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皮膚疾病

橘皮組織 、 蕁麻疹 、蜂窩性組織炎、雞眼、 毛囊炎 等,這些皆為常見的皮膚病症,往往因為疏於照顧或清潔所致。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其他皮膚疾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皮膚疾病

汗皰疹6原因!手腳癢、長水泡注意!汗皰疹藥膏、治療解說

汗皰疹(Dyshidrotic Eczema)為濕疹的一種,雖叫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但發作時卻奇癢無比,患處常長滿小水泡,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 汗皰疹原因為何?汗皰疹治療擦什麼藥膏?汗皰疹會自己好嗎?《Hello醫師》為您解答! 汗皰疹症狀有哪些? 汗皰疹最明顯的症狀是成群出現的小水泡,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邊緣。 汗皰疹發作期間可能會維持數禮拜,而且十分容易復發;除了小水泡外,汗皰疹的常見症狀包括: 指甲變厚且出現顏色變化 起水泡前皮膚感覺發癢、灼痛感 皮膚紅腫、龜裂,水泡消退後皮膚持續乾燥龜裂 水泡本身和水泡周圍皮膚發癢、乾燥脫屑且大量出汗 小水泡大約會在2到3週內漸漸消退,但一段時間內,水泡下的皮膚仍會較脆弱且呈偏紅顏色。 另外,腳底長汗皰疹的情況也很常見,腳底的水泡可能會導致難以行走,若是長在手上也會導致生活的障礙,這種長在手腳上的汗皰疹特別容易弄破水泡,要小心注意感染。 汗皰疹原因有6種 造成汗皰疹的確切成因不明,常見因素包括: 季節變換:汗皰疹對濕度變化特別敏感,台灣春夏交替之際、梅雨季、濕熱的夏天,都是汗皰疹容易發作的時間。 壓力:情緒及壓力是一大原因,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調適壓力,能改善汗皰疹狀況。 潮濕:雖然汗皰疹患者皮膚應該多保濕,但是過度潮濕也不好,例如:過多的手汗及腳汗。也應避免皮膚長時間接觸水。 鎳:鑰匙、手機、不鏽鋼、鏡框、金屬鈕扣或拉鍊等金屬物都含鎳。另外,許多食物也含鎳,例如可可、巧克力、黃豆、燕麥、堅果、杏仁、罐頭食物、豆莢類。 鈷:含有鈷的日常用品包括:鈷藍色碗盤、顏料或亮光漆;食物像是蛤蜊、魚、深綠葉菜類、牛奶、堅果、牡蠣和紅肉。 鉻鹽:常見於水泥、皮革、顏料、防鏽塗料的製造過程。 若您有汗皰疹,可觀察這些可能的因素,注意自己是否在吃完特定食物、接觸某些金屬或環境之後,特別容易有汗皰疹;查明病因後,請盡量減少接觸或攝取它。 【同場加映: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汗皰疹藥膏擦哪種?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汗皰疹的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癢為主,雖無法根治汗皰疹,但可避免過於乾癢導致抓破皮,降低皮膚感染的風險;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說明,醫師可能會提供以下治療方式: 醫師可能開立止癢或舒緩疼痛的皮質類固醇藥膏,以及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減輕發炎和搔癢感。 如果情況嚴重,靠藥膏和抗組織胺無法控制症狀,可能得採用其他治療方式: 紫外線光療 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 一般不建議長期服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考慮使用非類固醇的免疫抑制劑,如:Mycophenolate mofetil 【同場閱讀: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汗皰疹治療8大方法 汗皰疹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靠生活調整,以下提供8種實用的居家保健撇步,幫助改善並預防汗皰疹: 冷敷止癢:對汗皰疹患處進行冷敷15分鐘,一天2~4次能有止癢、舒緩效果。 定期保濕:特別在洗手或洗完澡後,擦保濕產品或乳液。 遠離過敏原:除了上述鎳和鉻等過敏原,寵物皮屑的接觸也可能引發汗皰疹。 皮膚清潔:注意清潔以降低皮膚感染的機率,避免洗澡水過熱,擦乾身體後記得保濕,避免皮膚乾燥。 控制濕度:空氣太乾冷時,可考慮使用加濕器,防止皮膚水分流失,太潮濕則可斟酌使用除濕機,濕度過與不及對皮膚都不好。 避免過度抓癢:汗皰疹有時奇癢難耐,如過度搔癢或抓患處,很容易破皮,導致感染及惡化。 衣物選擇:穿著天然纖維衣物(例如:棉),較寬鬆、柔軟的衣服也可以避免刺激皮膚,應避免羊毛等不透氣且會造成搔癢的材質。 戴手套:如果環境容易碰到水而導致汗皰疹發作,例如工作需要,或在家洗碗洗衣拖地等,可以考慮戴上手套。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汗皰疹會自己好嗎?擦藥膏有用嗎?汗皰疹原因與治療解析】 汗皰疹可以抓或刺破水泡嗎? 汗皰疹雖奇癢難耐,但應避免經常搔抓,否則皮膚可能不斷增厚,較大的水泡和區域也可能因抓破而感染。 一般狀況下,任何的水泡都不建議戳破;受感染的汗皰疹有以下徵兆: 紅腫 結痂 劇烈疼痛 水泡有膿液(推薦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汗皰疹的水泡千萬不能抓破,水泡內液體含有細菌,會使得周遭健康皮膚感染,使得水泡愈長愈多,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香港腳的差異? 汗皰疹與香港腳相似,都有水泡及脫屑、搔癢等症狀,但2者仍有不同之處: 汗泡疹:較多發生於手部、次發生腳部,兩側腳掌底部及 側面都有許多小水泡,但是趾縫卻是乾淨。 香港腳:較多發生於腳部,連趾縫也有水泡。 