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症狀可能不明顯,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藉由健康檢查中的血糖檢測,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資訊。

基礎知識

第二型糖尿病

超高齡社會糖尿病照護挑戰2:名醫陳宏麟解析「突破性新藥」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編按: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長「健康餘命」、善用新藥治療及配合健保給付政策,並推動「糖心腎共同照護」與社區為主的全人照護,成為糖尿病治療與照護的核心議題。為呼應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之主題,《Hello醫師》特別專訪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透過醫療實務與議題倡導等角度,帶領您從臨床挑戰到未來願景,全面解析糖尿病照護的新趨勢。 聯合國:全球糖尿病人口逾8億 糖尿病已成全球公共衛生重大挑戰,據聯合國引述《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數據顯示,自1990年至2022年,全球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從7%上升到14%,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數更超過8億,增長逾4倍;因此,聯合國早於2007年便通過決議,將每年11月14日升格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2024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年度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即希望倡導藉由適當的糖尿病照護與健康支持,讓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有機會享受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新藥突破性發展:SGLT2抑制劑與GLP-1受體致效劑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24第二型糖尿病》調查歷年健保數據,國內每年新發生糖尿病個案數約18萬人;若以衛生福利部推估的12.8%盛行率推算,國內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50萬,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占絕大多數。 在糖尿病人數增加快速的趨勢下,如何給予有效治療,也成了糖尿病照護的重要關鍵。其中,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具多重保護效果的新藥,不僅有助糖尿病控制,對於心、肝、腎也具有保護作用,其中,在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年輕病患中成長快速。 陳宏麟醫師受訪時即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成了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簡稱SGLT2抑制劑):又稱為「排糖藥」,其機轉是藉由抑制SGLT2,讓腎臟不會將從血液中過濾出的葡萄糖回收再利用,糖分可隨避免血糖過高。 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簡稱GLP-1RA):食物進入腸道後,會刺激腸道細胞分泌一群統稱為「腸泌素」的荷爾蒙,其中有一種重要的成分,稱為第一型類升糖素胜肽(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由於糖友常有腸泌素分泌不足的問題,因此,藉由注射GLP-1的受體致效劑(即GLP-1RA),可以彌補糖尿病友不足的腸泌素功能,促進胰島素的釋出,以及抑制升糖素的分泌,進而控制血糖。 陳宏麟醫師說,其中,GLP-1 受體致效劑不僅研究證實,有助於降血糖,更對多種慢性病產生顯著好處: 心肝腎保護: GLP-1 受體致效劑被證實能「保護心臟、腎臟及肝臟,減少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及脂肪肝等。 減重效果:GLP-1 受體致效劑熱門的另項主因,就是有助減重;其機轉主要在於透過胰臟調控血糖,抑制食慾、抑制胃排空。陳宏麟醫師說,「有時候個案用藥3到6個月,體重可以減10到15%。」體重減輕後,血糖、血壓、血脂肪都可獲得更好地控制。 不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兩種藥物都是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可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針對,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病人,應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另外,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SGLT2抑制劑和GLP-1 受體致效劑是近年治療糖尿病的兩大突破性藥物。圖/《Hello醫師》攝 跨科整合:糖心腎共同照護模式 陳宏麟醫師說,「糖心腎共同照護」是自2022年以來的重要趨勢,源於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三者之間的病理連結是「互相共舞」,心臟與血壓有關係,血糖、血脂也會影響心臟血管,同樣地血糖血脂也會影響腎臟。 陳宏麟醫師比喻,「想像一下,所有血管就像是城市的排水道,如果一個地方塞住,不會只塞住一處,其他地方也會塞住。」若糖友眼睛有問題,可能腎臟也會有問題,因此,糖心腎不是口號,共同照護的概念。 陳宏麟醫師說,目前最新的照護趨勢,還不僅限於「糖心腎」CKM(Cardio-Kidney-Metabolic),還要加上H(脂肪肝/Hepatic)和O(肥胖/Obesity),也就是CKMHO。不管哪一個層級的醫療院所,在收治個案時,都必須思考如何做好整合照護,醫師處置個案,不再只是看單一疾病、單一器官,而是要看「這個人,他有什麼問題」。 醫療團隊在糖心腎整合照護的角色,就是病人的專責團隊,陳宏麟醫師說;「個案的健康大小事,都是我們的事。」這也是目前積極推廣的PCMH(Patient Center Medical Home)概念:患者是這個「家」的主人,醫療團隊會為患者安排橫向與縱向的醫療安排,確保其他科別資料,也會回流到專責醫師處,所以,專責醫師對個案應該是最了解、最清楚,這也是「共同疾病照護」的概念。 糖尿病用藥健保給付的現況與突破點 儘管糖尿病新藥臨床效益高,不僅糖尿病友受益,慢性腎臟病及心臟病患者情況也有機會獲得改善。不過,健保資源有限,陳宏麟醫師坦言:「有時明知這些藥對糖尿病病人有好處,但仍得遵守健保給付規範」,在用藥上,就必須針對個案的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用了第一線藥物,糖化血色素仍大於7,就要考慮使用第二線用藥,例如DPP4抑制劑或SGLT2抑制劑;若有蛋白尿,就建議使用SGLT2抑制劑。 針對目前健保給付,陳宏麟醫師也提出分析與建議: 給付限制:中央健保署自2025年3月1日起,針對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患者,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即可給付口服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不過,以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的給付為例,規範非常嚴格,包括:需要符合加入早期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初期照護計畫、腎絲球過濾率eGFR需在25到60之間、且微量白蛋白尿需達200到5000等多重條件,這也是為何擴大給付方案通過後,「能通過種種關卡、真正受惠的病患不多」 啟動價值對話: 由於健保給付限制,即使個案不符合給付條件,陳宏麟醫師也會啟動「以價值為導向的治療對話」,讓民眾思考疾病帶來的長久代價,並考慮自費使用新藥。例如:有些個案在使用GLP1三至六個月後,可減重10%至15%,不管是血糖、血壓、血脂,也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若能考慮自費,便有機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讓身體狀況早日回到常軌。 未來建議: 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單筆處方箋超過5千元,就可能面臨健保署「抽審」,解釋為何費用過高;臨床上,有時光GLP-1藥物每週施打一次就超過3千元,再加上胰島素、血壓、血脂用藥,一定會爆單。面對新藥常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現況,陳宏麟醫師建議,或許可仿效日本模式,增加部分藥品負擔的比例,在排除低收入戶等條件下,健保給付得以適度放寬,也讓更多民眾得以受惠。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此報名👆🏼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看更多 第二型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守護第二型糖尿病:瞭解越多,越安心 — 糖友簡易指南

