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嬰兒尿布推薦哪一款?尿布種類有哪些?尿布尺寸怎麼看?挑選時該注意哪些重點?《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推薦您10款熱門嬰兒尿布品牌,並整理相關產品資訊,供您參考選購。 尿布推薦種類:尿片、拉拉褲 尿布依據穿脫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尿片(黏貼型尿布) 尿布設計:腰部有魔術貼,可配合嬰兒腰圍自由調整鬆緊度 穿脫方式:嬰兒須躺著才能穿脫 適合對象:0~3個月新生兒,因為新生兒多無法自行改變姿勢,使用黏貼型可更貼合身體 尿布價格:通常較便宜,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拉拉褲(褲型尿布) 尿布設計:外型如同小內褲,只要將尿布套進雙腿、往上拉,就能輕鬆穿上 穿脫方式:無論躺著、站著都能穿脫 適合年紀:適合6個月以上,穿尿布時已不易乖乖躺好,或已學會翻身爬行的嬰兒 尿布價格:通常較貴,但主要仍視品牌及產地而定 尿布推薦種類選用3重點 尿片和拉拉褲可互相搭配使用,例如當嬰兒還不會爬行走路,但睡覺時已會翻身漏尿時,可在晚上改用拉拉褲,其餘時間則繼續使用尿片,以節省預算。 除了基本款的黏貼型尿布與拉拉褲之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高腰設計」的款式,若嬰兒的尿量較大,或經常軟便而從尿布縫隙中滲出,可考慮買高腰設計的款式,加強包覆性。 市面上也有推出外層具防水設計的防水褲,俗稱游泳尿布,適合帶寶寶去戲水時使用。 尿布推薦材質怎麼挑? 尿布的結構分成2部分: 1.尿布外層 外層通常有PE防水塑膠材質及不織布等2種材質,其差異如下: PE防水塑膠材質 較不透氣 防水性較佳 適合尿量較大的嬰兒 不織布材質 較透氣 防水性較差 適合尿量較少、皮膚較嬌嫩的新生兒 2.尿布吸收層 尿布的吸收層主要由紙漿與高分子吸收體所組成,其功能如下: 紙漿(表層):負責快速吸收尿液,將尿液引導至高分子吸收體,同時也增加尿布的柔軟度。 高分子吸收體(底層):尿布吸收大量尿液的關鍵,遇水後會形成凝膠狀,將尿液鎖在吸收體中,讓尿布即使遭到壓擠也不會滲漏。 尿布推薦材質挑選重點 嬰兒的肌膚十分嬌嫩,尿布材質若不透氣且吸水性差,寶寶很容易有尿布疹,另外,尿布的表面材質若不夠柔軟,長期反覆摩擦也可能傷害肌膚,讓嬰兒出現紅屁屁,甚至破皮。 因此,在挑選尿布時,可多加注意以下3個重點: 尿布透氣性 尿布吸水性 尿布接觸肌膚材質的柔軟度 尿布推薦尺寸怎麼看? 挑選尿布尺寸時,建議同時評估嬰兒的月齡、體重及體型,因為每位寶寶出生的體重、發育狀況都不同,體格也不一樣,有些寶寶可能一出生體重較重、大腿較豐潤有肉,就不見得適合穿NB尺寸的尿布。 一般來說,合適的尿布尺寸,腿圍須比嬰兒大腿再寬鬆一些,以不外漏尿尿或便便為基本標準;此外,也須注意尿布的腰圍不能太緊,以能放進1~2手指的鬆緊度,最為舒適。 註:NB指新生兒,為New Born的簡寫 嬰兒尿布尺寸年齡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年齡 NB 0 ~ 1.5個月 S 3個月 ~ 5個月 M 5個月 ~ 11個月 L 1歲 ~ 2歲 XL 2歲以上 嬰兒尿布尺寸體重對照表 尿布尺寸 嬰兒體重 NB ~ 4kg S 4 ~ 8kg M 6 ~ 11kg L 9 ~ 14kg XL 12 ~ 17kg XXL 15 ~ 28kg 尿布尺寸推薦挑選重點 若嬰兒出現以下5種情況時,建議就可考慮挑選大一號的尿布: 尿布穿起來很緊或有勒痕 尿尿或便便的量增加,或頻繁外漏尿尿或便便 腰圍上的黏貼位置已經貼到最外側 褲襠感覺變短,或腰圍部分一直掉到肚臍下方 嬰兒體重超過尿布尺寸表上所標示的體重 尿布推薦品牌:10款|嬰兒、新生兒尿布推薦 日本大王尿布 輕薄舒爽 褲型紙尿褲 麗貝樂尿布 敢動褲褲型 紙尿褲 / […]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寶寶 0~1 歲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寶寶會咧開無牙的小嘴,回報你的愛,只要看到這一幕,心便不自覺融化了。第六週時,寶寶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對聲音做出回應,例如盯著看、哭泣或不出聲。 如何照顧第 6 週的嬰兒? 