若是皮膚出現水泡、發癢症狀,切勿自行前往藥局買藥治療,以免誤判症狀,導致病情惡化,應該就診並交由醫師判斷,才不會延誤病情。 汗皰疹的高風險群 汗皰疹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女性汗皰疹發作機率又比男性高2倍,有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鼻過敏或有家族有汗皰疹病史的人,更是高危險族群;其他的容易發作的族群有以下特徵: HIV感染者 多汗症、易流手和腳汗 抵抗力較差,曾接受免疫蛋白注射 工作需要接觸水泥、鎳、鈷或鉻鹽等金屬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其他皮膚疾病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52歲的張小姐早上起床照了鏡子,竟發現眼皮上方出現黃色斑塊,原本沒有特別在意,但因為斑塊愈來愈大,而且戴上口罩後反而更加明顯,讓她十分困擾,所以決定就醫處理,經醫師診斷後為「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不僅會影響美觀,也是血脂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之一,就連蔡英文總統也曾因上眼瞼出現黃斑瘤就醫治療。究竟何種原因會導致眼瞼黃斑瘤生成?又能透過哪些方法將眼瞼黃斑瘤去除?就讓《Hello醫師》於本文為你一次解惑! 什麼是眼瞼黃斑瘤? 眼瞼黃斑瘤(Xanthelasma palpebrarum)屬於黃斑瘤中最常見的種類,是由單核或多核巨噬細胞中的脂肪堆積後,所引發的皮膚病變,通常會生長在上眼皮或下眼皮,其中又以上眼皮居多,約半數患者會於雙側眼皮同時出現黃斑瘤。 另外,眼瞼黃斑瘤好發於40~50歲中年女性,外觀多呈現黃色不規則形狀的斑塊,隨時間逐漸擴大且增厚。 眼瞼黃斑瘤7大高風險因子 眼瞼黃斑瘤與膽固醇沉積在眼皮、皮下脂肪甚至肌肉層有關,約5成患者有血脂肪異常的情形,如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或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等。 以下為引發眼瞼黃斑瘤的7大高風險因子: 肥胖 飲酒過量 嗜食高油脂食物 高血脂症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糖尿病 甲狀腺功能低下 眼瞼黃斑瘤的常見症狀 眼瞼黃斑瘤的特徵為黃色、呈斑塊、丘疹或結節狀,質地偏軟,但也可能因病況惡化,而使質地變硬,甚至從上眼皮延伸至下眼皮,導致上下眼瞼黃斑瘤相連而嚴重影響眼部外觀。 眼瞼黃斑瘤看哪一科才對?如何診斷眼瞼黃斑瘤? 若眼瞼黃斑瘤體積龐大,已嚴重影響外觀,建議及早至皮膚科掛號,但也因近半眼瞼黃斑瘤患者多半可能合併有高膽固醇、高血脂的問題,所以也可至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一般內科或家醫科抽血檢查血脂協助醫師進行診斷。(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眼瞼黃斑瘤治療:雷射、冷凍、開刀切除 若眼瞼黃斑瘤範圍較小,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雷射治療、冷凍治療、化學性藥水燒灼等方法,去除眼瞼黃斑瘤。 如果黃斑瘤較大、隆起明顯,即可考慮透過黃斑瘤切除手術,再合併眼整形手術,將眼瞼黃斑瘤去除,並降低其復發機率,還可避免切除後造成眼瞼變形或留下明顯疤痕。 調整生活型態降血脂 預防黃斑瘤上眼 建議民眾平時應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提升好膽固醇( HDL),預防肥胖。 在飲食選擇上,應少吃動物內臟、紅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烹飪時應以橄欖油及蔬菜油,取代豬油等動物性油脂為佳。 已有眼瞼黃斑瘤的患者更應參考上述建議調整飲食與運動型態,除有助阻止黃斑瘤惡化,也可減少治療痊癒後二度復發的機率,並降低罹患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老人斑如何去除?成因為何?4方法治療脂漏性角化症

什麼是老人斑? 聽到「老人斑」一詞,許多人都會誤認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實際上它也可能出現在年輕人的皮膚上。 老人斑又可稱作脂漏性角化症,一般而言,脂漏性角化症如果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就不需至皮膚科進行診療,但若為了美觀則可選擇藉由雷射等方式淡化斑點。 老人斑成因?認識脂漏性角化症 脂漏性角化症(Seborrheic keratosis)是相當常見的皮膚問題,好發年齡約在50歲左右,而隨著年齡增加,數量也會逐漸增多,所以此症才得名「老人斑」。 然而,若經常在戶外活動,卻未做好防曬工作,皮膚經過紫外線長期曝曬,也可能會提早出現老人斑。(推薦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皮膚有咖啡色斑點?老人斑的症狀說明 老人斑外觀通常會隆起,呈現米粒大小的粗糙模樣,厚度可達0.5公分高。 老人斑的顏色多為淡褐色、棕色或深黑色,儘管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會出現老人斑,但以胸部,背部,頭部、臉部及四肢為最常見的生長部位。 皮膚出現不明斑塊 盡早就醫檢查 絕大多數的老人斑與皮膚癌並無關連,但有些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卻易遭輕忽或當成老人斑,而延誤就醫時機。 