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童健康」內容包括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兒童常見疾病、生長發育等話題。此外,兒童心智與情緒的發展也很重要,Hello 醫師與家長一同關心。

基礎知識

兒童健康

「發燒會燒壞腦袋?」VS. 「發燒是好事兒」──一個用「傳教士」精神努力傳遞的觀念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次要介紹的故事,是我一個很尊敬的老師和大前輩 - 何文佑主任(編按:現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何主任是新生兒科的大前輩,照顧了無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也在兒科領域奉獻了50年以上,直至近年仍是持續看診、照顧病人。一直到近1-2年身體狀況欠佳,才慢慢轉向教學。在小弟的訓練期間,有幸受到何主任的教學,真的是倍感光榮😄😄😄 醫療進步快速,在何主任行醫的50幾年間,許多醫療概念都持續進步中。不過,「發燒是好事兒」這件事情,倒是近十幾年來沒改變的一件事兒。因此何文佑主任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診間面對病人,就會向病人闡述「發燒是好事兒」的故事。在醫院晨會教學時,也是不厭其煩地跟住院醫師、學生們教導「發燒是好事兒」的概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我眼中就像個認真的「傳教士」一般,令人敬佩。 媽媽對孩子發燒的擔憂|門診真實對話 這日,一個媽媽帶著2歲3個月的女兒來到我診間,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昨晚發燒了…… 我:「您好,小孩今天怎麼不舒服呢?」 媽:「她昨天發燒了!燒到38.5度,怎麼辦?」 我做了基本的身體檢查,發現孩子喉嚨發炎,並且合併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看起來就是感冒了。 我:「他應該是感冒囉,這個病毒感染居多,一般會發燒3天到5天的時間。如果小孩活力食慾都還不錯,就沒關係,可以再觀察。」 媽:「發燒沒關係嗎!?不會燒壞腦袋嗎?!」 這時我就想到了何主任「傳教士」的身影,開始向媽媽說: 我:「媽媽先別擔心。發燒其實是好事兒。人體受到病菌侵襲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報,需要通知身體的免疫系統去作戰,這個警報就是『發燒』。所以發燒就像警報一樣,要通知身體裡的軍隊去對抗病菌。所以發燒是好事喔,不用擔心。」 媽:「所以小孩發燒,都不用管他?」 我:「觀察很重要!如果孩子發燒時跟平常一樣,活力好、食慾好,會跑會跳會玩耍,那其實不用特別在意發燒,因為這時小孩的免疫系統在發燒時活性更強。但如果小孩發燒時活力不好、不吃東西不喝水,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營養來對抗病菌,這時就會建議使用退燒藥,讓小孩舒服一點……」 媽:「可我媽說,小孩不趕快退燒,腦袋會燒壞耶!」 我:「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應該說……」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造成小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包含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嚨發炎、中耳炎)、腸胃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等。人體在發燒的時候,免疫系統的效率會提升,進而產生更好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的病菌。因此,發燒不是壞事,發燒就像是人體的警報器,用來告訴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開始打仗、抵抗外來的病菌。 孩子為什麼會被感染呢? 孩子的感染大多是因為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大多會伴隨有發燒和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或咳嗽。某些特定的病毒則會引發其他症況,如喉嚨痛、嘴巴有破洞、上吐下瀉等等。 這些病毒就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家裡的桌子上、來家中拜訪的親戚身上、幼稚園的玩具或書上。由於這些病毒到處都有,很難完全避免孩子接觸到這些環境。因此有時發生感冒、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發燒是好的反應,為什麼要退燒? 發燒對於人體是好的反應,可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病菌。但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則需要考慮到孩子對發燒的反應。 很多孩子發燒時會伴隨嚴重的倦怠感,變得不吃東西、不喝水。這種不吃、不喝的狀況維持太久,就會造成小孩子有脫水的情況,進而變得更沒有食慾,更惡化小孩脫水的狀態。 因此,讓孩子退燒後往往能讓他們的食慾活力變比較好,至少能稍微吃一些食物和多喝點水,避免他們進入脫水的惡性循環迴圈。 反過來說,雖然孩子正在發燒,但卻不影響的他的精神、食慾,孩子仍是繞著桌子跑呀跳啊玩啊,這時候其實不必太過焦慮,不需要太積極的退燒。 【延伸閱讀: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但阿嬤說小孩發燒太久,腦袋會燒壞耶? 這個是對於發燒很常見的誤解。以前老一輩的人常常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發燒送醫院,後來出院之後孩子就腦袋就有些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是,造成這些孩子發燒的原因其實是腦膜炎 或是腦炎。 以前醫療不如現在便利,有時會孩子會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的神經學傷害。有賴於現在衛生觀念進步加上兒科醫師普及率高,現在這樣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神經學後遺症的孩子已經相對罕見。 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會很直接地把孩子「發燒去醫院、腦袋不好回家」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就造成了「發燒會燒壞腦袋」這個迷思了。 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發燒本身不會造成腦袋燒壞的狀況,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腦膜炎而發燒,要儘早治療以避免後續神經後遺症發生。 【延伸閱讀: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物理退燒VS吃藥退燒? 發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腦部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要人體體溫升高到特定的溫度,以加強免疫效率而產生的反應。使用退燒藥的效果,則是將調節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往下調整,進而達到退燒的效果。 如果沒有使用退燒藥,而只使用物理退燒(像是退熱貼、冰枕、吹電風扇等),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產熱讓體溫能上升,進而抵銷掉物理推燒的效果,更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舒服。 因此,當使用退燒藥退燒再加上物理降溫的方式,可以讓退燒效果更顯著。但如果只單純物理降溫而不使用藥物退燒,除了事倍功半之外,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感。 結語 我:「……大概是這樣。」 媽:「好,醫師我了解。觀察孩子狀況比較重要!」 我:「沒錯。孩子發燒時可以先觀察症狀。如果無法判斷,給醫師檢查及評估會更加放心。」 在花了一段時間和家長衛教之後,媽媽對於小孩發燒有比較了解,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更加踏實。 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何像何主任這樣用心「傳教」了40-50年,但對於「發燒」的正確觀念,卻還無法完全普及到家長與每個家庭中?。 在門診中,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家屬說明小孩發燒的處理,甚至在講了很多之後,有些家長仍然覺得「醫師你下次不用講這麼多,直接給我退燒藥吧。」 不過每次想到何主任的身影,我就會覺得這其實就真的跟「傳教」是一樣的:就是一不厭其煩、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才能讓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兒童健康類別