大部分的睡眠專家建議,趁寶寶還醒著但昏昏欲睡時,便將寶寶放到床上,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學會自己睡覺,這個技能在半夜醒來時,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寶寶健康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例行沐浴、按摩、聽故事,這不只能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自己睡覺,更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嬰兒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安排檢查,然而,若這週去找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會不會太慢,或是可能罹患任何疾病。 若你對寶寶在過去兩週的健康、行為、睡眠、餵食方面,有任何疑慮的話。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1. 寶寶的營養:若你無法親餵寶寶,不需要太過擔心。瓶餵寶寶只要喝足配方奶,一樣可以增加體重,過得健康又快樂。過多的配方奶,會導致寶寶太胖,也可能連帶造成其他問題。若是寶寶吐奶、肚子痛或體重增加過多,可能是餵了太多配方奶。小兒科醫師會告訴你,每次餵食的分量是多少。或者在這個階段,醫師可能會開一些維生素與營養素,例如維生素 D 及鐵質。 2. 寶寶的睡姿:將寶寶放到床上睡覺時,仰睡是首選。研究顯示,仰睡者較少發燒、鼻塞及耳朵感染,而且不容易在半夜吐。現在就讓你的寶寶仰睡吧!這樣一來,他們開始習慣仰睡的姿勢後,就不會感到不舒服。 3. 寶寶的呼吸:正常的新生兒,呼吸速率大約是每分鐘 40 次,然而,睡覺時會降低至 20 次。要特別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的呼吸速率不固定,可能一開始呼吸很快,反覆快速地持續淺呼吸 15~20 秒,接下來暫停不到十秒,又繼續呼吸。這種模式稱為陣發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在寶寶身上是正常的現象,這是由寶寶大腦中,尚未發育成熟的呼吸控制中心來控制。 4. 臍部的衛生:臍帶感染很少見,只要好好照顧傷口,並保持乾燥即可。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皮膚發紅,臍帶或臍帶底部有分泌物,尤其是發出臭味,應立即帶寶寶去看醫師,若寶寶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正常來說,臍帶通常在寶寶出生的一到二週內,會乾掉並脫落,臍帶脫落時,可能會發現少量血跡或液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然而,若臍帶脫落兩週後,肚臍沒有閉合或是乾掉,請帶寶寶去看醫師。 給新手爸媽的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1. 輕放寶寶等待入睡:沒有什麼比看著可愛的小天使睡覺還要幸福了。然而,若寶寶在懷裡睡著,卻還有事情要做時,你應該輕輕地把寶寶放到床上,等待十分鐘,直到寶寶沉沉睡去再行離去,建議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幫助寶寶安穩入睡: 時時看著寶寶。 唱一些搖籃曲。 減少嬰兒房裡的光源。 以最習慣,也最容易輕鬆將寶寶放在床上的慣用手來餵奶,以及搖寶寶入睡。 把寶寶放在加高的床墊上。剛開始幾週可以使用嬰兒車、搖籃或搖床代替嬰兒床,這些方式都能更輕易地將寶寶抱進抱出。 如果寶寶睡覺的地方與睡著的地方相距過遠,就愈容易在半途中醒來。因此,盡可能在搖籃或嬰兒床附近,餵奶及哄寶寶入睡。 (同場加映: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2. 嬰兒哭鬧:在第六週,寶寶仍然愛哭鬧。下列一些技巧,可能對安撫寶寶有用,你可以選特定一種方式,試完後再換下一種,不需要一次使用太多方法。以下是你在下次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的一些技巧: 不用擔心立即回應寶寶會寵壞他/她,更多的注意力不會造成寶寶依賴,所以寶寶哭泣時多安撫他/她。 評估情形,確定寶寶只是為了哭而哭,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肌膚接觸,研究顯示,比起那些不那麼常被抱的寶寶,每天用嬰兒背帶或手臂抱著至少三小時的寶寶,較少哭泣。 對一些小嬰兒來說,腸絞痛發作時,緊緊地抱著寶寶,能安撫其情緒。 