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不睡覺失眠怎麼辦?超實用6招解決兒童睡眠問題

小孩睡不著失眠怎麼辦?孩子該休息時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卻昏昏欲睡,其實,睡眠問題和失眠症(Insomnia)不只會發生於成人,小孩也可能會失眠,此時也稱為兒童睡眠障礙,這時父母請別擔心,因為兒童失眠多數是行為性和環境的因素,較少因為疾病導致,以下介紹常見的兒童睡眠問題、兒童失眠的症狀、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兒童失眠的症狀 兒童失眠的症狀包括如下: 白天覺得很睏 沮喪、煩躁或情緒起伏 難以入睡、感覺睏倦,或太早醒來 對於上床或睡不睡得著,感到緊張或焦慮 在學校或紀律方面出問題、犯錯或發生意外 過動、有侵略性、注意力過短、記憶力不佳 兒童失眠的原因 小孩跟成人一樣也會失眠,可能的原因如下: 壓力:過度擔心和壓力會導致失眠。 咖啡因: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或其他興奮劑。(1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喝咖啡,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特定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用於治療過動障礙的藥物,便會導致失眠。 醫療問題:精神問題和其他睡眠障礙。某些疾病,例如纖維肌痛、肌肉痙攣、胃灼熱等,都可能導致失眠。 環境因素: 臥室的噪音、熱、冷和光線等條件,都會打斷睡眠。請確保床和床墊舒適,臥室收拾整潔,以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這也包括不要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推薦閱讀:白噪音可助眠~這3種潛在影響要注意) 兒童睡眠障礙種類 根據長庚醫院的睡眠中心解釋,由於兒童睡眠障礙種類很多,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常見的睡眠問題有以下幾種,兒童失眠是其中1種。 1. 小孩夜驚 小孩半夜驚醒不算少見,更是1歲半到5歲小孩常見到的問題,半夜醒來不斷哭鬧、尖叫,約10分鐘之後可再度入睡,第2天也記不起昨晚發生的事。每晚都被吵醒的無奈,往往造成父母極大的壓力和睡眠問題。 夜驚是發生在熟睡期的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1~2小時才發生,這種情形不需要治療。建議父母盡量讓小朋友養成午休的習慣,注意晚上不要玩得太興奮或太瘋,夜驚頻率即可慢慢減少,但如果在兒童後期或青少年出現,則必須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癲癇的可能。 2. 小孩夢遊 學齡前後的孩子長會有夢遊的情形,有些小朋友出現下床活動、開冰箱、吃東西,甚至打開門走出去,由於「夢遊」也是發生在熟睡期,要叫醒孩子並不容易,且夢遊狀態的思考、判斷力缺乏,父母須注意其安全。夢遊狀況大部分在長大後就會改善,但如果出現頻率較高,建議還是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癲癇、腦部疾病或感染等可能。 3. 小孩做惡夢 不少小孩深夜常在做惡夢之後,因恐懼而驚醒大哭,特別是白天看了或聽了些恐怖電影或故事,和夜驚不同,惡夢通常在後半夜才會出現,且小朋友會清楚記得做惡夢的內容。 (推薦閱讀:睡覺做夢原因是…這種人容易記得夢境) 實際上做惡夢常與小朋友日間的焦慮、壓力較有關係,故在治療上,醫師建議父母盡量降低孩子的壓力,如在惡夢中恐懼和哭鬧,父母可叫醒小孩並安慰他。 4. 夜尿 一般兒童到了5歲左右,其膀胱控制功能應該較成熟了,尿床情形應較少出現,倘若學齡兒童每週仍有2次以上尿床的情形,建議最好還是到醫院評估,因為尿床不只是一般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害怕、壓力等),還要考慮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尿路畸形、或神經系統的問題。 5. 失眠 兒童出現失眠問題,有時是某些潛在疾病所造成,比如身體疾病(氣喘),或某些藥物引起失眠,另外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也是評估方向。在兒童失眠的治療上,主要是針對造成睡眠困難的原因為導向,並非以失眠本身為考慮,故失眠藥的使用,並不是正確的方法。 兒童失眠分3類 根據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衛教資訊,在國際睡眠疾患診斷手冊第二版中,兒童行為性失眠分為3種類型:入睡連結型、限制設定型和混合型。 1. 