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一轉眼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或許你的寶寶也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夏天,各位新手爸媽注意了!嬰幼兒時期,小孩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維持恆定體溫(攝氏 37 度左右),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本文為你介紹這些和「熱」直接相關的症狀,以及該如何照顧好孩子們。 嬰幼兒夏季熱 一般而言,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夏季熱(Summer Fever),而且夏季熱有家族性傾向,假如爸媽以前有同樣的情形,新生兒就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夏季熱,多數有夏季熱的寶寶每年會反覆發熱,直至三歲以後才逐漸正常。 在台灣,夏季熱發生的時間多在四月到十月,且以輕微發熱最為常見,一般不會超過攝氏 40℃ 以上,而且發熱的型式很獨特,寶寶會在清晨以後體溫開始上升,到了下午體溫就逐漸下降,如此週而復始。一般來說,室溫或外界氣溫超過攝氏 28℃ 以上,寶寶才會有夏季熱的現象;室溫如能控制在攝氏 25℃ 以下,寶寶的體溫就能降低。如果將寶寶安置在涼爽的地方,體溫能回到正常,就能更確定是夏季熱了;但若已控制室溫三、四天,寶寶的體溫還是沒有下降,就應該住院檢查。 嬰幼兒脫水 大人和嬰幼兒都有可能有脫水的現象,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多補充水分,但小寶寶要預防脫水的方式會不太一樣,不同年齡的處理方式如下: 0 到 6 個月:如果是親餵母乳的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前,還不需要另外喝水;但當天氣變熱,寶寶一天的哺乳次數可能會需要增加;若是用奶瓶餵奶,可以用奶瓶裝一點點煮過放涼的水給寶寶喝。 6 個月後: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定要記得放一杯水在旁邊;不過,寶寶第一年通常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和水分來源。在天氣炎熱的狀況下,可以適度在用餐時間之外,讓寶寶喝點水、補充水分。 12 個月後:水、母乳或牛奶依然是寶寶的主要水分來源。但是夏天天氣一熱,可以給寶寶含著稀釋過的果汁冰棒,但請在吃完飯後給寶寶吃,也不要讓寶寶含太久,不然寶寶會蛀牙。請勿提供未稀釋的果汁給五歲以下的幼童。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曬傷 小孩長時間在太陽底下玩耍,或是在溪邊海邊玩水,都很容易曬傷,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如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撐陽傘、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至於防曬乳的部分,不建議未滿六個月的寶寶使用;若要擦防曬產品,記得要在曝曬日光前 15 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減少防曬成份,應該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 (同場加映: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紅腫、輕微頭痛、發燒或出現水泡等;不過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四小時才開始出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曬傷,可能會因為皮膚表面受損,提高脫水的風險,也有機會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如果曬傷了,可以在曬傷的地方塗抹蘆薈或沖冷水澡。 (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熱傷害 嬰幼童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還沒發展成熟,加上嬰幼兒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爸媽提供水分,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中暑(Heat stroke)。 熱痙攣: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而流太多汗,或是在休息時補充太多開水而非電解質,可能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偏低,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身體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並造成肌肉疼痛,可以持續一到三分鐘。 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卻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 40°C。 熱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而嬰幼兒多屬於傳統性中暑,指的是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而過熱中暑。 想避免小孩經歷熱傷害,記得讓他們多喝水,特別是大量活動之後,也可以沖沖冷水澡、穿著亮色寬鬆衣服,或是灑水在皮膚上。另外,早上 11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盡量避免曬太陽。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手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上的聯繫或是跟朋友聯絡,都脫離不了手機的掌控,也因為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們,常常都年紀小小就開始使用手機,甚至有手機成癮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了解,小孩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造成的5個影響。 1. 影響親子的感情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或是其他原因,當小孩想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會選擇用平板或手機來當成小孩的保母,的確,小孩拿到手機或平板後,多半會安靜下來,但同時,這也代表手機剝奪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另外,如果習慣用手機打發小孩,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視力退步或其他問題時,想減少小孩使用手機的時間,孩子可能早已對手機成癮,無法脫離手機的掌控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家長對手機成癮,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會減少,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與不受關愛,逐漸不再跟父母溝通,有心事或是困難,比起告訴父母,孩子反而會選擇跟同儕或是網友討論,時間一久,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想補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補不回來。 2. 傷害小孩的視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小孩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1歲,約9成的兒童有自己的社群帳號,衛福部的調查也指出,幼稚園學童下課後使用手機的比例,竟然高達44.9%,也難怪台灣的近視人口居高不下。而且,手機發射的藍光,除了容易使眼睛疲勞不適外,也讓孩子的眼睛提前老化,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3. 影響孩子的睡眠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過低會讓人較難感覺到「愛睏」,孩子如果養成在睡前滑手機的習慣,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課精神渙散的惡性循環,缺乏睡眠也會減緩孩子的發育,所以如果想要孩子長高長壯的家長們,別再讓孩子晚睡和睡前滑手機了! 4. 造成孩子的姿勢不良 相信讀者們應該都知道「低頭族」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這些負面影響加諸在還在成長的孩子身體上,會有多大的危害,包括脊椎側彎、駝背、頸部痠痛等毛病,都可能因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不良姿勢,而一一找上門來。因此,除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外,也要特別叮嚀孩子,要以正確的姿勢來使用手機。 5. 減少孩子出門的機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的研究指出,現在的青少年走出戶外,進行社交活動或工作的頻率減少,包括:跟朋友聚餐、約會、旅行、打工等,手機裡的社交App,讓孩子不必出門也能夠跟朋友聯絡,而各式各樣的手機遊戲,以及YouTube上的影片,也讓更多孩子寧願待在舒適的家中,懶得出門活動。 此外,即便孩子在戶外活動,依然有相當高的機率使用手機,就像現在搭捷運時,幾乎8成的人都在滑手機,人們已經習慣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來跟人群保持距離,而孩子若早早就養成這種習慣,很可能會缺乏社交能力,懼怕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接觸。