擁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 寶寶可能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輕壓腹部能減緩不適。 親餵或給奶嘴。 把寶寶交給另一個人,換手抱寶寶。 尋求新事物來安撫寶寶。 餵食期間,確保寶寶經常打嗝,好排出吞進肚子裡的空氣。 保持愉快的心情,逗寶寶開心。 降低寶寶的興奮度。 飲食檢查,確保寶寶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哭。 請諮詢醫師。 輪流照顧小寶寶,充分利用任何能夠分擔照顧責任的機會。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嬰兒哭鬧的原因及解決) 第六週過完囉!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Hello 醫師在下週會繼續陪著你。


寶寶 0~1 歲

寶寶第4週:溢吐奶、腸絞痛怎麼辦?刷牙與按摩方法說明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邁入第4週後,嬰兒的臉會愈來愈圓潤,脫離剛出生皺巴巴的模樣。嬰兒趴著時,骨盆會平貼於床面,頭可以略抬起,抱在身上時也會主動抬頭看人。 男、女寶寶的平均發育狀況如下: 男寶寶 身長:約51~58公分 體重:約3.2~5.4公斤 頭圍:約35~39.6公分 女寶寶 身長:約50~57公分 體重:約3.1~5.2公斤 頭圍:約34.2~38.9公分 嬰兒溢、吐奶怎麼辦? 溢奶指寶寶在喝奶或是剛喝完時,嘴角流出少許的奶水,原因可能是喝奶時太急,或是有輕微胃食道逆流,通常不必擔心,但要記得清潔口腔。 吐奶原因很多,包括喝太多、生病、吸入過多空氣等,爸媽可觀察寶寶狀況,若吐奶量只有一點點,寶寶活動力也正常,則不用太擔心,但若吐很多、有綠色嘔吐物,或活力下降,須趕緊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 嬰兒每天刷牙很重要 嬰兒雖然還沒長牙,但是維護口腔環境相當重要,不僅可以從小養成清潔習慣,也能避免口腔內細菌滋生,清潔時機與方式如下: 清潔時機:早起、睡前、每次喝完奶後 準備物品:紗布巾、溫開水 清潔步驟: 用溫開水浸濕紗布巾 拿著紗布巾確實擦拭口腔,包括牙床上下左右、舌頭、口腔周圍 由於寶寶通常會抗拒口腔清潔,因此爸媽需多費心,可以一人協助扶住孩子,另一人負責清潔。 注意嬰兒腸絞痛 未滿3個月大的嬰兒中,有10~20%會發生腸絞痛,使寶寶瘋狂大哭、難以安撫、甚至拳打腳踢。雖然前3個月是寶寶最常哭的階段,但腸絞痛不一樣,醫師會以3原則來判斷: 1次哭3小時 1週至少3次 連續3週以上 腸絞痛常在傍晚發生,多發生於寶寶出生3到6週之間,但大約3個月後,便不會再發生。 部分研究認為腸絞痛可能是食物過敏,或嬰兒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研究則認為,寶寶的個性容易緊張,或是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可能才是成因。 雖然腸絞痛的問題會讓家長感到無助與內疚,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長期健康問題的徵兆,所以不必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幫寶寶按摩改善哭鬧 按摩可以幫助放鬆寶寶情緒與身體,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以下介紹最基本的「嬰兒從頭按到腳」按摩法: 從頭按到腳 介紹:把握從頭按到腳的原則,並且透過雙手輕按提供寶寶安全感。 步驟: 從臉開始,輕壓寶寶的額頭、眉毛、臉頰、耳朵 接著從上手臂開始,依序從一直按到小手指,一手按完換另一手 接著是身體部分,手掌放在寶寶胸前並且從中間往外畫圈 再來是雙腿部分,輕輕的從大腿一直按到腳掌、腳趾,一腿按完換另一腿 最後是按摩背部,從上到下一路輕輕按壓到屁股 寶寶照護與注意事項 讓寶寶適度吸吮:4週大的寶寶喜歡,而且需要吸吮,不需強制禁止|。你可能發現奶嘴能讓寶寶平靜下來,在某些情況下,寶寶會拿拇指或食指起來吸。 無論醒、睡,都維持臉部朝上:避免因為趴著或睡著而壓迫呼吸道。 外出須坐安全座椅:2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坐在車輛後座,並使用攜帶式嬰兒提籃或是後向式安全座椅,並要注意有無正確安裝和繫好安全帶,才能確實保護寶寶安全。