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一轉眼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或許你的寶寶也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夏天,各位新手爸媽注意了!嬰幼兒時期,小孩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維持恆定體溫(攝氏 37 度左右),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本文為你介紹這些和「熱」直接相關的症狀,以及該如何照顧好孩子們。 嬰幼兒夏季熱 一般而言,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夏季熱(Summer Fever),而且夏季熱有家族性傾向,假如爸媽以前有同樣的情形,新生兒就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夏季熱,多數有夏季熱的寶寶每年會反覆發熱,直至三歲以後才逐漸正常。 在台灣,夏季熱發生的時間多在四月到十月,且以輕微發熱最為常見,一般不會超過攝氏 40℃ 以上,而且發熱的型式很獨特,寶寶會在清晨以後體溫開始上升,到了下午體溫就逐漸下降,如此週而復始。一般來說,室溫或外界氣溫超過攝氏 28℃ 以上,寶寶才會有夏季熱的現象;室溫如能控制在攝氏 25℃ 以下,寶寶的體溫就能降低。如果將寶寶安置在涼爽的地方,體溫能回到正常,就能更確定是夏季熱了;但若已控制室溫三、四天,寶寶的體溫還是沒有下降,就應該住院檢查。 嬰幼兒脫水 大人和嬰幼兒都有可能有脫水的現象,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多補充水分,但小寶寶要預防脫水的方式會不太一樣,不同年齡的處理方式如下: 0 到 6 個月:如果是親餵母乳的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前,還不需要另外喝水;但當天氣變熱,寶寶一天的哺乳次數可能會需要增加;若是用奶瓶餵奶,可以用奶瓶裝一點點煮過放涼的水給寶寶喝。 6 個月後: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定要記得放一杯水在旁邊;不過,寶寶第一年通常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和水分來源。在天氣炎熱的狀況下,可以適度在用餐時間之外,讓寶寶喝點水、補充水分。 12 個月後:水、母乳或牛奶依然是寶寶的主要水分來源。但是夏天天氣一熱,可以給寶寶含著稀釋過的果汁冰棒,但請在吃完飯後給寶寶吃,也不要讓寶寶含太久,不然寶寶會蛀牙。請勿提供未稀釋的果汁給五歲以下的幼童。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曬傷 小孩長時間在太陽底下玩耍,或是在溪邊海邊玩水,都很容易曬傷,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如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撐陽傘、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至於防曬乳的部分,不建議未滿六個月的寶寶使用;若要擦防曬產品,記得要在曝曬日光前 15 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減少防曬成份,應該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 (同場加映: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紅腫、輕微頭痛、發燒或出現水泡等;不過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四小時才開始出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曬傷,可能會因為皮膚表面受損,提高脫水的風險,也有機會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如果曬傷了,可以在曬傷的地方塗抹蘆薈或沖冷水澡。 (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熱傷害 嬰幼童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還沒發展成熟,加上嬰幼兒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爸媽提供水分,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中暑(Heat stroke)。 熱痙攣: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而流太多汗,或是在休息時補充太多開水而非電解質,可能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偏低,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身體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並造成肌肉疼痛,可以持續一到三分鐘。 