建議民眾若發現皮膚有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或快速隆起的黑斑、痣或斑塊,應盡早前往皮膚科就診,依據醫師的專業判斷,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推薦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如何去除老人斑最有效?4方法治療脂漏性角化症 由於脂漏性角化症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原則上可無須進行治療,但若有美觀的考量,患者可透過以下4種常見治療方式,去除老人斑: 液態氮冷凍治療(Liquid nitrogen cryotherapy):最常見的脂漏性角化症治療方式,透過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冷凍病灶、再解凍的方式,來破壞皮膚上的病灶細胞,進而使病灶形成水泡,患者可能於治療過程中感受到短暫疼痛,但其疼痛仍較其他治療方式輕微,感染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低。 在治療過後,皮膚病灶上則會形成棕黑色的痂皮,待表皮細胞長好後,上面的痂皮便會脫落,露出粉嫩的新皮,而從治療到痂皮脫落的所需時間約1~3週。 化學燒灼法(Chemical cautery):化學燒灼法的治療費用較低,主要會先以35~50%的三氯醋酸(Trichloroacetic acid)塗抹於病灶上,隔天斑點上就會形成黑色的痂皮,約可於1週內脫落。之後,醫師會再開立消炎藥膏,供病患於痂皮脫落後塗抹,並搭配防曬乳或其他美白保養品,更有助於傷口癒合及預防老人斑再次生成。 銣雅各雷射(Nd-YAG Laser)治療:透過發射2種不同波長(532nm、1064nm)的雷射光至皮膚真皮層,以去除老人斑、雀斑等各類黑斑,而此種治療方式成本較為便宜,缺點為治療時會引起破皮出血、紅腫、疼痛、結痂等情形,可與醫師討論過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雷射。 脈衝光治療(Intense pulsed light):脈衝光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主要以多種波長照射,使皮膚組織吸收到特殊光線後,遭到破壞或重組,以達到除斑功效,經過治療後皮膚不會有明顯發紅結痂的症狀出現,但需配合一定的療程,一般約3週治療1次,標準療程為6次。 防曬做得好 老人斑不上身 想保有好膚質,預防脂漏性角化症早早找上門,建議民眾出門應先擦好防曬乳,白天出門後記得撐陽傘,且盡量避免於早上11點至下午3點之間外出為佳。 此外,從事戶外運動或處於室內照得到太陽的地方時,由於身體可能會大量出汗,所以也應勤擦防曬乳或穿著長袖衣褲阻擋紫外線,才可有效降低並延緩老人斑生成。(推薦閱讀: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每逢春秋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大往往導致不少人感冒,甚至還會引起一種名為「玫瑰糠疹」的症狀。 患者的皮膚不僅會突然長出紅色斑塊,數量還會隨時間逐漸增加,部分人還會感到搔癢難耐,忍不住抓到破皮。 究竟玫瑰糠疹還會出現哪些症狀?是否有治療的必要性?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認識玫瑰糠疹的發生原因,了解正確處理方式,別把皮膚抓破留下疤痕! 什麽是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最早是由法國醫師吉伯特(Gibert)於1860年提出,意指粉紅色的脫屑症狀,好發年齡區間為10~35歲,並易於春秋2季出現。 玫瑰糠疹通常為急性發作,患者全身的皮膚會浮現粉紅色斑塊,並帶有些許搔癢感,是1種常見的發炎性皮疹。(推薦閱讀:夏天曬太陽皮膚發癢、起紅疹?小心紫外線引發光過敏!6大症狀你中了嗎) 玫瑰糠疹原因不明 推測與人類皰疹病毒有關 玫瑰糠疹成因目前尚未釐清,但已確定與細菌感染、過敏、內臟疾病無關。 美國皮膚病協會(AAD)則表示玫瑰糠疹可能與人類皰疹病毒第6(HHV-6)或第7型(HHV-7)有關,不過此研究仍有待醫界進一步確認。 玫瑰糠疹常見症狀有哪些? 玫瑰糠疹發作初期,病患會於胸部、腹部或背部長出1塊直徑約2~3公分的橢圓形粉紅色斑塊,而斑塊邊緣還會有輕微脫屑,所以也常被誤診為乾癬。 僅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疲倦、頭痛、喉嚨痛、食慾不振、噁心或發燒等類感冒症狀,持續1~2天。 另外,這些玫瑰糠疹也可能會讓人感受到輕微的搔癢感,尤其是在氣候炎熱時,身體大量排汗會讓搔癢感變得更加強烈。 隨後1~2週內,玫瑰糠疹可能會慢慢擴散至軀幹、頸部及四肢(臉部較少),幾乎遍及全身上下,數量可達數十個至數百個。 直至玫瑰糠疹急性發作6~8週後,皮膚的斑塊就會逐漸消退,但少數患者病程可能長達數月之久。 玫瑰糠疹不用治療也會好?何時需就醫? 玫瑰糠疹屬於自限性疾病,意即毋須特別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但因起疹的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皮膚疾病所致,如乾癬、汗斑、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是梅毒。 建議民眾若皮膚有任何異狀或症狀持續3~4週無好轉時,勿自行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應先至皮膚科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玫瑰糠疹如何診斷? 由於玫瑰糠疹的病灶外觀相當容易辨認,所以醫師可能會先藉由觀察皮疹外觀,來確認是否為玫瑰糠疹,並可能搭配血液檢查、皮膚切片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皮膚症狀,以利擬定後續療程。 