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健康問題

除了疾病問題之外,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因生理、心理或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問題,諸如孩子的性別認同不安、不想吃飯、踮腳尖走路、思覺失調症等等,都可以在此類別中找到答案。

基礎知識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一轉眼又到了炎熱的夏天,或許你的寶寶也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夏天,各位新手爸媽注意了!嬰幼兒時期,小孩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維持恆定體溫(攝氏 37 度左右),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本文為你介紹這些和「熱」直接相關的症狀,以及該如何照顧好孩子們。 嬰幼兒夏季熱 一般而言,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出現夏季熱(Summer Fever),而且夏季熱有家族性傾向,假如爸媽以前有同樣的情形,新生兒就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夏季熱,多數有夏季熱的寶寶每年會反覆發熱,直至三歲以後才逐漸正常。 在台灣,夏季熱發生的時間多在四月到十月,且以輕微發熱最為常見,一般不會超過攝氏 40℃ 以上,而且發熱的型式很獨特,寶寶會在清晨以後體溫開始上升,到了下午體溫就逐漸下降,如此週而復始。一般來說,室溫或外界氣溫超過攝氏 28℃ 以上,寶寶才會有夏季熱的現象;室溫如能控制在攝氏 25℃ 以下,寶寶的體溫就能降低。如果將寶寶安置在涼爽的地方,體溫能回到正常,就能更確定是夏季熱了;但若已控制室溫三、四天,寶寶的體溫還是沒有下降,就應該住院檢查。 嬰幼兒脫水 大人和嬰幼兒都有可能有脫水的現象,最佳解決方式就是多補充水分,但小寶寶要預防脫水的方式會不太一樣,不同年齡的處理方式如下: 0 到 6 個月:如果是親餵母乳的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前,還不需要另外喝水;但當天氣變熱,寶寶一天的哺乳次數可能會需要增加;若是用奶瓶餵奶,可以用奶瓶裝一點點煮過放涼的水給寶寶喝。 6 個月後:當寶寶開始吃固體食物後,一定要記得放一杯水在旁邊;不過,寶寶第一年通常要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和水分來源。在天氣炎熱的狀況下,可以適度在用餐時間之外,讓寶寶喝點水、補充水分。 12 個月後:水、母乳或牛奶依然是寶寶的主要水分來源。但是夏天天氣一熱,可以給寶寶含著稀釋過的果汁冰棒,但請在吃完飯後給寶寶吃,也不要讓寶寶含太久,不然寶寶會蛀牙。請勿提供未稀釋的果汁給五歲以下的幼童。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曬傷 小孩長時間在太陽底下玩耍,或是在溪邊海邊玩水,都很容易曬傷,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如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撐陽傘、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至於防曬乳的部分,不建議未滿六個月的寶寶使用;若要擦防曬產品,記得要在曝曬日光前 15 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減少防曬成份,應該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 (同場加映:避免寶寶曬傷!防曬配備全方位)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紅腫、輕微頭痛、發燒或出現水泡等;不過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四小時才開始出現。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曬傷,可能會因為皮膚表面受損,提高脫水的風險,也有機會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如果曬傷了,可以在曬傷的地方塗抹蘆薈或沖冷水澡。 (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熱傷害 嬰幼童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還沒發展成熟,加上嬰幼兒代謝率較高,必須依賴爸媽提供水分,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痙攣(Heat cramp)、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熱中暑(Heat stroke)。 熱痙攣: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下,長時間活動而流太多汗,或是在休息時補充太多開水而非電解質,可能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偏低,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身體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並造成肌肉疼痛,可以持續一到三分鐘。 熱衰竭:主要是因為流汗過多,卻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 40°C。 熱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而嬰幼兒多屬於傳統性中暑,指的是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而過熱中暑。 想避免小孩經歷熱傷害,記得讓他們多喝水,特別是大量活動之後,也可以沖沖冷水澡、穿著亮色寬鬆衣服,或是灑水在皮膚上。另外,早上 11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盡量避免曬太陽。

