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除了拋棄式紙尿布之外,市面上也有以棉布、竹纖維等天然材質製成的布尿布。布尿布雖然單價較高,需反覆清洗,但長期使用下來,花費成本其實比紙尿布低,也較為環保,父母們可視預算、方便性、時間及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選購。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寶寶 0~1 歲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古老的育兒藝術: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嬰兒包巾(也稱襁褓)是一種多年傳承下來,用毯子包裹寶寶的古老藝術。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天內,身體的恆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包巾能幫助寶寶保持溫暖,也能減少寶寶睡覺時,被自己的身體晃動嚇醒的機會。對有些寶寶來說,布裹在身上的感覺很像子宮的壓力,能帶給他們安全感。當然,也有些寶寶可能不喜歡被這樣包住。無論如何,以下提供嬰兒包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父母們可以自行嘗試與調整。 嬰兒包巾的5個包裹步驟 1. 將包巾用的布鋪在平坦的表面,擺成菱形,並把頂端的一角往下折15公分。 2. 讓寶寶躺在布上,手微彎,放在胸前。 3. 從布的左邊一角開始裹起,將邊邊的角塞到寶寶的左臂下方,並調整一下空間。 4. 將底端的一角拉過左肩及左臂,裹在寶寶身上,並記得留一些空間讓寶寶伸展腿部。 5. 把布的右角從寶寶右側,繞到寶寶的背部,以完成包裹。 嬰兒包巾的6個安全重點 1. 鬆緊要剛好:包好時,寶寶還是要能伸展雙腳,並可以碰到自己的臀部。若包得太緊,寶寶的活動發展受影響,可能會出現臀部問題。 2. 勿蓋住臉:切記不要蓋住寶寶的臉。 3. 注意體溫:隨時確認不要讓寶寶的體溫過高,可以選較薄的毯子或平紋細布來包。 4. 若寶寶抗拒:如果寶寶不喜歡手臂受到束縛,把布塞在寶寶的腋下即可,不要包裹高過肩膀。 5. 包裹時間:只要寶寶的活動空間足夠,您可以自己決定要包多久。有些專家建議哺乳時不要用嬰兒包巾,因為讓寶寶的雙手能自在地探索周遭,寶寶哺乳時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6. 留意反應:時時觀察寶寶,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用嬰兒包巾。例如若寶寶會開始踢開包巾的布時,就可以不用包了。若寶寶開始翻身且會趴睡、肢體動作變多,也可停止用嬰兒包巾,因為包巾的布可能會造成寶寶呼吸困難,或讓他們因不舒服而睡到一半醒來。


嬰兒期的照顧

在寶寶旁邊用手機安全嗎?與電磁波的共生守則

研究指出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相較於大人,對寶寶或尚未出生的胎兒都有較大的影響,可是現代人很難不用手機或平板,怎麼辦呢?沒關係,參考以下安全守則,爸媽們一樣可以繼續上網看劇回訊息。 寶寶頭骨薄較易受電磁波危害 手機的電磁波跟很多健康問題有關聯,例如致命的腦瘤。許多研究都證實,寶寶比成人對電磁波更沒抵抗力,甚至有研究發現,寶寶腦部能吸收比成人多兩倍的電磁波,骨髓中的電磁波含量更可以比成人多達十倍,這是因為寶寶的腦部組織、較薄的頭骨及較迷你的身軀使得他們更容易吸收輻射,對尚未出生的胎兒來說,他們的腦細胞更像沒有保護殼一樣,暴露在電磁波下危害健康的風險更高。(同場加映:嬰兒未滿6個月別喝開水!喝太多恐水中毒) 在寶寶旁使用手機的安全守則 使用會釋出電磁波的產品時,請與寶寶保持適當的距離,以手機為例,至少要離寶寶的耳部 15 公分。 手機只要在開機狀態下,就會不斷釋出電磁波,因此不使用時,還是得將它遠離身體,例如放在錢包或皮包內,盡量避免貼身放在身上。 孕婦請盡量將手機遠離腹部,媽媽亦不該在哺乳時使用手機。 小孩睡覺時,手機避免放置於臥室內。 儘量限制、縮短使用手機和平板的時間。 Wi-Fi 訊號發送器應裝設於遠離寶寶的地方。 (同場加映:寶寶出生前3個月~睡多久才正常?)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爸媽終於一夜好眠