2方法治療玫瑰糠疹 痊癒後無明顯後遺症 儘管玫瑰糠疹可自行痊癒,但若出現因嚴重搔癢而明顯干擾日常生活時,可採用以下2種方式治療: 藥物治療:玫瑰糠疹病況輕微者若伴隨搔癢症狀,而影響日常作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內含皮質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口服及外用藥膏,替病患止癢,並加快皮疹癒合的時間。 紫外線治療:少數症狀嚴重的病患,若藉由藥物治療仍無明顯好轉,醫師可能會利用具有特殊波長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以調節患者的免疫反應,緩解其不適症狀。 玫瑰糠疹無法事前預防,建議患者應及早至皮膚科就診,並避免洗熱水澡或從事劇烈運動等會使體溫升高的活動,才可避免搔癢症狀加劇。 此外,玫瑰糠疹的紅斑消退後極少留下痕跡,只要患者避免過度搔癢而反覆抓傷皮膚,留疤的機率並不高。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聞腋青年好困擾、8成遺傳自父母!改善狐臭看這科、4大療法治療狐臭

夏天到了總想要穿輕薄的衣服清涼一下,但是當腋下散發出濃濃的臭味時常讓人退避三舍。狐臭是不少人的惡夢,不管多頻繁地透過洗澡、換穿衣物就是無法掩蓋臭味,雖然沒有生理危害,但也為患者帶來社交上莫大的困擾。 究竟是造成狐臭的原因有哪些?何種人容易有狐臭?有狐臭困擾又該看哪科?該如何才能有效治療與改善?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擺脫狐臭的煩惱。 狐臭原因? 狐臭又稱「腋下臭汗症」(apocrine bromhidrosis),皮膚有2種汗腺,分別為大汗腺以及小汗腺。大汗腺又稱為頂漿腺,分布在腋下、外生殖器、外耳道、乳房腺體,大家常常聽到的狐臭是由大汗腺所引起。因此當狐臭症狀發生時,通常會建議應求診皮膚專科的醫師做進一步治療。(推薦閱讀:體味重恐是疾病警訊?汗臭味來自細菌分解) 由於頂漿腺功能旺盛,其分泌的液體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硫以及氨,這時就會產生1種特殊、刺鼻的味道。另外,頂漿腺也分布在耳朵周圍,所以有狐臭的人通常耳垢也較為濕潤。 小汗腺又稱為外分泌汗腺,在比較淺的真皮層,遍布於全身,受到體溫調節而排汗,分泌的汗液主要是以水和鹽分為主。然而,小汗腺若分泌完汗液後沒有及時清潔,被細菌分解也會有異味產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汗臭味。若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會有「多汗症」的問題,而多汗症經常與狐臭合併發生。 至於為什麼會有狐臭,大部分都是與遺傳有關,若父母2者都有狐臭,子女有狐臭的機率高達80%。 狐臭的人通常有哪些特徵? 除了遺傳會造成狐臭,這裡也整理了狐臭的人大多會有的特徵或是習慣: 人種:黑人有狐臭的比例高於亞洲人。 男女:男女比數差不多,但女性會稍微多一點。 年齡:青春期之後會很明顯,但中年之後會逐漸消失。 生活習慣:腋毛多、飲食偏辛辣、重口味的人較容易有狐臭。 狐臭怎麼改善? 若只有輕微的狐臭味,可以按照下列生活習慣來改善異味: 保持腋下乾燥,流完汗就馬上擦乾。 穿著排汗衣物且要常常更換。 使用止汗劑、清香劑改善異味。 改善飲食習慣。 有狐臭怎麼辦?看哪科?狐臭4大治療方法一次看 雖然症狀輕微的人可以利用生活習慣改善臭味,但有些人的狐臭已經嚴重到干擾到生活與社交,此時就需至皮膚科,進行特殊治療及手術來改善狐臭的問題: 肉毒桿菌素:療程快速簡單,但需要重複施打,效果維持6~8個月左右。 頂漿腺刮除手術:切除腋下的頂漿腺,傷口約4~5公分,術後較難照顧且汗腺沒有切除乾淨的話,味道依然會存在。(你也想知道:止汗手術風險大?手術前必知注意事項) 微創旋轉刀刮除手術:手術前會將腋毛清潔與清除,可以縮小傷口與術後恢復時間,適合狐臭很嚴重的患者。 非侵入式的微波止汗治療:透過熱能破壞兩側腋下汗腺來達到去除異味的效果,若患者的狐臭有合併多汗症,可以考慮此治療手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膚長紅痣?「櫻桃血管瘤」上身小心肝異常、7成以上好發年長者!

我們的皮膚上總是有大小不一的斑點,有時還可看到紅色的痣,尤其年紀愈大長愈多。紅色的痣是血管瘤的一種,由於有個「瘤」字,總是讓人擔心是否會惡化。血管瘤通常只有小小一點,因此也被稱做是「櫻桃血管瘤」,並經常好發於老年人。其實櫻桃血管瘤惡化的機率很低,但當血管瘤集中在特定部分時,仍有可能是肝異常的前兆,不可不慎!就讓《Hello醫師》解開什麼是櫻桃血管瘤,當有血管瘤時是否需要治療! 紅色的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多 櫻桃血管瘤(cherry angioma)是真皮層內的微血管增生所形成的,櫻桃血管瘤大部分都很小,大約落在1~5mm左右,血管瘤裡面有許多增生的血管,表皮較薄,顏色呈現櫻桃顏色般鮮紅的突起物,有點類似丘疹。櫻桃血管瘤通常長在老年人身上,有研究指出,75歲以上的長者有75%有血管瘤,因此也可以被稱為「老年性血管瘤」。(延伸閱讀:寶寶有血管瘤怎麼辦) 這些紅色的痣會隨著年紀變大而增多,屬於正常現象,且紅色小痣不會痛也不會癢,更不會長大,若看到家中長輩身上有紅色小點時,不需太過擔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看到血管瘤不明原因出血或是變成發散狀時,一定要及早就診接受治療。 為什麼會有櫻桃血管瘤? 好發於哪些部位? 櫻桃血管瘤的成因目前仍不清楚,醫界推測可能和遺傳、體質有關,也有些女性懷孕時會長出這些紅色小點。櫻桃血管瘤大部分都長在手臂、大腿、軀幹,不過也有人長在手掌、腳掌、黏膜組織上,而這類情況較少見。 血管瘤破掉怎麼辦? 櫻桃血管瘤對健康並沒有危害,但要是不小心弄破了該怎麼辦?由於櫻桃血管瘤是由許多微血管組成,當血管瘤破掉時,流出的血量會比一般傷口還要多。首先要先止血,之後再抹上抗生素藥膏即可。如果發現血流不止或是傷口反覆流血,一定要立即就醫。 怎麼治療櫻桃血管瘤? 一般來說,櫻桃血管瘤對身體沒有危害,也不需特別治療,若你覺得影響到美觀,可以考慮使用二氧化碳雷射治療。二氧化碳雷為氣體雷射,利用人體細胞的水分吸收雷射能量,讓細胞崩裂,進而破壞皮膚表層的病變。