看更多 其他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跨性別過渡期~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走過

當您的孩子無法確認與生俱來的性別時,他們可能就是所謂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而跨性別的過程也是所謂的過渡期,只不過跨性別的過渡期並非一定要動變性手術,因為過渡期有很多形式跟步驟。本文將為您介紹跨性別的過渡期分了幾種模式,以及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社會過渡期 跨性別的過渡期可以從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形象開始,您的孩子可能會想要有內心真正認同的性別的髮型和服裝,之後他們也可能想換一個名字或綽號。這些大部分的轉變都是從家裡開始,因此有您的支持,孩子就能夠真實地活出自己真正認同的性別。 醫學過渡期 對跨性別孩子來說,青春期是一段難熬的日子,因為身體開始釋出荷爾蒙,導致生理上開始發生轉變,也會讓您的孩子苦惱;這時請諮詢您的醫師給予孩子一些藥物(注射或口服)來抑制身體的性徵發育,這樣您的孩子就不會經歷青春期長鬍子、胸部變大或變聲的過程,不過一旦停藥,這些轉變就會開始發生。荷爾蒙抑制療法大多是安全的,也常被用來治療過早進入青春期的兒童。 性荷爾蒙過渡期 如果您的孩子希望他們的身體變成內心所認同的性別的外貿,他們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雌激素 (Estrogen)或睪固酮(Testosterone)的量,他們或許需要終身服用荷爾蒙,缺點是醫師會較難掌控長期下這些荷爾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荷爾蒙會導致您的孩子不孕,他們會需要在荷爾蒙治療前先凍精、凍卵,建議您與醫師謹慎討論這些治療的風險及如何預防。 變性手術 對跨性別的過渡期來說,變性手術是一大步,若您的孩子已經過了青春期,他們可能會想透過手術移除性器官或調整臉部外觀、聲音,大部分的跨性別青年或成年人都會希望自己的性徵與內心認同的性別一致,雖然建議在孩子滿18歲後再進行手術,但醫師也可能依據個案需求提前安排手術。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又尿床!5招拯救濕漉漉的床單

每個人小時候應該都有尿床的經驗,而且覺得隨著年紀增長,這個問題應該就不會再出現了吧!但是尿床也可能是一種遺傳病,而無關年紀大小的問題;如果您的孩子不該有尿床的年齡時依然出現此種現象,最好盡快諮詢兒科醫師,別讓孩子每天起床都濕一片。 孩子是否受其他疾病影響 尿床有時候可能是便祕(Constipation)或感染(Infection)所導致,但是正確的原因還是需要諮詢醫師才能確診。因為大多數的尿床病例都屬於原發性遺尿症(Primary enuresis),這意味著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膀胱未成熟引起的;而如果在孩子不該尿床的年紀還發生此症狀,那麼就是續發性遺尿症(Secondary enuresis)。續發性遺尿症通常與其他需要治療的心理問題有關,如果沒有潛在的健康狀況,則可以採取其他撇步來幫助您的孩子克服這種習慣。 打擊尿床的5種技巧 避免太晚喝水:孩子的液體攝入量應在一天中的早些時候集中注意力。 安排孩子上廁所的時間:您的孩子應該每2~3個小時以及上床睡覺前去上廁所。 避免會刺激膀胱的因素:常見的膀胱刺激物包括咖啡因,例如:巧克力、柑橘汁、人造食品添加劑、染料和甜味劑。 少讓孩子晚上如廁:不要在晚上叫醒孩子去上廁所,因為這只會導致失眠(Insomnia)和導致其他刺激。 孩子尿床別給壓力:不要因為孩子尿床而懲罰孩子,因為這個方法對解決尿床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要讓孩子吃藥停止尿床嗎 儘管有些藥物可以解決尿床,但是專家們不建議孩子服用,因為這些藥物只是暫時性的解決辦法,而不是解決方案。 孩子真的需要停止尿床嗎 如果您的孩子很晚喝水,或在背著您吃下先前提到的刺激物,那麼他們尿床的行為就會一直持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若有機會與朋友在外過夜,那麼尿床就會成為他們非得解決的問題不可了!因此就算不刻意解決,孩子們時間一到也會有動力解決尿床的問題。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為什麼眩暈?認識內耳平衡系統

