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是種棘手疾病,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病患都有失眠問題,且通常伴隨著腸胃不適、頭暈、頭痛、心悸及呼吸不順等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範圍廣泛、症狀繁多,多數人通常不知自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流連於醫院各科診療室之間,反覆回診、追蹤及檢查,最後才得知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究竟自律神經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讓《Hello醫師》為你說明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的關聯,以及該如何治療與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失眠?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當交感神經興奮時,人體的心跳、血壓、血糖及腎上腺素上升,身體能量消耗量也會上升;副交感神經則會降低血壓、心跳,讓人體可充分休息、儲存能量。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便會於睡覺時處於亢奮狀態,使身體及大腦無法妥善休息,同時血管也會處於收縮狀態,進而導致失眠,或睡醒後身體痠痛、水腫及精神不濟。
一般而言,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失眠可分為以下3類:
- 入睡困難:因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大腦即使入睡仍處於活躍狀態,腦中不停有訊息飛過,進而導致入睡困難。
- 睡眠維持困難: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雙失調,造成身體於休息時無法進入深層睡眠,造成睡眠品質差且容易醒來。
- 早醒型失眠:此類失眠患者多處於長期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雖無入睡問題,但睡眠周期皆較一般人短,容易提早清醒,造成身體缺乏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多於夜間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使人長期處於精神不濟或憂鬱的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該怎麼辦?
若生活出現變故、壓力突然增加,導致自律神經短暫失調而出現失眠情況,只要適當緩解壓力,如運動、聽音樂、維持健康飲食及作息,並且多休息、睡眠充足,就能讓自律神經恢復正常狀況。(延伸閱讀:失眠、頭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教你透過營養改善)
但若失眠情形超過2週以上,且經醫師診斷是自律神經失調,那便應接受專業治療。
失眠情形超過2週者多患有「常態性自律神經失調」,此時自律神經已嚴重失衡,日常生活改善,如運動、飲食或安眠居家療法等皆難以發揮功效,且病患多對失眠存有嚴重的預期性焦慮問題。
在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症狀,如焦慮、失眠,分別給予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隨著自律神經失調病患穩定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檢查,其失調情況多會明顯緩和,患者同時也須輔以日常生活的改善措施,即能加速康復時間,不再依賴藥物治療。
哪些人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 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因患有相關疾病或心思異常敏感,容易產生壓力,其抗壓性通常也較一般人低。
- 過勞或休息不足者:因過勞或休息不足,導致壓力慢性累積,從而自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影響自律神經。
- 患有重大疾病者:由於本身患有重大疾病,長期受病痛所苦,生理及心理皆處於脆弱狀態,較易產生壓力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