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川崎症是什麼?醫師詳解5大診斷症狀、冠狀動脈併發與治療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小孩發燒好幾天,醫師說可能是「川崎症」? 小孩發燒好多天,再給醫師檢查之後,醫師會說:「依照小孩的症狀,要小心是不是川崎症,可能需要抽血檢查,甚至住院治療。」 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會一頭霧水,資訊量太龐大了!什麼是川崎症?完全沒概念!這很嚴重嗎?我們該擔心嗎?可以治療嗎?為什麼要住院呀? 醫師當然會盡量用最簡短、最簡單的方式,來和爸爸媽媽說明到底什麼是「川崎症」。但「川崎症」還是稍微有些複雜,在聽完醫師說明之後,爸爸媽媽往往還是一知半解。因此,西V麵(編按:黃斯煒醫師在社群自稱「西V麵」,即CV「心臟血管內科」之中文諧音)今天整理了一些川崎症的「重點」,希望能讓爸爸媽媽更暸解這個疾病。 川崎症的診斷 由於川崎症有嚴謹的診斷準則,因此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其中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再加上下列 5 大症狀的其中 4 個: 嘴唇、口腔黏膜侵犯:嘴唇乾裂、草莓舌 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頸部淋巴結腫大,大於 1.5cm 四肢、手掌腳掌水腫或脫皮 多型性皮疹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發燒第五天」才能確診? 有時出現幾個川崎症症狀時,爸爸媽媽就會很擔心是不是川崎症,並問醫師說:「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五天?不能提早開始治療嗎?」 答案是:兒童會產生發燒加疹子、淋巴結腫大、結膜炎、皮膚脫皮的感染症,其實不佔少數;因此當初診斷的設計,才會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像「猩紅熱」就會產生發燒、皮疹、和口腔黏膜變化;腺病毒感染也可能會造成結膜紅腫、淋巴結腫大跟發高燒。 因此,要嚴謹地診斷川崎症,才能避免一些其實不是川崎症的疾病,被當成川崎症治療。 為什麼會發生川崎症? 經過 60 幾年的研究,川崎症確切原因,至今還是「不明」。 但目前還是認為主要跟「感染」、「免疫反應」、和「基因」有關係: 與感染有關的原因之一「季節性」。以台灣來說,4~6 月是川崎症發生的高峰期。這點和病毒感染的「季節性」很相像,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原因。 診斷有川崎症的孩子,經抽血檢查研究發現,許多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都會上升,且一些免疫藥物可以治療川崎症,因此川崎症也被認為和人體的免疫反應很有關係。 除此之外,川崎症在東方人,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常見,歐美國家反而少見,因此基因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川崎症可怕的地方:冠狀動脈 川崎症的本質,會在全身發生血管發炎,若血管發炎出現在眼部,就會造成眼睛紅、結膜炎;若在體表,就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疹子;若在嘴巴,就會發生嘴唇發紅、草莓舌;在手指腳趾,就會發生手腳紅腫,甚至有脫皮的情形。 除了這些我們能看見的地方,在我們身體裡看不到的血管,也會發生發炎;若冠狀動脈發生血管炎時,有些孩子的冠狀動脈就會不正常擴大,進而產生「血管瘤」。 冠狀動脈血管瘤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血液的來源。若發生在大人或長輩,常聽到「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等情況,就是因為這條冠狀動脈受到阻塞,需要緊急做「心導管」把血管打通。 當孩子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時,就會造成冠狀動脈發生「血栓」和「阻塞」的機率升高。 