有些時候即使站著不動,小孩仍會感覺自己在前後左右地搖晃,甚至天旋地轉,這種感覺稱作眩暈(Vertigo),可能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多數時候不是嚴重健康問題的徵兆。 理解造成眩暈的平衡系統 內耳是保持身體平衡感的重要器官,人會藉由這個部位感測頭和身體的位置及移動。內耳同時也會和身體的其他器官配合,譬如眼睛。而我們的大腦會靠內耳、眼睛等器官傳送而來的訊息,幫我們的身體保持平衡、穩定的感覺。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 導致小孩眩暈的原因並不明確,但如果內耳有問題,大腦接收到錯誤的訊號,就一定會引起眩暈。其他可能引起兒童內耳問題的常見原因包括: 因感冒、過敏或鼻竇炎(Sinusitis)引發內耳充血阻塞,使過多的體液積在耳朵和鼻竇間的耳咽管。 迷路炎(Labyrinthitis),迷路是內耳的一部分,這是當它受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發炎症狀。 閉合性的頭部損傷(Closed head injury),可能會連帶損傷內耳構造,並導致眩暈。即使內耳構造完好無損,也可能因為腦部受到震盪,而產生頭暈或眩暈的症狀。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會使內耳大量積水,產生耳鳴及聽力受損的現象,並導致眩暈。這個疾病在臨床上不常見,但仍是一個可能使兒童眩暈的原因。 兒童期良性陣發眩暈(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f childhood),症狀包括突發的的天旋地轉感、喪失平衡、噁心及嘔吐。這些症狀可能在1個月內會發作數次,並持續幾年,但通常會在8歲前消失。 偏頭痛(Migraine)、基底動脈偏頭痛(Basilar artery migraine,或稱基底偏頭痛、腦幹預兆型偏頭痛,Migraine with brainstem aura),這種特定原因的偏頭痛,可能會同時引發頭痛和眩暈。不過頭痛改善時,眩暈通常也會跟著改善。 診斷小孩眩暈的方法 小兒科醫師會全面詢問和檢測小孩的各種身體狀況,通常也會進行針對頭部和耳朵健康狀況的測試,但目前臨床上並沒有特別針對診斷眩暈做的測試。有時候,醫師會要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以排除其他健康疑慮。 治療小孩眩暈的方法 眩暈狀況通常會自行改善,如果確診是由內耳問題所引起,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一些可以幫助改善平衡系統的藥物,最常使用的藥物種類包括: 改善肌肉運動方面的藥物。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用來治療內耳疾病。 抗生素(Antiobiotic)或類固醇(Steroid),用來治療因病毒引起的耳朵感染。 眩暈症狀消失之前,應避免讓小孩從事需要平衡或協調的運動,例如玩滑板、騎腳踏車、滑板車、溜冰或任何和駕駛有關的遊戲。 該帶小孩就醫的時機 眩暈嚴重到無法行動。 眩暈反覆發作,或發作時間持續很久。 眩暈伴隨其他聽力下降的問題,如耳鳴、耳朵痛、頭痛或耳壓(感覺耳朵悶悶的)。 小孩的認知出現問題,反應不正常。


