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0~1 歲

本類別詳述嬰兒時期的發展,並以時間來劃分。從第 1 週到第 48 週,一直詳細介紹至 35 個月大的寶寶。除此之外,還有關於嬰幼兒照護的各項知識。

基礎知識

寶寶 0~1 歲

嬰兒第8週:何時用奶嘴 身體檢查有哪些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這個階段,寶寶的大腦愈來愈大,也愈來愈複雜。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寶寶的頭圍會增加約五公分。 你可能會發現,寶寶會短暫地安靜下來,並顯現出警覺的樣子,這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寶寶正在觀察環境,這時是與寶寶互動的最佳時機,你可以說話、唱歌,或詳細說明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即便寶寶還不能理解,但是他能從中學習到聲音與表達。(同場加映: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健康成長?解讀寶寶的行為模式) 八週大的寶寶可以做到: 趴著時,能 90 度抬頭。 直立時,頭部能維持穩定。 會拍手。 會莫名其妙突然安靜下來,其實是寶寶正在觀察與學習。 如何照顧寶寶? 這是寶寶學習的重要階段,你應該利用寶寶沉默的時間,隨時隨地多跟寶寶交流、對話、唱歌、描述圖片裡的事物。也可以在換尿布或吃奶時,唸唸詩句,這樣能夠幫助寶寶的語言、聽覺及視覺發展。(尿布推薦:尿布推薦10大品牌!尿布價格、尺寸、材質、挑選重點全解析) 寶寶的健康須知 你可能已經帶寶寶去看醫師了。一般來說,醫師會執行下列的檢查: 用聽診器聽寶寶心跳,並目視檢查胸腔。 透過觸診檢查腹部是否有異常的腫塊,旋轉腿部檢查是否有脫位的情形。 檢查四肢發育是否正常,能靈活運動。 檢查背部與脊椎,是否有異常現象。 用眼底鏡(Ophthalmoscope)或筆燈檢查眼睛,確認角膜光反射、聚焦,以及淚管功能是否正常。用耳鏡(Otoscope)檢查耳朵的顏色、液體及運動。 使用耳鏡檢查鼻腔,確認黏膜的顏色及狀況。 使用木製壓舌板,檢查口腔及喉嚨的顏色,以及是否有潰瘍或腫塊。 檢查脖子,確認甲狀腺和淋巴腺的大小(嬰兒的淋巴腺更容易被摸到,這是正常現象)。 檢查腋下是否有淋巴腺腫大。 用手感覺頭部軟軟的地方,也就是囟門。 觀察呼吸狀況,有時會使用聽診器,或輕拍胸部和背部。 檢查生殖器是否有任何異常,例如疝氣(Hernia)、隱睪症(Undescended testicles)或肛裂(Anus fissure)。 檢查臍帶是否癒合,若進行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要檢查傷口是否癒合。 檢查皮膚的顏色,是否有起疹子、病變或是胎記。(進一步了解寶寶皮膚,請看: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整體的活動、行為,以及與他人聯繫的能力。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以下是照顧這個階段的嬰兒,該注意的事項: 包皮環切術 在這個階段,寶寶可能會執行包皮環切術。割完包皮後,疼痛與少量出血很常見,不需過度擔憂。第一天可以使用雙層尿布,讓陰莖得到緩衝,並避免寶寶的大腿壓迫。記得要保持清潔,直到癒合前,洗澡時要避免弄濕陰莖。 打嗝 有些寶寶不是出生後才開始打嗝,而是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愛打嗝了。專家說,這是寶寶的反射動作,也有另一派理論認為,寶寶會打嗝,是因為喝母奶或配方奶時,把空氣吞進肚子裡。總之,寶寶打嗝不會造成困擾。(同場加映:寶寶打嗝打不停怎麼辦?4招教你預防解決) 打噴嚏 寶寶的呼吸道裡可能有一些羊水或過多的黏液殘留,使寶寶打噴嚏。打噴嚏能夠幫助寶寶,清除呼吸道裡的外來物,模式就跟成人聞到胡椒粉,會打噴嚏一樣。寶寶曝露在陽光下,也可能會打噴嚏。 寶寶的眼睛 若你發現寶寶的眼睛是鬥雞眼,不需要太擔心。事實上,多數情況只是內眥贅皮(內眼角的眼皮皺褶),導致寶寶看起來像鬥雞眼。隨著寶寶的成長,皺褶會向內縮,眼珠看起來就不會擠在一起了。為保險起見,你可以在寶寶回診時,向醫師提起這件事。 在最初幾個月,你可能會發現寶寶的眼睛,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地協調運作,這些隨機的眼球運動,代表寶寶還在學習如何使用與加強眼部肌肉。三個月後,眼睛的協調應該會大大改善,若眼睛仍然不協調,那麼回診時請告知醫師。這可能是真正的鬥雞眼,需要諮詢兒童眼科醫師。 新手爸媽小提醒 奶嘴 在寶寶的眾多習慣之中,你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寶寶吸奶嘴。決定是否使用奶嘴之前,請考慮以下事項,若確定要給寶寶奶嘴,要決定什麼時候給、給多久。 奶嘴能縮短親餵的時間,然而,另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早點給寶寶奶嘴,並不會造成乳頭混淆(Nipple confusion),或是影響前三個月的親餵情形。父母能決定使用奶嘴的時機,尤其是你已經餵奶、搖寶寶、唱歌,以及來回推嬰兒車好幾個小時的情況下,奶嘴是個安撫寶寶的好東西。(奶嘴使用要注意!請看:寶寶睡覺別含奶嘴~奶瓶性蛀牙請小心) 然而,若寶寶過度依賴奶嘴,可能會適得其反。睡前使用奶嘴可能會影響寶寶學習自己入睡,也可能在半夜沒奶嘴時打斷睡眠,無法回到夢鄉,這時你就得起來把奶嘴放回嘴裡。如果只是暫時用來滿足寶寶強烈的吸吮需求,使用安撫奶嘴是無害的,還可以幫助父母減輕壓力。但若使用時間過長,寶寶可能對奶嘴上癮,變成習慣後會難以戒除。(同場加映:堅持除非不得已才使用!戒奶嘴就不難) 你已經撐過第八週了,別擔心,你不是一人孤軍奮鬥,我們第九週會持續陪在你身邊!

