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皮膚疾病

橘皮組織 、 蕁麻疹 、蜂窩性組織炎、雞眼、 毛囊炎 等,這些皆為常見的皮膚病症,往往因為疏於照顧或清潔所致。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其他皮膚疾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皮膚疾病

汗皰疹6原因!手腳癢、長水泡注意!汗皰疹藥膏、治療解說

汗皰疹(Dyshidrotic Eczema)為濕疹的一種,雖叫為汗皰疹,但跟汗疹與皰疹無關,也不用擔心會傳染;但發作時卻奇癢無比,患處常長滿小水泡,難以根治又容易復發。 汗皰疹原因為何?汗皰疹治療擦什麼藥膏?汗皰疹會自己好嗎?《Hello醫師》為您解答! 汗皰疹症狀有哪些? 汗皰疹最明顯的症狀是成群出現的小水泡,好發於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邊緣。 汗皰疹發作期間可能會維持數禮拜,而且十分容易復發;除了小水泡外,汗皰疹的常見症狀包括: 指甲變厚且出現顏色變化 起水泡前皮膚感覺發癢、灼痛感 皮膚紅腫、龜裂,水泡消退後皮膚持續乾燥龜裂 水泡本身和水泡周圍皮膚發癢、乾燥脫屑且大量出汗 小水泡大約會在2到3週內漸漸消退,但一段時間內,水泡下的皮膚仍會較脆弱且呈偏紅顏色。 另外,腳底長汗皰疹的情況也很常見,腳底的水泡可能會導致難以行走,若是長在手上也會導致生活的障礙,這種長在手腳上的汗皰疹特別容易弄破水泡,要小心注意感染。 汗皰疹原因有6種 造成汗皰疹的確切成因不明,常見因素包括: 季節變換:汗皰疹對濕度變化特別敏感,台灣春夏交替之際、梅雨季、濕熱的夏天,都是汗皰疹容易發作的時間。 壓力:情緒及壓力是一大原因,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調適壓力,能改善汗皰疹狀況。 潮濕:雖然汗皰疹患者皮膚應該多保濕,但是過度潮濕也不好,例如:過多的手汗及腳汗。也應避免皮膚長時間接觸水。 鎳:鑰匙、手機、不鏽鋼、鏡框、金屬鈕扣或拉鍊等金屬物都含鎳。另外,許多食物也含鎳,例如可可、巧克力、黃豆、燕麥、堅果、杏仁、罐頭食物、豆莢類。 鈷:含有鈷的日常用品包括:鈷藍色碗盤、顏料或亮光漆;食物像是蛤蜊、魚、深綠葉菜類、牛奶、堅果、牡蠣和紅肉。 鉻鹽:常見於水泥、皮革、顏料、防鏽塗料的製造過程。 若您有汗皰疹,可觀察這些可能的因素,注意自己是否在吃完特定食物、接觸某些金屬或環境之後,特別容易有汗皰疹;查明病因後,請盡量減少接觸或攝取它。 【同場加映:什麼是蕁麻疹?蕁麻疹的原因、症狀和治療】 汗皰疹藥膏擦哪種?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汗皰疹的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癢為主,雖無法根治汗皰疹,但可避免過於乾癢導致抓破皮,降低皮膚感染的風險;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說明,醫師可能會提供以下治療方式: 醫師可能開立止癢或舒緩疼痛的皮質類固醇藥膏,以及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減輕發炎和搔癢感。 如果情況嚴重,靠藥膏和抗組織胺無法控制症狀,可能得採用其他治療方式: 紫外線光療 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 一般不建議長期服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考慮使用非類固醇的免疫抑制劑,如:Mycophenolate mofetil 【同場閱讀:濕疹和食物過敏有關?測了才知道】 汗皰疹治療8大方法 汗皰疹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靠生活調整,以下提供8種實用的居家保健撇步,幫助改善並預防汗皰疹: 冷敷止癢:對汗皰疹患處進行冷敷15分鐘,一天2~4次能有止癢、舒緩效果。 定期保濕:特別在洗手或洗完澡後,擦保濕產品或乳液。 遠離過敏原:除了上述鎳和鉻等過敏原,寵物皮屑的接觸也可能引發汗皰疹。 皮膚清潔:注意清潔以降低皮膚感染的機率,避免洗澡水過熱,擦乾身體後記得保濕,避免皮膚乾燥。 控制濕度:空氣太乾冷時,可考慮使用加濕器,防止皮膚水分流失,太潮濕則可斟酌使用除濕機,濕度過與不及對皮膚都不好。 避免過度抓癢:汗皰疹有時奇癢難耐,如過度搔癢或抓患處,很容易破皮,導致感染及惡化。 衣物選擇:穿著天然纖維衣物(例如:棉),較寬鬆、柔軟的衣服也可以避免刺激皮膚,應避免羊毛等不透氣且會造成搔癢的材質。 戴手套:如果環境容易碰到水而導致汗皰疹發作,例如工作需要,或在家洗碗洗衣拖地等,可以考慮戴上手套。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汗皰疹會自己好嗎?擦藥膏有用嗎?汗皰疹原因與治療解析】 汗皰疹可以抓或刺破水泡嗎? 汗皰疹雖奇癢難耐,但應避免經常搔抓,否則皮膚可能不斷增厚,較大的水泡和區域也可能因抓破而感染。 一般狀況下,任何的水泡都不建議戳破;受感染的汗皰疹有以下徵兆: 紅腫 結痂 劇烈疼痛 水泡有膿液(推薦閱讀: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汗皰疹的水泡千萬不能抓破,水泡內液體含有細菌,會使得周遭健康皮膚感染,使得水泡愈長愈多,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香港腳的差異? 汗皰疹與香港腳相似,都有水泡及脫屑、搔癢等症狀,但2者仍有不同之處: 汗泡疹:較多發生於手部、次發生腳部,兩側腳掌底部及 側面都有許多小水泡,但是趾縫卻是乾淨。 香港腳:較多發生於腳部,連趾縫也有水泡。 若是皮膚出現水泡、發癢症狀,切勿自行前往藥局買藥治療,以免誤判症狀,導致病情惡化,應該就診並交由醫師判斷,才不會延誤病情。 汗皰疹的高風險群 汗皰疹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女性汗皰疹發作機率又比男性高2倍,有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鼻過敏或有家族有汗皰疹病史的人,更是高危險族群;其他的容易發作的族群有以下特徵: HIV感染者 多汗症、易流手和腳汗 抵抗力較差,曾接受免疫蛋白注射 工作需要接觸水泥、鎳、鈷或鉻鹽等金屬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其他皮膚疾病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硬皮症初期症狀有哪些?會好嗎?硬皮症原因、治療及檢查