其他健康問題

另類兩腳書櫥?書包過重傷害小孩成長

曾幾何時開始,小孩竟也得跟父母一樣,肩上擔負著不少重量,不過父母扛的是家庭,而小孩扛的卻是沉甸甸的書包,本文將帶您了解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健康影響,以及如何減輕書包重量。 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的書包減重計畫顯示,兒童的書包重量以低於超過體重的12.5%為準,書包過重可能造成兒童脊椎側彎、肌肉或韌帶的拉傷等症狀,小孩除了容易感到肩頸和背部痠痛外,行走時的平衡感也會因為書包重量的影響而降低,可能導致跌倒或摔傷的機率增加。根據書包種類的不同,側背包過重可能會造成斜肩的症狀,對於骨骼還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每天揹著過重的書包上下學,對於身高發展或是正確站立與行走姿勢的建立,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減輕書包過重的3種方式 為了避免小孩被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以下提供3種減輕書包的方式: 教孩子整理書包:有些小孩可能嫌麻煩,常常把課本、作業簿或課外讀物等東西不做分類,放在書包裡每天帶著,書包的重量當然會超重。家長應該詢問小孩,每天放學前,除了回家作業外,還有什麼東西是需要每天放在書包裡攜帶的,帶需要的參考筆記或課本回來就足夠,最好能夠讓小孩把上課時的重點紀錄在輕薄的筆記本上,就不必把厚重的課本帶回家中;如果是在學校圖書館借的課外讀物,則可以放在家中看完在帶回學校歸還,不需要每天帶在身上增加重量。 書包種類選擇:雙肩書包大概是最常拿來被當作書包使用的種類,比起側背包,雙肩書包可以讓雙肩都平均負擔背包重量,可以避免因負重不平均,而造成的斜肩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拉桿書包,就像行李箱一樣可以拖著走,這種書包的確可以完全避免過重的問題,不過它也很可能讓小孩更加喜歡在行進間打鬧嬉戲,拉桿的伸縮功能,可以讓小孩拿起來揮舞,書包底部有輪子,被拿來當作碰碰車。相信讀者們都知道讓小孩在賣場控制手推車的情況,不當的使用拉桿書包不僅可能增加小孩受傷的機率,也可能成為小孩拿來霸凌同學的工具。因此,建議還是選擇重量輕,背帶和靠背有減壓設計的後背包為主。 多利用置物櫃:除了學生課桌的抽屜外,通常學生們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置物櫃,請小孩把已經檢討過的考卷,或上完的講義等物品收納在置物櫃即可,甚至也可以考慮讓小孩直接把水壺貼上名字留在學校,用學校的飲水機裝水即可,畢竟裝滿水的水壺佔的重量也不可小覷。


