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不睡覺失眠怎麼辦?超實用6招解決兒童睡眠問題

小孩睡不著失眠怎麼辦?孩子該休息時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卻昏昏欲睡,其實,睡眠問題和失眠症(Insomnia)不只會發生於成人,小孩也可能會失眠,此時也稱為兒童睡眠障礙,這時父母請別擔心,因為兒童失眠多數是行為性和環境的因素,較少因為疾病導致,以下介紹常見的兒童睡眠問題、兒童失眠的症狀、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兒童失眠的症狀 兒童失眠的症狀包括如下: 白天覺得很睏 沮喪、煩躁或情緒起伏 難以入睡、感覺睏倦,或太早醒來 對於上床或睡不睡得著,感到緊張或焦慮 在學校或紀律方面出問題、犯錯或發生意外 過動、有侵略性、注意力過短、記憶力不佳 兒童失眠的原因 小孩跟成人一樣也會失眠,可能的原因如下: 壓力:過度擔心和壓力會導致失眠。 咖啡因: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或其他興奮劑。(1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喝咖啡,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特定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用於治療過動障礙的藥物,便會導致失眠。 醫療問題:精神問題和其他睡眠障礙。某些疾病,例如纖維肌痛、肌肉痙攣、胃灼熱等,都可能導致失眠。 環境因素: 臥室的噪音、熱、冷和光線等條件,都會打斷睡眠。請確保床和床墊舒適,臥室收拾整潔,以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這也包括不要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推薦閱讀:白噪音可助眠~這3種潛在影響要注意) 兒童睡眠障礙種類 根據長庚醫院的睡眠中心解釋,由於兒童睡眠障礙種類很多,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常見的睡眠問題有以下幾種,兒童失眠是其中1種。 1. 小孩夜驚 小孩半夜驚醒不算少見,更是1歲半到5歲小孩常見到的問題,半夜醒來不斷哭鬧、尖叫,約10分鐘之後可再度入睡,第2天也記不起昨晚發生的事。每晚都被吵醒的無奈,往往造成父母極大的壓力和睡眠問題。 夜驚是發生在熟睡期的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1~2小時才發生,這種情形不需要治療。建議父母盡量讓小朋友養成午休的習慣,注意晚上不要玩得太興奮或太瘋,夜驚頻率即可慢慢減少,但如果在兒童後期或青少年出現,則必須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癲癇的可能。 2. 小孩夢遊 學齡前後的孩子長會有夢遊的情形,有些小朋友出現下床活動、開冰箱、吃東西,甚至打開門走出去,由於「夢遊」也是發生在熟睡期,要叫醒孩子並不容易,且夢遊狀態的思考、判斷力缺乏,父母須注意其安全。夢遊狀況大部分在長大後就會改善,但如果出現頻率較高,建議還是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癲癇、腦部疾病或感染等可能。 3. 小孩做惡夢 不少小孩深夜常在做惡夢之後,因恐懼而驚醒大哭,特別是白天看了或聽了些恐怖電影或故事,和夜驚不同,惡夢通常在後半夜才會出現,且小朋友會清楚記得做惡夢的內容。 (推薦閱讀:睡覺做夢原因是…這種人容易記得夢境) 實際上做惡夢常與小朋友日間的焦慮、壓力較有關係,故在治療上,醫師建議父母盡量降低孩子的壓力,如在惡夢中恐懼和哭鬧,父母可叫醒小孩並安慰他。 4. 夜尿 一般兒童到了5歲左右,其膀胱控制功能應該較成熟了,尿床情形應較少出現,倘若學齡兒童每週仍有2次以上尿床的情形,建議最好還是到醫院評估,因為尿床不只是一般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害怕、壓力等),還要考慮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尿路畸形、或神經系統的問題。 5. 失眠 兒童出現失眠問題,有時是某些潛在疾病所造成,比如身體疾病(氣喘),或某些藥物引起失眠,另外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也是評估方向。在兒童失眠的治療上,主要是針對造成睡眠困難的原因為導向,並非以失眠本身為考慮,故失眠藥的使用,並不是正確的方法。 兒童失眠分3類 根據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衛教資訊,在國際睡眠疾患診斷手冊第二版中,兒童行為性失眠分為3種類型:入睡連結型、限制設定型和混合型。 1. 入睡聯結型:通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兒童,這類孩子要在特定狀況下才能睡著(如:需父母抱著睡、吃著奶嘴),若半夜醒來,也必須用同樣方式才能再入睡,較令人困擾的是,這種連結要改變,通常需耗費一段時間。 2. 限制設定型:較常發生在3歲以上兒童,孩子可能未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或父母並未給予適當的限制,如:孩子要求自行決定入睡時間,巴著電視和玩具不放,導致睡眠時間持續延遲,或半夜醒來無法再入睡,造成惡性循環。 3. 混合型:以上2種型態同時出現,如:睡前想盡辦法拖延或拒絕睡覺(限制設定型),但半夜醒來需父母安撫或陪伴下才能再睡著(入睡連結型)。 如果孩子每周超過3天、連續3個月以上重複出現這些問題,且已造成孩子或家長白天功能的損害(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怒等),建議可以前往兒童精神科或設有睡眠障礙門診的醫院諮詢。不過不用太擔心,因為研究發現這些問題通常不是生理疾病造成,經過適當的環境及行為改變,孩子的睡眠問題常能有明顯的改善。 如何讓孩子睡覺?解決兒童失眠6撇步 以下簡單建議可供照顧者們參考: 1. 改善睡前習慣、制定一系列靜態活動 建議可以建立一份睡眠時間表,例如睡前4~6小時要遠離含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可樂),並建立一份常規,確認睡前1小時內不安排活動(避免看電視、用3C產品、做繁重的家庭作業等),另外,最好能在睡前固定先做一系列靜態的活動(如:喝奶→刷牙→上廁所→睡覺),一系列活動盡量要能在半小時內完成。(同場加映:睡覺手機別作伴!3壞處影響睡眠品質) 2.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給予孩子安全感 創造一個安寧、平靜、溫度舒適和漆黑的臥室,對於怕黑的小孩,可以在牆壁角落使用小夜燈。建議也可移走臥室裡的時鐘,以消除時間帶來的緊張情緒。此外,在睡前也要避免爭論,或討論會引起焦慮的事情。如果小孩屬於入睡連結型的睡眠障礙,也可以提供能給予安全感的物品(如:小被被、絨毛娃娃)(推薦閱讀:一關燈就受不了~陪伴怕黑小孩的方法) 3. 教導孩子如何放鬆 躺在床上深呼吸,想像一些正面的事或其他放鬆方式,可能有助於入睡。(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4. 規律作息、設定就寢時間 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包括白天小睡及夜間睡眠),並調節就寢時間,讓孩子能夠獲得建議的睡眠量,建議睡眠時間根據小孩年齡略有不同,通常是每晚要睡9~11個小時。家長甚至可以和與孩子訂定行為約定(如:甚麼時間要上床睡覺,若有確實達成,可集點換獎勵)。 5. 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 如果孩子無法入睡、在床上翻騰、輾轉反側,那就應該立刻下床,在較低的光線下,進行相對平靜的活動15~20分鐘,而不要躺在床上。爬起來20~30分鐘左右後,可再回到床上試圖入睡,若經過15~20分鐘還是睡不著,就應該再起床,再次嘗試可放鬆的活動,需要的話可以重複循環。 6. 使用認知行為治療 有時醫師會建議認知行為治療,請孩子與家人一起努力,試著使用無需藥物的心理治療法。從長遠來看,這些方法都非常有用,整體上對兒童也更有益處。可以諮詢設有睡眠門診的醫院詢問,或諮詢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並請他提供關於小孩失眠的資訊。(推薦閱讀: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自慰怎麼辦?正常行為別驚慌 父母牢記4招

