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根據國際尿控協會的資料,尿失禁的定義為下泌尿道功能障礙,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可能會造成個人社交或衛生方面的困擾,且尿失禁會發生在各個族群,並非長輩的專利,不可不慎。

基礎知識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攝護腺肥大手術怎麼選?住院幾天?有後遺症?泌尿名醫全解析

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困擾之一,但也有不少人因抱有迷思而延遲接受手術,導致膀胱纖維化或嚴重到須洗腎等後遺症。目前攝護腺肥大手術從傳統電刀、雷射到微創水蒸氣術式,至少有7種選項,每種手術的進行方式、傷口大小及住院天數各有不同,費用與後遺症風險也都有所差異,究竟該如何選擇? 《Hello醫師》為您專訪宏仁醫院副院長暨泌尿權威名醫許毓昭醫師,深入解析各種攝護腺肥大手術的特點、風險與適用對象,幫助您挑選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文章目錄 攝護腺肥大手術基礎知識:攝護腺肥大是什麼? 攝護腺肥大手術3大類:電刀、雷射、微創 攝護腺肥大手術費用多少?健保給付與自費差異一次看 攝護腺肥大手術住院幾天?手術時間與恢復期全整理 攝護腺肥大手術有後遺症嗎?性功能會受影響?有哪些限制? 攝護腺肥大手術怎麼選?比較費用、住院天數與適合對象 攝護腺肥大手術完整比較表 攝護腺肥大手術基礎知識:攝護腺肥大是什麼? 隨著年紀漸長,許多男性會出現夜尿頻繁、排尿需用力,甚至排尿後仍滴滴答答、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這些都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的初期症狀。 許毓昭醫師說明,許多患者對於攝護腺肥大症狀常不以為意,「因為不像癌症會死人」,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常等到尿不出來,才想到要就醫。 攝護腺肥大是什麼?症狀與肥大原因? 攝護腺(Prostate),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腺體,位於骨盆腔深處、膀胱出口的前方,環繞著尿道;其主要功能為分泌部分精液與激素,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 攝護腺在男性青春期後,就維持一定的大小,但過了40歲後,良性增生機率大增;加上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如大量攝取紅肉、高脂肪或高糖食物等,提高慢性發炎的風險,而慢性發炎正是誘發攝護腺肥大的潛在因素之一。 根據統計,50以上男性中,每2人就有1人面臨攝護腺肥大的困擾,而且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 攝護腺肥大會造成2大類症狀: 尿道阻塞症狀:因攝護腺腫大壓迫尿道,導致尿流變慢、排尿困難、解不乾淨、間歇性排尿等。 膀胱儲尿異常:包括頻尿、夜尿、尿失禁,嚴重時可能併發尿路感染、腎或膀胱功能衰退。 許毓昭醫師說,男性約從40歲起,就可能出現頻尿等輕微症狀;進入50歲後,則會因症狀加重而就醫;邁入60歲後,多數患者都需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攝護腺肥大一定要手術嗎?何時該考慮開刀? 許毓昭醫師表示,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會從2大面向綜合判斷:一是病患主觀自述的症狀嚴重程度,二是醫師客觀檢查所得的數據。 1.病患自述症狀:使用AUA評分表衡量 臨床上常使用「AUA症狀評分表」(又稱 IPSS,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來評估症狀的嚴重程度。該量表共7題,每題5分,總分35分。 若得分超過7分,建議開始進行藥物治療;若超過21分,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評分表不僅協助醫師評估,也能幫助病患理解自身症狀是否已影響生活品質。 2.醫師客觀檢查:評估殘尿量與膀胱代償能力 除了問卷評分,醫師也會透過觀察排尿速度與排尿後的殘尿量,來判斷膀胱是否出現代償性疲乏。若殘尿量明顯上升、尿速變慢或不穩,可能表示膀胱功能正在衰退,即使病人未察覺,也應及早介入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許毓昭醫師提醒,若忽視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可能出現膀胱纖維化,等就醫時,膀胱功能可能已受影響;若尿液長期無法順利排出,恐導致腎臟積水,進一步造成腎功能惡化,最嚴重甚至需洗腎。 