,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失誤及軟弱。傳統華人文化注重謙虛的美德,但這個特質有時候會不小心變成自我批評的習慣,所以要提醒自己不管做得好不好,都不要貶低自己存在的價值。(失敗只是登頂前的小小低谷,保有自信愛自己才是王道!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愛自己不是放縱或自憐 有的人會把愛自己和放縱、自憐混為一談,但就跟對待小孩一樣,大家都知道愛他們是要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過度溺愛或保護他們。所以生活受挫時,愛自己的人不會用放縱的方式發洩、逃避,或是胡思亂想沉浸在自己的問題中,而是能換位思考,用對自己和他人無害的方式得到紓壓。 真實做自己但不要求完美 要愛自己就要勇於做真實的自己,但不要為了過於追求完美而打壞人際關係,不然可能會讓自己變得孤僻和易怒,並無法容忍或原諒任何犯錯。 承認問題反覆自我對話 愛自己就要勇於承認問題存在,如果拒絕承認,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如果心裡有許多無法釋懷的感覺,承認它存在後,不要讓自己沉浸其中或過度自責,而是要進行自我對話,過程可能很不容易,但只要反覆練習,養成習慣,內在情緒就會愈來愈穩定,自己也會更懂得愛自己。如果找不到問題的答案也沒關係,不用執著解釋所有的不幸,或試圖將絕望合理化,因為不是每個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更何況是複雜的情緒和感覺,所以想辦法散散心就好,不然在自責中陷愈深會愈難脫身。(自我對話也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喔!你認識自己嗎?了解自我意象建立自信)


壓力管理

Me Time了嗎?安靜獨處20分鐘超關鍵

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繁雜聲音,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耳朵及頭腦似乎總是在工作,絲毫沒有安靜休息的時間。而隨著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瑜伽和冥想,人慢慢意識到安靜獨處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有了「Quiet Time(安靜時光)」、「Me Time(獨處時光)」等概念。對此,以下將列出安靜時光的2大關鍵,讓身心靈可以在休息中得到滿足。 1天安靜20分鐘排除干擾 人為什麼要有安靜的時間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這也是醫療機構禁止吵鬧喧嘩的原因,若配合冥想治療,更能幫助緩解疼痛。美國紐約大學郎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心理學家邦妮馬克斯(Bonnie Marks)表示,正念(Mindfulness)對健康老化很重要,建議1天安靜20分鐘,並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早晨或中午都是很好的時段。 由於現在的人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環境下,以至於我們在思想上容易變得疲乏,若沒有一個安靜的時間,人的注意力就會下降,造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減弱。因此,懂得排除加重腦部負擔的干擾源就是關鍵了,依照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簡稱ART)的闡述,人在相較安靜的環境下,腦部可以自行修復其認知系統,因為這時候它所需要負荷的壓力是低的。 安靜提升神經生成變開朗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腦成像與分析中心的研究,完全的安靜能大大提升腦部海馬體(Hippocampus)的神經增生(Neurogenesis),這不但可以幫助學習及記憶力,還能改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憂鬱(Depression)症狀。 人在安靜的狀態下,腦部會自動切換成既定的一套系統,它讓我們可以進入潛意識中,因此人會放空、自我冥想,同時在思想和情感上也比較能同理人。您會發現,當專注在安靜的氛圍中,頭腦會更加清醒,更知道事情的先後秩序,較不容易手忙腳亂,因為多了時間思考和省察。 此外,安靜能幫助沉澱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好或不好的感受,我們不是機器人,而是富有情感的活人,建議睡前利用5~10分鐘的時間,細細思想值得感恩的事物,相信人也會變得更樂觀開朗。