治療後需保持傷口乾燥,並按照醫師處方抹上消炎藥膏,觀察7~14天即可。(延伸閱讀:除痣別自己來!請找醫師避免感染!) 皮膚長出紅色小點也要注意恐有肝異常 長出櫻桃血管瘤不需擔心,不過若這些紅色的痣都聚集在胸前,且外型有點類似小蜘蛛時,或許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聚集在胸前紅色的痣是「蜘蛛痣」,也是肝病的訊號,通常發現時已經是肝癌末期了。 雖然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徵兆,不過也有身體健康的人長出蜘蛛痣,有些服用避孕藥,或是懷孕的婦女身上都能冒出蜘蛛痣,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消失。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脂肪太多變成瘤?認識「脂肪瘤」:別怕脂肪瘤、變惡性腫瘤機率低

有些人到了40歲後會發現手、腳開始長出突起的顆粒物,按下去不會痛,有時還會稍微移動,一長就是10幾年,對身體似乎沒什麼影響,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脂肪瘤」。脂肪瘤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灶之一,但脂肪瘤是因為太胖、脂肪太多才發生嗎?如果會痛怎麼辦?又是否會變形成為惡性腫瘤呢?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認識脂肪瘤究竟是什麼。 脂肪瘤是什麼? 脂肪瘤的成因有哪些? 脂肪瘤(Lipoma)是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是脂肪組織所增生的腫瘤,意思是只要有脂肪的地方都有可能會長脂肪瘤。(延伸閱讀:良性脂肪瘤) 脂肪瘤多長在皮下,有一層薄博的纖維膜包被,裡面有很多纖維束,這些纖維束會錯綜排列,並且形成很多間隔,通常都長在頸部、手腳、額頭、軀幹這些部位。不過有些脂肪瘤會含有較多的結締組織或是血管,形成較複雜的脂肪瘤,例如長在腎臟上的良性血管肌肉脂肪瘤就是其中之一。 脂肪瘤的臨床表現可能為單顆或多顆,若是在身體多處部位都有長出脂肪瘤,就稱為多發性脂肪瘤。長脂肪瘤的部位通常不會覺得疼痛,大小通常在直徑5公分以內,邊界清晰,用手稍微推一下的話可以移動。除非脂肪瘤太大影響到美觀或是有疼痛感才需要動手術切除,否則一般的脂肪瘤都是良性腫瘤,很少有惡化的可能。 至於脂肪瘤的成因仍沒有定論,目前推定是體質問題以及家族遺傳,有些人一次會長很多顆,切除後有高機率會復發,但大部分的脂肪瘤都是良性腫瘤,沒有壓迫到神經或是感覺疼痛其實不需要馬上切除。 哪些人容易長脂肪瘤? 一般來說,很難預測哪些人會長脂肪瘤,不過目前醫學界整理出下列3個原因可能與脂肪瘤有關: 40~60歲的中年人:有些小孩或年輕人身上也會長脂肪瘤,但大多發生於中年人身上,且不會因性別有所影響,不論男女皆有機會長脂肪瘤。 特殊疾病:多發性缺陷瘤症候群(Cowden syndrome)、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合併有表皮樣囊腫(Gardner’s syndrome,又稱嘉得氏症)都有高機率會長出脂肪瘤。 家族遺傳:若有脂肪瘤的家族史,後代有脂肪瘤的機率也較高。 有些人聽到脂肪瘤,以為是因為高血脂或肥胖所造成的,其實胖與脂肪瘤並無關聯性,不論胖瘦都有可能會長脂肪瘤。 脂肪瘤常見於頸部、軀幹、四肢。 脂肪瘤要看哪一科? 看到「瘤」總是先想到腫瘤,第一個反應是要看血液腫瘤科,然而,一般外科、皮膚科也都可以與醫師進行脂肪瘤診斷與諮詢。 脂肪瘤VS脂肪肉瘤 有些人擔心脂肪瘤會變成惡性腫瘤,不過脂肪瘤變成惡性的機率極低,但若發現脂肪瘤生長速度變快,且發生在深層部位時又常常感到疼痛時,那麼就要小心可能是脂肪肉瘤(liposarcoma)。脂肪肉瘤雖然是惡性的,發生率極低,也不需太過擔心,不過也呼籲民眾,脂肪瘤若有任何變化都別太大意。(同場加映:「疣」不得你!病毒疣冷凍治療有解!疣的症狀、治療一次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夏天皮膚癢又過敏?9個夏季皮膚解決之道

暑假即將到來,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出遊和玩水,不過台灣夏天屬於溼熱的天氣型態,也為不少人帶來了惱人的皮膚問題,輕則皮膚癢或是長粉刺和痘痘,重則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搔癢紅腫,這次《Hello醫師》為大家整理了9個夏日常見的皮膚問題,幫大家一起解決肌膚困擾,出遊也能放心地近距離拍照。 1. 粉刺與痘痘 當汗水和皮膚分泌的油脂混和後,就容易堆積在毛孔導致毛孔阻塞,但如果你的皮膚容易長痘痘的話,這樣的氣候環境特別容易造成痘痘大爆發,所以若要避免夏天粉刺痘痘孳生,建議參考以下3撇步: 吸乾汗水、別用擦的,因為摩擦會刺激皮膚,進而導致痘痘趁虛而入。 接觸過汗水的衣物、帽子或毛巾等用品,務必清洗過才能再次穿戴。 盡量選擇不致粉刺的(Non-comedogenic)的保養品或化妝品。(同場加映:臉泛油光長痘痘!油性肌夏日保養5招) 2. 濕疹 濕疹(Eczema)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症狀,會導致皮膚紅腫、龜裂、粗糙或搔癢,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而雖然名為濕疹,但其實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濕疹,可能會讓其惡化,所以在夏天要特別注意以下3點:(同場加映:皮膚炎 濕疹 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保持涼爽減少流汗:排汗會導致皮膚乾燥,而汗水的鹽分更會刺激皮膚,因此應讓皮膚隨時保持涼爽、減少流汗機會。 選擇寬鬆通風的衣物:避免穿著尼龍、羊毛等粗糙又無彈性的衣物,容易導致皮膚敏感,一般而言,棉質的衣物是最好的選擇。 