為了安撫哭泣的寶寶,很多新手爸媽半夜都要醒來好幾次,造成自己睡眠不足,並為此感到頭痛不已。如果這是您面臨的情況,不妨試試睡眠訓練,讓寶寶哭到累後自己睡著。您可能會懷疑,這種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它會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有興趣進行睡面訓練的爸媽,請繼續閱讀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 睡眠訓練就是讓寶寶自己睡著 睡眠訓練就是當寶寶在夜間哭泣醒來時,爸媽讓寶寶獨自哭累睡著,以讓自己保有較好的睡眠品質。兒童睡眠專家吉兒.斯派瓦克(Jill Spivack)認為,爸媽應該帶4~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讓臥室保持安靜、昏暗,並當寶寶一出現睏意就把他抱進房間,且盡量不要讓寶寶養成挑剔的睡眠習慣,例如一定要聽搖籃曲,或需要被拍撫搖動才能睡著,不然一旦這些東西消失,他們就會哭得很厲害。 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訓練中有罪惡感還是要堅持 育兒顧問專家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認為,爸媽應該堅持睡眠訓練。過程中,寶寶會用哭泣來表達不悅、恐懼、不適、寂寞或疼痛等情緒,對新手媽媽或許會像是一場酷刑,但請持續進行訓練,不要放棄。不過,雖然進行睡眠訓練的目的,是要讓寶寶自己停下哭鬧,並再度入睡,爸媽晚上仍應偷偷察看寶寶幾次,以確認寶寶安全無恙。 睡眠訓練無效是常態 如果睡眠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是無法一覺到天亮,也不用擔心,因為這是很普遍的。根據美國《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84%的小還在出生3年後,仍有睡眠方面的問題。 專家對睡眠訓練的影響意見不一 根據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睡眠中心(Sleep Center at CHOP)副主任喬迪·明德爾醫師(Jodi Mindell)表示,目前就短期內的影響 ,並沒有研究指出睡眠訓練對寶寶有害,反而對寶寶有很多優點。反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esity)精神病學的助理教授邁可.科姆斯 (Michael Commons)則認為,讓寶寶過早獨立可能會增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風險,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過早的嚴苛訓練可能會對日後留下不良影響。