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卻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 40°C。 熱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而嬰幼兒多屬於傳統性中暑,指的是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而過熱中暑。 想避免小孩經歷熱傷害,記得讓他們多喝水,特別是大量活動之後,也可以沖沖冷水澡、穿著亮色寬鬆衣服,或是灑水在皮膚上。另外,早上 11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盡量避免曬太陽。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正視童年霸凌!精神疾病加害者也難逃

童年遭遇霸凌,不論是身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都會嚴重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很不幸的是,許多大人總認為那只是兒戲,覺得霸凌無關緊要,因此經常漠視霸凌事件。然而,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恰恰相反。童年的霸凌事件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造成永久性影響,更明確的說,在兒童長大為成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有精神疾病的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竟是精神疾病的原因 為了研究霸凌是否會造成精神病(Psychosis),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共同合作,針對4,700個參與者進行研究,研究期間涵蓋從他們出生到滿18歲。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與沒有受過霸凌的人相比較,童年時有被同儕加害(Peer victimization)的人,長大後會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明顯提高許多。 研究結果詳細指出,受霸凌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提高2倍;但更驚呀的是,霸凌他人的兒童在成為青少年後,有精神疾病的風險,竟大幅攀升5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經歷慢性、長期,甚至極端霸凌等情況的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是嚴重。 小孩間的霸凌事件比你想得多 另一份刊載於英國精神病學檔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也佐證,霸凌與心理健康兩者有相關性的結論。這是由心理學教授迪特渥克(Dieter Wolke)主持,針對至少6,400位兒童,從出生到13歲之間的心路歷程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兒童,每年都會與研究人員見面,進行檢測;兒童的家長,也會完成關於孩子行為模式、心理發展的問卷調查。當兒童滿13歲時,研究人員會對孩子進行最後面談、檢測,以確認是否曾經被霸凌,或是霸凌過別人,以及在滿13歲之前的6個月裡,是否有任何精神疾病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與他們曾經歷過的創傷性記憶,包括霸凌,有顯著關聯。介於8~10歲的兒童,有47%說他們曾經是霸凌受害者,男孩大多是蓄意、公開霸凌(身體、語言騷擾)的受害者,而女孩則大多是關係霸凌(由於負面謠言而受到排斥、忽視)的受害者。13歲的兒童當中,有5%的人被診斷患有輕度到中度的精神病,而有超過11%的人,顯示有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 童年的霸凌事件衍生精神疾病 在童年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雙方都蒙受身心煎熬,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可能有以下幾種: 幻覺(Hallucinations):會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東西。 妄想(Delusion)或極度猜忌:認為他們自己被監視,或自己是被暗殺的對象。 思考模式會中斷:精神病患者,會在說話說到一半時中斷句子,或無意識、不自知的,將目前談話主題,轉換成另一個主題。 憂鬱、焦慮,與社會疏遠:這是幻覺、妄想造成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情況。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體溫過低?這2招讓家長沒煩惱