避免各種刺激:盡量避開日曬、氯、海水或其他可能刺激皮膚的因子,流汗後也要擦乾,戲水後可以盡快用清水沖洗掉汗水等刺激物,隨後塗抹乳液緩和受刺激的肌膚,不過也要特別注意防曬乳、防蚊液或保養品等成分,因為有些化學成分可能會使濕疹的狀況更嚴重,因此購買前最好先試用看看。 3. 毛囊炎 毛囊(Foclliculitis)是毛髮生長出來的地方,當毛囊受到感染就成了毛囊炎,受感染的毛囊外觀像是粉刺,但更容易發癢且觸感較軟。(同場加映:關於毛囊炎的大小事!5 招有效預防) 因此,為降低夏天罹患毛囊炎的機率,請注意以下3點: 運動後應盡快沖洗身體,並替換衣著(特別是緊身的運動褲),避免汗水接觸皮膚過久。 如果不確定溫泉池或Spa水療池等公共設施的水質(例如:酸鹼值、是否經氯妥善處理),請避免入池,又因為泡溫泉後,較可能罹患毛囊炎,而又可以將此稱為溫泉性毛囊炎(Hot Tub Folliculitis)。 穿著輕便、寬鬆的衣物,並維持通風避免皮膚和毛孔,因潮濕悶熱阻塞。 4. 汗疹 俗稱痱子的汗疹(Heat rash),好發於小孩身上,由於汗腺被阻塞,造成無法排汗,導致症狀如小水泡狀,或是較深沉的紅色腫塊。有些汗疹初期並無感覺,有些則可能出現刺麻感和極度搔癢,而汗疹通常會自行痊癒,減輕症狀的方式只要保持皮膚通風涼爽、避免過度流汗即可,嚴重則找皮膚科醫師診治。(同場加映: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8招) 5. 曬傷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無法避免日曬,應盡量穿著長袖衣褲防曬,佩戴帽子或墨鏡,防曬乳更記得每2小時視情況補擦。防曬乳建議選擇防水、防曬係數SPF>30+,及標有「Broad Spectrum」的,表示能對抗 UVA及UVB等多重防護效果。不過,SPF過高的產品,可能較不透氣,相對容易導致粉刺和痘痘。(延伸閱讀:防曬乳多久時間補一次? SPF愈高愈有效?公開防曬乳的安全守則與迷思) 6. 光過敏 有光敏感(Sun allergy)的人,在日照之後有可能會出現蕁麻疹或水泡等症狀,而這可能是因為下列2個原因: 服用藥物:諮詢醫師找出可能造成光敏感的藥物成分,有些止痛藥和抗生素較容易導致患者有光敏感的症狀。 注意防曬:有光敏感體質(通常會家族遺傳)的患者,防曬是免不了的,除了挑選防護規格高的防曬乳,找遮蔽物、避免日照還是最佳的預防方式。 7. 皮膚乾癢 皮膚乾癢雖然在冬季較常出現,不過濕熱的夏天,其實也常見皮膚乾癢的問題,原因包括經常進出泳池、長時間日曬或吹冷氣,避免夏季也皮膚乾癢,可參考以下6點: 進出泳池或玩水之後,盡快用清水和沐浴乳沖洗身體。 使用相對溫和中性的肥皂或沐浴乳,抗菌或有香味的清潔劑,可能會讓皮膚更乾。 洗澡水不應過熱,溫度適中就好。 使用無添加香精的保濕產品,盡量在洗澡後5分鐘內擦完才能鎖住水分。 隨身攜帶保濕用品,在洗手後或皮膚感覺乾燥的時候適時保濕。(推薦閱讀:手總是乾燥粗糙?護手霜這樣擦才保濕) 冷氣房太乾時,可再間掛1條濕毛巾,或使用加濕器來保持房間內一定濕度。 8. 肝斑 簡單來說,肝斑(Melasma)是種黑斑,雖稱為肝斑,但與肝臟功能並無關,形成肝斑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但其會受女性荷爾蒙或日曬影響,使肝斑更加嚴重,因此防曬是最好的治療及預防方式。 9. 外耳炎 外耳炎又可稱作游泳耳(Swimmer’s ear),由於耳朵進水時,水進入的區域大多為外耳道,如果水質不乾淨、或是過度清潔等,就可能導致外耳道發炎,因此為預防或治療外耳炎時,應保持耳道乾爽為佳。 另外,建議若想避免外耳炎,可以考慮佩戴耳塞,且避免使用棉花棒清耳朵,因為棉花棒可能會將耳垢和髒汙更推進耳道內,並造成刺激。(同場加映:游泳戴隱形眼鏡~小心水中蟲蟲危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嬰兒期的照顧

什麼是配方奶?配方奶沖泡的注意事項與挑選

嬰兒出生後六個月內,母奶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當寶寶一歲後有需要轉換配方哺餵時,可選擇接近母乳營養的配方,若符合寶寶的需要,一樣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以下將簡單介紹配方奶的挑選,以及配方奶的泡法。 什麼是配方奶? 大部分的配方奶是用牛奶調整配方製成,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調整成與母奶相近的比例,也會額外添加礦物質(例如鐵質)和維生素 D 等,這些成分調整可以給寶寶更均衡的營養。(推薦閱讀:嬰兒配方奶有哪幾種?認識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等配方奶型態) 如何挑選配方奶? 配方奶品牌的選擇,需視嬰兒的狀況作調整,包括適口性、消化狀況,或者以預算及購買的便利性為考量等。市面上也不乏各種品牌和種類的配方奶粉可以挑選,雖然配方奶的廠牌多得讓人眼花撩亂,但各品牌都已盡可能地將配方奶成分調整成更接近母乳,所以如果寶寶並無特殊狀況,根據家庭的預算和購買的便利性挑選即可,各品牌的配方奶通常也會特別設計給不同階段的寶寶,這些奶粉都可以讓寶寶喝到滿一歲以上。(同場加映:寶寶牛奶過敏怎麼挑奶粉?牛奶、豆製配方奶型態一次看) 配方奶成分推薦:含sn-2乳脂保護球,建構寶寶免疫力 挑選配方奶時,哪些成分對寶寶最好?高雄長庚醫院陳宜綸醫師表示,建議1歲後準備換奶的寶寶,透過配方奶持續攝取sn-2 PA(母乳獨特脂肪結構脂肪酸)或是免疫球蛋白成分,可有助穩定體質,讓寶寶免疫力更完備。 特別是sn-2 PA為寶寶銜接母乳時的重要因子,研究指出其獨特脂肪分子結構能幫助寶寶有效吸收營養,建構免疫力。 隨著製程精進,現今嬰幼兒配方已經可以透過特殊技術提升sn-2含量高達兩倍。而透過這種特殊製程而產生的sn-2乳脂保護球其表面覆蓋著近200多種活性營養,而能提升寶寶較為完整的保護。具備3大成長發展優勢關鍵:好吸收、好多營養、好保護。 陳宜綸醫師說明,sn-2乳脂保護球中含有高達2倍的sn-2 PA,幫助寶寶更好地吸收營養、排便順暢;而近200種以上的活性營養,如乳鐵蛋白、骨橋蛋白、神經鞘磷脂等,也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關鍵,使其更順利銜接母乳,讓自我保護力更完備,是醫師推薦的配方奶必備關鍵成分。