每年的 11 月 14 日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為提升全球對糖尿病的認識及關注糖尿病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因此以 1922 年發現胰島素的加拿大科學家班丁之生日為紀念,訂為「世界糖尿病日」。今年適逢胰島素問世100週年,而近年來隨著藥物的進展,糖友們對生活與健康的掌控也已更佳輕鬆,不論是想及早預防糖尿病,或是身旁親友已經罹患糖尿病,我們都應該對糖尿病建立基本的認識。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 糖尿病是一種因人體無法自行調節血糖,導致血糖濃度過高進而引發各種併發症的疾病。其中第一型糖尿病主因是胰臟本身無法分泌負責協調葡萄糖、糖分的荷爾蒙–胰島素,而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則是胰島素製造能力受損,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胰島素阻抗)。 兩種類型的糖尿病都會造成人體吸收的葡萄糖無法被有效轉換成能量來源,進而堆積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這也是糖尿病以高血糖作為主要特徵之一的原因。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往往並不明顯,有時甚至罹病多年後才會出現明顯症狀。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症狀如下: 經常感到口渴與飢餓 頻尿 精神不濟或容易疲倦 傷口難癒合(例如輕微割傷或擦傷需要較長時間癒合) 容易生病 手腳麻木或感覺刺痛 腋下或頸部皮膚暗沈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 視線模糊 (你也想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影響血糖穩定的因素如下: 肥胖及體重過重 腹部肥胖 身體活動程度低 家族病史 高膽固醇 (延伸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年齡(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特別是在 45 歲以後)。 已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妊娠糖尿病史(懷孕期間罹患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方式 為了正確診斷,醫師通常會透過多項檢驗做出診斷結果,實際檢驗項目依檢驗目的與測量值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以下項目¹: 糖化血色素 (HbA1C) 檢測 – 可檢測過去幾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檢測前無須禁食。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 相較其他檢測較為少見,其目的在於比較兩次的血糖濃度差異,第一次是在口服葡萄糖溶液前(飲用前至少空腹 8 小時),第二次在口服兩小時後,以瞭解身體對葡萄糖的反應。該測試常用於診斷妊娠糖尿病(一種在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 依照檢測結果的不同,醫師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測判定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以盡快幫助糖友有效管理糖尿病。此外醫師也會建議糖友定期回診監測,以有效掌控病情。 (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 確診後的疾病管理 Hello Health 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根據調查結果,台灣的糖友幾乎一致認同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和體重控制是疾病管理的重要關鍵,但僅有約半數的人認為自己控制得不錯,多數糖友雖認為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最為重要,同時卻也最困難。 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一開始可能令人不知所措,因此Hello醫師在此提供一些生活方式與疾病管理的小建議,糖友們可以透過實際執行,更全面有效地自我管理。 正確飲食 糖友應選擇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全穀類食物、堅果、種子和瘦肉等,避免攝取含有糖、反式脂肪、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等眾多添加物的重度或超加工食品。 含有難消化碳水化合物(如全穀、大麥、糙米)、健康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成分的食物,在任何飲食中都極為重要。可透過均衡的飲食和補充營養品攝取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多種營養素。 向你的醫師或營養師尋求建議,請他們協助擬定專屬於你的低GI飲食計畫,管理血糖穩定。 除了食物選擇,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能有助管理糖尿病。例如,每餐定時定量有助於提高控制效果,提升血糖穩定。  規律運動 任何運動,包括步行、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管理血糖穩定。試著每週運動 3 次、每次至少運動 30 分鐘²。也可透過重訓和瑜珈增加力量與平衡感、改善健康和減重。 此外,瑜珈有助於降低皮質醇(人體的主要壓力賀爾蒙,是一種控制情緒、積極性和恐懼的機制)。減少皮質醇水平即代表有助於減輕體內的壓力³。 藥物管理 如果無法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血糖穩定,醫師可能會開立降血糖藥。這些處方藥包括具有減少葡萄糖製造量和改善體內胰島素能力等療效的二甲雙胍類藥物。藥量可能隨著時間及病程而有所調整,請務必定期回診,瞭解藥物是否符合您的現行需求。 營養品對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  Hello Health 集團的調查指出, 在台灣每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中有3名未選擇任何糖尿病專用營養品^。 含有鋅、鉻等微量營養素的補充食品可能會對糖尿病患有所幫助。鋅與鉻是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的重要元素,營養品也已經證實有助管理第二型糖尿病⁴⁵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能增強心臟保護,減少眾多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⁶。 而除了服用二甲雙胍類藥物的糖尿病患外,也建議維生素濃度偏低的人攝取維生素 B12⁷。 若糖尿病患擔心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可考慮補充糖尿病專屬營養品,選購時建議參考以下原則:  選擇國際大廠且有國家認證的糖尿病營養品,品質較有保障 選擇有醫學實證、且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糖尿病營養品 有血糖管理效果的糖尿病保健食品 含有鉻、益菌生、膳食纖維、多種營養素等低升糖成分,幫助血糖管理 使用糖尿病營養品取代早餐飲料,既方便,又可獲得糖尿病患所需營養,幫助管理血糖,如果您考慮選擇營養品,請在諮詢專業人員建議下,找出對您最有幫助的選擇。 在新正常生活中控制糖尿病的同時,尋求其他確保安全的方法?請在這裡完成測驗,學習如何增強免疫力!   ^此係於 2021 年 […]


第二型糖尿病