31歲的王小姐看著自己發白、顏色稍藍的手指,苦惱地向醫師說:「只要天氣變冷,我的手指就會冰冷、變色,非得泡熱水才會恢復血色,最近還有一點痛。而且我也變得很容易喘、累,爬樓梯沒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 醫師發現王小姐的手指皮膚僵硬、沒有彈性,平常又有胃食道逆流,決定為王小姐安排抽血、胸部X光等各項檢查,結果發現王小姐罹患會使皮膚變硬、內臟器官纖維化的硬皮症。 《Hello醫師》向您介紹何為硬皮症,硬皮症的原因、初期症狀與治療。 硬皮症是什麼? 硬皮症正式名稱為全身進行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辨別和攻擊外來物如細菌病毒等致病原,並在傷口癒合時形成瘢痕(痂),但硬皮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卻會攻擊正常細胞,造成發炎,使結締組織形成過多瘢痕,導致皮膚、心臟、肺部和消化道等器官纖維化。 硬皮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但30至50歲為發病高峰期,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約有3至5名患者,女性發病率為男性4倍。 硬皮症初期症狀:手指變白、變藍 硬皮症一般可分為局部型和系統型2種,局部型硬皮症的症狀主要集中在肢端(即手肘、膝部以下、臉部和頸部);系統型硬皮病的皮膚增生則擴展至手肘、膝部以上與軀幹部分。 硬皮症的初期症狀因人而異,不同器官有不同病徵,但九成硬皮症患者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即患者手腳受寒冷氣溫或憂慮情緒影響,導致微血管異常收縮。通常硬皮症患者手指會經過3種顏色的變化:白色>藍色>紅色,但不一定全部出現。 從病理學解釋,這是由於微血管內增厚,血管腔收縮或閉塞所致。若反覆出現可能會使指尖組織因缺血性損傷而出現潰瘍、傷痕或永久壞死。 硬皮症臨床症狀:皮膚及器官纖維化 除雷諾氏現象外,硬皮症亦會出現皮膚、關節、消化道及呼吸道系統等各方面的問題。 皮膚病變 依據病程演進,硬皮症患者之皮膚會經歷3個時期: 水腫期:皮膚光滑及皺紋消失,膚色蒼白,呈非凹陷性水腫。一般先從手、足和臉部開始,接著向上肢、頸、肩等部位蔓延。  硬化期: 皮膚逐漸纖維化,表面有蠟樣光澤及失去彈性,並導致關節活動受阻、面部缺乏表情、張口及閉眼困難或胸部有緊束感等,同時易有癢感或異常感受,毛髮變得稀少。 萎縮期: 皮膚萎縮、變薄且色素沉積,形成皮下鈣化。 指尖及關節處易出現潰瘍,患處少汗並脫落毛髮。 硬皮症4種可能原因 目前硬皮症的致病原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4種因素有關: 遺傳:若家族史中有相同病例或其他類風濕病,發病率較一般人高。 免疫失常:患者血清中有特異性自身抗體,如抗Scl-70抗體(Anti-Scl 70 antibody)或抗著絲粒抗體 (Anti-centromere antibody)等。 血管異常:多數硬皮症患者均有雷諾氏現象,病理學上可顯示為小動脈或微血管內膜增厚、管腔收窄或閉塞。 纖維母細胞功能異常 硬皮症會好嗎?該如何治療? 硬皮症會影響不同的器官系統,醫生會依據病患的臨床症狀、受侵犯的器官和嚴重性來制定治療方案。 近年由於硬皮症相關研究有許多突破性進展,病患若及早治療、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及維持良好的居家照護等,其病況、生活品質及生存率皆能顯著改善。 若診斷患有硬皮症者或出現疑似上述徵狀者,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依照醫師制定之治療計畫,按時回診、服藥及檢測。 以下為硬皮症的常用治療藥物: 血管擴張藥物:適用於有雷諾氏現象的患者,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可增加血流量,減緩雷諾氏現象。若情況惡化,出現缺血性潰瘍或壞疽,則可使用前列腺環素類似物、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西地那非)治療。此些藥物可降低肺動脈高壓,緩解病情,但具低血壓、水腫及暈眩等副作用,使用上需特別小心。 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使用,可治療間質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較嚴重的系統疾病,使用時需監測血壓、血糖與腎功能的變化。 免疫抑制劑:常用藥物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黴酚酸(Mycophenolate)、環孢素(Cyclospor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由於免疫抑制劑會減弱人體免疫力,因此用藥後需注意個人衛生,加強清潔消毒與個人防護,避免細菌或病毒感染。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預防及治療胃食道逆流、食道潰瘍及逆流性食道炎等腸胃道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是沾到冰淇淋!皮膚長白斑的原因有這些、4大治療方法改善白斑困擾

當皮膚長出白色斑點時,除了會讓人不禁懷疑皮膚是否產生病變,還可能因皮膚原本的顏色與白斑相差過大、擔心引旁人側目。然而,若經檢查後確診為白斑,通常無法治癒,僅能透過藥物或照光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究竟造成白斑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診斷及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深入了解關於白斑的大小事吧! 皮膚為何出現白斑?常見原因一次看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發生在30歲前,當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後,皮膚便會出現白斑;目前約有1%~2%的人口患有白斑,其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患者有家族史。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釐清白斑確切的成因,但仍可推估與先天基因缺陷、自體免疫失調、黑色素自我毀滅或末梢神經異常有關,其中白斑患者又以患有自體免疫失調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白斑好發的皮膚部位與特徵 白斑多好發於臉部、嘴巴周圍、手部及生殖器,其大小可從幾毫米至數公分,甚至遍佈全身,顏色則多呈乳白色;個別部位脫色的程度不一,同一病灶內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色現象。 此外,白斑常與汗斑、白色糠疹等疾病混淆,若想要區別皮膚上的白色斑塊是否為白斑,還可透過按壓指甲後呈現的無血色白,與白斑做對照,並觀察白色斑塊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無界線清楚且凸起的邊緣分隔,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何診斷白斑? 