入睡聯結型:通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兒童,這類孩子要在特定狀況下才能睡著(如:需父母抱著睡、吃著奶嘴),若半夜醒來,也必須用同樣方式才能再入睡,較令人困擾的是,這種連結要改變,通常需耗費一段時間。 2. 限制設定型:較常發生在3歲以上兒童,孩子可能未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或父母並未給予適當的限制,如:孩子要求自行決定入睡時間,巴著電視和玩具不放,導致睡眠時間持續延遲,或半夜醒來無法再入睡,造成惡性循環。 3. 混合型:以上2種型態同時出現,如:睡前想盡辦法拖延或拒絕睡覺(限制設定型),但半夜醒來需父母安撫或陪伴下才能再睡著(入睡連結型)。 如果孩子每周超過3天、連續3個月以上重複出現這些問題,且已造成孩子或家長白天功能的損害(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怒等),建議可以前往兒童精神科或設有睡眠障礙門診的醫院諮詢。不過不用太擔心,因為研究發現這些問題通常不是生理疾病造成,經過適當的環境及行為改變,孩子的睡眠問題常能有明顯的改善。 如何讓孩子睡覺?解決兒童失眠6撇步 以下簡單建議可供照顧者們參考: 1. 改善睡前習慣、制定一系列靜態活動 建議可以建立一份睡眠時間表,例如睡前4~6小時要遠離含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可樂),並建立一份常規,確認睡前1小時內不安排活動(避免看電視、用3C產品、做繁重的家庭作業等),另外,最好能在睡前固定先做一系列靜態的活動(如:喝奶→刷牙→上廁所→睡覺),一系列活動盡量要能在半小時內完成。(同場加映: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2.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給予孩子安全感 創造一個安寧、平靜、溫度舒適和漆黑的臥室,對於怕黑的小孩,可以在牆壁角落使用小夜燈。建議也可移走臥室裡的時鐘,以消除時間帶來的緊張情緒。此外,在睡前也要避免爭論,或討論會引起焦慮的事情。如果小孩屬於入睡連結型的睡眠障礙,也可以提供能給予安全感的物品(如:小被被、絨毛娃娃)(推薦閱讀:一關燈就受不了~陪伴怕黑小孩的方法) 3. 教導孩子如何放鬆 躺在床上深呼吸,想像一些正面的事或其他放鬆方式,可能有助於入睡。(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4. 規律作息、設定就寢時間 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包括白天小睡及夜間睡眠),並調節就寢時間,讓孩子能夠獲得建議的睡眠量,建議睡眠時間根據小孩年齡略有不同,通常是每晚要睡9~11個小時。家長甚至可以和與孩子訂定行為約定(如:甚麼時間要上床睡覺,若有確實達成,可集點換獎勵)。 5. 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 如果孩子無法入睡、在床上翻騰、輾轉反側,那就應該立刻下床,在較低的光線下,進行相對平靜的活動15~20分鐘,而不要躺在床上。爬起來20~30分鐘左右後,可再回到床上試圖入睡,若經過15~20分鐘還是睡不著,就應該再起床,再次嘗試可放鬆的活動,需要的話可以重複循環。 6. 使用認知行為治療 有時醫師會建議認知行為治療,請孩子與家人一起努力,試著使用無需藥物的心理治療法。從長遠來看,這些方法都非常有用,整體上對兒童也更有益處。可以諮詢設有睡眠門診的醫院詢問,或諮詢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並請他提供關於小孩失眠的資訊。(推薦閱讀: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了解玻璃娃娃!脆骨病9成是家族遺傳

「玻璃娃娃」也被叫做成骨發育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罹患原因是因膠原蛋白(Collagen)出現病變,造成患者出生後骨頭容易斷裂,所以,嚴重者更會損傷脊髓和聽覺,甚至引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以下是玻璃娃娃的疾病症狀和形成原因,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此病患者。 4種常見成骨發育不全症 由於成骨發育不全病患的骨頭比一般人脆弱,因此普遍稱之為脆骨病(Brittle bone disease),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院(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NHGRI)的資料,估計每2萬人就會有1位玻璃娃娃,目前已證實8種脆骨病類型,其中有4種較為常見。 第一型OI:最常見且輕微的一種,因為小孩的身體還沒有足夠的膠原蛋白,因此造成骨頭易脆,但這不會有骨頭畸形的問題,過了青春期,症狀就會大幅減少了。 第二型OI:屬於嚴重的一種,出生的嬰兒通常會有很短的手、腳、胸、臀部外折,以及軟顱骨,身體也可能出現骨折。