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症狀可能不明顯,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藉由健康檢查中的血糖檢測,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資訊。

基礎知識

第二型糖尿病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2:名醫陳宏麟解析「突破性新藥」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編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長「健康餘命」、善用新藥治療及配合健保給付政策,並推動「糖心腎共同照護」與社區為主的全人照護,成為糖尿病治療與照護的核心議題。為呼應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之主題,《Hello醫師》特別專訪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透過醫療實務與議題倡導等角度,帶領您從臨床挑戰到未來願景,全面解析糖尿病照護的新趨勢。 聯合國:全球糖尿病人口逾8億 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重大挑戰,據聯合國引述《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數據顯示,自1990年至2022年,全球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從7%上升到14%,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數更超過8億,增長逾4倍;因此,聯合國早於2007年便通過決議,將每年11月14日升格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2024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年度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即希望倡導藉由適當的糖尿病照護與健康支持,讓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機會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新藥突破性發展: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24第二型糖尿病》調查歷年健保數據,國內每年新發生糖尿病個案數約18萬人;若以衛生福利部推估的12.8%盛行率推算,國內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50萬,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占絕大多數。 在糖尿病人數增加快速的趨勢下,如何給予有效治療,也成了糖尿病照護的重要關鍵。其中,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具多重保護效果的新藥,不僅有助糖尿病控制,對於心、肝、腎也具有保護作用,其中,在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年輕病患中成長快速。 陳宏麟醫師受訪時即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成了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簡稱SGLT2抑制劑):又稱為「排糖藥」,其機轉是藉由抑制SGLT2,讓腎臟不會將從血液中過濾出的葡萄糖回收再利用,糖分可隨避免血糖過高。 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簡稱GLP-1RA):食物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腸道細胞分泌一群統稱為「腸泌素」的荷爾蒙,其中有一種重要的成分,稱為第一型類升糖素胜肽(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由於糖友常有腸泌素分泌不足的問題,因此,藉由注射GLP-1的受體致效劑(即GLP-1RA),可以彌補糖尿病友不足的腸泌素功能,促進胰島素的釋出,以及抑制升糖素的分泌,進而控制血糖。 陳宏麟醫師說,其中,GLP-1 受體致效劑不僅研究證實,有助於降血糖,更對多種慢性病產生顯著好處: 心肝腎保護: GLP-1 受體致效劑被證實能「保護心臟、腎臟及肝臟,減少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及脂肪肝等。 減重效果:GLP-1 受體致效劑熱門的另項主因,就是有助減重;其機轉主要在於透過胰臟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抑制胃排空。陳宏麟醫師說,「有時候個案用藥3到6個月,體重可以減10到15%。」體重減輕後,血糖、血壓、血脂肪都可獲得更好地控制。 不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兩種藥物都是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可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針對,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病人,應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另外,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是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圖/《Hello醫師》攝 跨科整合:糖心腎共同照護模式 陳宏麟醫師說,「糖心腎共同照護」是自2022年以來的重要趨勢,源於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三者之間的病理連結是「互相共舞」,心臟與血壓有關係,血糖、血脂也會影響心臟血管,同樣地血糖血脂也會影響腎臟。 陳宏麟醫師比喻,「想像一下,所有血管就像是城市的排水道,如果一個地方塞住,不會只塞住一處,其他地方也會塞住。」