嬰兒期的照顧

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寶寶出生後的頭2年,是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從出生的第3~5天開始,一直到寶寶滿2歲,醫師會依據發育階段,安排一系列密集的檢查。如果覺得一連串的檢查讓人摸不著頭緒,請參考本篇將檢查內容及檢查時間,一一為家長們整理好的文章吧。 每次檢查的必診項目 每次寶寶例行檢查,醫師都會依這些項目全面評估,以確認寶寶的健康狀態。 基本測量:測量寶寶的身長、體重及頭圍,並記錄在成長曲線表上,以確認沒有異常狀況。 發展檢測:觀察寶寶的行為,以判斷寶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心理/行為評估:醫師會進行問診,並依寶寶的動作和反應,來評估寶寶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是否有問題。 理學檢查:對寶寶進行全身檢查,包含耳朵、眼睛、口腔、皮膚、心臟、肺部、腹部、臀部、腿部及生殖器。醫師也會持續檢查寶寶頭頂的囟門,直到頭骨完全閉合。 檢查內容及時間一覽 以下是依寶寶出生的時間,所整理出的檢查時程,及除了每次必診項目以外的檢查內容,請記得在這些時間帶寶寶看醫師檢查。 3~5天:出生後第1週,醫師會為寶寶做全面性的檢查,包含新陳代謝和紅血球的檢測。 1個月:疫苗接種會在這個月開始進行,醫師也會在寶寶手臂上注射結核桿菌的非活性病毒株,以進行稱結核病篩檢(Tuberculosis test)。 2個月:施打含B型肝炎疫苗(HepB)、輪狀病毒(Rotavirus) 疫苗、白喉(Diphtheria) 疫苗、破傷風(Tetanus)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PCV),和b型嗜血桿菌疫苗(Hib)。醫師會將一些疫苗整合成1劑,減少寶寶捱針的次數,例如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或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 4個月:這個月寶寶會再接受一次血液檢測,並同時接種第2劑輪狀病毒(RV)、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及肺炎鏈球菌疫苗(PCV)。 6個月:這個月寶寶會接種更多疫苗,並開始口腔檢查,因為寶寶要開始長第1顆牙了! 9個月:醫師可能會在這個月,開始詢問一些關於寶寶成長及行為的問題,並請家長和寶寶玩耍,以從旁觀察寶寶與大人互動的情形,進行兒童發展評估。 12個月:進行紅血球檢測,及接種B型肝炎疫苗(HepB)、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 (IPV),和麻疹(Measles)、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MR)等等。 15個月:除了例行檢查,也會再補打一些疫苗。 18個月:這個月寶寶將進行自閉症(Autism)評估,以及早發現寶寶是否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的症狀,並取得幫助寶寶正常發展的資源。 24個月:寶寶會接種4價結合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MCV4),並重複一些先前進行過的檢查,如紅血球檢測、結核病篩檢、口腔檢查等。


親餵母乳

母乳要餵到什麼時候?斷奶時間和斷奶方法快筆記

媽媽決定要親餵母乳是個對媽媽寶寶都健康的決定(同場加映: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但是要哺乳多久才適合斷奶呢?斷奶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件可以立即、想做就做的事情,媽媽或寶寶都可能是促成斷奶的人,想瞭解適合停止哺乳、斷奶的時機,以及斷奶該如何進行,請繼續看下去。 依斷奶時間調整餵養方式 待寶寶可以好好吞嚥、消化更多食物後,就可以一邊哺乳,一邊逐步給予合適的副食品。有些國家的媽媽會哺乳到寶寶兩歳以上,大部分媽媽只會哺乳至寶寶滿周歲前,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建議,至少在寶寶六個月大前盡量都只餵母乳,但是每位媽媽和寶寶的情況和身體都不同,最終何時斷奶是媽媽的個人決定,並沒有什麼強制規定或是最佳的斷奶時機,不過以下是幾個不同斷奶時機的注意事項: 6 個月前:若不得不在寶寶六個月前停止餵母乳,請記得找營養充足的配方奶替代。(建議閱讀: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6~12 個月:寶寶可以在這個階段開始嘗試一般的食物,但剛開始吃副食品時,目的是要讓他們學習吞嚥,並讓消化系統適應固體食物,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還是來自於母乳;若想停止哺乳,則要以奶粉替代。 1 歳後:一歲後斷奶的話,寶寶可以開始透過適合嬰幼兒的食品或一些乳製品作為主食,但如果情況允許,持續哺乳也是沒問題的。 斷奶方法:幫寶寶把斷奶分成兩階段 媽媽們可依下列步驟,幫助寶寶度過斷奶的過程: 斷奶第一階段:餵完母乳後,再給寶寶吃一點嬰兒食品,或其他適合寶寶的食物。鼓勵寶寶嚐嚐味道,感受食物的質地。 斷奶第二階段:觀察寶寶的便便,只要没有拉肚子或消化不良,就可以再試餵寶寶更多元的食物。一段時間後,就可在每次餵母乳前,先給寶寶吃些適合嬰幼兒的食物。(推薦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愛哭難哄睡怎麼辦?高需求寶寶特徵有這6個,掌握3撇步輕鬆照顧