因為肺部構造的不完整,嬰兒會有呼吸困難,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在子宮中就會死。 第三型OI:相較嚴重的一種,多發生在第二型OI嬰兒成長後,不同小孩有不同的狀況,且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常見的情況包括有:頭大、三角形臉、矮個子、脆齒、骨頭畸形、脊椎彎曲、呼吸困難。 第四型OI:可輕微,也可惡化的一種,通常新生嬰兒會有弓形腿(Bowed leg),骨折狀況可能在開始爬或走路才會出現,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就慢慢改善。 9成病例是家族遺傳 骨頭病變有機會透過父母單方或雙方傳給孩子,對此,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資料顯示,高達85~90%的OI病例都是顯性基因(Dominant gene),意思是父母其中一方或雙方患有脆骨病。此外,即使父母沒有脆骨病,但帶有其基因突變的話,生下的孩子還是會有10~15%的機率會是玻璃娃娃。在較罕見的情況下,儘管家族並無相關基因病史,小孩仍有可能因自發性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而得脆骨病。 如果要知道孩子是否是玻璃娃娃,可以依照專業醫師的建議做檢測,包括像是X光、DNA試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骼活組織檢查(Bone biopsy)、超音波等等。父母請留意,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見症狀,其他可觀察情形包含有:脊椎側彎(Scoliosis)、眼睛鞏膜出現或藍或紫的顏色、皮膚容易瘀青,以及軟或無色的牙齒。 保護骨頭不受傷是關鍵 目前來說,成骨發育不全症仍無藥可醫,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骨頭不要受傷,對玻璃娃娃的孩子而言,物理治療和服用藥物是很好的輔助方法,一方面可以強壯骨骼,一方面也能提升肌肉力和呼吸量。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用手術固定骨頭,避免其斷裂。 骨折和骨頭畸形對孩子來說或許會很痛,父母若需要,可以找嬰兒護理專家詢問,同時也要保持孩子的清潔衛生,包含勤打疫苗、流感期間遠離人群。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許需要開始面對在肢體能力上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並幫助他做好體重管理。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睡覺牙齒嘎嘎響!了解睡覺磨牙的常見原因與解決方法

一般人都會認為睡覺會磨牙,是因為壓力大所致,因此不少爸媽發現小孩睡覺時磨牙,會以為他們是不是有說不出口的壓力,而感到十分擔心。其實小孩磨牙的情形相當常見,研究顯示,約有6%~50%兒童會於睡覺時磨牙,但此問題通常在小孩長大後就會消失。 究竟為何小孩會磨牙?而磨牙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又可透過何種方法解決孩子的磨牙問題?《Hello醫師》以下將為各位爸媽一一解惑! 為什麼小孩睡覺會磨牙?常見原因有這些 造成磨牙的原因繁多,在某些個案中,小孩會磨牙是因為上下排齒列不整;有些小孩則會透過磨牙來減緩耳痛、長牙或肌肉痠痛的不適感,但上述的這些情形,通常等到小孩長大後自然就會好了。 此外,造成小孩磨牙的原因可能是壓力、焦慮等心理因素;若小孩在學校跟人吵架、擔心考試成績、患有過動症、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等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也可能會使其於深層睡眠時,出現磨牙或咬緊下顎的狀況。(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磨牙對小孩的影響 若小孩太常磨牙,就可能會出現頭痛、耳痛、琺瑯質磨損、牙齒斷裂、牙齒對溫度變得更敏感、嚴重臉部疼痛、上下顎相關疾病等症狀。 如何診斷孩子磨牙? 許多小孩會不自覺地磨牙,因此父母應該要多加注意小孩是否會在睡覺時,發出磨牙的聲音,或者在早上起床後,覺得下巴或臉很痠或是於咀嚼時感到疼痛。 若已經確定小孩會磨牙,且面部或口腔還會出現疼痛感,建議可盡快帶他去看牙醫。醫師除了會問診外,還會檢查孩子的牙齒是否有不正常的敏感反應,來確認主要造成磨牙的原因,進而提供有效的治療。 孩子磨牙的治療方法 雖然大部份的小孩長大後就不會磨牙了,但若有父母的細心觀察與定期看診,更可以隨時掌握病情。若牙醫發現小孩牙齒會痛或出現損傷,可能會提供孩子夜間防磨牙套,給小孩睡覺時配戴。 如何協助小孩睡前放輕鬆,度過磨牙期? 