不管任何年紀,只要是人都會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享受興奮感,小孩也不例外,就跟成人一樣,也會因為好奇心與舒適感而自慰。不過這種行為在童年探索期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必驚慌。 發現寶寶自慰時父母請這麼做 不要慌張 自慰是安全的,並不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其實小孩還不知道性是什麼,他們的自慰並不伴隨性慾,只是純粹喜歡舒服的感覺;然而,若自慰的頻率過高,代表小孩可能有潛在的問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焦慮、不知所措的情緒或缺乏父母關心,都可能引發小孩過度自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視而不見 為了避免小孩日後受到性侵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教導小孩如何建立身體的界線,例如私處不能被自己以外的人觸碰。有些父母會將這個議題擴展到自慰,然而隱私權的概念對3歲大的小孩來說沒有意義,他們只是在憑直覺探索身體。一旦試圖阻止小孩自慰,小孩可能會因為好奇心而更頻繁地嘗試,因此在這個階段,視而不見、設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會比極力制止來得好。 分散注意 就像其他壞習慣,如挖鼻孔、咬指甲或吸拇指,小孩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開始自慰。雖然知道小孩自慰是可接受的行為,但若自己的小孩在別人面前自慰,還是會讓人尷尬不已;建議可在此時採取幫助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給小孩玩具,讓孩子的手不會一直擺在私密部位附近。 注意自己的反應 父母對小孩自慰的反應,會深深影響小孩日後對性的感受,如果家長反應過度、對小孩生氣,會讓小孩對自慰留下陰影,讓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骯髒或不好的,並在往後的人生,對性或愉悅感產生羞恥和內疚的想法。 若真的很在意小孩自慰,問題可能來自家長本身,而不是小孩;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對性感到困惑,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小孩一起面對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可以與其他父母或醫師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從中獲得一些處理的建議。