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3週:哺乳維持「想吃就餵」原則、注意臍疝氣與猝死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3週大的嬰兒已經能靈活活動手腳,也能看見,並追蹤距離20~35公分的物體,這剛好是母乳哺餵時,媽媽與寶寶對眼的距離;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寶寶傾向對人臉感興趣,而非其他物品。 媽媽可在親餵時直視寶寶,再慢慢把自己的頭轉到另一側,看寶寶的目光是否跟上;這個動作有助於訓練寶寶的身體肌肉、眼睛的追焦與聚焦能力,同時透過眼神交流,也能增加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 哺乳維持「嬰兒想吃就餵」的原則 進入第3週後,嬰兒會逐漸抓到吸吮母乳的節奏,媽媽只需掌握「寶寶想吃就餵」的原則。若嬰兒不吸奶,可能是不餓或還不習慣吸吮乳房;針對後者,媽媽可多抱寶寶,增加寶寶與胸部接觸的時間,讓寶寶有機會學習與練習吸吮;此外,媽媽也需觀察孩子的進食量是否足夠,如果寶寶仍然不吸,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原因改善問題。 嬰兒臍帶脫落,注意「臍疝氣」 這個階段,嬰兒臍帶多已脫落了,不過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臍疝氣,也就是所謂的凸肚臍,多數發生於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寶寶身上,這是因為寶寶的腹部肌肉較脆弱,出生時臍帶附近的肌肉未完全關閉,肌肉結構也尚未發育完整,以至於腹內組織從腹壁肌肉的缺損擠出來,形成臍疝氣。 不過爸媽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嬰兒逐漸長大,臍疝氣多於1~2歲時逐漸消失,但若是孩子出現哭鬧不停、嘔吐,甚至疝氣處鼓起紅腫、變黑、發炎等,請盡速就醫。 嬰兒包巾使用方法 嬰兒的睡眠品質對於健康發展、建立睡眠習慣十分重要,包巾不僅可以提供安全感,也能讓寶寶睡得更好。 使用步驟如下: 將包巾轉成菱形,上方一角折下來變鑽石形 將寶寶頭頸部放在鑽石形上方線條處 一手固定寶寶左手,另一手從包巾右邊邊角,往左包住寶寶肩膀,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另一側重複步驟3,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整理身體下方布料,留一個手掌的空間,將包巾往身體方向拉上來,並用彈性綁帶固定寶寶 包寶寶時,注意不要包太緊,並露出雙手並讓呼吸保持順暢。 起初使用時,寶寶可能會感到些微驚嚇,但適度的驚嚇為自然現象,表示小孩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感到十分敏感,懂得做出反應。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newborn-baby-dont-need-pillow/ 注意與預防嬰兒猝死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指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1歲以下的嬰幼兒皆是高危險群。雖然嬰兒猝死症發生率不高,但卻是1歲以前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 嬰兒猝死的常見原因包括: 家長或照顧者吸菸(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趴睡 早產 出生時體重過輕 睡在太軟的表面 睡覺的環境太悶熱 【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嬰兒猝死,應謹記下列事項: 讓嬰兒仰睡:研究指出,仰睡能減少50%猝死機率。 維持床鋪乾淨、簡單:避免用過軟的床單、過厚的棉被,床上也避免放置玩具、不用的枕頭或抱枕。 維持環境溫度舒適:房間溫度控制於24~28度間,避免太冷或太熱。 避免嬰兒周圍吸菸,並遠離吸菸者 仔細觀察嬰兒的健康狀況 一般來說,若是發育情形正常,不需要特別去找醫師。然而,爸媽應隨時注意寶寶有無任何不尋常的跡象,下列是你應該注意的事項: 監測寶寶的尿量與排便次數,以便及早發現異常的狀況。(進一步了解寶寶排便問題,請看: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若有任何凝血問題,醫師可能建議注射維生素K,幫助凝血。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4/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2週:多跟嬰兒說話、培養吃睡作息、注意黃疸