因此,若患者泌尿道反覆感染、出現尿結石,或因攝護腺肥大產生其他泌尿併發症,便會建議考慮手術。但並非所有人都一定要動手術,而是依據整體狀況與症狀對生活的影響,以及是否存在進一步風險,綜合評估後,與病人共享決策。 攝護腺肥大手術3大類:電刀、雷射、微創 許毓昭醫師說明,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手術方式可分為3大類: 傳統電刀手術(TURP) 雷射手術 微創低侵入性治療(Minimal Invasive Surgical Therapy,簡稱 MIST) 這些手術在適應症、操作方式與恢復時間上各有差異,選擇時須依病人的身體狀況、生活需求與經濟預算綜合評估,以下詳細說明: 攝護腺肥大傳統電刀刮除術(TURP) 電刀刮除術是歷史最悠久、應用也最廣泛的手術方式,透過鋼絲加熱原理的電刀與電燒設備,從尿道伸入,刮除攝護腺中間肥大的部分。 許毓昭醫師解釋,這項手術的原理就像拿一支精細的湯匙刮橘子,將果肉,也就是肥大的攝護腺組織刮除,保留果皮,也就是攝護腺的外層包膜,避免日後尿液流經時從攝護腺流出。 電刀刮除術分為2種操作方式: 1.單極電刀刮除術(Monopolar TURP) 單極電刀刮除術在手術過程中,會使用純水或蒸餾水進行沖洗,若手術時間較長或病人腎功能不佳,可能導致體內吸收過多純水,引發鈉離子偏低,進而產生「水中毒」風險。 現今因有雙極電刀與其他新型手術技術,逐漸取代單極電刀刮除術,執行機率已大幅下降。 2.雙極電刀刮除術(Bipolar TURP) 操作方式與單極相似,差別在於使用生理食鹽水作為沖洗液,更符合人體滲透壓,可有效降低水中毒風險,是目前較常採用的傳統手術方式。 整體而言,電刀手術的手術時間較長、恢復期也相對較慢。由於電燒產生的熱效應較深,潛在風險包括傷及勃起神經與控尿神經,可能影響性功能與排尿控制。 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 雷射手術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之一,依操作方式可分為3種類型:汽化術、切割術與剜除術。 各種術式的雷射種類雖然不同,但原理類似,都是透過高能雷射光被攝護腺組織中的水分與血紅素吸收,在短時間內產生破壞性作用,同時雷射高溫可在組織表面形成一層凝結痂。許毓昭醫師指出,止血效果非常好,幾乎不需要特別止血。 1.汽化術 汽化術通常採用綠光雷射。當攝護腺組織吸收雷射能量後,會在達到沸點時汽化,進而達到消融與去除的效果。 優點是出血量極少,操作流程穩定;但由於手術時間較長,不適合處理體積過大的攝護腺,否則可能出現「汽化不完全」問題。 2.切割術 切割術常使用銩光、紅光等雷射作為「手術刀」,將肥大的攝護腺組織一塊塊切除。操作時須特別留意切割層面是否正確,避免傷及攝護腺外層包膜,因此對醫師的技術與經驗要求較高。 切割術可處理體積較大的肥大組織,效果穩定,但手術時間與止血效果視施術者手法而異。 3.剜除術 剜除術則是使用雷射刀從攝護腺與包膜的界線剝離,就像拿湯匙沿著橘子肉與果皮之間的縫隙繞一圈,完整將果肉分離,再用雷射將增生組織推開、絞碎,最後經由尿道沖洗排出。 許毓昭醫師提醒,剜除手術流血量極少,但手術難度高,對醫師技術要求最高。術後初期可能因為「挖太乾淨,病人膀胱還是用過去習慣的力道去推,所以可能一笑或用力就會漏尿」,不過大多能隨著時間而改善。患者於術後也有一定的機率會發生尿失禁,或是射精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攝護腺肥大微創手術 雖然電刀與雷射手術已廣泛應用多年,但麻醉、手術時間動輒1~2小時,而且須住院數日,對高齡或有多重共病的患者來說,風險相對較高。 因此,近年微創低侵入性治療(Minimal Invasive Surgical Therapy,簡稱MIST),便成為患者期待減少手術及住院時間且恢復期短的新選項。 許毓昭醫師解釋,目前微創低侵入性治療以「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與「攝護腺拉提手術」最為成熟,兩者副作用少、效果已獲研究與臨床經驗支持。 1.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 顧名思義,水蒸氣消融術是透過高溫蒸氣使攝護腺肥大細胞凋零、萎縮,因此無需開刀與切割;而手術時,醫師會先進行麻醉,將細小裝置經由尿道置入攝護腺內。 該裝置可釋放103度蒸氣,並於攝護腺中形成穩定的熱區,平均溫度約70度,以溫和的方式讓細胞凋零,因此也不會傷及周圍神經與性功能結構。 水蒸氣消融術的手術時間僅約15分鐘,可於門診完成,術後無需住院。由於不會破壞神經、也無手術傷口,因此副作用極低。不過須留意,攝護腺組織在術後會先腫脹再萎縮,因此仍需短暫放置尿管。 2.攝護腺拉提手術 攝護腺拉提手術原理,則是透過特殊金屬釘將攝護腺兩側固定並拉開,使尿道通路暢通,改善排尿。 術後通常不需放置尿管,也無需住院,適合希望快速恢復日常生活的患者。不過,攝護腺拉提手術是使用植入物「金屬釘」拉開,若術中金屬釘效果不預期,可能會需補釘,因而產生額外的醫療支出。 此外,根據臨床研究,這類手術是透過物理性拉開並非真正減積,術後可能會再次增生,5年再治療率也相對較高。 攝護腺肥大手術費用多少?