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膽固醇過高?降膽固醇要飲食、生活型態雙管齊下!5款保健食品推薦

國人普遍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其中,高血脂成因之一便是「壞」的膽固醇過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中,約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盛行率高達26%,推估約500萬人有高血脂問題。 到底膽固醇過高會怎樣?如何降低膽固醇?何時建議使用降膽固醇保健食品?相關產品該如何挑選呢?《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膽固醇過高對健康的影響 膽固醇是一種人體的必需物質,可製造膽汁、荷爾蒙與維持細胞的機能。一般抽血檢查時發現膽固醇過高,通常指下列三種數值中,有一項或兩項以上異常: 總膽固醇過高: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與三酸甘油酯所計算而成。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俗稱「壞」膽固醇,負責將膽固醇運送至身體各處,容易被自由基攻擊,進而黏附在血管壁上。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俗稱「好」膽固醇,負責將身體各器官、組織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代謝。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越高,膽固醇會與其他物質結合,在動脈血管壁中囤積,形成斑塊,隨著時間累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變狹窄、阻塞,並可能產生血栓,嚴重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後果。 許多疾病都與膽固醇過高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而且,膽固醇過高也會提高糖尿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的罹患風險;因此,積極追蹤、檢查,以及妥善控制膽固醇非常重要。 如何降低膽固醇? 當膽固醇偏高時,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先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然而,若患者經過長時間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膽固醇數值仍居高不下,或患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醫師即可能建議採取進一步的藥物治療。 膽固醇偏高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重點: 1.飲食 少攝取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都容易提高「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讓總膽固醇上升。飽和脂肪的常見來源為肥肉、動物內臟、紅肉、奶油、牛油及豬油;反式脂肪的常見食物為中西式餅乾、麵包與糕點,以及使用植物油高溫油炸的食物,如薯條、鹹酥雞等。 多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使糞便比較柔軟而易於排出;膳食中有適量的膳食纖維時,可增加糞便量,故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多吃黃豆製品:黃豆中的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都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且黃豆不含膽固醇,屬於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建議將每日攝取的肉類,一半以豆漿、豆干及豆腐等黃豆製品替代。 多攝取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可減少膽固醇的合成、減少壞膽固醇,建議可將肉類改為鮭魚、鯖魚及鮪魚等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並適量攝取芝麻、核桃及杏仁等堅果。 2.生活型態 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可加速代謝脂肪,提高好膽固醇並降低三酸甘油酯,有助於改善血脂異常,建議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例如騎腳踏車、慢跑、游泳或爬山。 戒菸:菸品內的尼古丁會提升血中的三酸甘油酯及壞膽固醇,並降低好膽固醇,十分不利於膽固醇的控制。 控制體重:肥胖會降低體內的好膽固醇,故體重應盡量維持在健康的範圍內。(點此看成人健康體重對照表)。 使用降膽固醇保健食品輔助 若您已經調整飲食、生活型態或服藥,膽固醇數值恢復穩定,並希望能透過其他方式加強日常保健時,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在醫師指示下,搭配使用合適的降膽固醇保健食品。 市面上,降膽固醇食品林林總總,許多看似都對控制膽固醇有所幫助,但其實有不少產品並未通過合格的安全檢驗,並獲得政府核可;對此,建議挑選具備以下3個條件的產品: 1.擁有健康食品標章 產品擁有健康食品標章,表示產品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可,具備保健功效並獲得認證,但其中的認證,可是大有學問。 「健康食品」的小綠人認證主要分成兩種: 第一軌 個案審查 須經初審、複審及健康食品審議小組審查通過,並經產品送驗確認,需時較長。 須執行安全性、功效性及安定性試驗。 經衛福部審查評估,在建議攝取量下,產品安全無虞並具保健功效。 產品所核准宣稱的保健功效及相關宣稱敘述,取決於個別產品經科學驗證之結果。 目前衛生福利部公告健康食品可宣稱之功效包括「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13項。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字 第A000XXX號。 第二軌 規格標準審查 經初審通過及產品送驗確認後,可免送交健康食品審議小組複審,即可領證,需時較短。 產品成分符合衛福部公告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即可標示「該等成分已由學理確立產品保健功效,無需個案進行保健功效評估」。 若能提供符合公告規格之檢驗文件,無需進行安全性與安定性試驗。 衛福部已公告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包括魚油及紅麴二項。 小綠人下方文字:衛部健食規字 第000XXX號。 由上可知,第一軌與第二軌審查的範圍,主要為送驗流程差距,通過第一軌審查認證的產品,其功效與安定性都經實驗認證,第二軌僅限於紅麴與魚油產品,而其功效則由學理得知,非由實驗確認;因此,在購買時,建議將此做為主要的考量重點之一。 若不確定想要購買的產品是否有健康食品標章,可赴「衛生福利部健康食品資料查詢」頁面,搜尋產品名稱。只要產品有通過衛福部審核,就會顯示於搜尋結果中,其搜尋結果也可以點選右側的「詳細」,進一步了解更多產品資訊;其中,最上方的「許可證字號:衛部健食字第A000XXX號/衛部健食規字第000XXX號」,可下載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資料摘要,幫助您了解產品功效的相關數據,並可依此作為購買的參考依據。 2.零食品添加物,無負擔更健康 保健食品在製作時,經常使用各種食品添加物,例如加入「賦形劑」製成錠劑或膠囊,或添加「香料」或「食用色素」來增添色彩、降低苦味。 這些食品添加物的種類與劑量,通常都在合法的使用範圍內,但長期攝食,仍可能有造成身體負擔之隱憂;對此,建議可挑選擁有極少或無食品添加物的產品,其中可參考之選購指標之一,即為A.A.(Anti Additive)Clean Label。 通過A.A. Clean Label認證,代表產品以原物料為基礎,依照合理方式加工生產,無添加任何為過度延長保存期限,或改變產品顏色、口感的添加物。 3.通過SGS、SNQ及國際品質評鑑 現代食安問題多,挑選通過SGS檢驗、獲得SNQ認證、Monde Selection等國際品質評鑑認證的產品,確保成分安全無虞,品質有保障,食用起來也更安心。 5大降膽固醇保健食品推薦 降膽固醇保健食品推薦:船井生醫 FIP100纖維粉 內容量:15包/盒 特色: 通過國家第一軌審查,獲衛福部健康食品三項認證 經科學驗證結果,具調節血脂、調節血糖、胃腸功能改善的保健功效 保健功效相關成分:總膳食纖維 通過A.A. Clean Label 100% 無添加驗證 通過SGS檢驗合格,獲世界品質評鑑 Monde Selection 金獎、國家認證SNQ品質標章 降膽固醇保健食品推薦:康采 紅麴膠囊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心臟病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容易併發中風,然而一般人鮮少計算自身的心跳數,再加上心房顫動有時不會出現症狀,讓不少病患已經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 《Hello醫師》帶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如何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找上門。 什麼是心房纖維性顫動?