正確管理第二型糖尿病的飲食要訣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1年世界糖尿病日以「掌握糖尿病照護,更待何時!」(Access to Diabetes Care: If Not NOW, When?)作為年度主題,期望喚起全球對糖尿病的了解與重視之餘,也能鼓勵糖友認識糖尿病管理,積極掌握個人健康。 調整生活型態有助於糖尿病照護,其中正確飲食是糖尿病營養管理最簡單的方式。糖友們不妨從以下幾點飲食需知做起: 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營養管理的關鍵 糖尿病營養管理的關鍵在於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以下介紹2種方式可管理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分別是醣類計算法與升醣指數法。 醣類計算法 醣類計算法 (亦可稱碳水化合物計算法) 也就是計算糖尿病患每日每餐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量。一般來說,糖尿病患應有約一半的卡路里來源是來自於攝取碳水化合物1。換句話說,若糖友每日飲食熱量約為 1,500 卡,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而轉換的熱量就應維持在 700~800 卡以下,進而計算出每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應控制於 175 到 200 克之間(每公克約4卡)。透過以下的飲食範例將協助您對此有更清楚的概念: 早餐 1片全麥麵包:碳水化合物=12克 1匙豆類:碳水化合物=8克 ½杯燕麥片:碳水化合物=27.4克 150克希臘優格+½杯莓果:碳水化合物=13.5克 早餐的碳水化合物總量合計為60.9克。 藉由每餐攝取約相同份量的碳水化合物,你會發現整天下來將可更輕鬆地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 升糖指數法 有些碳水化合物會緩慢但持續地釋放葡萄糖,其他碳水化合物則會快速釋放葡萄糖。而升糖指數(GI)便代表每種食物釋放葡萄糖速度快慢的數值,在飲食計畫中納入更多低GI食物的選擇,將有助達成有效糖尿病營養管理。 醣類計算法及選擇低GI食物的升糖指數法都是有助於糖尿病營養管理的絕佳方式,而這2種方式都可透過結合糖尿病飲食計畫,幫助糖友達到正確飲食管理的目標。 糖友們這樣想 Hello Health集團日前進行了一項橫跨東南亞地區的調查,希望藉由問卷深入瞭解糖友如何與第二型糖尿病共處^。 92%糖友相信,飲食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但選擇正確的飲食對他們而言仍具相當難度。 那麼,究竟該如何建立並貫徹你的飲食計畫呢? 正確飲食與應避免的事項 攝取含有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常見於汽水、白麵包和麵條內)的食物容易影響糖尿病營養管理。糖友可改以不含精緻碳水化合物(採最低限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取代,例如豌豆、豆類、全穀類和蔬菜等。 為了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糖友應攝取不同類別的食物,以提供身體所需的各類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素。以下將介紹各種食物的建議攝取量: 蔬果類 每日攝取2~3份不同顏色的生鮮蔬果能提供有益於健康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蛋白質 每日攝取140~200克的各類蛋白質,例如無鹽堅果或籽類、海鮮、豆類、豌豆和蛋。(28克肉類、1顆蛋、半湯匙毛豆,或1湯匙花生醬)。 穀類 每天攝取5份如全麥烤餅、全麥墨西哥薄餅、全麥義大利麵或糙米組成的穀類食品。 乳製品 攝取3份低脂乳製品和飲品。 以下列出較為健康且適合糖友攝取的飲食建議: 選擇特定食物並謹慎控制份量 當了解何為地雷食物,何為應納入日常飲食的食物選項後,就能輕鬆地制定專屬於你的飲食計畫,此外,控制飲食的份量也可幫助糖尿病營養管理。 然而,若一夜之間突然減少飲食份量,除了可能增加飢餓感,甚至有可能提高進而狂嗑零食的風險。當糖友們希望在嚴格控制的飲食份量中得到享用食物的滿足感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高飲食中的纖維量。(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麵包、燕麥、莓果、花椰菜、豆類等)。 扁豆、豌豆和蕪菁葉是少數幾種纖維含量極高的食物,不妨將其納入你每天的菜單選擇裡。 於飲食中納入烤魚、煎煮去皮肉類或去除表面脂肪的瘦牛肉或豬肉,並確保你的飲食計畫中每餐都含有非澱粉類蔬菜(例如芥藍、白菜、蘆筍、玉米筍、豆芽菜)、優質蛋白質以及健康的低GI碳水化合物。 現代人生活忙碌,若無法從食物中攝取糖尿病營養管理所需的營養,可考慮適時補充糖尿病專用營養品。亞培葡勝納有醫學臨床實證,且營養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是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營養品。它提供鉻、膳食纖維等35種營養素,獨特的營養組合,可幫助糖尿病患增強體力,此外,還有維生素C、E、D、鋅、葉酸、硒等營養素,幫助提升保護力。早餐是糖尿病患最容易NG的一餐,建議用亞培葡勝納取代早餐飲料,方便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推薦閱讀:如何藉由補充營養品有效做好糖尿病營養管理) 註解: ^此係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針對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和台灣共771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之調查。 更多相關控糖與營養管理資訊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第一型與第二型差別

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會出現如頻尿、口渴、容易覺得餓、體重下降等症狀,另外還有疲憊、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但是症狀不見得明顯,可能會被輕忽,而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藉由健康檢查中的血糖檢測,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並簡單解釋第一型糖尿並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差別。(同場加映: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 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包含以下四種檢測方式: 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的檢測方式為空腹至少8小時以上,檢測出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126 mg/dl,則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以下簡稱OGTT)的方法為口服含75g葡萄糖溶液經過2小時後,測得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200 mg/dl,就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 3. 糖化血色素 檢測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可以檢測出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當等於或大於6.5% ,則可能有糖尿病。而這個檢測方式,建議在另一個時間測第二次會比較準確。 4. 隨機血糖 一天當中任何時間都可以測量,包含進食後。當測出的血糖值等於或大於200mg/dl,並且伴隨糖尿病症狀,如頻尿、經常口渴、體重減輕等,則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延伸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 ADA)建議,從45歲開始養成固定檢查第二型糖尿病的習慣,尤其如果你的體重過重。若結果正常,則建議每3年做1次測試,如果檢測結果接近標準的上限,建議最好諮詢醫師下次的檢查時間為何時。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並不能完全被治癒,最佳的情況是維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型態,免除過多的藥物控制。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佳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不外乎從生活習慣和作息等方面著手,如下: 減肥 健康飲食 定期運動 正確使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血糖監測 減肥 減肥可以降低血糖,即使只是減少體重的5~10%就具有些微效果了,最理想的是持續減重,減少至少7%體重,對血糖才有更明顯的影響。控制份量和食用健康食品是開始減輕體重的簡單方法。(推薦閱讀:有效3方法!幫助糖尿病人規劃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雖然糖尿病患沒有所謂專屬或固定的飲食方法,但是必須遵守以下幾項原則: 減少熱量攝取 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甜食)(推薦閱讀:糖尿病飲食禁忌!油鹽糖和精緻澱粉少碰為妙)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 多攝取蔬菜和水果 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 多運動 每個人都需要規律運動,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活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自行車,最好可以把這些當作日常活動的一部分,可以幫助你穩定血糖。每次運動30~60分鐘的中度運動,如果是劇烈運動則15~30分鐘。建議從事任何運動前,先諮詢醫師強度和難度適不適合自身。