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川崎症是什麼?醫師詳解5大診斷症狀、冠狀動脈併發與治療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小孩發燒好幾天,醫師說可能是「川崎症」? 小孩發燒好多天,再給醫師檢查之後,醫師會說:「依照小孩的症狀,要小心是不是川崎症,可能需要抽血檢查,甚至住院治療。」 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會一頭霧水,資訊量太龐大了!什麼是川崎症?完全沒概念!這很嚴重嗎?我們該擔心嗎?可以治療嗎?為什麼要住院呀? 醫師當然會盡量用最簡短、最簡單的方式,來和爸爸媽媽說明到底什麼是「川崎症」。但「川崎症」還是稍微有些複雜,在聽完醫師說明之後,爸爸媽媽往往還是一知半解。因此,西V麵(編按:黃斯煒醫師在社群自稱「西V麵」,即CV「心臟血管內科」之中文諧音)今天整理了一些川崎症的「重點」,希望能讓爸爸媽媽更暸解這個疾病。 川崎症的診斷 由於川崎症有嚴謹的診斷準則,因此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其中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再加上下列 5 大症狀的其中 4 個: 嘴唇、口腔黏膜侵犯:嘴唇乾裂、草莓舌 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頸部淋巴結腫大,大於 1.5cm 四肢、手掌腳掌水腫或脫皮 多型性皮疹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發燒第五天」才能確診? 有時出現幾個川崎症症狀時,爸爸媽媽就會很擔心是不是川崎症,並問醫師說:「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五天?不能提早開始治療嗎?」 答案是:兒童會產生發燒加疹子、淋巴結腫大、結膜炎、皮膚脫皮的感染症,其實不佔少數;因此當初診斷的設計,才會一定要「發燒大於5天」。像「猩紅熱」就會產生發燒、皮疹、和口腔黏膜變化;腺病毒感染也可能會造成結膜紅腫、淋巴結腫大跟發高燒。 因此,要嚴謹地診斷川崎症,才能避免一些其實不是川崎症的疾病,被當成川崎症治療。 為什麼會發生川崎症? 經過 60 幾年的研究,川崎症確切原因,至今還是「不明」。 但目前還是認為主要跟「感染」、「免疫反應」、和「基因」有關係: 與感染有關的原因之一「季節性」。以台灣來說,4~6 月是川崎症發生的高峰期。這點和病毒感染的「季節性」很相像,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原因。 診斷有川崎症的孩子,經抽血檢查研究發現,許多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都會上升,且一些免疫藥物可以治療川崎症,因此川崎症也被認為和人體的免疫反應很有關係。 除此之外,川崎症在東方人,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常見,歐美國家反而少見,因此基因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川崎症可怕的地方:冠狀動脈 川崎症的本質,會在全身發生血管發炎,若血管發炎出現在眼部,就會造成眼睛紅、結膜炎;若在體表,就會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疹子;若在嘴巴,就會發生嘴唇發紅、草莓舌;在手指腳趾,就會發生手腳紅腫,甚至有脫皮的情形。 除了這些我們能看見的地方,在我們身體裡看不到的血管,也會發生發炎;若冠狀動脈發生血管炎時,有些孩子的冠狀動脈就會不正常擴大,進而產生「血管瘤」。 冠狀動脈血管瘤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血液的來源。若發生在大人或長輩,常聽到「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等情況,就是因為這條冠狀動脈受到阻塞,需要緊急做「心導管」把血管打通。 當孩子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時,就會造成冠狀動脈發生「血栓」和「阻塞」的機率升高。 川崎症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瘤,也是孩子中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高嗎? 如果川崎症未接受治療的話,發生冠狀動脈異常的機率高達 15~25%。 但經過治療後,可將冠狀動脈異常的發生機率降到 4~8% 左右。 有冠狀動脈瘤怎麼辦? 冠狀動脈瘤還是有程度之分,一般根據它的大小,會分成小、中和大型的冠狀動脈瘤。 根據台大醫院林銘泰教授的研究,台灣患有川崎症的孩子,大部分還是以小型動脈瘤居多,佔了 63.8%;中型的動脈瘤也有 22.4%,大型動脈瘤僅有 13.8%。 在五年的追蹤期間,小型動脈瘤的孩子,9 成以上會恢復正常;中型動脈瘤的孩子,也有一半以上會恢復正常。 唯獨只有大型的動脈瘤不會再變小,而是一直存在;這種大型動脈瘤發生冠狀動脈阻塞、破裂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川崎症的治療 在孩子開始出現症狀後,在7~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症,可以有效降低未來發生冠狀動脈瘤的機率。 因此,對於川崎症孩子的治療,大多會等到發燒滿五天、確立診斷之後,開始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 除此之外,這些川崎症的孩子都必須使用阿斯匹靈,避免血栓產生,一般情況下,直到孩子燒退、出院之後,都還是需要繼續使用;後續追蹤時,如果沒有「冠狀動脈瘤」的情形發生,醫師就會根據孩子的狀況停藥。 哪些小孩容易發生川崎症呢? 川崎症大多發生在 5 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研究,約有80~90% 的孩子是 5 歲以下發生。 男生較多,是女生的 1.5 倍。 川崎症東方人較多,尤其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多,並逐年增加當中。 台灣小於 5 歲的孩子中,每 10 萬名兒童中,有 69 位會得到川崎症。 有關其他川崎症的問題 上述內容是針對爸爸媽媽最常見的川崎症的疑問來做解答。 其實,川崎症還有很多其他細部的內容,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講完。例如:有沒有可能孩子明明是川崎症,但卻沒有符合診斷條件? 有的,這種狀況被稱作「不完全川崎症」或是「非典型川崎症」,這就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仔細判斷,才能作出診斷! 還有,有沒有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還是持續發燒,那要怎麼辦?這些更細部的內容,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慢慢聊。 川崎症的重點整理 川崎症是全身性血管發炎的疾病,在台灣不算少見,尤其容易發生在 5 歲的孩子。 主要特色是發燒時間會超過五天,合併全身的症狀。 川崎症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的後遺症。 如果不治療,未來發生血管瘤的機會高達 15~25%。 但在經過治療後,可將血管瘤機率下降到 4~8%。 發生動脈瘤先別驚慌!只要不是「大型」動脈瘤,有高機率在追蹤過程中漸漸縮小。 川崎症的歷史 要講到川崎症,一定要提到川崎富作教授,我們所說的「川崎症」,就是由這位日本的小兒科專家所發現的。 距今 60 […]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網路危機四伏!遠離色情請教孩子使用

