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川崎症是什麼?醫師詳解5大診斷症狀、冠狀動脈併發與治療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小孩發燒好幾天,醫師說可能是「川崎症」? 小孩發燒好多天,再給醫師檢查之後,醫師會說:「依照小孩的症狀,要小心是不是川崎症,可能需要抽血檢查,甚至住院治療。」 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會一頭霧水,資訊量太龐大了!什麼是川崎症?完全沒概念!這很嚴重嗎?我們該擔心嗎?可以治療嗎?為什麼要住院呀? 醫師當然會盡量用最簡短、最簡單的方式,來和爸爸媽媽說明到底什麼是「川崎症」。但「川崎症」還是稍微有些複雜,在聽完醫師說明之後,爸爸媽媽往往還是一知半解。因此,西V麵(編按:黃斯煒醫師在社群自稱「西V麵」,即CV「心臟血管內科」之中文諧音)今天整理了一些川崎症的「重點」,希望能讓爸爸媽媽更暸解這個疾病。 川崎症的診斷 由於川崎症有嚴謹的診斷準則,因此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其中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再加上下列 5 大症狀的其中 4 個: 嘴唇、口腔黏膜侵犯:嘴唇乾裂、草莓舌 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頸部淋巴結腫大,大於 1.5cm 四肢、手掌腳掌水腫或脫皮 多型性皮疹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發燒第五天」才能確診? 有時出現幾個川崎症症狀時,爸爸媽媽就會很擔心是不是川崎症,並問醫師說:「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五天?不能提早開始治療嗎?」 答案是:兒童會產生發燒加疹子、淋巴結腫大、結膜炎、皮膚脫皮的感染症,其實不佔少數;因此當初診斷的設計,才會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像「猩紅熱」就會產生發燒、皮疹、和口腔黏膜變化;腺病毒感染也可能會造成結膜紅腫、淋巴結腫大跟發高燒。 因此,要嚴謹地診斷川崎症,才能避免一些其實不是川崎症的疾病,被當成川崎症治療。 為什麼會發生川崎症? 經過 60 幾年的研究,川崎症確切原因,至今還是「不明」。 但目前還是認為主要跟「感染」、「免疫反應」、和「基因」有關係: 與感染有關的原因之一「季節性」。以台灣來說,4~6 月是川崎症發生的高峰期。這點和病毒感染的「季節性」很相像,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原因。 診斷有川崎症的孩子,經抽血檢查研究發現,許多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都會上升,且一些免疫藥物可以治療川崎症,因此川崎症也被認為和人體的免疫反應很有關係。 除此之外,川崎症在東方人,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常見,歐美國家反而少見,因此基因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川崎症可怕的地方:冠狀動脈 川崎症的本質,會在全身發生血管發炎,若血管發炎出現在眼部,就會造成眼睛紅、結膜炎;若在體表,就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疹子;若在嘴巴,就會發生嘴唇發紅、草莓舌;在手指腳趾,就會發生手腳紅腫,甚至有脫皮的情形。 除了這些我們能看見的地方,在我們身體裡看不到的血管,也會發生發炎;若冠狀動脈發生血管炎時,有些孩子的冠狀動脈就會不正常擴大,進而產生「血管瘤」。 冠狀動脈血管瘤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血液的來源。若發生在大人或長輩,常聽到「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等情況,就是因為這條冠狀動脈受到阻塞,需要緊急做「心導管」把血管打通。 當孩子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時,就會造成冠狀動脈發生「血栓」和「阻塞」的機率升高。 川崎症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瘤,也是孩子中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高嗎? 如果川崎症未接受治療的話,發生冠狀動脈異常的機率高達 15~25%。 但經過治療後,可將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降到 4~8% 左右。 有冠狀動脈瘤怎麼辦? 冠狀動脈瘤還是有程度之分,一般根據它的大小,會分成小、中和大型的冠狀動脈瘤。 根據台大醫院林銘泰教授的研究,台灣患有川崎症的孩子,大部分還是以小型動脈瘤居多,佔了 63.8%;中型的動脈瘤也有 22.4%,大型動脈瘤僅有 13.8%。 在五年的追蹤期間,小型動脈瘤的孩子,9 成以上會恢復正常;中型動脈瘤的孩子,也有一半以上會恢復正常。 唯獨只有大型的動脈瘤不會再變小,而是一直存在;這種大型動脈瘤發生冠狀動脈阻塞、破裂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川崎症的治療 在孩子開始出現症狀後,在7~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症,可以有效降低未來發生冠狀動脈瘤的機率。 因此,對於川崎症孩子的治療,大多會等到發燒滿五天、確立診斷之後,開始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 除此之外,這些川崎症的孩子都必須使用阿斯匹靈,避免血栓產生,一般情況下,直到孩子燒退、出院之後,都還是需要繼續使用;後續追蹤時,如果沒有「冠狀動脈瘤」的情形發生,醫師就會根據孩子的狀況停藥。 哪些小孩容易發生川崎症呢? 川崎症大多發生在 5 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研究,約有80~90% 的孩子是 5 歲以下發生。 男生較多,是女生的 1.5 倍。 川崎症東方人較多,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多,並逐年增加當中。 台灣小於 5 歲的孩子中,每 10 萬名兒童中,有 69 位會得到川崎症。 有關其他川崎症的問題 上述內容是針對爸爸媽媽最常見的川崎症的疑問來做解答。 其實,川崎症還有很多其他細部的內容,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講完。