其他健康問題

壞習慣會影響齒列~兒童常見牙科問題

即使寶寶的乳牙終究會掉落,並長出恆齒,但確保乳牙健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成長還是很重要,千萬不要讓他們養成會破壞口腔的壞習慣。以下是常見的小孩牙科問題,您家的小孩中了幾了呢? 喜歡喝飲料的小孩容易蛀牙 蛀牙(Tooth decay)或稱為齲齒(Caries),是當小孩開始接觸含糖飲料或食物時,很容易得到的齒科疾病。因為糖會助長口中的細菌繁殖,造成蛀牙,所以建議讓他們習慣喝白開水比較好。 過5歲還吸拇指會影響齒列 吸拇指是兒童常見的自我撫慰行為之一,大部分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是很自然的行為。但如果吸拇指的行為持續超過5歲,也就是恆齒開始生長的年齡,就可能會導致齒顎排列發生問題,影響上顎發育;若小孩因此暴牙或咬合不正,口語發展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吸唇吐舌習慣也會影響說話 吸嘴唇就是用門牙含住下唇,然後吸允下唇的動作;吐舌習慣則是吞嚥時舌頭會把門往前頂的習慣。吸唇可能單獨發生或伴隨吸拇指的動作出現,而吸唇和吐舌都跟吸拇指一樣,可能會引起齒列不整,進而影響說話能力。 蛀牙等因會引發早發性掉牙 兒童可能因為蛀牙、外傷或齒顎空間不足而出現早發性掉牙,如果小孩的牙齒在恆齒長出前就掉落,而缺齒附近的牙齒位移,就會影響小孩的齒列位置以及恆齒的生長,導致恆齒長歪、齒列咬合不整等問題。


其他健康問題

擔心小孩太瘦或過胖?兒童BMI標準和成人不同,BMI指數僅作參考用途

小孩的身體會隨著成長快速轉變,一不轉眼身體就可能突然抽高、長胖或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顯得十分消瘦。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一個普遍用來衡量體重標準的工具。多數家長經常煩惱家中小孩與他人相比是否過胖或過瘦,或是否有發育不良的情況。 《Hello醫師》分享關於兒童BMI的相關知識,教你如何使用BMI計算機搭配表單,正確評估小孩的體態及成長狀況。 兒童與青少年有獨立的BMI標準 BMI是依據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來計算的指標,多用於評估成人的健康,但小孩從2歲起也可使用,只是和成人的標準不太一樣。 相較於成人,兒童的BMI是用百分位數來看的,而不是使用精確的數字。這是因為兒童隨時都在成長,光用身高、體重判斷小孩是否肥胖不太準確,也應將性別和年齡的因素納入考量才對。 對於青少年及剛成年的人來說,BMI和體脂有高度的相關性,醫師可以透過BMI辨識有肥胖風險的兒童,密切追蹤這些他們的體脂,並用飲食和運動習慣調整,避免在成年後產生肥胖問題。 如何計算兒童BMI? 兒童的BMI算法與成人相同,公式都是:體重(kg)÷身高(m) 的二次方,但兒童的BMI數據需與其同齡同性的兒童做比對,才能知道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建議可先使用以下BMI計算機,搭配下方政府所提供之建議值去評估體態。 [embed-health-tool-bmi] 解讀兒童的BMI指數 以下是小孩和其他同齡同性的兒童相比,所處的百分位數解讀: BMI百分位數 95=肥胖 BMI百分位數 85~95=過重 BMI百分位數 5~85=正常 BMI百分位數低於 5=過輕 請參考並下載衛福部提供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_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孩子的性別和年齡,判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 孩子的BMI建議僅用於觀察成長趨勢,並和同齡同性小孩生長狀況進行比較與參考,因為兒童或青少年的BMI無法準確顯現體態問題,例如青春期小孩會較容易發胖,或者擁有較多肌肉的小孩,BMI指數也會比較高,但這並不代表不健康;另外,BMI百分位數低的小孩還是可能體脂過高,因此若對小孩的成長或健康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詢問是否需要節食或調整日常飲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想增鈣?哪些食物不該吃別搞錯