父母可於睡前,讓小孩洗個熱水澡、聽聽輕柔的音樂或說故事給小孩聽,以幫助小孩在睡前放鬆身心,緩解磨牙的症狀。(推薦閱讀: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磨牙時間長短與造成磨牙的原因有關,雖然大部份的小孩在乳牙掉光的時候就不會磨牙了,但有些人到青春期還是會磨牙。 另外,若小孩磨牙的是因為壓力,那就只有消除壓力才能解決磨牙的症狀了,可以詢問他們在煩惱什麼,並且與他們一起想出解決辦法,進而緩解他的壓力,但如果情況較為複雜,無法透過舒緩壓力的方式替小孩解決磨牙的問題,則應及早諮詢醫師。 磨牙難以預防!減緩壓力即可有效改善 磨牙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小孩成長的自然反應。然而,壓力造成的磨牙症狀則可透過時常分享心事,來達到舒緩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長也能定期為小孩安排檢查,確保牙齒沒有任何口腔疾病。(同場加映: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其他健康問題

哮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哮吼的定義 哮吼(Croup/Laryngotracheobronchitis)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受到病毒感染所致。哮吼會使喉部、氣管甚至是肺臟發炎、腫脹,並引起嚴重的咳嗽,長期哮吼可能導致肺炎(Pneumonia)或肺部嚴重細菌感染。 哮吼有多常見 哮吼好發於6個月~3歲的嬰幼兒,而1歲左右的兒童則是發病率最高的族群,然而,3個月大的嬰兒及15歲的孩子也有罹患哮吼的個案。 哮吼的原因 哮吼的病因多半是因為病毒傳染,例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RSV)、麻疹(Measles)、腺病毒(Adenovirus)或流感病毒(Influenza),您的孩子可能經由空氣中咳嗽或鼻涕的飛沫接觸到病毒而傳染,飛沫中的病毒也能附著並生存在玩具或其他物品的表面上。 若孩子的眼、鼻、口接觸到這些汙染源,便可能因此感染病毒;此外,哮吼也可能是因過敏、吸入刺激物或胃酸逆流所致的併發症。(推薦閱讀:天氣冷會感冒?真正的隱形元凶就是它) 哮吼的常見症狀 哮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臉色潮紅、流鼻水、發燒或喉嚨痛,當咳嗽症狀加劇時,便會造成病童聲音沙啞(Hoarse voice)、犬吠樣咳嗽(Seal barking)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者則可能會缺氧發紺,而上述症狀通常會在夜間睡覺時加重,需要特別注意。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吸氣及呼氣時發出喘鳴聲。 開始流口水或吞嚥困難。 感覺焦慮、情緒激動或疲倦。 呼吸較平常急促。 呼吸困難。 鼻、嘴或指甲呈現藍色或灰色等發紺(Cyanosis)症狀。 哮吼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哮吼? 醫師會先詢問患者的基本病史,並透過兒童頸肺部X光的結果,來呈現頸部是否腫脹、存有異物、膿或血塊阻礙呼吸道,而導致哮吼。若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則可能會進一步為病童做血液檢查。 https://helloyishi.com.tw/cough/asthma/singulair-side-effects/ 如何治療哮吼? 大部分的哮吼都可以居家治療,讓孩子多喝水以避免脫水,若孩子的症狀持續超過3~5天或病況惡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Steroid),如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來抑制呼吸道發炎。 如果您的孩子有呼吸方面的問題,那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施打腎上腺(Adrenaline)或戴氧氣罩。 哮吼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幫助您預防哮吼發生: 請孩子勤洗手,以免遭到病菌感染。 避免接觸患有感冒或上呼吸道疾病者。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其他健康問題

齒列不整