例如:有沒有可能孩子明明是川崎症,但卻沒有符合診斷條件? 有的,這種狀況被稱作「不完全川崎症」或是「非典型川崎症」,這就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仔細判斷,才能作出診斷! 還有,有沒有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還是持續發燒,那要怎麼辦?這些更細部的內容,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慢慢聊。 川崎症的重點整理 川崎症是全身性血管發炎的疾病,在台灣不算少見,尤其容易發生在 5 歲的孩子。 主要特色是發燒時間會超過五天,合併全身的症狀。 川崎症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的後遺症。 如果不治療,未來發生血管瘤的機會高達 15~25%。 但在經過治療後,可將血管瘤機率下降到 4~8%。 發生動脈瘤先別驚慌!只要不是「大型」動脈瘤,有高機率在追蹤過程中漸漸縮小。 川崎症的歷史 要講到川崎症,一定要提到川崎富作教授,我們所說的「川崎症」,就是由這位日本的小兒科專家所發現的。 距今 60 […]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因為全球人口老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有許多文明病產生,例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然而,不只成人要多加注意健康管理,小孩也要當心喔!許多研究都指出,現代兒童的肥胖(Obesity)情形愈來愈普遍,甚至有些小孩,年紀輕輕就罹患代謝症候群。究竟做為父母,可以如何守護孩子的健康,在生活飲食和習慣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以下介紹現代的兒童健康隱憂,以及預防方法。 兒童肥胖已是全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兒童肥胖是21世紀一項全球性的嚴重議題。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估計超過4100萬人,且幾乎有一半在亞洲。而過重和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且有更高的風險在年輕時罹患例如糖尿病(Diabetes)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但是,無論是過重、肥胖或其他相關的疾病,其實有很高的機率可以被預防,對此,WHO也認為預防兒童肥胖是現今需要關切,並預防的重要議題。 兒童也可能罹患三高 三高即為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血糖(Hyperglycemia)、高血脂(Hyperlipidemia)3者綜合的簡稱,因為現代許多人飲食不正常,作息也不規律,導致罹患三高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罹患的族群有漸漸年輕化的趨勢。如果不多多注意家中孩子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小孩也有可能會罹患三高。 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兒童若會罹患高血壓,主要受2種因素影響:遺傳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例如體重過重、營養不良和缺乏運動等。而兒童和青少年族群中,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及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其中原發性高血壓較常見,也有機會發生在6歲以上的兒童身上。造成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包含過重、肥胖、高血壓家族史,或是有空腹高血糖、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以及平時吃太多鹽等因素。 家長須多注意小孩的健康 現在有愈來愈多小孩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卻因為沒有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小小年紀就過重,甚至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或罹患糖尿病等。根據研究,如果小學時期肥胖,在長大後,仍有有6~7成機會維持肥胖;而國中時期的肥胖,之後長大成人,有高達7~8成機率也會持續肥胖。 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平時要注意小孩的發育情形,是否過重、肥胖、過輕。父母可以藉由身高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的工具之一,BMI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 kg)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 m²);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對此,衛生福利部也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的BMI參考標準值,若有超過或少於正常標準,則建議從飲食、活動及睡眠開始調整。 改變生活習慣謹記4口訣 如果家中孩子有肥胖或三高問題,得從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改變,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且菜色盡可能多樣化,也盡量少吃油炸,多吃原型食物來取代加工食品,並且避免過度調味和烹調。平時,也盡量多帶孩子外出運動、接觸大自然,並陪孩子用餐。另外,過去我們可能都以為,量血壓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建議,在小朋友的例行身體檢查中加入量血壓項目,如此一來,不僅能在發現健康問題時及早治療。 而臺灣兒科醫學會也提供了4字訣:「察、問、診、回」來守護兒童健康,建議家長,透過觀「察」小孩的精神與活動力,詢「問」小孩是否有感到不適或異常狀況,並「診」察小孩的身體狀況、確認病癥,最後,「回」診追蹤身體健康狀況。


