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若寶寶晚上願意睡覺,而且能一次睡上 5~6 小時,那你是屬於少數幸運的媽媽,因為大部分十週大的寶寶,常常會在半夜醒來,雖然寶寶半夜可能不睡覺,但這時候睡睡醒醒的間隔會相對拉長,也就是說,你能有比較長的時間小憩一會,養足體力。
寶寶可能會有 2~4 段睡眠週期,接下來白天清醒的時間,將超過十小時。而不管孩子是夜貓子或早起的小鳥,基本上童年的睡眠習慣,會保持不變。
第十週的寶寶能夠:
- 發出各種聲音,不再只是哭泣而已。(推薦閱讀: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 躺著時,能將頭抬起 45 度。
如何照顧寶寶?
多和寶寶溝通
這時候和寶寶溝通相當重要,有無數種與寶寶溝通的方法,為了協助寶寶發展,可以現在或接下來幾個月,嘗試以下做法:
- 讚美模仿行為:寶寶喜歡在模仿你時,得到讚美。
- 多問問題:寶寶雖然不見得能回應你,不過不要放在心上,問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激發寶寶的學習能力,以及觀察力。
- 多給寶寶表達機會:研究顯示,父母若常跟寶寶對話,寶寶會更快學會說話,其實也只要讓寶寶呼嚕、呢喃或傻笑就很有效果了。
- 時常描述自己在做什麼:做什麼事都要跟寶寶說,可以一邊換衣服,一邊描述過程,例如:「我現在幫你換尿布、我正在幫你扣釦子。」洗澡時,可以告訴寶寶,肥皂跟洗髮乳,能讓頭髮烏溜溜又乾乾淨淨。告訴寶寶自己正在做什麼,不僅能訓練寶寶聽懂你說話,也能幫助寶寶觀察周遭環境。
- 說話時增加語調。
- 大聲朗讀給寶寶聽。
- 說話時押韻或有帶多點節奏感。
- 跟寶寶說話時,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 隨著寶寶的成長,讓寶寶接觸更多事物,不過記得要與寶寶的能力相符。
- 注意寶寶注意力減退、不再認真聽你說話的信號,例如眼睛閉上了、眼神飄移、哭泣或坐立不安等;看到這些行為,可能代表寶寶暫時累了不想繼續聽你說話,建議可以讓寶寶休息一會兒。
寶寶的健康須知
每位醫師都有自己一套幫寶寶檢查的方法,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個人需求,進行體格檢查,以及有不同的評估方法與流程。建議可以在檢查完後,諮詢醫師下列問題:
- 讓醫師知道寶寶與家庭生活的狀況,包含吃喝拉撒睡,以及寶寶的發展狀況,若打算重返職場,也可以詢問相關照護事項。
- 若還在親餵寶寶,且打算重返職場,可以向醫師提出你的疑慮、健康,以及寶寶行為相關問題。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在滿兩個月,第十週的這段時間,應該了解以下的狀況:
1. 嬰兒胃食道逆流
寶寶在餐後溢奶或吐奶是相當正常的現象,研究顯示,估計有 50% 的寶寶天天吐奶,持續時間大部分相對短暫,並不會讓寶寶受到傷害。然而,若是寶寶一天內吐出大量的奶水,或是一天吐好幾次,那就必須懷疑是嬰兒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Reflux)一般指的是摻有胃酸的食物,從胃部逆流至食道。
胃食道逆流可能跟長時間的進食疼痛,或刺激有關,在比較嚴重的狀況下,寶寶可能會咳嗽或是體重過輕。。
- 為什麼寶寶會得到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寶寶食道的括約肌還很弱(括約肌是連接喉嚨與胃部的肌肉),大部分的新生兒,下食道括約肌還無法完全閉合,由於肌肉鬆弛,食物無法完全停留在胃部。若寶寶吞下過多空氣,或是吃太多,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 如何診斷胃食道逆流?