嬰兒會辨識聲音,眼睛也會隨物體移動 在此階段,嬰兒的眼睛可以隨目標移動,也能辨識照顧者的聲音,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顯得更安心,因此父母可以拿著玩具逗孩子,促進嬰兒的視力發展,同時多與寶寶對話,提高對語言熟悉度、親密度與安全感;此外,這時期的嬰兒喜歡被撫摸,因此可以在寶寶洗完澡或睡前進行嬰兒按摩。 另外,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進行親子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語言、認知等發展,父母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圖卡、小布書進行共讀。 【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學習喝奶階段,媽媽親餵乳頭容易痛 在第2週,由於寶寶的進食時間還沒固定,所以哺餵母乳的嬰兒一天可能要餵8~12次,母親在這個階段特別辛苦,父親可以多多分擔其他家務。 若寶寶是餵食配方奶,一天也可能要餵6~8次。建議餵食量每天/每公斤約需150~180c.c.,父母可平均分配於每一餐,但不用勉強嬰兒喝完,視嬰兒的胃口而定。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慢慢培養出進食的習慣。 母親用母乳哺餵嬰兒時,記得讓自己和寶寶的姿勢放鬆,並讓寶寶面對自己的臉和胸部;其次寶寶吸吮時,嘴巴要含得夠大,下巴貼著乳房才可順利吸吮。 初期母親可能會因為嬰兒拉扯乳頭而感到疼痛與不適,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此外,母親也可能常有親餵乳頭刺痛,或餵乳姿勢不良,造成乳頭破皮等情形,建議可透過擦羊脂膏來修護敏感的乳頭。 【延伸閱讀: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nutrition/breastfeeding-vs-formula-feeding/ 幫嬰兒拍嗝預防溢、吐奶 除了哺餵奶外,拍嗝也很重要,尤其如果寶寶採瓶餵,每次餵完奶都必須要拍嗝,因為瓶餵容易吸到空氣,可能導致溢吐奶。 嬰兒拍嗝方式主要有2種: 坐姿拍嗝:父母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支撐寶寶頭頸部,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直立拍嗝:父母將寶寶的頭頸靠在肩上,一手撐住寶寶下半身,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培養嬰兒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習慣有賴於從小養成,所以父母需持續幫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例如: 床內不擺放雜物、鬆軟物件 每次睡覺都仰睡 每晚進行相同的睡眠儀式:每晚上床時間固定、有特定的哄睡方式,例如播放輕柔音樂、說故事等 需注意的是,到了第2週,寶寶可能已有能力輕輕地抬起頭,因此寶寶躺下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確保其呼吸道暢通。 注意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會讓寶寶皮膚和眼睛變成黃色,尤其是早產兒及母乳寶寶。 黃疸是因為嬰兒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良好去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初期會出現在臉上,之後是胸部與腹部,最後才是腿部;黃疸也會使嬰兒的眼白看起來黃黃的。若是皮膚黝黑的嬰兒,可以觀察其眼睛與牙齦,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症狀。若不確定,還可以輕壓寶寶的鼻子,或額頭上的皮膚,這時皮膚會顯得特別黃。 為預防黃疸,父母記得隨時注意皮膚清潔,並哺餵充足的奶水促進代謝,以及觀察呼吸、吸吮、大小便狀況,若嬰兒活動力降低,顯得沒力氣時,應盡速就醫。 