其他健康問題

以身作則不要強迫~4撇步教孩子禁食

隨著台灣的社會愈來愈多元化,許多宗教的不同禮俗,我們理當也要尊重,而現在有更多伊斯蘭教的新移民到台灣來,我們更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您家中也有伊斯蘭教的親人。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教每年都有齋戒月,還未到青春期年紀的小孩,是不需要禁食的。但若是家中有伊斯蘭教的小孩,身為家長,您可以提早向孩子介紹,說明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習俗,等孩子長大後,因為已經了解,就會更為熟悉。本文將幫助家長如何向小孩介紹第1次禁食。 小孩第1次禁食的小撇步 對家長而言,要教孩子如何禁食,並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家裡的某些小朋友會想要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禁食,但也可能不想要禁食。因此在您教孩子如何一起遵守禮俗時,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以及每年都要禁食一個月的原因。當孩子知道禁食的原因、意義後,將會做得更好。下列是教導小孩第1次禁食的4個小撇步: 以身作則,給孩子好的示範:教孩子如何禁食其實很容易,但要由自己以身作則卻不簡單。由於小孩很自然的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因此,當您在禁食期間,尚未嘗試過的孩子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問題。這是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因為他們會好奇,也會想要嘗試。因此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是很重要的,畢竟孩子總是學習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孩子第一次禁食時,要為他們保留一些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的程度。因為孩子還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仍然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此外,小朋友也會忘記不能吃東西這回事,當他們想要吃東西、喝飲料時,就會不自主的去做。因此,要求孩完全做到禁食,很可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請您教孩子禁食的時候要慢慢的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禁食幾個小時就好,並再慢慢增加到孩子可以忍受的程度。 讓孩子先習慣某些食物的禁食:如果孩子習慣吃某種東西,禁食期間可以要求他們先不要吃這些食物,如:巧克力、洋芋片等。您可以在禁食期間要求孩子不要吃這些東西,這樣也有助於他們改掉吃零食的習慣。同樣的,這種作法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物。 孩子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不論孩子成功的禁食幾小時,或是好幾天,只要他們有做到,請給他們適當獎勵,這樣能提昇孩子持之以恆的動力。禁食期間結束的時候,您可以為孩子準備他們喜歡吃的食物,當作他們完成後的獎勵。不過請您記得,要為孩子準備營養成分豐富的食物,富含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甜食類的東西請盡量不要給孩子食用,因為它們對孩子的健康比較沒有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ADHD多為遺傳~兒童吃魚油緩症狀