現在的兒童,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上網,使用社群網路。雖然社群網路有很多好處、便利,但對兒童而言,卻潛藏很多風險,下列是一些應注意的安全事項,讓兒童在使用網際網路時,能夠更安全。 網路裡的危險別忘提醒小孩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與陌生人在私人聊天室聊天,提供詳細的個人資訊給不認識的人,以及外出跟陌生人見面,是兒童使用網際網路常面臨的危險情況。此外,兒童收到色情簡訊,在網路上受到陌生人騷擾,發生的情況也是每天愈來愈多。隨著無所不在的潛在危險,即使父母親要求孩子小心使用網路,同時幫忙注意安全,家長的擔心、顧慮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與其強烈禁止孩子不能使用網際網路,建議家長更應該好好跟孩子解釋,關於潛藏網路、社群媒體的危險,例如:網路上存在性暗示的圖片、文字,以及個人不雅的裸露照片,甚至潛伏性犯罪的危機。同時也請告知孩子,讓他們記得在使用網路時,要確實遵守應該做到,與不該做的安全事項。 兒童使用網路的安全須知 教導孩子使用網路時,若有不舒服、困擾的事情發生,要隨時告知父母親。 告誡孩子,除非經過父母親的同意,否則不能把住址、家裡電話號碼,或是家長的電話號碼等個人資訊,在網路上透露給任何人。 教導孩子,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同意,絕對不能跟才剛認識的網友出去見面、約會。家長在了解網友的情況後,如果認為孩子跟網友見面是安全的,要告訴孩子,地點要選擇在公開場合,而且家長要陪孩子一同前往。 教導孩子,在網路上傳自拍照,或是有他們個人圖像的照片時,照片內容沒有性意味,或是任何親密、裸露的照片,才是安全的。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無故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激烈論戰。 告知孩子,使用網路時,不要從事違法的事情、活動。 限制孩子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同時規範、限制他們能瀏覽的網站。讓孩子明確知道,要遵守父母親的規定,否則他們將無法使用網路。 告訴孩子,他們要好好保管、記得自己設定的密碼。 為了孩子的安全起見,家長要確實了解他們瀏覽的網站,下載、使用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告訴孩子,在網路下載軟體時要小心,因為有些惡意軟體的病毒可能會破壞電腦,或竊取像銀行帳號、身分證號碼等重要資訊。