認識心房顫動 正常的心臟跳動式規律、有節拍的,以每分鐘60~90下將血液傳送至全身,而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會產生血液滯留,並凝結成血塊,藉由心室的收縮傳送至動脈。這也是為何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容易引起中風、心臟衰竭的原因。(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了解症狀與治療) 心房顫動依持續時間可分成3種: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 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7天。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1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胸痛恐是心房顫動症狀! 「醫生,我的心跳突然變很快,有時候還會胸痛」。這是心房顫動病患很常有的現象,由於心臟收縮不規律,讓心跳忽快忽慢,有些人發作時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心跳不規律、急速 胸口無力 冒冷汗 昏厥 呼吸困難 胸痛 心房顫動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的症狀,心房顫動也會帶來下列風險: 中風 血栓 心臟衰竭 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病患,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倍,應更加留心相關症狀,避免心房顫動的可能性發生。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top-5-myth-of-heart-disease/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致病因子 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及男性,男女比約2:1,2018全台灣有超過25萬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比例約1.4%。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上升,30年後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數恐達到4%。除了老年人容易患有此疾病,以下原因也恐讓心房顫動找上門: 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 曾有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 曾有心臟瓣膜問題:例如瓣膜性心臟病 心房顫動3大治療方法 治療心房顫動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列3種方向為主: 藥物治療:可以分成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及控制心跳次數。前者為心律控制,可以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來控制;後者為心速控制,讓心房顫動持續,但心跳保持每分鐘在70~80下左右,使用藥物為臟得樂、心利正或是脈泰克。 抗凝血治療:主要用來預防中風,降低血液凝聚功能。 心電導管治療:從頸靜脈或是鼠蹊股靜脈進入血管,並注射顯影劑讓心臟輪廓清楚,藉由局部加熱去除心臟不正常的傳導。(推薦閱讀: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自我檢測 有些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發作時不會有症狀,醫師建議,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房纖維性顫動,可以先將手指放在另一手的脈搏上感覺脈搏的跳動,如果感覺到脈搏紊亂、沒有規律跳動時,應立即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膽固醇

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現代人暴飲暴食且經常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食物,卻沒有規律運動,導致體內膽固醇濃度過高而引發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當膽固醇找上門,多數人會透過調整飲食及生活方式來降低風險,倘若血脂狀況仍未改善、膽固醇持續偏高,就需要開始服用降膽固醇藥來降低膽固醇濃度。 然而,在各款降膽固醇的藥物中,分別含有何種成分、功能及副作用?《Hello醫師》將於本文為您完整揭祕! 降膽固醇藥成分作用、副作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在醫師所開立的處方下最常見的降膽固醇藥屬以下3款,基本上皆安全無虞,然而,膽固醇過高或罹患高血脂的患者若認為病情獲得控制而自行停藥,仍有可能引發危急的病症,對此醫師們也強烈建議應當先安排諮詢後再決定是否停藥。(推薦閱讀:遠離壞膽固醇防心臟病!清除壞膽固醇食物要吃些) 降膽固醇的3大類常見藥物如下: 1. 史他汀類藥物 史他汀藥物(Statins)可抑制肝細胞中膽固醇合成的速率限制酵素,進而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含量,是效果最強的降膽固醇藥物,也是醫師最常開的處方藥。常見的藥品包含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喜克脂(Simvahexal)及亞托瓦斯坦丁(Atorvastatin)等。 史他汀類藥物副作用 服用史他汀類藥物後,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盡速就醫: 肝功能指數上升 頭痛 噁心 疲倦 肌肉酸痛 2. 膽酸結合樹脂 膽酸結合樹脂(Bile acid sequestrant resin)會在小腸與膽酸結合,阻止腸胃道中的膽酸被吸收,以增加肝臟代償性利用膽固醇製造膽酸。膽酸會從大便排泄,肝臟內膽固醇因而必須大量氧化成膽酸,使得肝細胞中膽固醇的含量跟著降低。最常見的藥品為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降膽寧(Colestipol)等。 膽酸結合樹脂副作用 服用膽酸結合樹脂後,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胃腸不適 腹瀉 便祕 3. 菸鹼酸 菸鹼酸(Nicotinic acid)又稱作為維生素B3,服用後可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的濃度,並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常見藥品為阿西莫斯(Acipimox)等。 菸鹼酸副作用 服用菸鹼酸後,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如下: 胃腸不適 高尿酸 痛風 紅疹 肝功能指數上升 若患者長期服用還可能增加膽結石生成的機率,故不建議膽結石患者服用。 4大飲食原則3少1多、有效降低膽固醇! 如果膽固醇過高,甚至患有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的人,除了可服用上述的降膽固醇藥物外,搭配以下4種飲食原則,更能有效降低膽固醇: 1. 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含量高之飲食:飽和脂肪酸是讓膽固醇濃度升高的主要危險因子,像是肉類製品、全脂乳製品、黃油、酥油、蛋糕和餅乾、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都有相當高的飽和脂肪含量。(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另外,高血脂症患者也應避免攝取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動物內臟、動物油、奶油、冰淇淋、蛋黃、椰子油、牛油製成的麵包或餅乾,以及五花肉、香腸、魚卵及蟹黃等。 2. 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攝取過多反式脂肪酸會使血中低密度膽固醇增加,提高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含有過多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像是酥油、乳瑪琳、氫化油、糕餅類、麵包、速食食品等。 3. 降低油脂之攝取:烹調時多採用低溫烹調法,如:蒸、煮、滷、烤、涼拌等方式,少吃油酥、油炸和油煎等食物;建議炒菜時建議不要使用過多的油,舉例來說,1份100公克的蔬菜最好以1茶匙油(5公克)為主。 另外,在炒菜時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油,像是芥花油、橄欖油、葵花油、玉米油、黃豆油、葡萄籽油、紅花籽油等植物油;少用飽和脂肪酸比例高者,如動物油、奶油等。(你也想知道: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4. 多攝取富含高纖維質食物:主食盡量以全穀類為主;全穀類食物包括燕麥、糙米、麥片、蕎麥、薏仁、地瓜、蓮藕、蓮子、山藥等。而蔬菜、水果、豆類皆富含膳食纖維且蔬菜水果又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建議每日至少3份蔬菜及2份水果。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心跳過快是心悸嗎?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過快原因?