每個寶寶天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寶寶照顧起來很輕鬆,餵奶的需求不會太多,容易哄睡又睡得沉,而有些寶寶則天生容易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容易不安和哭鬧,常需要人抱著才能入睡。通常這類「高需求寶寶」(High-needs baby),照顧起來比較辛苦,需要爸媽們花多點時間陪伴。 若家中的寶寶經常哭鬧、不好哄睡,不妨看看他是否符合以下6項高需求寶寶的特徵,如果是也別擔心,《Hello醫師》將於本文教你3招照顧高需求寶寶的方法。 高需求寶寶6大特徵 1. 吸吮需求高:高需求寶寶吸吮母乳的需求較高,且當他們想喝奶時,表達的方式會非常強烈且明顯。對他們而言,喝奶不僅能填飽肚子,還可以讓他們在母親的肌膚上感受到安全感,並增加親子間的身體接觸,奠定彼此親密溝通的基礎,也因如此,其斷奶的時間通常也會拖得比較晚。 2. 強烈表達情緒:承上述所說,高需求寶寶的哭鬧聲不僅只是表達內心的慾望,而是種迫切的需求。當高需求寶寶感到不滿足或有任何感覺時,會用盡全力表達,如大聲哭泣、滿足地喝奶、開心地笑等。 3. 活動力強:高需求寶寶的肌肉和心情,其實很少處於平靜狀態,甚至在睡覺時也會做出動作,且他們不喜歡被隔離或限制在嬰兒床、汽車座椅等地方。 4. 容易醒來:一般的寶寶只要不過度吵鬧,還是可以安穩地睡著,但高需求寶寶卻可能會因為輕微的噪音而醒來。(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5. 非常敏感:高需求寶寶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他們偏好安全且熟悉的環境,若環境變化太多或與不熟悉的人接觸,便容易受到驚嚇或不安,而開始哭鬧。父母這時應保持冷靜,溫柔地輕撫寶寶,讓他們漸漸放鬆,接受改變。 6. 不易滿足:高需求寶寶哭鬧時,無法自我安撫、平靜,也很難感到滿足,但爸媽們也別因此覺得挫敗和沮喪,可多嘗試多種方式,如抱著時搖擺、走動、唱歌、給安撫奶嘴、傾斜床墊等。 照顧高需求寶寶的3撇步 若你發現家中的寶寶屬於高需求寶寶的話,先別太擔憂,也不要認為這是負面的特質,因為通常這類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他們較具有同理心、樂於關心別人,也由於他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通常具有較高的思考和自律能力,能考慮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以下是3個照顧高需求寶寶的小撇步: 1. 接受寶寶特質:學會接受這就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特質,不要因為無法滿足寶寶而過度自責,只要盡可能地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就好。 2. 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察覺和分辨寶寶的需求,例如媽媽將寶寶從他人手中接過來抱時,就不哭了,那就代表剛才寶寶的哭泣是希望媽媽抱。在觀察寶寶需求訊號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耐心,請爸媽們別氣餒喔! 3. 請家人協助:照顧高需求寶寶是很費心的,建議老公或其他家人盡可能地從旁協助,或是做些未完成的家事,別讓媽媽獨自一人忙碌。(同場加映: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餵母乳