其他健康問題

扮牙醫幫玩具看病~教導小孩正確刷牙

為了使刷牙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最好讓小孩盡快學會,並且不只爸媽,家中其他大人,如阿公、阿嬤,也都可以一起教小孩養成這個習慣。大家不妨透過以下方法和遊戲技巧,讓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 開始刷牙的時機和方法 第1顆牙通常都在6個月大左右時長,但不要一長就開始刷,請等它長好再用牙刷。還不能刷的時候,可以先把柔軟的布用水沾溼濕清理就好。家長應該每天早上醒來和睡前,都各幫小孩清潔1次,並記得牙齒的兩側也要清潔。 依年齡挑選刷牙用具 牙刷請買小孩專用的小型軟毛牙刷,並遵守以下事項選擇牙膏: 0~18個月:僅需使用水,不要使用牙膏。沒長牙前,也不用牙刷,用軟布即可。 18個月~ 6歲:可使用低氟牙膏。 6歲以上:可使用標準的氟化物牙膏。 對於無法接觸氟化水,或因其他原因而有較大蛀牙風險的小孩,請務必另外請專業醫師推薦牙膏。 大人可以這樣幫小孩刷牙 開始刷牙時,先讓小孩保持靜止不動,再嘗試以下步驟: 讓小孩背對你坐在你的膝蓋上。 用一隻手托住小孩的下巴,並讓小孩的頭能靠著你的身體。 沿著牙齦線刷牙,所有表面都輕輕刷一下就好。 若有用牙膏,刷完牙請鼓勵小孩直接把它吐出來,不要讓他吞下去或用水洗掉。對小孩來說,吐的動作可能很難,大人可以示範並鼓勵他們模仿。 幫助養成刷牙習慣的方法 並不是所有小孩一開始就會喜歡刷牙,以下是一些鼓勵刷牙的技巧: 與小孩一起玩牙醫遊戲,並拿喜歡的玩具一起玩。例如一起假裝帶娃娃去看牙醫,並假裝幫娃娃看牙、刷牙;如果可以,假裝檢查娃娃牙齒的正反面,諸如此類的練習,可以鼓勵小孩之後對自己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如果小孩喜歡模仿別人,可以自己或請其他家庭成員刷牙給他們看。 如果小孩不喜歡牙膏的味道,可以先不用牙膏刷牙。之後習慣刷牙後,再慢慢讓他們嘗試低氟牙膏。 如果家裡的廁所不方便教小孩刷牙,也可以在家裡其他地方進行。 年齡較大的小孩,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刷牙。例如在日曆上標記每天清潔牙齒的次數,若有連續幾天都達到2次,就可以得到獎勵。