心跳過快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覺得自己心跳過快,實際檢測後卻是正常值;有些人則可能心跳已經跳過頭,自己卻不自知。若心跳經常過快,除了昏厥、盜汗、虛弱,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Hello醫師》向你解說心跳過快的定義,教你如何辨別正常心跳?並說明心跳過快的原因、種類和症狀,告訴你心跳過快應掛哪科檢查。 心跳正常值多少?心跳過快定義? 正常情況下,成人若靜止不動,每分鐘的心跳次數約60至100下。若沒有從事任何活動,心跳也頻頻超過100下以上,便可能是心搏過速,也就是心跳過快。 判斷自己心跳是否過快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感覺心悸或心律不整時,透過血壓計或脈搏計算心跳,將心跳次數記下來;若經常超過100下,甚至140下以上,請盡快就醫做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臟跳很快會怎樣?從心跳看身體健康 正常心跳始於右心房,由竇房結放電,刺激右心房及左心房跳動,將血液流至左右心室。當電訊送至心臟中間的房室節時,訊號會被一分為二,傳送至左右心室令其跳動收縮,接著血液就會被送至身體各處,提供養分並交換氣體。 由此可知,心跳為人體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若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正常,就會影響心臟血液輸出量,阻礙身體正常運作,進而危害健康。(延伸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 心跳過快的原因與種類 在臨床上,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有問題。心房異常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而心室異常則以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最常見。 心房顫動(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PW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頻脈(又稱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先天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心跳過快恐心悸、胸悶 心悸為心跳過快的症狀,心跳過快除了可能心悸、胸悶或頭暈外,最怕心臟因長期跳動過快,心房活動量減少,心房血液凝固、形成血塊,並流至腦部引發中風。 相較於心跳正常者,心房顫動病患腦中風的機率增加5倍。而且心跳嚴重過快,也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猝死;因此,若發現心跳經常過快,建議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 心跳過快的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 倦怠 呼吸喘 盜汗 呼吸困難 低血壓 虛弱無力 手腳冰冷 意識不清、昏厥 心跳過快如何處理?需要看醫生嗎?該看哪科? 若經常心悸或容易喘,計算自身心跳也經常超過100下,建議可赴醫院心臟科門診接受檢查。若只是偶發性心跳過快,可觀察心跳過快發生情況,例如: 是否在特定時間心跳過快? 是否在從事特定活動後心跳過快? 是否在食用或服用特定食物或藥物後心跳過快? 若發現原因,請減少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的情況,並維持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心情平靜,少碰觸菸酒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維持心臟健康。 若心跳突然嚴重過快,有昏厥、虛弱或呼吸困難的現象,請立即坐下或平躺,並盡速就醫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核子醫學檢查|心肌灌注掃描的用途、須知、風險、流程

什麼是心肌灌注掃描 心肌灌注掃描(Nuclear stress test)是一種核子醫學的心臟診斷方法(核醫檢查)。 檢測者需要藉由口服或靜脈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透過伽馬攝影機(Gamma camera),例如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SPECT/CT),或是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 放射性同位素的差異 根據檢測的部位不同,核醫檢查也並不是只有「心肌灌注掃描」這一種檢查,比方說,如果要檢查病患的甲狀腺,就可能會採用碘-131(I – 131)或是鎝-99m(TC – 99m)等放射線同位素,以便進行甲狀腺掃描。 回到主題,在冠心病患的診斷上,較早開始廣泛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鉈-201(Tl – 201),不過由於使用鎝-99m可以獲得更清晰的成像,而且造成的輻射量也比較少,所以鎝-99m成為核醫檢查經常會用到的放射性物質。 為什麼要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醫師會建議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原因包含: 若醫師懷疑你有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 追蹤血管成形術或心血管繞道移植手術的術後狀況。 心臟問題被確診後,心肌灌注掃描也可以用來協助治療的進展。 幫助自己了解心臟能夠承受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可用來協助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推薦閱讀:心臟病患運動守則:注意心率 有氧運動為主) 常規檢查無法診斷的胸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 心肌灌注掃描前須知 醫師會與你討論適合進行心肌灌注掃描的時間。 若有懷孕或可能懷孕的狀況,請事先告知,視情況可能不宜接受檢查。 檢查過程可能會使用跑步機或飛輪,建議穿著運動鞋。 需在檢查前的4~6小時開始禁食(可以喝水);於檢查前24小時內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食物及飲料。 應將日常服用的藥單提供給醫師,並和醫師討論檢查當天是否有需要暫停服用的藥。糖尿病(Diabetes)患者和或服用其他非處方藥的人,應特別注意。 心肌灌注掃描的風險 心肌灌注掃描會由技術熟練、合格的專業人員執行,基本上也是安全的。在檢查過程中發生危險的機率很低,但已知的危險包括: 心律不整:可能會因運動而引起,不過心律不整通常會於運動停止後消失,很少會危及生命。 胸痛、頭暈:嚴重心臟病患者,即使中等強度的運動也可能引發心肌缺氧(Cardiac ischemia) 等相關症狀。雖然這些症狀會導致危險及不適,但仍有必要藉由心肌灌注掃描的過程誘發並重現症狀,以確認它們是否真的是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 過敏反應:一般來說,心肌灌注掃描所使用之放射性同位素,並非顯影劑,因此沒有顯影劑過敏的問題。不過仍極少數人可能會對放射性同位素過敏。 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僅1/10000,通常好發於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者,因心肌灌注掃描過程需進行運動,而引發心肌梗塞。 低血壓:在運動中或運動結束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低血壓、頭暈的症狀,不過通常會在停止運動並休息一陣子後恢復。 其它症狀:其它可能出現的症狀還有噁心、心悸、頭痛、呼吸急促等,這些症狀也可能由藥物(代替運動提升心臟壓力)所引起,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考慮以拮抗劑改善。 