健保給付與自費差異一次看 攝護腺肥大的手術方式眾多,不同術式也有極大的費用差異。以下整理目前常見手術的健保與自費給付情況: 1.有健保給付的手術 單極電刀刮除術:健保全額給付,病患無需自費。 雙極電刀刮除術:健保全額給付,病患無需自費。 2.自費手術(健保僅給付住院與麻醉費用) 雷射手術:需自費,費用約為15萬-18萬元。 水蒸氣消融術:需自費,費用約15萬元。 攝護腺拉提術:需自費,費用約18萬-30萬元,視病人條件與釘子數量而定。 提醒:上述費用僅供參考,各醫療院所的定價會因院別級別、設備耗材、攝護腺大小與手術複雜度而異,建議術前向就診醫療機構詳加確認。 攝護腺肥大手術住院幾天?手術時間與恢復期全整理 不同的攝護腺肥大手術,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與尿管放置時間上皆有差異;以下整理各手術方式的恢復期與術後狀況: 1.傳統電刀刮除術 住院時間通常最長,約需5~7天。由於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後需觀察止血狀況與尿管能否順利拔除。再加上手術傷口深、恢復期長,術後3個月內需避免騎機車或腳踏車,否則可能因震動導致出血。 手術時間:約30分鐘~2小時,依攝護腺大小而定 住院天數:約4~5天 安置尿管:約3~5天 2.攝護腺雷射手術 雷射手術雖然仍需住院,但住院時間相對較短,約為3~4天。因雷射具有較佳的止血效果,對周圍組織及神經傷害小、恢復速度快。 手術時間:約30分鐘~3小時,依攝護腺大小與術式而異 住院天數:約3~4天 安置尿管:約1~3天 3.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 水蒸氣消融術可於門診完成,手術時間僅約15分鐘,術後無需住院,可直接返家,僅需觀察尿管放置與排尿狀況。根據病人膀胱功能與術後腫脹情形,尿管可能需放置數天至2週不等。 手術時間:約15分鐘 住院天數:無須住院,可直接返家、騎摩托車 安置尿管:數天至一周,視個人恢復狀況而定 4.攝護腺拉提手術 如前所述,攝護腺拉提術是透過類似千斤頂的方式,將肥大的攝護腺撐開以疏通尿道,因此療效立即顯現。多數病患在手術當天即可恢復排尿功能,通常不需放置尿管。  手術時間:15~30分鐘 住院天數:無須住院 安置尿管:不用尿管或短暫安置1~2天 攝護腺肥大手術有後遺症嗎?性功能會受影響?有哪些限制? 許毓昭醫師表示,許多病患在手術前最擔心的,就是是否會有後遺症,尤其是「性功能影響」與「控尿能力」。事實上,後遺症的風險會依不同手術方式與個人條件而有所不同,常見情形如下: 1.性功能影響 傳統電刀刮除術,容易傷及神經,可能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不過,新式微創手術的風險已大幅降低。此外,攝護腺手術後常見的性功能變化是「逆行射精」,即射精時精液未從尿道排出,而是倒流至膀胱。 許毓昭醫師解釋,這是因為部分手術會將膀胱內括約肌一併刮除,導致射精時失去「阻擋的門」,精液就會逆流。 很多病人在性行為達到高潮時,因沒有射出東西而產生心理上的落差,甚至因此影響男性自尊,「覺得不像男人」,但若年紀較大或較少性行為,對此就可能不需有太多顧慮。 2.控尿能力(漏尿、尿失禁) 這也是許多男性最擔心的攝護腺後遺症,若手術範圍較深、靠近控尿神經,術後可能短暫出現尿急或漏尿。這類情形多為暫時現象,術後約1個月內可自然恢復。 許毓昭醫師補充:「部分雷射手術,如剜除術,雖然出血少,但如果挖得太乾淨、膀胱尚未適應,就可能會暫時漏尿。因此通常會建議病人術後幾天先包尿布,以防萬一。」 以下整理攝護腺肥大手術後遺症與限制比較表: 攝護腺肥大手術怎麼選?比較費用、住院天數與適合對象 面對眾多手術選擇,許多患者會問:「到底該選哪一種才好?」許毓昭醫師說明,在協助病患選擇攝護腺肥大手術時,會根據以下5大面向綜合評估: 年齡與身體狀況:年紀較大、有多重共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無法承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較適合水蒸氣消融術或拉提手術這類低侵入性治療。若患者年輕、身體狀況佳,則可考慮雷射或傳統電刀手術。 性功能與性生活頻率:若仍有性生活需求、希望保留性功能,病人可選擇水蒸氣手術或其他微創手術,因為對神經影響極小;反之,若年齡較高或性功能並非首要考量,也可接受雷射或電刀手術。 攝護腺大小:電刀或雷射手術較無攝護腺大小的限制;水蒸氣消融術原先設計適用於30-80克的攝護腺,不過,目前歐盟適應症已無體積上限。 工作型態與生活習慣:若無法住院、希望快速回到工作崗位(如司機、工人、上班族),則建議選擇恢復期短的微創術式。許毓昭醫師說,有些病人必須騎機車上下班,若採用雷射或電刀就無法騎車,因此建議選擇水蒸氣消融術。 經濟預算與保險考量:健保給付的電刀手術成本最低;若重視術後生活品質與功能保留,且願意自費,則可考慮水蒸氣手術等微創手術。 許毓昭醫師強調:「沒有絕對最好的手術,只有最適合病人的選擇。我們的角色是像蛋糕店,把所有口味擺出來,讓病人選擇合胃口、也合需求的那一款。」 攝護腺肥大手術完整比較表

