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歲嬰兒期

新生兒一定讓家長手忙腳亂,不管是餵奶、哄睡孩子,都是一門學問,你可以在此分類中了解到 0~1 歲的寶寶照顧方式與發展里程碑,跟著你家裡的小寶貝一起快樂成長吧!

基礎知識

0~1 歲嬰兒期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1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配方奶的挑選、營養成分,以及沖泡方式。 什麼是配方奶? 多數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D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 (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配方奶怎麼挑?含糖量、營養重點一次看 家長在挑選配方奶時,最常擔心的是成分是否足以支持寶寶的成長發育。 其實,配方奶的主要設計原則就是模擬母乳,其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為乳糖(Lactose),與母乳中的成分相同,是寶寶大腦發育與腸道成熟的重要能量來源。 此外,國際與台灣的食品法規對於嬰兒配方奶粉有嚴格規範,營養素比例必須符合標準,像是: 鈣與磷比例:比例維持在1.2~2之間,幫助骨骼與牙齒發育。 鐵質: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每100大卡至少含6.7毫克,避免缺鐵性貧血。 DHA與維生素D:有助於腦部發展與骨骼健康。 避免額外添加蔗糖、加工澱粉:應以乳糖為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較符合寶寶生理需求。 只要選擇合法販售、經檢驗合格的品牌,並依照說明正確沖泡,就能安心提供寶寶完整營養。 (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含糖量高嗎?衛福部、醫師、營養師澄清重點 近期有母嬰品牌在社群短影音宣稱「配方奶含糖量很高,一罐奶粉等於兩大瓶可樂」、「喝了會讓腸道益菌減少、寶寶容易過動」、「讓寶寶每天喝珍珠奶茶」,引起網路高度討論。 臺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嬰兒配方成分都有國家規定,且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一般配方奶均已走向母奶化,其中所含的「醣」主要是「乳糖」,含量約7%,與母奶所含的乳糖比例相同。 李宏昌醫師說,有些特殊奶粉會加入麥芽糖糊精,但這與可樂主要成分「蔗糖」及含量8~10%完全不同。 至於影片中提到「喝配方奶粉會導致孩子過動」,李宏昌醫師解釋,學理上,過多糖(蔗糖)(非乳糖)有可能產生「腸道菌群(叢)失衡」(Dysbiosis),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症」而有很多症狀,但必須有研究及Evidence(證據 ),才能論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何明華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孕產婦媽媽的身心健康向來是守護重點,倡導母乳是好事,但如果媽媽已無法順利哺乳甚至已到了憂鬱的程度,還要求她只能餵母乳,「只會讓媽媽壓力更大」。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在個人臉書表示,嬰兒配方奶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與母乳相同,含量約7%,是嬰兒能量的重要來源,「營養成分不會等同於珍奶」。他強調,台灣對嬰兒配方奶粉的管理相當嚴格,對成分有明確規範,不會出現影片所稱的狀況。 除了醫師的澄清外,《Hello醫師》也提醒家長: 母乳與配方奶的糖分來源相同,皆以乳糖為主,不等同於蔗糖或珍奶。 配方奶的營養比例是以母乳為標準設計,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維生素,確保嬰兒能量需求。 選購時應注意來源合法與標示清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水貨,並確認營養成分表是否符合規範。 最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應尊重媽媽對嬰兒哺育方式之決定與母乳哺餵意願,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符合媽媽和寶寶的狀況,都是好的選擇。 