哺乳好處多!8優點媽媽寶寶齊受惠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母乳好處很多,但其實不只是餵母乳對寶寶有益,哺乳本身對媽媽也好處其實也相當多,以下列出八個哺乳的優點,幫助媽媽瞭解親餵母乳雖然辛苦,但自己跟寶寶都能受惠! 1. 母乳獨特抗體增強寶寶健康 除了含有所有寶寶所需的營養,母乳中也富含能增強免疫力的成分(如:補體、免疫球蛋白、sn-2 PA與HMO等)及抗體;此外,喝母乳的寶寶於新生兒時期罹患肺炎(Pneumonia)、感冒甚至未來過敏的機率,都較喝奶粉的寶寶低,對疫苗注射後的抗體反應效果也較佳 2. 哺乳助補鈣強健媽媽的骨骼 曾哺乳的女性並不會增加停經後得到骨質疏鬆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懷孕並分泌乳汁時,母體吸收鈣質的效率會變好;在孕期和哺乳期,骨密度出現暫時性下降是正常現象。但在妊娠之後和斷奶期間/之後,骨密度會逐漸恢復正常 3. 母乳降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寶寶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突然死亡。雖然原因眾多,但根據文獻統計,持續母乳哺育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突然發生猝死的機率,約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的一半。 4. 母乳有效控制媽媽寶寶的體重 喝母乳的寶寶長大後較不會有過重、肥胖症(Obesity)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問題,而哺乳的媽媽,因為消耗的卡路里較多,能較自然地讓體重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 5. 哺乳加速產後子宮大小的復原 哺乳會刺激身體釋放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因此有在哺乳的媽媽,子宮只需要約六週,就可恢復成原來的大小,若沒有哺乳,則需約十週。 6. 哺乳降低媽媽寶寶的罹癌風險 除了減少寶寶在兒童時期的罹癌風險,哺乳也能降低媽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和停經前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風險,這是因為哺乳會延緩產後的經期,減少女性受荷爾蒙影響的時間。 7. 哺乳增進媽媽和寶寶感情 每天親餵母乳,讓寶寶依偎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媽媽和寶寶之間就會建立特殊的親密連結,讓兩人的感情更好。讓寶寶靠著媽媽喝奶,也是一個很有效安撫寶寶情緒的方式,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很棒的兩人獨處時光。 8. 哺乳經濟實惠又護地球 母乳是免費的!就算購買擠乳器等哺乳裝備,花費還是會比完全讓寶寶喝奶粉少。而且養育用來製造奶粉的乳牛,不但很消耗地球資源,乳牛也會排放很多對全球暖化有負面影響的氣體。(推薦閱讀:母乳 v.s. 配方奶!9點比較母乳配方奶優缺點)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how-to-make-formula-for-your-child/ 母乳銜接配方奶:配方奶含sn-2乳脂保護球,順利銜接母乳營養!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但有些媽媽因自身或外在環境考量,須逐步幫寶寶換奶;新一代嬰兒配方奶粉加入許多母奶生物活性物質及特殊成分,因此,銜接母乳時,建議挑選最適合寶寶的配方奶成分。 彰基小兒腸胃科主任盧芳廷醫師指出,許多寶寶在換奶階段容易不適應,可選擇含有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成分的配方奶,讓寶寶保護力更完備。 盧芳廷醫師說明,透過配方奶製程最新技術產出的sn-2乳脂保護球,含2倍的sn-2 PA成分及200多種活性營養群*,具備6大好處: 吃得好:sn-2乳脂保護球營養好吸收。 便便好:減少鈣皂生成,排便更順暢。 睡得好:寶寶對sn-2乳脂保護球適應度高,夜間安睡不哭鬧。 成長好:含肌肉合成重要來源的a-蛋白,穩定成長曲線發展。 學習好:sn-2乳脂保護球表面覆蓋的活性營養,含有磷脂質群,有助寶寶髓鞘發展,學習力發展更全面。 生病少:提升免疫,降低感冒生病機率。 *活性蛋白群、a-蛋白、gsMO、HMO… 註一:喝母乳的寶寶可降低肺炎機率BMJ. 1999 May 15; 318(7194): 1316–1320. doi: 10.1136/bmj.318.7194.1316,降低感冒及病毒感染機率:BMC Pediatr. 2019; 19: 339. Published online 2019 Sep 18. doi: 10.1186/s12887-019-1693-2,降低過敏機率:Children (Basel). 2023 Jun; 10(6): 1046. Published online 2023 Jun […]


