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保持孩子的口腔健康!父母一起跟著做

從小培養好的口腔照顧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避免許多口腔的問題。父母可能會有疑問:什麼時候該開始帶孩子去看牙醫呢?什麼時候該開始幫孩子刷牙呢?大多數人感覺好像知道答案,但其實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保護孩子的牙齒。這篇文章會詳細介紹父母照顧孩子牙齒的必備知識。 什麼時候該開始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 在孩子長牙前,就應該好好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而且,不能因為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牙齒,就忽略了孩子牙齒的保健。在懷胎的第2~3個月,孩子的牙齒其實已經開始形成了,等到出生的時候,孩子可能早就有高達20顆的牙齒,有些看得到、有些看不到。因此,全面性的照顧是很重要的,以下為照顧小小牙齒的6個實用技巧: 在孩子開始長牙前,父母應該用乾淨、柔軟的布擦拭牙齦,以去除不好的細菌。 在孩子長牙後,父母應該用嬰兒專用的牙刷和牙膏幫孩子刷牙。 在孩子的牙齒長出,且並排後,請用牙線清牙縫。 孩子2歲後,就要開始學漱口。 3歲以上的孩子,牙膏的量可用豆子大小的份量。 6歲以下的孩子,刷牙時應有大人看著,因為孩子通常會把牙膏吞下。 兒童牙齒的常見問題 1. 孩子蛀牙 為了預防孩子蛀牙,請用柔軟的布輕輕幫孩子清理牙齒、請只給孩子喝配方奶或母奶,避免給孩子喝含糖飲料,例如果汁。 2. 緊急狀況 父母有可能會碰到以下狀況: 牙齒撞掉:請將掉落的牙齒放在孩子的嘴中或牛奶中,以保持濕潤,然後迅速去看牙醫。 牙齒裂開:請馬上用溫水漱口,並在臉上冰敷以減輕腫脹。 咬到舌頭:若孩子咬到舌頭或嘴唇,請清潔咬到的地方,然後冰敷。 牙線清潔:若食物卡在牙縫,請用牙線清潔,不可以使用尖銳的物品。 3. 吸允手指 吸允手指是孩子很常見的行為,大多數的孩子4歲就會停止這個習慣,然而若孩子長出恆齒後還是持續吸手指,可能會影響到牙齒的排列。若您很擔心孩子的這個習慣,請諮詢牙科醫師;孩子的牙齒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的狀況,因此請務必維持孩子的口腔健康,以防牙齒受到更多損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拔乳牙了!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每次拔乳牙,就代表小孩就又長大了一些。然而,小孩因為年幼,因此還是需要父母幫忙維持口腔健康。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家長如何面對小孩每次拔牙後的照護。 拔牙後的照護8要點 請將小孩頭保持抬高,並避免讓小孩做劇烈運動。 拔牙後為了止血,請將一塊無菌紗布折好、放在拔牙的地方。拔牙處會持續流血一段時間,大約45分鐘,咬著無菌紗布的目的是要更快止血。 若醫師有開止痛藥或其他處方藥,請在一旁監督,以確保小孩有正確依照指示劑量和時間服用。 拔牙後的24小時內,請盡量不要讓小孩漱口。拔完牙24小時過後,請準備1杯溫水和1匙半的鹽混合均勻,讓小孩輕輕漱口後吐掉,然後再刷牙。記得要提醒小孩,刷牙時要特別小心拔牙處。用軟毛的牙刷,比較不會戳到或刺激拔牙處。 一般來說,拔牙的第1天應該要吃軟的食物,例如湯或粥,之後才能吃硬的食物。但1天過後,若小孩不想吃硬的食物,或吃了會痛,就不要強迫。也請注意,拔完牙的第1天,不要讓小孩喝太燙的水等飲料。 小孩拔牙後張嘴會痛,是正常的。若疼痛難耐,請用冰塊或冷凍蔬果冰敷下巴,以緩解疼痛和腫脹。 而為了避免感染,請提醒小孩要保持口腔清潔。 若拔牙後,口腔出現異常腫脹的現象,請馬上去看牙醫或小兒科,以迅速處理、治療。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兒童甲狀腺低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定義若在嬰兒時期患有嚴重的甲狀腺低下(Hypothyroidism),會造成生長及發展遲緩,並產生明顯的智能障礙。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症狀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很少在剛出生時顯現,症狀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也會視該兒童的甲狀腺而定。 新生兒 新生兒會在出生幾週,或幾個月後開始出現症狀,並且有時會被父母和醫療人員忽略,可能的症狀包括: 皮膚和眼白泛黃 便祕 餵食困難 皮膚冰冷 變得比之前少哭 呼吸大聲 睡得比之前多,活動量也減少 頭部出現大片軟塊 舌頭很大 小孩 甲狀腺低下的症狀可能會依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但通常都會有以下10種症狀,並且有基因相關病症的小孩,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罹患甲狀腺低下的風險會較高: 比平均身高還矮,手腳也比一般小孩短 比較晚長恆齒 較早進入青春期 心智發展緩慢 心跳異常緩慢 毛髮脆弱 五官腫腫的 疲倦 便祕 皮膚乾燥 青少年 青少女比青少年更容易甲狀腺低下,且通常都是由自體免疫疾病而起,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格雷氏病(Graves’s disease,或葛瑞夫茲氏病)、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注意。