川崎症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瘤,也是孩子中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高嗎? 如果川崎症未接受治療的話,發生冠狀動脈異常的機率高達 15~25%。 但經過治療後,可將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降到 4~8% 左右。 有冠狀動脈瘤怎麼辦? 冠狀動脈瘤還是有程度之分,一般根據它的大小,會分成小、中和大型的冠狀動脈瘤。 根據台大醫院林銘泰教授的研究,台灣患有川崎症的孩子,大部分還是以小型動脈瘤居多,佔了 63.8%;中型的動脈瘤也有 22.4%,大型動脈瘤僅有 13.8%。 在五年的追蹤期間,小型動脈瘤的孩子,9 成以上會恢復正常;中型動脈瘤的孩子,也有一半以上會恢復正常。 唯獨只有大型的動脈瘤不會再變小,而是一直存在;這種大型動脈瘤發生冠狀動脈阻塞、破裂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川崎症的治療 在孩子開始出現症狀後,在7~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症,可以有效降低未來發生冠狀動脈瘤的機率。 因此,對於川崎症孩子的治療,大多會等到發燒滿五天、確立診斷之後,開始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 除此之外,這些川崎症的孩子都必須使用阿斯匹靈,避免血栓產生,一般情況下,直到孩子燒退、出院之後,都還是需要繼續使用;後續追蹤時,如果沒有「冠狀動脈瘤」的情形發生,醫師就會根據孩子的狀況停藥。 哪些小孩容易發生川崎症呢? 川崎症大多發生在 5 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研究,約有80~90% 的孩子是 5 歲以下發生。 男生較多,是女生的 1.5 倍。 川崎症東方人較多,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多,並逐年增加當中。 台灣小於 5 歲的孩子中,每 10 萬名兒童中,有 69 位會得到川崎症。 有關其他川崎症的問題 上述內容是針對爸爸媽媽最常見的川崎症的疑問來做解答。 其實,川崎症還有很多其他細部的內容,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講完。例如:有沒有可能孩子明明是川崎症,但卻沒有符合診斷條件? 有的,這種狀況被稱作「不完全川崎症」或是「非典型川崎症」,這就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仔細判斷,才能作出診斷! 還有,有沒有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還是持續發燒,那要怎麼辦?這些更細部的內容,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慢慢聊。 川崎症的重點整理 川崎症是全身性血管發炎的疾病,在台灣不算少見,尤其容易發生在 5 歲的孩子。 主要特色是發燒時間會超過五天,合併全身的症狀。 川崎症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的後遺症。 如果不治療,未來發生血管瘤的機會高達 15~25%。 但在經過治療後,可將血管瘤機率下降到 4~8%。 發生動脈瘤先別驚慌!只要不是「大型」動脈瘤,有高機率在追蹤過程中漸漸縮小。 川崎症的歷史 要講到川崎症,一定要提到川崎富作教授,我們所說的「川崎症」,就是由這位日本的小兒科專家所發現的。 距今 60 […]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許多原因皆有可能影響小孩食慾,例如生病、飲食習慣、活動量或心理因素等等,若小孩食慾不佳時,父母需注意小孩的身體狀況,觀察小孩是否身體不適,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導致小孩不愛吃飯。 飲食對孩子的成長及身體健康十分重要,若小孩長期食慾不佳而未正常進食,或一直食用營養不良的零食,便會導致孩子營養失衡,引發其他健康問題。《Hello醫師》告訴你小孩食慾不佳的可能原因,分享5招改善小孩胃口的妙方。 小孩食慾不佳恐是身體出問題! 生病是導致小孩食慾不佳的常見原因,父母應該仔細檢查孩子有無出現某些症狀,例如身體虛弱、臉色蒼白、喉嚨痛、發燒、起疹子或其他問題。