其他健康問題

別用手機打發小孩!5大傷害後悔莫及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手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上的聯繫或是跟朋友聯絡,都脫離不了手機的掌控,也因為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這個時代的小朋友們,常常都年紀小小就開始使用手機,甚至有手機成癮的症狀,本文將帶您了解,小孩過度使用手機對健康造成的5個影響。 1. 影響親子的感情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或是其他原因,當小孩想跟父母互動的時候,父母會選擇用平板或手機來當成小孩的保母,的確,小孩拿到手機或平板後,多半會安靜下來,但同時,這也代表手機剝奪了親子互動的機會。另外,如果習慣用手機打發小孩,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視力退步或其他問題時,想減少小孩使用手機的時間,孩子可能早已對手機成癮,無法脫離手機的掌控了。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是家長對手機成癮,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會減少,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感到孤單與不受關愛,逐漸不再跟父母溝通,有心事或是困難,比起告訴父母,孩子反而會選擇跟同儕或是網友討論,時間一久,親子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想補救就要花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補不回來。 2. 傷害小孩的視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年的調查顯示,台灣小孩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1歲,約9成的兒童有自己的社群帳號,衛福部的調查也指出,幼稚園學童下課後使用手機的比例,竟然高達44.9%,也難怪台灣的近視人口居高不下。而且,手機發射的藍光,除了容易使眼睛疲勞不適外,也讓孩子的眼睛提前老化,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3. 影響孩子的睡眠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過低會讓人較難感覺到「愛睏」,孩子如果養成在睡前滑手機的習慣,可能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課精神渙散的惡性循環,缺乏睡眠也會減緩孩子的發育,所以如果想要孩子長高長壯的家長們,別再讓孩子晚睡和睡前滑手機了! 4. 造成孩子的姿勢不良 相信讀者們應該都知道「低頭族」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這些負面影響加諸在還在成長的孩子身體上,會有多大的危害,包括脊椎側彎、駝背、頸部痠痛等毛病,都可能因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造成不良姿勢,而一一找上門來。因此,除了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外,也要特別叮嚀孩子,要以正確的姿勢來使用手機。 5. 減少孩子出門的機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的研究指出,現在的青少年走出戶外,進行社交活動或工作的頻率減少,包括:跟朋友聚餐、約會、旅行、打工等,手機裡的社交App,讓孩子不必出門也能夠跟朋友聯絡,而各式各樣的手機遊戲,以及YouTube上的影片,也讓更多孩子寧願待在舒適的家中,懶得出門活動。 此外,即便孩子在戶外活動,依然有相當高的機率使用手機,就像現在搭捷運時,幾乎8成的人都在滑手機,人們已經習慣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來跟人群保持距離,而孩子若早早就養成這種習慣,很可能會缺乏社交能力,懼怕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接觸。


其他健康問題

另類兩腳書櫥?書包過重傷害小孩成長

曾幾何時開始,小孩竟也得跟父母一樣,肩上擔負著不少重量,不過父母扛的是家庭,而小孩扛的卻是沉甸甸的書包,本文將帶您了解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健康影響,以及如何減輕書包重量。 書包過重對小孩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的書包減重計畫顯示,兒童的書包重量以低於超過體重的12.5%為準,書包過重可能造成兒童脊椎側彎、肌肉或韌帶的拉傷等症狀,小孩除了容易感到肩頸和背部痠痛外,行走時的平衡感也會因為書包重量的影響而降低,可能導致跌倒或摔傷的機率增加。根據書包種類的不同,側背包過重可能會造成斜肩的症狀,對於骨骼還在發育的兒童來說,每天揹著過重的書包上下學,對於身高發展或是正確站立與行走姿勢的建立,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減輕書包過重的3種方式 為了避免小孩被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以下提供3種減輕書包的方式: 教孩子整理書包:有些小孩可能嫌麻煩,常常把課本、作業簿或課外讀物等東西不做分類,放在書包裡每天帶著,書包的重量當然會超重。家長應該詢問小孩,每天放學前,除了回家作業外,還有什麼東西是需要每天放在書包裡攜帶的,帶需要的參考筆記或課本回來就足夠,最好能夠讓小孩把上課時的重點紀錄在輕薄的筆記本上,就不必把厚重的課本帶回家中;如果是在學校圖書館借的課外讀物,則可以放在家中看完在帶回學校歸還,不需要每天帶在身上增加重量。 書包種類選擇:雙肩書包大概是最常拿來被當作書包使用的種類,比起側背包,雙肩書包可以讓雙肩都平均負擔背包重量,可以避免因負重不平均,而造成的斜肩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拉桿書包,就像行李箱一樣可以拖著走,這種書包的確可以完全避免過重的問題,不過它也很可能讓小孩更加喜歡在行進間打鬧嬉戲,拉桿的伸縮功能,可以讓小孩拿起來揮舞,書包底部有輪子,被拿來當作碰碰車。相信讀者們都知道讓小孩在賣場控制手推車的情況,不當的使用拉桿書包不僅可能增加小孩受傷的機率,也可能成為小孩拿來霸凌同學的工具。因此,建議還是選擇重量輕,背帶和靠背有減壓設計的後背包為主。 多利用置物櫃:除了學生課桌的抽屜外,通常學生們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置物櫃,請小孩把已經檢討過的考卷,或上完的講義等物品收納在置物櫃即可,甚至也可以考慮讓小孩直接把水壺貼上名字留在學校,用學校的飲水機裝水即可,畢竟裝滿水的水壺佔的重量也不可小覷。


