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醫師幫幫我】兒童疫苗可混打嗎?打疫苗發燒怎麼辦?流感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懂

每年10月開始,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今年補助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兒童及醫事防疫人員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會依照當年預估的流行病毒株,引進相對應的各種廠牌疫苗供民眾接種。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副主任黃斯煒醫師,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詳細解說流感疫苗施打的注意事項;《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對流感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 符合這條件 疫苗可混打  為了守護嬰幼兒的健康,自出生後24小時起,一直到進入小學前,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疫苗接種規劃,若是正好遇到流感施期,臨床上家長常詢問,是否能同時施打兩種以上疫苗?黃斯煒醫師表示:「流感疫苗和其他疫苗可以混打,但疫苗必須是『不活化疫苗』,如果屬於『活化疫苗』,例如卡介苗、德國麻疹疫苗或日本腦炎疫苗,則必須間隔28天以上才可施打。」 不同廠牌流感疫苗可混打 6個月以上的嬰兒,或是9歲以下幼兒,在第一次施打流感疫苗時,必須施打兩劑疫苗才可產生保護力,而兩劑需間隔4週以上時間。有民眾在直播時提問,兩劑疫苗是否要施打同一廠牌疫苗,黃斯煒醫師說明:「疾管署每年會根據當年所選的疫苗進行公告,以今年(2023)的4家廠牌疫苗為例,是可以混打,家長可以放心。」這4家廠牌的疫苗都是經過疾管署認證,對預防流感重症皆有成效,民眾不必挑選廠牌。 多喝水可降低流感疫苗副作用 醫師建議,流感疫苗施打後可以多喝水,除了能幫助提升免疫力,也可減少發燒的機率。黃斯煒醫師解釋,許多發燒的幼童吃退燒藥後退燒效果不明顯,這時若施打點滴補充體內水分,補充到一定程度後,發燒狀況就會改善,「喝水後能增加流汗與排尿,能把熱量帶走,改善發燒的情形。」 施打流感疫苗後可能的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發燒、頭痛 肌肉痠痛 皮膚搔癢、蕁麻疹、紅疹 噁心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疫苗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消化問題

不要再說我挑食!5點兒童嚴重消化問題

若您的孩子無法吃完盤子裡的食物,請您不要一口咬定他們挑食。因為,若孩子對食物出現不尋常的表現,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消化系統出問題。但是要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應該找兒科醫師呢? 雖然有各種千奇百怪原因會導致兒童的消化問題,如:病毒感染、食物過敏、便盆訓練壓力等。不過,若您判斷為輕微的肚子不舒服,那麼您可以在家治療,不需要透過醫師;但是,若您發現您的小孩有下列症狀,請立刻諮詢您的兒科醫師。 1. 腹瀉 水樣稀便。 血便。 24小時內腹瀉超過5次。 腹瀉超過3天。 2. 便祕 血便。 一週排便低於3次。 便祕伴隨嘔吐、發燒、體重減輕或腹部腫脹。 3. 嘔吐 嘔吐物中含血或膽汁。 嘔吐伴隨腹瀉、發燒或嚴重腹部不適。 寶寶不到1歲,且嘔吐超過1天。 嬰幼兒嘔吐超過3天。 4. 腹部疼痛 疼痛劇烈、突然且持久。 超過14天。 只在特定區域感到疼痛。 固定時間發作。 5. 胃食道逆流 若您的孩子停止吃某些特定食物時,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通常會消失,如巧克力、薄荷或是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若孩子出現下列嚴重胃食道逆流的徵兆,請聯繫您的醫師。 體重不再增加。 呼吸問題。 吃完東西吐出綠色或黃色液體。 胃痛或胸痛。 長期咳嗽。 吞嚥困難。 較少見的兒童消化問題 嘔吐、胃痙攣、便祕、腹瀉可能是您的孩子某些健康狀況的症狀,如: 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s)或過敏:常見的病症包含乳糖不耐症、麩質過敏和組胺過敏(貝類和可可)。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長期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乳糜瀉(Celiac disease):乳糜瀉不是食物不耐症,也不是過敏,而是一種遺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攝入麩質後會造成小腸內部受損,也稱做麩質敏感性腸疾(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腸阻塞:小腸或大腸內阻塞。 大腸激躁症(IBS):一種胃腸道疾病,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係。研究發現,每10位腸躁症患者中,有8位缺乏維生素D。 胰腺炎:胰腺發炎。 尿道感染:女性比男性常見。 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和直腸發炎。 肝炎:肝臟發炎。 先天性腸道或肝臟疾病。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駝背怎麼辦?公開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有效改善駝背動作