雖然體溫過低可能沒有像發燒那麼常聽到,但其實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很嚴重的問題;尤其是當孩子患有神經症狀或自律神經系統障礙,更是容易有體溫過低的狀況。因此要怎麼防止孩子發生體溫過低的危險,本文將為各位父母詳細介紹,一起呵護我們的心肝寶貝。 正常的體溫是多少 該如何測量 正常的體溫大約是攝氏37度,但會依據整天的活動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體溫略高或略低都還算正常。而腋溫通會比口腔溫度低,因此若是想要得到最精確的結果,建議家長可以透過肛溫來取得較正確的體溫。 體溫過低會有危險嗎 如同上述所說,體溫若是略低於正常體溫,那麽情況並不是太危險,因為這樣的情況不會導致器官衰竭。家長應該要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低體溫才是重點,畢竟有些小朋友天生體溫就比同儕低。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體溫突然地下降則是身體的警訊,可能有嚴重的健康狀況如敗血症(Sepsis)或嚴重感染所導致。 體溫驟降快找醫師協助 如果小朋友的體溫掉到攝氏35度以下,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體溫快速下降可能讓小朋友的器官也失去作用。請各位家長記得,一旦體溫掉到攝氏33.9度以下,大多體溫計就不能讀出精確數據,也要馬上將孩子送往急診做檢查。 小朋友體溫過低該怎麼辦 如果體溫依然持續很低,應該詢問兒科醫師的建議並遵照他們的指示。因為根據檢驗結果,醫師便能給孩子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在孩子的療程間保持正向與支持的態度很重要,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之後會康復。下列2項為預防孩子體溫過低的小撇步。 改變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對體溫有正面的影響,若孩子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體溫低,調整孩子的飲食內容可能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保持溫暖:建議讓體溫低的孩子穿溫暖的衣服和吃溫暖的食物,來使體溫升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用電腦太久!長時間看螢幕好傷眼

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兒童每天花費好幾個小時在使用電腦,眼睛長時間一直盯著螢幕看,會造成眼睛不適、疲勞、乾澀等問題。但事實上,很多小孩的父母很容易忽略這種狀況,而放任小孩長時間使用電腦,以下我們整理電腦對小孩眼睛的傷害,並請參考保護眼睛的4個撇步。 電腦對兒童眼睛有哪些傷害 用眼過度:您的小孩看著電腦螢幕時,不單單只是盯著螢幕而已,他們看著的是螢幕裡的圖片或影片,一旦螢幕裡的圖片有所變化,他們的眼睛就必須重新對焦,這時眼部肌肉必須用力。另外,電腦與書不同,電腦螢幕會增加眩光和對比,讓眼睛健康更加惡化。 兒童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小孩會忽視眼睛產生的狀況,不會想到他們可以調整電腦螢幕或桌椅的高度,讓自己能更舒服地看東西。他們也能接受電腦產生的任何變化或問題,這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問題都很正常,每個人看到的螢幕都長得一樣。 兒童對眼睛不適的自覺不足:您的小孩可能不知道何時該休息。他們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距離下看著螢幕,可能導致調節痙攣。眼睛需要看不同距離下的東西。小孩在看電腦螢幕的時候,會專注地盯著螢幕,因而可能減少眨眼的頻率。眨眼頻率降低可能導致淚液分布不足,使眼睛受到刺激。螢幕的位置通常會比傳統的書籍或紙本媒介更高,使得眼睛需要更多淚液才能保濕。這種狀況會導致眼睛乾澀和刺激。 兒童使用成人的電腦:電腦大多都是成人用的,所以相關的配置也是以成人為準,而不是專為小孩所設。正因如此,小孩使用您的電腦時,需要往上看螢幕裡的東西。除此之外,小孩可能沒辦法輕易的搆到滑鼠、鍵盤,或把背部靠在椅背上,把腳放在地板上。他們可能在使用大人的桌上型電腦時感到不舒服。 房間內的照明不足:大人使用電腦辦公時,只需要兒童一半的照明度。如果照明度提升的話,眼睛需要調整,去適應不同的照明狀況。 4招保護小孩眼睛 檢查小孩的眼睛:您應該帶小孩去醫院,檢查他們的視線是否清晰。定期檢查小孩的視力,才能讓眼睛的問題獲得妥善處理。某些情況下,則可能需要不同的檢查方法。 別讓孩子長時間使用電腦:提醒小孩用電腦時,每隔1小時要短暫休息一下。不要讓他們連續使用電腦好幾個小時。您應該限制他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這樣做能減少適應性的眼疾。 檢查電腦的位置:仔細檢查電腦和桌子的配置,依孩子的狀況調整螢幕、鍵盤、滑鼠、椅子和桌子的位置,螢幕不應該高於小孩的視線高度太多。鍵盤和滑鼠不應該放在小孩搆不到的地方。小孩的腳要放在地板或凳子上。 檢查燈光:仔細檢查房間的照明,避免螢幕過度昡光。您也應該減少房間內的照明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1分鐘都不行!