哪些人不適合接受心肌灌注掃描 為了盡可能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符合以下狀況的人不適合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有無法逆轉改善的心臟衰竭 近2天內曾心臟病發作(延伸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時不時出現心絞痛 控制心律不整的情況不佳,並嚴重到威脅生命現象 有嚴重的心臟瓣膜疾病 有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有急性主動脈剝離(Acute aortic dissection) 近期發生肺栓塞,或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如何進行心肌灌注掃描? 心肌灌注掃描需要進行兩次檢查,通常會在上午進行運動時(壓力狀態)的心肌灌注掃描,下午則進行休息時(靜態)的掃描,藉由比較兩者的差別後,才能得到明確的結果。 另外,心肌灌注掃描可以單獨進行,或和其他檢查一併進行,採用方式會依心臟病的種類而有所不同。 心肌灌注掃描的流程 步驟一 醫師或檢驗師會先詢問你的病史,及平日的運動習慣和強度,以在檢查時選擇能有效激發你心臟血流的運動量。你的醫師也會仔細檢查你的心肺狀況,以排除任何可能影響檢查結果的異常狀況。 接受心肌灌注掃描的患者需要進行運動來監測心臟於壓力下的血流狀況。 步驟二 首先要檢測壓力狀態下的血流狀態,因此你會被要求使用跑步機或飛輪,而為了同步透過心電圖監測你的血壓和呼吸,你還必須在胸口黏上電極貼片。(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你必須持續運動直到運動強度增加到你的最大忍受範圍、達成預設時間或目標、心電圖出現異常圖形,或出現症狀時才會中斷。 這些症狀包括中到重度的胸痛、嚴重呼吸急促、血壓偏高或偏低、心律不整、頭昏眼花等,不過在檢查途中若感到不舒服,也可隨時要求停止檢測。 對不適合運動的人,醫師會從你的靜脈注入能增加心臟血流的藥物,以模擬運動對你的心臟所產生的影響。這種藥物可能會使人呼吸急促、面紅耳赤,產生類似運動過後的反應,但可能出現頭痛等副作用。 步驟三 在心律達到高峰後,護理師或檢驗師會以靜脈注射的方式,將放射線同位素緩緩注入你的體內。通常會由手臂注入,你可能會感到冷冷的顯影劑緩慢地流過手臂血管,約需時20~40分鐘抵達心臟。 步驟四 心臟細胞會吸收顯影劑,同時醫師會順便觀察你在運動恢復的過程中,是否出現異常狀況,例如心跳和呼吸是否能順利恢復正常。 步驟五 在壓力狀態的檢查結束後,你需要休息幾個小時,在這段期間內,你可以喝水或吃白吐司止飢(依院所規定為主)。 步驟六 在下午的時候,進行休息狀態的心肌灌注掃描,不過這次不需要先運動,只需要靜躺在床上,待再次注射的放射性同位素進到心肌細胞後,就可以得到休息態的血流影像。 步驟七 醫師比較壓力狀態和休息狀態下的心肌灌注掃描結果,做出診斷。 心肌灌注掃描之後 除非醫生特別指示,檢查完成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多喝水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藥物與放射性物質。 如果你對心肌灌注掃描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心肌灌注掃描的結果 醫師會說明檢查結果,可能的結果包括: 血流情況正常,不需進一步檢查。 […]


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風險、過程、術前準備、術後傷口照護須知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基本概念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又稱做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也可稱為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CABG)是一種很常見的手術,主要用來治療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病人。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會藉由截取患者腿部、手臂或胸部的血管,移植到阻塞的冠狀動脈旁,作為新的輸血通道,讓更多血液能夠流到心臟,提供心臟足夠的氧氣與養分。 為何需要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需要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通常會符合以下條件: 有多條冠狀動脈阻塞。 左主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推薦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 冠狀動脈阻塞患者無法透過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改善。 已經施行過氣球擴張術並放入支架,但血管再次狹窄。 其他治療方式效果不佳。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風險因素 一般來說,患者若沒有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則因手術而產生相關併發症的機率不高。以下為患者可能在術中或術後面臨的風險: 出血 傷口感染 中風(Sroke)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栓在術後突然破裂所引起。(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記憶力減退或思考困難(通常在術後6~12個月內會改善) 腎臟問題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前準備 手術前,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手術前一天,午夜12點後禁食(包括水,但立即性藥物除外) 務必了解手術的風險和你的心臟狀況。 有家屬陪同,方便溝通治療事宜。 做好個人衛生,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告知醫師你的病史與正在服用的藥物。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過程 目前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方式主要可分為以下3種: 傳統手術 即開心(開胸)手術,醫師必須鋸開患者的胸骨,並將患者心臟連接至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機),在患者心臟停跳的狀況下,進行手術。(延伸閱讀: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在選擇移植血管的部分,醫師可能會從患者的內胸動脈(內乳動脈)、前臂橈動脈、腿部大隱靜脈或胃網膜動脈中選擇。一般來說,動脈移植在長期使用上,耐久和通暢度較好。醫師可藉由透過傳統或內視鏡方式,將需要的血管截出,然後再透過血管吻合(Vascular anastomosis),讓血管能夠固定接合在阻塞冠狀動脈旁,形成旁支管道。 待醫師移植完成,醫師將傷口縫合後,便可讓心臟恢復跳動,一般手術時間大約3~6小時,取決於患者需要移植的血管數量。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heart-disease-surgery/ 心臟不停跳手術 相較於開胸手術,現在有一些比較沒那麼侵略性方法,像是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也稱為心臟不停跳手術),這種手術不需用到人工心肺機,患者的心臟在手術過程中,還是能繼續運作,不過需要使用器具固定心臟角度並讓冠狀動脈保持穩定,且執行難度也較高,可能不太適合要移植很多條血管的狀況。好處是可以降低病患術後的潛在風險,手術時間也較短。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可能會利用達文西手臂(機械手臂)或影像輔助內視鏡,取代傳統手術必須在患者胸前,開一道長達20幾公分的傷口,以及把胸骨鋸開的作法。 微創手術可以在患者的胸側開一道較小的傷口或是數個小孔,由肋骨間的縫隙,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比起傳統手術,患者在術後的疼痛感較低,恢復期也較短。就美觀角度而言,比較小的傷疤也讓患者在穿著選擇和遮掩上比較方便。