此年齡的甲狀腺低下症狀,與成人類似,但通常更不明顯,如下: 體重增加 男生睪丸會變大 皮膚乾燥,且毛髮和指甲脆弱(延伸閱讀: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便祕 臉腫、聲音粗糙、甲狀腺腫大 肌肉和關節疼痛、僵硬 發育緩慢,青春期延遲。可能比同年的人矮,年紀看起來也比較小。 女生胸部會發育較慢,月經也會比較晚來,或是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很大。 行為改變,包括疲倦、健忘、產生情緒或行為問題、在學校表現不好、心情憂鬱、有困難專心。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以上可能並未列出所有症狀,若有問題請諮詢醫師。若出現上述症狀,也請諮詢醫師,盡早發現才能盡早治療,並避免病情惡化。每人身體不同,有問題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好的方法。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為家族史,其他常見原因還包括以下4種: 飲食缺碘。 甲狀腺天生沒有功能或根本沒有甲狀腺,便為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平均4000個寶寶當中,會有1個罹患甲狀腺低下。 媽媽在懷孕中沒有妥善處理自己的甲狀腺問題。 腦下垂體異常。   https://helloyishi.com.tw/pregnancy/getting-pregnant/infertility/how-does-an-underactive-thyroid-affect-conception/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風險因素 有甲狀腺低下家族史,或者有會影響免疫系統的病症的家族史。 患有橘本氏甲狀腺炎或格雷氏病,較容易在青春期後甲狀腺低下,且女性機率高於男性。 兒童甲狀腺低下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兒童甲狀腺低下? 診斷方式會依年齡不同,但醫師通常會為患者進行體檢,並進行某修檢測,如驗血、甲狀腺促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 和T4(四碘甲狀腺素)檢測。 若這些數值不正常,醫師會再進一步實行抗甲狀腺抗質(Antithyroid)檢測。醫師也可能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造影(MRI)。若患者因甲狀腺腫大而有困難呼吸、吞嚥,醫師會進行頸部的觸診。 如何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 治療兒童甲狀腺低下的方式很多,通常患者須每天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進行荷爾蒙治療,並且劑量會依年齡不同。新生兒若能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就被診斷出來,並進行治療,效果會最成功。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在寶寶出生4週後,就會開始為他們注意此病的徵兆。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不是故意大叫~這樣了解妥瑞氏症

小孩子活潑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發現家中的小孩,開始經常眨眼、做一些奇怪表情,或是時而大叫,那可能不是他們故意在調皮搗蛋,而是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的症狀喔!罹患妥瑞氏症的人,也被大家稱為妥瑞兒,知名的例子如台灣藝人邵庭,也曾大方承認自己是妥瑞兒,所以觀眾有時候可能會發現她在鏡頭前,會出現眨眼或臉部肌肉抽動的樣子。以下介紹妥瑞氏症的原因和症狀,以及治療方式和生活挑戰。 什麼是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是種神經系統疾病,特徵是無法控制地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Tics,即肌肉顫動),且皆為突然、快速並反覆地發作。症狀通常會在7~10歲左右開始出現抽動症狀,並隨著年齡增長,到青春期之前最嚴重,而到成年後才逐漸減緩或消失。而有些則比較晚,且通常男生罹患的機率是女生的2倍。 妥瑞氏症的症狀 妥瑞兒通常會有「動作抽動」和「聲音抽動」2種無法控制的表現,動作抽動如不自然的眨眼、臉部表情抽蓄、搖頭或聳肩等;而聲音抽動則如突然喊叫,咳嗽、發出奇怪的嗡嗡聲,或是重複某些單詞等,通常必須要同時有這2種症狀,才能被判定是妥瑞氏症。有時患者可能會因為壓力大,使症狀更嚴重,或抽動更頻繁、持續更久,甚至是抽動的類型改變等等。許多患有妥瑞氏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也同時伴有其他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強迫症(OCD)、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或焦慮症(Anxiety)。 