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魚油推薦2025最新!30大熱門品牌評比+選購重點

魚油推薦怎麼選?市面產品琳瑯滿目,價格、濃度、來源、包裝方式各有不同,讓人眼花撩亂。《Hello醫師》整理專家建議與研究,帶您掌握魚油的挑選重點與正確吃法,並精選30款熱門魚油,逐一比較售價、含量、Omega-3濃度、檢驗與國際認證,讓您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魚油! 文章目錄 魚油功效好處有哪些? 魚油推薦怎麼挑?4大挑選重點一次看! 魚油推薦什麼時候吃最好?怎麼吃? 魚油的建議攝取量多少? 魚油推薦品牌30款!價格、濃度、含量一次比較 30大魚油推薦品牌評價快速看! 大研生醫 德國頂級魚油 達摩本草 92%高濃度魚油EX 好市多 Costco 新型緩釋魚油軟膠囊 VITABOX 挪威 85% rTG 高濃度魚油 澳洲 澳佳寶 DHA濃縮深海魚油膠囊 日本三得利 魚油+芝麻明E 好市多 Costco 美國阿拉斯加野生魚油軟膠囊 德國好立善 純淨深海鮭魚油 日本 DHC 精製魚油DHA naturgy 我的黃金:比例 德國精粹80%深海魚油 配方時代 高濃度頂級魚油 FJ豐傑生醫 西班牙85%高純淨魚油 御熹堂 90%高濃度專利魚油 萊萃美 Omega-3 魚油軟膠囊 大醫生技 85%高濃度極鮮魚油膠囊 白蘭氏 深海魚油+蝦紅素 天然保健所 97%極淨魚油 營養師輕食 1000頂級超臨界魚油 娘家 極好魚油軟膠囊 達摩本草 高濃度EPA專利深海魚油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其他心血管問題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談到血壓,您可能會以為低血壓比起高血壓較安全,而且少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機會,但是持續的低血壓或血壓突然下降,嚴重可能會有致命危險,請務必注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低血壓?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血壓過低?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惑! 低血壓標準為何? 血壓通常在夜間最低,在早上起床後漸升至中午前最高。若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或稍低,都還算正常。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動脈內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充滿血液時,動脈的壓力。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會讓人感覺暈眩無力。有些人常在低血壓範圍內,卻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需要治療。但若嚴重的話,會使流到大腦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將導致休克和死亡。 為什麼會有低血壓?常見的3種情況你一定要知道 低血壓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情況都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3種狀況: 1.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暈眩,好發在女性和年長者身上。變換姿勢時,通常心率會跟著升高、血管也會收縮以補充流至大腦的血液,但是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心率與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應,血液無法及時供給大腦,造成短時間眼前黑、暈眩的症狀。(推薦閱讀:姿勢性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2. 餐後低血壓 吃完飯後,大多血液會進入消化系統而使血壓降低,可能會頭暈甚至摔倒,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吃得多,血壓下降也較明顯,特別是吃高碳水化合物時,但高脂肪食物則無太大差異。透過減少血壓藥的劑量、餐前喝水,或吃低碳水化合物,皆有助減少不適症狀。(延伸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3. 神經反射性暈厥 長時間站立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血壓忽然下降而暈厥,好發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由於控制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功能異常,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常見的症狀包括流汗、臉色蒼白和噁心等。 若您時而感覺頭暈、視野模糊、噁心、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感到寒冷、面色蒼白、呼吸快又淺、脈搏微弱等,請務必盡快求診,因為背後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同場加映:懶得吃早餐? 小心變胖虛弱腦袋空) 可能使血壓過低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種較常見的低血壓原因,下列也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 懷孕:由於體內循環系統在懷孕期間迅速擴大,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生產後血壓通常會恢復到孕前狀態。 心臟問題:包括心跳過慢、心臟瓣膜問題、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等。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某些糖尿病等,皆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身體缺水會感到虛弱、頭暈和疲勞。