其他健康問題

以身作則不要強迫~4撇步教孩子禁食

隨著台灣的社會愈來愈多元化,許多宗教的不同禮俗,我們理當也要尊重,而現在有更多伊斯蘭教的新移民到台灣來,我們更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您家中也有伊斯蘭教的親人。值得一提的是,伊斯蘭教每年都有齋戒月,還未到青春期年紀的小孩,是不需要禁食的。但若是家中有伊斯蘭教的小孩,身為家長,您可以提早向孩子介紹,說明伊斯蘭齋戒月的禁食習俗,等孩子長大後,因為已經了解,就會更為熟悉。本文將幫助家長如何向小孩介紹第1次禁食。 小孩第1次禁食的小撇步 對家長而言,要教孩子如何禁食,並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家裡的某些小朋友會想要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禁食,但也可能不想要禁食。因此在您教孩子如何一起遵守禮俗時,您應該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意義,以及每年都要禁食一個月的原因。當孩子知道禁食的原因、意義後,將會做得更好。下列是教導小孩第1次禁食的4個小撇步: 以身作則,給孩子好的示範:教孩子如何禁食其實很容易,但要由自己以身作則卻不簡單。由於小孩很自然的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因此,當您在禁食期間,尚未嘗試過的孩子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問題。這是孩子們的自然反應,因為他們會好奇,也會想要嘗試。因此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是很重要的,畢竟孩子總是學習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行為。 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孩子第一次禁食時,要為他們保留一些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完全做到禁食的程度。因為孩子還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仍然需要補充很多營養。此外,小朋友也會忘記不能吃東西這回事,當他們想要吃東西、喝飲料時,就會不自主的去做。因此,要求孩完全做到禁食,很可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請您教孩子禁食的時候要慢慢的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禁食幾個小時就好,並再慢慢增加到孩子可以忍受的程度。 讓孩子先習慣某些食物的禁食:如果孩子習慣吃某種東西,禁食期間可以要求他們先不要吃這些食物,如:巧克力、洋芋片等。您可以在禁食期間要求孩子不要吃這些東西,這樣也有助於他們改掉吃零食的習慣。同樣的,這種作法能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物。 孩子成功做到時,請給予適當獎勵:不論孩子成功的禁食幾小時,或是好幾天,只要他們有做到,請給他們適當獎勵,這樣能提昇孩子持之以恆的動力。禁食期間結束的時候,您可以為孩子準備他們喜歡吃的食物,當作他們完成後的獎勵。不過請您記得,要為孩子準備營養成分豐富的食物,富含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甜食類的東西請盡量不要給孩子食用,因為它們對孩子的健康比較沒有幫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抗兒童肥胖不只飲食~心理生活都要調

