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醫師幫幫我】兒童疫苗可混打嗎?打疫苗發燒怎麼辦?流感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懂

每年10月開始,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今年補助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兒童及醫事防疫人員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會依照當年預估的流行病毒株,引進相對應的各種廠牌疫苗供民眾接種。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副主任黃斯煒醫師,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詳細解說流感疫苗施打的注意事項;《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對流感疫苗有更全面的了解。 符合這條件 疫苗可混打  為了守護嬰幼兒的健康,自出生後24小時起,一直到進入小學前,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疫苗接種規劃,若是正好遇到流感施期,臨床上家長常詢問,是否能同時施打兩種以上疫苗?黃斯煒醫師表示:「流感疫苗和其他疫苗可以混打,但疫苗必須是『不活化疫苗』,如果屬於『活化疫苗』,例如卡介苗、德國麻疹疫苗或日本腦炎疫苗,則必須間隔28天以上才可施打。」 不同廠牌流感疫苗可混打 6個月以上的嬰兒,或是9歲以下幼兒,在第一次施打流感疫苗時,必須施打兩劑疫苗才可產生保護力,而兩劑需間隔4週以上時間。有民眾在直播時提問,兩劑疫苗是否要施打同一廠牌疫苗,黃斯煒醫師說明:「疾管署每年會根據當年所選的疫苗進行公告,以今年(2023)的4家廠牌疫苗為例,是可以混打,家長可以放心。」這4家廠牌的疫苗都是經過疾管署認證,對預防流感重症皆有成效,民眾不必挑選廠牌。 多喝水可降低流感疫苗副作用 醫師建議,流感疫苗施打後可以多喝水,除了能幫助提升免疫力,也可減少發燒的機率。黃斯煒醫師解釋,許多發燒的幼童吃退燒藥後退燒效果不明顯,這時若施打點滴補充體內水分,補充到一定程度後,發燒狀況就會改善,「喝水後能增加流汗與排尿,能把熱量帶走,改善發燒的情形。」 施打流感疫苗後可能的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發燒、頭痛 肌肉痠痛 皮膚搔癢、蕁麻疹、紅疹 噁心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疫苗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其他健康問題

原來嗜甜是天性~小心孩子被洗腦

人對於味道的偏好,事實上發展得非常早,甚至早於出生之前,而這些偏好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後,跟著改變。甜味和鹹味是人天生就愛的,科學家發現,草食性動物偏好甜食及飲水,是因為甘味食物富含高熱量的糖分,且似乎無毒,而大部分含有苦味的東西,都是有毒的。 因此,為了避免誤食毒物,草食性動物逐漸演化出對甜味的感官偏好,而植物為了生存, 也機制性地演變出苦味。幸運的是,人類對於食物的偏好,也會持續地隨著時間與環境需求,而做出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即使人類天生嗜吃甜食,但因為經驗法則也逐漸學會「吃苦」了。 食品餐飲業者砸錢行銷 雖然我們不清楚,食品餐飲業者究竟利用了多少上述的知識來獲益,但他們的確透過廣告行銷策略,灌輸孩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大人來說,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也一樣被包裝成時尚的飲食偏好。 愈健康的食物,在廣告欄位佔的篇幅愈少(想想您看過多少綠花椰菜和胡蘿蔔的廣告);相反地,垃圾食物的廣告鋪天蓋地,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潛移默化中,也跟著養成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那些高糖、高油脂、高鈉,完全不適合兒童能量攝取來源的食品廣告,每天的行銷預算高達500萬美元。研究顯示,這些充滿說服力的廣告,正引誘著年幼兒童,使他們渴望吞下這些垃圾食物,而對於不健康飲食的偏好,正是導致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的主因。 散播不良飲食偏好的廣告,已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毫無法規來管制這些行銷手法,法規的管制缺失,促使這些食品業者不斷對兒童洗腦行銷,導致孩子們養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為人父母必知這些 學習並了解食品的行銷手法,以及他們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媒體的廣告,以減少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些時候,孩子們是在學校受到廣告汙染,這時,請您在學校的家長會上發聲,告訴學校教職員們,這些不良食品如何傷害孩子的健康,並請校方提供孩子更健康的選擇,必要時也邀請其他家長一起加入,孩子應該在充滿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長大,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小都不嫌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營養不良