鈣,是一種能強健骨骼的礦物質,若小孩攝取的鈣不足,身體會從骨骼取走鈣質而導致骨骼變得脆弱、脆化或疏鬆。因此,叮嚀小孩注意高鈣飲食、避免食用會阻礙鈣質吸收的食物,同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都能穩定您血液中的鈣含量。 1. 提高鈣質從飲食開始 談到身體補充鈣質的效率,攝取食物會大過於營養補充品,您可以透過每日的高鈣飲食來提高鈣質吸收,當然喝低脂或零脂牛奶可以讓您一邊補鈣又不會喝下太多脂肪,其他的高鈣食物還有優格、起司、沙丁魚和鮭魚。 2. 這些食物很阻「鈣」 有些食物可能會阻礙鈣質吸收,例如巧克力,因為它含有草酸鹽(Oxalates)會包覆鈣質而使身體無法順利吸收,其他草酸鹽含量高的食物還有莓果、葡萄、番薯和茄子。若您的身體缺乏鈣質,可諮詢您的醫師這些含有草酸鹽的食物您可以食用的量,此外,請考慮減少酒精、汽水和咖啡因的攝取,因為這3樣物質也會阻礙鈣質吸收。 3.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 維生素D能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維生素D攝取不足可能會使兒童因為缺鈣而罹患佝僂病(Rickets),增加身體維生素D含量的天然方法就是每天日曬15分鐘,請留意別讓孩子曬太多太陽,以避免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您可以詢問您的醫師,小孩是否需要額外吃維生素D補充品,喝強化牛奶或食用一些強化維生素D的食品也可,但請記住在提供任何補充品給您的孩子前,請先諮詢過醫師。 4. 維生素C也別忘了 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它也能促進鈣質吸收,由於水溶性維生素被身體代謝的速度比脂溶性維生素快,您必須在孩子的飲食中穩定補充水溶性維生素,所有的蔬果都含有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柑橘類水果、青椒、草莓和番茄。 5. 規律運動很關鍵 缺乏運動導致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比缺鈣的效果高乎您的想像,運動不僅促進肌肉增長也會強健骨骼,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大幅改善您身體的鈣含量。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肌肉僵硬不協調!小兒腦性麻痺怎解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一種先天性疾病,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動作、肌肉張力或姿勢,發育中胚胎未成熟的腦部受到損傷時就會導致小兒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的症狀有哪些 腦性麻痺的主要症狀如下: 肌肉過於僵硬或過於鬆弛 肌肉動作不協調 無意識或無法自控的動作 突然猛烈的動作 動作技能和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肢體不平衡 移動困難 唾液過多 吞嚥問題 餵食困難 無法達到特定動作 癲癇(Seizures) 腦性麻痺可能只會影響到四肢的一部分、身體單側或全身,由於腦性麻痺引起的腦部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惡化,因此症狀也是,但病童的肌肉攣縮(Muscle contracture)和肌肉僵硬(Muscle stiffness)卻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惡化。腦性麻痺可能導致其他神經性的疾病,所以腦性麻痺患童也常會有以下病症: 視力和聽覺減損 智能不足 觸覺或痛覺感知失能 口腔疾病 精神疾病 尿失禁 何時該尋求醫療協助 若您的小孩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或任何發展問題,請儘速至小兒科就醫,腦性麻痺可以直接從孩童的表徵、症狀、病史以及理學檢查做確診,您也可以至兒童精神病學專科請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1歲以下的嬰兒較難診斷腦性麻痺,因此醫師往往得等到病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兆時才做出確診。 腦性麻痺的相關治療 雖然腦性麻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接受治療可以幫助病童肢體運動及其他發展方面的問題,腦性麻痺病童可能會需要藥物、手術和其他輔具來改善肌肉功能。高鈣、高維生素D及高磷的飲食對腦性麻痺病童有益,這些營養素都有助於強健骨骼,請向營養師尋求協助以確保您的小孩獲取足夠且正確的營養。 腦性麻痺兒童除了兒科醫師和營養師外,往往還需要一整個醫療團隊與專家協助,包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發展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休閒治療師、社工以及特殊教育老師等。


