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2025血壓標準、高低血壓範圍一次懂

高血壓被稱作「沉默殺手」,因為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許多人等到出現心臟病、中風或腎臟病時才察覺,而這些共病會嚴重影響健康,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列。 究竟血壓正常值是多少?血壓值多少算是低血壓?最新的高血壓標準為什麼會下修?《Hello醫師》將帶你認識血壓的最新標準,解析不同性別與年齡的差異,並教你正確量測血壓的方法。 文章目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高血壓標準值多少? 正確量血壓很重要!722血壓量測原則 低血壓標準值 影響血壓高、低原因有哪些? 哪些人容易高血壓?如何降血壓? 哪些人容易低血壓?如何改善?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血壓標準值為120/80 mmHg(毫米汞柱),其中120代表收縮壓,80代表舒張壓。若血壓低於120/80 mmHg,即符合正常標準。 收縮壓(數字高的):心臟收縮、將血液打入動脈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100~140 mmHg之間,若超過120 mmHg,即屬於高血壓前期。 舒張壓(數字低的):心臟放鬆(舒張)、血液回流時的壓力;正常值範圍為60~90 mmHg,若低於60 mmHg,就視為低血壓。 維持收縮壓與舒張壓在正常標準範圍內相當重要,若長期偏高或過低,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男女血壓正常值?血壓標準有性別差異嗎? 血壓標準沒有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只要超過120/80 mmHg,就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不過,成年女性的血壓通常比男性略低。有研究發現,女性即使收縮壓僅在100~109 mmHg,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男性則多在130~139 mmHg時,風險才會升高。到了更年期後,因雌激素保護作用減弱,女性血壓常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男性。[1] 血壓年齡對照表是真的嗎?年紀愈大標準愈寬鬆? 網路上流傳的「血壓年齡對照表」,會讓人以為年紀愈大,血壓標準可以放寬。事實上,國際與台灣的高血壓指引都指出,不論年齡多少,血壓越接近120/80 mmHg,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低。在臨床實務上,醫師會依患者的年齡與身體狀況,設定不同的血壓目標。例如高齡族群若血壓降得過低,反而可能增加跌倒或腦部缺血風險。 高血壓標準值多少? 根據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發布的最新指引,台灣的高血壓標準為130/80 mmHg,建議以「居家血壓量測」(HBPM)取代傳統門診測量,並遵循「722」原則得出的平均血壓值,作為主要診斷是否罹患高血壓的依據。 正常血壓標準:< 120/80 mmHg 血壓偏高(高血壓前期):120~129 mmHg,舒張壓仍低於80 mmHg 第一期高血壓:130~139 / 80~89 mmHg 第二期高血壓:≧ 140/90 mmHg 高血壓標準為何從140下修至130? 台灣過去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140/90 mmHg,與歐洲心臟學會一致。美國在2017年率先下修至130/80 mmHg,歐洲心臟學會(ESC)當時未跟進;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前主任洪惠風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歐洲心臟學會過去被視為「保守派」,長期維持140/90 mmHg 的診斷標準,但在2024年也將診斷標準下修至135/85 mmHg,並納入「居家血壓」作為重要依據。 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心臟學會則在2022年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 mmHg,除了多項國際研究與指引外,台大在2021年與中國大陸合作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若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Hg 以下,亞洲老年人心血管風險可大幅下降: 心血管風險下降26% 中風與急性冠心症下降約30% 急性心臟衰竭下降73% 心血管相關死亡下降28%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王宗道醫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若患者能規律用藥,約可降低兩成中風機率;以每年新增約7萬名腦中風患者計算,預估可減少約7000名例患者。 為何改用「居家血壓」作為診斷標準? 歐洲心臟學會提出「居家血壓」的指引,主要原因是傳統門診測量常受「白袍效應」影響,患者因緊張或焦慮導致血壓暫時升高,數值不夠精準。洪惠風醫師接受訪問時指出,在家中熟悉環境下測量,才能更真實反映日常血壓,因此愈來愈多國家都將居家血壓作為診斷與治療依據。 正確量血壓很重要!722血壓量測原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倡導「722在家量血壓」,提醒民眾不要只依單次門診數值,就判斷是否為高血壓或低血壓。依循722原則規律量測,可得到更可靠的血壓平均值,讓醫師診斷與治療更精準。 722原則的量測方法: 7:連續量7天 2:每天量2次(起床1小時內、睡前1小時內) 2:每次量2遍,每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多久量一次血壓?掌握722原則 衛福部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若依「722原則」持續量測一週,之後可依血壓狀況或治療階段,調整量測頻率。 以下整理不同情況與建議量測頻率: 血壓/治療狀況 頻率 血壓正常 (<120/80) 每年1次 血壓偏高 (120-129/<80) 每半年1次 開始服藥或調整用藥 2週後 尚待控制 每月1次 穩定控制 每季1次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ypertension/home-blood-pressure-test/ 高血壓危害有哪些?長期高血壓會怎樣? 高血壓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但正因為缺乏警訊,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對心血管及體內重要器官造成長期負擔。 正常血壓時,血液能順利輸送氧氣與養分。但若血壓長期過高,血管壁會反覆承受衝擊,逐漸失去彈性,變硬、變窄,甚至形成斑塊。久而久之,可能引發下列嚴重疾病: 中風(腦血管堵塞或破裂)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 腎臟病變、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眼中風) 低血壓標準值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血壓若低於90/60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臟健康