其他健康問題

肥胖使女生青春期提早~原因與預防

研究結果顯示,現在的小孩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比較早,近年也有愈來愈多小孩過胖。其實,肥胖跟提早進入青春期是有關係的,對小孩的健康也有危害,詳細情形請看以下內容。 肥胖與青春期提早的關係 很多研究證實,肥胖對女生提早進入青春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並沒有證據顯示,肥胖會對青春期的男生有什麼問題。 要進入青春期,小孩體內必須要有足夠的瘦素,這是一個由脂肪細胞製造的物質。體重過重的女生,體內瘦素濃度通常會過高,因此比較有可能提早進入青春期。脂肪細胞也會製造雌激素,一種會刺激乳房生長的荷爾蒙,讓女孩進入青春期,使她們月經來的時間比一般人早。 脂肪細胞通常會儲存一些化學物質,因此有些研究結果指出,長期暴露在某些特定化學物質環境下,也會造成小孩提早進入青春期。 提早進入青春期的風險 較早進入青春期的女生,未來比較有可能罹患乳癌(Breast cancer),也可能比較早開始有性行為。此外,若同時有肥胖問題,未來也比較容易有糖尿病(Diabetes)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 從小控制體重是最好的預防 由於體重過重、肥胖會導致小孩提早進入青春期,幫助小孩做好體重控制,是家長幫助他們的最好預防辦法。 為小孩規劃富含蔬果的健康飲食 讓小孩喝母乳,有助小孩降低提早進入青春期的風險。 鼓勵小孩多多運動,或多陪小孩運動,順便提升親子關係。 如果小孩已經過重,那請協助他用健康的方法減重。可以諮詢營養師、健身教練,找出適合小孩的飲食和運動方法。 若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師,以找出最適合的方法幫助小孩。如果小孩進入青春期後出現異常症狀,也請告訴醫師。