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reast-feeding/8-reasons-to-breastfeed/ 沖泡配方奶的注意事項 沖泡配方奶可能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幾種: 奶嘴 奶瓶刷 消毒用具 含蓋的瓶子 塑膠或不鏽鋼刀 大部分的嬰兒不需要特殊的瓶子或奶嘴來喝奶,但有些寶寶喜歡特製的奶嘴(嘴口大小差異),當寶寶長大一些後可能會需要更換。 配方奶怎麼泡?配方奶泡法說明 泡奶粉溫度及用水 沖泡配方奶的溫度和水源都應特別注意: 以 70℃ 以上煮沸過的水沖泡配方奶,沖泡後需冷卻至與體溫差不多的溫度 (38℃),再給嬰兒餵食使用,慎防燙傷。 可以將奶瓶用水龍頭沖水,或在冷水、冰水內浸泡以快速降低奶水的溫度。 礦泉水因為含有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不適合用來沖泡配方奶,以免對寶寶的腎臟有害。 不建議以飲水機直接加熱的水來沖泡奶粉。 沖泡配方奶的比例和清潔 使用內含的量匙。 保持奶瓶、奶嘴和其他用具的清潔,使用前別忘了先消毒和做好手部清潔。 應依照奶粉罐或外包裝上註明的沖泡方式和比例沖泡,不應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 加水泡奶前請先確認已詳讀外包裝的說明,加太多或太少的水,都會影響配方奶的品質,導致寶寶生病,如果寶寶有特殊需求,請先諮詢專科醫師,勿擅自調整奶粉跟水量比例。由於配方奶置於空氣中一小時後會開始滋生細菌,也建議家長每次泡一次可喝完的量即可,把喝剩的倒掉,下次餵食時再泡一杯新的,以保持新鮮。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其他皮膚疾病

人人都會有!6招預防並改善橘皮組織

發現皮膚不平整、隆起,像橘子皮一樣嗎?橘皮組織(Cellulite)通常好發於大腿、臀部和腹部的皮膚,根據統計,約80~90%的女性會因不同程度的橘皮所苦,而橘皮組織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不過如果情況嚴重,外觀的改變可能會相當明顯,並為患者留下負面影響。 橘皮組織是什麼?人人都可能有! 任何體型和體重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橘皮組織,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身體產生橘皮的機制仍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橘皮與連接皮膚以及肌肉和脂肪的纖維束(Fibrous cords,一種結締組織)很有關聯。 橘皮組織的形成,是當皮膚底下的脂肪囤積,擠壓到真皮,導致皮膚隆起所產生的現象。脂肪擠壓到結締組織時,也會拉扯皮膚,造成凹陷,進而形成外觀凹凸不平的橘皮組織。 橘皮組織的數量以及其明顯程度,會受到生活型態、基因、體脂率、皮膚天生的厚度和年紀等影響,舉例來說,年紀上升時,橘皮會更明顯,因為皮膚也會開始變薄,且失去彈性。 女性容易得橘皮的原因 較不公平的是,雖然人人都有可能有橘皮,但女性出現橘皮組織的機率高達8~9成,但男性卻僅有1成,而且女性的橘皮組織在外觀上較男性明顯,3原因如下: 結構分布不同:上述提到的結締纖維組織,也是造成女性容易得到橘皮的主因之一,因為這種纖維在男性體內通常會呈45度交叉排列,纖維分布較密,使多餘脂肪不容易突出,而在女性身上則呈垂直排列,纖維分布較鬆散,導致脂肪容易擠壓突出,並形成橘皮。再加上女性因為需要生產,在骨盆等部位的脂肪量原本就較多,更容易導致橘皮的產生。 荷爾蒙:荷爾蒙也是影響橘皮的因素之一,不過目前科學無法確定男性荷爾蒙是否有抑制橘皮的效果,或是女性的雌激素會促進橘皮生成。雖然荷爾蒙對橘皮的作用仍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脂肪細胞對雌激素和睪固酮(男性荷爾蒙)的反應確實不同,所以有可能使女性更容易形成橘皮組織。 體重與體脂肪:過多的脂肪堆積是形成橘皮的一大因素,不過,一旦形成橘皮,減重雖然可以改善橘皮的外觀,但並無法根除橘皮,因為雖然脂肪雖然減少了,但受擠壓、拉扯的組織並不會因此復原,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皮膚科助理教授安東尼羅錫(Anthony Rossi)表示:「光是減肥不一定能擺脫凹凸不平的橘皮,解決這些受牽扯的組織才是重點。」 橘皮的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106年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修訂的《化粧品得宣稱詞句例示及不適當宣稱詞句例示》中指出,若提到「預防脂肪細胞堆積、減少橘皮組織」等字句,即涉及宣稱療效及誇大,有可能因此受罰。可見橘皮組織確實難以根除,並非一般化妝品就做得到,民眾除了在選購前應該多加注意,更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而市面上常見標榜消除橘皮的按摩霜,能夠暫時讓皮膚看起來平整,不過多餘的脂肪依然存在於皮膚底下,並無實際減少橘皮的效果,羅錫醫師也表示,按摩霜和其他常見的改善橘皮方式相同,大多都有保濕、保護老化皮膚的功能,雖有預防或短暫改善的效果,但真正消除橘皮的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只要維持健康的體重,橘皮並不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療。然而,若嚴重影響外觀,改善橘皮的手術或治療也有許多選擇,包括冷凍溶脂(Cryolipolysis)、音波治療(Acoustic wave therapy)、其他侵入性手術等,但效果通常是暫時性的,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就漸漸失去效果。 