齒列不整的定義造成齒列不整、牙齒重疊、牙齒歪斜的原因有很多,舉例來說,有些人口腔較小,因此牙齒生長時會擠在一起,導致牙齒受擠壓移位。又或著,有人的上下顎大小不一或不正常,就可能會導致垂直覆咬(Overbite)或戽斗(Underbite)。 齒列不整可會影響咀嚼功能;使牙齒清潔難做好,因而較容易蛀牙或得牙齦炎(Gingivitis);造成牙齒、上下顎和內部肌肉因壓力較大,而提升斷牙的機率;並會讓人因在意自己的外表,而影響自信;若齒列不整的話,牙齒也可能無法發揮它的功能。 齒列不整有多常見? 齒列不整屬於十分常見的狀況,但是可和醫師討論改善的方法。 齒列不整的症狀根據齒列不整類型的不同,症狀可能從輕微至嚴重,而典型的齒列不整症狀如下: 牙齒排列不整齊 影響臉型 經常性咬到臉頰內側或舌頭 咬合或咀嚼時感到不適 語言問題,像是講話時大舌頭。 習慣用嘴巴呼吸,而非鼻子呼吸。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任何上述的徵兆或症狀,請向醫師諮詢。及早就醫,進行診斷與治療可以避免讓齒列不整的狀況變糟 。每個人的狀況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請和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齒列不整的原因齒列不整通常都是因為遺傳的關係,但有些情況或是習慣,可能會改變上下顎的形狀與結構,如下: 唇顎裂(Cleft lip and palate) 3歲後還常吃奶嘴 孩童時期吸奶瓶的時間拉長 孩童時期有吸大拇指的習慣 受傷導致上下顎咬合不整 口腔或上下顎長腫瘤 牙齒形狀異常或受到外力撞擊 牙齒照護沒做好,可能會導致補牙的填充物、牙冠或是戴牙套的不適。 由於過敏,或是腺樣體或扁桃體腫大,導致呼吸道因阻塞而習慣用嘴巴呼吸。 齒列不整的風險因素造成齒列不整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但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是由遺傳造成的結果。 齒列不整的診斷與治療本篇文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齒列不整如何診斷? 通常定期檢查牙齒可以發現齒列不整,牙醫也可能會照X光來確認患者牙齒是否整齊。若發現齒列不整,醫師會評估其種類與嚴重程度,主要可分為3大類,如下: 第1種:這種齒列不整最常見,也就是上排牙齒咬合時,會些微超出並蓋住下排牙齒,但咬合功能正常。 第2種:這種則為嚴重垂直覆咬,又稱為下頜後縮(Retrognathism或Retrognathia ),也就是上排牙齒與上顎咬合時,會超出下排牙齒與下顎太多。 第3種:這種為嚴重戽斗,又稱為下頷前突(Prognathism),意即下顎過於突出,咬合時會造成下排牙齒蓋住上排牙齒與上顎。 齒列不整如何治療? 大多情況下,輕微的齒列不整無需進行治療,但若情況過於嚴重,牙醫可能會將患者轉診至齒顎矯正醫師。而齒顎矯正醫師會依據齒列不整的狀況與種類,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下: 戴牙套矯正牙齒 拔牙以改善牙齒過度擁擠的問題 牙齒重塑、黏接與修補覆蓋 進行手術重塑,讓上下顎縮短 用鐵絲或骨板來穩固上下顎的骨頭 但治療齒列不整可能會導致併發症,如下: 蛀牙 疼痛或不適 戴某些輔助器時,如牙套時,產生口腔刺痛感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咀嚼或說話困難的問題 齒列不整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要預防齒列不整其實蠻困難的,因為大多情況都是由遺傳造成。家長只能盡量不讓小孩在發育時吸太多奶嘴與奶瓶,來降低齒列不整的機率。此外,及早發現能讓症狀不再惡化,也能縮短矯正的治療時間。若有任何相關問題,請向醫師諮詢並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濫用抗生素!必知4風險與副作用

孩子生病時,父母當然希望他們儘快康復,因此可能會忍不住想要給他們服用抗生素(Antibiotics)。但是,抗生素往往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藥,有時候對身體會造成更嚴重傷害。抗生素在現代醫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因此濫用,可能會產生有害的副作用。 抗生素無法治療所有疾病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症狀的必需藥品。不過,並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因為細菌引起的;像是真菌、病毒導致的疾病,抗生素就無法起作用。如果濫用抗生素,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問題,因為存在於體內很多健康的細菌,會被抗生素破壞。而這些體內好的微生物、細菌、真菌與病毒,是促進身體健康有重要角色。如:腸道菌相平衡、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共生夥伴。簡單的說,正確服用抗生素是很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真正需要時,才能服用它。 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的4種風險 1. 