在媽媽身心狀況及嬰兒健康允許之情況下,鼓勵媽媽哺餵母乳,並積極倡議提供友善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包括強化母嬰照護人員知能及技能訓練、於產前衛教時提供完整資訊和諮詢管道,於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媽媽有關嬰兒餵養諮詢等。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表示,該則短影音內容非事實,已涉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散播有關食品安全之謠言或不實訊息」,已於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Consumer Policy Channel , CPC)通報Meta公司進行下架處理。 食藥署表示,目前經衛福部查驗登記之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共128項,每個產品皆符合嬰兒成長發育所需之營養需求,其每100毫升之糖含量與母乳可提供乳糖含量 6.7-7.8克,並無明顯差異,相關資訊可於「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http://consumer.fda.gov.tw/首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查詢。 沖泡配方奶的準備工具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 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1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探索更多0~1 歲嬰兒期類別

看更多 0~1 歲嬰兒期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12月齡寶寶:跨出第一步 會說話認字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恭喜寶寶滿周歲囉!您正式通過育兒第一年的考驗。大部分的小孩在9~12月大時,會踏出他人生的第一步,14~15個月大時,就可以單獨行走,從跨出第一步後,您的孩子將變得更加獨立。假如您的寶寶還得扶著茶几才能行走,也別擔心,15~16個月大的寶寶立甚至更晚,才學會獨步行走,也很常見。 經過幾個月的牙牙學語,您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認得一些字了。語言發展並非一蹴可及,也會因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寶寶知道的,絕對比他能說的多更多。 如何照顧寶寶? 多鼓勵寶寶扶著家具走,或獨立自己走,儘量避免太常抱他或攙扶他。如果您的孩子嘗試蹣跚步行,讓他抓住您的一隻手指,可以增強他的安全感。在這個時期,全脂牛奶會是寶寶最好的飲料,在學步階段,小孩需要燃燒脂肪,來提供足夠的熱量維持活動力,及促進發育。但若您本身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或您家族中有肥胖、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病史,則另當別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食用低脂牛奶。 學步時期的小孩,已經會觀察您的行為模式,並模仿身邊的人,尤其父母親是他們最基本的行為學習榜樣,也請記得移開所有可能傷到寶寶的危險物品。 寶寶的健康須知 建議在寶寶12個月大時,安排一次小兒科的全面健康檢查,在檢查前,您可預先準備以下醫師可能詢問的問題: 寶寶晚間及白天的睡眠時間? 寶寶目前吃的固體食物或副食品?食慾如何? 是否喜歡您提供給他的小點心? 已經長了幾顆牙齒? 寶寶是否已經很會爬行?可以撐著東西站起來了嗎?會扶著家具行走探索環境,或已經可以獨立行走?是否會用手指指著他想要的東西?會和人有眼神接觸?叫他的名字時,是否有反應? 是否有頻繁眨眼或會揉眼睛?是否會想要抓取靠近他的玩具跟書本?或觀察到其他視覺方面的問題? 是否對聲音有反應,會找尋聲源?(或其他可能是聽力方面的問題) 寶寶是否會模仿聲音、牙牙學語,或已經會說一些單字? 上述預先準備的答案,可以協助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的睡眠習慣、視力、生理發展或行為發展程度。如果寶寶有皮膚癢或任何可能是過敏的情形,也請告知醫師。