各種治療橘皮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和副作用,再加上需要自費,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民眾應事先充分理解手術內容,並諮詢專業意見為佳。 6招自我改善橘皮外觀 在橘皮形成後,僅能盡量改善其外觀,並無法徹底根除橘皮,雖然有些手術聲稱能去除橘皮,但目前並沒有任何實驗證明其功效,因此預防橘皮產生還是改善橘皮的主要目標,以下提供6種自我預防橘皮產生和惡化的方式: 塗抹藥膏:研究證實塗抹含0.3%視黃醇(或視網膜醇,Retinol)的藥膏,能夠改善橘皮的外觀,因為視黃醇能增加皮膚厚度,改善凹陷的狀況。建議1日塗抹1~2次,不過需要使用長達6個月以上,才會有明顯效果。 增肌減脂:如果體重過重或體脂肪過高,那麼減重減脂或是增加肌肉,都能夠幫助改善橘皮的外觀。 多活動避免久坐:運動不僅讓肌肉緊實,也能有助橘皮的改善,同時,也能幫助身體的淋巴和循環。試著在生活翁加入一些運動習慣,例如:瑜伽、皮拉提斯、游泳、騎腳踏車、舞蹈、快走、甚至是爬樓梯都是不錯的選擇。 無毒健康飲食:少攝取酒精、咖啡因等刺激物,避免精緻澱粉和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也盡量避免服用安眠藥或利尿劑等藥物,建議多攝取蔬果、五穀類、纖維,並補足水分和維生素。 抗橘皮乳霜: 許多乳霜或局部治療方式都宣稱能加強皮膚的結構,進而減少橘皮塌陷的狀況,雖然外觀上可能有改善,不過效果較不直接且短暫,如果想嘗試的話,建議挑選含有咖啡因、視黃醇、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或氨基非林(或稱胺茶鹼,Aminophylline)的藥膏。 乾刷排毒法:雖然尚未有實驗證實效果,但自古以來,都認為乾刷有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去除老化角質、刺激細胞生長等功能,進一步幫助身體排毒並刺激神經系統。建議在洗澡前進行乾刷,利用天然的絲瓜絡、或是一般的體刷,輕柔地順著同方向輕刷皮膚表層,一般認為對橘皮也很有幫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毒藤

毒藤的基本概念常春藤,又稱做毒藤(Poison Ivy),是一種會引發嚴重皮膚刺激,導致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的植物。這種過敏反應是因為植物葉子、枝幹或根中一種稱為漆酚(Urushiol)的樹脂引起,若焚燒這種植物,其產生的煙霧可能也會影響肺部。 接觸到樹木毒素的人或關節炎(Arthritis)病患的皮膚會對毒藤有過敏風險,不過可以透過降低風險因素來控制,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毒藤的症狀若對毒藤過敏,主要症狀可能會起疹子和水泡,這樣的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週,其他症狀包含發癢和輕微疼痛。 此外,若吸入因燃燒藤蔓而產生的有毒煙霧也可能會呼吸困難(Shortness of breath)。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當紅疹散布到眼睛、嘴巴或生殖器 皮膚紅腫 長痘子 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 毒藤的致病因素接觸到本植物的任何一個部分或是藤蔓(樹脂)的油都可能導致過敏,若間接碰到黏有樹脂的物品,如黏在衣服、毛皮或配件上的樹脂,毒性則會持續很久並導致起疹。 毒藤的高風險族群及危險因子諸多職業容易接觸到毒藤,如: 農夫 森林護管員(Ranger) 園丁 消防員 建築工人 電纜或電話線施工人員 另外在露營、釣魚或旅遊時若到陌生的地方可能也會有較高風險接觸到毒藤。沒有上述風險因素不代表沒有接觸到毒藤的風險,更多資訊應諮詢專科醫師。 毒藤的診斷與治療這裡提供的資訊無法作為任何醫療建議的替代方案,建議諮詢醫師獲得更進一步資訊。 如何診斷毒藤? 一般不需要就醫或就診來診斷毒藤,因為紅疹會隨時間消失,不過某些情況下醫師會透過觀察和皮膚測試來看是否有皮膚炎的狀況。 如何治療毒藤? 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有毒藤蔓,學會分辨這種植物並且盡量避免接觸。在進行戶外活動或園藝工作的時候戴手套可避免接觸到毒藤。 一般來說,2~3週之內疹子就會消失,不過若疹子繼續擴散,醫師會開立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 來治療。若疹子或水泡導致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此外美膚可樂洗劑(Calamine lotion)或燕麥皂等止癢乳液能減緩因紅疹起泡引發的燒灼感。在極端的病例中,若紅疹散布到臉部或生殖器官,可能會需要依靠注射或類固醇藥物來減緩症狀。(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危險?擦了會變黑?教你類固醇用法,破解6大迷思) 毒藤的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下列日常照護與居家療法有助於您處理毒藤: 每天使用處方類固醇藥物,需要時可能會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口服藥,並在不再發癢時停藥。 在乾燥清潔的皮膚上塗抹類固醇軟膏或乳液,且劑量應循醫師指示。 使用止癢液,不過應避免在使用類固醇乳液或軟膏一小時內使用,因為類固醇會需要時間溶解。 若治療後發燒、嘔吐、下痢或紅疹惡化,或出現新的紅疹時應通知醫師。 若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以便更了解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