壓力管理

赤腳走沙灘很健康!5好處抗壓抗老

還在光著腳丫在樹上唱歌嗎?赤腳走在沙灘上,其實比您想像得還要健康,夏天去海邊玩水、看夕陽之餘,也可以趁此機會脫下鞋襪,光腳走在鬆軟的沙灘上,一邊感受海風拂臉的涼快,以下舉出赤腳走在沙灘上的5大好處! 1. 走在沙上要出力可消耗卡路里 赤腳走在沙灘上時,會發現每一步都感覺很沉重,這是因為沙子有阻力,每一次腳陷入沙裡面,身體就得使用更多的力量,才能將腳抬起來,繼續前進。赤腳在沙灘散步是一個激烈的力量訓練,鍛鍊的部位包括足弓、腳踝、四頭肌、臀部,以及背部。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既放鬆,又能消耗卡路里的運動,赤腳走沙灘是不錯的選擇,但也要留意,沙的地面愈硬,移動就會愈吃力,建議走在靠近海水的潮濕沙灘上,可避免因為足部姿勢錯誤而受傷。 2. 提升足部感覺與身體平衡 赤腳在海邊散步,意味著讓雙腳超過6千個神經末端與沙地直接接觸,進而優化腦部偵測足部活動,以及身體平衡的刺激,提升足部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也稱自感作用)。 此外,由於沙灘的表面不是平的,因此沙灘散步可當作一種本體感覺運動,透過雙腳在不固定的地面踩踏,可訓練身體的活動、平衡,以及敏捷度。 3. 沙能去死皮且海水可抗壓抗老 只要去沙灘散步,足部死皮都不見了!沙就是天然的磨砂霜,當您反覆地讓雙腳接觸沙粒,就能去除腳上的死細胞,還給自己更柔嫩、漂亮的肌膚。 在海邊曬日光浴,除了能吸收大量的維生素D以外,赤腳走在淺水中,更可從海水中補充礦物質,其中鈉和碘對抗壓與抗老,都有很大的幫助。 4. 訓練腿部肌肉並強化核心 站在淺水中,感受著海水按摩腳踝,頓時心情感覺很療癒,沙灘散步還能促進靜脈和淋巴系統的循環。另外,它也能訓練平常穿鞋走路沒在使用的肌肉,伸展腿部肌肉和關節,且強化核心肌肉群,幫助調整身體正確姿勢。 在海邊赤腳散步時,若發現身體某些部位會隱隱作痛,就代表您的腳需要這種刺激,但別太擔心,過不久這些疼痛症狀就會消失。 5. 沙子腳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赤腳在沙灘走動是很好的放鬆方式,它就像移動式的腳底按摩,透過讓沙按摩腳掌,促進血液循環,而當你專注在腳下的沙粒時,腦中也不會有雜念,只求享受在當下。此外,赤腳在淺水中也能幫助吸收負離子,強化身體的健康。


壓力管理

賞魚10分鐘減痛降血壓!養魚5大好處

看著魚缸裡的魚游來游去,心情不知不覺就跟著放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會擺魚缸的原因,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National Marine Aquarium)研究指出,觀賞魚缸10分鐘就能幫助減輕疼痛、提高心率、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以下就介紹5個養魚對身體的好處,今天就買一條回家養吧! 1. 養魚可靜心、降壓、減憂 流動的水有平靜心情的作用,就像是看海或聽瀑布的流水聲,魚缸可說是大海的迷你彩繪版,您可自行購買喜歡的魚種,再以石頭、水草等裝飾,就是個小海洋世界,光是看著魚兒悠游其中,一天積累的壓力好像就消失了,觀看5分鐘更會有類似催眠的效果,可幫助減輕憂慮,10分鐘則能減痛、降血壓,因此它也被納入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簡稱AAT)的一種。 2. 養魚能降低高血壓、保障好睡眠品質 根據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的資料顯示,就算是無魚的魚缸,觀看水的流動也能達到3%的降血壓作用,在有魚的情況下則是7%,藉由觀看水的波動,來舒緩肌肉緊繃、調整心率。 另外,魚缸能平靜心情的特性,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將它放在臥室裡!則能製造白噪音(White noise),透過掩蓋其他聲音干擾源,幫助深夜時入眠,風扇聲和播放流水聲影片,也有相同的效果。 3. 養魚幫助改善失智症,提升食慾達25% 養魚不單是一種興趣,它對失智症(Dementia)也有幫助,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證實,失智病人的食物攝取量,在10週內提高了25%,平均體重也增加了。不僅如此,失智病人的破壞性行為也明顯降低,包括身體攻擊、遊走,以及尖叫,服用藥物的分量越來越少,短期記憶也一天比一天好。 家裡若有老人,建議購買魚缸,因為它不但能抗壓除憂,還能提升食慾、穩定情緒,保障家庭的生活品質。 4. 養魚建立小孩創意、自信、責任感 養魚可以刺激人的創意和想像力,對小孩來說,如何把魚缸打造成一個漂亮的海底世界,將是他們童年難忘的回憶,同時在養魚的過程中,也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完成任務的責任和成就感。 此外,只要一個小魚缸,就能教導孩子關於魚的生態,像是魚的種類、魚的呼吸、清理魚缸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學習到如何餵養,和照顧魚這條小生命。 5. 養魚是一種情感的回饋,還能帶來財運 由於養魚相較養其他寵物來得更經濟,與養貓狗一樣,它能帶給人情感的回饋,尤其在感到壓力時,看著魚兒在水中暢游,真的會很療癒。在華人的風水傳統中,魚缸也屬財運的吉祥物,且普遍相信魚能帶走環境中的負能量,因此才會有「年年有餘(魚)」的祝賀詞。