小心兒童營養不良!原因徵兆與治療

提到兒童營養不良(Malnutrition),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營養不足,也就是沒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讓身體正常發育。事實上,營養不良包含了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指的是攝入卡路里超過身體所需。不過,本文只著重於營養不足的情形。 營養不良的原因 不好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的選擇,是營養不良的罪魁禍首。孩子沒有吃進足夠的食物、所攝取的食物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或是某些疾病引發吞嚥困難等,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心理因素,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小孩,經常伴隨不良的飲食習慣,因而導致營養不良。在發展中的國家,營養不良則可能是糧食短缺,或糧價過高造成的結果。 營養不良的徵兆 下列是營養不良可能出現的症狀: 脂肪減少、肌肉減少、反覆畏寒 呼吸問題(呼吸困難) 憂鬱 感到疲倦或筋疲力盡 坐立不安、暴躁易怒 傷口癒合時間延長 感染及生病恢復時間延長 低血壓的風險提高 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提高 白血球減少導致免疫系統較弱 兒童若嚴重營養不良,會出現下列情形: 皮膚變薄、乾燥、缺乏彈性 頭髮乾燥或掉髮 臉頰與雙眼凹陷 心臟、肝臟及呼吸衰竭 嚴重的營養不良,會使兒童行為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精神層面,若8~12週沒進食(完全沒有攝取任何卡路里),將導致死亡。即便接受治療,營養不良仍然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精神與消化系統終其一生都會受損。 如何治療營養不良? 治療模式取決於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病情愈嚴重,所需的時間就愈長。倘若有其他潛在的疾病,應該先處理好疾病的問題。所有的照護與治療,都應考慮小孩的需求與喜好。治療計畫通常包含特定飲食菜單,與營養補充品,目的是確保孩子的飲食均衡與健康。除此之外,還會密切注意小孩的飲食情形,確保獲得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您替孩子準備的食物應包含5大類,均衡的飲食與足夠的營養,才能避免營養不良。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皮膚疾病

寶寶玫瑰疹:好發於6個月至2歲大 症狀、治療方式及預防一次看

寶寶出現的皮膚病,通常是由食物過敏、化學物質刺激,或是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而玫瑰疹(Roseola)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科疾病,皮膚會長出許多玫瑰色的疹子。若家中的寶寶疑似有玫瑰疹,該如何判斷和照顧呢?請見以下介紹: 什麼是玫瑰疹? 玫瑰疹是一種由病毒傳染的疾病,最常發生在6個月~2歲的寶寶身上,主要特徵為幾天高燒後,身體開始長疹子。玫瑰疹通常由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HHV-6)和第7型(HHV-7)所引起,這兩種皆屬於單純疱疹病毒(HSV),但它們並不會造成感冒皰瘡(Cold sores,也稱唇皰疹)和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 玫瑰疹的症狀 大多數患有玫瑰疹的兒童,也會罹患輕度的上呼吸道疾病,且持續高燒約一週(通常高於39.5°C)。在此期間,寶寶們的胃口和脾氣都會較差,頸部可能也有淋巴結腫大;發燒結束後,包含頸部、臉部、手臂和腿部等,會開始出現扁平或凸起的粉紅色皮疹。 玫瑰疹會傳染嗎? 玫瑰疹會傳染,特別是在高燒階段具有傳染力,但身體長疹子後,反而沒有傳染力;若吸入玫瑰疹病童打噴嚏或咳嗽等飛沫,或觸摸到沾有他們口沫的物品表面後,再觸碰自己的眼口鼻時,就可能受到感染。 發病期多長? 玫瑰疹的潛伏期,大約是5~15天左右,發燒開始會維持3~7天;接著長疹子,從數小時到數天都有可能。 如何治療玫瑰疹? 玫瑰疹並不需要繁複的療程,多數治療目的是退燒;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並非細菌,所以無法以抗生素治療;不建議幫寶寶洗冷水澡降溫,也請別用酒精擦身體。 如何預防玫瑰疹? 請家長多注意寶寶的衛生清潔,勤洗手,並在天氣變化大時,少帶寶寶去擁擠的公開場所,平常需注意寶寶的飲食營養均衡。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大約有10%~15%患有玫瑰疹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高燒而引發熱痙攣(由高燒引起的抽搐),症狀包括神智不清,手臂、腿或臉部抽搐2~3分鐘,或尿失禁等。 何時該看醫師? 如果您發現寶寶昏昏欲睡,或不喝奶和喝水,請盡快求診檢查。若寶寶疑似癲癇發作,也請務必盡速就醫。