提高致命性腹瀉風險 很多人都認為,抗生素會提高小孩有致命性腹瀉(Diarrhea)風險。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造成,如果治療時服用抗生素,其實是無法消滅體內感染的情況,而且可能會引發嚴重副作用。 多數的研究結果顯示,經由醫師開立處方藥,兒童服用的抗生素,有一半是用來治療感冒時的上呼吸道感染。 2. 殺死腸道的好菌 抗生素也會造成孩童敏感的腸道裡,細菌叢不適的情況。人體腸道含有大約100兆各種不同的細菌菌株,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體有益,但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裡的一些細菌。對身體有幫助的細菌稱為腸內菌叢(Intestine flora),它們能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 因此,具有攻擊性的抗生素,雖然治療嚴重感染效果很好,但卻會消滅體內好菌、降低免疫力,使抗生素在體內反而變得活躍。 3. 讓好菌變成壞菌 科學家發現,抗生素會讓好菌變成壞菌。抗生素進入細菌後,會干擾細菌製造新細胞的功能,進而阻礙細菌繁殖;不過在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過程中,細菌會發展出抵禦抗生素的能力。這是因為細菌找到對付抗生素的方法,細菌繁殖時出現基因突變,將抗藥基因傳給後代。由抗藥基因所產生的酵素,讓細菌受到保護,而不會受到抗生素攻擊。 長久下來,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造成原本可以消滅某些病菌的抗生素,無法對這些菌株產生抑制效用。 4. 可能導致嚴重感染 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腹瀉、發燒、喉嚨痛,甚至一些嚴重感染,例如:耳部感染。 預防孩子濫用抗生素的6方法 詢問醫師,是否會做菌種檢驗,以確定醫師開立的抗生素處方藥是正確、有效的。 遵照醫師囑咐,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抗生素,不要自行停藥。即使您的孩子症狀改善,請記得要把整個療程的藥物吃完,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避免身體產生抗藥性細菌。 由於不同感染症狀,必須服用不同抗生素,因此請您讓孩子服用醫師針對他的症狀開立的抗生素,不要拿別人的藥物,或是服用先前剩下的藥物。如果服用的藥物不對,會耽誤正確的治療時機,導致細菌大量增加。 請不要把抗生素留到下次需要時再服用。 如果醫師認為您的孩子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切記勿再要求醫師開立這個藥物。請您了解,抗生素一般都會產生副作用。 鼓勵孩子多注意個人衛生保健,並接受必要的疫苗注射,能更有效預防感染發生。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關於童年,你還記得多少呢?童年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甚大,舉凡行為、個性及習慣皆受影響,近年研究甚至發現,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究竟這些逐漸模糊的兒時回憶,是如何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個性及健康呢?讓《Hello醫師》透過介紹以下心理研究,帶你認識童年回憶與晚年健康的關聯。 童年親子關係影響終生,不只比較幸福,也比較健康!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研究,童年親子關係較好,充滿著較多快樂回憶者,成年後較不易沮喪和憂鬱,也較少罹患慢性病。研究人員William J. Chopik博士認為,童年的快樂回憶可幫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 此研究的受試者超過2萬名,並分成2個部分;第1組研究鎖定年齡約40歲的人,追蹤長達18年時間,第2組則追蹤年齡50歲以上的人6年,並深入調查兩組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感情狀況,以及對慢性病和憂鬱症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在幼兒時期與媽媽關係較好的人,長大後身體較健康,較少有憂鬱症。而童年時從爸爸獲得較多支持者,則也少有憂鬱傾向。