一般會使用 pH 值檢測試劑盒,放入寶寶的食道,檢驗逆流情形與酸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檢測寶寶胃食道逆流的方法,如 X 光或胃鏡(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後者是將裝有鏡頭的管子,放入寶寶的消化道檢查並採檢體。
- 如何治療胃食道逆流?
在多數情況下,隨著括約肌越來越發達,一歲後,自發性胃食道逆流的狀況會減少,若寶寶是喝配方奶,醫師可能會建議換成豆漿,或是較不易引起過敏的奶類。建議讓寶寶少量多餐,避免寶寶的胃部裡有太多食物。另外部分研究顯示,在母乳或配方奶中添加米糊(Rice cereal),讓牛奶更濃稠,可能有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的潛在效果,但請務必諮詢醫師再嘗試。(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其他方式包括在寶寶進食後,將他的身體維持直立狀態,讓頭部高度維持在 30 度以上,避免喝進去的奶水逆流而上;如果寶寶經常打嗝,也能排出一些空氣,進而減緩食道逆流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稀釋胃酸的藥物或制酸劑(Acid blockers),給寶寶每天服用。這些用藥通常與治療成人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十分相似,不過如果未經醫師允許,不該讓擅自讓嬰兒使用任何藥物。(更多關於嬰幼兒胃食道逆流資訊請見: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父母秒懂怎回事)
2. 寶寶開始會翻身
這時,寶寶在學習如何翻身,這個階段的嬰兒,能夠從趴姿轉換成仰臥姿(正躺),或從正躺切換成趴姿,一般來說,至少要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寶寶,才能學會翻身,因為只有在脖子及手臂肌肉夠強壯的狀態下,才能做到這個動作。
這時候除了會翻身,寶寶活動量也開始增加,代表在換尿布時,你必須騰出一隻手固定住寶寶,也要避免在沒人看著的情況下,把寶寶放在床上或是離地面過高的地方,不然很可能會不小心摔傷。
新手爸媽小提醒
你可能會注意到寶寶出現以下狀況:
1. 開始流口水不代表開始長牙
寶寶的唾液腺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作用了。你可能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時間才開始流口水,因為這時候的寶寶,傾向把東西往嘴裡塞,因此分泌的唾液量會超過吞嚥的唾液量。
不過流口水並不代表寶寶開始長牙,大部分寶寶的第一顆牙,在 4~7 個月大時才長出來。若寶寶發育速度較快,下顎會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可能會先長出 1~2 顆牙齒(寶寶出生時已有牙齒屬於少數狀況)。
許多父母會讓寶寶帶圍兜兜,來避免口水滴的到處都是,不過務必在睡前把圍兜兜拿開,避免孩子窒息。雖然寶寶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上會沾滿口水,看似容易感染到病菌,不過不必擔心,因為口水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 A,可提供寶寶免疫保護的效果。
2. 咕咕聲
一開始注意寶寶呼吸時,咕咕聲聽起來像是隨機產生的,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在與寶寶對話、吃飽、在鏡中看到自己、或是看到搖籃上的裝飾小鴨鴨時,寶寶就會發出這種咕咕聲,因為寶寶興奮時容易發出呼嚕聲。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嘗試並探索使用喉嚨、舌頭及牙齒,來發出聲音。對父母來說,咕咕叫的聲音通常是除了哭聲以外,寶寶第一個發出的聲音,不過這只是開始,因為幾星期至幾個月之後,寶寶便開始學會大笑(通常在 3~3.5 個月)、尖叫(4.5個月)和發出其他聲音。
寶寶發出子音的階段,不太一樣,有些寶寶三個月大就有辦法,有些則要等到五或六個月大;當寶寶開始試著發出子音時,會一直重複同一個,或兩個子音加母音的合音,到了第二週會換其他的合音,似乎忘記原本已經會發出來的音,不過事實上,寶寶不再發出原本的聲音,是因為他的專注力有限,一次只能好好做一件事。(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