看更多 兒童健康 相關文章

兒童傳染病

登革熱兒童症狀「出現這狀況」要注意!恐是重症快就醫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熱帶病,蚊子則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情況都不是很嚴重,差不多一星期之後,症狀都會自行消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警訊,身為家長的您,若能對登革熱多加了解,將更能有效及時處理孩子的病情,以下介紹登革熱的症狀與照顧方法。 兒童登革熱的5種症狀 過去,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Breakbone fever),當您聽到這樣的病名時,或許腦海裡馬上浮現一些聯想的症狀。不過不管怎樣,骨頭並不會真的斷裂,只是它的疼痛程度,劇烈到感覺像骨頭斷了一樣。 當孩子感染登革熱時,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與症狀: 孩子可能會發高燒,體溫可能會高達40°C。 鼻子或牙齦可能會有輕微的流血。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頭痛感到不舒服。 眼睛、關節、肌肉或骨頭,會感到疼痛。 身體多處地方出現疹子。 一般而言,幼童與年紀較小的兒童第一次感染登革熱時,症狀會比較輕微。若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年紀稍大的兒童與成人,症狀可能會趨向中等到嚴重的程度。   兒童感染登革熱診斷方法 看診時,醫師會問一些與症狀有關的問題,如孩子最近去過哪裡? 是否感染登革熱可以透過快篩或由醫院抽血送驗確認,不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從外觀診斷即可判斷孩子是否患登革熱,但經由抽血檢驗體內是否有登革熱病毒,仍是比較慎重的做法。 由於登革熱病毒會影響血小板,為了確認體內受登革熱病毒侵擾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建議孩子進行完整的血球計數(Blood count)檢查。如果您懷疑孩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因為登革熱造成的,請立即聯絡醫師。 兒童登革熱治療4種方法 一般而言,登革熱會自行消退,目前也沒有可以快速治療登革熱的特定藥物。如果孩子的登革熱病情較嚴重,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醫師會謹慎追蹤孩子的血壓、血球情況,固定的時間間隔一到,也會進行抽血檢查。治療兒童感染登革熱的重點是,避免孩子缺少水分,另外也要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下列各項是兒童感染登革熱時,做好照護的4個小撇步: 提供孩子營養豐富的餐點,富含各類健康食物,以及能強化孩子免疫系統的完整飲食。由於蛋、魚、乳製品含有豐富蛋白質,請多添加這些食物在孩子的膳食裡,以加快他們痊癒的速度。請記得提醒孩子,隨時補充大量溫開水。 確保孩子不要因為功課或玩耍過度消耗體力,他們需要多休息,而且是充分的休息。 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Paracetamol)給孩子服用,讓發燒降下來。不過傳統將濕毛巾放在額頭上降溫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 為了避免脫水,您可以讓孩子服用電解質(Electrolyte)液/口服脫水補充液(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 兒童登革熱多久會好? 兒童登革熱症狀通常大多在3~5天內即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而且發燒退了1、2天之後,狀況突然變壞又出現症狀,就可能感染了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這是登革熱重症的狀況,需立刻送急診就醫。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其他健康問題