看更多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相關文章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尿完還會滴?男女漏尿原因大不同,5大漏尿類型全介紹

漏尿不僅會造成許多生活不便,也會讓人心情大受影響;漏尿原因可能與懷孕、年齡、疾病及更年期等,且各種漏尿情形皆不相同,有些是動作過大就會漏尿,有些則是尿後還有殘尿,一不注意就滲滴出來。 《Hello醫師》邀請到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從男女的生理構造切入,向你說明男女各自常見的漏尿原因。 男人天生易滴,女人天生易漏 由於生理構造的緣故,男性尿道天生較長(約18~20公分),又具有攝護腺,閉鎖壓力大,因此尿液較不容易從膀胱流出,如同長度愈長、管徑愈窄的水管,水流會更難以流出一般。 但也因為男性尿道較長,尿液也較容易殘留在尿道中,以致男性在排尿結束後,仍有少許尿液會從尿道口滴出,此狀況與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所引起的漏尿不同,且頻率容易因老化、排尿所使用的肌肉及神經衰退而增加,屬於男性正常的老化現象。 相對於此,女性尿道先天較短(約3公分),閉鎖壓力比較小,在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也會減少,使泌尿道旁的黏膜組織逐漸萎縮、彈性降低,影響尿道閉鎖功能。(延伸閱讀:說不出口的「更年期女性尿失禁」、4大療法近7成可改善!) 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所加諸的重量、生產時陰道的使力、長年蹲做家務及搬提重物等因素,也會導致女性控制排尿的骨盆底肌群鬆弛及韌帶受傷,大幅提高女性漏尿的風險。不少女性在懷孕時就有漏尿的問題,即使小孩出生之後,漏尿問題也會持續6個月至1年以上。 因此男性、女性依其生理結構、生活狀況,就會產生不同漏尿問題;此種差異也會造成男女日後罹患不同種類的尿失禁。 預防尿失禁,男人需注意攝護腺健康 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義尿失禁為:在無感染、代謝或泌尿道結構異常下,而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或社交困擾,即為尿失禁。 若簡短來說,當人無意識且無法控制地漏尿或排尿,就是尿失禁。 臨床上,尿失禁可分為以下5個種類: 壓力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 一般而言,男人多罹患急迫性、滿溢性等2種尿失禁,前者是因為老化,膀胱神經萎縮或病變,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控制排尿中樞,因此當尿液脹到某個程度時,膀胱便會不自主收縮,引起尿失禁。 後者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而使膀胱出口阻塞,或因尿道手術(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手術)而使尿道狹窄、括約肌閉鎖不全,造成膀胱無法有效排尿;當膀胱過分脹尿時,尿液便有可能不自主自尿道排出。 因此男性應多注意攝護腺健康,平時在日常飲食中建議採低脂飲食,且少吃紅肉,並規律運動,同時多喝水,以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女性失禁原因多,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皆需注意 女性是尿失禁的高風險族群,可能因懷孕、生產而使骨盆底肌群鬆弛,造成膀胱頸過於鬆動,只要腹部一出力就會排尿,是謂壓力型尿失禁,或長期憋尿導致泌尿道感染、排尿神經過於敏感(膀胱過動),使膀胱一有尿液就想排尿,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女性更年期也會使尿路系統(包括尿道、膀胱頸等)內側的黏膜萎縮,而導致尿道閉鎖功能不全,即使有意識地想憋住尿液,仍可能發生漏尿情形,出現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則好發於曾接受骨盆腔腫瘤手術(如子宮頸癌)的女性,因手術而導致膀胱排尿及儲尿神經受到傷害,膀胱收縮無力,對於脹尿也較無反應,因此造成尿液脹滿滲出的狀況。 混合型尿失禁代表同時患有上述2種以上類型的尿失禁,凡是曾經生產或經常出現尿道問題的女性,皆有可能出現混合型尿失禁。(延伸閱讀: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由於女性尿失禁風險較高,因此平時對排尿功能的日常保建便需多費苦心,例如多做凱格爾運動、避免腹壓過大(久咳或舉重物),以及養成良好的排尿及飲水習慣,皆有助預防尿失禁發生。(延伸閱讀:漏尿怎麼改善?男、女性漏尿改善解析!漏尿護墊挑選5重點)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膀胱無力≠膀胱過動症!常憋尿要小心!膀胱無力7症狀你中了嗎?