白斑其實對於皮膚健康影響不大,若真的出現也不用過於擔心,建議可先觀察1~2個月,當白斑持續未消或有變化時,再至皮膚科就診。醫師通常會以伍氏燈照射、皮膚鏡或切片檢查的方式,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白斑,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然而,由於部分白斑患者伴有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尤以甲狀腺疾病機率較高,建議同時接受抽血檢查自體免疫抗體與有無甲狀腺功能、血糖及血液異常,以排除上述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 白癜風無法治癒!5大治療方法改善皮膚脫色 不少患者會因白斑影響外觀,至皮膚科尋求醫師診治,但通常治療白斑所需的時間較長,需要患者耐心地與醫師配合,才可及早改善白斑問題,而為白斑常見的4種治療方法: 塗抹外用藥膏:外用藥膏主要適合用在治療範圍較小的白斑,並以長在臉部的白斑療效最佳,但若白斑位於嘴角、手腳等尖端的部位,療效則較差。醫師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或外用維生素D製劑給此類患者塗抹,以改善白癜風。 口服藥物:若白斑範圍較大或擴散地較為迅速時,則可間歇性口服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白斑症狀。此外,相較於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間歇性口服類固醇更能將副作用降低。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改善白斑最有效的方式,醫師會透過紫外線照射患者身上的病灶,刺激黑色素生成。白斑患者每週應至醫療院所進行2~3次照光治療,至少需3~6個月才能評估初步效果,療程最長可達1~2年。 手術治療:如果對上述治療都無效,也可以考慮以手術進行自體皮膚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以改善脫色的症狀。(同場加映: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股癬怎麼辦?多久會好?股癬常見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公開

輕熟女李小姐至醫院求診時,對醫生指著私密處害羞地說:「最近胯下常感到莫名搔癢,忍不住就想伸手抓,怎麼辦?」原來李小姐平時喜歡穿著合身的內搭褲上健身房,運動後也會使用蒸汽室,長期以來悶住下體,讓她的腹股溝跟大腿內側,開始出現令人癢到不行的紅色皮疹。 究竟造成股癬的原因為何?股癬會引發哪些症狀?《Hello醫師》以下將為你介紹治療股癬的方法,讓你塗對藥膏不再抓不停! 什麼是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與年輕男性病患,主要是受到毛癬菌屬、表皮癬菌屬與小孢癬菌屬的皮癬菌感染所致。平時若接觸到感染者使用過的毛巾或衣物,便容易使患者於腹股溝、大腿內側等處出現搔癢感。(延伸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長股癬原因有哪些? 因皮癬菌容易在悶熱且潮濕的環境不斷孳生,一旦患者因觸碰到遭皮癬菌感染的病灶,或使用到被皮癬菌汙染的毛巾或衣服,便會因此感染股癬。此外,如果本身已患有足癬者,不經意將患部上的致病菌,透過觸摸或碰到遭足癬感染的衣物等方式,將病菌傳播至腹股溝等處,也會因此引發股癬。(推薦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2禁忌必知!) 股癬的常見症狀 罹患股癬後,便能發現鼠蹊部與大腿內側的部位,有紅色環形斑塊分布在四周,上面除了出現少許小膿包,邊緣還會略略隆起,外表多呈現鮮豔的紅色。 另外,股癬大多是兩側對稱性發生,初期可能是幾個紅色的小丘疹,隨著病情加劇或不當治療,紅疹就會逐漸往外擴,數目也可能會不斷增加,且通常會伴隨程度不同的癢感、刺痛與灼熱感。 治療股癬有撇步:耐心用藥4週見效 其實治療股癬不難,但需要相當耐性配合醫師診斷用藥。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避免自行至藥局隨意購買成藥,應儘早至皮膚科診所請醫師診斷病況,並進行後續治療,才可避免塗錯藥膏,使皮膚症狀愈來愈嚴重。 皮膚科醫師一開始多會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患部,約4週就能看到療效。也由於患部周圍看起來正常的皮膚區,也可能藏有皮癬菌,因此在塗抹藥膏時,也應擴大範圍塗抹為佳。 另外,藥膏的用量不需過多,由於皮膚可吸收的藥量有限,多塗只是浪費。值得注意的是,股癬治療後期,就算皮膚外觀已無股癬症狀,還是要再多塗抹個1~2週,才可以徹底消滅皮癬菌。 當侵犯範圍較大,或是外用藥物治療成效不明顯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黴菌藥物,而有些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後,會引發噁心、腹瀉或腹痛等腸胃道副作用,應特別注意。服藥期間則應避免飲酒,患者在醫師開立口服藥前,應向醫師清楚表達身體狀況,並詢問用藥相關細節。 預防股癬靠3招 保持皮膚乾燥:在洗澡或運動完後,應使用乾淨的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尤其是容易遭皮癬菌感染的腹股溝及大腿內側,更應特別注意。 定期更換衣物:每日至少要更換1次貼身衣物,如因天氣炎熱或激烈運動,而出汗過多,更應頻繁地更換,以維持皮膚乾燥,避免罹患股癬。 不共享日常用品:尤其是毛巾、內褲或其他貼身衣物,不應與他人共同使用,以免被別人衣物上的皮癬菌感染,進而引發體癬。(同場加映:胯下、腋下紅癢怎麼辦?對磨疹保持乾爽最重要,若會痛還可用2招緩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某日背部莫名刺痛,過幾天後發現背上長出帶狀水泡?這是皮蛇(帶狀疱疹)的典型症狀。老一輩常說皮蛇長1圈就有生命危險,這是真的嗎?《Hello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皮蛇,說明皮蛇症狀、原因及治療。 皮蛇是什麼?帶狀疱疹介紹 皮蛇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發,大部分都是小時候曾經長過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感覺神經節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或是年紀大時再次復發,並以帶狀疱疹的型態出現。 皮蛇通常會成群出現,經常長在軀幹部位,有些人也會長在臉部、頸部,或是眼睛。