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紅麴功效好處多,3大挑選重點公開!5大紅麴膠囊推薦

古人利用紅麴製成發酵食品,由來已久,《本草綱目》也記載「麴」之功效;近年紅麴產品更成為熱門保健食品之一,各式廣告隨處可見。但紅麴製作過程稍有不慎,即可能產生有害人體的毒素,因此慎選有品質的產品更形重要。究竟紅麴是什麼?有哪些功效?該如何挑選安全無虞、低負擔的紅麴保健食品?《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推薦您5款熱門紅麴產品,說明產品特點及價錢,提供您作為選擇紅麴相關產品的參考。 紅麴是什麼? 紅麴是一種發酵食品,作法是將米蒸熟、接種紅麴菌,使其逐漸發酵後製成;在台灣最早用於釀酒,後來則普遍作為食物的天然色素;近十年來,經實驗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成分具有保健功效,一躍而成熱門的保健食品。 紅麴功效有哪些? 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紅麴菌素;在紅麴菌素中,以Monacolin K的活性最強,最廣為使用;此成分與降血脂藥史達汀(Statin)的成分相似,經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但有較多使用限制。 另一種紅麴成分為Ankasin 568-R,由Ankaflavin和Monascin等2種成分組成,經實驗證實也具有調節血脂及其他健康功效,且使用限制較少。 紅麴的其它代謝產物,例如γ-胺基丁酸(簡稱GABA),也被發現具有抑制血壓上升、調節血壓的作用。 此外,也有諸多研究指出,紅麴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效果,並可抑制自由基生成,減少肝臟、血管的損傷。 紅麴食用有限制,你吃對了嗎? 紅麴雖好處眾多,但若使用方式不對,或購買未經檢驗的合格產品,也可能補身不成反傷身。 以Monacolin K為例,因該成分對人體有顯著好處功效,市售紅麴保健產品普遍都採用該成分,但使用Monacolin K時,須同時注意許多事項,包括: 不可與降血脂藥物(如史達汀)同時使用:Monacolin K因成分與史達汀相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可能過高,導致橫紋肌溶解症,或肝、腎損傷。 不可與柚子、葡萄柚同時食用:這類水果會讓血液中降血脂藥物的有效成分提高5~20倍,因此也可能造成藥物過量。 不可與抗黴菌藥物、類抗生素、抗凝血藥物同時使用:與抗黴菌藥物或類抗生素同時使用,會提高降血脂藥物的濃度;與抗凝血藥物一同服用,則可能導致凝血功能受阻。 須額外補充輔酶Q10:根據研究指出,Monacolin K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購買紅麴膠囊產品的使用者,可能都有血脂偏高的問題,甚至已患有高血脂症,須服用降血脂藥;此時,若再使用含Monacolin K成分的產品,可能在服藥及日常飲食有較多限制,若未嚴加注意,也可能影響健康。 此外,紅麴在發酵過程中,若處理不當,也可能產生橘黴毒素(Citrinin),這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若不小心服用,可能會危害肝、腎;因此,了解如何挑選經過檢驗且獲得的認證的紅麴產品,更顯重要。 以下為說明如何挑選安全、低負擔且功效確實的紅麴保健食品。 紅麴膠囊3大挑選重點 1.選成分:Ankascin 568-R vs. Monacolin K 由上可知,Monacolin K有很多使用限制,但市面上除了Monacolin K之外,還有另一種紅麴成分,稱為「Ankascin 568-R(中文為安可信心)」,相關研究也獲得科學實驗證實。 Ankascin 568-R由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領銜研發,製法與一般紅麴不同,是將純化特定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NTU 568),接種於山藥或經特殊處理的米後,經過獨家固態發酵技術所得;其成分同樣具備健康功效,但較無限制,包括: 無他汀類藥物(包含史達汀)之副作用 不會抑制體內輔酶Q10合成 Ankascin 568-R為市場上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FDA)新膳食原料(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核可之紅麴成分。有別於Monacolin K(與Statin類藥物有相同結構),若與降血脂等藥物併用,可能有損害肝、腎等風險。目前美國禁止販售任何含有Monacolin K成分的膳食補充品。 我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紅麴健康食品規格」規定,取得認證則須符合每日攝取量所含之Monacolin K達4.8毫克,且未超過15毫克。 2.看研究:功效經科學研究證實,獲專利與認證 在選購時,建議也須注意產品功效是否有經過充分研究證實,曾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專利與健康食品認證。 以「Ankascin 568-R」為例,它的功效(如下)經過百篇科學期刊證實,且獲得多國專利、美國FDA新膳食原料核可,以及我國健康食品認證。 調節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 降低三酸甘油酯 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壞膽固醇) 有助於提升血中的HDL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 調節血糖 對於禁食血糖偏高者,具有輔助調節血糖作用 此外,Ankascin 568-R經證實也有助於延緩衰老。 3.挑認證:認證差異大,選這種更有保障 市售紅麴膠囊「健康食品」產品標榜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可,具備保健功效且獲得認證的,但其中的認證,可是大有學問。 「健康食品」的小綠人認證主要分成兩種: 第一軌 審查認證 需時較長、門檻較高 功效經過動物或人類實驗認證 產品經過安定性實驗認證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字 第A000XXX號 第二軌 規格審查 需時較短、門檻較低 功效藉分析成分,由學理所得,非由實驗確認 若能提供符合公告規格之檢驗文件,無需進行安全性與安定性試驗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規字 第000XXX號 由此可知,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其功效與安定性都須經過更嚴格的實驗認證,安全性與效果都更有保障,因此,在購買時,可將此做為主要的考量重點之一。 此外,產品明確標示產地,具備研發專利及文獻報告也很重要。近期日本傳出紅麴致死事件,國內也有超過200家廠商使用該日本廠商的原料,目前已全數回收下架,但不少民眾知聞後,也不免擔心是否可能購買到使用不良原料的紅麴產品;對此,建議就可選擇由台灣團隊研發、在台製造,並且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之紅麴產品。 紅麴膠囊5大推薦 紅麴推薦品牌1:娘家大紅麴 內容量:30粒(30天份) 劑型:膠囊 特色: 通過國家第一軌審查,全台唯一獲得3個「衛署健食字號(簡稱健字號)」認證之紅麴 採用全球唯一通過美國FDA食藥署核可之「Ankascin […]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膽固醇

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說到膽固醇,你想到什麼?雞蛋、內臟,還是花枝、蚵仔及牡蠣這類海鮮?不管腦海浮現的是哪種食物,我們總是害怕膽固醇過高,不敢食用富含高膽固醇的食物,不過,其實飲食中的膽固醇,不只沒有想像中的可怕,還對人體相當重要;而且許多高膽固醇的食物,如雞蛋、全脂乳製品或魚油等,其實都富含許多營養,以下《Hello醫師》將幫你打破對食物膽固醇的迷思。 膽固醇和心臟病的關係 過去認為攝取膽固醇是造成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主因之一,但是其實造成心臟病的因素很多,例如身體發炎、氧化壓力、高血壓(Hypertension)或吸菸等。 雖然心臟病和膽固醇脫不了關係,但真正的兇手是運送膽固醇的脂蛋白,飲食中的膽固醇反而影響不大。此外,有研究認為,氧化膽固醇(Oxysterol)在血液中的濃度,可能才是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之一。(延伸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飲食中膽固醇 ≠ 血液膽固醇 雖然吃什麼補什麼看似很合理,但事實上,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和血液中的膽固醇不完全相關,因為人體本身即製造了近8成的膽固醇,只有不到2成是從飲食中攝取。因此,膽固醇自飲食的攝取量,對血液膽固醇的濃度影響很小。 然而,有研究指出有近4成的人由於基因因素,較容易因飲食而產生膽固醇濃度上的變化,但他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並沒有因此比較高,因為他們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體內所增加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又稱壞膽固醇)顆粒較大,而非對人體最為有害的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sdLDL)。 