留小孩在車裡為何致命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把小孩單獨留在車子裡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情,有些小孩甚至把汽車當作玩耍的地方,而家長卻不曉得小孩到底做了什麼,因此,這種危險的舉動請各位父母千萬要避免,除了管控不到小孩之外,車裡的高溫也潛藏危機。本文將為您解釋原因,請各位家長仔細閱讀。 留小孩在車裡有危險嗎 中暑(Heat stroke)或者體溫過高(Hyperthermia)是把小孩留在車裡最大的風險,因為中暑會傷害大腦和其他身體器官,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除此之外,在車子裡沒有開冷氣的情況下,車內溫度僅需10分鐘即可升高攝氏20度,每小時則可升高40度,這也會導致小孩的體溫過高的問題。若是車內的溫度過高,建議稍微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一般來說,小孩的身體加熱速度比成人的身體快3~5倍,而且在兒童體內降溫的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的情況下,因待在車裡而死於中暑的小孩,大多為3歲以下;另外,體溫過高致死的情況則好發於14歲的小孩身上。 避免留小孩在車裡 不要讓小孩獨自一個人在車內,甚至1分鐘都不可以!因為家長也是人,可能會睡眠不足、心情焦慮,或身體不適,也總是有健忘的時候。另外,也有家長以為將小孩留在車裡,自己快去快回總沒事吧,但新聞悲劇常這樣上演,所以千萬要戰戰競競,別對生命抱持僥倖心態。 保護小孩的4方法: 不要讓小孩在車上玩耍。 每個人離開汽車後,鎖上所有門和行李箱。 將所有鑰匙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 如果發現小孩不見,趕快檢查汽車,包括後車廂。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小孩都很好動,可以一整天玩樂、跑個不停,但也因此很容易受傷。相對於成人,小孩對疼痛的忍耐度較低,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受傷的情況,因此需要成人第一時間的協助與安慰。 《Hello醫師》與你分享小孩常見的7大外傷,以及該如何預防與處理各類外傷。 1. 背部和肩部的不適 小孩上學必須揹書包或提袋子,但如果小孩的背包太重,或只用一邊肩膀背,他們就可能會脖子痛、背痛或肩痛。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及重量過重,因此建議讓你的小孩用雙肩背包,且重量不要超過小孩體重的1/10~1/5。舉例來說,如果小孩的體重為30公斤,背包就不應超過6公斤,不過重量愈輕,對小孩負擔也愈少。 2. 骨折 當小孩會慢慢學走路、奔跑、攀爬,便會開始跑很快、玩滑板、跨梯等等。然而,從事這些活動時,小孩可能會從高椅、樓梯、床上、滑板或窗邊跌下來,並造成骨折。 骨折時,小孩會感到劇烈疼痛,且骨折處無法正常活動,此時請立刻帶小孩去醫院或叫救護車。在日常生活中,亦需教導小孩遊玩時的注意事項,不要讓年幼孩童獨處。(同場加映: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3. 牙齒斷裂 小孩可能會因為跌倒、打架或其他意外而使牙齒斷裂,而大多情況下,斷掉的都會是門牙。如果掉的是乳牙,請不要試著把牙齒塞回牙齦。如果掉的是恆齒,請盡快帶小孩去看牙醫。 4. 四肢皮肉傷 小孩奔跑、運動或跌倒時,可能會造成割傷、擦傷或瘀青,而最常受傷的部位,就是手掌、手肘和膝蓋。 處理割傷和擦傷時,請用乾淨的水仔細清潔傷口,之後再塗上抗菌藥膏或用繃帶包起。如果傷口很大,且有出血狀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處理瘀傷時,冰敷患部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如果瘀傷惡化,小孩的手肘、腿部或膝蓋變得難以移動時則應迅速就醫。(延伸閱讀: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5. 扭傷和拉傷 喜歡運動的小孩容易有運動傷害,例如踢足球和打籃球,都可能造成肌肉、肌腱、韌帶撕裂或使腳踝扭傷。 如果小孩有這些問題,休息和冰敷會很有幫助,可以減少疼痛和腫脹。但如果疼痛惡化,且腫脹未見消除,建議帶小孩赴診所就醫,小孩可能需透過護具或藥物才能康復。此外,父母也需教導小孩在運動前確實熱身,並在運動後收操,以減少此類傷害的發生。(同場加映:正確跑步不受傷~10大技巧秒上手) 6. 牽引肘 拉著小孩的一隻手臂將他們提起來,或是拉著他們的手臂盪來盪去,都可能造成牽引肘(Pulled elbow)。這是因為小孩的肌肉和骨頭尚未發育完全,因此用過大的力道拉扯,會讓他們的骨頭脫位。如果不幸發生牽引肘,請迅速帶小孩就醫,醫師會協助將小孩的骨頭回復原位。 7. 頭部受傷 發生跌倒或其他意外後,小孩可能會有頭部受傷的情況,有時嚴重可能會失去意識。發生這種狀況時,你應立即帶小孩就醫,讓醫生診斷是否有腦震盪或其他嚴重的腦部傷害。 在日常生活中,照護請隨時注意年幼小孩的情況,避免頭部受傷,並視情況讓他們穿戴安全護具活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未來會長多高?身高可以這樣算

