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川崎症是什麼?醫師詳解5大診斷症狀、冠狀動脈併發與治療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小孩發燒好幾天,醫師說可能是「川崎症」? 小孩發燒好多天,再給醫師檢查之後,醫師會說:「依照小孩的症狀,要小心是不是川崎症,可能需要抽血檢查,甚至住院治療。」 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會一頭霧水,資訊量太龐大了!什麼是川崎症?完全沒概念!這很嚴重嗎?我們該擔心嗎?可以治療嗎?為什麼要住院呀? 醫師當然會盡量用最簡短、最簡單的方式,來和爸爸媽媽說明到底什麼是「川崎症」。但「川崎症」還是稍微有些複雜,在聽完醫師說明之後,爸爸媽媽往往還是一知半解。因此,西V麵(編按:黃斯煒醫師在社群自稱「西V麵」,即CV「心臟血管內科」之中文諧音)今天整理了一些川崎症的「重點」,希望能讓爸爸媽媽更暸解這個疾病。 川崎症的診斷 由於川崎症有嚴謹的診斷準則,因此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其中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再加上下列 5 大症狀的其中 4 個: 嘴唇、口腔黏膜侵犯:嘴唇乾裂、草莓舌 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頸部淋巴結腫大,大於 1.5cm 四肢、手掌腳掌水腫或脫皮 多型性皮疹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發燒第五天」才能確診? 有時出現幾個川崎症症狀時,爸爸媽媽就會很擔心是不是川崎症,並問醫師說:「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五天?不能提早開始治療嗎?」 答案是:兒童會產生發燒加疹子、淋巴結腫大、結膜炎、皮膚脫皮的感染症,其實不佔少數;因此當初診斷的設計,才會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像「猩紅熱」就會產生發燒、皮疹、和口腔黏膜變化;腺病毒感染也可能會造成結膜紅腫、淋巴結腫大跟發高燒。 因此,要嚴謹地診斷川崎症,才能避免一些其實不是川崎症的疾病,被當成川崎症治療。 為什麼會發生川崎症? 經過 60 幾年的研究,川崎症確切原因,至今還是「不明」。 但目前還是認為主要跟「感染」、「免疫反應」、和「基因」有關係: 與感染有關的原因之一「季節性」。以台灣來說,4~6 月是川崎症發生的高峰期。這點和病毒感染的「季節性」很相像,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原因。 診斷有川崎症的孩子,經抽血檢查研究發現,許多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都會上升,且一些免疫藥物可以治療川崎症,因此川崎症也被認為和人體的免疫反應很有關係。 除此之外,川崎症在東方人,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常見,歐美國家反而少見,因此基因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川崎症可怕的地方:冠狀動脈 川崎症的本質,會在全身發生血管發炎,若血管發炎出現在眼部,就會造成眼睛紅、結膜炎;若在體表,就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疹子;若在嘴巴,就會發生嘴唇發紅、草莓舌;在手指腳趾,就會發生手腳紅腫,甚至有脫皮的情形。 除了這些我們能看見的地方,在我們身體裡看不到的血管,也會發生發炎;若冠狀動脈發生血管炎時,有些孩子的冠狀動脈就會不正常擴大,進而產生「血管瘤」。 冠狀動脈血管瘤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血液的來源。若發生在大人或長輩,常聽到「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等情況,就是因為這條冠狀動脈受到阻塞,需要緊急做「心導管」把血管打通。 當孩子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時,就會造成冠狀動脈發生「血栓」和「阻塞」的機率升高。 川崎症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瘤,也是孩子中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高嗎? 如果川崎症未接受治療的話,發生冠狀動脈異常的機率高達 15~25%。 但經過治療後,可將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降到 4~8% 左右。 有冠狀動脈瘤怎麼辦? 冠狀動脈瘤還是有程度之分,一般根據它的大小,會分成小、中和大型的冠狀動脈瘤。 根據台大醫院林銘泰教授的研究,台灣患有川崎症的孩子,大部分還是以小型動脈瘤居多,佔了 63.8%;中型的動脈瘤也有 22.4%,大型動脈瘤僅有 13.8%。 在五年的追蹤期間,小型動脈瘤的孩子,9 成以上會恢復正常;中型動脈瘤的孩子,也有一半以上會恢復正常。 唯獨只有大型的動脈瘤不會再變小,而是一直存在;這種大型動脈瘤發生冠狀動脈阻塞、破裂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川崎症的治療 在孩子開始出現症狀後,在7~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症,可以有效降低未來發生冠狀動脈瘤的機率。 