54歲的呂小姐平時上班習慣憋尿,直到工作忙到一個段落才去上廁所,但她最近發現自己上廁所的頻率比其他女同事高,且每次上完都覺得尿不乾淨,解尿時尿流弱又慢,好幾次僅僅從座位上起身,尿就滴了出來,讓她十分擔憂,下定決心至醫院檢查,結果經醫師檢查後為膀胱無力。 《Hello醫師》與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介紹有關膀胱無力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及改善膀胱無力的小撇步。 什麼是膀胱無力?與膀胱過動症差在哪? 無論是膀胱無力,還是膀胱過動症,都會提高病患如廁頻率,影響生活作息。 然而,膀胱過動症主要是因膀胱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讓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收縮,而引發頻尿或急尿感的症狀。 膀胱無力的正式醫學名稱為「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造成膀胱收縮力或收縮時間下降,進而導致膀胱無法排空或延遲排空。根據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逼尿肌功能低下盛行率也跟著上升,女性患者約佔12%~45%,70歲以上男性盛行率則高達48%。 (推薦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常憋尿、罹患糖尿病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造成膀胱無力的原因繁多,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長期憋尿易導致膀胱彈性疲乏,引發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合併泌尿道感染。 此外,諸如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或受傷(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脊髓腫瘤、骨盆骨折等)、膀胱出口阻塞,抑或是接受骨盆腔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膀胱無力7種常見症狀 膀胱無力者可能須頻跑廁所解尿,導致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以下為膀胱無力者常出現的7種症狀: 漏尿 頻尿 夜尿症 排尿前須等待 解尿需用力 尿流速慢 尿流斷斷續續 膀胱無力怎麼辦?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可用尿路動力學檢查 若您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至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引發反覆泌尿道感染、膀胱過脹導致漏尿、膀胱結石,腎功能下降等併發症。 一般而言,泌尿科醫師會藉由問診、超音波、抽血或驗尿等方式,進行初步診斷,或者視情況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測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尿流速之間的變化,以及括約肌收縮情形,以確認是否患有膀胱無力。 (推薦閱讀:你和膀胱熟嗎?一篇認識各種膀胱疾病與問題) 膀胱無力如何治療? 治療膀胱無力相較於膀胱過動症來得困難,除了治療的選擇性較少,治療反應也不佳。泌尿科醫師一開始可能會先使用副交感促進劑以及甲型阻斷劑等藥物,為病患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十分有限。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採取神經電刺激、於尿道括約肌注射肉毒桿菌等後線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改善膀胱無力的困擾,然而,這些治療都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以及討論。 吳振宇醫師表示,對於上述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病患,往往需要透過自行導尿或長期置放導尿管,改善膀胱無力所帶來的不適以及併發症,少數患者膀胱功能可以慢慢部分恢復。 (延伸閱讀:漏尿怎麼改善?男、女性漏尿改善解析!漏尿護墊挑選5重點) 做凱格爾運動、不憋尿預防膀胱無力! 一般正常成年人每日排尿量約在1000~2000cc,白天約為4~5次,夜間則約0~2次,而每次的尿量則會維持在200~500cc左右。 吳振宇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過度憋尿,若有急尿感即應前往廁所小解才可降低發生膀胱無力或其它泌尿道疾病的風險,但並非一有尿意感就馬上跑廁所。 若即將從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的活動,如長途駕車、看電影等,可先行排空尿液,以免帶給膀胱過多壓力。 除此之外,民眾也可藉由凱格爾運動,透過緩慢且反覆地收縮與放鬆肛門,訓練骨盆底肌肉,改善漏尿或減少頻尿的情形發生。 (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為何婦女容易尿失禁?4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牢記3大預防與治療方法