嚴重可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現象,若過度使用利尿劑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身體脫水。 大量出血:如重傷或內出血等,會減少體內血液量,使血壓嚴重下降。當身體血液遭細菌入侵時,也可能導致血壓嚴重下降、器官與組織衰竭,發生敗血性休克。(推薦閱讀: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嚴重的過敏:攝取或觸碰到某些食物、藥物或昆蟲毒液等,皆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蕁麻疹、瘙癢、喉嚨腫脹和血壓下降等症狀。 缺乏營養: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體內紅血球不足,因貧血而導致低血壓。 正在服用藥物: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抗憂鬱藥物、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和心臟藥物等,都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關於更多低血壓資訊請參考: 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提醒您,若有血壓方面疑慮,請定期量血壓並到醫院檢查有無貧血。在勞動或運動時觀察自己是否容易比他人喘,若感覺有異請到心臟科檢查,若無異狀,可適度運動增進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心律不整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錢包不見、掉手機讓你差點心跳漏一拍?這不是都市傳說!一般而言,心跳過慢或過快都統稱為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可能是身體正向你發出警訊。心跳太快時,多數情況是因緊張、壓力大或罹患心臟疾病等原因所導致,但心跳過慢則也可能讓患者頭暈、心悸,嚴重時甚至會昏厥,若一時不查就會釀出嚴重後果,不得不慎。 正常心率是多少?究竟心率多少才能被稱作心跳過慢?心跳過慢是由哪些原因所造成?當你還沒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慢半拍」的患者時,心跳過慢有哪些症狀與徵兆可判別,又該如何治療?就讓《Hello醫師》陪你走過經常少一拍的護心之路! 什麼是心跳過慢?心率正常範圍多少? 心跳過慢(Bradycardia)也常被稱為「心搏過緩」,指的就是心跳速率(Beats per minute, Bpm)低於正常值;當心臟的電脈不能與心跳互相協調,心臟跳動便會過快(心搏過速)或過慢(心搏遲緩)或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屬於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成年人在休息時每分鐘的正常心率為60~100下(bpm),但如果心跳過慢的話,每分鐘的心率就會低於60下。 對於老年人、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和經常鍛鍊的人來說,在休息時若出現心率較低,即每分鐘跳動60次以下的狀況,仍屬可能發生的心跳正常範圍。然而,心跳太慢時也可能代表心臟無力推動足夠的含氧血到達身體各處,使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獲得的氧氣量不足,若出現不適症狀就得盡快就醫。(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跳太慢的9大原因 導致心跳太慢的原因不只因先天性心臟病、老化或壓力造成,以下歸納出9大常見原因讓你一眼辨識自己屬於哪一款: 身體代謝及活動降低:如睡眠、體溫過低、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等情形。 迷走神經受刺激或交感神經受抑制:當人在嘔吐、抽痰及心肌梗塞,或進行眼部手術時,皆可能因此造成心跳速率變慢。 藥物使用:使用β接受器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中樞神經抑制劑、鎮定劑、鋰鹽等藥物。 顱內壓升高:如便秘及中風都會使顱內壓升高,進而引發心搏速率過慢。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電傳導會先經由心臟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傳至心房和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再傳到心室產生跳動,但若神經衝動在房室傳導過程中受到阻礙,就會出現房室傳導阻滯,進而造成心搏過慢。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心臟右心房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會產生心跳過慢,或是在心搏過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心搏停止。 心臟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包括二尖瓣膜脫垂、三尖瓣膜脫垂等疾病都可能造成患者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的情形發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許多病患於睡眠呼吸中止階段時,心跳速率會下降至30~50下,等到氣流恢復後,心跳則會跳升至90~120下。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是一種會經由硬蜱(俗稱璧蝨)叮咬傳染而引發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若未即時診斷並治療,就可能引發心臟、神經系統及關節等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神經麻痺及單(雙)側膝關節踵痛等臨床病症。(你也想知道: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心跳過慢症狀有哪些?頭暈、心悸要注意! 