想知道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多高是人之常情,而預測小孩未來的身高,除了有趣,小兒科醫師也可以有效利用這個資訊,確認小孩是否有如預期地順利成長。雖然準確預知未來不太可能,但是父母和小兒科醫師仍可以用一些方法,算算看小孩未來會長多高。 預測小孩未來身高的方法 用小孩手部X光確認骨齡:預測小孩身高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小孩的手部的X光確認骨齡,需要去醫院請醫師進行。 取父母身高的中間值: 將父母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然後加3.8公分,就會得到小孩未來身高的預測值。不過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預測方法,算出的是小孩成年後的平均身高,而且有上下10.2公分的誤差。 把18個月或2歲時的身高乘2:嬰兒期到學步期,是每個人一生當中,最早經歷的成長階段,因此有人認為,在這段時間生長的身高,會佔小孩成年身高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把小孩2歲的身高乘以2,就可以預測他長大後的身高。而女生的成長速度較快,所以可以用她們18個月大時的身高算。不過雖然這種說法流傳已久,目前仍缺乏研究證據。 家族史和遺傳對身高的影響 同一家族內的身高和成長模式通常相去不遠,小兒科醫師可能會詢問小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高,因為您和家人的基因組成,可能對小孩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此外,醫師也可能會問父母:「您小學時是否不高,但您在同學停止生成時仍繼續長高?」、「您的青春期是否提早或延後?」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小兒科醫師來說是重要的資訊。 用成長圖表確認小孩生長正常 經常量測小孩的身高、體重、頭圍,並繪出成長曲線,就可以觀察小孩是否有依預期成長。成長圖表在小孩較大時,也可用來判斷他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或青春期是否有過早開始的跡象。 會影響小孩身高的因素 雖然基因是影響小孩身高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父母若矮,小孩通常也不高,但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包括營養、荷爾蒙、用藥情形、健康狀況等。另外運動、污染暴露程度、睡眠型態、氣候、體適能、飲食、心理狀況等,也都會影響小孩的成長。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骨折手術何時做?先了解這些徵兆

如果兒童骨折了,您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以改善情況。如果醫師建議兒童進行手術以治療骨折,便是希望能給兒童最好的治療。 兒童骨折有哪些徵兆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骨折一些相關症狀。下列是骨折常見的徵兆,如果有以下提到的情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請醫師診斷病情。 骨折部位,有明顯接合聲音 骨折部位,有瘀血 觸碰時,感覺部位比較柔軟 小孩覺得異常疼痛,如果移動骨折部位,疼痛會更加劇烈 骨折部位,變得僵硬 兒童骨折 何時需要手術 很多兒童的骨折,大多只需敷上石膏,情況就會慢慢好轉、康復;然而,有些兒童需要進行開放性手術,讓骨折更快癒合。有時候,為了固定,醫師會在骨折處植入固定物,如鋼釘。您小孩的骨折,如果有下列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手術,以加速痊癒: 骨頭碎裂: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用手術方式,把碎裂骨頭接在一起。醫師可能會用鋼釘、鋼板或螺絲將骨頭固定,經過一段時間後,醫師再將鋼釘、鋼板或螺絲這些植入物移除。 骨折影響到關節:在這種情況下,骨折會貫穿關節,需要進行手術才能保護關節。 斷裂骨頭穿刺過皮膚:您會看到骨折部位的開放性傷口,骨頭突出到皮膚外,這種情況稱為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在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可能都受到影響。開放性骨折需要用手術方式,治療骨頭、將傷口縫合。 手肘骨折:如果兒童的骨折部位是在手肘,便需要進行手術,這種骨折稱為移位性骨折(Displaced fracture)。 斷裂骨頭需要重新排列: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兒童先照X光,評估後再決定骨頭要如何重新排列。手術會在骨折部位腫脹情況減緩後,大約1或2星期進行。


其他健康問題

這些眼藥水、鼻噴劑「藥」收好!正確用藥避免小孩中毒