若糖友眼睛有問題,可能腎臟也會有問題,因此,糖心腎不是口號,共同照護的概念。 陳宏麟醫師說,目前最新的照護趨勢,還不僅限於「糖心腎」CKM(Cardio-Kidney-Metabolic),還要加上H(脂肪肝/Hepatic)和O(肥胖/Obesity),也就是CKMHO。不管哪一個層級的醫療院所,在收治個案時,都必須思考如何做好整合照護,醫師處置個案,不再只是看單一疾病、單一器官,而是要看「這個人,他有什麼問題」。 醫療團隊在糖心腎整合照護的角色,就是病人的專責團隊,陳宏麟醫師說;「個案的健康大小事,都是我們的事。」這也是目前積極推廣的PCMH(Patient Center Medical Home)概念:患者是這個「家」的主人,醫療團隊會為患者安排橫向與縱向的醫療安排,確保其他科別資料,也會回流到專責醫師處,所以,專責醫師對個案應該是最了解、最清楚,這也是「共同疾病照護」的概念。 糖尿病用藥健保給付的現況與突破點 儘管糖尿病新藥臨床效益高,不僅糖尿病友受益,慢性腎臟病及心臟病患者情況也有機會獲得改善。不過,健保資源有限,陳宏麟醫師坦言:「有時明知這些藥對糖尿病病人有好處,但仍得遵守健保給付規範」,在用藥上,就必須針對個案的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用了第一線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大於7,就要考慮使用第二線用藥,例如DPP4抑制劑或SGLT2抑制劑;若有蛋白尿,就建議使用SGLT2抑制劑。 針對目前健保給付,陳宏麟醫師也提出分析與建議: 給付限制:中央健保署自2025年3月1日起,針對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患者,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即可給付口服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不過,以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的給付為例,規範非常嚴格,包括:需要符合加入早期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初期照護計畫、腎絲球過濾率eGFR需在25到60之間、且微量白蛋白尿需達200到5000等多重條件,這也是為何擴大給付方案通過後,「能通過種種關卡、真正受惠的病患不多」 啟動價值對話: 由於健保給付限制,即使個案不符合給付條件,陳宏麟醫師也會啟動「以價值為導向的治療對話」,讓民眾思考疾病帶來的長久代價,並考慮自費使用新藥。例如:有些個案在使用GLP1三至六個月後,可減重10%至15%,不管是血糖、血壓、血脂,也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若能考慮自費,便有機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讓身體狀況早日回到常軌。 未來建議: 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單筆處方箋超過5千元,就可能面臨健保署「抽審」,解釋為何費用過高;臨床上,有時光GLP-1藥物每週施打一次就超過3千元,再加上胰島素、血壓、血脂用藥,一定會爆單。面對新藥常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現況,陳宏麟醫師建議,或許可仿效日本模式,增加部分藥品負擔的比例,在排除低收入戶等條件下,健保給付得以適度放寬,也讓更多民眾得以受惠。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此報名👆🏼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看更多 第二型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降血糖?這5個壞習慣害你血糖降不下來

由於社會的進步,無論是飲食或各種生活習慣,使得高血糖的症狀普遍存在於現代人,糖尿病的罹病年齡也逐漸下降,而無論是否已是糖尿病友,如何降血糖應是大家都相當關心的話題,雖然多數人都曉得避免高升糖的飲食來控制血糖,但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可能我們都很少察覺,建議多注意下列這5個常被忽視、卻又相當常見的不良習慣,將能夠幫助民眾降低血糖、遠離糖尿病和防止症狀惡化。 1. 飲用過多含糖飲料、果汁和隱形糖 不加節制地喝軟性飲料和果汁,就可能導致血糖居高不下,而且很多人都以為果汁對健康相當有益,忽視了果汁的高含糖量,不過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所發表的文章指出,果汁含糖量和整體熱量和其他含糖飲料相當,一杯250c.c. 的蘋果汁和可樂,大約各含26克和26.5克的糖,因此建議口渴時,白開水、無糖茶或黑咖啡等無糖飲品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日常飲食中其實充斥著不少的「隱形糖」,特別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許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醬、或各種食物沾醬(如:醬油膏),這類看似無害的沾醬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議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裝或利用一些紀錄熱量的手機App,都能夠更清楚該食物的糖含量,並考慮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醬來替換,避免食用過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欖油或醋來代替沙拉醬也是不錯的選擇。(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久坐缺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未來20年裡,亞洲國家的糖尿病例將上升到90%,高登蓋力亞博士(Dr. Gauden Galea)就表示,近10年越南河內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倍,原因可能源自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騎摩托車而不是腳踏車,簡單來說較少運動的人,罹患肥胖的風險,比那些勤勞騎腳踏車、散步或做其他運動的人更高,而肥胖是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推薦閱讀:持續運動超重要!