心跳過慢可能會造成大腦及其他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但病患的心率通常要低至每分鐘50次、甚至更慢,才會產生較明顯的症狀如下: 胸痛(Chest pain) 頭暈(Dizziness) 疲倦(Fatigue) 心悸(Heart Palpitations) 呼吸困難、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 昏厥(Syncope) 全身無力(Lack of energy) 儘管上述症狀也可能非由心跳過慢所引起,一旦發現自己不適症狀皆建議立刻就醫接受檢查,以利及早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心跳過慢如何改善?心跳過慢的治療方法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進行基本檢查,若有其他問題可能會將病患轉介到心血管專科,安排下列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 : 記錄心電活動以檢查心臟是否機能良好。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 電生理學研究:確定心臟是否有多餘的心電傳導通道,造成心律失常。 心臟超聲波圖(Echocardiogram):利用超聲波(聲波)檢視心臟、心瓣的結構和泵血動作。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檢測是否有可能觸發心律失常的其他心臟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心臟病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手術是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方式之一,醫師可以透過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植入心律調節器或修補心臟瓣膜等;舉例來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便是較為人熟知的心臟手術之一。 近年因微創手術發展迅速,讓心臟手術不再是得鋸開胸骨的大手術,相較之下,透過內視鏡與達文西機械手臂等微創手術方式執行,手術風險與疼痛感較小,術後恢復也較快,患者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以及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然而,心臟手術種類繁多,許多不同名稱可能指的是同一種手術,常常讓人看得「霧煞煞」,《Hello醫師》為你統整各種心臟手術類型,簡單介紹它們的用途、差異、風險與執行方式。 心臟冠狀動脈手術 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往往是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主因;如果動脈中的脂肪斑塊堆積非常嚴重,患者很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無論是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尚未發作,患者都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將斑塊移除或疏通血流。以下為常見冠狀動脈手術介紹: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 CABG)的進行方式為:透過移植別處血管,以繞開堵塞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得以流通。主要用於治療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心絞痛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 在過去,心臟繞道手術只能由開胸手術進行,風險較高,因此患者通常會在有好幾處冠狀動脈狹窄時,才會考慮使用此手術。不過現今技術已可透過肋骨間的縫隙進行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讓高風險的患者有更適合的選擇。 達文西機械手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在患者左胸打4到5個1公分左右的孔洞,讓機械手臂從肋骨間的空隙進入,即可執行手術,不需要像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因此,患者術後的疼痛感較小,術後大約6小時能脫離呼吸器,也能在較短時間內下床走動,約一週後可出院。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簡稱 OPCAB),意指無須心臟停跳與使用體外循環機,在心臟保持跳動的狀況下進行手術。好處是患者可以避免心臟暫時停止的風險,但此手術的施行難度也較高。(延伸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英文名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以下簡稱 PCI。此手術還有許多別稱,包含心臟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心導管治療等等。 手術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的血管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然後把氣球經由導管送進至動脈狹窄部位,待氣球充氣,便能撐開血管壁,增進血液流通。為了避免術後動脈再度狹窄化,心臟血管成形術通常會搭配支架,將支架留在已被氣球撐開的動脈中,以阻止管壁回縮。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英文為Atherectomy,同樣也是利用插入導管的方式,將導管頂端安裝旋轉刀頭,進入堵塞的血管內將斑塊磨碎、切除。此手術也可用於已接受血管成形術,但仍有斑塊堵塞血管的患者。 心臟瓣膜手術 心臟瓣膜是控制心臟血液循環的閥門,瓣膜必須準確地開啟與閉合,才能防止血液逆流。然而,如果罹患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會造成瓣膜發生脫垂、閉鎖不全,像是常常聽到的二尖瓣(僧帽瓣)脫垂、主動脈瓣狹窄等等。