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小兒科會診時,醫師會先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及頭圍,並將前述數據,登錄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上,圖表雖然看起來複雜,但仍請耐心學習如何看懂圖表,別擔心,醫師會協助您解讀圖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12月齡寶寶的平均身高、體重及頭圍如下: 男孩:10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6 公分(頭圍) 女孩:5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5公分(頭圍) 以上資訊是以第50個百分位數為準,也就是,若您的寶寶剛好符合以上的數值,就表示有50%滿周歲的小孩,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數值,大於或剛好和您的寶寶相同,而另外50%的寶寶,則比您家的寶寶嬌小。 若您的小孩落在第25個百分位數,也不代表您的寶寶有發育異常的問題,因為他可能很快就急速長大,或他的生長曲線並非平緩的。醫師比較在意的是生長率的動向,而非實際測量的數值,如果孩子生長停滯,或體重減輕,才是嚴重問題的前兆,所以務必留意生長率的劇烈變化。 新手爸媽小提醒 有兩項必須特別留意的如下: 1. 寶寶的視力 嬰幼兒無法察覺自己的視力問題,因此家長必須對潛在的視力問題提高警覺,寶寶如果有以下現象,請務必求診您的醫師: 經常瞇著眼睛或頻繁眨眼 歪頭斜視 (例如看著圖像或電視的時候) 不睏卻一直揉眼睛 看東西有困難 行為笨拙 若寶寶有一直流淚、紅眼、眼睛痛、畏光或眼睛有膿,或乾掉變硬的分泌物等症狀時,表示可能罹患淚管阻塞、眼球外傷,或感染傳染性結膜炎(Pinkeye),務必請小兒科醫師進行眼部檢查。 2. 鉛中毒 1~2歲的小孩,是鉛中毒的高危險群,因為小朋友常在地上爬行,或經常將手放進嘴裡,即使其他年齡的小孩,曝露在含鉛的環境下,也可能會鉛中毒。但由於寶寶身體發育尚未成熟,比大人容易罹患鉛中毒,在某些準媽媽血液裡的鉛含量超標時,也可能經過血液傳染,導致新生兒罹患鉛中毒。


寶寶 0~1 歲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寶寶會咧開無牙的小嘴,回報你的愛,只要看到這一幕,心便不自覺融化了。第六週時,寶寶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對聲音做出回應,例如盯著看、哭泣或不出聲。 如何照顧第 6 週的嬰兒? 大部分的睡眠專家建議,趁寶寶還醒著但昏昏欲睡時,便將寶寶放到床上,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學會自己睡覺,這個技能在半夜醒來時,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寶寶健康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例行沐浴、按摩、聽故事,這不只能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自己睡覺,更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嬰兒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安排檢查,然而,若這週去找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會不會太慢,或是可能罹患任何疾病。 若你對寶寶在過去兩週的健康、行為、睡眠、餵食方面,有任何疑慮的話。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1. 寶寶的營養:若你無法親餵寶寶,不需要太過擔心。瓶餵寶寶只要喝足配方奶,一樣可以增加體重,過得健康又快樂。過多的配方奶,會導致寶寶太胖,也可能連帶造成其他問題。若是寶寶吐奶、肚子痛或體重增加過多,可能是餵了太多配方奶。小兒科醫師會告訴你,每次餵食的分量是多少。或者在這個階段,醫師可能會開一些維生素與營養素,例如維生素 D 及鐵質。 2. 寶寶的睡姿:將寶寶放到床上睡覺時,仰睡是首選。研究顯示,仰睡者較少發燒、鼻塞及耳朵感染,而且不容易在半夜吐。現在就讓你的寶寶仰睡吧!這樣一來,他們開始習慣仰睡的姿勢後,就不會感到不舒服。 3. 寶寶的呼吸:正常的新生兒,呼吸速率大約是每分鐘 40 次,然而,睡覺時會降低至 20 次。要特別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的呼吸速率不固定,可能一開始呼吸很快,反覆快速地持續淺呼吸 15~20 秒,接下來暫停不到十秒,又繼續呼吸。這種模式稱為陣發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在寶寶身上是正常的現象,這是由寶寶大腦中,尚未發育成熟的呼吸控制中心來控制。 4. 臍部的衛生:臍帶感染很少見,只要好好照顧傷口,並保持乾燥即可。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皮膚發紅,臍帶或臍帶底部有分泌物,尤其是發出臭味,應立即帶寶寶去看醫師,若寶寶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正常來說,臍帶通常在寶寶出生的一到二週內,會乾掉並脫落,臍帶脫落時,可能會發現少量血跡或液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然而,若臍帶脫落兩週後,肚臍沒有閉合或是乾掉,請帶寶寶去看醫師。 