此外,在攝取高膽固醇食物的時候,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簡 HDL,又稱好膽固醇)的濃度也會上升,所以整體而言,不論是一般人或較敏感族群,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心臟的影響並不大。(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肉?這4種肉這樣吃就放心了) 新健康指南解除膽固醇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舊版的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低於300毫克,但最新公布的《2015-2020 美國人飲食指南》已取消了每日膽固醇的攝取上限,也推翻過去應控制雞蛋和海鮮攝取量的觀念。(延伸閱讀: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不過,每個人營養吸收的狀況皆不一樣,因此民眾若在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發現身體或指數出現異狀,仍建議限制攝取量。尤其有些人可能因遺傳關係,膽固醇天生就容易升高,或是本身已經有膽固醇超標的問題,更要特別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食物。 蛋黃解禁,糖尿病患應少吃 至於過去認為蛋黃的膽固醇較高,應避免食用過多的說法,諸多研究都指出,攝取蛋黃並不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甚至還能有助於改善好壞脂蛋白的比例,降低罹病風險。 更有學者比較吃蛋白和吃全蛋,兩者對於膽固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吃三顆全蛋的人,HDL的數量上升較多,且壞膽固醇的濃度也下降較多。不過,習慣西式飲食的糖尿病患者(Diabetes),應特別小心雞蛋的攝取,因為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吃雞蛋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無論如何,關於雞蛋、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仍在研究當中,因此建議適量食用,並透過定期的膽固醇檢測(血脂檢測),確認及追蹤自己的膽固醇指數與血脂狀況。(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飲食均衡不怕膽固醇過高 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心臟病的主因之一,但對多數人來說,自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其實對血中膽固醇濃度影響不大。目前也尚未有任何研究證實攝取膽固醇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因此,愛吃的人可以不用再小心翼翼地吃海鮮或各式美食,僅須保持適量且均衡攝取的飲食原則即可,並定期追蹤血液的膽固醇濃度,就可以放心品嚐各類美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健康

奪命僅數分鐘!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有這些,預防猝死就靠這4招!

心臟病是國人第2大死因,然而,許多心臟病患者其實並不自知,直到急性症狀如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嚴重心律不整發生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心臟已經出了問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因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所導致的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之原因、症狀、併發症及預防方法。 猝死原因 猝死在醫學上的定義,指患者從有症狀到死亡不到一個小時,據推估,台灣每年約5000~1萬人猝死。猝死情況眾多,可能是在睡眠、運動、休息等狀況中。依照流行病學的研究,心血管疾病佔猝死比率的90%,多數都是「冠心病」,其他還有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臟病變、心肌炎、心律不整等病症。一般民眾猝死的機率約千分之0.5~1,但心肌梗塞族群的猝死率則有30%;而心室功能不佳者,或心衰竭患者的猝死率則高達15%。因此,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膽固醇過高症及抽煙習慣民眾們須特別留意。 心因性猝死=心臟病、心肌梗塞? 說到心因性猝死,許多人將它與心肌梗塞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畫上等號,但是其實他們有不小的區別。 心因性猝死主要是來自心室放電異常,若將心臟想像成一個需要電才能跳動的機器,在放電正常的情況下,心臟會有規律地維持穩定的跳動速度,但是當放電發生異常時,便可能造成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則是心律不整當中,較嚴重的情況。 在這2種狀況下,心臟的跳動可能變得不規律,或是變得非常快速,使得血液無法保持循環,而在此狀況發生的同時,人體也會因為大腦缺氧昏迷,心臟則喪失了跳動的能力,若未受到即時治療,數分鐘內即有可能死亡。 心因性猝死沒有前兆 我們平常所講的心臟病發,主要都是在說心肌梗塞造成的症狀,當動脈產生阻塞,使得血液所輸送的養分和氧氣無法順利地到達心臟時,若沒有獲得即時的治療,致死率相當高。 簡單來說,心因性猝死和心肌梗塞雖然都是心臟出問題,且死亡率高,但心因性猝死是沒有徵兆、突然發生的心臟問題,發病過程中,心臟已無法正常跳動;心肌梗塞則需在動脈阻塞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發症狀,且在發作當下,心臟仍可繼續跳動。 (心臟驟停可能導致猝死!請看:心臟驟停) 造成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雖然上面將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分開來解釋,但是其實兩者也會互相影響,以下為容易引發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曾心臟病發過:在心因性猝死的患者當中,高達75%有心臟病發(心肌梗塞)的經驗,尤其是心臟病發後的6個月內,是心因性猝死的好發期。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心病也包含心肌梗塞,不僅是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也提高了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順帶一提,抽菸、家族遺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膽固醇,都是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原因。(推薦閱讀: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心臟肥大:心臟肥大可能會導致心跳速度異常,心肌也比較容易受損。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對於年紀未達35歲,卻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年輕族群來說,先天性心臟病是主要原因,因心臟有天生的缺陷,導致罹病率高。 發生心因性猝死立刻打119 如果發生在你身上,若仍有意識,當然就是立刻打119電話求救,若你已昏倒就只能靠旁人救援了。假如看到親友或路人突然昏倒,測量脈搏後發現沒有心跳,很可能是心因性猝死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通報救護單位,並且使用心肺復甦術(CPR)或是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幫助患者恢復心跳。(推薦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如果當時你身邊還有其他人,可以請其他人撥打119,自己就能立刻為患者進行急救,提高成功救援的機率。 4方法避免心因性猝死 心臟疾病病發時若沒有得到立即救援,死亡率相當高,因此如何避免病發,便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建議可參考以下4種預防方法: 規律作息:維持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時間,並盡量避免長期處於高壓力和高工時的環境中,以降低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 戒菸:吸菸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在心臟動脈阻塞的機率提高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後,也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保持良好體態:肥胖會提高心臟病發的機率,建議讓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戒酒並少吃高油、高熱量及高糖的食物。