(推薦閱讀:糖尿病運動入門:瑜伽、走路散步、伸展平衡任你選) 上述這些如果都控制良好的話,不僅可以幫助穩定血糖,也可以延緩併發症的出現。 第一型與第二型的差別與診斷 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明顯差別在於發病年齡,因為第一型發病主因是由於先天性的缺乏胰島素所致,而第二型雖然也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多是受後天環境因素而引發,所以第一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青少年時期,而第二型糖尿病則更常見於成人。(延伸閱讀:第1.5型糖尿病(LADA)) 其他差異:發病時程、體型、有無抗體 我們曾在《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這篇文章中提及,第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胰臟受到自己免疫系統的攻擊所造成,因此發病時程較短且突然,症狀也容易在早期被發現和診斷;相對而言,第二型糖尿病會先經過「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得透過測血糖或等到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是糖尿病患。而以症狀來說,常見糖尿病症狀都是因為血糖過高而造成,因此其實兩者並無明顯差別。 如果被斷出罹患糖尿病,醫師可能會進行其他檢測,來區分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 從血液檢測的話,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一種稱為穀醯酸脫羧脢的自體抗體(或稱麩胺酸脫羧酶自體抗體,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y,簡稱GAD-Ab)。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除體型普遍較第一型患者胖,體內也不具有此種抗體。 除了上述測試外,醫師也會測量血壓並定期採集血液和尿液樣本,檢測膽固醇水平、甲狀腺功能、肝功能和腎功能等。 眼睛和腳部的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常見併發症,詳細介紹請見: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定義?有症狀前兆嗎?會好嗎?改善治療解析

糖尿病前期定義?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未達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診斷標準。在這個階段,患者還有機會可以透過改變飲食、適當運動或藥物輔助來讓血糖恢復正常,預防或延緩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依據不同的檢測方式,可分為空腹血糖偏高(Impaired fasting glucose,以下簡稱IFG)以及葡萄糖耐受性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以下簡稱IGT)兩種。 IFG意指空腹時血糖超過標準值,但未達糖尿病的診斷標準,IFG通常與胰島素阻抗有關。如果IFG異常,建議可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其也被稱為糖耐力測試,測試者口服葡萄糖,被腸道吸收後,血糖上升而刺激胰島素(Insulin)分泌,約過30~60分鐘後,觀測血中血糖濃的峰值,若測出的結果為異常便為IGT。 除此之外,糖化血色素(HbA1C)也是指標之一,當葡萄糖進入血液後,會與血色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測量糖化血色素可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狀況。 糖尿病前期飯前、飯後血糖值標準 糖尿病前期的症狀前兆? 糖尿病前期可能很難查覺到特別的症狀,但糖尿病前期開始漸漸惡化,甚至即將轉變為第二型糖尿病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口渴 頻尿 過度飢餓 疲勞 視力模糊(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如果發現自己有上述這些情形,請盡快諮詢醫師並安排血液檢測。基本上,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都可以諮詢與看診,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前期會好嗎?改善治療一次看 診斷出自己罹患糖尿病前期之後,先別喪氣,只要開始調整生活型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運動並且管理體重,仍有機會逆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降低和穩定血糖。研究指出,若沒有及時改善生活習慣,1年內平均每7個糖尿病前期患者,就有1人會演變為糖尿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無論血糖正常與否,平常都需要加強自我的健康行為管理。 飲食方面,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少喝含糖飲料。多選擇蔬菜、大豆、白肉、堅果、全穀類等,並攝取適量的水果。另外,多運動,並控制好血壓、膽固醇。(同場加映: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可藉由下列兩種方式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達58%: 減重7% 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適度運動(如快走) 想了解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建議民眾若年滿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可接受1次免費健檢。年滿65歲以上者,每年可有1次免費健檢。 如果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則應每1~2年檢查1次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檢測糖尿病最簡便的方式 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前期或是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很簡單,只要檢測血液就可以知道了,共有三種方法。下列是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對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檢測標準,血糖值若介於以下數值範圍,即為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色素(又稱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簡稱 HbA1c、A1C)介於5.7~6.4% 空腹血糖100~125 mg/dl OGTT 2小時血糖介於140~199mg/dl 糖尿病前期的原因? 糖尿病前期的確切原因尚未確定,目前認為家族病史和遺傳學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還包括肥胖、缺乏運動和腹部脂肪過多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因素。 正常來說,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可以將葡萄糖供給細胞利用作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並降低血糖值。當血糖值開始下降時,身體便會自動減少胰島素的分泌。但一個人當處於糖尿病前期時,上述的過程就無法正常進行,胰臟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者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力(又稱胰島素阻抗),葡萄糖無法順利被細胞利用,在血液中積聚,造成高血糖。 因為糖尿病前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有些人可能罹患好幾年後,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發現時已經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產生其他健康問題之前應該要多留意,並且尋找專業醫師諮詢血糖檢測。 糖尿病前期的風險因素包含: 過重 年滿45歲 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第二型糖尿病 每週運動少於3次 罹患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或生產時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 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什麼?成因、症狀、診斷、預防方法