妥瑞氏症的原因 妥瑞氏症是一種由基因遺傳的疾病,而一些研究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是因為腦內的變化,及神經細胞傳遞方面的問題所致。進一步來說,體內的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具有將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功能,而因為這種化學物質失衡,所以造成妥瑞氏症患者的抽動反應。 妥瑞氏症的診斷與治療 若發現小孩有頻繁的抽動症狀,不妨帶給專業醫師檢查。通常若症狀發作持續至少1年以上,包含動作抽動和聲音抽動2種抽動症狀,並出現多種抽動表現時,則極可能被診斷為妥瑞氏症。雖然妥瑞氏症無法被治癒,但可以藉由藥物和心理治療來穩定症狀,並且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後,症狀會漸漸緩和,甚至消失。 妥瑞兒的生活挑戰 妥瑞兒在學生時期,很可能會遭受同學的模仿及嘲笑,且雖有些孩子可以暫時控制抽動,但仍無法長久,若專心抑制抽動,即很難專心在其他的事情上,所以在校園以及在課堂中,還是會影響妥瑞兒的說話和學習表現。若家裡有妥瑞症的小孩,爸媽們別忘記多給點耐心和鼓勵,可以帶他們多運動、培養興趣,讓他們練習集中注意力,也能建立自信心喔!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是多汗兒?造成異常排汗的 3 原因

一般而言,小孩流汗是健康的表現,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在涼爽、無運動的環境下,孩子依然大量地出汗,且皮膚顯得濕濕的,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徵兆了。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排汗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常見於寶寶和青春期的青少年,但異常的排汗通常伴隨著以下三個原因,提供給各位父母參考。 1. 多汗症導致異常排汗 多汗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部的身體部位大量排汗,像是手掌、腳掌、腋下,以及臉部,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種則是全身都可見大量的排汗症狀,多數情況下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根據美國兒科護理醫院兒童國家健康系統(Children’s National Health System)的資料,身體局部大量排汗的孩童估計佔了全球兒童人口 2~3%,並且它是因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出了問題,造成身體功能失調,進而影響排汗系統。 至於全身性的大量排汗,通常是因為感染、慢性病,或由影響體內荷爾蒙的疾病所引起,包括有,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等,另外,有些藥物也會刺激汗水的分泌。 2. 緊張或焦慮時易排汗 人在緊張或焦慮時會出汗,小孩當然也不例外,因為在面對威脅時,身體會進入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又稱戰鬥或逃跑反應)來與之抗衡,且隨著腎上腺素飆升(Adrenaline rush),皮膚毛孔就會開始排汗,其他症狀也會一一表現出來,像是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四肢抖動,以及噁心、想吐。 若只是輕微、不頻繁的排汗,也許只是當下的不舒服而已,但如果演變為長期、嚴重的排汗時,它會造成小孩身體虛弱,甚至影響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並打擊其自信心。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平日行為,去了解多汗症造成的影響,像是握筆寫字手會否發癢、回到家腳會否發臭,以及學校跟同學相處的狀況。 3. 酷熱加上辛辣食物致排汗 在酷熱或潮濕的環境下,孩子很容易流汗,尤其如果父母喜歡讓孩子穿上很多衣物更要注意,這樣做會使他們身體更熱,排汗也會更嚴重。此外,吃辛辣的食物也會刺激排汗,記得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脫水而暈厥。若小孩出現暈眩的情況,父母要留意的症狀包括,手出汗、頭暈,以及噁心,建議這時幫助孩子坐著或平躺,並且讓他喝液體來補充水分,並邊注意其身體的狀況。


其他健康問題