若長在眼睛附近要特別小心,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有失明的可能。 為什麼會長皮蛇?帶狀疱疹的形成原因 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是「年齡老化」,除了年齡之外,下列因素也可能增加罹患帶狀疱疹風險: 癌症 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1,2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3,15 新冠肺炎確診者4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5,6 免疫力低下 器官移植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7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8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16 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 當身體長出帶狀疱疹時,會有下列的症狀: 劇烈的疼痛 成群、帶狀排列的小水泡 通常會多沿著單一神經皮節(dermatome)單側生長,不會長到全身 過去曾流傳一種說法,若皮蛇在身上分布一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帶狀疱疹基本上是以單側生長為主,分布身體達一圈其實相當少見。 在帶狀疱疹初期階段時,並不會馬上出現上述症狀,反而有點像輕微感冒,有點微微的不適感,接著單側的身體或臉部會開始感到抽痛。疼痛,最大的差別是,不像一般傷口的皮肉痛,而是感覺深層的神經抽痛、酸麻感,有些人還會發燒,到後期才長出帶狀水泡。 部分病人一開始只覺得有胸口痛或是背部痛,因此帶狀疱疹初期可能很難察覺,不容易馬上診斷出來。 如何治療皮蛇?帶狀疱疹3種治療方式 治療帶狀疱疹最快的方式就是先緩解症狀,目前有以下3種方式可以緩解9,11: 口服藥物:可以在帶狀疱疹發作前72小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這個藥物能縮短病程、降低疼痛。 外用藥物:若不慎把水痘弄破,醫師會建議塗抹藥膏來緩解疱疹的傷口。 消炎藥:長疱疹時會相當疼痛難耐,醫師會評估後給予適當的止痛藥來緩解病人不適。 帶狀疱疹多久會好? 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可以在2~3周內自行痊癒,不過要是長在眼睛、臉部、耳朵或是生殖器附近,病情較容易惡化,需加強治療: 帶狀疱疹長在眼睛:可能會影響三叉神經的眼支,併發結膜炎、角膜炎等,嚴重時有失明的危機。 帶狀疱疹長在臉部、耳朵:會傷害到顏面神經,使得臉部表情失調,也會影響到聽覺。 帶狀疱疹長在生殖器附近:可能會引發後續排泄的困難11。 皮蛇(帶狀疱疹)會傳染嗎? 帶狀疱疹本主要是經由接觸水疱中的液體而傳播水痘,若是不小心弄破水疱,就有可能傳染給他人,但帶狀疱疹傳染力比水痘低很多17,多數的人兒時患過水痘已獲得免疫能力,即使再次接觸的患者,也不會感染,被傳染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如下10: 未患過水痘者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包含以下族群7,16: 器官移植者 惡性腫瘤患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 帶狀疱疹預防方法 那麼帶狀疱疹會不會有後遺症?答案是有的,且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不少人痊癒後還是會感到疼痛,痛起來有點像是被電到的感覺。至於有沒有辦法預防帶狀疱疹?以下是目前主要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11,12: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降低發病的風險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提升免疫系統的健康:注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管理壓力,例如透過運動、放鬆等方式來減少壓力。 避免接觸病毒:避免與帶狀疱疹患者的皮膚病變接觸,特別是當病變未經適當覆蓋或治療時。 注重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可能含有病毒的表面。 此外,針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免疫缺陷病人,建議仍須與醫師評估和討論如何預防帶狀疱疹。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NP-TW-HZU-OGM-230002 | Date […]


其他皮膚疾病

黑色棘皮症讓脖子黑黑的!黑棘皮原因?要看哪一科?會好嗎?

劉媽媽帶著小學4年級、身形圓潤的小浩來到診間,指著小浩脖子向醫師說「為什麼他的脖子黑黑的?我幫他擦藥膏、用絲瓜布用力刷都刷不掉,班上同學都笑他沒洗澡,身上長癬。而且不只脖子黑,連腋下皮膚也很黑!」 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皮膚黑色素沉澱的現象,好發於肥胖者,且可能為糖尿病皮膚症狀之一。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你說明何為黑色棘皮症、黑棘皮所代表的警訊,以及黑色棘皮症的改善方法。 黑色棘皮症原因? 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是一種由於人體胰島素過多所產生的皮膚現象。當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過高時,胰島素便會刺激局部皮膚細胞增生,造成黑色素沉著及皮膚過度角質化,使皮膚顏色變黑、質地粗硬。 黑色棘皮症常見於肥胖者身上,因為脂肪細胞會造成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由於體重增加,身體的脂肪組織愈來愈多,迫使人體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濃度,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代表身體分泌胰島素,但卻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並於脖子與腋下等部位發現黑棘皮。 黑色棘皮症恐為糖尿病前兆 黑色棘皮症常被視為第2型糖尿病的前兆;當身體長期處於胰島素阻抗的狀態時,胰島素漸漸會失去作用,肝臟便會減少、甚至停止分泌胰島素,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進而引發第2型糖尿病。 