其他健康問題

基因造就挑食小孩!應控分量多鼓勵

很多家長精心為小孩準備豐盛、營養均衡的餐點,但最後卻可能因為小孩挑食,而得將大部分的食物丟棄。對於把餐桌視為競技場的家長而言,小孩挑食的原因不一定是你煮得不好吃,有研究認為,部分原因可能跟基因有關。 挑食竟然跟基因有關 一份刊載於兒童心智科及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針對基因對小孩看待食物的態度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基因有很大的影響。 所有的小孩出生時,都比較喜歡口味較甜的東西,如母乳,並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接受其他味道。但如果小孩的基因特性對苦味或有特殊味道的食物較敏感,就會排斥比較多食物。 改善小孩挑食的方法 小孩是否願意嘗試吃新的東西,有時候取決於用餐環境,因此用餐時,讓小孩感到舒適愉快、沒有壓力,會很有幫助。以下是一些幫助家長改善挑食問題的方法: 讓用餐變成歡樂的時光,小孩如果不小心打翻飲料,或把食物弄到地上,請不要生氣,而是應轉移焦點。若小孩願意嘗試新的、有益健康的營養食物,請別忘了讚美他們。 家長可能會把小孩要吃的食物,全部放在他們的碗裡,但只有小孩自己知道他們真的能吃多少。 如果您太過強調小孩的挑食行為,可能會讓小孩更想故意挑食。 烹煮健康、有趣的食物,例如將三明治切成有創意的造型,或請小孩參與準備餐點的過程,例如把沙拉拌一拌,或把炒蛋用得蛋汁打散。 吃飯時請把電視和手機關掉,全家才可以專心用餐聊天。 就算小孩還小,也儘可能在用餐時鼓勵他跟全家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至少讓小孩待15分鐘,待他愈來愈大時,再慢慢加長。 讓挑食小孩嘗試新食物的方法 下列方法,可能對鼓勵挑食小孩嘗試新食物有幫助: 在小孩得碗裡,將少量新食物,放在小孩愛吃的食物旁邊。 讓新食物看起來吸引人,可以運用不同顏色、型狀、大小製作新食物,讓小孩有不同的選擇。 介紹新食物給小孩時,請耐心等小孩嘗試。小孩在願意品嚐前,可能需要醞釀10~15分鐘。 鼓勵小孩可以摸、聞,或輕輕舔一口新的食物,如果他們願意,先稱讚他們。然後再鼓勵他們吃一口看看,做到的時候,再稱讚他們一次。 讓小孩認識5大類食物裡的各種不同食物,例如可以讓他們知道如果不喜歡喝牛奶,可以用優酪乳或豆漿代替。(延伸閱讀:豆漿製作流程4步驟!完整豆漿煮法技巧大公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研究指出,長期使用3C產品被視為導致兒童肥胖(Obesity)的重要因素,相較於節食、降低熱量,少用3C產品的減重效果更好。 因此無論孩子是否過胖,父母皆可以減少幼童看電視和用電腦的時間,以達到預防肥胖及控制體重的目的。《Hello醫師》教你如何訂定3C產品的使用規則,減少孩子3C成癮,建立健康體態。 比起不讓小孩滑手機,訂定規則更有用 一般而言,多數父母都會為孩子的課業、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訂定一些規則,這些規則的重點不在於控制孩子,而是將孩子導向更好方向,讓孩子可以健康、獨立,在未來能夠獨當一面,不再需要父母關心。 相較於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訂定3C產品的使用規則更有助於縮短使用時間、避免3C成癮。在實行上,父母需以身作則,帶頭減少使用時間,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心生不平,覺得不滿及壓迫。 9規定幫助孩子減少使用3C產品 在家多放置不插電的益智遊戲、書籍。 在家中設置3C產品停用區或停用時間,如餐桌上不能用、晚餐時間禁止滑手機等。 寫作業時不能使用3C產品。 建立每日或每週的3C使用時間限制,如每天只能用1小時。 使用可計算及監控3C使用時間的app軟體。 要求孩子晚上睡覺時將3C產品放在寢室外充電。 不將3C產品放於孩子臥房內。 限制您個人使用3C產品的時間,成為孩子的榜樣。 做其他事情時,不要同步播放電視或手機影片。 5招讓孩子安全使用3C產品 部分遊戲、影片或程式可能涵蓋色情或暴力內容,因此對孩子的成長有害,讀者可採取以下7種方法,避免孩子網路迷失、接收錯誤或不健康的資訊。(同場加映:11歲就看過A片!小孩過早接觸色情內容有5大負面影響) 下載遊戲前,家長應先檢查遊戲內容。 盡量讓孩子在身邊使用3C產品,方便確認觀賞及遊玩的內容。 與孩子建立討論遊戲和app的習慣,不僅教導孩子辨別合適的內容,也從孩子口中得知接觸的資訊。 與孩子一起使用3C產品。 與孩子一同觀賞節目時,討論觀看內容,教導電視節目所播放的事物。 請記得,即使採取上述措施,孩子仍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不健康的內容,建議平時即需教導孩子如何辨別是非,在接觸相關內容時關閉影片、程式,並於事後告知在何處(網站或平台)接觸這類資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新生兒唐氏症的形成原因及治療方式!