若有,即表示您的孩子可能已經生病了,請迅速帶孩子就醫檢查。 除了生病外,以下原因也可能導致小孩不吃飯: 在兩頓正餐之間食用過多零食或其他食物 在兩頓正餐之間飲用過多飲料 日常活動量不夠 改善小孩食慾不佳的5個方法 增加用餐趣味性:若一昧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更加不願吃飯,因此可透過一些小遊戲或營造輕鬆氛圍,讓孩子吃飯可以更開心,並避免強迫進食。 避免給予過多食物:過度餵食或給予過量食物會讓小孩鮮少感覺飢餓,並長時間不願進食,建議由小孩自己決定每次用餐時所進食的份量。 一次給一小份食物:小孩的胃容量較小,因此食量比成人少上許多,建議一次僅給予一小份食物,待孩子吃完後再給予更多份量。 經常變換菜色:五顏六色或新奇的食物可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建議父母可多花心思,嘗試將食物切成各種可愛的形狀,如太陽、雲、狗、兔子或任何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或動物,讓您的孩子對吃飯產生期待。 避免分心:邊吃邊玩或邊看電視邊吃飯皆會影響孩子的進食狀況,建議培養吃飯不看電視或僅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教導孩子在用餐時不得玩耍或分心。 4類食物打造均衡營養,健康登大人! 除了趣味之外,更應兼顧營養,為孩子準備菜色時,建議提供以下4類食物: 全穀類食物:米飯、麵、穀類脆片、麵包,以及其他富含葉酸、鐵質和維生素B群的全穀物食物。 蔬菜和水果:各類顏色鮮艷的蔬果皆可,建議切成一口大小的尺寸,方便孩子食用。 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並避免給予糖分過高的調味乳。 肉類與海鮮:油脂較少的豬肉、牛肉、雞肉、鴨肉及魚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吃素好嗎?切記包含這5種營養

為了改善體質與健康狀況,擺脫心臟病(Heart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肥胖等疾病,許多人選擇素食,而不吃肉類葷食。有些人吃素則是基於環保、信仰、文化或道德等原因。那麼年紀還小、不懂得選擇、身體健康的孩子,需要吃素嗎?素食是否適合孩子呢? 什麼是素食? 素食也有不同程度,依其食用的飲食類別,可分成以下3種類型: 蛋奶素食者(Lacto-ovo vegetarians):不吃魚、肉和家禽,他們的蛋白質來源,包括牛奶、優格、起司、蛋、豆類、堅果和蔬菜等。 奶素食者(Lacto-vegetarians):不吃魚、肉、家禽和蛋,他們的蛋白質來自於從牛奶、優格、起司、豆類和堅果等。 純素食者(Vegans):不吃魚、肉、家禽、蛋和乳製品,從豆類、堅果和黃豆類製品中,獲取蛋白質。純素飲食可能導致嚴重營養不良的問題,不適合正在發育,需要大量蛋白質的兒童。 素食兒童的5種必需品 牛奶:1歲以下的嬰兒必須持續喝奶。 固體食物:與醫師討論在孩子的飲食中,加入固體食物的適當時間。 纖維:注意纖維的攝取量,纖維過多會阻礙鋅、鐵或鈣等礦物質的吸收。纖維素會使孩子長時間維持飽足感,使得他們感覺不到餓,反而少吃了原本生長發育所需的食物量。 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盡量多樣化,多吃幾種,建議每天吃2小份水果、3小份蔬菜。 油:大豆油和芥菜籽油是好油,含有豐富的亞麻酸,有益於大腦和神經組織發展,油也是能量活力的來源。 素食兒童的飲食 只要飲食計畫中含有足夠的必需營養素,即使是孩子也可以吃素,成為素食者。飲食的內容必須包括如下: 生長所需的蛋白質替代品,來自於乳製品、堅果、雞蛋、穀類或黃豆製品。 脂肪,來自肉類油脂之外的替代來源。 日常活動所需的基本熱量。 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足夠的鈣。另外還需要鐵質,來預防貧血(Anemia)等血液類疾病。 適當的食物組合,如果缺乏正確平衡的組合,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完整吸收利用。 最後,給孩子吃素時,請記得下列幾個重點: 充分了解營養素的替代品 提供多種食物讓孩子享用 巧妙地選擇食物 在點心中加入堅果、酪梨或乳製品,提供良好的生長能量來源 不需嚴格控制幼兒的飲食 根據個人需求或遵從醫師指示,服用營養補充品


其他健康問題

高血壓別來!小孩想健康4招有解