尿失禁是不由自主的漏尿行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40歲以上女性中,有19.2%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由於國人觀念保守,加上認為尿失禁不是致命疾病,以致常不去就醫,反而導致身體不適或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Hello醫師》帶您了解,為何女性容易有尿失禁?危險族群為何?3大治療及預防方法。 為什麼婦女容易尿失禁? 尿失禁多為骨盆肌肉鬆弛、尿道括約肌漸漸沒有彈性導致,一旦出現以上問題,有時大笑、打噴嚏時,有可能會不小心漏尿。 全球大約有1/3的女性患有尿失禁,患者不敢長時間出門或是旅遊,除了怕找不到廁所之外,也怕尿騷味影響到其他人,再加上許多患者覺得難以啟齒,根據新光醫院數據顯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尋求尿失禁治療者僅約10%。 為何女性較容易有尿失禁?主要還是男女生理構造有別;因男性尿道較長且狹窄,不易有漏尿的問題;相較之下,女性尿道較短、閉鎖壓力小,特別在進入更年期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導致泌尿道黏膜跟著萎縮,彈性不如以往,更容易造成尿失禁。 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也影響個人衛生及社交生活,例如,婦女出門時便會考慮是否要少喝點水,避免半途急著找廁所,甚至因此不敢出門;即使使用護墊,也會擔心是否有異味。 婦女尿失禁分類主要有3種 應力性尿失禁:是更年期婦女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因尿道括約肌、骨盆肌肉鬆弛,患者會不由自主漏尿,只要咳嗽、打噴嚏、跑跳、放聲大笑或提重物時,就會發生漏尿的情形。(延伸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急迫性尿失禁:又稱膀胱過動症,患者突然間感到強烈的尿急感,隨後不由自主的排尿。這是由於膀胱神經退化,想尿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發生漏尿的情形。 混合性尿失禁:應力性及急迫性尿失禁同時出現。 尿失禁4大高危險族群 除了停經婦女有較高機率患有尿失禁外,以下族群也需要特別注意: 吸菸 經常做勞力粗重的工作 多次生產的女性 反覆性泌尿道感染 婦女尿失禁治療方法有哪些? 有些人認為年紀大了自然有尿失禁,因此不去醫院就診,其實這是錯誤的,尿失禁可以透過手術或藥物治療,或是做運動來改善漏尿。 治療尿失禁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3種方法: 凱格爾運動: 症狀較輕的尿失禁患者,可以透過凱格爾運動,以主動式收縮肛門、尿道旁的肌肉,達到強化整體骨盆底肌肉群的強度。日常生活中,便可經常練習凱格爾運動: 平躺與地板上,雙腳拱起呈現90度,並張開至與肩同寬 抬起臀部至頂點約5秒,之後再回至原點約5秒 以上動作每天可以做15~20次 除了做運動之外,避免攝取過多水分和咖啡因,都有助於減輕膀胱的負擔。 (推薦閱讀: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藥物治療: 若你是急迫性的尿失禁患者可以接受藥物治療,而藥物分為下列2種: 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能夠放鬆膀胱,改善頻尿狀況,較容易有便祕、口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切忌勿服用此藥物。 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Beta 3-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不同於抗膽鹼藥物,屬於新型的藥物,較不會有便秘、口乾等副作用。 (你也想知道: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手術治療: 常見的尿失禁手術分為下列幾種: 尿失禁尿道吊帶手術:針對容易因打噴嚏、咳嗽就會漏尿的壓力型尿失禁患者。方法為使用1個大約40公分×1公分的尿帶,放置在尿道下方以此讓尿道被托高。這樣就不需要更換護墊或尿布,手術成功率可達9成以上。 膀胱擴大手術:膀胱擴大術又可分為麻醉下水擴張以及腸道膀胱擴大手術。麻醉下水擴張是將膀胱容量脹大,通常使用於間質性膀胱炎患者,但治療效果有限;腸道膀胱擴大手術則是取一段大約40公分的迴腸,切開腸子後,做成類似蓋的樣子,並接在原來的膀胱上面,變成新的膀胱。此手術雖然繁雜,但對於有動過骨盆手術或是因脊椎損傷所導致的尿失禁相當有效。 (延伸閱讀:漏尿怎麼改善?男、女性漏尿改善解析!漏尿護墊挑選5重點) 預防婦女尿失禁3大方法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只要採行下列3種方法,即可幫助婦女擺脫尿失禁的困擾: 生活規律與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均衡飲食,維持正常的體重及排便習慣、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過度運動或憋尿 建立適當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建議每小時飲用100-150cc或是4小時不超過600cc,每天飲水量最好達到1500-2000cc;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白天約2小時上廁所1次,一天約8-10次。夜間喝水不宜過量,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凱格爾運動及尋求專業治療;如上述治療方法,透過凱格爾運動,強化整體骨盆腔底肌肉的強度;另外,也可尋求專科醫師給予藥物、荷爾蒙或現代外科手術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ovulation]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腹股溝疝氣手術怎麼做?手術多久?醫師解析疝氣原因、治療

每逢世足賽,看著球員們行雲流水般的帶球真是精彩,試想一下,如果這顆球是夾在胯下呢?別說跑步了,連行動都會有所不便吧!其實,嚴重的腹股溝疝氣就有可能造成這種後果,一起來了解腹股溝疝氣的成因、分類與手術方式吧! 陳年疝氣症狀嚴重如球 曾有一位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患者,是位事業有成的中年患者。當時他緩步進入門診,寬鬆的褲子下隱約有一顆大腫瘤。在未問診之前,筆者還猜測是否可能是睪丸惡性腫瘤的患者,一問之下居然是數十年的陳年巨大疝氣……(推薦閱讀:這個月,你「自摸」了嗎 — 談睪丸自我檢測) 經過一番檢查後,發現近1/3的腸道(包括一半的大腸)都隨著疝氣(Hernia)囊掉入陰囊之中,若是一般疝氣手術通常隔天即可出院,但如此巨大的疝氣因為傷口較大且腸道恢復較慢,在術後觀察幾天才放心讓他回家休養 腹股溝疝氣的原因與分類 腹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修補是一門大學問,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手術只要約莫半小時至1小時便可以完成,但若遇到如此巨大或嵌頓型性疝氣,甚至需要切除壞死腸道,手術時間便會拉長至數小時。 