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手心出汗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期會面臨到的困擾,這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量、慢性疾病,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所導致。而當孩子處在靜止狀態,身體卻出現異常性的排汗,這可能就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症狀。因此,以下舉出3種治療多汗症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不過必要時,仍要找專業醫師協助,一起幫助孩子擺脫皮膚黏黏的困擾! 1. 止汗劑於皮膚乾爽時使用最佳 為了減低汗水的分泌,可以使用止汗劑(Antiperspirants)或抗膽鹼劑(Anticholinergic),這能阻塞汗腺的神經,並且降低排汗。不過,父母要注意,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請先確保孩子的皮膚處於乾爽的狀態,好讓其成分能滲透進皮膚,而且睡前使用的效果更佳。 不過,這種治療方法並不一定行得通,因為其藥物成分很難滲透皮膚裡面,以及每個人能吸收的效果也不同,使用前務必找專業醫師商量。另外,口服抗副交感神經雖然有相同的效用,但卻有副作用,像是口乾、視線模糊、心跳加速、排尿困難,以及便祕。 2. 勤換衣物並保持身體清潔 多汗體質的小孩要勤換衣物,除了是確保身體清潔,更重要的是避免細菌滋長,因為若長時間穿著充滿汗水的衣物,不但會破壞衣服的材質,更會招來痤瘡(Acne)、香港腳(Athlete’s Foot)、臭汗症(Bromidrosis)等病菌感染疾病。 若在外運動,建議穿上透氣性好的衣服,像是棉質或亞麻布的布料,配上吸水性佳的襪子,例如:美麗諾羊或芯吸性較好的運動襪,且只要常換洗衣物,保持身體的衛生,細菌就不會來了。此外,把自己的汗水狀況紀錄下來,更能幫助去理解出汗的原因,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關心孩子,讓他了解多汗症不是一種病,並懂得正確地看待自己。 3. 肉毒桿菌和電滲法屬高風險治療 醫師有時會建議較高風險的治療方法,例如:離子電滲法(Iontophoresis),這是一種低壓電療,病患需要將手或腳放進水中,並讓電流透過水接觸肌膚,干擾汗腺的功能,一次療程約20~30分鐘,且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此治療方式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仍會有副作用,包括乾皮及脫皮。 多數針對腋下的治療,會使用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或稱Botox),這是透過針孔注射在皮膚上,並干擾汗腺的神經線的一種療程。雖然聽起來很痛,但其副作用相較很低,像是痠痛和淤血。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病患會需要手術將導致異常排汗的神經線切斷,這就是交感神經切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簡稱ETS),這是一場大手術,因為切斷的神經不會再重新生長,而且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神經受損。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發燒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之一,通常不必過度擔心,但當自己的小孩發燒時,父母仍然免不了會緊張,擔心併發更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有家長認為,發燒有助增強免疫力,所以堅持不讓小孩吃退燒藥;不過,這個觀念也不全然正確。《Hello醫師》為您整理關於小孩發燒的8大迷思,帶大家一一破解。 迷思1:只要發燒都不好 這是較傳統的觀念,現代家長大都能理解,發燒其實是身體啟動免疫系統,幫助身體對抗感染;因此,一般在37.8~40°C的發燒,其實對身體抵抗病毒是有幫助的。 迷思2:發燒一定要吃退燒藥 通常燒到39~39.5°C時,雖然還在能幫助抵抗病毒的體溫範圍,一般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小孩感到很不舒服,也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舒緩不適。 迷思3:吃退燒藥就沒事 多數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會持續2~3天;若藥效失效,可能持續發燒;因此,如有需要,可考慮繼續服藥,通常在第3或第4天即可恢復正常。 迷思4:若沒治療體溫會愈燒愈高 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會執行體溫調控功能,因此,多數感染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39.5~40°C,超過40.6~41.1°C的案例更是少見。 迷思5:發燒超過40°C會燒壞腦袋 一般而言,發燒一般不會燒壞腦袋的,只有體溫超過42°C才可能造成傷害。且身體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也很難,通常須在氣溫或環境相當炎熱、悶熱的地方,才有可能發生,例如把小孩留在悶熱的車裡。 至於坊間會有高燒過後傷了腦子的說法,其實是病人因腦膜炎引發高燒,所以,是腦膜炎造成腦部組織的損傷,而非高燒所造成。 迷思6:冷水澡或酒精擦澡可退燒 雖然看似很合理,但無論是洗冷水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身體,都會因為體表溫度下降,反而使身體發抖,製造更多熱能,讓體溫不降反升。 迷思7:發燒代表寶寶在長牙 一份長達7個月的研究顯示,長牙並不會導致發燒。