第一型糖尿病必知) 3. 熬夜或睡眠不足 如果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新陳代謝就會受到阻擾,糖尿病就會無法控制。更嚴重的是,睡眠不足也會刺激血液的荷爾蒙而產生飢餓感,接著就是導致體重增加囉,這就是為什麼睡眠是優先考量的重要原因。 4. 不吃早餐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有時候不得已會跳過不吃早餐,而且日復一日成了習慣,但是糖尿病人或血糖不穩的族群,除了飲食的內容,也應該要注意規律的進食,才不會讓血糖的起伏過於劇烈、產生惡性循環。 5. 亂吃宵夜 一般不建議糖尿病人在晚餐後又吃宵夜,因為台灣的宵夜外食大多不太健康,很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波動;另外如果晚上進食時間太晚,可能會導致第2天早上的血糖值飆高,因此,如果你想在晚餐後滿足一下嘴饞,建議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依數值來調整飲食,不過一般來說,建議選擇一些低升糖或較健康的食物,例如一小顆蘋果、一小杯牛奶、豆漿或一小把堅果。(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無論仍處糖尿病前期或是已罹患糖尿病,除了一定要遵循醫師的指示服藥和搭配正確飲食,避免上述這些不良習慣肯定也會幫助你控制病情,而一些研究也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疾病,因為即便身體攜帶糖尿病基因,也未必會有糖尿病,因此,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和避免上述的不良習慣,對糖尿病之預防和治療都極為重要!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Diabetes)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是遺傳導致的胰島素分泌異常(建議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引發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通常是身體的細胞無法有效地使用胰島素(Insulin),導致血糖值失衡,容易引發各種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此外,第二型糖尿病也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如果糖尿病未妥善治療會導致許多糖尿病併發症,透過了解觸發糖尿病的原因並了解背後的機制,將有助於控制病情,以下將介紹常見的4大原因: 1. 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是一種控制血糖的激素,由胰腺中的β細胞產生,當飽餐後血液中的糖份高於正常水準時,過量的糖會透過胰島素的作用,儲存在體內供以後使用,但當肝臟、肌肉與脂肪細胞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時,身體便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來做為能量,此情況即稱為胰島素阻抗,這除了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同時也是糖尿病的症狀。(推薦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2. 肝臟異常產生葡萄糖 有些人肝臟所產生的葡萄糖,比身體所需要的更多,這便會使血糖升高;正常人的身體感覺到血糖較低時,肝臟便會使用胰臟胰島A細胞(alpha cells,亦作α-cells)產生的升糖素(Glucagon)或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id)將肝醣轉化為葡萄糖,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來幫助血糖穩定。 然而,由於一些未知原因,這類患者升糖素的值比正常值更高,導致肝臟繼續產生葡萄糖,或胰島素相對太少,造成高血糖的症狀,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3. 細胞的訊號傳導與調節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足時,雖然胰島素已分泌足夠,卻仍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一般來說,細胞會透過複雜的網絡進行彼此間的通訊,在正常狀態下,它們能接收訊號,並釋放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如胰島素);細胞訊號系統中若有問題,便會破壞訊號鏈,進而導致血糖水平出現問題,導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推薦閱讀:糖尿病友實例:錯誤習慣險失明!健檢、遵醫囑2大觀念與糖尿病共存 4. β細胞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β細胞功能障礙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是由胰腺中的β細胞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細胞的功能障礙,會導致胰島素釋出異常;胰島素未正常釋出時,血糖控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另外,β細胞也可能會因高血糖而受損,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的主因外,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兇手,例如:遺傳、肥胖、缺乏運動或特定疾病等(建議閱讀:吃太甜才會得糖尿病嗎?第二型糖尿病遺傳影響大、危險因子還有這些),不過,預防並對抗糖尿病的原則,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