這時便需要修補或置換瓣膜,以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瓣膜手術可分為修補與置換,請見以下介紹:(延伸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修補手術 在瓣膜可以修補的情況下,通常會透過瓣膜修補手術,以恢復瓣膜的功能。傳統作法為鋸開胸骨,切開心臟直接對有問題的瓣膜進行修補。現在則可經由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幫助,例如以達文西手臂,或者使用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 VATS),從肋骨間縫隙進行手術,無須切開患者肋骨,有助減輕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 達文西手臂瓣膜修補 二尖瓣膜修補時要進入心臟較深處才能進行縫合,因此,手術時的視野較不清楚,操作也較不容易。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時,可以透過3D立體放大影像,搭配可旋轉540度的靈活手臂等特性,能較清楚的看見瓣膜的構造,並且穩定且精細的進行修補。 以瓣膜修補手術來說,加裝瓣膜環避免瓣膜鬆動,改善閉鎖不全的問題。若是瓣膜狹窄,則可能會稍微切開瓣膜,讓血液通過量增加。(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為(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 TAVR),此手術其實與前面提到的 PCI 手術概念相同,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無須特地移除患者原有的心臟瓣膜。 然而,此種「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或三尖瓣的置換,而非只能更換主動脈瓣,不僅如此,經導管手術也可以利用導管攜帶瓣膜夾,修復輕微的瓣膜閉鎖不全問題,因此無論是瓣膜置換或修補,皆可以考慮以經導管手術進行。(延伸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心臟衰竭手術 心室輔助器 心室輔助器的安裝需透過開心手術進行;醫師會在上腹壁的位置安裝幫浦,接著將導管分別連接主動脈與心室到幫浦上,以及將幫浦與外掛的心室輔助器用導線連接。完成後,心室的血液就會順著導管流至幫浦,透過幫浦將血液打入主動脈,以維持血液循環。簡單來說,心室輔助器其實就是扮演了心室的角色。 若要細分的話,心室輔助器有分為固定與攜帶式的分別,固定的心室輔助器無法攜帶,患者只能在病房內活動,而攜帶式的則能固定於患者身上,並不限制患者的行動。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 此種幫浦與心室輔助器一樣,都是輔助心臟維持血液循環的方式之一,不過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 IABP)的安裝更為方便,也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它可以透過心導管的方式,由鼠蹊部股動脈放入攜帶氣球的導管,並引導至靠近主動脈弓處放置。這顆氣球可以在心臟收縮時塌陷,減輕心臟的後負荷;心臟舒張時則膨脹,將血液壓回升主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液灌流量。 葉克膜 葉克膜英文名稱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簡稱ECMO,又稱體外維生系統。其與心室輔助器的最大差別在於,葉克膜也具有將血液轉為充氧血的功能,主要用於患有嚴重心臟與肺部疾病的患者。(同場加映:葉克膜能取代心肺?剖析ECMO功能與風險) 安裝葉克膜主要分為靜脈至靜脈(Veno-Venous,簡稱 VV)、靜脈至動脈(Veno-Arterial,簡稱 VA)兩種方式。前者通常會在股靜脈與頸內靜脈插入導管,後者則是股靜脈和股動脈。兩者皆透過幫浦(人工心臟)引出血液後,經由體外氧合器(人工肺臟)去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並加熱血液,之後送回靜脈或動脈。 不過葉克膜的缺點是不能久用,葉克膜的人工材料管路與封閉循環系統,使得患者容易因溶血、血栓造成感染,手腳的末端也可能逐漸發黑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心臟移植 心臟移植通常施行於末期心臟衰竭的病患,此時心臟的受損程度已經無法用藥物或任何方式改善。心臟移植只能透過開心手術達成,鋸開胸骨後將舊的心臟取出,更換為捐贈者提供的健康心臟。 不過,要等到有人捐贈適合的心臟,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心臟衰竭的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之前的過渡期,可以使用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幫助日漸無力的心臟泵送血液。 全人工心臟 全人工心臟是一種非常昂貴、精密的設備,它跟心室輔助器或葉克膜都不一樣,它本身需要具備所有天然心臟的功能,包括瓣膜的設計、左右心室心房設計等等。此外,使用全人工心臟意味著需要把患者本身的心臟摘除,因此風險較高。除非是雙心室皆有衰竭狀況的晚期心臟衰竭患者,否則多數情況下只會使用輔助型的人工心臟,或是心室輔助器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期使用。 心律不整手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英文為 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簡稱 RFCA,主要用於治療心律不整(Arrhythmia),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簡稱 PSVT)。 與心導管操作原理相同,由腹股溝放入尖端帶有電極的導管,順著血管到達發出異常心律的心肌位置,由電極發出射頻能量,破壞病變的心肌細胞,讓心律恢復正常。除了射頻電燒外,此手術還有採用冷凍消融的方式,好處是手術時間較短,但手術自負額較高。 迷宮手術 英文為Maze surgery,迷宮手術透過電刀(或稱電燒刀)在心肌組織上製造疤痕,改變心臟電氣迴路流向,因為疤痕無法進行電傳導,它們就像迷宮中的牆壁一樣,阻隔肺靜脈與心房間的不正常電流傳導。迷宮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心房顫動,也可能搭配 RFCA 進行治療。(推薦閱讀: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安裝心律調節器、除顫器 有些心律不整的病患無法以藥物控制病情,便可能會考慮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心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簡稱 ICD),它們可以偵測患者的心律,如有心律異常的狀況,將發出電流修正心跳節律或進行心臟除顫。 安裝心律調節器與除顫器時,通常會選擇在患者的左胸、鎖骨下方切一個五公分的開口,把機器埋入並將導線以靜脈穿刺的方式,讓導線連接節律器與心臟即完成。 【推薦閱讀】 心臟健康 心臟病 […]