唐氏症(Down’s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缺陷,雖然有些唐氏症寶寶仍可以健康長大,但多數患者依然會終身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因此,幫助罹患此病的新生兒,我們首先得先了解此病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風險及會出現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一一了解。 罹患唐氏症的原因 若是人體內第21對染色體異常,那麼就會導致導致唐氏症的產生,而此病症的基因變異類型有3種,分別是:三染色體 21 (Trisomy 21)、鑲嵌型 21(Mosaic trisomy 21)及轉位型21 (Translocation trisomy 21)。 已生育過唐氏症兒的父母由於基因帶有轉位型21 (translocation trisomy 21)染色體,在下一胎又懷有唐氏症兒的機率較高,且當雙親其中一方可能帶有轉位型基因時,就容易產生第21對染色體發生遺傳性轉位異常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父親帶有轉位型21染色體生下唐氏症兒的機率是3%,母親則是12%。 唐氏症的風險因素 產婦年齡:高齡女性的卵子分裂染色體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懷有唐氏症胎兒的風險也會隨著產婦年齡而提高。 帶因的父母遺傳:基因帶有轉位型染色體的父母懷有唐氏症兒的機率會增加,這也與轉位的類型有關,但無論如何,產前超音波及染色體的檢查是必要的,15~30%的女性天生帶有轉位型染色體,而她們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率是50%。 唐氏症的徵兆和症狀 唐氏症的症狀有輕重之分,而唐氏症患者的心智與生理發展通常較為遲緩,唐氏症新生兒出生時的體型可能符合平均值,但日後的發育則會逐轉落後。下列為唐氏症常見的生理特徵: 臉較扁平且眼睛向上傾斜 頸部較短 耳朵形狀異常 舌頭突出 頭部較小 掌紋較深 手指較短 眼睛虹膜有白點 肌肉張力低、舌頭及韌帶鬆弛下垂 手腳短小 常見的唐氏症患者併發症包含: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延伸閱讀: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聽力問題。 腸道問題,如:腸道或直腸短小阻塞。 腹腔疾病(Celiac illness)。 視力問題,如:白內障(Cataracts)。 甲狀腺功能異常(Thyroid dysfunctions)。 骨骼發育異常(Problems in the skeletal)。 癡呆(Dementia),類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易受感染,由於免疫系統異常,唐氏症兒童易罹患肺炎等感染疾病。 唐氏症的治療 目前唐氏症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嬰兒時期及早介入的幼兒發展與醫療協助能有效改善唐氏兒的生活品質,語言治療、物理治療以及職能治療也很有幫助,唐氏兒也能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校園中獲得特別的協助。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痛風(Gout),是一種發生於關節的常見關節炎(Arthritis)。雖然痛風對成人而言很普遍,但小孩也一樣會患有此疾。了解痛風的症狀及病因,將有助於幫小孩預防得到這個疾病,並在必要時加以治療。 注意有無以下痛風症狀 如果小孩患有痛風,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腫脹部位的觸感會柔軟、浮腫 小孩可能會發燒或打寒顫 疼痛關節的周圍皮膚可能會變成紅色或紫色 關節部位劇烈疼痛,可能是一處或多處的關節疼痛,如:手腕、腳趾,或踝關節。您的小孩可能會因為疼痛而無法運動,或承受不了體重,導致無法站立。小孩的疼痛可能在白天時會持續不斷,晚上睡覺時,又會因疼痛而醒來。 關節腫脹、發炎,小孩可能會告訴您他的關節有灼熱感。 小孩可能會沒有食慾,不想吃任何東西。 該帶小孩看醫師的時機 如果您認為小孩患有痛風,但是以前沒被診斷出來,或是小孩發燒,那就應該帶他去看醫師。小孩的病情,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才能確診,因為他可能會同時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療。如果小孩確診患有痛風,並在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幾天後情況仍沒改善,就可能需要改服其他藥物。若小孩出現異常症狀,請告知醫師。 小孩患痛風的原因與風險因素 尿酸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或體內細胞的物質,當小孩血液裡的尿酸過高,腎臟無法正常將它排出體外時,就會導致尿酸聚集在關節,形成結晶,進而造成關節腫脹,並產生劇烈疼痛。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小孩患有痛風的原因,研究只能推測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更小的時候曾受傷或接受治療 身體缺乏某些酵素 暴露在含鉛的環境 腫瘤、癌症(Cancer) 肥胖或過重 性別,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有痛風。 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疾病,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 服用某些藥物會提高患有痛風的風險,如:利尿劑(Diuretic或Water pills)。 小孩痛風的治療方法 治療小孩的痛風,目標是要舒緩症狀造成的不適,並且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為了減緩小孩痛風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此外,將有痛風的關節部位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有助於減緩發炎的情況。為了防止併發症發生,也請鼓勵小孩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並按時服藥,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血液裡的尿酸濃度。而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大人都可以與小孩一起進行。