給新手爸媽的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1. 輕放寶寶等待入睡:沒有什麼比看著可愛的小天使睡覺還要幸福了。然而,若寶寶在懷裡睡著,卻還有事情要做時,你應該輕輕地把寶寶放到床上,等待十分鐘,直到寶寶沉沉睡去再行離去,建議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幫助寶寶安穩入睡: 時時看著寶寶。 唱一些搖籃曲。 減少嬰兒房裡的光源。 以最習慣,也最容易輕鬆將寶寶放在床上的慣用手來餵奶,以及搖寶寶入睡。 把寶寶放在加高的床墊上。剛開始幾週可以使用嬰兒車、搖籃或搖床代替嬰兒床,這些方式都能更輕易地將寶寶抱進抱出。 如果寶寶睡覺的地方與睡著的地方相距過遠,就愈容易在半途中醒來。因此,盡可能在搖籃或嬰兒床附近,餵奶及哄寶寶入睡。 (同場加映: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2. 嬰兒哭鬧:在第六週,寶寶仍然愛哭鬧。下列一些技巧,可能對安撫寶寶有用,你可以選特定一種方式,試完後再換下一種,不需要一次使用太多方法。以下是你在下次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的一些技巧: 不用擔心立即回應寶寶會寵壞他/她,更多的注意力不會造成寶寶依賴,所以寶寶哭泣時多安撫他/她。 評估情形,確定寶寶只是為了哭而哭,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肌膚接觸,研究顯示,比起那些不那麼常被抱的寶寶,每天用嬰兒背帶或手臂抱著至少三小時的寶寶,較少哭泣。 對一些小嬰兒來說,腸絞痛發作時,緊緊地抱著寶寶,能安撫其情緒。 擁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 寶寶可能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輕壓腹部能減緩不適。 親餵或給奶嘴。 把寶寶交給另一個人,換手抱寶寶。 尋求新事物來安撫寶寶。 餵食期間,確保寶寶經常打嗝,好排出吞進肚子裡的空氣。 保持愉快的心情,逗寶寶開心。 降低寶寶的興奮度。 飲食檢查,確保寶寶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哭。 請諮詢醫師。 輪流照顧小寶寶,充分利用任何能夠分擔照顧責任的機會。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嬰兒哭鬧的原因及解決) 第六週過完囉!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Hello 醫師在下週會繼續陪著你。


寶寶 0~1 歲

寶寶第4週:溢吐奶、腸絞痛怎麼辦?刷牙與按摩方法說明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邁入第4週後,嬰兒的臉會愈來愈圓潤,脫離剛出生皺巴巴的模樣。嬰兒趴著時,骨盆會平貼於床面,頭可以略抬起,抱在身上時也會主動抬頭看人。 男、女寶寶的平均發育狀況如下: 男寶寶 身長:約51~58公分 體重:約3.2~5.4公斤 頭圍:約35~39.6公分 女寶寶 身長:約50~57公分 體重:約3.1~5.2公斤 頭圍:約34.2~38.9公分 嬰兒溢、吐奶怎麼辦? 溢奶指寶寶在喝奶或是剛喝完時,嘴角流出少許的奶水,原因可能是喝奶時太急,或是有輕微胃食道逆流,通常不必擔心,但要記得清潔口腔。 吐奶原因很多,包括喝太多、生病、吸入過多空氣等,爸媽可觀察寶寶狀況,若吐奶量只有一點點,寶寶活動力也正常,則不用太擔心,但若吐很多、有綠色嘔吐物,或活力下降,須趕緊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 嬰兒每天刷牙很重要 嬰兒雖然還沒長牙,但是維護口腔環境相當重要,不僅可以從小養成清潔習慣,也能避免口腔內細菌滋生,清潔時機與方式如下: 清潔時機:早起、睡前、每次喝完奶後 準備物品:紗布巾、溫開水 清潔步驟: 用溫開水浸濕紗布巾 拿著紗布巾確實擦拭口腔,包括牙床上下左右、舌頭、口腔周圍 由於寶寶通常會抗拒口腔清潔,因此爸媽需多費心,可以一人協助扶住孩子,另一人負責清潔。 注意嬰兒腸絞痛 未滿3個月大的嬰兒中,有10~20%會發生腸絞痛,使寶寶瘋狂大哭、難以安撫、甚至拳打腳踢。雖然前3個月是寶寶最常哭的階段,但腸絞痛不一樣,醫師會以3原則來判斷: 1次哭3小時 1週至少3次 連續3週以上 腸絞痛常在傍晚發生,多發生於寶寶出生3到6週之間,但大約3個月後,便不會再發生。 部分研究認為腸絞痛可能是食物過敏,或嬰兒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研究則認為,寶寶的個性容易緊張,或是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可能才是成因。 