皮膚疾病

兒童乾癬:難治且常被誤當尿布疹

乾癬(Psoriasis)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會影響皮膚細胞的生命週期。乾癬會使皮膚細胞在皮膚表層快速生成,多餘的皮膚細胞會產生厚厚的銀色麟屑,患處會乾癢、有紅斑,甚至有時會疼痛。(推薦閱讀: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兒童乾癬症狀 乾癬有多種類型,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症狀。以下列出兒童乾癬的主要症狀: 皮膚有凸起的紅色斑塊,上面覆蓋著銀白色麟屑(常被誤診為嬰兒尿布疹)。 皮膚乾裂,有時會流血。(推薦閱讀: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患處搔癢、疼痛,或是有灼熱感。 指甲增厚、有凹痕。 兒童乾癬患者的飲食 治療兒童的乾癬症狀,比治療成人還難,因為兒童的身體系統更加脆弱,許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乾癬治療方式,並未用於兒童,在病情輕微的案例中,局部治療通常有效。 為了照顧兒童身體和保養肌膚,飲食中應多攝取魚油、益生菌、維生素D和其他營養素。 兒童乾癬患者的局部治療 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進行局部治療,都有好的療效。然而,請避免使用高濃度皮質類固醇,因為可能會導致潛在的副作用。合成類固醇(Synthetic corticosteroids)也不建議成人和兒童使用,因為可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使用焦油進行局部治療,則是安全的。但是,濃度超過5%的焦油,可能會使人體暴露在癌症高風險之下。(推薦閱讀: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乾癬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Phototherapeutic)對某些患者來說,安全有效,可單獨進行,亦可合併其他療法,也可治療不同類型的兒童乾癬。這些類型包含難治性斑塊型、水滴狀、膿皰症,以及掌蹠膿皰症乾癬。但是,光照治療並不適合治療膿皰症,和紅皮型乾癬。(推薦閱讀:乾癬如何治療:局部與全身性治療) 紫外線B(UVB)和長波紫外線光化治療(PUVA)輻射,也是有效的療法。但請注意,這些療法都必須有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並且最好在兒童乾癬專業的皮膚科醫師監督下進行,因為如果進行方式不洽當,可能會造成許多副作用。紫外線可能導致遺傳物質損傷、膠原蛋白破壞,皮膚中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破壞以及影響自由基的生成。


皮膚疾病

水痘、濕疹、手足口病-常見 5 種兒童皮膚問題

兒童的皮膚比大人薄也較敏感,家長常常會發現小孩的皮膚長出一些皮疹或小腫包,這時候該怎麼辦?一般來說,這些皮膚症狀都能治療或自然痊癒的,家長不必過於憂心,以下介紹兒童常見的五種皮膚病: 1. 水痘 水痘(Chicken pox)傳染性很強,是很普遍的皮膚傳染病,一般會從臉部、耳朵和胸部開始長紅點,接著漸漸變成水泡,最後表層會變硬和結痂。水痘可藉由接種疫苗來預防,若以前曾長過水痘,通常會有免疫力,較不易再感染。而罹患水痘的小孩若免疫力佳,通常可以在短短幾週內痊癒,可使用皮膚科非處方用藥,但建議大家在購買前,請先諮詢專業藥師。 (同場加映: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2. 濕疹 濕疹(Eczema)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皮膚會乾紅和發癢,其中最常見的濕疹類型是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通常並不會隨著小孩長大而消失。雖然目前還未確定罹患濕疹的原因,但有研究指出,可能和家族遺傳的過敏史有關。 (同場加映: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3.皮膚癬 皮膚癬(Dermatophytosis)是由人身上的毛髮、死皮或指甲中的真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小孩皮膚長癬時,會有環狀的紅色斑塊,且該區塊的皮膚,可能會變得出現鱗屑、發癢、發炎和疼痛。會長癬的原因,多半是與感染到癬的人或動物有皮膚上的接觸,或共用毛巾而遭傳染。癬最常出現在手臂、腿部,或是身體其他部位,而這通常可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若長在頭上,可能會導致掉髮,並需要用特別的洗髮精。 (同場加映:兒童乾癬:難治且常被誤當尿布疹) 4. 接觸性皮膚炎 若家中小孩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時,可能會引起刺激和過敏,並出現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如肥皂、乳液、香水、金屬、乳膠、化妝品與藥品等。症狀會因人而異,通常皮膚會疼痛、紅腫、發癢、出血等。若發現孩子有接觸性皮膚炎時,最好尋求醫師檢查治療,可適時用乾淨濕布清洗孩子的皮膚,以緩解症狀,並配合使用醫師處方藥。 (同場加映: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5. 手足口病(腸病毒感染) 這是一種兒童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主要對象為五歲以下幼童,由科沙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感染,除了在口腔、手掌和腳底會出現潰瘍,臀部和腿部也可能會長疹子(小水泡),也因為手、足、口、臀四個部位,故稱「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因為疹子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稱四不像;而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 如果兒童暴露在病原者咳嗽、打噴嚏的空氣中,或接觸水泡中的液體等,都可能會遭病毒傳染。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若發現家中小孩遭感染,請先讓孩子在家休養,直到復原再去上學,通常若抵抗力佳,症狀可在10天後消失。居家療法有非處方藥可以選擇,但請先諮詢專業藥師,並記得多喝水。 三軍總醫院建議,一般家長照顧應注意是否有口腔疼痛導致厭食情形,如果有,建議可以多喝水、吃流質食物補充營養,並觀察症狀變化;若有高燒、哭鬧不安、嘔吐、呼吸急促、意識糢糊、抽筋、冒冷汗等現象,請前往醫院儘速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少見的腦膜炎、腦炎或心肌炎等。 (同場加映: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