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臟 是維持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的關鍵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動,任何身體中的器官、組織或細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給養分,都無法生存,因此維持 心臟健康 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了解如何保養心臟,則是保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點。

基礎知識

心臟健康

三酸甘油酯過高怎麼辦?了解原因、症狀與飲食治療

三酸甘油脂是什麼?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可經由肝臟自行製造或者攝取食物而獲得。當身體需要能量時,三酸甘油脂可被分解為脂肪酸,作為細胞的能量來源,一旦滿足了需求,則多餘的脂肪酸就會被再次轉換為三酸甘油脂儲存於脂肪細胞。我們身上的贅肉,其實就是飽含三酸甘油脂的脂肪細胞聚集處。 三酸甘油脂過高是血脂異常嗎? 血脂異常指的是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 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 部分三酸甘油脂過高者可能於皮膚表層長出黃斑瘤。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是因為遺傳疾病而導致,例如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Familial Hhyperchylomicronemia),則可能在患者皮膚下看到脂肪堆積,也就是稱作黃色瘤(Xanthomas)或黃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狀。 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成因與風險 基本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原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脂質代謝異常。 繼發性:因為疾病、酒精、藥物等後天因素,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 其他會增加高三酸甘油脂的危險因子包括: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因脂蛋白脂酶不足,而導致三酸甘油脂的代謝出問題,是一種少見的染色體隱性疾病。 其它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病、腎臟病、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不良。 肥胖 吸菸 過量飲酒 攝取的熱量經常大於消耗的熱量。 某些藥物會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脂:例如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利尿劑、雌激素等。 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導致哪些疾病? 單論三酸甘油脂過高,則直接相關的併發症以急性胰臟炎為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三酸甘油脂數值高於500mg/dL患者,他們的血漿會呈現乳白、糜狀,需要盡快就醫治療。 此外,許多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患者,可能同時也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而這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指數通常會一併包含在血脂檢測內。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抽血檢查血脂肪。常規的血脂檢查一般會包含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數值,因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一樣都是組成血脂肪的成分,也同樣可當作心血管疾病的警示指標。(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三酸甘油脂的標準值 受檢者需至少空腹8小時(不可服藥或喝飲料),可以適量喝水,以下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的判斷標準。若你發現自己的數值超過150,便該著手降低三酸甘油脂囉! 理想值:40-149/dL。 偏高:150~199mg/dL。雖不會出現特別症狀,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200~499mg/dL。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罹患風險開始增加 過高:高於500mg/dL。恐發生急性胰臟炎,嚴重時會致命。 三酸甘油脂過高如何治療? 體內不同的三酸甘油脂含量,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分項如下: 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對於輕微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通常透過身體力行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就能明顯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濃度。 藥物治療 除了改變飲食與運動外,醫師也可能使用以下藥物改善三酸甘油脂過高狀況: 胰島素、肝素:可刺激脂蛋白酶活性。(延伸閱讀:胰島素是什麼?人工胰島素的種類與注意事項) 降血脂藥物(纖維酸衍生物、菸鹼酸):降低血液內三酸甘油脂濃度。 其他治療方式還有利用血漿分離術將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抽出,也就是所謂的「換血」。 如何改善或預防三酸甘油脂過高 控制三酸甘油脂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以下方法都有助於控制三酸甘油脂: 降低熱量攝取: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三酸甘油脂,並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因此減少卡路里,就能減少三酸甘油脂,並且降低發胖的機會。 減少攝取糖分和精緻食物:選擇多醣類,例如五穀根莖類食物,減少或避免精緻甜食或額外添加糖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攝取健康的脂肪: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降低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類攝取,多含反式脂肪的炸物或甜點則最好避免。 減少酒精的攝取:酒類的熱量也不低,尤其調味酒含有更多添加糖,都可能提高三酸甘油脂超標的風險。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並且幫助你消耗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每天撥空運動30分鐘。(推薦閱讀:規律運動10大好處:減肥、助眠、護膚、更「性」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類別