兒童肥胖問題在現代社會愈來愈常見,不僅會導致小孩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還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不容忽視,需及早對抗。 現代生活處處都是風險因素 飲食:現今生活中充斥了太多高熱量的食物,常吃速食、糖果、甜點、含糖飲料,都很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習慣在深夜吃零食,或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體重就更容易失控。 看電視和上網:研究顯示,若把電視或電腦放在小孩房間,因為使用容易,會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上網,並讓他們喪失對其他活動的興趣,以致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基因:要怪只能怪自己和祖先,因為肥胖有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基因影響的。也就是說,若父母有肥胖問題,小孩肥胖的機率也會很大。 缺乏運動:不運動的小孩因為燃燒的卡路里較少,體重也比較容易增加。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長時間久坐,像是看電視或打電動,就會讓肥胖的問題更嚴重。 心理因素:個人和家庭壓力,都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例如遇到問替時,有些小孩會用暴飲暴食來處理情緒,或排解無聊的心情。 兒童肥胖是日後傷害的種子 肥胖的小孩,小時候或長大時,都會更容易有高膽固醇、心臟問題、糖尿病、骨骼問題、呼吸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和氣喘Asthma)、皮膚病(如起紅疹、徽菌感染,和長痘痘)。肥胖的小孩在現今社會也比較容易遭到歧視,導致自尊心低落,進而阻礙學業和社會發展,且心理方面的問題往往成年後都還會存在。 該怎麼幫助肥胖的小孩? 若家有小孩過度肥胖,身為家人,請務必讓他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邊的。小孩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會依據家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變,如果家人能接接納他,小孩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比較好。此外,雖然家人要支持小孩,但也要讓小孩了解肥胖對健康的壞處。請嘗試和小孩聊聊肥胖這件事,讓小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並讓他們了解家人是會幫助他們改變的。可以試著全家一起改變飲食習慣、一起開始規律運動,讓大家互相支持、健康成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ADHD多為遺傳~兒童吃魚油緩症狀

ADHD是什麼?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神經行為障礙(Neurobehavioral disorder),大多被認為是遺傳疾病,及一些複雜原因所致。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可能其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也有患相同疾病的人,病患的特徵為,長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好動,嚴重影響病患的學習、發育和社交生活。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您的症狀會改善,但ADHD患者在成年後仍還是會深受其擾。 若不治療ADHD並不會影響到病患的身體健康,但還是因為會約束病患的日常生活行為和重要工作,因此對病患的生活會帶來諸多風險。ADHD患者有較高的風險會受傷、憂鬱、焦慮、嚴重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孤寂和財務狀況不穩定。雖然ADHD還沒有很確切的療法,但還是有很多方法都可成功減輕症狀,控制病情。像是現在最常用來緩減ADHD病患症狀的,就是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魚油。 魚油是什麼?魚油對ADHD病患重要的原因 魚油是從深海多脂魚類的脂肪組織提煉出來的,像是鮭魚、鯖魚、鮪魚、甚至鯊魚。魚油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富含高密度的Omega-3 脂肪酸,其含有兩種形式: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EPA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幫助、增強心臟的功能,DHA則是對於神經細胞膜的組成和發育十分重要,因此能增加專注力,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許多研究認為,提高DHA的攝取量是減緩ADHD症狀的主因。 新的研究發現 在許多大型研究發現,兒童的Omega-3 脂肪酸攝取量,和ADHD的罹患率有十分高的關聯性之後,Omega-3 脂肪酸的療效終於獲得證實。根據這些研究顯示,罹患ADHD的兒童體內的Omega-3 脂肪酸量比未患病的兒童低很多。 還有更多研究更進一步檢視Omega-3 脂肪酸對ADHD的影響,研究哪種Omega-3 脂肪酸對正在發育學習的兒童最有幫助。其中一份研究,90位7~12歲患有ADHD兒童被分成3組,分別攝取含EPA、DHA的魚油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 4個月,每日500毫克。研究的最後,服用DHA魚油的實驗組閱讀、拼字、社交和行為反應都進步最多。另一份研究中,受試者為17位有閱讀障礙的兒童,發現體內DHA量增加的兒童,最後的測驗結果比對照組更好。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魚油這樣吃~4點注意事項看仔細