您的小孩有時可能需要使用眼藥水或鼻噴劑,以緩解感冒、發燒、過敏等症狀。然而,不當使用藥物或誤食藥物,可能會讓小孩藥物中毒。 《Hello醫師》分享不當用藥可能造成的風險,以及應如何避免小孩藥物中毒。 含血管收縮劑的眼藥水、鼻噴劑要小心 藥物中若包含血管收縮劑,如四氫唑啉(Tetrahydrozoline)、萘甲唑啉(Naphazoline )或羥間唑啉(Oxymetazoline),應該謹慎使用。若將這類藥物依指示用於眼睛或鼻子裡時,只會影響局部部位,但若小孩大量誤食,則會造成類降血壓藥之中毒結果,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血壓擺動不定 心跳過慢或過快 呼吸減緩 噁心 嘔吐 流口水 頭痛 體溫過低 意識昏迷 因此在用藥前,請先檢查產品包裝上的用藥標示,確認是否含有上述任一成分,以下為含有相關成分之藥物: 四氫唑啉:眼聖眼藥水(Visine Original)、GNP眼藥水(GNP Original) 萘甲唑啉:抗過敏眼藥水,如眼聖眼藥水(Visine A)或鹽酸萘甲唑啉眼用溶液(Naphazoline hydrochloride solution) 羥間唑啉:眼聖眼藥水(Visine L.R)、醫鼻易噴鼻液(Sindecon Nasal Spray) 如何預防小孩藥物中毒 您可以用以下方法保護小孩,避免小孩誤食藥物: 將藥物存放在上鎖的櫃子或其他小孩無法搆到的地方,並最好不要讓小孩看到那些藥品。 絕對不要將藥物、維生素或草藥放在小孩附近。 如果藥物是放在有安全蓋的瓶中,您應該在使用完畢後鎖上瓶子。 轉告其他照護者關於用藥須知及藥物管理。 不要在小孩面前吃藥、用眼藥水或鼻噴劑,因為小孩有可能會模仿您的動作。 如果小孩有任何中毒症狀,請盡速帶小孩就醫。(延伸閱讀: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若小孩藥物中毒,你應該這樣做 如果小孩中毒了,請馬上叫救護車。同時,您可能需要提供以下資訊: 小孩的年齡、體重、整體健康狀況 造成小孩中毒的眼藥水或鼻噴劑之藥名 您認為小孩誤吞該藥的時間(延伸閱讀:不小心吃錯藥!藥物過敏的診斷與治療) 小孩吞下的劑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必需營養素!脂肪酸這樣吃就對了

脂肪在兒童的健康飲食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它經常被誤解為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物,因此常被人們刻意地降低攝取量;雖然家長確實應該為孩子把關吃下去的食物,也盡量別讓孩子攝取過多的脂肪,但為了維護身體健康,以及幫助兒童身心發展,攝取適量的脂肪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孩子到底應該多攝取那些脂肪?本文將為您一一介紹。 DHA(Docosahexaeno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是Omega-3脂肪酸的一種;在寶寶2歲前,DHA對寶寶腦部發育和成長扮演關鍵角色,因為人的大腦中,DHA在新生兒腦部脂肪組成佔9%,成人則是15%。而且,DHA在幫助及保護神經與視覺細胞的細胞膜建立與成長是無可取代的,您的寶寶在1歲前,腦部的發育會高達到1.75倍,營養專家相信媽媽在懷孕時和哺乳期間攝取充足的DHA對寶寶有大幫助。 很多研究都指出,嬰幼兒的認知發展和DHA有關,例如:餵母乳的媽媽讓寶寶額外再補充DHA,會使寶寶在心理動作測驗(Psychomotor tests)的得分較高;而且,從配方奶攝取到更多DHA的寶寶在認知發展上的程度較好。其中一篇調查顯示,每週食用1次以上魚類的兒童比不吃魚的兒童在學業及社交表現上都更出色。 EPA(Eicosapentaeno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 如果DHA榮登對胎兒和寶寶最重要的營養素,那麼EPA則是贏得后冠!EPA的成分和DHA很接近,也是Omega-3脂肪酸的一種,但EPA是負責提升嬰兒免疫系統、保護他們免於哮喘(Asthma)、異位性體質(Atopy)、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潛在的健康問題。 如果說DHA主要與神經發展有關,那EPA功能則是負責與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轉換有關。很多研究證實,攝取足夠EPA的兒童有較低的機率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狂躁症(Mania)和情緒障礙,EPA也被證明能降低發炎或皮膚問題的機率。 GLA (Gamma-linolenic acid, γ-次亞麻油酸) GLA是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中Omega-6脂肪酸的一種,和Omega-3一樣,是腦部、骨骼及皮膚發展與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素,GLA也被用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Dermatitis)、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等多種疾病。 大部分的植物油都含有GLA,有些態樣的Omega-6脂肪酸被認為是引起炎症的罪魁禍首,但GLA則被證實能消炎、增強免疫抵抗力,不過家長們還是不該讓孩子吃太多GLA,務必請注意Omega-3以及Omega-6脂肪酸的比例均衡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其他健康問題