其他健康問題

叫小孩無回應?兒童聽力缺損怎回事

兒童聽力缺損在出生或幼兒時期就能診斷出來,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醫師及早介入協助,能讓聽損兒童和其他同年齡的正常兒童一樣順利成長。 兒童聽力缺損的原因有哪些 兒童聽力缺損的主因如下: 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耳部感染疾病,中耳炎通常是由於連結中耳及鼻腔的耳咽管(Eustachian tubes)未發育完全,導致液體堆積,無論這些液體是否受微生物感染,都會影響小孩的聽力,若未及時治療,中耳炎可能導致永久聽力缺損。 先天聽力問題:有些寶寶天生就有聽力問題,基因遺傳就是元凶,但在某些狀況下,寶寶的聽力缺損是由於母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糖尿病(Diabetes)或子癲前症(Preeclampsia),早產也可能使寶寶發生聽力缺損。 疾病或外傷:有些疾病可能引起兒童聽力問題,如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麻疹(Measles)、水痘(Chickenpox)和流感病毒(Flu)。此外,頭部外傷重創也可能造成聽力缺損。 如何發現兒童的聽力缺損 若小孩在出生時未被診斷有聽力缺損,那您也能從以下狀況發現他是否有聽力問題: 對大分貝聲響無反應 對您的聲音無反應 寶寶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 兒童患有中耳炎可能出現以下情形: 拉扯耳朵 煩躁易怒 注意力無法集中 看起來疲倦 判斷方位有障礙 要求您開大電視音量 發燒、耳朵疼痛 兒童聽力缺損如何治療 寶寶從出生後的幾個月就開始學習語言了,聽力缺損則對語言能力發展造成很大的障礙,但聽力缺損問題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痊癒,醫師會依據造成聽損的原因,建議最適合您小孩的治療,聽力缺損的治療方式包含: 持續觀察:有時聽力缺損會隨著兒童發育自行消失,所以可能靜觀其變是第一步。 藥物治療:如果有感染的情形,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等藥物。 中耳管手術(Ear tube surgery; Tympanostomy tube):若聽力缺損狀況不見改善,小孩可能會需要接受中耳管手術來排出耳腔內的積水以避免感染。 助聽器輔助:專門的技師可以為1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提供助聽器。在內耳植入(植入式)助聽器也能幫助改善聽力,但只有患有嚴重聽力缺損、任何助聽器皆無效的兒童能接受這種手術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行為怪異語言遲緩~兒童的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屬於一種發生在大腦的醫學疾病,症狀包括怪異或荒誕的想法及思考模式;有脱離線實的感知,例如幻覺、幻聽等;行為及情感也可能脫序。患者的病情會受環境因素影響,使用藥物未必能改善病情,但壓力一定會使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症對兒童來說屬於罕見疾病,很難早期診斷。而當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思覺失調症時,經常會有言語没有意義,和無法分辨真實或幻想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級症狀 患者可能在前青春期開始出現思覺失調的早期症狀,但直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只有少數的患者會在12歲之前發病。早期症狀稱為前驅症狀(Prodrome),在這段期間,年輕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有奇怪的行為,但很難對求助或承認自己有問題,通常要由父母發現,才能得到幫助。 而多數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兒童,在幻覺、妄想或思想紊亂出現之前,會先出現語言和其他功能方面的遲緩症狀。在最初的幼兒期,約有30%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暫時性的發育障礙症狀,例如身體搖晃不停、姿勢怪異,及不停拍打手臂。兒童期的症狀,則可有爬行姿勢怪異,或其他四肢運動不協調的狀況。比起較晚發病的孩子,在早期發病的患者會更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大人應特別留意的症狀 大人要留心小孩的思想及行為是否有突然的變化,以下舉出幾種思覺失調症的代表症狀,當它們出現時請特別注意,尤其是當您知道這些症狀,並不是由藥物或其他醫療狀況所引發的時候: 小孩思緒混亂、想法怪異、情緒變化劇烈、行為失常 小孩對光線、聲音、氣味及觸覺極度敏感 小孩有社交退縮或社交困難的現象 小孩有不合常理的焦慮或疑心病,例如總覺得自己被別人跟蹤。 小孩有幻聽,例如老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或不斷聽到不存在的㪣打聲。 小孩好像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都不是真的。 小孩在口語、寫作及專注方面出現障礙,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 較大的小孩和青少年,則可能會開始談到奇怪的恐懼和想法,或開始黏著父母或說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此外,過去曾經合群的人,也可能突然變得害羞或安靜,似乎獨自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幼童患者的行為會隨著時間、年紀增長而改變,病情或許會漸趨穩定,或突然迅速惡化。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早期診斷和藥物治療是關鍵,現代醫學已經有療效極佳的藥物可以使用,不握要不要接受藥物治療是個充滿挑戰性的決定。第二代(非典型)的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少,是首選,然而若不幸有嚴重副作用,則仍可能使體重增加、罹患糖尿病(Diabetes)及高膽固醇。若需要諮詢,請找專門評估、診斷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小兒精神專科醫師。 醫師會透過全面評估,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計劃。患者的治療可能會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個人療程、家庭療程及專屬療程(包圍服務、早期治療)的組合。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需要的,例如離開壓力來源、服用魚油Omega-3脂肪酸,和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治療系統、學校系統)。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很矮長不高?身材矮小的原因