當然,施行此手術的費用也相對高昂且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傷口照顧 患者在手術結束後,會進到加護病房觀察。在術後幾小時內,病患仍需要插管協助呼吸,一旦能夠正常呼吸即可拔管。 如果患者在術後沒有出現其他併發症,身體狀況穩定,通常只需在加護病房待3~5天,即可轉到一般病房,觀察約1個禮拜左右應該就能出院。以下為術後傷口照顧的注意事項: 術後1週內,傷口微微發腫或疼痛是正常狀況,但如果過度腫脹、發紅、有液體滲出、出血、發燒,應立即回診檢查。 以淋浴代替泡澡。洗澡完請以無菌棉籤將傷口擦乾,保持傷口乾燥。 手術後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2公斤以上)、騎車、抱小孩及擴胸運動(尤其是接受胸骨鋸開者)、上肢重複性活動(例如游泳、甩手、拖地)、睡覺請勿趴睡,請以側臥方式下床,勿手拉床欄或雙手支撐床面起身。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會增加運輸到心臟的血液,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患者在未來10~15年內不會有胸痛的症狀。然而,繞道血管仍有動脈粥狀硬化的可能,因此患者仍需規律服藥、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降低需要2次冠狀繞道手術的機會。相關保健方式如下: 若你患有糖尿病,請監控你的血糖。 健康飲食,降低膽固醇(例如:得舒飲食)。 控制血壓。(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規律運動。(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高血壓

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量血壓位置與姿勢、血壓標準、注意事項

血壓是血液在動脈中流動所產生的壓力,無論血壓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其中又以高血壓特別常見。在家量血壓可以幫助高血壓患者監控自己的血壓狀況,並加以改善,從而降低心臟病或相關併發症的風險。究竟在家量血壓有哪些注意事項,例如量血壓的時間、姿勢、位置?如何量血壓?種種疑問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了解。 血壓的基本概念 血壓是血液在動脈內的壓力值,在家測量血壓有助於在家監控血壓。血壓計會紀錄2項數值,單位皆為毫米汞柱(mmHg):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代表心臟收縮時,血壓的最高值。 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代表心臟舒張時,血壓的最低值。 例如測量到的收縮壓是120mmHg,舒張壓是84mmHg,血壓計會顯示的測量記錄即為120/84。一般正常血壓,收縮壓應低於120mmHg,舒張壓應低於80mmHg。(血壓高的定義?請看: 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血壓計的種類 目前市面上可供購買與使用的血壓計,主要有以下3種: 傳統血壓計 傳統血壓計分為錶式和水銀式,皆透過需手動按壓充氣的臂套、聽診器或麥克風,來測量血壓。使用方法如下: 手動讓臂套充氣、洩氣,並用聽診器聽脈搏。血壓會顯示在有指針的圓盤上,當臂套充氣、壓力增加,指針會順時針移動;臂套洩氣、壓力降低,則會逆時針移動。而收縮壓是臂套洩氣後,指針在首次聽到脈搏的瞬間所指的數字;指針在脈搏聲消失的瞬間所指的數字,則是舒張壓。 電子血壓計 是種使用電池的血壓測量儀器,使用方法如下: 在上臂套上壓脈帶(袖套),透過壓脈帶加壓緊縮和放鬆的過程,紀錄動脈血液流動的狀況,並以數值呈現出來。另外,較早期的電子血壓計則是以電子麥克風記錄血流。此類血壓計主要有手臂和手腕兩種測量方式,不過手腕血壓計比較容易因量血壓姿勢不正確而產生明顯誤差。 攜帶式血壓監測 攜帶式血壓計體積小,可整天穿戴,1次的配戴的時間通常為24~48小時,血壓計會定時自動測量血壓。若先前其他血壓測量方式結果不一,醫師就可能會建議此種在家測量方式。 為什麼要在家量血壓?在家量血壓的4個好處 若有以下情形,醫師可能會建議你在家量血壓: 已診斷出為高血壓前期:收縮壓介於120~129mmHg;舒張壓<80mmHg。 已診斷出有高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 符合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因素:長期體重過重、鈉含量攝取過多等。 此外,自己在家量血壓還有以下好處: 避免緊張:有些人會因為要前往醫院或見到醫師而感到緊張,造成在醫院量血壓總是量不準,也就是所謂的「白袍高血壓」,而自行在家中量血壓便能改善這種情況。 對自己負責:建立自己量血壓的習慣可以幫助你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讓你更有責任感和動力將血壓維持標準範圍內,從而開始注意自己的健康,開始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或習慣。 方便省時:家裡備有1台血壓計可以免除每次量血壓都要前往醫院或診所的麻煩。 幫助醫師治療狀況:你在家中定時紀錄的血壓數值,也是醫師在了解你的病情或進行相關醫療決策的考量之一。 電子血壓計操作簡單,適合民眾自行在家測量血壓使用。 什麼時候該量血壓?要量幾次?認識「722」量血壓原則 依據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請量量)原則: 「7」:連續7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 「2」:每次測量血壓2遍,中間至少間隔1分鐘。 在家量血壓的注意事項:姿勢、位置、時間 定期校正血壓計,壓脈帶至少要能圍繞上臂1圈半,並覆蓋2/3的上臂,壓脈帶周長則必須超過上臂周長的80%。 單次測量的血壓值偏高,並不一定代表你患有高血壓。你的測量方式、心情、時間都可能對血壓造成變化,因此建議持續測量至少1~2星期後,再做評斷。 通常血壓都早上較高,晚上較低,因此建議可固定每天量血壓至少2次,例如起床後和睡前各量1次,取得血壓平均值。 由於左右手臂的血壓可能有不同,第1次量血壓時,請測量完單側手臂血壓後,間隔1~2分鐘,再測量另一側手臂,以血壓數值較高者為準,並且之後都量該側手臂即可。不過若左右手血壓差距太大(超過20mmHg),可能代表血管出現病變,應盡快就醫檢查。 在家量血壓的準備流程 測量血壓前應做到下列事項: 確保處於舒適放鬆的狀態,避免在活動後、生氣時或穿著厚重衣物測量血壓。 量血壓前30分鐘應避免抽菸、進食、攝取含咖啡因飲料、運動並先上完廁所,保持心情平靜。 若非使用電子血壓計,請保持測量環境安靜,以利聽清脈搏聲。 在量血壓前,應坐在椅子上休息至少5分鐘,避免翹腳。(延伸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另外,除非醫師有指示,否則不可依據在家測量到的血壓,自行調整血壓藥物。 每次量完血壓應紀錄下來,以利追蹤血壓的長期變化或供醫師作為診斷參考。 在家量血壓的測量步驟 開始量血壓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量血壓時請勿移動、說話或翹腳。 綁上壓脈帶:壓脈帶前緣需固定在手肘內彎上2~3公分處,接著調整鬆緊,讓壓脈帶與手臂肩保留約1指寬,並將壓脈帶中心或聽診器置於肱動脈處(肘彎往上4~5指處)。 綁好壓脈帶後,將手臂微彎,靜置於桌上與心臟同高的地方,手掌朝上。 若你使用電子血壓計,此時可直接按鈕開始測量;如果是傳統血壓計,則須手動按壓將空氣打入臂套,請慢慢按壓直到聽不到脈搏聲後,再充氣讓毫米汞柱上升約30mmHg,這時請緩慢放氣(每秒降低1~2mmHg),同時注意血壓讀數,你聽到的第1個脈搏聲便是收縮壓,接著持續放氣,聽到最後1個脈搏聲就是舒張壓。 電子血壓計會自動在顯示血壓讀數,放鬆壓脈帶;傳統血壓計則要在你記錄完血壓讀數後,手動將氣完全放掉。 如不需再次使用,就可以將壓脈帶卸下並將血壓計收好,並記錄你的血壓與量測日期及時間,甚至你還可以將每日的活動一併紀錄,例如幾點服藥、心情、壓力,有助於讓醫師更有依據地調整你的藥物。 血壓標準範圍 前面提到,一般成人正常血壓應落在120/80mmHg以下,若你只超過一點點,則屬於高血壓前期,需開始留意。另外,如果血壓低於90/60mmHg,則有低血壓的問題。若你對自己的血壓讀數有疑慮,請直接與醫師諮詢。(延伸閱讀:蹲下久坐起身就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其他心血管問題