許多爸媽要說服小孩吃健康食物已經夠難了,尤其是要吃富含營養的魚類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若您的小孩就是不愛吃魚,也不願意吃魚,那麼改吃魚油,就會是一個不錯的營養補充品。不過若您仍然對魚油有些疑慮,不妨讓我們為您解惑,讓您知道魚油對您小孩的好處以及該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小孩該服用魚油? 魚油主要是讓您攝取Omega-3 脂肪酸,而Omega-3 脂肪酸對於兒童的大腦和眼睛發育,是十分重要的營養成分,而深海魚,在魚類裡頭,含有最多的Omega-3 脂肪酸。一般來說,最好透過食物讓孩童攝取營養,但小孩所食用的魚類可能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而且還有可能吃到受到汞污染的魚類。因此專家建議,2~8歲的兒童一週應該食用91.31~186.62公克的魚或海鮮,9歲以上的兒童則該食用248.83~311.03公克。 不過,魚油的液體補充劑、軟劑和軟凝膠,都不含有汞,因此也是食用魚油的好處之一;這是因為大多份補充劑都是用魚的脂肪組織製成的,而這些組織內不會有汞,所以當您使用 Omega-3 的補充劑時,可以避免擔心食用到汞的風險。而市場上有些Omega-3 補充劑不是用魚,而是用藻類做成的,因此不會有汞和魚的味道,很適合素食者。若家長想讓孩子吃吃看魚油,請記得,這種營養補充劑所帶來的好處還是不如直接食用天然的魚,並且請您確保所挑選的魚油品牌有過濾油,和去除像是多氯聯苯的毒物。 4項挑選魚油的注意事項? 請挑選用魚肉製成,而不是魚肝做成的魚油。因為魚肝可能含有毒物和大量的維生素A。對兒童來說儘管是維生素A,過量的攝取也是不好的。而含有微藻類油(Microalgae oils)的魚油則適合素食者來服用。 請詳閱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指示,不可讓兒童服用過量。因為服用太多魚油可能會造成腹痛或腹瀉。 液體的魚油補充劑很適合年幼兒童,因為膠囊的類型容易讓小孩噎到造成危險,因此不適合3歲以下的兒童服用。 請於餐後時間服用,一開始請先服用低劑量,再慢慢增加至建議用量。若兒童不喜歡魚油補充劑的味道,則可加入牛奶或果汁一起服用。


其他健康問題

多做這5樣~孩子的消化系統更健康

新手爸媽的育兒經驗通常都略嫌不足,而且時常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狀況,例如:體重不足、睡眠情況、營養攝取、和小兒常見疾病等。因此,要如何讓孩子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況呢?這時候擁有一個健康的消化系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這一件新手爸媽十分關注的議題,就讓下列提供給您的5招建議,讓您的孩子能夠保持良好又健康的消化系統吧! 1. 多補充纖維 穀物、蔬菜、水果皆含有大量對消化道有益的纖維,所以營養專家認為,1~3歲的幼兒,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9克的纖維。因此,爸媽應該幫孩子多準備一些全麥麵包、蘋果、酪梨、覆盆子等食物,讓您的小孩吃得健康又沒煩惱。 2. 多運動 運動對成人和小孩都有好處,隨著您與孩子養成的規律運動習慣,您們的消化系統也會跟著明顯改善。您們的運動請盡量保持在輕鬆、有趣且穩定的狀態,這能夠刺激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並且幫助消化。不過,當您的孩子忙著玩耍時,往往會忽略上廁所的感受,導致便祕或其他消化問題,因此,您應該多鼓勵小孩在固定時段上廁所,以免造成其他消化的問題。 3. 多補充水分 除了高纖維食物,爸媽還應該注意另外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水分的補充。尤其台灣屬於熱帶區域,因此您的孩子更容易出汗,所以,當您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更容易因為流汗而失去水分,因此多補充水分,是養成健康的消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過,相較於喝水,許多小孩更喜歡含糖的飲料,因此為了防止孩子因為補充水分,攝取過多的糖分,建議您可以在水中添加檸檬、莓果等新鮮水果,讓小孩在補充水分之餘,又能夠喝的健康。 4. 少量多餐飲食法 少量多餐是另一種幫助孩子改善消化系統的方法。少份量的情況下,嬰幼兒較不會因為腹脹而感到不舒服。請各位爸媽記得!您每次給孩子的份量不需要太多,因為儘管您的小孩養的白胖胖,但是說不定他的消化系統,其實並無法負荷您過多的愛。 5. 養成許多良好的飲食習慣 請觀察您孩子的飲食習慣,為的是要確保他們沒有吃太快或吃太多。因為暴飲暴食不僅有可能造成小兒肥胖,更容易讓他們腸胃來不及消化而導致身體不適。也請爸媽們不要強迫小孩吃完吃不下的食物,否則小孩的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更容易造成小孩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駝背怎麼辦?公開8種正確姿勢與方法,有效改善駝背動作