ADHD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神經行為障礙(Neurobehavioral disorder),大多被認為是遺傳疾病,及一些複雜原因所致。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可能其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也有患相同疾病的人,病患的特徵為,長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好動,嚴重影響病患的學習、發育和社交生活。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您的症狀會改善,但ADHD患者在成年後仍還是會深受其擾。 若不治療ADHD並不會影響到病患的身體健康,但還是因為會約束病患的日常生活行為和重要工作,因此對病患的生活會帶來諸多風險。ADHD患者有較高的風險會受傷、憂鬱、焦慮、嚴重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孤寂和財務狀況不穩定。雖然ADHD還沒有很確切的療法,但還是有很多方法都可成功減輕症狀,控制病情。像是現在最常用來緩減ADHD病患症狀的,就是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魚油。 魚油是什麼?魚油對ADHD病患重要的原因 魚油是從深海多脂魚類的脂肪組織提煉出來的,像是鮭魚、鯖魚、鮪魚、甚至鯊魚。魚油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富含高密度的Omega-3 脂肪酸,其含有兩種形式: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EPA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幫助、增強心臟的功能,DHA則是對於神經細胞膜的組成和發育十分重要,因此能增加專注力,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許多研究認為,提高DHA的攝取量是減緩ADHD症狀的主因。 新的研究發現 在許多大型研究發現,兒童的Omega-3 脂肪酸攝取量,和ADHD的罹患率有十分高的關聯性之後,Omega-3 脂肪酸的療效終於獲得證實。根據這些研究顯示,罹患ADHD的兒童體內的Omega-3 脂肪酸量比未患病的兒童低很多。 還有更多研究更進一步檢視Omega-3 脂肪酸對ADHD的影響,研究哪種Omega-3 脂肪酸對正在發育學習的兒童最有幫助。其中一份研究,90位7~12歲患有ADHD兒童被分成3組,分別攝取含EPA、DHA的魚油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 4個月,每日500毫克。研究的最後,服用DHA魚油的實驗組閱讀、拼字、社交和行為反應都進步最多。另一份研究中,受試者為17位有閱讀障礙的兒童,發現體內DHA量增加的兒童,最後的測驗結果比對照組更好。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許多爸媽要說服小孩吃健康食物已經夠難了,尤其是要吃富含營養的魚類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若您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魚,也不願意吃魚,那麼改吃魚油,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營養補充品。不過若您仍然對魚油有些疑慮,不妨讓我們為您解惑,讓您知道魚油對您小孩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小孩該服用魚油? 魚油主要是讓您攝取Omega-3 脂肪酸,而Omega-3 脂肪酸對於兒童的大腦和眼睛發育,是十分重要的營養成分,而深海魚,在魚類裡頭,含有最多的Omega-3 脂肪酸。一般來說,最好透過食物讓孩童攝取營養,但小孩所食用的魚類可能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吃到受到汞污染的魚類。因此專家建議,2~8歲的兒童一週應該食用91.31~186.62公克的魚或海鮮,9歲以上的兒童則該食用248.83~311.03公克。 不過,魚油的液體補充劑、軟劑和軟凝膠,都不含有汞,因此也是食用魚油的好處之一;這是因為大多份補充劑都是用魚的脂肪組織製成的,而這些組織內不會有汞,所以當您使用 Omega-3 的補充劑時,可以避免擔心食用到汞的風險。而市場上有些Omega-3 補充劑不是用魚,而是用藻類做成的,因此不會有汞和魚的味道,很適合素食者。若家長想讓孩子吃吃看魚油,請記得,這種營養補充劑所帶來的好處還是不如直接食用天然的魚,並且請您確保所挑選的魚油品牌有過濾油,和去除像是多氯聯苯的毒物。 4項挑選魚油的注意事項? 請挑選用魚肉製成,而不是魚肝做成的魚油。因為魚肝可能含有毒物和大量的維生素A。對兒童來說儘管是維生素A,過量的攝取也是不好的。而含有微藻類油(Microalgae oils)的魚油則適合素食者來服用。 請詳閱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指示,不可讓兒童服用過量。因為服用太多魚油可能會造成腹痛或腹瀉。 液體的魚油補充劑很適合年幼兒童,因為膠囊的類型容易讓小孩噎到造成危險,因此不適合3歲以下的兒童服用。 請於餐後時間服用,一開始請先服用低劑量,再慢慢增加至建議用量。若兒童不喜歡魚油補充劑的味道,則可加入牛奶或果汁一起服用。