您的小孩有駝背現象嗎?調整姿勢單靠毅力真的很難,不管是站著、坐著,或躺著,我們都需要維持正確的姿勢,將後背和脊椎的負擔降至最低,避免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而且這樣也能幫助您的整體印象加分。姿勢調整愈早開始愈好,《Hello醫師》以下將帶你了解8種正確姿勢步驟和方法,讓你有效改善小孩駝背問題! 4種身體的正確姿勢與步驟 1. 站姿 抬頭挺胸且下巴往內縮,眼睛要往前看,肩膀往後靠,縮肚並確保雙膝呈直線。站著時也別忘了深呼吸、讓肩膀放鬆,站久腳痠了可以將一隻腳放在較高的地方,像是踏在椅子或階梯上,然後再換另一隻腳。(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2. 坐姿 孩子若長期使用電腦,常會因為時間長了,而習慣性地往前傾或往後滑,但其實正確的坐姿應當是身體靠椅背,雙臂伸直放在桌上,雙膝和地面呈90°,腳平放在地上,並且不要翹腳。若手離鍵盤太遠,請把椅子拉近桌子,切勿身體往前傾,同時也要記得放鬆肩膀,建議每半小時站就起來走動,可以伸伸懶腰、活動背肌。(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3. 躺姿 躺著或睡覺時,頭部要用枕頭墊著,也要確保背部保持其既有的彎曲形狀,側躺則可將雙膝彎曲,中間夾著枕頭。 4. 抬東西時 想安全地抬起一樣物件,首先雙腳要張開,將物件貼近您的身體,且雙臂要呈彎曲,這樣才會使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會拉傷肩膀或後背。若物件在地面上,請務必彎下雙膝抬起,這才會用到腿的肌肉,而非後背肌肉;要將物件抬下來的話,同樣先確保雙膝彎曲了,再用肚子和腿的力量把物件接下。此外,要盡可能避免抬起高於您腰部的東西,以及超過您體重1/4的重量。 4種調整小孩好姿勢的方法 1. 不仰賴椅背 如果長期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久而久之,我們的後背肌肉就會習慣仰賴椅背,而忘記要用自身的力量挺直背部。因此,父母可以趁小孩還小,就訓練他坐在無椅背的凳子上,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即可,並且確保小孩的視線是往前看,而不是往下看。 2. 多蹲下來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蹲下來這個動作,能幫助他們的身體健康地伸展,而其訣竅是將膝蓋往外展開,並確保腳跟貼近地面,但它和健身的深蹲不同,所以父母請不要用錯方式。如果發現小孩蹲下來的時候,後背與臀部呈圓弧形、身體傾向膝蓋,請務必馬上糾正他,正確的蹲法應該是讓身體向外伸展、背部呈扁平。 3. 將食物送到嘴巴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不少父母忽略的,父母要訓練小孩將食物送往嘴巴,而不是將頭挨近食物吃,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正確地吃飯,後者卻會導致圓背和脊椎萎縮的風險,兩者大不同。 4. 墊枕頭使用電子產品 若您的小孩會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建議父母可以教他們在電子產品下面墊枕頭或書本、或坐在椅子上再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就是,要確保孩子的視線能平視螢幕,而非低著頭看,如此可避免低頭族現象。(同場加映: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疫苗