您的小孩有駝背現象嗎?調整姿勢單靠毅力真的很難,不管是站著、坐著,或躺著,我們都需要維持正確的姿勢,將後背和脊椎的負擔降至最低,避免肌肉痠痛及疲憊感,而且這樣也能幫助您的整體印象加分。姿勢調整愈早開始愈好,《Hello醫師》以下將帶你了解8種正確姿勢步驟和方法,讓你有效改善小孩駝背問題! 4種身體的正確姿勢與步驟 1. 站姿 抬頭挺胸且下巴往內縮,眼睛要往前看,肩膀往後靠,縮肚並確保雙膝呈直線。站著時也別忘了深呼吸、讓肩膀放鬆,站久腳痠了可以將一隻腳放在較高的地方,像是踏在椅子或階梯上,然後再換另一隻腳。(同場加映:久站傷腳~足部舒緩與鞋墊挑選對策) 2. 坐姿 孩子若長期使用電腦,常會因為時間長了,而習慣性地往前傾或往後滑,但其實正確的坐姿應當是身體靠椅背,雙臂伸直放在桌上,雙膝和地面呈90°,腳平放在地上,並且不要翹腳。若手離鍵盤太遠,請把椅子拉近桌子,切勿身體往前傾,同時也要記得放鬆肩膀,建議每半小時站就起來走動,可以伸伸懶腰、活動背肌。(同場加映:坐有坐相!正確坐姿7點不再腰痠背痛)   3. 躺姿 躺著或睡覺時,頭部要用枕頭墊著,也要確保背部保持其既有的彎曲形狀,側躺則可將雙膝彎曲,中間夾著枕頭。 4. 抬東西時 想安全地抬起一樣物件,首先雙腳要張開,將物件貼近您的身體,且雙臂要呈彎曲,這樣才會使用到手臂的力量,而不會拉傷肩膀或後背。若物件在地面上,請務必彎下雙膝抬起,這才會用到腿的肌肉,而非後背肌肉;要將物件抬下來的話,同樣先確保雙膝彎曲了,再用肚子和腿的力量把物件接下。此外,要盡可能避免抬起高於您腰部的東西,以及超過您體重1/4的重量。 4種調整小孩好姿勢的方法 1. 不仰賴椅背 如果長期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久而久之,我們的後背肌肉就會習慣仰賴椅背,而忘記要用自身的力量挺直背部。因此,父母可以趁小孩還小,就訓練他坐在無椅背的凳子上,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即可,並且確保小孩的視線是往前看,而不是往下看。 2. 多蹲下來 對學齡前的小孩來說,蹲下來這個動作,能幫助他們的身體健康地伸展,而其訣竅是將膝蓋往外展開,並確保腳跟貼近地面,但它和健身的深蹲不同,所以父母請不要用錯方式。如果發現小孩蹲下來的時候,後背與臀部呈圓弧形、身體傾向膝蓋,請務必馬上糾正他,正確的蹲法應該是讓身體向外伸展、背部呈扁平。 3. 將食物送到嘴巴 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的事,卻是不少父母忽略的,父母要訓練小孩將食物送往嘴巴,而不是將頭挨近食物吃,前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正確地吃飯,後者卻會導致圓背和脊椎萎縮的風險,兩者大不同。 4. 墊枕頭使用電子產品 若您的小孩會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產品,建議父母可以教他們在電子產品下面墊枕頭或書本、或坐在椅子上再使用電子產品,重點就是,要確保孩子的視線能平視螢幕,而非低著頭看,如此可避免低頭族現象。(同場加映:小孩滑手機容易胖!預防兒童肥胖,從少用3C產品開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