第二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約有九成以上的糖尿病為此類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會出現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相對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的激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但是當胰島素不能發揮作用時,就會出現高血糖。第二型糖尿病多半在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所以過去認為也稱為成人型糖尿病,但是現今有愈來愈多兒童及青少年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是因為兒童肥胖的情況愈來愈普及。 根據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二型糖尿病報告中的數據,臺灣每年新罹患糖尿病患者數約為16萬人,其中超過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目前雖然還沒有治癒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但藉由減重、飲食和運動皆可以幫助控制病情,如果飲食和運動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則需要接受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與風險 當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者人體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應的時候,葡萄糖就會持續留在血液中,無法被用來作為身體產生能量的燃料,造成高血糖的狀況,而長期高血糖就可能導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和風險包含: 體重過重及肥胖 缺乏運動 胰島素阻抗 基因遺傳 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是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中被利用,造成持續的高血糖,進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研究顯示,大約88%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阻抗。 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時,胰臟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彌補,可能導致胰臟功能衰退,加劇高血糖的情況。 改善胰島素阻抗是更是預防和延緩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及早發現並控制胰島素阻抗,例如:透過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和體重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通常和肥胖有關,由於現在肥胖愈來愈普及,原本少見於兒童或青少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相較於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abetes)變得更為常見。 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包含: 糖尿病前期患者(點此評估糖尿病風險) 體重過重 腹部脂肪多 年滿45歲 家族病史 缺乏運動 曾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在初期不明顯,有些患者可能在幾年後才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其症狀包含: 口渴 頻尿 感到很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 視力模糊 潰瘍傷口不易好 經常感染 腋窩和頸部等部位的皮膚發黑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要確定有沒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醫師通常會要求檢測血液,項目包含: 糖化血色素(簡稱HbA1C) 空腹血糖測試 葡萄糖耐量試驗 (推薦閱讀: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這樣看) 該如何自己測血糖? 使用血糖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來測量當下的血糖水平。先將雙手洗淨並擦乾後,將血糖試紙放入血糖機內。將採血針刺在手指的側邊,並將血滴在試紙上,然後等待血糖機的螢幕顯示測試的結果。(推薦閱讀:血糖機使用指南:挑選血糖機的建議、操作須知) 現在也有 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 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可能會影響身體的各個主要器官,因此控制血糖、避免血糖過度波動相當重要,可以大幅降低許多併發症的機率。嚴重併發症可能會面臨截肢的情況,甚至死亡。 心血管疾病 神經病變(推薦閱讀:糖尿病最常見併發症!認識4種糖尿病神經病變) 腎臟病 眼睛受損(推薦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糖尿病足(推薦閱讀:小擦傷變截肢!什麼是糖尿病足?糖尿病患小心致命併發症) 皮膚問題(推薦閱讀:糖尿病皮膚癢、皮膚問題很常見!控制血糖避免感染 容易感染不易癒合 勃起功能障礙 聽覺受損 睡眠呼吸中止 阿茲海默症(推薦閱讀:第三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治療初期,建議患者先減肥,並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如果這些措施無法控制血糖,則醫師會考慮開口服藥物,主要為以下4種: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Insulin secretagogues):分為磺醯尿素(Sulfonylureas,簡稱SU)與非磺醯尿素類(Glinides) 雙胍類(Biguanides) 愛妥糖錠(Glitazones)/ Thiazolidinediones(簡稱TZD) 阿爾發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 若血糖值在3個月內沒有降低的話,醫師會更換或搭配其他藥物進行治療。而第二型糖尿病的早期,並不適合用胰島素,除非當服用其他藥物還是無效時才會考慮使用。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副作用,但糖尿病藥物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 腹脹和腹瀉 體重減輕或增加 噁心 腳踝腫脹 第二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幫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如果處於糖尿病前期的話,透過下列的方式,也能幫助減緩或甚至預防糖尿病的情形惡化。(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


第二型糖尿病

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對於多數糖尿病或正在減肥的人來說,澱粉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味;無論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減肥的民眾,很多人都會選擇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不過事實上,控血糖或減肥還是可以吃澱粉的,只要掌握好攝取量、挑對澱粉吃,甚至可以讓減肥更輕鬆。本文將簡單介紹什麼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減肥的民眾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撇步。 減肥、控血糖先認識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說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澱粉、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四種主要類型;依據醣類的組成結構,又可分為簡單醣類(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簡單醣類:包含一個或兩個醣分子,吃起來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漿等。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數千個醣分子所組成的,吃起來具有澱粉的口感,不會立刻感覺到甜味,常見如澱粉類蔬菜(例如玉米、馬鈴薯、地瓜)、穀物或穀類製成的產品,以及紅豆、綠豆等豆類。(建議閱讀:抗性澱粉減肥顧腸道!