心臟健康

【醫師幫幫我】心臟健康3迷思! 黃斯煒醫師親解—兒童肥胖影響終生健康

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年奪走兩萬多人性命;更值得注意的是,心臟疾病與三高及肥胖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就算是體型纖瘦或年紀輕的族群,也不可掉以輕心。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副主任黃斯煒醫師,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破除心臟健康迷思;《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輕鬆認識心臟疾病。 心臟健康迷思1. 心臟不好的人還是少運動? 患有心臟疾病的人,不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行動時,都會比一般人來得容易喘、疲累;黃斯煒醫師在直播時表示,「心臟不好少運動」是一大迷思,因為適度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因此,建議心臟疾病患者可選擇像是散步、爬樓梯等較溫和的運動,千萬不要「坐而不動」。 運動治療 心臟疾病、心臟手術、心臟衰竭患者,都需要透過復健提升身體、心理的健康,並且幫助恢復社會功能、減少疾病惡化;而復健項目也包含運動治療。 建議運動項目:走路、散步、慢跑、游泳等。 運動強度:以心臟衰竭患者為例,運動強度為最大心跳(220-年齡)× 40%~80%。(強度依患者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請與心臟科、復健科醫師討論) 心臟健康迷思2. 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黃斯煒醫師說,「瘦子不會得心臟病」也是常見的錯誤迷思;導致心臟疾病的原因主要如下: 肥胖 抽菸 喝酒 高熱量 高油 高糖 其他 體型纖瘦族群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雖較肥胖族群低,但若是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飲食習慣不健康,長期下來,仍有可能罹患心臟病,不可不慎。 心臟健康迷思3. 老人才會得心臟病? 黃斯煒醫師表示,年紀大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確實比較高,但近10年因為高油、高糖、高熱量飲食習慣,加上運動量不足,臨床觀察到許多國、高中生罹患高血壓、心臟疾病,且人數比起過去有明顯上升,因此,不代表年輕族群不會罹患心臟疾病。 此外,根據統計,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6到10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結構異常,發生原因不明,可透過以下檢查來確認: 身體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 心臟超音波 核磁共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 心導管 更多小兒心臟相關資訊,請鎖定【西v麵-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 觀看【醫師幫幫我】黃斯煒醫師〈小心臟大影響,兒童肥胖會有心臟病?〉完整直播影音,請點以下連結: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沒症狀不代表康復!醫:擅自減藥或停藥易加重病況

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致死率高。一名長年服藥的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穩定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日常出遊或運動與一般人無異;但卻在自行嘗試減藥後,多年不見的病症又再次出現。醫師說明,要控制心臟衰竭病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規律服藥與維持劑量穩定是不二法門。 《Hello醫師》為您邀請亞東紀念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說明心臟衰竭為何不可逆的原因與及早治療之重要性,與介紹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藥物,以及多數人所不知的2大治療重點。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及早治療改善預後與存活率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指因心臟功能受損,無法打出足夠血液量,以滿足身體及組織代謝的需求,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症狀。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也常合併其他共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最為常見。