寶寶 0~1 歲

寶寶生殖器腫大或斜視?這些可能屬正常現象

如果家中寶寶有生殖器腫大、眼睛斜視、鬥雞眼等看似怪異的情形,請不要擔心,在新生兒身上,這些現象可能是正常的。以下介紹寶寶可能看起來令人擔心的正常狀況,以及真正需注意的異常警訊。 寶寶鼻涕多不停打噴嚏 小兒科醫學專家指出,媽媽在懷孕期間,體內過多的荷爾蒙會導致寶寶鼻孔裡產生較多黏液。荷爾蒙也會使寶寶的鼻黏膜變厚,使寶寶的呼吸道比較容易阻塞。藉由打噴嚏刺激呼吸道,寶寶可以將異物排出。當然,家長也可以使用吸鼻器,用人工的方式幫助寶寶舒緩鼻塞的不適。 異常:如果寶寶打噴嚏的情況變成咳嗽或氣喘(Asthma),最好立即帶去看醫師,因為很有可能是感染或過敏。 寶寶的生殖器腫大 不管寶寶的性別是男或女都一樣,如果寶寶的生殖器跟身體的大小相比,比例看起來較大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剛出生不久,荷爾蒙和水分仍然會儲存在寶寶的生殖器中,使得寶寶的生殖器有腫脹的現象。男寶寶可能會睪丸腫大,女寶寶則會陰唇腫大。 異常:要讓腫脹的情形消退需要一些時間,但如果出生 1~2 個星期後,寶寶的生殖器仍然腫脹,尤其是男寶寶,請儘快帶寶寶去看醫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寶寶頭尖尖 形狀成錐型 看到剛出生的寶寶頭型是圓錐狀時,你可能會驚慌失措,並認為寶寶的頭型將永遠如此。其實不用擔心,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由於母親的產道很窄,為了生產順利,寶寶的頭會自然的順應產道,被塑成尖尖的形狀。寶寶剛出生的前幾週,頭型可能會看起來很奇怪,但幾個星期後頭型就會恢復正常。 此外,寶寶頭部的某些地方也有可能是平的,這是因為寶寶睡覺時會側一邊,加上長時間躺著所致。若想避免寶寶頭型被睡扁,建議在寶寶睡覺時,定時變換躺著的方向,或是經常抱著,一邊變換位置一邊跟寶寶說話。 異常:如果過了幾個月寶寶的頭型仍然很奇怪,請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 (總是很難哄寶寶入睡?請參考: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眼睛斜視或鬥雞眼 寶寶因為有很多新事物要學習,加上眼部肌肉的調節功能尚未發展完全,眼睛也還沒有對焦能力,因此兩眼移動會不協調,有時甚至會產生斜視或鬥雞眼的現象。然而,隨著時間成長,寶寶的視力將會愈來愈好。 異常:仔細檢查寶寶兩邊瞳孔在動的時候,是否方向一致。如果寶寶六個月大時仍然有斜視、鬥雞眼的現象,請帶去看醫師,以尋求專業協助。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父母注意!嬰兒包巾5方法安全用