一般會認為高血壓只好發於高齡長者,但事實上,孩童也可能罹患高血壓,以下分享4個觀念,幫助小孩遠離高血壓 。 1. 控制體重 肥胖是導致高血壓最快的捷徑,肥胖使血管壓力增加,長期下將導致高血壓,所以當發現小孩體重失控,可以尋求減肥門診的幫助,透過醫師指導、排定減肥計畫。 2. 出門多運動 現代的小孩為課業繁忙,除了上學時間之外,生活還被許多課外活動塞滿,所以每到空閒時,他們會選擇娛樂活動來紓壓,然而,現今許多小孩傾向宅在家裡,很可能玩電腦遊戲、看漫畫、電視一整天不出門,雖然打電動也有不少好處,但過度的話,會造成運動量不足,因此,建議家長親自陪伴小孩從事戶外活動,也能順便讓自己動起來,運動不僅能幫助小孩保持健康體魄,也能幫助紓壓,減少罹患高血壓的機率。 3. 減少鹽分攝取 攝取過量鹽分是導致高血壓的直接原因,每個兒童每天僅需攝取1200毫克(mg)的鹽,若高於這個標準,小孩不僅容易罹患高血壓,也容易發生腎臟及心血管問題,那我們如何減少鹽分攝取呢? 選擇天然食物,取代加工食品,少吃漢堡、薯片、炸薯條和烤雞等速食,以及市售零食等高鈉食品。 使用新鮮潔淨的食材可有效降低烹調時鹽的用量。 採買食品前仔細閱讀標章,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食品。 建議選擇清淡飲食,可以諮詢營養師菜色如何安排。 4. 健康的生活型態 健康的生活型態可預防高血壓,請小孩避免下列事項: 除了上述少攝取鹽分之外,也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如烤、炸的油膩肉類。 避免情緒化,因為每次憤怒都讓血管承受很大的壓力,長期容易導致高血壓。 定期量測血壓,特別是易頭痛、頭暈、嘔吐、多汗、弱視和抽搐症狀的兒童。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嬰幼兒罹肝病~飲食照護各階段須知

營養在兒童的成長和發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患有肝病的兒童來說,更為重要。無論罹病的原因是什麼,小兒慢性肝病最終都會導致肝功能不全、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並可能與嚴重的膽汁淤積有關。膽汁淤積可能與搔癢、吸收不良、營養不良和生長遲緩有關。肝硬化導致門靜脈高壓(Portal hypertension)、腹脹和胃腸道出血。慢性肝病的併發症包括肝肺分流導致的進行性缺氧,或甚至更罕見的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出現這些併發症的患者,通常會成為原位肝移植的候選者。 臨床顯示,擁有較好均衡飲食的肝病孩童,在肝臟移植之後,花在醫院的時間就愈少。食物由許多不同的營養素組成,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良好的飲食營養必需的。肝臟在良好營養和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的原因有兩種: 肝臟會製造膽汁,膽汁可幫助吸收飲食中的脂肪。 肝臟會轉化飲食中的營養素,作為生長和正常身體功能所需的能量和物質。 因肝病而導致黃疸(Jaundice)的嬰兒,因為無法消化牛奶中的營養成分,所以會一直感到飢餓,需要經常進食,可能因此而喝下大量的牛奶。患有肝病的兒童,食慾會不太好,但對熱量和蛋白質的需求會增加,在需求增加但吸收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造成發育不良、缺乏能量和更大的感染風險。所以,要特別留意營養攝取,可尋求營養師的協助與建議。以下提供讓不同階段兒童進食的小撇步: 1. 嬰兒的餵食 患肝病的嬰兒,因生病之故所以喝奶量較少且生長不良,所以需要食用特殊配方奶,這種配方奶的口感和味道,與普通奶不同,普通的嬰兒牛奶成分含有長鏈脂肪(LCT)裡的脂肪,需要良好的膽汁液才能被吸收。但如果寶寶有黃疸,可能代表膽汁流動差,也就不容易吸收長鏈脂肪,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喝了很多奶,卻沒有長大的原因。 而特殊的配方奶成分,含有一種叫做中鏈脂肪(MCT)的異脂肪,它不需要膽汁就可完全吸收。營養師會建議為寶寶提供最好的配方奶,同時也需要定期為寶寶測量體重,因此與營養師保持密切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確保快速地處理任何體重下降,或與飲食有關的問題。