黑色棘皮症雖不代表病患已有糖尿病,但多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因此不可不慎,應立即就醫檢查與改善體重過重之情形。 除肥胖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導致黑棘皮: 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庫欣氏症候群 甲狀腺低下 雄性荷爾蒙過高 代謝症候群 癌症(通常症狀較為嚴重,黑棘皮範圍較大、角質較厚) 接受生長激素治療,或使用類固醇、菸鹼酸(Nicotinic acid)等藥物 胖小弟、胖小妹也不能輕忽! 由於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長時間使用平板與手機、鮮少運動、食用各類高熱量精緻食物),現代兒童肥胖情形相當普遍,甚至年紀輕輕就患有糖尿病。 建議父母若發現家中小孩身上疑似有黑棘皮,應立即就醫檢查並改善生活習慣,協助兒童減肥,為孩子的健康把關。(推薦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不只脖子黑黑的,腋下、胯下皮膚也會變黑 黑棘皮症要看哪一科? 若為成人可赴醫院之皮膚科、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求診,兒童則可赴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黑色棘皮症會好嗎?改善要先減重! 如前所述,黑棘皮並非皮膚疾病,或受外在因素影響所致,因此無法透過清潔及塗抹藥物去除。欲去除黑棘皮,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多數黑棘皮患者通常可透過積極減重,達到不錯的改善成效,以下提供7點建議: 每日食用5份蔬菜與水果(3蔬2果) 不喝含糖飲料 遠離高熱量飲食,如速食、洋芋片及餅乾等 每日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 減少靜態活動時間,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 每天睡足8小時以上 每週最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微喘、僅能簡單對話的運動),可分次進行(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建議民眾若發現自身有疑似黑色棘皮的症狀,務必先赴醫院接受檢查,確認實際成因,避免判斷錯誤或延誤其他重大病症(如癌症)之治療時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炎炎夏日,正是胯下癢的好發季節,但不少人羞於求診,以為到藥局買藥膏擦擦就行,但若亂擦藥,不僅不能止癢,反而會讓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產生萎縮紋等副作用。 究竟引發胯下癢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隨意塗抹外用藥膏,又會出現何種副作用?本文將為你一一說明! 胯下癢原因有哪些? 胯下癢是皮膚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主訴,無論男性或女性,一旦穿著不透氣的褲子、長時間悶住或遭致病菌感染,即易引發胯下癢的症狀。 胯下癢的患部大多位於股溝處、大腿2側,或是男性的陰囊、女性的陰唇及其周圍,發作時奇癢無比,不僅使人坐立難安,若忍不住用手抓止癢,甚至可能抓破皮流血,或將黴菌帶到其他身體部位。以下為你介紹易引發胯下癢的5種皮膚疾病: 1. 股癬(Tinea cruris) 股癬好發於潮濕悶熱的夏季,以年輕患者居多,而經皮癬菌感染後,胯下便會長出環形紅疹,還可能合併脫皮及搔癢症狀;隨著時間變化,皮膚紅疹會逐漸向外蔓延,中心點的發炎現象也會慢慢減弱或消失,而邊緣部分則會呈現明顯環狀隆起貌。 2. 疥瘡(Scabies) 當皮膚接觸到存有疥蟲或其排泄物的公共浴巾、床單棉被等日常物品當中,便可能感染疥瘡,因此疥瘡多發生在養老院、醫院、宿舍、托兒所等團體生活的區域內,雖然遭疥蟲叮咬亦會造成感染,但多數患者通常是因皮膚對疥蟲排泄物過敏所致。 感染疥瘡後,患者的皮膚包括胯下、臀部、外生殖器官、肩胛骨等部位,除了會產生搔癢感外,皮膚表面還可能出現紅疹、線狀損痕或小水泡。(延伸閱讀:陰蝨只透過性行為傳染?錯!只要陰毛碰觸就可能中,連這些部位也會有!) 3.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又稱「繡球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是1種相當常見的陰囊皮膚病,但無傳染性。 此種皮膚病通常綜合內、外因素所致,常見的內部因素如憂鬱症、情緒激動、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外部因素則包括活動量大、生活環境潮溼悶熱、內褲較緊、過度用手搔抓等。 由於陰囊本身多皺摺,又位於大腿內側,走路時會摩擦到附近皮膚,也會與內褲接觸,因此肥胖者也容易因陰囊長期反覆摩擦,而罹患陰囊濕疹,使患者的陰囊表皮長出粟粒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皮膚潮紅,並產生胯下搔癢感。 若長期反覆搔抓陰囊皮膚,除了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外,還可能使其變得粗厚,甚至引發細菌感染。 4. 乾癬(Psoriasis) 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主要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致,好發年齡介於15~35歲。患者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T細胞,因錯把皮膚細胞視為敵人,開始對其展開攻擊,進而導致皮膚細胞出現發炎或腫脹等情形。 乾癬患者的皮膚多會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疹,且表面還可能伴有銀白色落屑,並會不時出現搔癢或疼痛感,除了胯下,乾癬亦好發於膝蓋、手肘、下背、頭皮或大腿內側等部位,通常會於冬季惡化,到了夏季便能有所改善。(推薦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5. 對磨疹(Intertrigo) 對磨疹常長在皮膚皺褶處,好發部位包括胯下、臀溝、乳房下緣及腋窩,而又以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常從事激烈運動者發生率較高。一旦皮膚長期相互摩擦、受到刺激,便可能因此產生紅色對磨疹,並出現搔癢及灼痛感,甚至造成破皮,引發細菌感染。 胯下癢治療方法大不相同!