新生兒該不該用包巾(指將孩子裹在棉布裡,也稱襁褓),很多新手父母會擔心其方法及安全性,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在 2013~2015 年內有 110 個小生命,因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而來不及長大,身為父母者一定都會擔心這種事,因此本文將為新手父母介紹嬰兒猝死、包巾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延伸閱讀:嬰兒第3週:眼睛聚焦 預防嬰兒猝死) 什麼是嬰兒猝死症候群? 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一歲以下的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 美國兒童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顯示,嬰兒的睡姿及其環境,是導致孩子猝死的因素之一。對此,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 AAP)指出,只有使用正確的包巾方法,嬰兒才能得到安撫且睡眠品質較好。 5個安全使用嬰兒包巾的方法 1. 臉部朝上,雙腳可自由伸展 嬰兒躺著時要臉部朝上,並確保雙腳和臀部有自由伸展和活動的空間,千萬別把雙腳固定住,因為這樣可能導致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簡稱DDH),當嬰兒學會翻身後,父母就可以停用包巾了。(同場加映:嬰兒第25週:氣喘很常見 仰睡防猝死) 2. 選用輕薄棉布,避免寶寶過熱 建議選擇棉質平紋細布的包巾,不要使用毯子或一塊鬆散的布,因為一旦棉布蓋在嬰兒臉上,就可能導致窒息。如果父母想和寶寶一起睡,建議不要使用包巾,因為父母的衣服可能在睡覺時,不小心蓋在嬰兒身上,造成嬰兒過熱,導致流汗、頭髮濕、臉頰紅、長汗疹、呼吸急促,甚至可能猝死。(寶寶肌膚很脆弱,請看: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此外,酷熱的環境也不適合用嬰兒包巾,特別是夏天,或是沒空調的室內,因為嬰兒身體若過熱,會提高猝死率。 3. 包巾愈早開始用愈好 父母若想要包裏寶寶,建議從出生就開始,因為可能再過幾個月,寶寶就不需仰賴包巾了,有的孩子兩、三個月大時,就會翻身了,這時他們反而容易因被包巾限制移動而覺得不適。 4. 觀察孩子趴撐的時間 一般來說,嬰兒包巾通常可以持續使用到寶寶四到五個月大,如父母可以試著將孩子的一隻手臂露出來,如果觀察幾天孩子都沒哭鬧的話,就可以停用包巾了。 另外,若發現孩子在趴撐時間(Tummy Time,又稱俯臥時間)很活躍,像是以肚子撐著身體活動的時間變長,也代表孩子已經不再需要包巾了。(延伸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5. 包巾不是必需品 當父母發現孩子對包巾產生抗拒,索性不要使用也無所謂,因為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包起來,孩子感到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第一次笑了!不只開心 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寶寶出生後,不少父母們要忙著照顧寶寶哺乳、洗澡等事宜,家庭、工作兩頭燒,各種失眠、工作壓力與財務負擔的煩惱也接踵而至;但只要看到寶貝露出的第一個微笑,任何煩惱都馬上拋到九霄雲外;其實,寶寶第一次微笑不只意味著開心,也代表寶寶逐漸具備社交和辨識臉孔的能力。《Hello醫師》帶您一起探索寶寶第一次微笑的背後蘊含的意義! 寶寶的第一次微笑代表什麼? 寶寶的第一個微笑,在身心發展上有重大意義,它代表寶寶以下重大成長進展: 視力發展:代表寶寶的視力已經可以對焦物體,也具有辨識能力。 大腦和神經系統:代表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較為成熟,笑容不只是反射性,而是表達情緒,以及展開互動的溝通方式。(推薦閱讀:寶寶怎麼笑了,6種行為秒懂他們內心) 如何辨別寶寶第一次微笑? 寶寶約2個月大時就會停止反射性微笑,在3個月大時,就能釋出真正的笑容了,不過反射性微笑跟真實的微笑有什麼差異呢?我們可以根據微笑的時間點和持續的時間作判斷: 反射性微笑:可能突然發生在寶寶睡覺或感覺疲倦時,時間較短。 真正的微笑:在特定狀況下,針對特定事物或事件,持續地微笑。 真實的微笑也會透露寶寶眼神中所含的情緒,父母也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和寶寶多作互動,例如:跟寶寶說話、固定與寶寶眼神接觸,或是陪寶寶一起笑;有些父母則會模仿動物的有趣聲音,或擺出滑稽表情來逗寶寶,也很有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模仿動物的行為或玩躲貓貓,並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做反應,但請記得不要過度頻繁,因為寶寶還無法處理太多的情緒,過多的刺激會導致寶寶對某些動作失去興趣。(同場加映: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父母如何應對寶寶笑了? 寶寶學會微笑後,會一直露出笑容,父母也應給予笑容作為回應,因為寶寶看到對方笑了,也會一直展露笑顏;起初,寶寶只會對逗他笑的人做反應,但慢慢地,隨著寶寶的視力日漸變好,會開始主動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微笑;當寶寶在學會咧嘴笑後,約在5個月大時,寶寶可能會開心地露出笑容並伴隨著笑聲。 寶寶一直不笑,怎麼辦? 寶寶展露笑容的時間點不太一樣,有些寶寶出現得早,有些寶寶則需要多一點時間,然而,若寶寶到三個月大左右,還是不見笑容的話,可以諮詢看看小兒科醫師,了解確切狀況。(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