常見抗性澱粉食物這樣吃效果加倍)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關係 人體吃下碳水化合物後,無論是上述哪種醣類,都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Glucose),進入血液後就導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體和細胞能量,血糖上升時,身體也會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身體細胞可以好好運用血液中葡萄糖。 過量碳水化合物導致胰島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驟升過快時,體內會有過多的葡萄糖,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這些過剩的葡萄糖轉換為肝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而超過肝醣儲存極限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導致過重或肥胖;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產生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延伸閱讀:肥胖與心臟病的關係) 換句話說,當我們攝取過多的糖或澱粉的話,除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麵包、餅乾)或加糖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適量碳水化合物助減肥 許多減肥的人可能會,認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脂肪的萬惡之源,而雖然攝取過量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只要適量攝取,並不需要完全戒食澱粉等主食。 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體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沒有醣類的話,會影響人體的能量運作,甚至燃燒脂肪的效果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想減肥,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正是關鍵,適量的澱粉不僅不會變胖,還能幫助減肥。另外,一般建議可以將白飯等主食替換成低GI值的全穀物(如糙米),多攝取複合式的化合物,有助於穩定血糖,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推薦閱讀: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嗎?低GI飲食這樣吃) 碳水化合物這樣吃 從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確實是有效的減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飲食減肥法也紛紛被推崇,例如無糖飲食法、低醣飲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s)等。不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中,給一般人的建議是: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需占整體飲食的50%~60%。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請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現代人的飲食內容,除了糖是萬惡之首,一般美食充斥著過多的精緻澱粉也是一大問題,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攝取的澱粉類食物中,應有 1/3 是未精製的全穀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麥、藜麥(Quinoa)、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或紅豆、綠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豆類,及栗子、蓮子等等,建議最好以未加工過的原形食物來當作主食。(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5撇步減醣 遠離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飲料 台灣的手搖飲料的品質和口味,都不斷地創新與提升,甚至聞名國際,雖然好喝,但也別忽略它們的含糖量,喝太多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的風險。不只是手搖飲,市售的各種包裝含糖飲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約350毫升的含糖汽水來說,可能就含38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同場加映:無糖最健康?人工甜味劑的爭議與風險) 2. 少吃麵包 麵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見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纖維量顯得很低,尤其是由精緻的白麵粉所做的白麵包,幾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沒有保留太多纖維或營養;即便是有營養的裸麥(Rye,或稱黑麥)麵包,每片也含約15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全麥麵包仍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建議還是以全穀類或其他澱粉類蔬菜的食物當作主食,不僅纖維量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議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為果汁雖然保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比例而言,果汁並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飲料,且許多市售的果汁還會添加額外的糖。以350毫升的100%蘋果汁來說,就含有48克碳水化合物,又因為少了纖維,更容易導致血糖快速飆升。 4. 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零食 洋芋片、蘇打餅或夾心酥,這些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零食,但卻不適合減肥的人,因為這類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後過不久又很容易餓了,然而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所以正在減肥的人,最好選擇含有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根據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質點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點心的女性,晚餐的熱量平均少了100大卡。所以,如果在餐與餐之間感到餓的話,建議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質的堅果或起司。(同場加映:糖尿病控血糖這樣食堅果!2種控糖料理自己動手做) 5. 早餐吃雞蛋 如前述,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樣可維持飽足感,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也幫助減少一天攝取的總熱量,達到減肥的效果。而雞蛋不僅是能提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顆雞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於1克, 因此想減肥和穩定血糖,選擇雞蛋再適合不過了,不僅既方便購買也容易烹煮。(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化妝品含塑化劑!常用可能提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去塑化劑引起的食安危機相信大家仍心有餘悸,不過除了飲料與食品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塑化劑存在於化妝品中,並可能與糖尿病(Diabetes)的致病率的有關,以下將提供化妝品與糖尿病風險的相關研究。(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化妝品的塑化劑與糖尿病的關聯 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團隊發現,化妝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些化學物質存在於指甲油、唇膏、保濕產品、髮膠、肥皂及香水中。 