亂塗藥膏恐引發副作用 由於胯下癢的病灶多位於私密部位,不少患者選擇自行至藥局購買外用藥膏塗抹患處,但也因病灶難以從外觀辨別是何種原因所造成,若未經皮膚科醫師指示,長期反覆塗抹含類固醇成分之藥物,往往會造成皮膚變薄、出現萎縮紋,甚至引發皮膚過敏等副作用,讓你愈擦愈癢。(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尤其是陰囊或外陰部的皮膚,原本就較其他處薄,且溫度較高,所以對外用藥膏的吸收度也相對較高,若使用藥膏的方法不正確,亦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胯下癢的困擾,應先至皮膚科看診,待醫師確認患有何種皮膚疾病後,再依醫師指示塗抹藥膏治療為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容易引發不同皮膚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皮膚病則非「癬」莫屬。在皮膚科診所,不少病患登門看診第一句話就是「醫師,我長癬了嗎?」 除了好發於特定部位的足癬、甲癬及股癬外,「體癬」則因其病灶型態又得名圓癬或金錢癬,接下來就讓《Hello醫師》帶你認識體癬與其他皮膚癬的差異,介紹9類最容易長體癬的族群,以及體癬的治療須知。 體癬、股癬傻傻分不清? 癬(Tinea)意指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依其生長部位不同,可分為頭癬、足癬、甲癬、股癬及體癬等。頭癬指頭皮發生黴菌感染、足癬則是腳部受到黴菌感染,也就是常聽到的香港腳,由指甲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甲癬亦稱灰指甲。 其中股癬指發生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的皮膚癬,體癬則泛指身體的其它部位,但通常發生於身體悶熱皺褶處,例如腋下、乳房皺褶、頸部皺褶或臥床患者的背部,但也有可能出現於手部、臉部或肩膀。 病名有「癬」,不見得就是皮膚癬哦! 乾癬(牛皮癬)、魚鱗癬等病名雖然有癬,但這些皮膚病並非為黴菌感染,不是皮膚癬,因此不能以皮膚癬的治療方式一概而論。若不確定皮膚症狀為何,建議接受皮膚科醫師的專業診斷,避免自己購買成藥塗抹或採行偏方,反讓症狀惡化。(延伸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體癬不只會癢,還會出現圓型、環狀紅斑 體癬通常伴隨著異常搔癢,初始症狀為單一的圓型紅斑,外圍有細小的凸起鱗屑。患部會自中心向外擴散,形成環狀,且中央的色素會慢慢減退,外圍則會形成鱗片狀的紅色邊緣,並可能伴隨著皮屑、丘疹或膿皰等症狀。 隨著時間發展、患者若搔抓患部,又接觸身體其它部位,可能導致黴菌散播,使體癬出現於身體各處,形成多個圓癬、環狀癬或不規則的分布。 這9類人最容易長體癬! 感染體癬或其他皮膚癬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皮膚暴露於大量黴菌環境之中,二是皮膚狀況不佳,容易發生黴菌感染,三為個人因疾病或其他因素使免疫低下所致。 以下列出9種最容易感染體癬的族群,若你符合以下描述,應多留意皮膚有無異常變化,及早就醫檢查: 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環境者 經常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者 曾感染皮膚癬或已患有其他皮膚癬者 經常赴潮濕且會使用公用設施之環境,如游泳池、溫泉或三溫暖 免疫缺陷者 糖尿病 多汗症(Hyperhidrosis) 休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又稱乾燥症) 魚鱗癬(Ichthyosis,又稱魚鱗病) 體癬治療2大忌:搔抓患部、亂用類固醇藥膏 無論是體癬或其他皮膚癬患者,請謹記切勿搔抓患部,雖然患部發癢很難受,但抓癢會使黴菌隨著手的觸摸,感染至其他身體部位,例如甲癬(灰指甲)患者就經常合併足癬(香港腳),股癬則常與體癬合併發生。 此外,許多患者因搔癢難耐,而赴藥局購買類固醇藥膏或廣效藥膏(含有類固醇成分)自行塗抹患部治療。(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然而,類固醇的功用為消炎,而非殺死黴菌,且具備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塗抹初期雖可能降低由發炎引起的搔癢,但卻會降低皮膚抵抗力,使感染範圍擴大。建議民眾若不確定皮膚癢是否為黴菌感染引發,應先請皮膚科醫師診斷,避免自行購藥塗抹。 治療體癬可用抗黴菌藥膏 確認病灶根除再停藥 一般而言,多數體癬或皮膚癬皆以抗黴菌藥膏治療且效果良好,若症狀嚴重則會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 由於療程簡單,不少患者常認為只要患部不癢即痊癒,便停止擦藥,但黴菌十分頑強,若未徹底根除,復發機率相當高,因此請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一般建議每日至少在患部塗抹2次少量藥膏,待患部皮膚完全正常後,再持續塗抹2週,以完全根除皮膚表面黴菌。 保持乾爽、勤換衣物,3招預防體癬上身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選擇寬鬆的剪裁與透氣布料,幫助身體排汗,保持乾爽。 提高衣物換洗頻率,尤其在夏季或工作、運動環境大量出汗時,建議每日清洗與更換衣物,以免黴菌滋生。 大量出汗後應盡快更換衣物,並用乾淨毛巾擦乾汗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當走路時總覺得腳底壓到東西,而且還有些微疼痛感,回家後把腳抬起來一看,發現腳底出現1粒腫腫的硬皮,中間還有1個半透明的小圓點。本以為過幾天就會自行痊癒,結果隔天出門愈走愈痛,去醫院一看才發現原來是腳底長雞眼了! 究竟什麼是雞眼?長雞眼的原因與症狀為何?與病毒疣有哪些差異?又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搞懂長雞眼的原因,擺脫腳底疼痛感! 雞眼是什麼?為什麼會長雞眼?長雞眼4大原因說明 雞眼(Corns)大約黃豆大小,成形時稍微突出於皮膚,中間呈現半透明色,看似雞的眼睛因而得名,其成因主要是因腳底反覆摩擦所致,常見長雞眼原因有以下4種: 常穿高跟鞋或太緊的鞋子:由於穿高跟鞋或太緊的鞋子,常會反覆摩擦足底,而使皮膚角質層增厚,長期下來就可能促使雞眼形成。(延伸閱讀:腿部冒青筋、長蜘蛛紋?得了靜脈曲張3大療法這樣治!) 足部前側關節凸出:年長者常因足部軟組織老化萎縮,而使其足部前側的關節特別凸出,再加上穿鞋走路後,腳底反覆摩擦與壓迫,就容易形成雞眼。 患有類風性關節炎: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後,可能會出現腳趾頭變形、拇指外翻等症狀,而讓腳底更易長雞眼。(延伸閱讀: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動!4類保養運動) 走路姿勢不良:如重心前傾、內八、外八的走路方式,也容易讓腳底長出雞眼。 