雖然腸絞痛的問題會讓家長感到無助與內疚,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長期健康問題的徵兆,所以不必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幫寶寶按摩改善哭鬧 按摩可以幫助放鬆寶寶情緒與身體,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以下介紹最基本的「嬰兒從頭按到腳」按摩法: 從頭按到腳 介紹:把握從頭按到腳的原則,並且透過雙手輕按提供寶寶安全感。 步驟: 從臉開始,輕壓寶寶的額頭、眉毛、臉頰、耳朵 接著從上手臂開始,依序從一直按到小手指,一手按完換另一手 接著是身體部分,手掌放在寶寶胸前並且從中間往外畫圈 再來是雙腿部分,輕輕的從大腿一直按到腳掌、腳趾,一腿按完換另一腿 最後是按摩背部,從上到下一路輕輕按壓到屁股 寶寶照護與注意事項 讓寶寶適度吸吮:4週大的寶寶喜歡,而且需要吸吮,不需強制禁止|。你可能發現奶嘴能讓寶寶平靜下來,在某些情況下,寶寶會拿拇指或食指起來吸。 無論醒、睡,都維持臉部朝上:避免因為趴著或睡著而壓迫呼吸道。 外出須坐安全座椅:2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坐在車輛後座,並使用攜帶式嬰兒提籃或是後向式安全座椅,並要注意有無正確安裝和繫好安全帶,才能確實保護寶寶安全。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3週:哺乳維持「想吃就餵」原則、注意臍疝氣與猝死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3週大的嬰兒已經能靈活活動手腳,也能看見,並追蹤距離20~35公分的物體,這剛好是母乳哺餵時,媽媽與寶寶對眼的距離;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寶寶傾向對人臉感興趣,而非其他物品。 媽媽可在親餵時直視寶寶,再慢慢把自己的頭轉到另一側,看寶寶的目光是否跟上;這個動作有助於訓練寶寶的身體肌肉、眼睛的追焦與聚焦能力,同時透過眼神交流,也能增加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 哺乳維持「嬰兒想吃就餵」的原則 進入第3週後,嬰兒會逐漸抓到吸吮母乳的節奏,媽媽只需掌握「寶寶想吃就餵」的原則。若嬰兒不吸奶,可能是不餓或還不習慣吸吮乳房;針對後者,媽媽可多抱寶寶,增加寶寶與胸部接觸的時間,讓寶寶有機會學習與練習吸吮;此外,媽媽也需觀察孩子的進食量是否足夠,如果寶寶仍然不吸,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原因改善問題。 嬰兒臍帶脫落,注意「臍疝氣」 這個階段,嬰兒臍帶多已脫落了,不過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臍疝氣,也就是所謂的凸肚臍,多數發生於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寶寶身上,這是因為寶寶的腹部肌肉較脆弱,出生時臍帶附近的肌肉未完全關閉,肌肉結構也尚未發育完整,以至於腹內組織從腹壁肌肉的缺損擠出來,形成臍疝氣。 不過爸媽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嬰兒逐漸長大,臍疝氣多於1~2歲時逐漸消失,但若是孩子出現哭鬧不停、嘔吐,甚至疝氣處鼓起紅腫、變黑、發炎等,請盡速就醫。 嬰兒包巾使用方法 嬰兒的睡眠品質對於健康發展、建立睡眠習慣十分重要,包巾不僅可以提供安全感,也能讓寶寶睡得更好。 使用步驟如下: 將包巾轉成菱形,上方一角折下來變鑽石形 將寶寶頭頸部放在鑽石形上方線條處 一手固定寶寶左手,另一手從包巾右邊邊角,往左包住寶寶肩膀,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另一側重複步驟3,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整理身體下方布料,留一個手掌的空間,將包巾往身體方向拉上來,並用彈性綁帶固定寶寶 包寶寶時,注意不要包太緊,並露出雙手並讓呼吸保持順暢。 起初使用時,寶寶可能會感到些微驚嚇,但適度的驚嚇為自然現象,表示小孩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感到十分敏感,懂得做出反應。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newborn-baby-dont-need-pillow/ 注意與預防嬰兒猝死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指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1歲以下的嬰幼兒皆是高危險群。