(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運動:無論是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運動都可提供降低血壓,並促進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可以預防動脈斑塊堆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大家都聽過膽固醇(Cholesterol),也或許了解膽固醇過高對心臟有害,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不過,你可能不知道,膽固醇其實是人體內必需成分,如果沒有膽固醇,人可能無法存活。《Hello醫師》將幫助你拋開對膽固醇的成見,重新認識膽固醇。 膽固醇是什麼? 膽固醇是一種脂質分子,就像油脂一樣,呈稠狀且具黏性,身體內的細胞中都可以發現膽固醇的蹤跡,因為它是組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此外,人體也需要膽固醇來製造荷爾蒙、幫助吸收維生素D和消化食物。 人體膽固醇有2大來源,一是身體會自然生成所需的膽固醇,70~80%由肝臟生成,另外則是從食物中攝取,大多動物性食品包括:蛋黃、肉類或起司等,都含有膽固醇。 如果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會容易堆積動脈斑塊(Plaque),這種情形就稱為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會導致造成血管狹窄、阻塞,進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等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提高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膽固醇及脂蛋白:密度高低分好壞 多數人都將膽固醇和及心血管疾病連結在一起,但其實脂蛋白(Lipoproteins)才是疾病背後的主要成因。 脂蛋白和膽固醇常常被視為同樣物質,但兩者事實上有所差別;脂蛋白的內部由脂質構成,外部的成分則為蛋白質,因而得名脂蛋白。(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膽固醇身為脂質的一種,自然也被包在脂蛋白的內部,蛋白層讓膽固醇獲得親水性,得以在血液中流動,脂蛋白就像膽固醇的「Uber」,運送它至身體各處細胞或器官,所以脂蛋白和膽固醇才會常常被混為一談。脂蛋白可大致粗分為以下6類: 乳糜微粒(Chylomicron):屬於顆粒最大的脂蛋白,主要運送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進入血液循環後很快就可以被分解,不容易殘留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VLDL): 由肝臟產出,將肝內三酸甘油脂運出,供給其他組織細胞利用。VLDL會造成動脈斑塊的堆積,提升心臟病風險,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壞膽固醇之一。 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 IDL):是VLDL代謝為LDL的中間產物,在血液中含量非常低。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公認的「壞膽固醇」,在血液中約占60%~70%,負責運送膽固醇分子。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和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聯,不過和VLDL主要的差別在於,VLDL主要運送的是三酸甘油酯,而LDL主要運送膽固醇。 另外,LDL內還可以細分出不同大小的顆粒,而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sdLDL),又更容易引起心臟病,所以也被稱為「超壞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俗稱「好膽固醇」,因為HDL能把附著於血管壁、多餘的膽固醇,送回肝臟分解或利用,也有研究顯示HDL能預防動脈斑塊的推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 好壞膽固醇皆有必要 有些人可能看到「壞膽固醇」這4個字就避之唯恐不及,的確,所有低密度脂蛋白都可能提高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疾病機率,但「膽固醇」本身並無好壞,且是人體正常運作的重要原料之一,大部分的症狀通常是於「脂蛋白」的運送過程中而產生。 然而,人體也不能完全沒有低密度脂蛋白,否則膽固醇將無法運送給肝外組織利用。因此,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上,我們仍須注意攝入的食物、運動和血脂狀況,才能達到理想的防範效果。(同場加映: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肉?這4種肉這樣吃就放心了) 脂蛋白的代謝途徑 前面提到膽固醇在人體中主要透過兩種來源產生,同樣地,它們也會經由這兩種管道進行一系列循環降解作用,提供細胞所需的膽固醇,最後透過肝臟回收。 內源性途徑 肝臟藉由游離脂肪酸與碳水化合物合成三酸甘油脂,包裹在VLDL內進入血液。 在血管中與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以下簡稱LPL)發生作用、遭到水解後,釋放出肝油和脂肪酸給脂肪和肌肉組織吸收,同時產生IDL ,一部份會被肝臟吸收,其他則繼續參與血液循環。 當IDL受到肝脂酶(Hepatic lipase)水解後,便會產生LDL,可被肝臟或是周邊組織吸收,釋放出膽固醇。 外源性途徑 腸道從食物中吸收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脂化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進入淋巴循環後,再透過胸導管進入血流當中。 與LPL發生作用,水解釋放出甘油與脂肪酸供周圍組織吸收,剩下乳糜微粒殘體。 乳糜微粒殘體繼續進行循環,直到肝臟回收。 高油、高鹽飲食與缺乏運動,皆會提高膽固醇過高的風險。 正常膽固醇區間標準 體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則是由HDL、LDL與三酸甘油酯所計算而成,生物參考區間為200 mg/dl 以下,若超過240mg/dl即為高膽固醇血症。 造成膽固醇超標的危險因子 若沒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人很難得知自身有無膽固醇過高的情形,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數項下列所述之情況,建議進行血脂檢測,減少高膽固醇引發其他疾病的機會。高膽固醇血症的危險因子如下: 飲食習慣: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膽固醇過高,例如從肉類、油炸類或加工食品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或是同樣自加工食品等食物,攝取過量的反式脂肪,這些都會使LDL,壞膽固醇濃度提高。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缺乏運動:久坐少動的坐式生活型態,會降低HDL,好膽固醇的濃度。 抽菸:會降低HDL的濃度,並提升LDL,壞膽固醇的濃度,在女性中又特別明顯。 年齡:年紀愈長愈容易有高膽固醇血症,然而,雖然在兒童跟青少年較少見,但仍有可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 體重:過重和肥胖都會造成膽固醇濃度升高。 基因: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就是會遺傳的高血脂症。 藥物:某些特定藥物也有可能導致膽固醇濃度變高。 膽固醇過高 小心心血管疾病 當血液當中的膽固醇過高,便可能造成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這屬於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但後者指的是血液中的血脂太高,而不單指膽固醇。 如前所述,顆粒愈小的低密度脂蛋白,可能提高更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它們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導致巨噬細胞進行胞吞作用形成泡沫細胞,之後產生一系列相關反應導致脂肪斑塊逐漸成形、變大,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步不僅會造成血管變窄、血流受阻,如果斑塊破裂,將可能造成血栓,堵塞血管,導致冠狀動脈的阻塞,嚴重可致心絞痛(Angina)或心肌梗塞。動脈斑塊也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形成,例如大腦或四肢,還可能造成頸動脈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中風或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 定期就診抽血檢查膽固醇濃度,有助追蹤並控制膽固醇在健康水平。 如何讓膽固醇不超標? 先做個血脂檢查吧!由於高膽固醇血症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滿18歲後,每4~6年檢查一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0~65歲民眾每3年1次,以及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滿35歲者、 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 如果你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通常會先透過改善生活型態著手,一段時間後,再次檢測血脂狀況,若仍偏高,則可能會使用藥物幫助降低膽固醇。(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