其他健康問題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其他健康問題

原來嗜甜是天性~小心孩子被洗腦

人對於味道的偏好,事實上發展得非常早,甚至早於出生之前,而這些偏好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後,跟著改變。甜味和鹹味是人天生就愛的,科學家發現,草食性動物偏好甜食及飲水,是因為甘味食物富含高熱量的糖分,且似乎無毒,而大部分含有苦味的東西,都是有毒的。 因此,為了避免誤食毒物,草食性動物逐漸演化出對甜味的感官偏好,而植物為了生存, 也機制性地演變出苦味。幸運的是,人類對於食物的偏好,也會持續地隨著時間與環境需求,而做出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即使人類天生嗜吃甜食,但因為經驗法則也逐漸學會「吃苦」了。 食品餐飲業者砸錢行銷 雖然我們不清楚,食品餐飲業者究竟利用了多少上述的知識來獲益,但他們的確透過廣告行銷策略,灌輸孩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大人來說,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也一樣被包裝成時尚的飲食偏好。 愈健康的食物,在廣告欄位佔的篇幅愈少(想想您看過多少綠花椰菜和胡蘿蔔的廣告);相反地,垃圾食物的廣告鋪天蓋地,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潛移默化中,也跟著養成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那些高糖、高油脂、高鈉,完全不適合兒童能量攝取來源的食品廣告,每天的行銷預算高達500萬美元。研究顯示,這些充滿說服力的廣告,正引誘著年幼兒童,使他們渴望吞下這些垃圾食物,而對於不健康飲食的偏好,正是導致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的主因。 散播不良飲食偏好的廣告,已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毫無法規來管制這些行銷手法,法規的管制缺失,促使這些食品業者不斷對兒童洗腦行銷,導致孩子們養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為人父母必知這些 學習並了解食品的行銷手法,以及他們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媒體的廣告,以減少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些時候,孩子們是在學校受到廣告汙染,這時,請您在學校的家長會上發聲,告訴學校教職員們,這些不良食品如何傷害孩子的健康,並請校方提供孩子更健康的選擇,必要時也邀請其他家長一起加入,孩子應該在充滿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長大,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小都不嫌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食慾不佳怎麼辦?5招讓孩子胃口大開、愛上吃飯

許多原因皆有可能影響小孩食慾,例如生病、飲食習慣、活動量或心理因素等等,若小孩食慾不佳時,父母需注意小孩的身體狀況,觀察小孩是否身體不適,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導致小孩不愛吃飯。 飲食對孩子的成長及身體健康十分重要,若小孩長期食慾不佳而未正常進食,或一直食用營養不良的零食,便會導致孩子營養失衡,引發其他健康問題。《Hello醫師》告訴你小孩食慾不佳的可能原因,分享5招改善小孩胃口的妙方。 小孩食慾不佳恐是身體出問題! 生病是導致小孩食慾不佳的常見原因,父母應該仔細檢查孩子有無出現某些症狀,例如身體虛弱、臉色蒼白、喉嚨痛、發燒、起疹子或其他問題。若有,即表示您的孩子可能已經生病了,請迅速帶孩子就醫檢查。 除了生病外,以下原因也可能導致小孩不吃飯: 在兩頓正餐之間食用過多零食或其他食物 在兩頓正餐之間飲用過多飲料 日常活動量不夠 改善小孩食慾不佳的5個方法 增加用餐趣味性:若一昧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可能會因為反感而更加不願吃飯,因此可透過一些小遊戲或營造輕鬆氛圍,讓孩子吃飯可以更開心,並避免強迫進食。 避免給予過多食物:過度餵食或給予過量食物會讓小孩鮮少感覺飢餓,並長時間不願進食,建議由小孩自己決定每次用餐時所進食的份量。 一次給一小份食物:小孩的胃容量較小,因此食量比成人少上許多,建議一次僅給予一小份食物,待孩子吃完後再給予更多份量。 經常變換菜色:五顏六色或新奇的食物可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建議父母可多花心思,嘗試將食物切成各種可愛的形狀,如太陽、雲、狗、兔子或任何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或動物,讓您的孩子對吃飯產生期待。 避免分心:邊吃邊玩或邊看電視邊吃飯皆會影響孩子的進食狀況,建議培養吃飯不看電視或僅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教導孩子在用餐時不得玩耍或分心。 4類食物打造均衡營養,健康登大人! 除了趣味之外,更應兼顧營養,為孩子準備菜色時,建議提供以下4類食物: 全穀類食物:米飯、麵、穀類脆片、麵包,以及其他富含葉酸、鐵質和維生素B群的全穀物食物。 蔬菜和水果:各類顏色鮮艷的蔬果皆可,建議切成一口大小的尺寸,方便孩子食用。 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並避免給予糖分過高的調味乳。 肉類與海鮮:油脂較少的豬肉、牛肉、雞肉、鴨肉及魚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