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雖然較少出現於家常菜色,但在粽子、油飯、湯圓等台灣經典料理中,糯米都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確認登出嗎?
糯米雖然較少出現於家常菜色,但在粽子、油飯、湯圓等台灣經典料理中,糯米都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糯米又可分為長糯米、圓糯米,而近年因健康風潮,愈來愈多人開始食用的紫米,也屬於糯米的一種。
《Hello醫師》將為你介紹糯米的種類,營養價值的差別,以及糯米吃多可能引起的不適症狀。
稻米依照性質,可分為秈米(在來米)、稉米(蓬萊米)、糯米。(延伸閱讀:韓國女神秀智減肥也吃它!「糙米」營養好棒棒、這4類人要少吃)
糯米形狀與稉米相近,但煮熟後較為軟黏,比起作為主食,更常被加工製成食品。而依照外型以及特性不同,又能分為長糯米及圓糯米:
平時所見的紫米飯糰,其所用的紫米就是糯米的一種,也稱黑秈糯米、黑糯米、黑糯糙米。相較於白糯米,黑糯米的營養價值較高,含花青素、維生素A、維生素B群及多種礦物質,如鉀、磷、鎂等,作為主食可補充人體營養素。
由於黑糯米含天然花青素,屬水溶性植物色素,故清洗黑糯米時,建議不要用力搓洗,以免將對人體有益的花青素洗入水中。另外,若洗米水呈現紫黑色,是因花青素溶於水中,屬正常現象,對人體無害,民眾洗米時毋須驚慌。(延伸閱讀:洗菜還再加鹽、小蘇打和醋?把握1關鍵有效去除蔬果殘留農藥)
紅糯米,又稱紅粟米,是阿美族的傳統食物,栽培管理不易,產量較少,多在阿美族的傳統節慶使用。因其高營養價值,也是阿美族婦女產後滋補食品,故得稱「坐月子的米」。
紅糯米含有幫助造血的鐵質,鉀和鎂含量均比白米優秀,其所含花青素達4,778 BHA,為一般米的17倍。
人們常說:「糯米別吃多,小心肚子痛」,這是因為相比於稉米,糯米所含的澱粉為幾乎全部為支鏈澱粉,使得糯米烹煮後黏性較高,但卻不利人體消化,吃多恐引發消化不良與腹痛。
故建議民眾平時食用糯米食品需適量,而腸胃疾病患者則應避免食用,以免加劇症狀。
糯米GI值為132,屬高GI值食物,食用後容易導致血糖上升,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應以其他主食作為替代,並依循醫生建議為佳。另外,紫米及紅糯米因鉀、磷離子含量高,易造成腎臟病患者負擔,故應該避免食用。(推薦閱讀:低蛋白飲食還不夠!腎臟病飲食還得注意磷鉀鈉)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使用 BMR / TDEE 計算器算出你的基礎代謝率(BMR)與每日消耗總熱量(TDEE),只需要輸入身高、體重、年齡、活動量就能計算。
男性
女性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認識稻米(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https://fae.coa.gov.tw/food_item.php?type=AS01&id=169 Accessed April 19, 2022
紫米、黑米、紅米,除了顏色還有什麼不一樣?(台灣米食推廣協會)https://www.taiwanme.org.tw/article_detail.php?id=69&Page=1 Accessed April 19, 2022
米穀粉品質對烘焙產品之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5710&RWD_mode=N Accessed April 19, 2022
請問糯米與一般米的成份有何不同?為何糯米食用後會脹氣?(臺中區農業改良場)https://www.coa.gov.tw/faq/faq_view.php?id=31&print=Y Accessed April 19, 2022
黑米=紫米嗎?(南投醫院)https://www.nant.mohw.gov.tw/?aid=509&pid=0&page_name=detail&iid=1267 Accessed April 19, 2022
控制血糖您吃對了嗎? 帶您認識黑米與紫米(聯合醫院雲端醫院)https://v-hosp.tpech.gov.tw/w/tpech/HealthInfo_18041713154554836 Accessed April 19, 2022
米食種類這麼多-到底要怎麼挑才好?(高雄榮總健康管理中心)https://hos01p.vghks.gov.tw/pcu/sites/default/files/%20%E7%B1%B3%E9%A3%9F%E7%A8%AE%E9%A1%9E%E9%80%99%E9%BA%BC%E5%A4%9A-%E5%88%B0%E5%BA%95%E8%A6%81%E6%80%8E%E9%BA%BC%E6%8C%91%E6%89%8D%E5%A5%BD.pdf Accessed April 19, 2022
紅糯米(行政院農委會)https://fae.coa.gov.tw/redirect_link.php?theme=kids_edu_material&id=2099 Accessed April 1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