蹲下站起來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陳媽媽只要蹲下站起來就會頭暈,有時還會視力模糊,至醫院檢查後,醫師說這是「姿勢性低血壓」。究竟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應如何治療與改善?《Hello醫師》為您深入說明! 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r Postural hypotension)又稱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姿態性低血壓。指因姿勢改變而引起的低血壓症狀,例如:蹲下站起來突然、坐著站起來頭暈。 一般低血壓的判定為收縮壓 20,舒張壓下降>10。 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 多數的情況下,人體改變姿勢時,位於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感壓反射接受器會發出訊號至自律神經,增加血管阻力或加速心臟跳動,以便將血壓控制在平均值內。但當這個控制血壓的機制受到影響時,便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的狀況。 另外一個主要成因,則是來自人體的血液量減少或循環受到影響,也可能會引發低血壓。本文將隨後列出會造成這兩項狀況的危險因子。(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 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如下: 蹲下站起來頭暈 頭痛 視力模糊 虛弱 昏厥 神智不清 噁心 久坐站起來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何時該就醫? 如果只是「偶爾」感到頭昏眼花、頭暈目眩,有可能只是輕微脫水、低血糖、待在過熱的環境,或是久坐後起身等因素所引起,通常不是什麼太嚴重的健康問題,但如果你經常起身後常常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那麼就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若症狀嚴重到失去意識,即使只有數秒鐘的時間,情況也可能相當危急,請務必盡快就醫。 你可以將姿勢性低血壓發作的情況記錄下來,例如症狀持續多久、當下你正在做什麼等等,以便就醫時和醫師討論。(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姿勢性低血壓的7大危險因子 引發姿勢性低血壓的可能因素很多,其中特別常見的是循環血液量不足,這可能由身體脫水、失血或貧血,而引發姿勢性低血壓。(推薦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當人體內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時,就有可能出現暈眩、頭昏眼花等症狀。其他的危險因子如下: 年紀65歲以上:感壓反射接受器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弱,而且年長者的心臟跳動變慢,供血的速度也會相對減緩。 藥物影響:包括高血壓藥物、心臟病藥物,例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另外,帕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肌肉鬆弛劑,勃起功能障礙藥物、麻醉劑等等,也會提高姿勢性低血壓之風險。 特定疾病患者:包括心臟疾病,例如心臟瓣膜疾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造成神經病變之疾病,例如糖尿病。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待在高溫環境會造成大量流汗,可能造成脫水,以至於引起姿勢性低血壓。 久臥於床:因病而久未離床的人身體十分虛弱,容易在起身時出現姿勢性低血壓。 懷孕:由於懷孕時體重會上升、血館彈性與回流狀況變差,所以有可能造成血壓下降,不過通常產後血壓就會回復到生產前的狀態。 酒精:酒精可以暫時抑制交感神經,讓血管擴張,因此可能提高姿勢性低血壓之風險。 診斷姿勢性低血壓的5種檢查 醫師首先會先檢視患者的病史,若有需要的話,會進一步安排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因素或疾病造成低血壓症狀。舉例來說,如果是因為服用特定藥物而導致血壓下降,醫師可能會調整用藥劑量,或者建議換藥。以下為可能採行的檢查方式: 傾斜床測試(Tilt table test):檢測患者在姿勢改變的過程中,血壓數值的變化。在這項測試中,患者需要先在檢查床上平躺數分鐘,之後醫護人員便會慢慢將床面立起。 血液檢查:檢視患者是否血糖或紅血球數量過低 (兩者皆為低血壓之徵象)。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或EKG) :觀測心電訊號,以確認是否有心律不整、供氧或供血不足等問題。(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臟超音波檢查 (Echocardiogram):透過超音波觀測心臟瓣膜之活動,以確認是否有潛在疾病。 壓力測試(Stress test):患者可透過跑步機,測量血壓在運動下的狀況,若有需要,也可以透過特定藥物加速心率,達到相同的效果,以便觀測。 如何治療姿勢性低血壓? 要治療姿勢性低血壓,首要目標就是恢復正常血壓,包括增加血液量、減少積聚在下肢的血液,並且促進血液循環至全身。通常治療不會著重於症狀本身,而是將重點放在解決低血壓的潛在原因,例如脫水、心臟功能異常等等。 如果只是輕微的姿勢性低血壓,最簡單的治療方式就是站起來後若感到頭暈,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通常症狀就會馬上好轉。至於藥物引起的低血壓,通常醫師會建議改變藥物劑量,或者停止用藥。以下列出姿勢性低血壓的治療方式: 非藥物治療 醫師可能會建議你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攝取充足水分、少喝或禁止喝酒、避免待在過熱的環境、睡覺時墊高枕頭、坐著時盡量不要雙腳交叉、起身時放慢速度等等。 如果你沒有高血壓,醫師可能會建議你增加鹽分攝取量。若你餐後血糖下降,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你採取低醣的少量飲食穿彈性襪、束腹等裝束可能有助於減少血液聚積在腿部,進而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藥物治療 特定藥物也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例如: 礦物皮質類固醇:例如Fludrocortisone,增加血液中的鈉和體液滯留,以提升血壓。 擬交感神經藥品:例如Midodrine,抑制血管擴張來提高血壓。 擬副交感神經興奮藥物:例如Pyridostigmine,可改善感壓反射(血壓反射),提升自律神經調節血壓的能力。 屈昔多巴:如果低血壓是因為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系統退化症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 或自律神經障礙所引起,醫師會開立此藥。 紅血球生成素:增加紅血球質量和血量、 改善血液黏稠度。 若患者的症狀無法透過生活習慣調整或上述藥物來改善,則可能會需要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體抑素(Somatostatin)等其他藥物治療。 穿著彈性襪有助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改善姿勢性低血壓的8種方法 下列8種方法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飲食部分 增加鹽攝取量:請注意,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採行這個方法。鹽分攝取過多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血壓過度上升,引發其他健康問題。若欲增加鹽分攝取量,請務必先和醫師討論,並且斟酌食用份量。 少量飲食:若你餐後血糖下降,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你採取低醣的少量飲食。 補充維生素:貧血、缺乏維生素B12 都有可能使姿勢性低血壓更嚴重,所以低血壓患者也可以適當補充鐵質與維生素,或許有助於改善症狀。 攝取充足水分:體內水分充足可以預防低血壓。若你需要久站,或者從事任何可能引發低血壓之活動,建議你在事前先補充足夠的水分。 避免飲酒:酒精可能加劇姿勢性低血壓之症狀,所以請減少或戒除飲酒。 生活習慣 保持運動習慣:有氧與重訓兼顧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但請避免在極度炎熱、潮濕的天氣或環境中運動。 洗澡水溫不過熱:較高的水溫會讓血管擴張,提高低血壓的發生機會。 避免彎腰動作:如果你欲撿拾地上的物品,請以屈膝蹲下代替彎腰,以減少低血壓之風險。 穿著彈性襪:彈性襪可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你可以在白天時穿著,不過記得睡前或躺下時須脫下。 (延伸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緩慢起身:從躺姿轉成坐姿時,試著放慢起身的速度,就能減少姿勢性低血壓所引起的暈眩感。此外,建議你起床時先別急著起身,可以先坐在床邊1分鐘平復血壓。 墊高枕頭:睡覺時稍微提高枕頭的高度,有助於對抗地心引力。 […]