小孩怎樣算太矮?如果您小的孩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同種族其他小孩的平均,那就可能代表您的小孩長太矮了。若小孩比97%的同齡同性同儕矮,也代表小孩「身材矮小」(Short stature)。 造成小孩身材矮小的原因 基因:當小孩有1或多個身材矮小的家庭成員,小孩通常也會被遺傳這個特徵。不過即便如此,小孩應該還是健康的,而且目前沒有已被證實的有效方法,可以幫他們長高。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小孩會比較難長高,因為他們的身體缺乏能幫助他們生長的養分和材料。 體質性生長遲緩:體質性生長遲緩(Constitutional growth delay),或稱生長與青春期的體質性延遲,會讓小孩有一段時間長得比同齡小孩慢,通常會發生在6個月~2歲時,但這個階段過後,小孩應該就會追上正常的生長速度。 重要器官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臟或肺。 荷爾蒙失調:小孩體內荷爾蒙不平衡,也會影響他們的生長。 醫師處理小孩身高問題的方法 如果醫師懷疑小孩有身高矮小的問題,醫師首先會持續追蹤小孩的生長狀況數月,若沒有異樣,就不會進行治療。反之,若醫師發現小孩長太慢或停止生長,則會將小孩轉診給內分泌科醫師。 之後,小孩可能會需要抽血,以檢查荷爾蒙或染色體是否有問題。醫師也可能為小孩拍攝X光,檢查小孩的骨齡,或進行核磁共振造影(MRI),以觀察小孩的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是否有異樣。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為小孩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生長激素療法。 家長能為小孩身高狀況做的事 若醫師認為沒有適合的醫療途徑能為小孩解決身高問題,那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小孩有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適度的運動。 家長切忌不要嘲笑小孩的身高,或拿小孩的身高跟別人比較。畢竟小孩長得矮可能是基因問題,並不是他們故意犯的錯。此外,不要給小孩太多長高的壓力和期望,因為心理壓力有可能導致小孩生長遲緩。而且小孩長不高其實沒關係,「高的人等於成功」是個社會迷思,長不高的人其實也可以很有成就。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