其他健康問題

被醜化歧視的肥胖~胖小孩的心理健康

肥胖是現代小孩愈來愈常見的問題,有些胖小孩仍然很樂觀開朗,但並不是每個小孩都這麼想。如果您的小孩過胖,除了健康問題要注意,小孩也可能面臨情緒和心理的問題。 社會普遍將肥胖醜化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覺得瘦一點比較好,所以體重過重的小孩,有時會遇到被社會醜化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他們可能會認為大人比較不喜歡他們,並使自己的健康和自信因此受影響。 自尊心低在學校被欺負 肥胖的小孩在學校可能會較不受歡迎,交朋友比較困難,或常被欺負、冷落。與學校其他身普通或偏瘦的同儕相比,也可能使他們討厭自己的身體,並使自尊心過低。對自己感到羞恥的心情,有時也會使他們的課業表現變差。 容易憂鬱沒有歸屬感 受到肥胖帶來的負面、混亂情緒影響,如果無法排解和舒緩,小孩可能會覺得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沒有歸屬感,並陷入憂鬱寂寞的心境,無法從孤立的憂傷中走出來。 情緒失控變得更愛吃 心靈受傷而無從求助的小孩,有時會產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偏執行為,例如透過大吃緩和不滿的情緒,特別是吃很多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儘管身邊已經有大人告訴他們要少吃,他們可能還是無法克制,因為這個行為已經變成能讓他們快速獲取短暫快樂的來源。 肥胖會受到歧視 一些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很多人會歧視肥胖的人。有專家甚至指出,外表肥胖、體重過重的人,較不容易獲得知名大學的入學許可,或在知名公司任職。除此之外,體重過重的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也會比較困難。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安全嗎?