如果您親餵母乳,在寶寶生長良好的情況下,我們會鼓勵您繼續哺乳,但通常也需要額外添加特殊的配方奶,與母乳搭配餵食,以確保您的寶寶會繼續增加體重和成長。 營養師會建議您最好的餵食方法,可能也需要在配方奶中,添加額外的熱量補充劑,營養師也會開這些處方。 2. 學步期幼兒的餵食 固體食物應在寶寶4~6個月之間,開始餵食,這點與其他嬰兒的方式是一樣的。 健康諮詢師會建議您正常的斷奶方法,如果有必要,營養師也會提供您更具體的建議。 患有肝病的孩子,並不需要避開任何特別的食物,即使他們吃不多,重要的是,確保他們有固定且正常的飲食,並且與家人一起用餐, 這是孩子在社會發展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時也透過語言訓練肌肉的使用。 3. 年齡較大的孩童餵食 一般來說,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正常飲食,與家人和朋友吃一樣的食物,通常不需要在飲食中改變攝取的脂肪類型。相反地,孩子會吃更多來補足之前流失的熱量。如果孩子需要避免任何特殊的食物,或額外補充零食或營養品,營養師也會給您建議。 完善的營養,是管理孩子肝病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需要任何幫助或建議,可以在治療孩子的診所或醫院,尋求營養師的協助,他們絕對會樂意提供您任何餵養孩子的建議。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挑食不能逼~6招善誘乖乖吃

許多父母也許都有同樣的煩惱:小孩不吃飯怎麼辦?小孩的挑食行為常讓父母擔心會因此影響發育,但若強迫他們把碗裡食物吃完,除了哭鬧可能還會討價還價,讓許多爸媽傷透腦筋。究竟該怎麼讓孩子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本文將教您幾招,讓孩子願意嘗試他們以前不敢吃的食物! 想要孩子乖乖吃飯可不能光靠逼迫,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對用餐這件事產生負面的印象。根據研究顯示,小孩通常需要接觸或嘗試某種食物十次以上,才會願意接受它。所以請聰明地利用間接誘導的方式,從引導孩子產生想吃飯或嘗試新菜色的意願開始。 1. 設定規律的用餐時間 父母們需設定固定的正餐與點心時間,因為若沒有規律的用餐時間,孩子一旦餓了就會吃東西(且通常是選喜愛的零食),如此到了正餐時間常吃不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要定時用餐,並讓孩子明白只有那些固定時間,才有食物吃,這樣會使他們因為沒辦法吃零食,而在正餐時間感到肚子餓,時間到了就自動坐在餐桌上與家人一起用餐。 2. 注意吃飯環境 吃飯時最好不要開著電視,或使用各種電子產品等,這樣會使小孩用餐不專心,更容易吃下不營養的食物。 3. 變換料理方式 如果孩子不喜歡某道菜,不妨試試用不同的料理方式,變換菜色的外型或味道。例如孩子不喜歡吃薑絲炒南瓜,不妨換成焗烤南瓜片,或把南瓜切成不同造型(如星狀)等等。 4. 不要用甜點當獎勵 利用任何物質作為交換條件,都是很不好的方式,若用飯後甜點當獎勵,會增加孩子對甜食的渴望,且在沒有甜點或其他籌碼的時候,會變得更難與孩子溝通。您可以一週選擇兩個晚上,提供水果或優格等作為飯後甜點,同時對孩子灌輸這些健康食材也是甜點的觀念。 5. 別特地為孩子做特別菜色 除非孩子有生理或疾病因素而需要額外的餐飲,否則不需要為了吸引他們吃飯,而特地煮他們愛吃的菜,這樣會養成他們挑食的習慣。不妨每餐煮多種類型的菜,讓孩子們可以從桌上現有的菜色來選擇,久而久之,也會習慣或願意去吃那些未曾吃過,但常見的菜色。 6. 讓孩子動手做料理 讓孩子參與做菜過程,會讓他們更想吃自己做的菜,可以試著每週選1種新食材,讓孩子建議或一起討論3種不同的料理方式,接著找時間與孩子一起做菜。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裡的花圃或陽台,種一些辛香料植物或蔬菜水果,可幫助孩子們了解蔬果的生長過程。 其實許多成人也有挑食的問題,父母若自己無法以身作則,也很難讓孩子願意嘗試不喜歡的食物。如果您的孩子依舊挑食,但僅是少數幾種不敢吃,也請不必過度擔心和著急,他們能接受吃某些蔬菜,比起幾乎所有蔬菜都不吃來得好,但若孩子的挑食情況嚴重已影響到營養狀況,且嘗試了以上方法也都無法改善時,建議您尋找專業醫師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父母必看!4種你不可不知的兒童心臟病類型