父母也可使用以下小功具,藉由觀測寶寶便便,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tools/how-does-babies-poop-look-like/ 若懷疑寶寶有黃疸,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寶寶外觀和抽血進行診斷。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無需特別治療,約1~2週就會消失;針對較嚴重的黃疸,醫師可能會建議照光治療,使用特殊波長的光,幫助寶寶排出膽紅素。 【延伸閱讀: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如何觀察寶寶健康與成長狀況? 最初的幾週,大部分媽媽擔心的是寶寶的體重。寶寶有營養不良嗎?是否達到正常的標準體重?為什麼體重比其他寶寶還輕? 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上述問題。有幾個跡象可以確保親餵的嬰兒獲得足夠的養分,例如:餵食後感到胸部變空變輕,寶寶的皮膚呈現光澤、緊緻,輕按時具有彈性。若水分不足,按下寶寶皮膚時,會先皺皺的才反彈。 另一種方式是在親餵的同時,聆聽寶寶吞嚥的聲音,觀察其是否在享用香甜的奶水。此外,若是寶寶定時排出黑色或黃色的糞便,就不用太擔心。寶寶一天需要更換五到八次尿布,若達到這個次數,就能確定寶寶已獲得足夠的能量,與必需的營養。 不管是親餵母奶還是餵奶瓶,請謹記,寶寶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速度,都有所不同,有時候速度會慢一點。若寶寶總是精力充沛、玩得很開心、健康,就代表發育得很好。若對寶寶的體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醫師會提供意見,並建議你該補充哪些營養。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3/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也要刷牙!6步驟清潔新生兒牙齒,預防奶瓶性齲齒

當嬰兒長牙後,若未定期清潔牙齒,便會造成細菌以醣類作為營養來源,產生酸性代謝物,使口腔環境酸化,進而導致嬰兒蛀牙。 嬰兒蛀牙又稱為奶瓶性蛀牙、奶瓶性齲齒,是父母不可不慎的口腔疾病。若症狀嚴重,恐導致嬰兒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並出現發燒、口臭等症狀。 《Hello醫師》教您如何清潔嬰兒牙齒,分享戒奶瓶及預防奶瓶性齲齒的方法。 簡單6步驟幫嬰兒刷牙,預防奶瓶性齲齒 未長牙前,在哺餵結束後,用乾淨的紗布墊或紗布巾擦拭嬰兒牙齦,清除牙菌斑。 在嬰兒長牙後,不用牙膏刷直接輕刷嬰兒牙齒。 刷牙時,清潔並按摩未冒牙的牙齦處。 在嬰兒乳牙全長出來後(通常約2.5歲),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請確保嬰兒牙齒有塗覆足夠的氟,以增加預防蛀牙的效果。 在嬰兒1歲後,定期赴牙醫診所接受檢查。部分牙醫師會使用特殊的溝隙填封劑(Sealant)塗在嬰兒牙齒上,預防奶瓶性齲齒。 嬰兒奶瓶戒不掉?7招改變嬰兒習慣 由於奶瓶會導致糖分殘留於牙齒過久,因此循序漸進地讓寶寶戒奶瓶,便可預防奶瓶性齲齒,以下提供7個戒奶瓶的方法。 避免在嬰兒奶瓶內裝入含糖量高的液體,如果汁、果凍飲或汽水。 寶寶睡覺時,只提供裝水的奶瓶,裡面不要加果汁、乳汁或其他飲料。 對6~12個月大的寶寶,只提供裝有配方奶的奶瓶。 在孩子睡著後,拿開奶瓶或停止親餵。 不要讓寶寶將裝有果汁或乳汁的奶瓶當作奶嘴,走來走去,並減少奶嘴的使用時間、避免用奶嘴沾蜂蜜、糖。 在寶寶6個月大時,教他使用杯子喝東西,試著在12~14個月大時戒掉奶瓶。 限制每日的果汁分量,並僅於用餐時提供果汁。 若您的小孩習慣用奶瓶喝含糖飲料,或是含著奶瓶入睡,建議可用以下2方法漸進式戒奶瓶。 決定戒奶瓶後,在2~3週內逐漸用水稀釋奶瓶裡的內容物。 經過2~3週後,只在奶瓶內裝水,減少奶瓶的吸引力。 嬰兒牙齒健康6訣竅 每次餵食後皆須清潔牙齒和牙齦,清除牙菌斑。 嬰兒長牙後就需刷牙,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刷牙,至少在睡前要一起刷。 嬰兒可使用無氟牙膏塗抹於布巾上。若小孩刷完後,可確實吐出嘴內牙膏,則可將牙膏換成含氟配方。 可獨自刷牙的小孩可使用有軟尼龍刷毛的牙刷,配上少量牙膏(不超過一顆豌豆的大小)。 寶寶滿6個月大後,可飲用含氟的水加強清潔效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