雖然嬰兒猝死症發生率不高,但卻是1歲以前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 嬰兒猝死的常見原因包括: 家長或照顧者吸菸(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趴睡 早產 出生時體重過輕 睡在太軟的表面 睡覺的環境太悶熱 【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嬰兒猝死,應謹記下列事項: 讓嬰兒仰睡:研究指出,仰睡能減少50%猝死機率。 維持床鋪乾淨、簡單:避免用過軟的床單、過厚的棉被,床上也避免放置玩具、不用的枕頭或抱枕。 維持環境溫度舒適:房間溫度控制於24~28度間,避免太冷或太熱。 避免嬰兒周圍吸菸,並遠離吸菸者 仔細觀察嬰兒的健康狀況 一般來說,若是發育情形正常,不需要特別去找醫師。然而,爸媽應隨時注意寶寶有無任何不尋常的跡象,下列是你應該注意的事項: 監測寶寶的尿量與排便次數,以便及早發現異常的狀況。(進一步了解寶寶排便問題,請看: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若有任何凝血問題,醫師可能建議注射維生素K,幫助凝血。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4/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2週:多跟嬰兒說話、培養吃睡作息、注意黃疸

嬰兒會辨識聲音,眼睛也會隨物體移動 在此階段,嬰兒的眼睛可以隨目標移動,也能辨識照顧者的聲音,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顯得更安心,因此父母可以拿著玩具逗孩子,促進嬰兒的視力發展,同時多與寶寶對話,提高對語言熟悉度、親密度與安全感;此外,這時期的嬰兒喜歡被撫摸,因此可以在寶寶洗完澡或睡前進行嬰兒按摩。 另外,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進行親子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語言、認知等發展,父母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圖卡、小布書進行共讀。 【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學習喝奶階段,媽媽親餵乳頭容易痛 在第2週,由於寶寶的進食時間還沒固定,所以哺餵母乳的嬰兒一天可能要餵8~12次,母親在這個階段特別辛苦,父親可以多多分擔其他家務。 若寶寶是餵食配方奶,一天也可能要餵6~8次。建議餵食量每天/每公斤約需150~180c.c.,父母可平均分配於每一餐,但不用勉強嬰兒喝完,視嬰兒的胃口而定。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慢慢培養出進食的習慣。 母親用母乳哺餵嬰兒時,記得讓自己和寶寶的姿勢放鬆,並讓寶寶面對自己的臉和胸部;其次寶寶吸吮時,嘴巴要含得夠大,下巴貼著乳房才可順利吸吮。 初期母親可能會因為嬰兒拉扯乳頭而感到疼痛與不適,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此外,母親也可能常有親餵乳頭刺痛,或餵乳姿勢不良,造成乳頭破皮等情形,建議可透過擦羊脂膏來修護敏感的乳頭。 【延伸閱讀: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nutrition/breastfeeding-vs-formula-feeding/ 幫嬰兒拍嗝預防溢、吐奶 除了哺餵奶外,拍嗝也很重要,尤其如果寶寶採瓶餵,每次餵完奶都必須要拍嗝,因為瓶餵容易吸到空氣,可能導致溢吐奶。 嬰兒拍嗝方式主要有2種: 坐姿拍嗝:父母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支撐寶寶頭頸部,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直立拍嗝:父母將寶寶的頭頸靠在肩上,一手撐住寶寶下半身,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培養嬰兒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習慣有賴於從小養成,所以父母需持續幫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例如: 床內不擺放雜物、鬆軟物件 每次睡覺都仰睡 每晚進行相同的睡眠儀式:每晚上床時間固定、有特定的哄睡方式,例如播放輕柔音樂、說故事等 需注意的是,到了第2週,寶寶可能已有能力輕輕地抬起頭,因此寶寶躺下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確保其呼吸道暢通。 注意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會讓寶寶皮膚和眼睛變成黃色,尤其是早產兒及母乳寶寶。 黃疸是因為嬰兒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良好去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初期會出現在臉上,之後是胸部與腹部,最後才是腿部;黃疸也會使嬰兒的眼白看起來黃黃的。