心臟病

心臟肥大|定義、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心臟肥大的基本概念 什麼是心臟肥大? 心臟肥大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指透過胸部X光檢查,發現心臟有擴大的情況。 然而,一般將 Cardiomegaly 俗稱「心臟肥大」,其實是很大的誤解,就單純字義來說,cardio是心臟,megaly是大,Cardiomegaly直譯就是「大心」,單指心臟擴大而已,並不一定包含心肌肥厚。例如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負責將血液送出的主要腔室(左心室)擴大,但心肌是正常或反而變薄,且變得較無力。所以 Cardiomegaly 與其翻譯成「心臟肥大」,倒不如用「心臟擴大」來得更精確。 心臟肥大有多常見? 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病史的患者,患有心臟肥大是很普遍的。有高血壓的患者,如果沒有妥善及時治療,久而久之,會先發生心肌肥厚(Hypertrophy),接著心臟擴大(Cardiomegly),再來就步入心臟衰竭。此外,年長者比年輕的人,更容易有心臟肥大。值得注意的是,做好自我健康照護,降低風險因素,可以減少患有心臟肥大的機會,請進一步與你的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心臟肥大的原因 造成心臟肥大的原因很多,某些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或是其他因素,會使得心臟泵血變得特別費力,導致心臟的負荷增加,時間一久,便會形成心肌肥厚,接著演變為心臟擴大。 此外,心臟感染或是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也會直接傷害心肌,提高心臟肥大的風險。以下列出11種最可能造成心臟肥大的原因: 高血壓:長期的高血壓恐造成左心室肥大,因為心臟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過程,必需更用力,造成心臟肌肉肥厚接著導致心臟擴大。此外,高血壓也會使心臟的上半部心房擴大。(同場加映:高血壓心臟病) 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是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閥門,如果因為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先天心臟缺陷、心臟感染、結締組織疾病等因素,而對瓣膜造成傷害,導致血液逆流,進而心室擴大。(推薦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另外如果合併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則積聚在左心房的血液流到左心室不通暢,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而被打到主動脈就可能引發各處中風。(推薦閱讀:風濕性心臟病) 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心肌病變會造成心室擴張、心肌肥厚或心肌纖維化,導致心臟泵血困難,進而降低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因為心臟血管變得狹窄,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搏動,才能輸出足量的血液,長時間下來便會導致心臟肥大進而心臟衰竭。 心肌受損:心肌炎(Myocarditis)或心肌梗塞會傷害心肌,使心肌產生疤痕,導致心肌缺氧病變、心律不整(Arrhythmia)等可能引起心臟肥大。 心包膜積水(Pericardial effusion):心包膜是心臟外面的囊狀組織,其中有由淋巴液構成的心包膜液,做為緩衝、潤滑之用。有心包膜積水時,胸部X光檢查可見心臟擴大。 當心包膜積水累積大量時,會壓迫心臟並影響血流動力學,此時稱為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 紅血球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偏低:代表貧血的狀況,患者體內沒有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攜帶到身體各組織。如果不妥善治療,慢性貧血會導致心跳過快或不規則,且心臟為了彌補貧血所造成的氧氣不足,必須增加血液供應量,從而導致心臟肥大。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兩者都會導致心臟肥大,與其他心臟方面問題。 體內含鐵過多: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又稱血色素沉著症)是身體無法正常代謝鐵的疾病,它會導致鐵堆積在體內各器官,包括心臟在內。 鐵質沉積在心臟會先影響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如限制型心肌病變)及造成心律不整,末期則會導致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此時為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罕見疾病,患者的蛋白質有兩類異常,其一是輕鏈類澱粉沉積(AL,Light chain amyloidosis),另一是甲狀腺素類澱粉沉積(ATTR,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患者體內的異常蛋白質會隨著血液流動,沉積在身體各處,若沉積在心臟,便可能影響心臟功能,典型的變化是限制型心肌病變。 生理性心臟肥大:如同我們去健身房重訓,肌肉會變得肥大(Hypertrophy)一般,運動員因為長期處於高強度運動訓練或比賽,心臟也會產生適應性的肥大化,以滿足身體需求。 心臟肥大的症狀 有些人雖然心臟肥大,但沒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他人則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症狀: 呼吸困難、急促 心律不整 水腫 疲勞 心悸(Palpitation),或感到心臟在短暫1~2秒內暫時停止跳動(推薦閱讀: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 3 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什麼時候該求助醫師? 如果你有下列徵兆、症狀,請立即尋求醫師協助: 胸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手臂、背部、頸部、下巴、腹部疼痛(非典型胸痛)(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嚴重呼吸困難或急促 昏倒 心臟肥大的風險因素 很多風險因素會導致心臟肥大,如: 高血壓:高於140/90mmHg即屬於高血壓。(進一步了解:高血壓) 家族病史: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心臟肥大,那你患有心臟肥大的機會也會提高。 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感染等等。 心臟肥大的併發症 心臟衰竭 心臟驟停或猝死(同場加映: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血栓 心雜音 心臟肥大的診斷與治療 (持續惡化的心臟肥大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心臟肥大通常會先透過心電圖進行初步檢查,接著再透過影像檢查,進一步了解心臟肥大的狀況,其他可能利用的心臟檢查方式如下: 影像檢查: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檢測你心臟是否有問題,常見的檢測項目有:胸部X光、心臟電腦斷層掃瞄(CT scan),或心臟核磁共振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


心臟健康