腹股溝疝氣兩種最常見的型態為: 間接型疝氣 直接型疝氣 在胎兒階段,男性的睪丸會從腹腔內沿著腹股溝降至陰囊,形成一條天然的通道。(延伸閱讀:嬰兒第11週:注意皮膚炎與睪丸倒縮) 正常情況下,這條通道會在男寶寶的睪丸進到陰囊後就會關閉,然而,若是通道閉鎖不全,或是後天因退化、長期負壓增加(如久站、搬重物、慢性咳嗽或便祕等⋯⋯),腹腔內的腸子就會從這裡突出形成疝氣,就像外胎如果破了一個洞,內胎便會由此處膨出(如下圖) 腹股溝疝氣手術方式 手術的路徑跟方式各有以下2種: 路徑 傳統開刀由外部修補 使用腹腔鏡由內側修補 方式 傳統自體組織修補 使用人工網膜做無張力修補 在手術路徑上,筆者覺得腹腔鏡能提供最大的優勢是能夠用相同的傷口同時修補雙側的疝氣孔。若是要說傷口大小,傳統手術的疝氣傷口會在腹股溝大約3~4公分,與腹腔鏡使用3個在下腹部約1公分左右的傷口,其實相去不遠,但也有研究指出腹腔鏡術後疼痛情形較傳統手術佳,不過腹腔鏡必須全身麻醉,有些年長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較不適合。 至於是否使用人工網膜,有些醫師堅持不使用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後若有感染發生,會非常的麻煩,常常需要清創數次甚至拿掉人工網膜。除了感染的隱憂,也有研究指出人工網膜會導致輸精管發炎後阻塞而導致不孕。但若要使用自體組織縫合修補,因為必須將兩側組織拉近,張力很大,術後病人往往會感覺強烈疼痛。 因此,筆者個人也是偏好目前主流的方式: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又稱無張力修補),除非患者是屬於高感染風險,或是尚未生育的年輕男性,才會使用自體組織修補。如果患者同時有兩側需要修補,則會建議使用腹腔鏡減少傷口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還分為經腹腔以及前腹腔的路徑: 前腹腔路徑可降低手術對腸道的影響以及發生腸道併發症的機率,而經腹腔則必須將打開的腹膜縫合,較花時間。故筆者自住院醫師以來都是執行前腹腔手術,若較為複雜的則選擇傳統開刀修補。 (首圖授權:達志影像)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滲尿如何改善?凱格爾運動怎麼做?尿失禁治療解說

了解尿失禁的原因及種類後,以下將介紹尿失禁的治療方式、術後保養,以及教你如何預防尿失禁。 滲尿如何改善?尿失禁的治療方法介紹 尿失禁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兩方面,但多半不會採單一的治療方式,而是會相互搭配、輔助,也讓病患可以完全康復。 1. 尿失禁藥物治療 治療尿失禁的藥物如下: 抗膽鹼藥物(anticholinergics) β3受體促進劑(β3 agonist) 選擇性α-受體阻滯劑(Alpha blockers):用於男性患者。 雌激素補充品:可用於女性更年期患者。 2. 尿失禁的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行為治療、輔助用具及手術治療。 行為治療 膀胱訓練:急著想尿尿的時候,努力忍住個十分鐘再去排尿,試著訓練自己每 2~3.5 小時再排一次尿。(延伸閱讀:不憋尿多喝水防泌尿感染!泌尿系統的保養照顧) 骨盆底肌肉復健: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功能,改善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的症狀,凱格爾運動是目前最簡單且普遍的方式。 重覆排尿:此方式可幫助病患排尿可以排得更乾淨,避免滿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 定時排尿:某些神經性膀胱患者,定時排尿可避免膀胱壓力過大導致腎功能受損。 飲食控管:少攝取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食物,並多攝取纖維防止便祕。 輔助用具 置入錐體(Vaginal cone):將錐體放入陰道後,藉由收縮骨盆底肌防止它們滑出,進而訓練骨盆底肌。 置入女性尿道的尿道塞(Urethral plug) 尿失禁手術 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無痛覺的電流刺激骨盆底肌肉不自主的收縮,使肌肉變得強壯。 無張力陰道吊帶手術(Tension free vaginal tape,簡稱 TVT):將高科技的人造纖維網帶,植入女性中段尿道下組織,強化恥骨尿道韌帶,適用於應力性尿失禁。 膀胱擴大術(Bladder augmentation):增加膀胱容量,減緩膀胱內部壓力,適用於膀胱壓力過高影響腎臟功能的患者。(延伸閱讀:膀胱炎症狀:頻尿、尿尿有血的檢查及治療) 恥骨後懸吊(Retropubic suspension):讓膀胱頸及尿道經懸吊,而維持正常位置,適用於應力性尿失禁。 尿道周邊注射(periurethral injections):在尿道黏膜下注射膠原蛋白或自體脂肪,可以增進尿道括約肌閉鎖的功能。適用於老年患者,或是手術風險較高的病患。 預防尿失禁的方法 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因此也很難避免,但我們還是可以好好保養、盡力預防尿失禁發生。以下提供一些預防之道: 當發現有類似症狀,請找泌尿科醫師診治。 雖然要多喝水,但切記不要一次喝太多,一天約2,000~3,000c.c.,並且分散時段喝,並且 2~3 小時就排尿;睡前則不要喝太多水。 可以多做凱格爾運動。 維持適當的體重。 少飲用含咖啡因、酒精等利尿的飲料。 多補充高纖維的食物,避免便祕。 不要抽菸,有菸癮的人請戒菸。 想辦法除去排尿環境中的障礙,才能順利如廁,特別是對行動不便或急迫性失禁的患者尤其重要。 在社交場合應該先解尿。 遵照醫師的處方服藥,不可以自行停藥或換藥。 改善滲尿靠凱格爾運動 想預防尿失禁,一定要多做凱格爾運動,即使已經有尿失禁的現象,許多醫師也會建議病患練習凱格爾運動,練習的方法如下: 學會收縮肛門、陰道、尿道旁的肌肉。可在排尿順暢時,故意中斷尿流2到3秒,再把尿全部解乾淨。 在洗澡時,可以將洗淨的手指放入陰道內,如果感覺陰道肌肉夾緊手指,就代表學會收縮部份骨盆底肌肉了。 骨盆底肌肉收縮時,尿道、陰道及肛門口附近肌肉會有緊縮、向上提肛的感覺,但腰部、小腹、大腿及臀部肌肉應保持放鬆狀態。 初期可平躺用力收縮骨盆底肌肉並維持十秒,休息約 5~7 秒後再做,連續做 3~5 次,慢慢增加到 20~30 秒。 […]


尿失禁與其他泌尿問題