另一個研究則指出,女性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即塑化劑)含量超標,普遍高於男性,並指出這或許這是因為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比率,比男性還多的緣故。研究也證實,塑化劑確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研究顯示,體內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iso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苯甲酯(Mono-benzyl phthalate),含量較高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近是正常女性的2倍;體內含有高量鄰苯二甲酸單丁酯(Mono-n-butyl phthalate)及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0-ethylhexyl phthalate)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則高了70%,而這些化學物質,都是塑化劑的一種。 該報告亦表示,塑化劑並非只存在於化妝品,一般家用品及糖尿病藥物中也能找到,因此相關的衍伸研究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雖然研究報告指出塑化劑或提高糖尿病的罹患率,但尚無法證明塑化劑是女性罹患糖尿病的主因,因此大家不用惶恐,只要對兩者之間的關聯稍微有所警惕即可。 避免塑化劑的危害 塑化劑在生活中難以避免,不但存在於化妝品,在其他日用品及家裡的粉塵中,也無所不在,而且塑化劑的含量目前不是產品標籤的必列項目。最好的方式,是選購特別標示「不含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free)的產品,並經常打掃、為家中除塵,並在飯前洗手,盡可能地遠離塑化劑的危害。(同場加映:寶特瓶重複用甘A賽?小心毒素、細菌、塑膠微粒和重金屬)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維生素D不足!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維生素D有「陽光維生素」的別稱,對維持身體骨骼、膽固醇與血壓健康,扮演很重要角色。不僅如此,科學家也陸續發現維生素D對胰島素(Insulin)、葡萄糖(Glucose)的重要功效,以及與一些內分泌疾病,尤其是與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關聯性。 陽光和維生素D的關係 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可藉食用一些特定食物攝取,或藉由多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當裸露在陽光下的肌膚接觸到紫外線B(UVB),身體就會自動將體內的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換成維生素D。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組織,都含有維生素D蛋白質受體。吸收過多維生素D,會造成身體不健康,但缺乏維生素D,也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例如住在日照少的地區的人,教易因缺少維生素D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取得維生素D的方法 每天直接暴露在陽光下15~20分鐘,便可以加速身體產生較多的維生素D。但身處地區日照較差或其他因素需避免暴露於陽光底下,則為了彌補身體所缺乏的維生素D,建議可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此外,雖然與曬太陽和服用補充劑兩種方法相比較,效果顯得較小,但維生素D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例如蛋、乳製品、油脂較多的魚類、豆腐等。(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維生素D對糖尿病的影響 胰島素是負責維持血糖穩定的荷爾蒙,受到維生素D的影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改善。身體理想的維生素D濃度是介於20~56奈克/毫升(ng/ml),1奈克=十億分之一克。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於20ng/ml,就代表身體就缺乏維生素D。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增加至60~80ng/ml時,血糖便能獲得有效控制,有助糖尿病患者穩定病情,避免惡化。 其他維生素D的益處 幫助減輕體重:很多研究結果顯示,維持體內良好的維生素D濃度,有助於降低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的濃度,長期下來能幫助體重減輕,減少肥胖風險;而肥胖,也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促進骨骼健康:維生素D能促進身體吸收磷、鈣,與其他礦物質,並強化骨骼,讓骨骼更健康。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用藥導致胰臟癌?研究這樣說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患者會因為體內胰島素(Insulin)供應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利用能力降低,而導致體內血糖過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均表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藥物,會導致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或稱胰腺癌)。儘管如此,目前要說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與胰臟炎(Pancreatitis)有關,或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仍然言之過早。 治療糖尿病藥物與胰臟癌的關係 全球有數百萬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可能使用腸泌素(Incretin)相關藥物,其作用會在人體小腸內分泌細胞,產生一種激素,可以在進食或口服葡萄糖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是目前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最新藥物。另外兩種以腸泌素為主的藥物則是: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GLP-1 agonists)、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 inhibitors)。 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能預防、延緩胃部排空,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的藥物有:伊那泰(Exenatide)、里拉陸泰(Liraglutide)。值得注意的是,伊那泰是200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核准上市,是一種以腸泌素為主,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另一方面,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會減緩胃部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抑制提升血糖的荷爾蒙分泌,並促進胰島素分泌。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希塔利汀(Sitagliptin)上市,是屬於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一種藥物。 幾年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報告,服用類升糖素胜肽-1促效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的患者,接連出現胰臟炎、胰臟癌的情況。雖然沒有證據可以顯示或證明,但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這些藥物對他們胰臟產生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有些科學家指出,因為這些藥物會造成服用的人體重減輕;類升糖素胜肽-1 促效劑,一般都是開立給體重過重的患者服用,而體重過重的人,本來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比較高。(延伸閱讀:與第二型糖尿病共存:飲食運動控好血糖 延長壽命不是問題) 後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物管理局,這兩個負責主管藥物的政府單位,對將近18,000隻動物進行約250種的毒物學(Toxicology)研究、試驗。