高血壓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高血壓在台灣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的高血壓病患累計至今有501萬人;換言之,每4.7個人之中,就一個人是高血壓,而其中18歲以上年輕人的盛行率就有26%。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你的血壓值比一般人來得高,但還不到高血壓患者的標準,這表示你可能處在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兩者都是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嚴重疾病。在現代忙碌又充滿壓力的生活下,無論男女老少高血壓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在這裡《Hello醫師》為你介紹6種降血壓的好方法,讓你可以穩定控制血壓,預防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 攝取健康的飲食 人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但如果不謹慎選擇你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的健康或心臟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建議攝取低鈉(Sodium)及含鉀(Potassium)的食物。鉀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預防進入高血壓前期。補充大量蔬果與全麥穀物對於降血壓也有很良好的功效。此外,切記少吃脂肪量高的肉,例如肥肉、五花肉、加工肉類,並多吃雞肉和魚肉等優質的蛋白質。(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2. 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攝取過多的鹽分(即鈉),會導致水份滯留在體內,使身體出現水腫,血管壁的壓力也會上升,進而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幾乎會損害身體裡的所有器官。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上限為2,300毫克(約6公克的鹽)。以下為你提供4個減鈉小撇步: 撇步1: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比較各廠牌的商品,找出鈉含量最低的食品。 撇步2:減少外食與吃素食的次數,因多數外食都含有大量的鈉。 撇步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肉類罐頭、火腿、培根等,以及微波食品與泡麵等食物。 撇步4:減少每日下廚做菜的鹽分。 3. 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需運動至少30分鐘,或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每次運動時間最少要有10 分鐘。因此一天之中可分別運動15分鐘,運動2次,或僅運動10分鐘,但運動3次。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壓、控制體重,還能舒壓及減少罹患心血管、肌肉、骨頭等各類疾病的風險。在高血壓患者之中,至少有1/5的人擁有肥胖的問題。對於身形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體重僅需減去3-4公斤,就能降低血管的壓力。 4. 限制酒精與抽菸量 經常抽菸、喝酒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大威脅。喝酒不僅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還會使血壓上升。平均來說,各年齡層女性建議每日的飲酒量為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則飲用喝2杯。(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減少壓力 現今由於工作、疾病、家人、人際關係等各種原因,多數現代人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壓力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嘗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例如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律運動、瑜珈、靜坐、或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且令人放鬆的事情。 6. 定期檢查血壓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已過女性更年期、或是擁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周或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測量。 建議家中可以購買一台血壓機,測量前記得不要抽菸、喝咖啡、滴眼藥水,並避免激烈活動,以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高血壓

高血壓讓人陽痿?高血壓、降血壓藥可能造成勃起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俗稱陽痿或不舉,是指長時間內無法保持勃起狀態滿足性功能,由於尋求醫療協助的患者比例較低,無法準確估計此症狀的發生率,但根據估計,18~60歲的男性人口中約有8%~10%的人有此問題,雖然這並非攸關生命的疾病,卻會對男性的生活有嚴重影響。 與一般人相比,高血壓(Hypertension)患者有性功能障礙的機率更高,同時亦有研究顯示,高血壓和一些降血壓藥對勃起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要探究其原因,先讓我們從勃起的原理開始講起。 為何會勃起? 陰莖勃起是來自神經、血管、荷爾蒙與心理因素等交互作用,產生的生理反應,從解剖學來看,陰莖主體為海綿體,左右兩個竇狀海綿體從陰莖部延伸到骨盆,在海綿體中有血管、平滑肌與密集的細小空間。 在正常情况下,為了維持組織所需,向陰莖供血的動脈只有部分會流通,當經由生理或心理刺激,激發性慾時,大腦會發出訊號觸發荷爾蒙反應,使陰莖動脈擴張,更多的血液也因此流入海綿體。 由於血液進入海綿體的速度比靜脈流出的速度快,加上靜脈受到壓迫,讓血液滯留在陰莖中,這種反應有益達到勃起,並維持勃起狀態。當大腦停止發送喚起性慾的訊號時,荷爾蒙反應就結束了,此時動脈血流恢復正常,陰莖也恢復成鬆軟狀態。(延伸閱讀:阻止男友這樣吃!5種影響勃起的食物) 高血壓可能傷害血管內皮細胞並降低一氧化碳合成量,提高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 高血壓如何影響勃起功能? 