會有這個迷思的原因,推測是因為小孩的長牙期間,約4個月到2歲時,他們較易因感染而發燒,因此讓很多人有長牙會導致發燒的錯誤印象。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這個迷思,而忽略小孩真正的病因。 迷思8:發燒若熱痙攣會傷腦 小孩發燒的症狀通常不會太嚴重,不過6個月到6歲的小孩,仍有3%的機率會出現熱痙攣(Febrile convulsion)。發作時,小孩通常失去意識,出現肌肉僵硬症狀,並開始抽搐。雖然發生時看起來會很嚴重,不過熱痙攣並不會造成任何大腦損傷,而且幾乎不會對小孩產生任何傷害。 如果小孩因發燒出現熱痙攣,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將孩子放到有柔軟表面的的床或椅子上,讓小孩側躺或平躺,並觀察、記錄痙攣情形以及持續時間,以便跟醫師描述病況。 小孩熱痙攣時,切記不能讓他洗冷水澡,也不要嘗試阻止抽搐,不然會導致小孩受傷。熱痙攣發生時,家長只能靜待發作結束,但若有以下情形,應儘速就醫: 痙攣發作後無法呼吸。 痙攣發作1次後,馬上接著又再發作1次。 痙攣發作時撞傷或導致其他外傷。 這是小孩第1次痙攣發作。 痙攣發作時間超過5~10分鐘以上。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其他健康問題

家長看不見的問題!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兒童虐待與忽視資料庫系統(Ntion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Data System)的資料顯示,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是一種對兒童的不當對待(Maltreatment)。儘管大多數家長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雇請托育人員,但很多時候,家長並沒有給孩子足夠,或是符合年齡需求的必要照顧、關心。下列將介紹,什麼是情感忽視,並會出現哪些症狀及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是情感忽視? 忽視有4種基本類型:生理忽視、醫療忽視、教育忽視,與情感忽視;在這些類型當中,情感忽視被稱為看不見的問題。導致情感忽視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親因工作過於忙碌、家庭的基本結構、心理健康的問題、父母親成長有情感忽視的經驗、對孩子有異於平常的期望等。 因此,家長若不能在情感上給孩子足夠支持,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孩子如果無法從家長身上得到必要的關懷、愛與鼓勵,那很可能會造成他們覺得自我形像低落,進而濫用藥物,出現消極行為,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殺傾向。 情感忽視有哪些症狀? 由於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問題,要確認孩子是否是情感忽視的情況,並不容易。然而,如果孩子有下列的徵兆,很可能有情感忽視的情況: 自尊低下。 完美主義。 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但不確定是什麼。 對於被拒絕很敏感。 焦慮或憂鬱(Depression)。 感到過度害怕,或有恐懼症(Phobias)。 個人衛生習慣很差。 飲食習慣異常。 無法自我控制。 不願意遵守、服從規則。 常做惡夢。 情緒疏忽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成長過程中,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是有很多缺點。他們覺得要交新朋友很困難,言語上的溝通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與其他開心快樂的孩子相比較,有情感忽視問題的孩子,在學期間通常會比較短暫。此外,孩子如果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支持,往往會在網路上尋求更多外人的關注、互動,藉此拓展他們的社交範圍。但這對孩子而言,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陷入網路霸凌的情況。 如何在情感上支持並幫助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幹嘛、做什麼事情,而疏忽孩子的情緒。為了要避免情感忽視的情況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應做到下列幾點: 多傾聽、關心孩子: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跟孩子聊天、談談,讓他們知道,父母親隨時都很關心他們。 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身為家長,或許您與另一半都很忙碌,彼此間不容易找到共同時間,關切孩子。但是為了找出妥善照顧、關心孩子的方法,父母親雙方無論如何,要經常多與另一半討論孩子的事。 必要時,主動向孩子道歉:有時候,父母親會不經意的說出傷害孩子內心感受的話。身為家長,請不要故意忽視,不跟孩子道歉。孩子會因為您主動道歉後,而讓親子關係和好。 務實的期待孩子的成就:為了避免造成孩子、親子關係有太多壓力,您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務實。 適當的獎勵孩子: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請真誠坦率、衷心的讚美他們。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網路危機四伏!遠離色情請教孩子使用