此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同樣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第1組受試者較少得到慢性病,但第2組受試者卻無顯著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因這第2組受試者年紀較輕,少有糖尿病(Diabetes)、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或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等慢性病的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媽媽和爸爸的影響有差嗎? 此項研究雖指出與媽媽親子關係較好的人,未來的健康狀況較好,但這也有可能是普遍的家庭結構及文化所導致,因為從過去至今,多半是由母親擔任小孩的照顧者。若針對由父親帶大的人進行相同研究,或許也可能發現相似結果。 無論小孩是由母親或父親帶大,不可否認的是童年的親子關係將對一個人造成碩大影響,直至終身,因此為小孩留下美好童年、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對小孩而言非常重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女生的生殖器創傷~流血過久請送醫

小女生的生殖器創傷,指的包含陰唇和陰道等部位的受傷。這種創傷通常都是由意外導致,有可能是瘀傷、腫脹及小切割傷等。雖然這些傷可能很快就會痊癒,但因為陰部非常敏感,又有充分的血液供應,就算只是小傷口,也能引發大量的出血。 生殖器創傷的類型 雖然小女生的生殖器很少有嚴重受傷的情況,但常見狀況有: 切割傷:這些小傷口通常很淺,且很快就會癒合。 瘀傷:陰唇的瘀傷及腫脹通常是源自於跨騎式傷害,一般也很快就會痊癒。 血管栓塞或血管瘤:陰脣流血可能會導致血管瘤;小血塊通常會自己消失,但大血塊可能就需要醫療協助,如引流。 陰道撕裂傷:症狀包含持續疼痛和流血,若有陰道撕裂傷,則代表情況非常嚴重,無論由什麼東西穿刺造成,都需要立刻安排檢查。 尿道受傷:尿道受傷並非由外傷引起,反而通常是因骨盆裂開而導致,症狀包括血尿及排尿困難。 什麼是跨騎式傷害? 當小女生從馬鞍型的物體上跌落,就會產生跨騎式傷害,常見的例子有玩遊樂設施、騎腳踏車、跨越圍籬等,都會導致外陰部瘀傷或小切割傷。而陰道和尿道因為被外陰唇保護,所以通常跨騎式傷害不會讓這兩個地方受傷。 居家護理輕微外陰部受傷 以無菌紗布直接壓迫患部,以治療輕微出血。 以肥皂及清水清洗患部5分鐘。 依照小孩的接受程度冰敷,以減少腫脹,但不要超過20分鐘。 依建議用量給予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緩減疼痛。 什麼時候應該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若有下列症狀,應立即叫救護車: 陰道出血 陰部流血超過10分鐘 大量失血,或因大量出血而昏倒 認為小孩的傷勢嚴重 因為被物體刺穿而導致受傷 有開放性傷口,需要縫合 排尿時疼痛、排尿困難、血尿 下體嚴重疼痛 受傷的小孩年齡小於1歲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頭症是什麼?媽媽可以這樣預防和治療

小頭症(Microcephaly,又稱小腦症) 是一種神經系統缺陷,會使寶寶的頭變得很小,發育不完全,腦部也會停止生長,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小頭症有可能發生在胎兒時期,不過也有可能發生在出生後前幾年。 造成小頭症的原因是什麼 此症狀的多數情況與實際成因目前並不清楚,目前普遍認為是基因缺陷影響腦部發育,而導致先天性小頭症。唐氏症及其他有基因缺陷的兒童,也是罹患小頭症的高風險族群。可能的成因包含: 基因問題導致先天性小頭症 環境因子導致後天性小頭症 若兒童在環境中接觸到的物質影響生長及發育,則會導致後天性小頭症。這些物質可能有: 病毒感染:德國麻疹(Rubella)、水痘(Chickenpox)或茲卡病毒(Zika)。 寄生蟲感染:弓漿蟲(Toxoplasmosis)、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有毒化學物質,如鉛。 缺乏營養。 酒精及毒品。 其他可能導致後天性小頭症的原因包含: 新生兒出血或中風(Stroke) 出生後腦傷 出生後脊髓或腦缺陷 小頭症有哪些症狀 小頭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頭很小;輕微的小頭症會導致頭的外型很小,不會有其他嚴重的問題,雖然頭會持續成長,但是永遠不會和正常兒童的頭部一樣大。不過,有些小頭症兒童有學習障礙的問題,但是也有孩子的智力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另外即使您的孩子有智力方面的問題,未來也不會再惡化。其他症狀還包含: 平衡和統合障礙 坐姿、站姿、走路等動作發展遲緩 吞嚥困難及餵食問題 聽力受損 過動 癲癇(Seizure) 身形矮小 說話及視力問題 如何治療小頭症 目前並沒有治療小頭症的方式,醫師只能提供治療發育,和預防癲癇的方法。小頭症病童會需要定期健康檢查以確保成長及發展步調有在軌道上。嚴重小頭症患者會需要終身治療,並需要控制症狀。這是因為某些症狀可能致命。透過終身治療,孩子的生活品質會比較好。其治療方式包括: 治療癲癇及過動等精神問題,以改善神經和肌肉功能。 語言治療。 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 小頭症如何預防 先天性小頭症無法預防,不過懷孕婦女可透過下列步驟避免後天性小頭症: 擁有健康飲食計畫,吃良好的食物,補充產前維生素。 避免攝取酒精。 避免化學物質。 勤洗手。 定期治療所有疾病。 避免清理寵物的排泄物,因為這些東西是寄生蟲的溫床。 使用有標示懷孕期能安全操作的除蟲劑。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有牙沒牙都要顧~兒童口腔照護須知