好發在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屬於相對嚴重的疾病,若發生於兒童,病情則會更加艱險。常見的兒童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病毒感染引發的心臟病、還有因特殊疾病或遺傳性疾病導致的心臟病。 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心臟病童都受到十分良好的醫療照護,病情受到控制、甚至可能痊癒,能夠擁有和一般人一樣健康、正常的生活。然而,心臟病的種類繁多,有哪些是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疾病呢?《Hello醫師》以下為您列出4種常見於兒童身上的心臟病類型。 1.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源自於胎兒時期的缺陷,胎兒期間心臟不正常發育,導致心臟血管構造出現異常。1,000個新生兒中大約有8個會帶著有先天缺陷的心臟出生,有缺陷的部位常發生在心肌或心臟瓣膜,例如: 主動脈瓣閉鎖異常。(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二尖瓣狹窄。 其他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還包括: 心臟衰竭導致心臟發育不全。 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關於心臟腔室之間、心臟與動靜脈之間的心臟壁缺損。 法洛氏四合症(Tetralogy of the Follot,TOF,或稱法洛氏四重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Cyanotic heart disease,CHD),其4種異常情形包括肺動脈狹窄、心室中膈缺損、右心室肥大、右心室出口阻塞。(同場加映: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2. 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起因於脂肪及膽固醇氧化後黏附在血管壁的斑塊,斑塊堆積造成血管壁硬化、血管狹窄,提高了血管阻塞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疾病發展過程冗長,且經常沒有徵兆,少見於幼童和青少年。然而,有肥胖、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兒童是高危險群,醫師應建議這些兒童定期測量血壓及膽固醇,改善飲食並培養運動習慣。 3.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心臟電流傳導失常的現象,心臟跳動速度會不規則、過快或過慢,影響心臟血液輸送。典型的心律不整症狀包括: 心跳過快。(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跳過緩。 長QT波症候群(LQTS):病患常伴隨心悸、長期喘氣、莫名暈厥。 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患者的心房心室間脈衝異常傳導,常引起心室肌提前運動,心律過快,伴隨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胸痛,暈倒等現象。 心臟病兒童會長期感到疲倦、頭暈且胃口差,治療方式因臨床病症和個人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 4. 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稱川崎氏症)是一種罕見的心血管疾病,為血管的發炎現象,病變可能發生於四肢、口腔、唇、喉部等全身有血管的部位,甚至引起頸部淋巴腺發炎腫大,致病原因仍然不明確。 它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報告,每5個心臟血管兒童病患中,就有一個是5歲以下的幼兒。 其診斷和治療主要根據病童的臨床狀況,治療可依冠狀動脈的狀況不同而定。若病童無合併冠狀動脈異常或異常現象已消失,則無需長期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限制活動,但建議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若病童伴隨小型輕微異常,或許需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直到血管異常消失,有些病童服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來改善狀況。若病童合併多處或大型冠狀動脈瘤,則可能需注射丙種球蛋白(Gamma globulin IV),或手術治療。有些病童終身需到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其他健康問題