因此,對於川崎症孩子的治療,大多會等到發燒滿五天、確立診斷之後,開始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 除此之外,這些川崎症的孩子都必須使用阿斯匹靈,避免血栓產生,一般情況下,直到孩子燒退、出院之後,都還是需要繼續使用;後續追蹤時,如果沒有「冠狀動脈瘤」的情形發生,醫師就會根據孩子的狀況停藥。 哪些小孩容易發生川崎症呢? 川崎症大多發生在 5 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研究,約有80~90% 的孩子是 5 歲以下發生。 男生較多,是女生的 1.5 倍。 川崎症東方人較多,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多,並逐年增加當中。 台灣小於 5 歲的孩子中,每 10 萬名兒童中,有 69 位會得到川崎症。 有關其他川崎症的問題 上述內容是針對爸爸媽媽最常見的川崎症的疑問來做解答。 其實,川崎症還有很多其他細部的內容,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講完。例如:有沒有可能孩子明明是川崎症,但卻沒有符合診斷條件? 有的,這種狀況被稱作「不完全川崎症」或是「非典型川崎症」,這就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仔細判斷,才能作出診斷! 還有,有沒有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還是持續發燒,那要怎麼辦?這些更細部的內容,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慢慢聊。 川崎症的重點整理 川崎症是全身性血管發炎的疾病,在台灣不算少見,尤其容易發生在 5 歲的孩子。 主要特色是發燒時間會超過五天,合併全身的症狀。 川崎症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的後遺症。 如果不治療,未來發生血管瘤的機會高達 15~25%。 但在經過治療後,可將血管瘤機率下降到 4~8%。 發生動脈瘤先別驚慌!只要不是「大型」動脈瘤,有高機率在追蹤過程中漸漸縮小。 川崎症的歷史 要講到川崎症,一定要提到川崎富作教授,我們所說的「川崎症」,就是由這位日本的小兒科專家所發現的。 距今 60 […]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不少幼童在成長階段常喜歡挖鼻孔,有些即使已經進入國小就讀,仍改不了,甚至有吃鼻屎或將鼻屎隨意亂抹的習慣,不僅不衛生,也會讓人感到討厭;其實,挖鼻孔就是清潔鼻孔的行為,父母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若挖鼻孔的方法不當,例如手指不乾淨,便可能引起鼻孔感染,若頻率過高,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Hello醫師》告訴您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同時分享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習慣的方法。 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 無聊或好奇:就像有些人無聊時會抓臉或玩手指頭,小孩習慣挖鼻孔,可能是因為無聊或好奇。 緊張焦慮:如同吸拇指、咬指甲或玩頭髮,挖鼻孔也可能是緊張的表現,但相對而言,焦慮程度較低。 過敏:過敏常使小孩亂挖鼻孔,因為過敏所產生的黏液,跟鼻涕乾掉的硬塊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招改善愛挖鼻孔的壞習慣 1. 不指責、要教導 小孩當眾挖鼻孔,雖然會讓人覺得習慣不佳,但若一昧責怪、強迫制止或嘲笑方式,對小孩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誤認為挖鼻孔反而會吸引父母注意,或嘗試挑戰父母的容忍度;因此,建議以「以教代罵」,讓小孩了解為何不能挖鼻孔。 2. 教導實用的替代方案 有些父母會用道具來制止小孩挖鼻孔,例如拿繃帶將孩子的手指纏起來,但這樣只是在懲罰小孩,甚至會產生虐待小孩的爭議;建議教導孩子在鼻子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改用擤鼻涕方式代替挖鼻孔,或挖鼻孔時稍微迴避到旁邊角落,之後也要記得洗手。 3. 觀察並分散小孩注意力 觀察小孩喜歡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情況下挖鼻孔,如看電視或發呆等,並嘗試在他們挖鼻孔時,給他們一些東西,如玩具、書本,讓他們有事可做、分散注意力。 4. 嚴重情況請求助專家 若小孩挖鼻孔的習慣已經很嚴重,例如出現傷口,或演變成持續性的焦慮反應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其他孩童常見的焦慮反應還包含吸手指、挖鼻孔與睡眠障礙。 5. 耐心樂觀以待 當小孩漸漸長大,可能會慢慢培養其他興趣,並取代挖鼻孔的習慣;另外,小孩入學後,也可能因為不想被同學嘲笑,自然便會慢慢改掉挖鼻孔的習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自慰怎麼辦?正常行為別驚慌 父母牢記4招