結果並沒有發現,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會提高動物患有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此外,這兩個主管單位同時也檢視數以百計的人體藥物試驗結果,同樣也顯示以腸促胰島素為主的藥物,與人們患有胰臟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強有力的說服證據。(延伸閱讀:已經使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了,為什麼還要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是否應該繼續服用這些藥物 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建議,在沒有與醫師充分討論之前,患者不應該自行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而在開始服用這些藥物前,患者應該完全了解服用藥物的風險、益處,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選擇。 如果患者沒有先經過與醫師諮詢、討論,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可能提高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如:心臟病、中風、腎臟受損,甚至可能失明。(延伸閱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常見!糖友控好血糖預防眼疾)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最為常見。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罹患此疾會造成身體無法正確運用胰島素(Insulin),來降低血糖、維持血糖穩定。 究竟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為何?許多人以為吃太甜是致病主因,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皆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吃得太甜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你或你的親友符合文內所述,建議應接受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一:糖尿病家族史、遺傳基因 如前言所述,許多證據顯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提高; 另外,雖然還尚未了解確切原因,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亞裔美國人或太平洋島民皆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家族共病傾向雖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作息、飲食或運動習慣)較為類似,諸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提升糖尿病罹患率的危險因子,也具「家族性」的影響。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二:妊娠糖尿病史、胎兒過重 若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分娩之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狀消失,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仍會提升。不僅如此,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所生的小孩,尤其出生時大於4000克者,在青春期時也會有較高的BMI值,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久坐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三:肥胖過重、脂肪囤積、缺乏運動 肥胖、體脂肪過高和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是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主因,飲食更是導致肥胖和脂肪囤積原因之一,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下列狀況,就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的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肥胖:過重或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因為過多的脂肪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然而,體重正常者仍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肪囤積:和第一點相似,不過如果你的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而非其他部位(如臀部或大腿),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會相對較高;男性腰圍如果大於40吋、女性大於35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同場加映: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缺乏運動、久坐:長時間久坐不動或缺乏運動,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並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最後達到血糖穩定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隨年齡增加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原因如前述的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和身體代謝變慢、減弱。然而,由於全球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第二型糖尿病已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顯示糖尿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應注意的慢性病,所有人都應該更重視如何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其他疾病也會提高風險 有些症狀和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達診斷糖尿病的狀況,如果不加以留意,糖尿病前期時常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對於女性來說,常導致月經週期不順、毛髮過剩、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黑色棘皮症:此症患者可能因胰島素阻抗,而導致體內生產過多胰島素,刺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黑色素沉澱而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 三高族群加倍留意 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血管健康狀況除了會影響大腦和心臟,也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如果超過以下的血檢標準,將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空腹血糖值>100mg/dl(此時為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26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mmHg) 膽固醇值不正常: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HDL) 250 在第二型糖尿病中,身體會面臨胰島素阻抗的症狀,有許多風險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疾病。若民眾符合上述的風險,除應改善生活型態外,也請到醫院進行檢測。以便如有糖尿病的前兆或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及早著手治療,防止惡化。(不知道自己罹病風險有多高?趕快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測一下!)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