小孩不打疫苗可以嗎?拒絕施打兒童疫苗4大壞處,別不信邪反害己

有些父母不忍聽到小孩挨針的哭聲,或是因為宗教理念等眾多因素,對疫苗造成不信任,而選擇不讓小孩打疫苗。然而,孩子若缺乏疫苗的保護,不僅可能會遭受到新冠肺炎、腮腺炎(Mumps)、麻疹(Measles)、百日咳(Pertussis)、水痘(Chicken pox)等傳染病的威脅,還可能因此危害旁人的健康。以下讓《Hello醫師》為各位爸媽說明小孩不打疫苗可能帶來的4個壞處。 小孩不打疫苗會造成什麼問題? 1. 小孩沒接種兒童疫苗,日後醫療風險會增加 就算小孩身體看起來很健康,也不一定代表他們身上沒有感染疾病。兒童時期未接種的人,後來進醫院治療時可能會需要特別照護;也因為醫療人員較少接觸未接種的病人,會較不擅長照顧這些患者,進而增加醫療風險。 此外,兒時未接種過兒童疫苗的孕婦,較可能因感染疾病而引發妊娠併發症,如在懷孕前3個月罹患德國麻疹(Rubella),就有可能產下患有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的嬰兒,造成嬰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發展遲緩、耳聾等缺陷。(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2. 自己不接種兒童疫苗,恐害別人得病 有些生活在醫療或經濟條件不佳的地區,或患有白血病等癌症的人,因為無法施打疫苗,所以必須仰賴身邊其他人接受疫苗接種,才能免受傳染病散播的侵害。 換句話說,若明明可以施打疫苗卻不打,並成為傳染病帶原者,就算自己沒有病得很嚴重,還是會把疾病傳染給身邊不能打疫苗的人,而那些不能打疫苗的族群,便可能會因此面臨嚴重的疾病後果。因此,政府會要求所有家長定時帶小孩接種疫苗,其實有部分原因便是為了公共衛生著想。 3. 讓小孩承擔不必要的社會後果 若小孩沒有定期接種疫苗,不管是他自己生病,或是當學校等公共場所變成傳染環境時,都會需要被隔離。小孩不能去上學或參加其他活動,不但會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也會影響到小孩的社交狀況。有些學校也會因為考量到全體學生的安全,而不讓未接種疫苗的小孩入學。若是因為這種可避免的原因而錯失社交、教育機會,就太不值得了。 4. 兒童疫苗有副作用,但利多於弊 兒童疫苗跟其他藥物一樣,都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但它們的好處都明顯大於副作用所帶來的壞處,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兒童疫苗的副作用會對孩童產生很大的危險。(同場加映:時間到記得帶孩子去打!新生兒疫苗接種時程表、疫苗種類報你知) 另外,兒童疫苗會導致自閉症(Autism)也是個謬誤,研究證實兒童疫苗和自閉症沒有直接的關聯,有許多孩童在接種後得到自閉症的案例,是因為接種的年齡,和自閉症的症狀開始出現的年齡剛好差不多,2者相繼發生是巧合,而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家長可以放心讓小孩接種兒童疫苗,因為這是保護他們,和身邊所有人免受傳染病侵害的最佳途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其他健康問題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不少幼童在成長階段常喜歡挖鼻孔,有些即使已經進入國小就讀,仍改不了,甚至有吃鼻屎或將鼻屎隨意亂抹的習慣,不僅不衛生,也會讓人感到討厭;其實,挖鼻孔就是清潔鼻孔的行為,父母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若挖鼻孔的方法不當,例如手指不乾淨,便可能引起鼻孔感染,若頻率過高,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Hello醫師》告訴您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同時分享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習慣的方法。 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 無聊或好奇:就像有些人無聊時會抓臉或玩手指頭,小孩習慣挖鼻孔,可能是因為無聊或好奇。 緊張焦慮:如同吸拇指、咬指甲或玩頭髮,挖鼻孔也可能是緊張的表現,但相對而言,焦慮程度較低。 過敏:過敏常使小孩亂挖鼻孔,因為過敏所產生的黏液,跟鼻涕乾掉的硬塊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招改善愛挖鼻孔的壞習慣 1. 不指責、要教導 小孩當眾挖鼻孔,雖然會讓人覺得習慣不佳,但若一昧責怪、強迫制止或嘲笑方式,對小孩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誤認為挖鼻孔反而會吸引父母注意,或嘗試挑戰父母的容忍度;因此,建議以「以教代罵」,讓小孩了解為何不能挖鼻孔。 2. 教導實用的替代方案 有些父母會用道具來制止小孩挖鼻孔,例如拿繃帶將孩子的手指纏起來,但這樣只是在懲罰小孩,甚至會產生虐待小孩的爭議;建議教導孩子在鼻子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改用擤鼻涕方式代替挖鼻孔,或挖鼻孔時稍微迴避到旁邊角落,之後也要記得洗手。 3. 觀察並分散小孩注意力 觀察小孩喜歡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情況下挖鼻孔,如看電視或發呆等,並嘗試在他們挖鼻孔時,給他們一些東西,如玩具、書本,讓他們有事可做、分散注意力。 4. 嚴重情況請求助專家 若小孩挖鼻孔的習慣已經很嚴重,例如出現傷口,或演變成持續性的焦慮反應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其他孩童常見的焦慮反應還包含吸手指、挖鼻孔與睡眠障礙。 5. 耐心樂觀以待 當小孩漸漸長大,可能會慢慢培養其他興趣,並取代挖鼻孔的習慣;另外,小孩入學後,也可能因為不想被同學嘲笑,自然便會慢慢改掉挖鼻孔的習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自慰怎麼辦?正常行為別驚慌 父母牢記4招