現在家中的許多產品,可能都含有茶油(Tea tree oil)、薰衣草油(Lavender oil)。不過,您可能會對含有這些天然成分的產品感到疑惑,並覺得兒童使用上是否安全?而且您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嗎?若是您有以上的疑問,那麼請您參考本文的說明,讓煩惱一次通通解決。 茶油與薰衣草油對孩子的影響 茶油一般都用來治療黴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如:指甲、陰道與足部感染、粉刺(Acne)、皮膚過敏反應,與維護口腔衛生。至於薰衣草油則有助於改善掉髮、焦慮(Anxiety)與壓力等情況,除此之外,針灸、按摩或整脊治療,也都會用薰衣草油。 若是您洗澡、沐浴時使用薰衣草油,有助於舒緩關節、肌肉疼痛,而且,薰衣草油也能治療一些皮膚問題,如:感染、傷口、濕疹(Eczema)、青春痘,降低皮膚乾燥與鱗狀皮膚的情況。手術後,有時也會用薰衣草油改善疼痛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顯示,茶油、薰衣草油會對兒童產生一些副作用;如果口服茶油,會引起過敏(Allergy)現象,如皮膚發炎、小水泡疹子。此外,茶油也會導致口中有異味、口臭、憂鬱、昏昏欲睡、腹瀉(Diarrhea)、嘴唇紅腫、噁心、胃痛、異常疲倦,與虛弱。如果茶油與薰衣草油一起使用,會引起大範圍的疹子。 研究另外也發現,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這些精油與雌激素(Estrogen)效果極為相似;雌激素是一種女性荷爾蒙,會刺激男孩胸部長大。有些男孩在使用含有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如:洗髮乳、定型髮膠或乳液,會出現胸部異常的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 4方法使用茶油和薰衣草油 請勿口服茶油、薰衣草油;您可以在皮膚上局部塗抹。 有些茶油、薰衣草油的產品配方,兒童使用是安全的。請事先諮詢醫師,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產品。 開放性傷口,請不要使用茶油、薰衣草油。 由於茶油、薰衣草油會導致男孩胸部變大,請先諮詢醫師,才能確認讓您的孩子使用是否安全。 儘管茶油、薰衣草油能治療皮膚病、降低壓力與焦慮,但還是可能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在您讓孩子使用這些精油前,請先與醫師、醫療專業人員確認安全無虞。


其他健康問題

不敢嚐新食物?趁幼時矯正食物恐新症

孩子的挑食行為,總讓爸媽傷腦筋,擔心孩子會營養不足,導致發育不良,這時若是孩子又不敢嘗試新的食物時,那麼問題就會更棘手了。要讓孩子嘗試吃下多種營養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對此,醫學上有個名詞,稱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又稱偏挑食),是指拒絕嘗試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的症狀。雖然,食物恐新症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但其實大人或老人,也都可能有這樣的傾向。當有食物恐新症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或是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以下介紹食物恐新症的特徵、疾病風險,以及如何改善或預防。 與挑食不同的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是描述一種進食障礙,指對新食物或陌生的食物,出現強烈的恐懼,其中,「恐新症」(Neophobia)是專指對新事物的恐懼。很多人只偏好某些種類的食物,且他們寧願吃他們早已熟悉的食物,也不想嘗試不認識的食物。而食物恐新症的患者是指一種,可能對社交和飲食產生影響,因為病人會主動避免一些不熟悉的用餐場合。 許多人會將食物恐新症和挑食搞混,事實上這2者是不一樣的,患有食物恐新症的人,害怕的是嘗試新的或不熟悉的食物,而挑食的人,則是避開他們熟悉的普通食物。 食物恐新症可能導致慢性病 目前,科學界針對食物恐新症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並不多,不過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以及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針對了食物恐新症,對飲食品質、生活、疾病等影響結果,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可能會使飲食的品質下降,並造成使飲食中的纖維、蛋白質,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攝取不足,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鹽的攝取量偏高。此外,研究也發現,食物恐新症與體內有害的脂肪酸增加、血液發炎指數升高,都有明顯的關聯性,並可能會增加慢性病的疾病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大家可能會認為,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多多少少還是和體重有關,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無論體重、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別或居住地為何,食物恐新症造成的影響,都能獨立成立。 遺傳性的食物恐新症:早期教育很重要 研究證實,食物恐新症具有遺傳性,其中,在兒童和老人族群中特別常見,目前很少有關於成人的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的研究教授馬庫斯·佩羅拉(Markus Perola)表示,這些研究可強化大家對多樣化飲食和健康飲食的重視。 如果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飲食異常行為,可以及早被發現和治療,也有助於及早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遺傳因素和我們的基因型(Genotype),只會決定我們有食物恐新症的傾向,藉由早期的幼兒教育和護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導,都能幫助飲食多樣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幫助注意力和記憶力提升的兒童飲食!