原來嗜甜是天性~小心孩子被洗腦

人對於味道的偏好,事實上發展得非常早,甚至早於出生之前,而這些偏好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後,跟著改變。甜味和鹹味是人天生就愛的,科學家發現,草食性動物偏好甜食及飲水,是因為甘味食物富含高熱量的糖分,且似乎無毒,而大部分含有苦味的東西,都是有毒的。 因此,為了避免誤食毒物,草食性動物逐漸演化出對甜味的感官偏好,而植物為了生存, 也機制性地演變出苦味。幸運的是,人類對於食物的偏好,也會持續地隨著時間與環境需求,而做出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即使人類天生嗜吃甜食,但因為經驗法則也逐漸學會「吃苦」了。 食品餐飲業者砸錢行銷 雖然我們不清楚,食品餐飲業者究竟利用了多少上述的知識來獲益,但他們的確透過廣告行銷策略,灌輸孩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大人來說,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也一樣被包裝成時尚的飲食偏好。 愈健康的食物,在廣告欄位佔的篇幅愈少(想想您看過多少綠花椰菜和胡蘿蔔的廣告);相反地,垃圾食物的廣告鋪天蓋地,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潛移默化中,也跟著養成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那些高糖、高油脂、高鈉,完全不適合兒童能量攝取來源的食品廣告,每天的行銷預算高達500萬美元。研究顯示,這些充滿說服力的廣告,正引誘著年幼兒童,使他們渴望吞下這些垃圾食物,而對於不健康飲食的偏好,正是導致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的主因。 散播不良飲食偏好的廣告,已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毫無法規來管制這些行銷手法,法規的管制缺失,促使這些食品業者不斷對兒童洗腦行銷,導致孩子們養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為人父母必知這些 學習並了解食品的行銷手法,以及他們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媒體的廣告,以減少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些時候,孩子們是在學校受到廣告汙染,這時,請您在學校的家長會上發聲,告訴學校教職員們,這些不良食品如何傷害孩子的健康,並請校方提供孩子更健康的選擇,必要時也邀請其他家長一起加入,孩子應該在充滿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長大,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小都不嫌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營養不良

小心兒童營養不良!原因徵兆與治療

提到兒童營養不良(Malnutrition),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營養不足,也就是沒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讓身體正常發育。事實上,營養不良包含了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指的是攝入卡路里超過身體所需。不過,本文只著重於營養不足的情形。 營養不良的原因 不好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的選擇,是營養不良的罪魁禍首。孩子沒有吃進足夠的食物、所攝取的食物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或是某些疾病引發吞嚥困難等,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心理因素,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小孩,經常伴隨不良的飲食習慣,因而導致營養不良。在發展中的國家,營養不良則可能是糧食短缺,或糧價過高造成的結果。 營養不良的徵兆 下列是營養不良可能出現的症狀: 脂肪減少、肌肉減少、反覆畏寒 呼吸問題(呼吸困難) 憂鬱 感到疲倦或筋疲力盡 坐立不安、暴躁易怒 傷口癒合時間延長 感染及生病恢復時間延長 低血壓的風險提高 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提高 白血球減少導致免疫系統較弱 兒童若嚴重營養不良,會出現下列情形: 皮膚變薄、乾燥、缺乏彈性 頭髮乾燥或掉髮 臉頰與雙眼凹陷 心臟、肝臟及呼吸衰竭 嚴重的營養不良,會使兒童行為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精神層面,若8~12週沒進食(完全沒有攝取任何卡路里),將導致死亡。即便接受治療,營養不良仍然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精神與消化系統終其一生都會受損。 如何治療營養不良? 治療模式取決於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病情愈嚴重,所需的時間就愈長。倘若有其他潛在的疾病,應該先處理好疾病的問題。所有的照護與治療,都應考慮小孩的需求與喜好。治療計畫通常包含特定飲食菜單,與營養補充品,目的是確保孩子的飲食均衡與健康。除此之外,還會密切注意小孩的飲食情形,確保獲得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您替孩子準備的食物應包含5大類,均衡的飲食與足夠的營養,才能避免營養不良。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