不管任何年紀,只要是人都會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享受興奮感,小孩也不例外,就跟成人一樣,也會因為好奇心與舒適感而自慰。不過這種行為在童年探索期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必驚慌。 發現寶寶自慰時父母請這麼做 不要慌張 自慰是安全的,並不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其實小孩還不知道性是什麼,他們的自慰並不伴隨性慾,只是純粹喜歡舒服的感覺;然而,若自慰的頻率過高,代表小孩可能有潛在的問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焦慮、不知所措的情緒或缺乏父母關心,都可能引發小孩過度自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視而不見 為了避免小孩日後受到性侵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教導小孩如何建立身體的界線,例如私處不能被自己以外的人觸碰。有些父母會將這個議題擴展到自慰,然而隱私權的概念對3歲大的小孩來說沒有意義,他們只是在憑直覺探索身體。一旦試圖阻止小孩自慰,小孩可能會因為好奇心而更頻繁地嘗試,因此在這個階段,視而不見、設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會比極力制止來得好。 分散注意 就像其他壞習慣,如挖鼻孔、咬指甲或吸拇指,小孩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開始自慰。雖然知道小孩自慰是可接受的行為,但若自己的小孩在別人面前自慰,還是會讓人尷尬不已;建議可在此時採取幫助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給小孩玩具,讓孩子的手不會一直擺在私密部位附近。 注意自己的反應 父母對小孩自慰的反應,會深深影響小孩日後對性的感受,如果家長反應過度、對小孩生氣,會讓小孩對自慰留下陰影,讓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骯髒或不好的,並在往後的人生,對性或愉悅感產生羞恥和內疚的想法。 若真的很在意小孩自慰,問題可能來自家長本身,而不是小孩;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對性感到困惑,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小孩一起面對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可以與其他父母或醫師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從中獲得一些處理的建議。


兒童傳染病

登革熱兒童症狀「出現這狀況」要注意!恐是重症快就醫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熱帶病,蚊子則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情況都不是很嚴重,差不多一星期之後,症狀都會自行消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警訊,身為家長的您,若能對登革熱多加了解,將更能有效及時處理孩子的病情,以下介紹登革熱的症狀與照顧方法。 兒童登革熱的5種症狀 過去,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Breakbone fever),當您聽到這樣的病名時,或許腦海裡馬上浮現一些聯想的症狀。不過不管怎樣,骨頭並不會真的斷裂,只是它的疼痛程度,劇烈到感覺像骨頭斷了一樣。 當孩子感染登革熱時,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與症狀: 孩子可能會發高燒,體溫可能會高達40°C。 鼻子或牙齦可能會有輕微的流血。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頭痛感到不舒服。 眼睛、關節、肌肉或骨頭,會感到疼痛。 身體多處地方出現疹子。 一般而言,幼童與年紀較小的兒童第一次感染登革熱時,症狀會比較輕微。若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年紀稍大的兒童與成人,症狀可能會趨向中等到嚴重的程度。   兒童感染登革熱診斷方法 看診時,醫師會問一些與症狀有關的問題,如孩子最近去過哪裡? 是否感染登革熱可以透過快篩或由醫院抽血送驗確認,不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從外觀診斷即可判斷孩子是否患登革熱,但經由抽血檢驗體內是否有登革熱病毒,仍是比較慎重的做法。 由於登革熱病毒會影響血小板,為了確認體內受登革熱病毒侵擾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建議孩子進行完整的血球計數(Blood count)檢查。如果您懷疑孩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因為登革熱造成的,請立即聯絡醫師。 兒童登革熱治療4種方法 一般而言,登革熱會自行消退,目前也沒有可以快速治療登革熱的特定藥物。如果孩子的登革熱病情較嚴重,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醫師會謹慎追蹤孩子的血壓、血球情況,固定的時間間隔一到,也會進行抽血檢查。治療兒童感染登革熱的重點是,避免孩子缺少水分,另外也要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下列各項是兒童感染登革熱時,做好照護的4個小撇步: 提供孩子營養豐富的餐點,富含各類健康食物,以及能強化孩子免疫系統的完整飲食。由於蛋、魚、乳製品含有豐富蛋白質,請多添加這些食物在孩子的膳食裡,以加快他們痊癒的速度。請記得提醒孩子,隨時補充大量溫開水。 確保孩子不要因為功課或玩耍過度消耗體力,他們需要多休息,而且是充分的休息。 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Paracetamol)給孩子服用,讓發燒降下來。不過傳統將濕毛巾放在額頭上降溫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 為了避免脫水,您可以讓孩子服用電解質(Electrolyte)液/口服脫水補充液(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 兒童登革熱多久會好? 兒童登革熱症狀通常大多在3~5天內即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而且發燒退了1、2天之後,狀況突然變壞又出現症狀,就可能感染了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這是登革熱重症的狀況,需立刻送急診就醫。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