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招教你護心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許多現代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無時無刻都在危害我們的心血管。因此,《Hello醫師》提供以下10招,幫助你我守護心臟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 1. 戒菸省錢又健康 抽菸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主因,光是戒菸一年,罹患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風險相較於一般人就會減少一半。 此外,政府所推行的「二代戒菸服務計畫」,在門診、住院、急診及社區藥局都有提供戒菸服務。有關更多戒菸服務,可以撥打免費戒菸專線 0800-636363 或前往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獲得更多資訊。(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 4 點) 讀者可從下列量表,判斷自己的菸癮程度: (圖片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2. 規律運動可強化心臟 保持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還能讓改善情緒、減輕壓力。衛生福利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關掉電視起身運動,都能夠強化心臟。(延伸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3. 維持營養均衡、控制體重 體重過重會增加罹患心臟病機率,維持營養均衡、少油少糖的飲食,均衡攝取蔬果,加上保持運動,體重控制並不是難事。你也可以多利用Hello醫師的健康小工具-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器,檢測體重是否有過重的狀況,並搭配BMR計算器來計算基礎代謝率,讓體重控制不再是難事。(延伸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4. 多吃含纖維的食物 充分攝取纖維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專家建議至少一日攝取30克纖維。纖維可以從不同的食物中取得,例如:全麥麵包,燕麥、帶皮馬鈴薯、各類蔬菜水果。(同場加映:茄紅素、Omega-3有益心臟健康!心臟病飲食3大營養素報你知) 5. 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 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會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加,而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因此,盡量改變飲食習慣,多攝取瘦肉、挑選低脂的乳製品,而非全脂乳製品、烹調用油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才是強化心臟的健康飲食方法。(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6. 每天都要吃蔬果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提高蔬菜或水果的攝取量,能降低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風險。每天4份蔬果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若提高到8份,保護效果會更好。而各類蔬果中,綠葉蔬菜、十字花科蔬菜、高維生素C蔬菜,對冠狀動脈的保護效果特別好。(延伸閱讀: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7. 少吃鹽控制血壓 吃太鹹容易導致高血壓(Hypertension),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但經調查發現,鈉攝取量超標的情形逐漸年輕化,30歲以下年輕人的鈉攝取量,幾乎超過建議攝取量的2倍。 因此,為了預防血壓過高,除了避免泡麵、洋芋片等高鈉的食品之外,平常飲食中也該減少過度的調味添加、或是少吃醃漬的加工食品。(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8. 多吃魚顧心臟 魚的飽和脂肪比起紅肉少了許多,因此推薦參考地中海飲食中,一週吃兩次魚的建議,比方說,選擇沙丁魚或鮭魚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能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 若無法天天吃到魚,營養補充品也是一個好辦法,例如:魚油。 9. 少喝酒讓腰圍變小 酒類熱量不低,調味酒因含有糖分熱量更高。據董事基金會調查,市售調味酒平均每100ml約有67大卡,換句話說一罐調味酒就有約200多卡,與市售含糖飲料熱量相當,因此過量飲酒會造成肥胖,讓腰圍增加。不僅如此,台灣人普遍缺乏「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簡稱 ALDH),導致酒精代謝能力不佳。 如果有喝酒習慣,建議降低飲酒量,男性一天建議不要超過兩瓶啤酒,女性則最好低於一瓶,否則血壓、三酸甘油脂容易升高,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延伸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10. 查看營養標示 買食品時會注意營養標示的人不多,但我們應該多注意我們吃下肚的食物,包括熱量、鈉含量、糖份等,如此我們才能控制自己的飲食,不讓美食成為我們健康的負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只要提到血壓,大部分的人都是想到高血壓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低血壓也會對身體帶來不少傷害,像是頭暈、四肢發冷,嚴重時恐有暈厥、死亡的危機,萬萬不可輕忽。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大家講解低血壓的症狀,以及遇到低血壓時該如何處理。 多少算低血壓?低血壓的標準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而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90/60mmHg ,也就是收縮壓(最高血壓)<90mmHg,舒張壓(最低血壓)<60mmHg。 低血壓是眾多疾病的一個表徵,且會影響個人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明顯。不過低血壓通常能透過規律運動、避免久站,以及避免突然從躺姿或坐姿起身,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低血壓改善。 低血壓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有低血壓,但在老人、孕婦,以及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身上特別常見。多數低血壓患者症狀輕微,透過生活型態或習慣的調整即能改善。(延伸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低血壓的症狀 當輸送至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就會產生低血壓的現象,可能的常見症狀如下。症狀因人而異,如有其他異常症狀,請諮詢醫師。 感到頭重腳輕或頭暈 暈厥、昏倒 注意力下降 視力模糊 噁心 皮膚濕冷 呼吸急促、短淺 疲倦 口渴 什麼時候該就醫? 若長期處於血壓數值偏低,但沒有出現不適症狀,通常代表身體並無大礙,例如不少有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通常血壓皆比常人要低。就算有輕微頭暈的症狀,只要不影響生活作息就毋須過度擔心,不過仍可就醫檢查,確認身體有無其它潛藏疾病。不過,如果出現以下低血壓症狀,便需要盡快就醫: 有頭重腳輕之感或頭暈,覺得自己若站著超過5秒就會昏倒。 心悸 皮膚蒼白、感覺寒冷。 呼吸變淺、急促。 意識混亂(好發於老年人)。 低血壓的原因 很多因素都會造成血壓變化,包括身體姿勢、壓力、藥物、飲食、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等等,此外,下列原因也可能會導致低血壓: 懷孕 :孕婦血液循環量增大,加上荷爾蒙的變化,可能會讓孕婦發生低血壓的問題。 脫水:脫水可能造成動脈中的體液不足,從而引發低血壓。而造成脫水的原因包括水分攝取不足、有嚴重嘔吐或腹瀉,以及過度流汗,例如激烈運動過後。 缺乏營養:身體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鐵會影響紅血球的製造,導致血壓降低。 嚴重過敏反應:某些藥物、食物、昆蟲毒液或其他物質,可能引起接觸者的嚴重過敏,而低血壓是可能出現的過敏症狀之一。(推薦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失血:大量失血(內出血或外傷)會導致血液量快速下降,引發低血壓。 藥物:部分藥物可能導致血壓降低,例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硝酸甘油藥物、帕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勃起功能障礙藥物等。