手、腳底長雞眼?雞眼好發部位及症狀一次看 雞眼好發於腳底、趾背、趾間、小趾外側、大拇趾及蹠骨突出處等部位。當長出雞皮後,可能會有以下2種症狀: 皮膚有硬塊凸起,中間還有1個半透明的小圓點,看起來像一顆眼珠。 當雞眼變大、厚度及硬度增加後,按壓病灶便會感到疼痛,尤其走路時疼痛感會加劇。 雞眼會傳染嗎?雞眼、病毒疣差異比一比 有些位在腳底的病灶,外表又硬又凸,且一旦壓迫到病灶便會疼痛不已,雖然上述症狀乍聽之下與雞眼相似,但其實可能長出「病毒疣」。 不同於雞眼沒有傳染力的特性,病毒疣主要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可能會經由共用拖鞋或光腳踩在游泳池等公共場合,將病毒疣傳染給其他人。 此外,病毒疣的外表較雞眼更為粗糙,且中間也沒有半透明的小圓點,若將其表面過厚的角質去除,可發現因血管硬化而產生密集的小黑點,亦為判斷病毒疣與雞眼的重要指標。若將其誤認為是雞眼而延誤就醫,便可能造成感染加劇。 何時需就醫?6關鍵要謹記 當雞眼周圍出現紅腫、發熱、疼痛、流膿或發紫(黑),甚至因遭感染而發燒,就應盡快至皮膚科就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如何治療雞眼? 一般而言,雞眼通常可藉藥物治療有效消除,醫師會開立具有去角質作用的高濃度水楊酸(Salicylic acid)外用藥膏、藥水或雞眼貼布,讓病患回家自行塗抹或使用,以協助其軟化雞眼厚厚的角質層,並減輕不適症狀。 若使用藥物治療後無效,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液態氮冷凍療法、電燒、雷射或外科手術等方式去除雞眼。然而,儘管雞眼經治療後已經消失,但之後仍需避免讓足部長期遭受摩擦及壓迫,以免其再度復發。 預防長雞眼的小撇步:減輕壓力、避免摩擦 由於長雞眼常與腳底反覆摩擦有關,所以建議平時常走路或跑步者,應挑選合腳的鞋子,並可考慮鋪鞋墊、購買氣墊鞋或穿著厚襪,為腳底增加緩衝空間,避免雙腳在鞋內子過度擠壓或摩擦。 如果民眾常穿高跟鞋上班,建議可於中午休息時間脫掉鞋子,按摩、放鬆一下雙腳,以減輕腳底壓力,有助降低因反覆摩擦而長出雞眼的風險。(同場加映:死皮硬起來!老繭和雞眼的症狀與治療)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雞眼治療貼貼布、藥膏有效嗎?與繭/足底疣怎麼分辨?預防腳底長雞眼,1招真正根治讓雞眼自己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其他皮膚疾病

長期臥床長褥瘡怎麼辦?了解褥瘡原因、症狀、傷口分級治療與4大預防方法

最常發生褥瘡的族群,主要是因中風或其他原因導致癱瘓,以致需長期臥床,或由於關節退化,需長期仰賴輪椅代步者;因皮膚及關節處受壓迫過久而血液循環不良,嚴重時就會形成褥瘡。 褥瘡,也常被稱為壓瘡、壓傷,究竟壓瘡、褥瘡是什麼?有哪些原因容易造成壓瘡、褥瘡?若依傷口嚴重程度,壓瘡、褥瘡可分為哪些等級?讓三總整形外科主任 曾元生醫師帶您了解壓瘡、褥瘡的治療與照護方法。 褥瘡、壓瘡是什麼? 褥瘡(英文是Bedsore)又稱壓瘡、壓傷,正式學名為壓力性損傷,好發於長期久坐或臥床的病患,由於身體長期受到外部持續性壓迫,使動脈血流供應受阻,而造成皮膚變紅、破皮、潰瘍生成開放性傷口,嚴重還可能造成骨頭細胞壞死,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生命危險。(延伸閱讀: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褥瘡、壓瘡容易長在身體的哪個位置? 褥瘡容易發生在手肘、臀部、髖部、尾椎、腳跟、腳踝等缺乏肌肉或脂肪保護的身體部位。 以下針對臥床及坐輪椅等2種情況,分別介紹最常長出褥瘡的位置: 臥床患者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 頭部側面或後腦杓 肩胛骨 尾椎、髖部、下背部 膝蓋、腳跟、腳踝 坐輪椅患者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 尾椎、臀部 肩胛骨、脊椎 腳跟、腳底板 容易長褥瘡、壓瘡的高風險族群 營養不良者 長期臥床而無法自行翻身者 因行動不便,需長期坐在輪椅者 皮膚長時間處在潮濕環境者 (如失禁患者大小便後,未定期更換) 褥瘡、壓瘡各分期症狀一次看 褥瘡傷口通常分為4期,以下介紹壓瘡各分期可能出現的症狀: 第1期:壓瘡初期,皮膚完整無破損,但骨頭突出部位的皮膚發紅,超過30分鐘仍無法消退,且以手指按壓皮膚不會變白。 第2期:皮膚會出現破皮、傷口,並侵犯到皮下脂肪組織;皮膚表層有粉紅色潰瘍,但不會出現黏液或滲出物,若按壓患部會感覺到強烈疼痛。 第3期:皮膚會出現較深的凹洞,已傷及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脂肪層,傷口處還會出現黏液或滲出物,而壓痛感可能會因神經壞死減輕。 第4期:傷口除了有破皮外,且已深及肌肉層及骨頭,易併發蜂窩組織炎、敗血症或骨髓炎,癒合速度緩慢,可能需時9~12個月才會完全復原。 何時應就醫檢查? 建議照顧者每日早晚為病患各檢查1次,確認皮膚表皮是否出現發紅、破皮、傷口、起水泡或膿皰等症狀,如發現皮膚有異狀,即應及早就醫檢查。 褥瘡、壓瘡分期治療方式:壓傷處理正確有助癒合 褥瘡傷口若沒有妥善處理,可能就會因此往下惡化,因此建議照顧者平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皮膚狀況,及早讓病患接受治療。 褥瘡可依據傷口嚴重程度,採取以下方式治療: 第1期:若發現皮膚發紅時,須加強預防措施,如定時更換病人躺臥姿勢,並用枕頭局部減壓,以免傷口進一步惡化。 第2期:一般需要使用封閉性或半滲透性敷料,如水凝膠、人工皮,以增加傷口保濕度,並避免摩擦傷口,進而加劇傷口惡化情形。 第3期:當褥瘡傷口到達第3期時,醫師會評估傷口狀況是否需要清創手術,或使用傷口敷料。 有高度感染風險:建議使用銀離子敷料,以防傷口感染。 幫助組織增生:搭配敷料(如:傷口敷料墊)幫助傷口維持適當濕度,有助肉芽組織增生。 傷口分泌物過多:建議搭配泡棉類產品,如高吸收泡棉。 第4期:當周邊組織壞死情況更為嚴重,甚至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時,醫師可能提供抗生素,並藉由外科清創手術,將壞死部位切除。 術後醫師會依傷口狀況評估,使用敷料(如傷口敷料墊)協助肉芽組織增生。 不可分期:藉由清創手術,將腐肉或痂皮清除,直到露出傷口的基部及真正的深度,才能界定壓瘡期數並進行治療。 褥瘡、壓瘡照護:傷口照護與預防4大方法 針對褥瘡傷口照護,三總整形外科主任 曾元生醫師 提供以下日常照護方法: 壓瘡照護1. 定時觀察皮膚 觀察皮膚有無發紅、水泡等情形,並且特別注意皮膚皺摺處,包括腋下、腹股溝、臀部,以及肛門口周圍等;若已產生水泡、傷口或有滲出液時,請盡快就醫。 壓瘡照護2. 增加翻身頻率 若病患已產生褥瘡(壓瘡、壓傷)時,需增加翻身的頻率,避免病情加重;長期坐輪椅的患者,建議每隔15~30分稍微移動臀部位置,減少兩側坐骨壓力。在為病患翻身時,應於易受壓及摩擦部位墊上小枕頭,以預防褥瘡形成。 壓瘡照護3. 