心臟病

看更多 心臟健康 相關文章

膽固醇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血脂檢測基本概念 人體會用膽固醇(Cholesterol)來建造細胞、製造荷爾蒙,但若膽固醇濃度過高,就會累積在動脈,堆積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大範圍的粥狀硬化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此,需要透過血脂檢測,也就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檢測,幫助分析血液。(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藉由血脂檢測,我們可檢視血液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濃度,而由於膽固醇需附著於蛋白質,形成脂蛋白(Lipoprotein),以便在血液中移動與供給細胞、組織利用,因此除了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檢測還包含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檢測。 常規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檢測包含以下指標: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可吸附脂肪,並將脂肪帶到肝臟排除掉,幫助人體移除脂肪,因此 HDL 又被稱為「好膽固醇」,若體內含有較多的 HDL,則會有較低的心臟病風險。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會從肝臟吸附許多脂肪和一點蛋白質至其他身體部位。 身體裡有一定的 LDL 量是正常、健康的,因為有些身體部位需要 LDL 所攜帶的膽固醇,但 LDL 又被稱作「壞膽固醇」,因為身體的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這些斑塊一旦破裂,瞬間血小板凝集而堵住血管,就會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就心血管的風險而言,總膽固醇的角色比三酸甘油脂重要,在膽固醇中又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特別有害。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應盡快調整飲食並改善抽菸等不良習慣,以防脂肪斑塊於心血管持續堆積。(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總膽固醇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簡稱 TC)指的是脂蛋白膽固醇與游離膽固醇(未脂化的膽固醇)的總量,亦即人體的總膽固醇量。 膽固醇過高可能代表患者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C),也可用於診斷患者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比值愈高,則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大。 三酸甘油酯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簡稱 TG)是一種中性脂肪,人體會用它來儲存能量,或是產生肌肉需要的能量。相較於只有 LDL 過高,若三酸甘油脂與 LDL 的量同時過高,心臟病的風險也相對更高。 為什麼需要做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 定期檢查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其實非常重要,因為血脂異常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固定健檢,很容易忽略它們所提供的警訊。一般建議每4~6年檢查一次血脂。 由於年紀愈大,受血脂影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40~65 歲每三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另外,55 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滿 35 歲者也享有每年一次成人健檢的權利。 不只是健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檢測三酸甘油脂指數,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三酸甘油脂指數會升高。 另外,兒童也可能有高膽固醇的情形,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鑑於兒童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所以建議所有兒童在 9~11 歲應該檢測血膽固醇。 另外兒童的家族若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史(例如男性 55 歲或女性 65 歲以前就提早中風或心肌梗塞),甚或兒童的父母或祖父母若血膽固醇≥240 mg/dl,還有若兒童本身患有心臟病或有增加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或過重等的病史,則建議兒童血膽固醇篩檢應提前至兩歲,最晚不得超過 10 歲,若結果正常,則隔 3~5 年再進行追蹤檢查。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需要空腹檢查? 一般而言,血脂檢測幾乎都會包含三酸甘油脂在內,因此仍需空腹進行抽血檢測,不過你知道空腹其實對膽固醇數值沒有太多影響,主要是三酸甘油脂會有較大變化嗎? 人體在進食後,食物會在腸道被分解,產生乳糜微粒(Chylomicron)。它主要的功用是運送三酸甘油脂給各組織使用,本身僅含少量膽固醇。 人體的膽固醇來源主要是肝臟製造(約佔七成),而非來自於進食(約佔三成),所以空腹其實是為了避免進食所產生的三酸甘油脂濃度變動,而影響檢測結果喔! 然而,目前不少學者開始研究未空腹者的三酸甘油酯量,這是因為平日的血脂水平主要反映餐後的水平,而不是空腹的水平,因此未空腹的樣本可能更能代表「平常」三酸甘油酯的循環水平。 話雖如此,民眾在做血脂檢測前,最好要先詢問醫師需不需要空腹,以醫師的建議為主。 血脂檢測流程須知 事前準備有哪些? 依照接受的檢測,會有不同的準備事項: 若醫師囑咐檢測前要空腹,請在抽血前至少八小時就要停止飲食,只可喝水,也不可服用藥物 檢測前晚不可吃高脂食物。 檢測前不可飲酒或做高強度運動。 很多藥物都有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例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治療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s for HIV)、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s)和雌激素(Estrogens)都可能分別可能影響能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請務必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 另外,若在一週內曾做過有放射性的檢測,例如:甲狀腺或骨頭掃描,請告知醫師,如果你對檢測有任何疑慮,也請詢問醫師,以評估檢測的風險、過程、結果說明等。 血脂檢測步驟有哪些? 檢驗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抽血過程如下: 1. 檢測人員會將鬆緊帶環繞在上臂,阻擋血液流動。如此一來,鬆緊帶遠端的血管就會變大,更容易將針刺入血管中。(推薦閱讀: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2. 用酒精消毒針頭。 3. 將針刺入血管,可能會需要不只一針。 4. 將管子接上針,血液流進管內。 5. 抽血量足夠後,檢測人員就會將手臂上的鬆緊帶取下。 6.在移除針頭後,檢測人員會提供棉球,請你按壓在打針處止血或者黏上膠帶固定。 檢測後須知 在檢測後 20~30 分鐘後即可移除繃帶和棉花,並可與醫師預約了解檢測結果,醫師也會詳細說明與分析,請依照醫師的囑咐行事,若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有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血脂檢測結果 不同的診所和醫院,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定義的普通範圍可能會不同。若對檢測結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 一般成人的膽固醇標準與三酸甘油脂標準如下: 高三酸甘油脂的急性症狀 雖然前面提到,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不容易因血脂變化而產生急性症狀,但是也有例外狀況。例如急性胰臟炎(Pancreatitis,或稱胰腺炎)可能因三酸甘油脂指數過高(>500mg/dl)而引發,患者的血液可能呈乳糜狀,血清顏色偏乳白,應盡速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也被俗稱為血油或血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高血壓