現在的兒童,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上網,使用社群網路。雖然社群網路有很多好處、便利,但對兒童而言,卻潛藏很多風險,下列是一些應注意的安全事項,讓兒童在使用網際網路時,能夠更安全。 網路裡的危險別忘提醒小孩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與陌生人在私人聊天室聊天,提供詳細的個人資訊給不認識的人,以及外出跟陌生人見面,是兒童使用網際網路常面臨的危險情況。此外,兒童收到色情簡訊,在網路上受到陌生人騷擾,發生的情況也是每天愈來愈多。隨著無所不在的潛在危險,即使父母親要求孩子小心使用網路,同時幫忙注意安全,家長的擔心、顧慮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與其強烈禁止孩子不能使用網際網路,建議家長更應該好好跟孩子解釋,關於潛藏網路、社群媒體的危險,例如:網路上存在性暗示的圖片、文字,以及個人不雅的裸露照片,甚至潛伏性犯罪的危機。同時也請告知孩子,讓他們記得在使用網路時,要確實遵守應該做到,與不該做的安全事項。 兒童使用網路的安全須知 教導孩子使用網路時,若有不舒服、困擾的事情發生,要隨時告知父母親。 告誡孩子,除非經過父母親的同意,否則不能把住址、家裡電話號碼,或是家長的電話號碼等個人資訊,在網路上透露給任何人。 教導孩子,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同意,絕對不能跟才剛認識的網友出去見面、約會。家長在了解網友的情況後,如果認為孩子跟網友見面是安全的,要告訴孩子,地點要選擇在公開場合,而且家長要陪孩子一同前往。 教導孩子,在網路上傳自拍照,或是有他們個人圖像的照片時,照片內容沒有性意味,或是任何親密、裸露的照片,才是安全的。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無故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激烈論戰。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從事違法的事情、活動。 限制孩子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同時規範、限制他們能瀏覽的網站。讓孩子明確知道,要遵守父母親的規定,否則他們將無法使用網路。 告訴孩子,他們要好好保管、記得自己設定的密碼。 為了孩子的安全起見,家長要確實了解他們瀏覽的網站,下載、使用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告訴孩子,在網路下載軟體時要小心,因為有些惡意軟體的病毒可能會破壞電腦,或竊取像銀行帳號、身分證號碼等重要資訊。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牙齒想水水?5種超級食物多攝取

兒童需要許多種食物來吸收營養、幫助牙齒發育。除了最主要的食物群,還可以多補充超級食物,讓孩子吸收更多礦物質、維生素、纖維和健康的脂肪,保護牙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介紹5種對牙齒發育很重要的食物,各個都富含營養。 1. 鮮脆蔬菜 若想找可嚼食的天然食物,鮮脆的蔬菜就是很好的選擇,像是生胡蘿蔔、花椰菜、綠豆、芹菜或甜豆。這些蔬菜的外皮都很硬,讓小孩在刷牙後嚼食,可以去除掉沒刷掉的牙菌斑。父母可以準備一些這種鮮脆的蔬菜,當作孩子的零食點心,鼓勵孩子定期嚼食。 2. 堅果 3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吃堅果,像是葵花籽、大麻籽、亞麻籽、奇亞籽。這些堅果都富含礦物質、健康的脂質、蛋白質和纖維。當中的天然脂質還可覆蓋牙齒,阻擋細菌的侵略。堅果磨碎後還可當作零食撒在沙拉上,十分美味、方便攜帶。此外,還可在蛋糕上撒些堅果,添加額外的營養。而且,堅果內的天然油質可強化琺瑯質(Enamel),有些堅果甚至含有鈣。建議將堅果儲存於冰箱中,以防損壞。 3. 奶製品 無糖奶製品對兒童牙齒的健康十分重要。例如,起司就能刺激口水分泌,其中的鈣還能改善被酸化的礦物質。孩子最愛的牛奶、優格、無糖冰淇淋也含有鈣和磷酸鹽(phosphates)。強化乳還富含維生素D,可幫助兒童的身體有效產出鈣。 4.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為了避免細菌導致的牙齦炎(Gingivitis),可以讓小孩每天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很多水果都富含維生素C,像是橘子、酸橙、奇異果、哈密瓜、木瓜等。此外,莓果也是個好選擇,十分有營養、又好吃,可以每天都食用,像是草莓、覆盆子、黑莓等不僅很美味,也富含營養與抗氧化劑。莓果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都可減少嘴裡的細菌,為牙齦補充健康的膠原蛋白。 5. 無糖口香糖 若沒空準備水果或蔬菜,可以選擇無糖口香糖。大多數得口香糖可去除牙菌斑,改善嘴內的天然抗體。此外,餐後咀嚼無糖口香糖,還能避免孩子蛀牙和口臭。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