父母必知!讓小孩準時上床睡覺的妙招

對年輕爸媽來說,每晚最棘手的任務之一,就是哄小孩睡覺吧!小孩子必須有充足的睡眠,若睡眠不足,他們會很難控制情緒,表現煩躁或對事物沒興趣,難以專注和學習。讓孩子在睡前有規律的活動很重要,如此可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並維持睡眠品質。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最適合孩子的作息並維持下去。以下提供幾個妙招,讓家長們更輕鬆搞定孩子睡好覺。 1. 設定全家的就寢時間 事先與您的另一半討論決定好全家的就寢時間,並且一起執行,讓孩子知道家裡有明確的睡覺和起床時間。即使是週末也有固定的睡眠時間,不能縱容讓孩子太晚睡。如果小孩的年齡​​夠大,可以向孩子解釋晚上的睡覺流程,而對於年幼的孩子,可用圖表來幫助孩子學習新的流程,多示範幾次換衣服、刷牙和寫作業等動作,再讓他們自己做並養成習慣。 2. 設定睡眠時間長度 身為家長最好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多少睡眠時間,如此較容易設定孩子的睡覺和起床時間。不同的年齡和活動量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一般建議學齡前兒童 (3~5歲)為10~13小時(含午睡);學齡兒童(6~12歲)每晚需要9~11小時的睡眠時間。此外,週末和假日雖可以稍多睡一點,但建議不多於1小時。 3. 例行性的睡前活動 晚上做些例行性的靜態活動,例如洗澡或講故事,讓它成為一個準備好要睡覺的訊號,不久後,孩子的生理時鐘就會習慣在固定時間覺得睏了想睡覺。 4. 營造睡眠的環境 研究顯示,來自電子螢幕的光會干擾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會左右睡覺和起床的生理時鐘,當褪黑激素達到最高時會感覺想睡,所以睡前不要讓孩子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等3C產品。此外,降低光源的亮度以保持昏暗,同時也要降低說話音量,這些都有助於避免孩子分泌過多的皮質醇(Cortisol)。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也是另一種影響睡眠的激素,當體內皮質醇多時,身體就無法順利進入睡眠狀態。 5. 保持房間涼爽 培養睡意的環境中,除了光線要昏暗,溫度也很重要。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適合睡眠的體溫,而我們也可調節外在溫度幫助自己更快入眠。記得不要讓孩子穿太厚重的衣物,讓房間保持室溫或稍涼,會更容易有深度睡眠。 6. 提供孩子安全感 有些孩子會因缺乏安全感,不願意睡覺,不妨善用一些物品讓他們更安心,例如有些孩子習慣摸著從小就用的毯子睡覺,或抱著心愛的玩具陪睡,如果孩子怕黑,可以在遠離床的牆腳點個小壁燈,不會影響睡眠且微弱光線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7. 減少對孩子睡眠的關注 避免反覆強調或過度提醒睡覺時間,因為如此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應該將重點放在幫助孩子放鬆身體和靜下心來。 8. 了解孩子是否有睡眠障礙 如果家長們已經盡力嘗試過各種方式,但孩子仍難以入睡或持續做惡夢甚至夜裡驚醒,那麼他們可能有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s),這時請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尋求解決之道。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