不管長牙沒,父母都要留意小孩的口腔健康,以確保他們將來能擁有甜美的笑容。以下是一些兒童口腔的照護須知,爸爸媽媽們有做到幾樣呢? 定期給牙醫檢查 每年都要帶小孩去給牙醫檢查,及早照護可以預防很多口腔問題,節省日後的荷包花費。 養成清潔的好習慣 從小就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小孩就會終生受益。即使小孩1顆牙都還沒長,也要用牙刷或軟布清潔他的牙齦,不過這個時期還不需要使用牙膏,用水就足夠了。 小孩長出牙齒後,每天都可以用兒童專用的牙刷和含氟牙膏,在睡前和起床後各刷1次。小孩的牙齒長齊後,也可以開始使用牙線幫他清潔牙齒。注意睡前刷完牙後,除了水,就不要再吃喝任何東西了。如果小孩會把嘴裡的液體吐掉,那牙醫也可能會建議他開始使用漱口水。 預防「奶瓶齲齒」 如果小孩習慣一邊喝牛奶或果汁,一邊喝到睡著,當果汁或牛奶所含的糖分附著在牙齒上數小時,琺琅質就會被侵蝕,導致所謂的「奶瓶齲齒」,會在門牙上出現白斑、坑洞或脫色。 每天不要讓小孩喝超過120毫升的果汁,並只在用餐時間提供食物和含糖飲料。如果小孩喜歡帶奶瓶上床,或喜歡整天拿著吸管杯到處走,那請確定裡面裝的只有水。 控制奶嘴的用量 用奶嘴來安撫哭鬧的小孩很有效,但如果讓正在長牙的小孩吸奶嘴的話,可能會弊多於利。因為吸奶嘴會影響牙齒生長,導致牙齒排列不整,甚至影響嘴形。 小孩拒刷牙?父母請堅持立場 不是每個小孩都喜歡刷牙,如果小孩拒絕刷牙,父母應該堅持立場,讓他們知道這件事情沒得選。此外,也不妨試試以下方法來哄小孩刷牙: 保持耐心,你可以在小孩2~3歲時開始教他們刷牙,但他們可能到6歲左右都還無主動完成這項任務,甚至要到10歲,才能學會使用牙線。建議父母可以在睡前和剛起床時,一邊示範,一邊陪他們刷牙。 別太晚刷牙,因為如果小孩累了,配合度肯定很低。 讓小孩自己選牙膏,5歲以上就可以開始這麼做。當然,小孩只能從你提供的選擇裡面挑。 讓口腔清潔變成家庭活動,看到大人們同時都在刷牙時,小孩應該也會很樂意加入。


其他健康問題

保持孩子的口腔健康!父母一起跟著做

從小培養好的口腔照顧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避免許多口腔的問題。父母可能會有疑問:什麼時候該開始帶孩子去看牙醫呢?什麼時候該開始幫孩子刷牙呢?大多數人感覺好像知道答案,但其實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保護孩子的牙齒。這篇文章會詳細介紹父母照顧孩子牙齒的必備知識。 什麼時候該開始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 在孩子長牙前,就應該好好照顧孩子的口腔健康,而且,不能因為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牙齒,就忽略了孩子牙齒的保健。在懷胎的第2~3個月,孩子的牙齒其實已經開始形成了,等到出生的時候,孩子可能早就有高達20顆的牙齒,有些看得到、有些看不到。因此,全面性的照顧是很重要的,以下為照顧小小牙齒的6個實用技巧: 在孩子開始長牙前,父母應該用乾淨、柔軟的布擦拭牙齦,以去除不好的細菌。 在孩子長牙後,父母應該用嬰兒專用的牙刷和牙膏幫孩子刷牙。 在孩子的牙齒長出,且並排後,請用牙線清牙縫。 孩子2歲後,就要開始學漱口。 3歲以上的孩子,牙膏的量可用豆子大小的份量。 6歲以下的孩子,刷牙時應有大人看著,因為孩子通常會把牙膏吞下。 兒童牙齒的常見問題 1. 孩子蛀牙 為了預防孩子蛀牙,請用柔軟的布輕輕幫孩子清理牙齒、請只給孩子喝配方奶或母奶,避免給孩子喝含糖飲料,例如果汁。 2. 緊急狀況 父母有可能會碰到以下狀況: 牙齒撞掉:請將掉落的牙齒放在孩子的嘴中或牛奶中,以保持濕潤,然後迅速去看牙醫。 牙齒裂開:請馬上用溫水漱口,並在臉上冰敷以減輕腫脹。 咬到舌頭:若孩子咬到舌頭或嘴唇,請清潔咬到的地方,然後冰敷。 牙線清潔:若食物卡在牙縫,請用牙線清潔,不可以使用尖銳的物品。 3. 吸允手指 吸允手指是孩子很常見的行為,大多數的孩子4歲就會停止這個習慣,然而若孩子長出恆齒後還是持續吸手指,可能會影響到牙齒的排列。若您很擔心孩子的這個習慣,請諮詢牙科醫師;孩子的牙齒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的狀況,因此請務必維持孩子的口腔健康,以防牙齒受到更多損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