壓力管理

戳1分鐘泡泡紙=33分鐘按摩!減壓5原因

您喜歡戳泡泡紙嗎?對有些人而言,戳破泡泡紙是一種減壓方式,美國戰略諮詢公司凱爾頓研究(Kelton Research)的調查顯示,1分鐘的戳泡泡紙運動,就等同33分鐘的按摩,而且它完全是免費的。為什麼戳泡泡紙會讓人如此瘋狂,以下列出這個發明背後的5個科學證據。 1. 提升專注力、舒緩緊繃的神經 戳泡泡紙能提升一個人的專注力,藉由排除其他的干擾因素,讓我們更專心在當下的工作,舉例來說,當您一邊讀文章,一邊戳泡泡紙,您的集中力可能會更高,根據科學的解釋,手裡握著小物能幫助舒緩緊繃的神經,達到紓壓效果。 2. 緩解肌肉緊繃、平靜心靈 戳泡泡紙能緩解肌肉緊繃,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Robert E. Thayer)解釋,一個人在緊張和壓力下,往往需要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他們可能會不知不覺地輕敲手指、抖腳或戳泡泡紙。因此,戳泡泡紙可能會讓人心靈達到平靜的效果。 3. 釋放壓力、心情變好 戳泡泡紙是一種重複性的動作,需要一定的專注力才能戳破每一個泡泡,美國心理治療師斯蒂芬妮(Stephanie Sarkis)表示,它就是壓力堆積和釋放的過程,而當壓力這樣被刺激時,腦中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使我們心情變得愉悅。 4. 得到像愛愛般的滿足感 更有趣的是,有說法指出,戳泡泡紙會讓腦達到和愛愛一樣的滿足感,印度英文日報德干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將這種現象定義為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簡稱ASMR),即是身體在接收刺激後所產生的愉快刺痛感,通常發生在頭部、背部,以及皮膚表面。 5. 達到破壞的成就感 除了滿足感,戳泡泡紙還可以給人一種破壞和征服的成就感,就像追求權力和地位能使人驕傲,戳破泡泡也能讓人得到滿足和喜悅,就如英國散文家馬克斯·比爾默姆(Max Beerbohm)的名言:「毀滅是人類最強的本能」。