補充營養 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鐵、鋅等營養成分並攝取充足水份,以利維持皮膚健康,以防褥瘡生成。 壓瘡照護4. 減少皮膚摩擦 需減少皮膚摩擦,避免受傷;清潔時,建議以吸乾或輕拍方式擦拭,保持皮膚乾燥與清潔,以下為褥瘡照護皮膚重點: 如廁後立即清潔皮膚:當尾骶股有壓瘡或失禁的狀況,大小便後都應立即為患者清潔皮膚,因為尿液、糞便是弱鹼性,除了會使舊傷口難以癒合,還容易產生尿布疹或新的褥瘡,使皮膚更脆弱。 使用pH5.5配方清潔:由於皮膚表層酸鹼值為5.5, 因此可選擇pH5.5的清潔液清洗皮膚;免沖洗式的泡沫清潔液,能讓照護更方便,並可減少肌膚摩擦的次數。 使用pH5.5紙尿褲:若尾骶骨有壓瘡,且需穿著紙尿褲時,建議選擇市面上標榜能維持pH5.5的紙尿褲,因為酸鹼值與皮膚接近,可穩定皮膚,幫助傷口癒合。(同場加映:老人尿失禁... 5個原因與類型這樣改善) 擦皮膚保護產品:清潔後為避免皮膚乾裂、被大小便浸潤,可擦拭皮膚隔離保護霜,以隔絕外界刺激 (如大小便或水等)。 《傷口照護服務網》集結全台專業醫護,提供傷口照護建議與照護知識,欲了解更多,請上《傷口照護服務網》,幫助您了解更多照護資訊!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腋下、鼠蹊部長一顆會痛?恐是化膿性汗腺炎!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黃小姐數年以來,雙側腋下、鼠蹊部及臀部反覆長出紅腫的痘痘,看了好幾間皮膚科都沒好轉,直到最後一位醫師仔細檢查、問診,診斷是化膿性汗腺炎,為黃小姐施行手術後,才終於改善。 為何會罹患化膿性汗腺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呢?《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 什麼是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又稱作反常性痤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因皮膚中的頂漿腺(Apocrine glands)反覆慢性發炎所致,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且女性發病率更為男性的3倍。(推薦閱讀:皮膚長疹紅又癢別亂抓!了解玫瑰糠疹原因、症狀、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的原因有哪些? 化膿性汗腺炎的致病原因仍不明朗,但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出不少,而以下3種危險因子也可能提高化膿性汗腺炎的發病機率: 有家族病史:γ-分泌酶可維持毛囊細胞正常免疫功能發展,但若製造γ-分泌酶的染色體出現基因突變時,便可能引發化膿性汗腺炎,而基因突變的染色體可能會遺傳至下一代;約1/3化膿性汗腺炎病患具有家族病史。 抽菸: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資料顯示,在化膿性汗腺炎的病患中,有高達88.9%有抽菸習慣。 長期食用高糖及奶類飲食:如果長期攝取高糖及奶類飲食,可能使體內受體對雄性激素敏感度增加,從而提高雄激素水平,進而提升化膿性汗腺炎的嚴重度。 腋下、鼠蹊部長痘痘要注意!化膿性汗腺炎的常見症狀 當化膿性汗腺炎發作時,通常會於腋下、腹股溝(鼠蹊部)、大腿內側、男性肛門生殖器、女性乳房下方等皮膚皺褶較多之處,出現數個紅色觸痛性結節,且不適症狀會持續數週至數月,病灶可能會反覆發炎、引發膿腫(膿瘍),甚至從中流出膿液或漿液濃性物質,並產生搔癢感及異味。 以下透過Hurley’s staging system將化膿性汗腺炎分為第1、2、3級,說明各階段常見的症狀表現: 化膿性汗腺炎第1級:病灶外觀與青春痘相似,但僅有單一或數個分開的膿腫。 化膿性汗腺炎第2級:病灶會出現反覆性膿腫,甚至流出膿液,皮膚表面的紅色結節數量逐漸增多並呈現廣泛性散布,形成竇道(膿液流出皮膚的管道)或廔管(膿液排出管道與皮膚表面及血管或器官相連)。 化膿性汗腺炎第3級:患部皮膚出現廣泛性膿腫且互相連結,導致皮下感染並因纖維化而出現疤痕,流出帶臭味的膿液,往往會影響到病患的日常生活。 化膿性汗腺炎何時須看診? 幾週內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且於多處長出紅色結節,千萬別掉以輕心,應盡快至皮膚科就診,以免病況加劇。 腋下長一顆會痛要看什麼科?化膿性汗腺炎的診斷方法 至皮膚科就診後,醫師通常會先詢問病患是否有相關病史,並觀察其皮膚外觀,以確認是否符合化膿性汗腺炎的相關症狀。 若化膿性汗腺炎症狀較為嚴重,已有明顯的膿液流出,醫師可能會採其膿液加以培養,以判別病灶發炎及感染程度,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化膿性汗腺炎的治療方法 化膿性汗腺炎病程處於第1級的病患,醫師通常會建議病患調整生活方式,包括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過於潮濕悶熱的環境、穿著寬鬆衣服,並建議肥胖者減重,減少皮膚皺褶摩擦、細菌滋生,而加劇膿瘍發炎症狀。 已達化膿性汗腺炎第2級患者則可能需使用口服抗生素及口服A酸,對抗細菌感染、防止毛囊阻塞,以控制病情,醫師也可能會開立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或注射類固醇,減輕病患的腫痛感。 另外,針對個案差異,醫師也可能會使用免疫抑制劑、荷爾蒙治療、冷凍治療等。 若已出現多處廣泛性膿瘍、大片疤痕及化膿的患者,則可以考慮切開病灶,進行膿液引流手術,但僅能短期減輕症狀;也可考慮透過切除手術,移除所有不正常的疤痕組織及廔管。 6方法改善化膿性汗腺炎,預防二次復發 化膿性汗腺炎可透過以下5種方式阻止症狀繼續惡化,或降低經治療控制後的復發風險: 控制體重:肥胖會造成皮膚皺摺處增加,不僅成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優良生長環境,皺褶處皮膚也易因頻繁摩擦而破皮、膿瘍破裂,甚至引發細菌感染,因此體重過重者應訂定瘦身計畫,透過運動或飲食調整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的範圍。(延伸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飲食均衡:每日應攝取足夠蔬果,減少食用高糖、高奶的食物,可減少荷爾蒙刺激毛囊阻塞、發炎,引發或加重化膿性汗腺炎。 戒菸:吸菸是化膿性汗腺炎的誘發因子之一,研究指出,高達9成化膿性汗腺炎患者有抽菸習慣,原因可能為尼古丁及菸草中的其它化學物質所致,建議及早戒菸以預防或改善化膿性汗腺炎。 避免處於潮濕環境:家中室內環境應維持固定溫度及濕度,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潮濕、悶熱的環境,導致患部因出汗、悶熱而加劇病況。 穿著寬鬆衣著:建議平時應穿著寬鬆衣褲,避免摩擦刺激皮膚,刺激患部傷口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