不管任何年紀,只要是人都會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享受興奮感,小孩也不例外,就跟成人一樣,也會因為好奇心與舒適感而自慰。不過這種行為在童年探索期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必驚慌。 發現寶寶自慰時父母請這麼做 不要慌張 自慰是安全的,並不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其實小孩還不知道性是什麼,他們的自慰並不伴隨性慾,只是純粹喜歡舒服的感覺;然而,若自慰的頻率過高,代表小孩可能有潛在的問題。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表示,焦慮、不知所措的情緒或缺乏父母關心,都可能引發小孩過度自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視而不見 為了避免小孩日後受到性侵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教導小孩如何建立身體的界線,例如私處不能被自己以外的人觸碰。有些父母會將這個議題擴展到自慰,然而隱私權的概念對3歲大的小孩來說沒有意義,他們只是在憑直覺探索身體。一旦試圖阻止小孩自慰,小孩可能會因為好奇心而更頻繁地嘗試,因此在這個階段,視而不見、設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會比極力制止來得好。 分散注意 就像其他壞習慣,如挖鼻孔、咬指甲或吸拇指,小孩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開始自慰。雖然知道小孩自慰是可接受的行為,但若自己的小孩在別人面前自慰,還是會讓人尷尬不已;建議可在此時採取幫助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給小孩玩具,讓孩子的手不會一直擺在私密部位附近。 注意自己的反應 父母對小孩自慰的反應,會深深影響小孩日後對性的感受,如果家長反應過度、對小孩生氣,會讓小孩對自慰留下陰影,讓他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骯髒或不好的,並在往後的人生,對性或愉悅感產生羞恥和內疚的想法。 若真的很在意小孩自慰,問題可能來自家長本身,而不是小孩;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對性感到困惑,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小孩一起面對這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可以與其他父母或醫師分享自己的感受,並從中獲得一些處理的建議。


其他健康問題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其他健康問題

原來嗜甜是天性~小心孩子被洗腦

人對於味道的偏好,事實上發展得非常早,甚至早於出生之前,而這些偏好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後,跟著改變。甜味和鹹味是人天生就愛的,科學家發現,草食性動物偏好甜食及飲水,是因為甘味食物富含高熱量的糖分,且似乎無毒,而大部分含有苦味的東西,都是有毒的。 因此,為了避免誤食毒物,草食性動物逐漸演化出對甜味的感官偏好,而植物為了生存, 也機制性地演變出苦味。幸運的是,人類對於食物的偏好,也會持續地隨著時間與環境需求,而做出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即使人類天生嗜吃甜食,但因為經驗法則也逐漸學會「吃苦」了。 食品餐飲業者砸錢行銷 雖然我們不清楚,食品餐飲業者究竟利用了多少上述的知識來獲益,但他們的確透過廣告行銷策略,灌輸孩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大人來說,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也一樣被包裝成時尚的飲食偏好。 愈健康的食物,在廣告欄位佔的篇幅愈少(想想您看過多少綠花椰菜和胡蘿蔔的廣告);相反地,垃圾食物的廣告鋪天蓋地,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潛移默化中,也跟著養成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那些高糖、高油脂、高鈉,完全不適合兒童能量攝取來源的食品廣告,每天的行銷預算高達500萬美元。研究顯示,這些充滿說服力的廣告,正引誘著年幼兒童,使他們渴望吞下這些垃圾食物,而對於不健康飲食的偏好,正是導致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的主因。 散播不良飲食偏好的廣告,已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毫無法規來管制這些行銷手法,法規的管制缺失,促使這些食品業者不斷對兒童洗腦行銷,導致孩子們養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為人父母必知這些 學習並了解食品的行銷手法,以及他們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媒體的廣告,以減少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些時候,孩子們是在學校受到廣告汙染,這時,請您在學校的家長會上發聲,告訴學校教職員們,這些不良食品如何傷害孩子的健康,並請校方提供孩子更健康的選擇,必要時也邀請其他家長一起加入,孩子應該在充滿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長大,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小都不嫌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