除了生理機制外,動脈擴張一般來說涉及細胞的生化反應,因此,勃起的關鍵要素在於正常血管內皮細胞和一氧化氮;內皮細胞產生的一氧化氮能幫助調節血管彈性(舒張或收縮血管),如果患有高血壓,血管中有可能產生生理變化;升高的血壓會使血管壁產生小撕裂傷,在修復過程中,血管壁會增厚、變得狹窄,可能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症(Atherosclerosis),而這不單單只影響心臟冠狀動脈,陰莖的血管也可能發生硬化,減少流向陰莖的血流量,便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此外, 高血壓也是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的原因之一,一氧化氮能使血管放鬆、舒張,隨著時間增長,長期高血壓患者合成與釋放的一氧化氮量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血管充分擴張的能力,使陰莖充血所需的額外血液無法正常輸送,而導致陽痿。 除此之外,男性高血壓患者也可能有較低的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睾固酮是男性的主要荷爾蒙,在性慾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睪固酮水平過低會導致荷爾蒙對性慾的反應下降。 降血壓藥與勃起功能障礙的關係 除了高血壓會可能導致陽痿外,服用降血壓藥也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在眾多高血壓藥物當中,屬利尿劑(Diuretics)和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對陰莖勃起的影響最為明顯。 利尿劑:可能造成進入陰莖的血流減少,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另外,利尿劑也可能降低體內的鋅(Zinc)含量,鋅是製造睪固酮相當重要的原料,幸運的是,利尿劑帶來的副作用,在停藥後就會停止。 乙型阻斷劑:此藥物會干擾引起勃起反應的神經衝動,導致陰莖海綿體不夠鬆軟,使陰莖動脈更難擴張、血液更難流入。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引起輕度鎮靜或憂鬱,讓性慾下降,從而衍伸性功能障礙。 除此之外,由於男性的心理狀態,例如緊張和焦慮,也會影響勃起功能,因此在高血壓患者中,也會因個人心理因素導致陽痿。 一項研究顯示,明白瞭解藥物副作用的患者發生性功能障礙的機率,高於理解不全的患者,因此患者對健康狀況、服用藥物的認知,以及心理調適,均可能對床笫之間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 總括來說,高血壓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血管變化、藥物副作用所引起,也可能與壓力、憂鬱有關,若你患有高血壓,並且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狀況,別太慌張急躁,不妨和醫師好好聊聊,來改善症狀。(推薦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服用高血壓藥的必要性 有些高血壓患者會擔心自己服用高血壓藥會導致陽痿,甚至排斥吃藥,但現在你已經知道,高血壓同樣也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礙,而且還會導致心臟病。比較好的方式是,先與醫師討論可否考慮使用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以外的高血壓藥物,減少對陰莖勃起功能的影響,但主要仍以醫師的專業判斷為主。(推薦閱讀:請避免同時服用這4類藥!高血壓用藥須知) 若本身已在服用高血壓藥,請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或是自覺高血壓已經改善就擅自停藥,這往往會讓血壓波動更大,造成的血壓反彈,反而會對血管帶來更大的傷害。 勃起功能障礙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建議患者不妨盡早就醫,找回美滿性生活。 如何治療高血壓引發之性功能障礙 在臨床治療上,一般經常使用的藥物是第五型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 PDE5 inhibitor),其實耳熟能詳的「威爾鋼」,就是PDE5 inhibitor的一種。不過,在用藥前請先諮詢醫師,因為部分降血壓藥,如硝酸鹽藥物(Nitrates)或甲型阻斷劑(α-blocker),在與PDE5 inhibitor併用時,會造成血管過度擴張作用,可能導致低血壓或其他相關症狀。(男性必須面對的攝護腺肥大問題,也可透過PDE5 inhibitor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律不整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諸多因素皆會影響我們每分鐘心跳的速度,也就是俗稱的心率,其中包含了飲食、活動程度、情緒狀態及用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每分鐘60~100下可視為正常心率,但攝取某些特定食物或飲品,可能會使我們的心跳加速,超過正常該有的靜止心率。就讓《Hello醫師》為你說明少吃哪些食物才能減緩心跳,減少心跳太快所引起的不適。 心跳過快?少吃這些食物就對了 1.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刺激大腦及神經系統,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攝取過量時甚至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一般在生活中,有許多飲料皆含有咖啡因,例如咖啡、紅茶、綠茶、汽水及能量飲料。 針對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台灣家庭醫學會便曾指出,當人體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時,就容易提升癲癇、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風險。而國內國民健康署則建議;成人每日應不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約1~3杯咖啡);心臟病患者則須減半,僅攝取約150毫克的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除了會讓心跳加快之外,亦容易產生頭痛、焦慮、顫抖以及失眠等副作用。(延伸閱讀:有心臟病還能喝咖啡?這樣喝竟然幫降心臟病風險) 2. 酒精 諸多研究皆指出酒精會導致心律不整(Arrhythmias),引起心搏過速(Tachycardia,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類型),使心臟出現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和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等不同症狀。酒精會直接影響心臟細胞,造成心跳加快、心搏過速,使人體脈搏不正、呼吸困難。在多數情況下,心律不整的患者只要暫時停止攝取酒精,心臟就會漸漸恢復正常狀態,並降低心律不整的復發機會。(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 可可鹼 可可鹼是另一種天然的神經興奮劑,在巧克力及其添加製品中都有,例如冰淇淋、布朗尼、蛋糕、糖果、熱巧克力和巧克力牛奶等。研究顯示,可可鹼攝取量與心率提升成正比,表示攝取量越大,心率的增加就越大,因此,有心律不整症狀的人,建議限制或避免食用巧克力。 4. 酪胺 含有高酪胺酸的食品和飲料,會使血壓升高並導致心悸,包括下列幾項: 熟成乾酪 醃漬肉品 酒精性飲品 果乾或過熟的水果 5.攝取過多糖分 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心跳加快或心悸,例如含糖飲料、糖果、甜點、小點心、麵包、義大利麵和白米飯。建議要節制攝取,或選擇全麥和全天然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蔬菜和豆類,因為這些含有更優質的複合碳水化合物,與較少的單醣。 綜上所述,為了保持心臟的健康,減少心跳過快所引起的不適,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可能引發心律不整的特定食物,例如含有酪胺成分的奶酪、醃製的肉類和魚類,或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食物。此外,盡可能地減少飲用含咖啡因與酒精的飲料。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