(延伸閱讀:高血壓讓人陽痿?高血壓、降血壓藥可能造成勃起障礙) 其他疾病:敗血病所引起的敗血性休克。 內分泌問題:副甲狀腺疾病、艾迪森氏病、低血糖、糖尿病。 心臟問題:心搏過緩、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都可能造成低血壓。 (推薦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姿勢型低血壓好發於久坐起身或彎腰撿拾物品之際。 低血壓的類型 你還記得文章前面提到的「姿勢性低血壓」嗎?包含它在內,低血壓其實還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站立性低血壓或姿態性低血壓。人體姿勢變換所導致的低血壓症狀,通常發生在久坐起身、或是從躺臥轉為站立時,一般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老年人因為調節血壓的速度會退化,屬於姿勢性低血壓的好發族群。 餐後低血壓:進食後1~2小時內,血液會集中在胃部以利消化食物,這時其它部位的血管如果沒有適當收縮,便可能發生餐後低血壓的狀況。此症狀同樣較容易發生在老人家身上,不過,服用高血壓藥物、帕金森氏症藥物也可能提高發作風險。 低血壓的好發族群 雖然低血壓的成因繁多,但是其中以下面幾種特別常見: 老年人:超過65歲的老人,特別容易發生餐後與姿勢性低血壓。 高血壓藥物:服用高血壓藥物如利尿劑、硝酸鹽藥物或血管舒張劑,將提高低血壓風險。 疾病:帕金森氏病、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有較高機率低血壓發作。 醫師替患者測量血壓,確認患者是否有低血壓的情形。 低血壓的診斷與治療 若懷疑因血壓而出現不適前往醫院檢查,醫療人員會為你做一些測試,以確認病因是否為低血壓,診斷方式包含下列: 量血壓:在患者坐著或躺著時測量血壓和脈搏,然後待患者起身,再測量一次。 血液檢查:抽血檢查紅血球數量與血糖數值,以判斷低血壓的病因是否為貧血,或是血糖異常所引起。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檢測心臟的健康狀況,幫助判定低血壓是否與心臟病有關。(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傾斜床測試:透過讓患者躺在傾斜床上,再將床立起,檢測患者在姿勢改變的過程中,血壓數值的變化。(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低血壓的藥物治療選擇 只有輕微頭暈症狀或無症狀的低血壓,通常是不需要治療的。但如果患者的低血壓是由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醫師會針對引起低血壓的原因,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低血壓治療藥物包含礦物皮質類固醇藥物,例如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常用於治療姿勢性低血壓,或是使用擬交感神經藥品,例如邁妥林錠(Midodrine),來抑制血管擴張,以改善低血壓症狀。 低血壓的生活調整 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低血壓患者也需要改變生活型態,才能有效降低低血壓的發生頻率: 多喝水:增加血容量、避免脫水造成低血壓,尤其在天氣炎熱時更要注意。 慢慢起身:站起來的時候動作不要太快,讓身體有時間適應,尤其是剛睡醒時。建議早上起床的時候可以先坐一下,再讓雙腿慢慢沿著床緣著地,並繼續多坐一下。準備起身的時候,請扶著穩固的東西,避免突然頭暈。 促進血液回流的方法:如果你在站著的時候突然感覺低血壓發作,可以試著將大腿交疊(呈現剪刀狀)並夾緊,或是將其中一隻腳擱在窗台或椅子上,然後讓整個身體傾斜向抬起的那隻腳,這2種方式皆有助讓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到心臟。 避免喝酒:酒精會加劇脫水症狀。 持續運動:運動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但請避免在極度炎熱、潮濕的天氣或環境中運動。 洗澡水溫不過熱:洗澡水溫太高會讓血管擴張,提高低血壓的風險。 增加鹽分攝取:對低血壓者來說,吃鹹一點可增加鈉攝取量,有助於提高血壓。不過過度攝取同樣可能引發危險,因此建議先諮詢醫師再考慮執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3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我們都知道人活著心臟就會跳動,不過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很少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跳動。真的感覺到心跳變快、或跳得不規律時,不僅來得突然,也可能帶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心悸(Heart Palpitations)。《Hello醫師》將介紹什麼是心悸,以及造成心悸的原因。 什麼是心悸? 心悸其實是一個滿籠統的名詞,當你突然感覺到心臟正撲通撲通跳,不論是意識到心跳突然加快、變慢、漏拍或是強度變強,這些不正常跳動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心悸。 無論你正在走路或是坐著休息,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心悸,你可能感覺到心悸的部位也不只有胸口,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喉嚨或脖子也會有心悸的不適感。 什麼時候該就醫? 雖然心悸發作的感覺有點可怕,但發生心悸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心跳過快、過慢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僅有數秒鐘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很長、靜止心率高於100次/分鐘,那就需要及早去醫院接受相關的心臟檢查。(同場加映:目標心率計算器:計算最大心率、測量運動強度) 若心悸合併發生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冒冷汗的狀況,請立即就醫。(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想瞭解心臟如何運作及如何保健,請參考: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悸常見原因:心律不整、咖啡、恐慌症 可能造成心悸的可能有非常多,常見原因有以下3大類: 環境、藥物和心理:劇烈運動、熬夜、失眠、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抽菸)、古柯鹼(Cocaine)、壓力、焦慮、恐慌及服用抗憂鬱藥。(同場加映: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生理變化:脫水、荷爾蒙變化、甲狀腺激素過多或不足、血液中氧氣或二氧化碳濃度過低、低血糖、大量失血、電解質異常、感冒藥或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疾病因素:恐慌症、發燒、心臟病、貧血、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 雖然心悸在多數情況下無害,但若符合下列狀況,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患有焦慮症且定期發作 孕婦 服用含有興奮劑的藥物 甲狀腺機能亢進 心律不整 患有心臟病 動過心臟手術(推薦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曾心肌梗塞 心臟瓣膜缺陷 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缺乏運動、更年期女性、有家族病史者等(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心悸的併發症 心悸基本上沒有什麼併發症,除非患者是因心臟病而引起的心悸,那麼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便與心臟病相關,如下: 昏倒 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 中風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心悸的診斷方法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心悸的而就診,醫師會先用聽診器聽你的心音,了解你的過往病史,並可能利用以下方式對你的心臟進行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每位有心悸者均須作靜態心電圖,查看心律狀況有無異常,雖然基本上如果只用靜態心電圖檢測,通常看不出什麼問題,因為心悸並不一定會在檢測時發作。但是心電圖仍然可以幫助醫師了解,患者的心臟有沒有其他可能導致心悸的問題。 如果患者的心室有早激(Pre-exitation)現象,如WPW症候群患者在靜態心電圖會顯現PR間距縮短及δ波(delta wave)異常。 