看更多 寶寶 0~1 歲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寶寶第2週:多跟嬰兒說話、培養吃睡作息、注意黃疸

嬰兒會辨識聲音,眼睛也會隨物體移動 在此階段,嬰兒的眼睛可以隨目標移動,也能辨識照顧者的聲音,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顯得更安心,因此父母可以拿著玩具逗孩子,促進嬰兒的視力發展,同時多與寶寶對話,提高對語言熟悉度、親密度與安全感;此外,這時期的嬰兒喜歡被撫摸,因此可以在寶寶洗完澡或睡前進行嬰兒按摩。 另外,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進行親子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語言、認知等發展,父母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圖卡、小布書進行共讀。 【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學習喝奶階段,媽媽親餵乳頭容易痛 在第2週,由於寶寶的進食時間還沒固定,所以哺餵母乳的嬰兒一天可能要餵8~12次,母親在這個階段特別辛苦,父親可以多多分擔其他家務。 若寶寶是餵食配方奶,一天也可能要餵6~8次。建議餵食量每天/每公斤約需150~180c.c.,父母可平均分配於每一餐,但不用勉強嬰兒喝完,視嬰兒的胃口而定。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慢慢培養出進食的習慣。 母親用母乳哺餵嬰兒時,記得讓自己和寶寶的姿勢放鬆,並讓寶寶面對自己的臉和胸部;其次寶寶吸吮時,嘴巴要含得夠大,下巴貼著乳房才可順利吸吮。 初期母親可能會因為嬰兒拉扯乳頭而感到疼痛與不適,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此外,母親也可能常有親餵乳頭刺痛,或餵乳姿勢不良,造成乳頭破皮等情形,建議可透過擦羊脂膏來修護敏感的乳頭。 【延伸閱讀: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nutrition/breastfeeding-vs-formula-feeding/ 幫嬰兒拍嗝預防溢、吐奶 除了哺餵奶外,拍嗝也很重要,尤其如果寶寶採瓶餵,每次餵完奶都必須要拍嗝,因為瓶餵容易吸到空氣,可能導致溢吐奶。 嬰兒拍嗝方式主要有2種: 坐姿拍嗝:父母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支撐寶寶頭頸部,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直立拍嗝:父母將寶寶的頭頸靠在肩上,一手撐住寶寶下半身,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培養嬰兒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習慣有賴於從小養成,所以父母需持續幫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例如: 床內不擺放雜物、鬆軟物件 每次睡覺都仰睡 每晚進行相同的睡眠儀式:每晚上床時間固定、有特定的哄睡方式,例如播放輕柔音樂、說故事等 需注意的是,到了第2週,寶寶可能已有能力輕輕地抬起頭,因此寶寶躺下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確保其呼吸道暢通。 注意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會讓寶寶皮膚和眼睛變成黃色,尤其是早產兒及母乳寶寶。 黃疸是因為嬰兒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良好去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初期會出現在臉上,之後是胸部與腹部,最後才是腿部;黃疸也會使嬰兒的眼白看起來黃黃的。若是皮膚黝黑的嬰兒,可以觀察其眼睛與牙齦,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症狀。若不確定,還可以輕壓寶寶的鼻子,或額頭上的皮膚,這時皮膚會顯得特別黃。 為預防黃疸,父母記得隨時注意皮膚清潔,並哺餵充足的奶水促進代謝,以及觀察呼吸、吸吮、大小便狀況,若嬰兒活動力降低,顯得沒力氣時,應盡速就醫。 父母也可使用以下小功具,藉由觀測寶寶便便,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tools/how-does-babies-poop-look-like/ 若懷疑寶寶有黃疸,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寶寶外觀和抽血進行診斷。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無需特別治療,約1~2週就會消失;針對較嚴重的黃疸,醫師可能會建議照光治療,使用特殊波長的光,幫助寶寶排出膽紅素。 【延伸閱讀: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如何觀察寶寶健康與成長狀況? 最初的幾週,大部分媽媽擔心的是寶寶的體重。寶寶有營養不良嗎?是否達到正常的標準體重?為什麼體重比其他寶寶還輕? 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上述問題。有幾個跡象可以確保親餵的嬰兒獲得足夠的養分,例如:餵食後感到胸部變空變輕,寶寶的皮膚呈現光澤、緊緻,輕按時具有彈性。若水分不足,按下寶寶皮膚時,會先皺皺的才反彈。 另一種方式是在親餵的同時,聆聽寶寶吞嚥的聲音,觀察其是否在享用香甜的奶水。此外,若是寶寶定時排出黑色或黃色的糞便,就不用太擔心。寶寶一天需要更換五到八次尿布,若達到這個次數,就能確定寶寶已獲得足夠的能量,與必需的營養。 不管是親餵母奶還是餵奶瓶,請謹記,寶寶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速度,都有所不同,有時候速度會慢一點。若寶寶總是精力充沛、玩得很開心、健康,就代表發育得很好。若對寶寶的體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醫師會提供意見,並建議你該補充哪些營養。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3/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