其他健康問題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駝背怎麼辦?公開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有效改善駝背動作

您的小孩有駝背現象嗎?調整姿勢單靠毅力真的很難,不管是站著、坐著,或躺著,我們都需要維持正確的姿勢,將後背和脊椎的負擔降至最低,避免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而且這樣也能幫助您的整體印象加分。姿勢調整愈早開始愈好,《Hello醫師》以下將帶你了解8種正確姿勢步驟和方法,讓你有效改善小孩駝背問題! 4種身體的正確姿勢與步驟 1. 站姿 抬頭挺胸且下巴往內縮,眼睛要往前看,肩膀往後靠,縮肚並確保雙膝呈直線。站著時也別忘了深呼吸、讓肩膀放鬆,站久腳痠了可以將一隻腳放在較高的地方,像是踏在椅子或階梯上,然後再換另一隻腳。(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2. 坐姿 孩子若長期使用電腦,常會因為時間長了,而習慣性地往前傾或往後滑,但其實正確的坐姿應當是身體靠椅背,雙臂伸直放在桌上,雙膝和地面呈90°,腳平放在地上,並且不要翹腳。若手離鍵盤太遠,請把椅子拉近桌子,切勿身體往前傾,同時也要記得放鬆肩膀,建議每半小時站就起來走動,可以伸伸懶腰、活動背肌。(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3. 躺姿 躺著或睡覺時,頭部要用枕頭墊著,也要確保背部保持其既有的彎曲形狀,側躺則可將雙膝彎曲,中間夾著枕頭。 4. 抬東西時 想安全地抬起一樣物件,首先雙腳要張開,將物件貼近您的身體,且雙臂要呈彎曲,這樣才會使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會拉傷肩膀或後背。若物件在地面上,請務必彎下雙膝抬起,這才會用到腿的肌肉,而非後背肌肉;要將物件抬下來的話,同樣先確保雙膝彎曲了,再用肚子和腿的力量把物件接下。此外,要盡可能避免抬起高於您腰部的東西,以及超過您體重1/4的重量。 4種調整小孩好姿勢的方法 1. 不仰賴椅背 如果長期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久而久之,我們的後背肌肉就會習慣仰賴椅背,而忘記要用自身的力量挺直背部。因此,父母可以趁小孩還小,就訓練他坐在無椅背的凳子上,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即可,並且確保小孩的視線是往前看,而不是往下看。 2. 多蹲下來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蹲下來這個動作,能幫助他們的身體健康地伸展,而其訣竅是將膝蓋往外展開,並確保腳跟貼近地面,但它和健身的深蹲不同,所以父母請不要用錯方式。如果發現小孩蹲下來的時候,後背與臀部呈圓弧形、身體傾向膝蓋,請務必馬上糾正他,正確的蹲法應該是讓身體向外伸展、背部呈扁平。 3. 將食物送到嘴巴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不少父母忽略的,父母要訓練小孩將食物送往嘴巴,而不是將頭挨近食物吃,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正確地吃飯,後者卻會導致圓背和脊椎萎縮的風險,兩者大不同。 4. 墊枕頭使用電子產品 若您的小孩會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建議父母可以教他們在電子產品下面墊枕頭或書本、或坐在椅子上再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就是,要確保孩子的視線能平視螢幕,而非低著頭看,如此可避免低頭族現象。(同場加映: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教小孩照顧自己~癲癇兒也能健康成長