寶寶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幾年內會以驚人速度成長;到滿3歲之前,已經能夠成長到了有成人大腦的90%的功能。大腦的發育和成長需要許多營養,發育良好的大腦奠定了一生的學習能力和行為的基礎,因此若想要刺激兒童記憶力、注意力以及智力的發展,健康又營養均衡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讓學習能力更好 專家認為有吃早餐的兒童學習能力更好,而且行為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更少。但是,早餐中若含有大量的糖會讓兒童的血糖上升太快,反而會讓他們的能量在早晨過了一半時就提早耗盡,而無法好好學習最耗費精力及精神的數學或閱讀。理想的早餐應該要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因為它們的消化速度較慢,可以慢慢讓能量慢慢地釋放;以下為您列出理想早餐應該出現的食物。 雞蛋:膽鹼(Choline),這是雞蛋中含有的類似維生素的物質,能夠維持腦部健康需要的營養素,通常也存在於堅果及雞、豬、牛肉中。這個物質對於記憶幹細胞的生長非常重要,而且記憶幹細胞越多,記憶力越好。 燕麥:燕麥被稱為「大腦的糧食」。早餐食用燕麥的兒童,空間記憶的能力會增強,在相關領域的學習表現也會更出色;高纖的燕麥和蛋白質一樣,在緩慢的消化過程中能夠提供兒童源源不絕的能量。 草莓和藍莓:多汁的莓果是強力抗氧化劑,是數一數二的大腦超級食物。在以老鼠為研究對象的實驗中,已經證明食物中包含莓果可以促進老鼠的認知功能。 午餐決定下午的狀態 午餐的內容不只重要,更決定了兒童們在下午的能量狀態,因此儘管父母不在學校,也要清楚知道孩子們午餐都吃了些什麼。 全麥:全麥麵包除了富含纖維,也包含了葉酸。葉酸來自於烘焙麵包所使用的濃縮麵粉,屬於維生素B的一種,能夠幫助大腦的記憶細胞生長。 牛奶:脫脂牛奶富含鈣、蛋白質,也提供維生素D和磷。鈣會影響人體管理能量的方式,也會影響人體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能力;胰島素在人體內扮演著,將糖轉化成能量的關鍵角色。 水果:大多數水果不是直接補腦的食物,但他們有助於改善普遍存在於兒童中的便祕問題;水果、運動和大量的水可幫助兒童排便規律,間接提升學習效率。 零食選健康的吃下肚 兒童的精力在接近放學時也差不多耗盡了,為了應付接下來的課後活動、學習及作業,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及吃點心,因此選擇高纖穀類食品是最佳的選擇。 水:兒童在學校裡的飲水量經常會少到令許多父母驚訝。為了避免脫水危害健康,即使是非常輕微的脫水狀況也會造成兒童昏昏欲睡、易怒,因此吃飯時間要給孩子補充水分,特別是在活動滿檔的忙碌日子裡。 高纖穀類:即使早餐吃了一整碗穀類,它們仍是零食的好最佳選擇,富含葉酸、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更是維生素B12的良好來源,這個維生素和我們的記憶能力習習相關,因此要多鼓勵孩子吃此類食品來頭好壯壯。 牛肉:鐵質是人類最常見的營養缺乏項目;若是兒童學習成績差,可能和體內鐡質不夠有關。瘦牛肉是鐵的良好來源,每天在飲食中添加30公克牛肉,可大為改善健康的程度,遠遠超過其他來源的鐵。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