心臟病飲食菜單攻略!吃這類魚才能強壯心臟、減少中風

擬定心臟健康的飲食菜單時,吃魚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建議每週至少食用兩份魚,尤其是鯡魚、鮭魚、鱒魚、鯖魚、沙丁魚這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肉,都是保護心臟的食物。 此外,Omega-3 脂肪酸也普遍存在於雞蛋、芥花籽油、亞麻仁籽、大豆油和核桃之中。(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雖然魚中的 Omega-3 脂肪酸對心臟有益,不過食用大型魚類也有重金屬殘留的疑慮,但整體來說,吃魚對心臟健康的益處,可說是利大於弊。魚肉中普遍存在的 Omega-3 脂肪酸,已被證明具有降低心律失常機率的功效,心律失常會導致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高危險群甚至健康的人,在瞬間死亡。不像其他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的高脂肉類產品,魚肉富含蛋白質,又只含有少量飽和脂肪,亦可幫助人體降低三酸甘油脂,延緩動脈硬化,防止血壓過高。(推薦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Omega-3 脂肪酸降低心臟病人死亡率與中風 魚肉中的 Omega-3 脂肪酸屬於一種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有助於降低體內總膽固醇 。 Omega-3 脂肪酸可以減少體內的發炎狀況,而發炎會傷害血管,導致中風(Stroke)與心血管疾病。 只要每週吃兩份或兩份以上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肉, Omega-3 脂肪酸就會讓三酸甘油脂降低,防止血管阻塞,降低血壓,減低心臟衰竭和中風機率,舒緩不正常心跳,讓人避免因心臟病發作死亡。 吃魚可以減少動脈血管病變機率,Omega-3 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臟病人的死亡率,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瞬間死亡以及異常心跳的好發率。為了這些好處,建議食用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深海多脂魚類。此外,每週食用至少2份的高脂魚肉(如鮭魚、鯖魚和鯡魚 ),也可以顯著降低中風機率。 審選魚種如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 脂肪魚,如鮭魚、湖鱒魚、鯖魚、鯡魚、沙丁魚和鮪魚,含有最多的 ω-3 脂肪酸,因此最有益,許多類型的海鮮也含有少量的 ω-3 脂肪酸。對於成年人,建議若是想制定預防心臟病的飲食菜單,至少每週須排入2份富含 ω-3 的魚,分量約 99 公克(3.5盎司),才能有效達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由於食物鏈中位居較上層的大型魚類如鯊魚、方頭魚、箭魚和鯖魚,往往比較小型的魚有更高的汞含量,有計畫在近期內懷孕、孕婦、哺乳中的女性及孩童,應避免食用大西洋馬鮫、鯊魚、方頭魚、劍魚這類體內含有高汞含量的魚類。因為這類族群最容易受到魚類毒素的潛在影響。若需補充相關營養,可透過雞蛋、芥花籽油、亞麻仁籽、大豆油和核桃相關植物製品,減少食品毒素。(延伸閱讀:懷孕了該怎麼吃?飲食指南與營養素) 使用魚油補充劑須詳閱營養標示 若想使用魚油補充劑補充對心臟有益的Omega-3 脂肪酸、DHA、EPA......等營養,每日約補充3000~4000毫克,並詳閱DHA 和 EPA 濃度,Omega-3須達到濃度80%方有功效,否則只是吸收多餘油脂,徒增心血管風險。此外,魚油提煉自深海魚,故也有遭重金屬汙染之憂,建議閱讀營養標示後,向醫師詢問是否適合食用(尤其是孕婦),否則可能在人體內累積毒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