壓力管理

6招找回工作效率!趕走星期一症候群

一進辦公室就無精打采,整天昏昏欲睡、疲倦不已,覺得效率好差嗎?別擔心,其實您並不孤單。每每到了星期一,很多人都有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Mondays Blues,憂鬱星期一),以下就帶您了解星期一症候群的原因,以及如何擊退它,找回高效率! 造成星期一症候群的4大原因 週末補眠反而打亂生理時鐘:許多人喜歡在週末補眠,但總是晚睡晚起,反而會因此打亂生理時鐘,讓星期一上班時更疲倦,若想在星期一精神飽滿,早點就寢才是正解。 情緒落差大要做好心情調適: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比起其他工作天,週一並沒有更令人憂鬱,但因為剛過完悠閒、愉快的週末,接著一連5個工作天,因此有情緒的落差,才會產生星期一症候群。此外,喜歡週末狂歡的人不少,若過度飲酒造成宿醉,會加重星期一症候群。 討厭工作且失去熱情: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在星期天的晚上甚至下午,就開始出現星期一症候群的症狀,這很可能代表您對這份工作沒有熱忱,因此上班前就會感到焦慮、無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都是屬於這類。 星期一症候群竟會血壓高:根據CNN報導,在星期一的早晨,即使您滴酒不沾,跟不用工作的人相比,也會有血壓較高的傾向。 6招預防星期一症候群 未雨綢繆在星期五就先備妥:多數人在星期一都會感到壓力,甚至出現拖延的現象,與其如此,您可以試試在星期五就將下週的工作先準備好,這樣週一來臨時,壓力就沒這麼大,也較易適應接下來的4個連續工作天。 避免過度放縱、輕鬆迎接下一週:週末好好放肆一下很常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已經不如以往,小酌兩杯無傷大雅,但別喝醉,如果可以,週末去戶外走走、運動,是很好的選擇。 週末睡飽飽、上班效率好:如果前一晚沒睡飽,隔天效率鐵定不會好,若是發生在星期一,那情況可能更嚴重,因此充足的睡眠,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此外,假日的起床時間應該要盡可能和平日相同,如此便不會打亂生理時鐘。 助人也會讓自己心情好:推廣快樂工作的國際公司嗚呼(Woohoo)的老闆亞歷山大(Alexander Kjerulf) 表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幫助他人、讓別人開心,是提振士氣及心情的好方法,在第一個工作日就幫助別人,好心情也會跟著一路到週末。 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我們多少都有經濟的壓力,但這不代表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盡力找出自己喜歡的工作,把星期一變成您最期待的一天。 安排自己期待的活動:如果您在晚上安排喜歡的活動(例如固定週一和好友聚餐),這份期待的心情,或許能幫您更好地度過憂鬱星期一。


壓力管理

職場媽媽兩頭燒!5招平衡家庭與工作

現代有許多職場媽媽,白天忙工作,晚上下班還得趕回家照顧小孩,在兼顧職場和家庭的忙碌生活中,多半連一個人放鬆的時間都沒有,也很難顧好自己的健康。媽媽們不妨嘗試以下5種方法來調劑身心,平衡一下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 1. 早起 若職業媽媽可在孩子起床前,提早15分鐘起床,做些簡單的瑜伽伸展、讀一些喜歡的書籍,或是安排當日行程,想著如何讓自己在當天過得開心,甚至躺在床上深呼吸幾分鐘等,都是可提高心情品質,和減輕壓力和焦慮的好方法。 2. 提前計劃和準備 組織能力對職場媽媽來說十分重要,如果能事先規劃當日或近期的事項,可幫助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進而預防突來的焦慮和壓力。例如將小孩託付給保母之前,可根據孩子所需,多準備幾套換洗衣物,或是其他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此外,試著提前計劃並簡化待辦事項,建議可以寫在紙上,會讓思緒更清楚,也不怕因忙碌而不小心忘記。(相關好文推薦:全職媽媽非傭人!4招愛自己兼顧全家) 3. 適時說不、設定界線 職場媽媽的生活身兼多種角色,例如母親、老婆、同事、員工等角色,且盡力將每個角色做到最好。然而,請記得,盡力做好工作並不代表要對任何要求照單全收,請適時地說「不」,拒絕一些您認為次要的事情,保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才不會因此操勞過度。 4. 睡眠充足、多運動 有充足的體力,才有辦法照顧家庭和勝任工作,所以職場媽媽們請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睡覺睡滿7小時、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等。(推薦閱讀:睡出好健康:睡飽飽減憂鬱增強抵抗力)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於職業媽媽而言,不但能減少壓力,還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感到更加愉悅,因此即使每日只花20分鐘來運動,也具有正面效果。 此外,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雖然很難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但請各位辛苦的母親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偶爾讓自己的大腦適時放空,才能避免壓力造成的倦怠。 5. 培養孩子成為家事小幫手 孩子們雖然常是造成家中混亂的主因,但也可以讓他們成為做家事的小幫手。一般人覺得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承擔家務,其實可以訓練孩子從身邊的事務做起(如收玩具、穿脫衣物),再依孩子的能力,給他一些足以擔負的家務職責。(同場加映:做家事學獨立!教小孩學習生活技能) 不過,初期要先示範給孩子看,並包容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所犯的錯誤;一旦孩子技巧熟練後,可藉遊戲及競爭的策略,引起孩子想要參與家務的動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