來不及到廁所就尿出來?尿失禁種類與定義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一種症狀,有許多疾病會導致其發生。根據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的資料,尿失禁的定義為下泌尿道功能障礙,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是可被察覺的,會造成個人社交或衛生方面的困擾。一說到尿失禁,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老人,但其實尿失禁可能發生在各個族群,本文將詳細帶你認識尿失禁。 尿失禁原因?認識人體控制尿的機制 人體的下泌尿道包括膀胱、內括約肌、尿道、外括約肌及骨盆肌筋膜等結構,當膀胱儲存尿液時,膀胱的逼尿肌在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β Adrenergic receptors)的作用下維持放鬆,且內括約肌在甲型交感神經接受體(α Adrenergic receptors)的作用下收縮,中樞神經系統也會協調兩者,達到儲存尿液的作用。 而「排尿」動作必須結合神經系統與膀胱、尿道、骨盆肌肉等,才能順利完成。當人想要排尿時,人的意識會控制外括約肌放鬆,搭配副交感神經,幫助調控膀胱的逼尿肌收縮,如此一來,膀胱就會排空尿液。 不論是在儲尿或排尿階段,只要這一連串的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導致排尿控制出現功能障礙,發生尿失禁的現象。 尿失禁的常見原因 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可以先大致分成暫時性尿失禁和長期的尿失禁。 暫時性尿失禁 指的是因為飲食、藥物或其他醫學狀況刺激膀胱,讓你一直跑廁所。有些飲食有類似利尿劑的作用,如: 飲食:咖啡因、含酒精或無酒精飲料、氣泡水、甜味劑、巧克力、辣椒和柑橘類水果。 藥物:治療心臟疾病或高血壓的藥物、鎮定劑或肌肉鬆弛劑。 其他醫學狀況: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便祕、譫妄症(Delirium)或萎縮性陰道炎(Atrophic vaginitis)。 長期的尿失禁 長期的尿失禁可能是因為較嚴重的疾病,或是身體狀況改變所引起的,例如: 懷孕 生產 年紀漸長 更年期(Menopause) 動過子宮切除術 攝護腺肥大(Enlarged prostate,或稱前列腺腫大) 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又稱前列腺癌)(同場加映: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尿路結石 神經失調 尿失禁種類與症狀 尿失禁大致可以分成五個種類,造成原因也不盡相同: 1. 應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在腹部壓力增加時,例如咳嗽、打噴嚏、提重物、運動時,患者會不自主地排出尿液。 致病原因包含: 患者因為老化、多產或手術等原因,造成骨盆肌肉及支撐構造無力。 肥胖、懷孕時的子宮變大等因素,造成腹腔內壓力增加。 2. 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患者在感覺到強烈的尿意後,短暫的時間內,尿液即不自主地流出,且有尿急、頻尿和夜尿等症狀。致病原因如: 大腦皮質無法控制逼尿肌收縮,如中風、癡呆、腦瘤、薦骨以上脊髓病變。 膀胱過度受刺激:如膀胱過動症、膀胱炎、膀胱腫瘤等。 長期插尿管造成膀胱容積變小。 攝取大量咖啡因、酒精或液體而導致急迫性尿失禁。 3. 滿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膀胱過度飽漲而不自主的漏出尿液。主因為神經傳導路徑的損傷,造成膀胱功能異常,稱之為神經性膀胱。患者會有頻尿、尿急、排尿困難、尿流無力和排尿不乾淨的症狀。致病原因如:尿道狹窄、攝護腺肥大造成的膀胱出口阻塞。 4. 功能性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因行動不便、老年癡呆、意識不正常之因素,在不當的時間與地點不能控制地排出尿液,或來不及到達廁所而形成尿失禁。(延伸閱讀:飲食運動皆有效!5招預防阿茲海默症) 5. 混合型尿失禁(Mixed incontinence):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尿失禁類型的症狀。 (延伸閱讀:漏尿怎麼改善?男、女性漏尿改善解析!漏尿護墊挑選5重點) 尿失禁併發症 可別以為尿失禁只會影響排尿,尿失禁也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 皮膚問題:尿失禁會造成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甚至皮膚感染。 泌尿道感染:尿失禁可能引發重複泌尿道感染。 心理層面:尿失禁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甚至會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 尿失禁高風險族群 可能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包含: 性別:女性較男性尿道短,容易有尿失禁的狀況。 年紀:年紀愈大,膀胱和尿道的肌肉就會愈鬆弛,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過重:過重會增加對膀胱的壓力,也會壓到周邊的肌肉,過重的人就可能在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漏尿。 抽菸:菸草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家族病史:如果近親有尿失禁的狀況,特別是急迫性尿失禁,則會有較高的機率會有尿失禁的情況。 其他疾病:糖尿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也都可能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尿失禁診斷方式 醫師可能會先問診,包含詢問患者過去的病史、目前使用的藥物、有無出現尿失禁的症狀等。並觀察病患的排尿日誌,如飲水量、漏尿量、失禁發生時機等。醫師也會透過理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測,診斷患者是否是尿失禁,也可以排除是否為其他泌尿系統的問題。 理學檢查:包括心智身體狀況及神經泌尿系統檢查,評估病患的運動、感覺神經機能及神經反射等,也可能會進行排尿後餘尿檢測(Post-void residual urine,簡稱 PVR)。 實驗室檢測:尿液檢查、膀胱鏡檢、尿動力學檢查、護墊測漏試驗。 【點我前往泌尿健康專區】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