如果有意義的左心室肥大再加上心電圖在導極I、AVL及V4-V6等代表是心室中膈的Q波變深,則可能是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值得關切的是此型可能會誘發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如果心電圖有明顯的Q波異常,則可判斷患者之前得過心肌梗塞。如果心電圖有QT間距延長,則患者可能有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運動心電圖(Stress test):讓患者在運動的狀況下接受心電圖檢測,此檢測更容易顯現出心臟在壓力底下的運作狀況。 霍特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此心電圖可以讓患者隨身攜帶,最常用來記錄24小時內的心臟活動變化。這種方式能夠更容易掌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心悸狀況,並記錄下來。企圖找出嚴重的心律不整。 心臟事件紀錄器(Event recorder):適用於心悸發作頻率更低的患者,患者在心悸發作當下,需要手動按下按鈕才可紀錄。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以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與血流有無異狀。 實驗室資料(Laboratory data):必須包含 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可評估貧血及發炎狀況。 血清尿素、肌酸酐(Creatinine)及電解質等可評估電解質失衡或腎功能障礙。 甲狀腺功能檢查可檢測有無甲狀腺亢進。 心悸的治療方法 不是由心臟病引起的心悸,基本上不需要治療,醫師會推斷患者的心悸可能是由何種原因引起,再給予患者相關的建議。例如:如果患者一喝咖啡就心悸,那就不要喝咖啡。如果心悸是由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心理疾病(如恐慌症)所引起,則醫師會根據疾病類型安排相關治療方案。 心悸的預防方法 心悸主要成因不外乎就是心理壓力、興奮劑(咖啡因等)與心臟病,這3大類型,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心悸: 少喝或不喝咖啡 避免服用會引起心悸的藥物 避免處在高壓環境,找到方法紓解壓力 戒菸 少喝酒 多運動 健康飲食 【想看更多心臟疾病相關文章,請前往心臟健康類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臟病

愛愛到馬上風?解答心臟病與性生活的常見疑惑

親密關係對生活十分重要,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永遠沒有性生活,但本身有心臟疾病或曾發生過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者,可能會對性事有所疑慮,甚至會擔心性愛會造成急性心臟病發作,導致俗稱的「馬上風」,即因性行為而導致猝死。究竟性愛是否會誘發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患者能安全享有性生活嗎?《Hello醫師》將為你一一解答。 Q1:性愛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嗎? A1:性行為跟其他有氧運動一樣,都會促使心跳加快,以便輸送足夠的氧氣,滿足人體需求,因此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患者,可能因為性行為導致心臟壓力增加,引發心絞痛或甚至心肌梗塞。 然而,研究指出性愛導致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其實微乎其微,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一篇研究,在每週進行1次性行為的10,000人之中,只有2~3人會有心肌梗塞的狀況。無論是否有冠心病,在性行為中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都相當微小。事實上,性行為雖然會提升心率和血壓,但是程度大概只跟爬2層樓梯差不多。 任何運動都有風險,如果你擔心性行為會導致心臟病發作,那麼跑步、重訓等運動也可能造成相同結果,但若因此避免任何形式的運動,反而會提升心臟病的風險,因為運動有助於產生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預防高血脂。此外,運動也提升你的心肺能力,降低因性行為而導致心肌梗塞的風險。(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適度運動有助提升心肺能力,建議心臟病患先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與強度。 Q2:心臟病患者該如何安全進行性生活? A2:對於曾有心肌梗塞發作史,或是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病患來說,進行性行為或是運動都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必須接受「心臟復健」,透過醫師和復健師擬定專屬的復健計畫,透過規劃過的訓練方式與訓練量,一步步提升心臟的壓力耐受程度。 一般來說,若能做到爬樓梯、慢跑等運動,那麼從事性行為通常也無大礙。若不確定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可以諮詢醫師的意見,醫師會透過專業的檢查和診斷,評估你是否適合進行性行為。 Q3:哪些情況需要避免性生活? A3:雖然進行性行為的風險並不高,但如果你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臟衰竭(NYHA 第四級)或是嚴重心律不整(Arrhythmia),請先暫時避免性行為,先前往醫院接受診斷與治療,再根據醫師的建議判斷,決定何時恢復性生活。 另外,有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應該等到傷口完全復原再考慮行房為佳。 心臟病患若有性功能相關問題,應尋求醫師的幫助。 Q4:性慾和性能力下降了怎麼辦? 除了上述提到的風險之外,心臟病患在進行性行為時,反而可能因為呼吸喘或體力不支,影響自己或伴侶對性生活的滿意度及意願。因此,心臟病患不須避諱詢問醫師自己對於性行為的擔憂。 此外也有很多人的性慾受心臟病影響而下降,例如男性可能會有勃起障礙;女性則可能出現陰道乾燥。若有這方面的問題,建議不妨就醫檢查,醫師可能會以藥物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性生活。 請避免以下行為: 未經醫師指示,自行使用壯陽藥,可能導致壯陽藥與其他降血壓藥物或硝酸甘油含片合併作用,造成血壓過低。 擅自停止服用心臟病藥物,以恢復性慾或影響性功能。 其他性行為注意事項與建議 以下提供一些可能有助心臟病患改善性生活的建議與注意事項: 心臟病患可以位處下位,降低對性行為時心臟所受的壓力。 在舒適、不受干擾的時間和地方行房,緊張或不安的情緒會增加心臟的壓力。(延伸閱讀:戶外性愛好刺激~野戰時該注意的4要點) 若你有安裝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在性行為過程中因心律不整而遭到電擊,並不會影響你的伴侶,不過你仍有必要在下次回診時告訴醫師。(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若在性行為過程中出現明顯不適,請立即暫停並休息,觀察身體狀況,倘若出現胸痛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且無逐漸好轉的跡象,請立即撥打119就醫。若醫師有開舌下甘油含片,請依照使用說明服用。(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是什麼?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三酸甘油脂過高是血脂異常嗎? 血脂異常指的是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 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 部分三酸甘油脂過高者可能於皮膚表層長出黃斑瘤。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是因為遺傳疾病而導致,例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amilial Hhyperchylomicronemia),則可能在患者皮膚下看到脂肪堆積,也就是稱作黃色瘤(Xanthomas)或黃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成因與風險 基本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原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脂質代謝異常。 繼發性:因為疾病、酒精、藥物等後天因素,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 其他會增加高三酸甘油脂的危險因子包括: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因脂蛋白脂酶不足,而導致三酸甘油脂的代謝出問題,是一種少見的染色體隱性疾病。 其它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病、腎臟病、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不良。 