(延伸閱讀: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心臟衰竭會使人體分泌神經荷爾蒙、刺激交感神經亢進等種種因素而造成心肌細胞凋亡或死亡,再進一步損害心臟功能形成惡性循環;然而,藥物雖能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但已受損的心臟機能是無法恢復的,所以治療重點在於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心臟功能繼續惡化。 心臟衰竭分級系統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紐約心臟學會的症狀分級,另一個是美國心臟協會考量心臟衰竭風險因素的綜合分級。曾炳憲主任強調,無論是哪個分級,提早治療的效果都比較好,愈早治療,愈能改善病患的預後、死亡率及提升存活率。(延伸閱讀: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透析病友心臟檢查項目一次看,定期檢查才安心) 以美國心臟協會的ABCD分級來說,A和B級的5年存活率都有97%,但到C級,5年存活率就降至74%,D級則只有20%;可見及早治療,對於提升存活率的重要性。 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4大類藥物介紹 心臟衰竭的第一線治療目前有4大類藥物: 統稱A類藥物:可擴張血管與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抑制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 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 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改善心臟功能。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可減緩心跳、降低血壓、抑制交感神經系統。 礦物性皮質素/醛固酮受體阻斷劑(MRA):促進腎臟排除鈉與水,減少荷爾蒙對心血管的危害。 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i):促進腎臟排除糖分,進而排除體內水分,並透過參與脂質及其他機轉促進心臟功能。 曾炳憲主任解釋,基本上4大類藥物的重點都在於降低心臟負荷,避免心肌細胞持續受到不利荷爾蒙與交感神經的刺激;根據歐美臨床指引,若確診為心臟衰竭且已有症狀,建議直接使用上述4大類藥物;因為心臟衰竭為相當嚴重的病情,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心臟衰竭需規律服藥,隨意減藥或停藥易惡化 曾炳憲主任特別提到,心臟衰竭的治療有兩個重點: 需嘗試將藥物調至目標劑量。 一旦病友病情穩定,輕易減藥或停藥都容易使病情惡化。 心臟衰竭藥物經過臨床實驗後,都會訂定為達最佳療效所需的目標劑量;醫師會視病友狀況,緩慢將劑量調升,以求及早控制病情;若病友在服藥過程中,出現低血壓、高血鉀或其他問題,醫師則會暫時調低劑量,待狀況穩定後再嘗試調升;一般而言,醫師都會和病友一起朝目標劑量努力,只要能達到50%以上的劑量,療效就會顯著提升;但有些患者因為身體狀況不穩定,可能需半年或1年以上才能達到目標劑量。 當患者已經接受藥物治療,劑量或功效只能往上加,就不要隨意降低,除非有其他狀況。曾炳憲主任對此說明,一般人所熟知的累、喘、腫等症狀只是心臟衰竭所表現的冰山一角,即使症狀在服藥後穩定,心臟仍可能持續受損及惡化,所以需要持續穩定服藥才能妥善控制;任意減藥、停藥,或是改用療效較差的藥物,都可能加重病情。(延伸閱讀: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302014409)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透析病友心臟檢查項目一次看,定期檢查才安心

繼《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本次《Hello醫師》邀請台中瑞東診所杜柏村院長,說明心臟檢查對於透析病友預防心臟衰竭的重要性,以及心腎照護上常見的2大問題。到底透析病友應做哪些心臟檢查?多久要檢查一次?選擇透析中心和醫院的考量重點?讓我們帶您一探究竟! 透析病友應每年檢查心臟,預防心臟衰竭! 心、腎緊密相連,只要一個功能低下,另一方也會被連累;因此,定期接受心臟檢查,才能避免心臟功能受損,免於心臟衰竭;在問題初顯時,及早接受相關治療及調整,才可維持透析病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並延長壽命。 杜柏村醫師說明,除了抽血及理學檢查外,常見的心臟檢查項目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基本上,透析病友每年都應做1次心電圖和胸部X光;若為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友或心臟相關疾病病友,或已有心臟衰竭症狀者,則應加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各項檢查說明如下: 理學檢查:為基本檢查項目。透過聽診檢查心臟異音、肺部液體積蓄與否;檢查腳踝、腿部及腹部有無水腫情形;並查看頸部靜脈是否腫脹。 抽血檢驗:回診時定期檢驗。檢查血氧及電解質,了解肝、腎功能是否有因心臟衰竭而受影響。 胸部X光:每年檢查1次。確認心臟大小的變化,檢查有無肺水腫或肋膜積水。 心電圖:每年檢查1次。測量心跳速率和規律性,查看有無心律不整、心臟缺血或心臟肥大等情形。 心臟超音波:是診斷心臟衰竭的重要項目。高危險族群或心臟衰竭病友應定期檢查,建議至少每年檢查1次;可了解心臟有無正常收縮與心臟結構、大小及功能是否異常。 心腎照護常見2大問題:認知不足、治療鏈不完備 杜柏村醫師強調,檢查雖然有用,但多數病友及照顧者缺乏定期檢查的認知,或是雙向轉診的治療鏈設置不夠完備,導致透析病友未定期追蹤,經常發生已心臟衰竭卻不自知。透析病友心臟衰竭的風險會隨洗腎年數增加而逐年上升,醫病雙方都應具備正確的認知與準備,才能讓治療與照護更臻完善。 沒生病不檢查?心臟衰竭的風險高、預後差! 臨床上常有病友或照護者認為沒有生病,就不用做檢查,或是覺得赴醫院檢查,會增加時間與心力上的負擔。然而,定期檢查是透析病友預防心臟衰竭的第一道防線!多數透析病友年紀已長,身體狀況較不穩定,一不注意就可能有異常,若發現時間較晚,治療難度往往也會隨之增加;年輕病友雖然身體狀況佳,但若發生心臟衰竭,死亡率也相當高;因此不分年紀,病友都應該要定期接受心臟功能檢查。 就臨床的觀察情況而言,醫療認知正確、定期檢查且照護完善的病友,無論心、腎的控制狀況都比較好;相反地,病友心態不夠正確積極、自我照護能力差,或是缺乏照護資源,預後就比較差,心臟衰竭的風險相對也較高。 轉診管道不流暢,降低就醫及檢查意願 然而,病友也常遇到醫療院所之間的治療鏈不夠完備,而造成以下狀況: 地方診所的認知不足,認為有問題再做檢查。 