若是皮膚黝黑的嬰兒,可以觀察其眼睛與牙齦,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症狀。若不確定,還可以輕壓寶寶的鼻子,或額頭上的皮膚,這時皮膚會顯得特別黃。 為預防黃疸,父母記得隨時注意皮膚清潔,並哺餵充足的奶水促進代謝,以及觀察呼吸、吸吮、大小便狀況,若嬰兒活動力降低,顯得沒力氣時,應盡速就醫。 父母也可使用以下小功具,藉由觀測寶寶便便,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tools/how-does-babies-poop-look-like/ 若懷疑寶寶有黃疸,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寶寶外觀和抽血進行診斷。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無需特別治療,約1~2週就會消失;針對較嚴重的黃疸,醫師可能會建議照光治療,使用特殊波長的光,幫助寶寶排出膽紅素。 【延伸閱讀: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如何觀察寶寶健康與成長狀況? 最初的幾週,大部分媽媽擔心的是寶寶的體重。寶寶有營養不良嗎?是否達到正常的標準體重?為什麼體重比其他寶寶還輕? 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上述問題。有幾個跡象可以確保親餵的嬰兒獲得足夠的養分,例如:餵食後感到胸部變空變輕,寶寶的皮膚呈現光澤、緊緻,輕按時具有彈性。若水分不足,按下寶寶皮膚時,會先皺皺的才反彈。 另一種方式是在親餵的同時,聆聽寶寶吞嚥的聲音,觀察其是否在享用香甜的奶水。此外,若是寶寶定時排出黑色或黃色的糞便,就不用太擔心。寶寶一天需要更換五到八次尿布,若達到這個次數,就能確定寶寶已獲得足夠的能量,與必需的營養。 不管是親餵母奶還是餵奶瓶,請謹記,寶寶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速度,都有所不同,有時候速度會慢一點。若寶寶總是精力充沛、玩得很開心、健康,就代表發育得很好。若對寶寶的體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醫師會提供意見,並建議你該補充哪些營養。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3/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嬰兒期的照顧

嬰兒也要刷牙!6步驟清潔新生兒牙齒,預防奶瓶性齲齒

當嬰兒長牙後,若未定期清潔牙齒,便會造成細菌以醣類作為營養來源,產生酸性代謝物,使口腔環境酸化,進而導致嬰兒蛀牙。 嬰兒蛀牙又稱為奶瓶性蛀牙、奶瓶性齲齒,是父母不可不慎的口腔疾病。若症狀嚴重,恐導致嬰兒牙齒流血、牙齦腫脹,並出現發燒、口臭等症狀。 《Hello醫師》教您如何清潔嬰兒牙齒,分享戒奶瓶及預防奶瓶性齲齒的方法。 簡單6步驟幫嬰兒刷牙,預防奶瓶性齲齒 未長牙前,在哺餵結束後,用乾淨的紗布墊或紗布巾擦拭嬰兒牙齦,清除牙菌斑。 在嬰兒長牙後,不用牙膏刷直接輕刷嬰兒牙齒。 刷牙時,清潔並按摩未冒牙的牙齦處。 在嬰兒乳牙全長出來後(通常約2.5歲),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請確保嬰兒牙齒有塗覆足夠的氟,以增加預防蛀牙的效果。 在嬰兒1歲後,定期赴牙醫診所接受檢查。部分牙醫師會使用特殊的溝隙填封劑(Sealant)塗在嬰兒牙齒上,預防奶瓶性齲齒。 嬰兒奶瓶戒不掉?7招改變嬰兒習慣 由於奶瓶會導致糖分殘留於牙齒過久,因此循序漸進地讓寶寶戒奶瓶,便可預防奶瓶性齲齒,以下提供7個戒奶瓶的方法。 避免在嬰兒奶瓶內裝入含糖量高的液體,如果汁、果凍飲或汽水。 寶寶睡覺時,只提供裝水的奶瓶,裡面不要加果汁、乳汁或其他飲料。 對6~12個月大的寶寶,只提供裝有配方奶的奶瓶。 在孩子睡著後,拿開奶瓶或停止親餵。 不要讓寶寶將裝有果汁或乳汁的奶瓶當作奶嘴,走來走去,並減少奶嘴的使用時間、避免用奶嘴沾蜂蜜、糖。 在寶寶6個月大時,教他使用杯子喝東西,試著在12~14個月大時戒掉奶瓶。 限制每日的果汁分量,並僅於用餐時提供果汁。 若您的小孩習慣用奶瓶喝含糖飲料,或是含著奶瓶入睡,建議可用以下2方法漸進式戒奶瓶。 決定戒奶瓶後,在2~3週內逐漸用水稀釋奶瓶裡的內容物。 經過2~3週後,只在奶瓶內裝水,減少奶瓶的吸引力。 嬰兒牙齒健康6訣竅 每次餵食後皆須清潔牙齒和牙齦,清除牙菌斑。 嬰兒長牙後就需刷牙,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刷牙,至少在睡前要一起刷。 嬰兒可使用無氟牙膏塗抹於布巾上。若小孩刷完後,可確實吐出嘴內牙膏,則可將牙膏換成含氟配方。 可獨自刷牙的小孩可使用有軟尼龍刷毛的牙刷,配上少量牙膏(不超過一顆豌豆的大小)。 寶寶滿6個月大後,可飲用含氟的水加強清潔效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