小孩有癲癇(Epilepsy),看著他長大的同時,是否也經常擔心,這個疾病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呢?本文將介紹一些陪伴癲癇兒成長的建議,就算小孩有癲癇,有了家長的支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疾病,小孩也能順利長大。 提供資訊幫忙處理心理問題 癲癇可能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問題,包括和同儕的交流,以及對自身疾病的擔憂、恐懼等。如果能讓小孩了解癲癇是甚麼、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還有癲癇發作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為小孩提供癲癇的相關資訊,同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幫他們管理自己的疾病。如果小孩的心理問題需要治療,在使用結合藥物、認知心理治療、行為介入治療,或任一組合療法前,務必將小孩正在使用的完整藥物清單交給醫師。 鼓勵小孩負責和獨立 小孩小的時候,癲癇發作家長當然應該在旁協助。但小孩愈大,他們會愈想變獨立和負責,如果認為小孩已經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癲癇時,請鼓勵他自主照顧。可以讓小孩獨自練習自己與醫師溝通,並向小孩解釋讓他這麼做的重要性。家長別忘了在小孩自己就診後詢問目前的現況,參與小孩的問診過程,並一起討論、規劃未來的醫療計畫。 為小孩在各領域溝通協調 癲癇多少會讓小孩面臨一定程度的學習問題,所以不管在家中還是學校,小孩都會需要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小孩可能需要家長介入協助的領域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建議家長與小孩的醫護人員、教育人員、病友和病友家屬保持聯絡,有順暢的溝通管道,需要特別協助介入時才更好規劃。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愛挖鼻孔怎麼辦?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的壞習慣

不少幼童在成長階段常喜歡挖鼻孔,有些即使已經進入國小就讀,仍改不了,甚至有吃鼻屎或將鼻屎隨意亂抹的習慣,不僅不衛生,也會讓人感到討厭;其實,挖鼻孔就是清潔鼻孔的行為,父母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若挖鼻孔的方法不當,例如手指不乾淨,便可能引起鼻孔感染,若頻率過高,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Hello醫師》告訴您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同時分享5招改善孩子挖鼻孔習慣的方法。 為什麼小孩愛挖鼻孔? 無聊或好奇:就像有些人無聊時會抓臉或玩手指頭,小孩習慣挖鼻孔,可能是因為無聊或好奇。 緊張焦慮:如同吸拇指、咬指甲或玩頭髮,挖鼻孔也可能是緊張的表現,但相對而言,焦慮程度較低。 過敏:過敏常使小孩亂挖鼻孔,因為過敏所產生的黏液,跟鼻涕乾掉的硬塊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招改善愛挖鼻孔的壞習慣 1. 不指責、要教導 小孩當眾挖鼻孔,雖然會讓人覺得習慣不佳,但若一昧責怪、強迫制止或嘲笑方式,對小孩可能會產生反效果,誤認為挖鼻孔反而會吸引父母注意,或嘗試挑戰父母的容忍度;因此,建議以「以教代罵」,讓小孩了解為何不能挖鼻孔。 2. 教導實用的替代方案 有些父母會用道具來制止小孩挖鼻孔,例如拿繃帶將孩子的手指纏起來,但這樣只是在懲罰小孩,甚至會產生虐待小孩的爭議;建議教導孩子在鼻子感覺不舒服時,可以改用擤鼻涕方式代替挖鼻孔,或挖鼻孔時稍微迴避到旁邊角落,之後也要記得洗手。 3. 觀察並分散小孩注意力 觀察小孩喜歡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情況下挖鼻孔,如看電視或發呆等,並嘗試在他們挖鼻孔時,給他們一些東西,如玩具、書本,讓他們有事可做、分散注意力。 4. 嚴重情況請求助專家 若小孩挖鼻孔的習慣已經很嚴重,例如出現傷口,或演變成持續性的焦慮反應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其他孩童常見的焦慮反應還包含吸手指、挖鼻孔與睡眠障礙。 5. 耐心樂觀以待 當小孩漸漸長大,可能會慢慢培養其他興趣,並取代挖鼻孔的習慣;另外,小孩入學後,也可能因為不想被同學嘲笑,自然便會慢慢改掉挖鼻孔的習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