上、下層醫院雙向轉診的管道不流暢,例如基層診所沒有固定配合的醫院,或上層醫院接受轉診的程序複雜、病史資料傳達不夠清楚。 大型醫院缺乏統一醫療平台,加強對透析腎友心、腎的雙邊照護。 上述問題都會增加轉診難度及治療時間,降低病友的檢查意願。雖然雙向轉診在透析治療上行之有年,但仍有許多加強空間。 杜柏村醫師建議,透析病友選擇透析機構除了考量完善的等待制度外,也可選擇轉診管道流暢、照護全面的透析中心,利用其距離較近、較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點;若選擇診所進行透析,也建議可選擇有定期配合大型醫院的診所,腎友除了可就近洗腎外,若遇問題或需接受檢查時,也能即時安排轉診。 在一般情況下,透析病友到透析中心或診所的次數會較頻繁,醫師和護理師通常較能掌握病友狀況,部分診所的治療範圍也包括心臟衰竭,能視情況安排轉診或給予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病友便能就近獲得良好的診療與照護,降低未來心臟衰竭的風險。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TW2212055512) [embed-health-tool-bmi]


心臟衰竭

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

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在死亡病例中,有5成伴隨著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在全台70萬心臟衰竭病友中,約半數罹患慢性腎衰竭。心、腎緊密相連,只要其中之一受損,另一個也會受影響。 《Hello醫師》邀請到台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向您解釋心腎之間的關聯性,為何洗腎會心臟衰竭?為何心臟衰竭病友容易有慢性腎衰竭?並說明透析病友針對心臟衰竭需注意的症狀,以及心臟衰竭的治療重點。 心腎同體一命,小心「心腎症候群」的惡性循環 心腎症候群指因原發性心臟疾病,對腎臟供血量不足而導致腎臟病變,或因原發性腎臟疾病,例如慢性腎衰竭,導致體液與電解質失衡,因而增加心臟負擔,造成心臟衰竭。心腎症候群是一種雙向性的病症,其中一個器官受損,另一個也會被拖累,陷入愈來愈差的惡性循環。 針對心、腎的關聯性,黎思源醫師說,人的心肝脾肺腎等5大器官彼此相連,其中以心、腎特別相關。心臟輸出的血液之中,有1/4都會送往腎臟;當心臟功能受損時,腎臟的輸血量就會降低,導致腎功能下降;反之,當腎功能異常時,身體則會出現以下4種問題,增加心臟負擔: 水分累積、血壓升高 電解質或鈣、磷失衡,影響心臟與血管的彈性。 因貧血而血氧含量不足,使心臟需加倍工作,以提高血液的含氧量。 腎臟排除毒素及有害物質的能力變差,損害心血管功能。 依照急性與慢性病變、心腎影響的因果關聯性,心腎症候群可分為5種。在臨床上常有患者一開始僅是高血壓,但後來控制不佳,使心臟和腎臟功能損傷。可見心臟與腎臟兩者關係密切,相互影響,對於疾病控制也應尋求心、腎,兩科醫師跨團隊的照護。 透析病友如何預防心臟衰竭? 黎思源醫師表示,大家常用「累、喘、腫」等3大症狀來判斷心臟衰竭,這適用於一般及心臟病友,但較不適合透析病友,因為洗腎會將多餘水分排除,所以不容易喘、腫,而透析病友本來就容易虛累,因此無法用於作為早期發現的判斷標準。 若透析病友出現累、喘、腫等症狀,通常已受損嚴重,最好的做法如下: 每年固定接受心臟超音波或胸部X光檢查,檢查心臟功能與結構 注意在透析過程中,是否常有掉血壓的情形。若每週或每兩週洗腎都有掉血壓,就應安排心臟檢查,確認心臟功能是否異常。 此外,若透析病友出現以下情況,可能已發生心臟衰竭,建議盡速檢查與治療: 平躺容易喘,上半身坐直反而不喘:心臟功能異常會導致肺積水,平躺時水會淹滿肺部,使人喘不過氣;坐直時,肺部上半部不必泡於水裡,呼吸功能較好;屬於心臟衰竭的明顯判斷依據。 走路或爬樓梯時,運動功能下降:此點就是指累喘腫的喘,雖然沒有水腫,但三不五時就容易有喘的情形,也是判斷心臟衰竭的重要指標。 透析病友治療心臟衰竭3大重點 黎思源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心臟衰竭的重點在於打破心、腎的惡性循環,並可分為3部分: 維持良好的透析頻率與效率:避免心血管系統因水分、毒素的累積而增加負擔。 控制三高:避免血壓、血脂或血糖上升,導致心臟衰竭惡化。 針對心臟問題處理:部分透析病友常合併心律不整或冠心症,便需透過電燒、藥物或心律調節器改善心律不整,或使用基礎擴張術與支架處理冠狀動脈狹窄,以改善心臟功能。若治療結束後,心臟結構及功能仍未改善,近期也有些新的心衰竭藥物,臨床研究顯示對於改善心臟結構以及臨床症狀都有明顯效果。   然而,黎思源醫師強調,除了接受心臟衰竭的治療外,妥善控制飲食、血糖和血壓亦為重要。臨床上,常見20~40歲的透析病友因自恃年輕,不關心飲食與身體狀況,30歲就有一顆80歲的心臟。心臟衰竭不分年齡,致死率皆很高,因此若在心臟功能嚴重受損時再接受治療,即使年輕,也難已恢復健康狀態,年輕透析病友不可不慎。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212222840)


心臟病

高齡心臟重症患者手術新選擇!何謂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一文帶您了解

89歲黃姓老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第三期慢性腎病,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發現三條血管病變,4個月內還因三次急性心衰竭惡化住院;經醫院進行繞道手術術前評估,死亡率為17.2%,他本人也抗拒動手術;面對如此高齡、高風險的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不只成功救回老翁一命,而且老翁3天就出院,還能中氣十足地說:「以前走一段路要停三次,現在都不用休息就能走到底」。 國內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心臟重症患者也愈來愈多,傳統常採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風險高,復原時間也長;就算採行傷口小、復原快的心導管介入治療,風險也不低;如何能透過安全循環輔助系統,減少病人風險,是全球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亟需追求之道;《Hello醫師》帶您了解,台大醫院新近發表的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如何幫八旬老翁成功完成高風險的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與葉克膜及主動脈氣球幫浦相較,其特點又為何? 