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因為全球人口老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有許多文明病產生,例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然而,不只成人要多加注意健康管理,小孩也要當心喔!許多研究都指出,現代兒童的肥胖(Obesity)情形愈來愈普遍,甚至有些小孩,年紀輕輕就罹患代謝症候群。究竟做為父母,可以如何守護孩子的健康,在生活飲食和習慣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以下介紹現代的兒童健康隱憂,以及預防方法。 兒童肥胖已是全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兒童肥胖是21世紀一項全球性的嚴重議題。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估計超過4100萬人,且幾乎有一半在亞洲。而過重和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且有更高的風險在年輕時罹患例如糖尿病(Diabetes)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但是,無論是過重、肥胖或其他相關的疾病,其實有很高的機率可以被預防,對此,WHO也認為預防兒童肥胖是現今需要關切,並預防的重要議題。 兒童也可能罹患三高 三高即為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血糖(Hyperglycemia)、高血脂(Hyperlipidemia)3者綜合的簡稱,因為現代許多人飲食不正常,作息也不規律,導致罹患三高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罹患的族群有漸漸年輕化的趨勢。如果不多多注意家中孩子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小孩也有可能會罹患三高。 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兒童若會罹患高血壓,主要受2種因素影響:遺傳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例如體重過重、營養不良和缺乏運動等。而兒童和青少年族群中,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及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其中原發性高血壓較常見,也有機會發生在6歲以上的兒童身上。造成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包含過重、肥胖、高血壓家族史,或是有空腹高血糖、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以及平時吃太多鹽等因素。 家長須多注意小孩的健康 現在有愈來愈多小孩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卻因為沒有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小小年紀就過重,甚至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或罹患糖尿病等。根據研究,如果小學時期肥胖,在長大後,仍有有6~7成機會維持肥胖;而國中時期的肥胖,之後長大成人,有高達7~8成機率也會持續肥胖。 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平時要注意小孩的發育情形,是否過重、肥胖、過輕。父母可以藉由身高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的工具之一,BMI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 kg)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 m²);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對此,衛生福利部也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的BMI參考標準值,若有超過或少於正常標準,則建議從飲食、活動及睡眠開始調整。 改變生活習慣謹記4口訣 如果家中孩子有肥胖或三高問題,得從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改變,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且菜色盡可能多樣化,也盡量少吃油炸,多吃原型食物來取代加工食品,並且避免過度調味和烹調。平時,也盡量多帶孩子外出運動、接觸大自然,並陪孩子用餐。另外,過去我們可能都以為,量血壓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建議,在小朋友的例行身體檢查中加入量血壓項目,如此一來,不僅能在發現健康問題時及早治療。 而臺灣兒科醫學會也提供了4字訣:「察、問、診、回」來守護兒童健康,建議家長,透過觀「察」小孩的精神與活動力,詢「問」小孩是否有感到不適或異常狀況,並「診」察小孩的身體狀況、確認病癥,最後,「回」診追蹤身體健康狀況。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