肥胖 吸菸 過量飲酒 攝取的熱量經常大於消耗的熱量。 某些藥物會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脂:例如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利尿劑、雌激素等。 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導致哪些疾病? 單論三酸甘油脂過高,則直接相關的併發症以急性胰臟炎為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三酸甘油脂數值高於500mg/dL患者,他們的血漿會呈現乳白、糜狀,需要盡快就醫治療。 此外,許多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可能同時也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而這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通常會一併包含在血脂檢測內。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抽血檢查血脂肪。常規的血脂檢查一般會包含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數值,因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一樣都是組成血脂肪的成分,也同樣可當作心血管疾病的警示指標。(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三酸甘油脂的標準值 受檢者需至少空腹8小時(不可服藥或喝飲料),可以適量喝水,以下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的判斷標準。若你發現自己的數值超過150,便該著手降低三酸甘油脂囉! 理想值:40-149/dL。 偏高:150~199mg/dL。雖不會出現特別症狀,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200~499mg/dL。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罹患風險開始增加 過高:高於500mg/dL。恐發生急性胰臟炎,嚴重時會致命。 三酸甘油脂過高如何治療? 體內不同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項如下: 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對於輕微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透過身體力行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就能明顯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濃度。 藥物治療 除了改變飲食與運動外,醫師也可能使用以下藥物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狀況: 胰島素、肝素:可刺激脂蛋白酶活性。(延伸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降血脂藥物(纖維酸衍生物、菸鹼酸):降低血液內三酸甘油脂濃度。 其他治療方式還有利用血漿分離術將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抽出,也就是所謂的「換血」。 如何改善或預防三酸甘油脂過高 控制三酸甘油脂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以下方法都有助於控制三酸甘油脂: 降低熱量攝取: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三酸甘油脂,並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因此減少卡路里,就能減少三酸甘油脂,並且降低發胖的機會。 減少攝取糖分和精緻食物:選擇多醣類,例如五穀根莖類食物,減少或避免精緻甜食或額外添加糖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攝取健康的脂肪: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降低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類攝取,多含反式脂肪的炸物或甜點則最好避免。 減少酒精的攝取:酒類的熱量也不低,尤其調味酒含有更多添加糖,都可能提高三酸甘油脂超標的風險。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並且幫助你消耗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每天撥空運動30分鐘。(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高血壓但不想當藥罐子?降血壓方法快看,5個生活飲食建議報你知

高血壓在台灣如今是十分普遍的慢性疾病,據衛福部國建署統計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有25%的人罹患高血壓;換句話說,每4個人之中,就有1個有高血壓。 高血壓的成因多來自於現代生活的不良習慣,如飲食過鹹、缺乏運動、抽菸及喝酒等,而高血壓本身雖無症狀,卻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心臟衰竭或腎臟病等併發症。 因此,除透過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外,生活習慣的改變在改善高血壓上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Hello醫師》將提供你5個有助於降血壓的方法。 1. 建立健康的飲食計畫 高血壓的病患必須減少鹽分的攝取,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的納總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即6克鹽);此外,若能將鹽攝取量降至6公克以內,血壓則可下降2~8mmHg(毫米汞柱),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之成效,意即減鹽的飲食生活即能有效降低血壓過高的情況。(延伸閱讀:愛吃太鹹要注意!小心高血壓與腎衰竭找上你) 此外,高血壓患者建議可實行得舒飲食(DASH diet,字面意思為「停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得舒飲食的特色為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少飽和脂肪、少反式脂肪和膽固醇,內容主要為多食用蔬果、低脂食品,攝取更少的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因此在採買食物前,建議仔細閱讀標章,選擇鈉含量最低的食品。(推薦閱讀:高血壓心臟病:血壓標準、診斷、治療、預防) 2. 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除有助降低血壓外,也能同時解決很多相關的健康問題。因此高血壓病患應與醫師諮詢,討論適合的運動種類及強度。一般而言,醫師會建議高血壓病患,每天或者1週數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但不同的運動種類及強度所需的時間不同,其中以快走等有氧運動最適合高血壓患者進行。 3. 保持健康體重 維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控制你的血壓,並減少其他疾病的發生率,若你有體重過重或肥胖問題,建議開始著手減重。降低體重可改善血壓,同時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同時在運動減重的過程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則會提高。此外,你也可以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了解自己的體態是否位於標準內,並加以改善。(延伸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4. 限制飲酒量 當人體攝取的酒精愈多,體內的三酸甘油酯濃度就會愈高;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且酒精所含的高熱量也會導致你的體重增加。為了避免高血壓持續惡化,應減少飲酒。依據衛福部的每日酒精攝取量建議,男性每天不得飲用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女性則不得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延伸閱讀:喝酒臉紅原來是缺少這個!3方法改善亞洲紅臉症) 5. 適時紓解壓力 壓力對身心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導致血壓升高,找尋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如聽音樂、運動和冥想都是不錯的選擇,瑜伽或太極拳可幫助調整呼吸、舒緩憤怒的情緒和疲勞,並維持內心平靜。(同場加映: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