高齡、重度心臟患者手術方式選擇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慶昌表示,嚴重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過去臨床治療原本就相當棘手;傳統常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重建血管為首選,但因風險過高,不管是醫師或患者都對於採行手術治療卻步。 黃慶昌說,對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心導管介入治療是另外一種可達成冠狀動脈循環重建的方式;不過,心導管介入治療雖有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但術中風險絲毫不亞於、甚至高於外科手術,導致病患循環不穩定、心跳停止而需接受急救甚至緊急開心手術。 即使在心導管術中未發生重大併發症,但因為風險高,手術結果也常常只能先治療最嚴重的病灶處,治療成果有限。 新型循環輔助系統是什麼(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近年來世界各地心導管介入治療專家面對此種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建議於必要時可採用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輔助,可避免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導致心跳停止需進行急救或甚至需接受緊急開心手術。 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Percutaneous micro-axial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其特點與執行方式如下: 是一種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可在心導管術中由股動脈將導管逆行性經主動脈穿過主動脈瓣膜置入左心室 血液於左心室經由機械幫浦驅動抽入導管內 再送至遠端主動脈根部的導管出口流出 其血流方向與正常生理狀況相同 可達成輔助心臟輸出的目的。 因應未來可見有愈來愈多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台大醫院率先引進「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在2022年10月18日成功完成首2例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輔助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幫兩位重度冠心病合併嚴重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達成完全心臟循環重建;透過此系統,預期未來也將大幅改善病患的症狀與心臟功能。 採用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條件為何? 因應高齡且高風險的複雜心臟重症患者,採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採行新型循環輔助系統的病患常有以下情況: 病患共病多 血行動力學不穩定、心臟功能差 冠狀動脈結構複雜度高 目前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有哪些? 常規醫療目前可使用的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包括以下兩種,但各有其侷限: 主動脈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能提供的循環輔助較弱,於重症高風險病患的幫助較有限。 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受限於管路較粗、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及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等缺點,雖然能夠提供全身各器官的循環所需,也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temporary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經皮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比較(台大醫院提供) 新循環輔助系統特點為何? 新系統臨床效益如下: 術中血行動力學較穩定 較易達成完整冠狀動脈重建 減少術後死亡或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改善術後左心室射出分率與心衰竭症狀 減少反覆再手術或再住院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急性腎損傷 目前通過美國FDA及台灣TFDA通過核可的適應症包括如下: 高風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循環支持 心導管介入治療術後 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患者之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之心因性休克) 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中循環支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heart-disease/heart-disease-surgery/ 台大醫院表示,目前此新型循環輔助系統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考量病患未來住院期短、增加心臟復原機會,亦可減少健保支出,亦有其值得重點納入給付之可能必要性。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