請避免同時服用這4類藥!高血壓用藥須知

服用藥物治療高血壓(Hypertension)時,須特別注意後續所吃的藥物,是否會觸犯高血壓藥禁忌。因為有些藥會使高血壓升高;有些則可能和降血壓藥發生相互作用,進而無法發揮完全的藥效。在本文中,《Hello醫師》將為你列舉4類可能會使高血壓惡化的藥物。 1. 感冒、咳嗽藥物 多數感冒與咳嗽藥物通常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用以減輕疼痛,易使血壓升高。此外,這類藥物大多都含有解充血劑(Decongestant),例如假麻黃鹼(Pseudoephedrine),會使你的血壓升高和心律加快,所以請務必避免使用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及解充血劑的藥物。如須治療感冒、咳嗽或鼻竇炎問題時,可向醫師詢問是否有替代藥物,如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或鼻噴劑(Nasal spray)。(延伸閱讀:感冒藥恐造成心律不整?衛福部決議下架芬士比瑞) 2.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 處方與非處方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能減輕疼痛或減輕關節炎(Arthritis)等疾病引起的發炎狀況,為治療用的常用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會使體內水分滯留,降低腎功能,進而使血壓升高,並帶給心臟和腎臟帶來更大的壓力。常見的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Naproxen),都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延伸閱讀:不想當藥罐子?試試5種高血壓健康生活撇步) 3. 偏頭痛藥物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藥物的作用機制,是使頭部血管緊縮,以此來緩解頭部疼痛,但藥效並不僅止於頭部,全身的血管皆會因藥物作用而緊縮,進而使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在服用偏頭痛藥物之前,建議先與醫生諮詢用藥情形。 4. 減肥藥 食慾抑制劑(Appetite suppressant)通常會使心律與血壓同時上升,並可能造成心臟病(Heart disease)惡化,所以服用這些減肥藥前請避免服用抗高血壓藥。 此外,目前雖未有治療高血壓的最佳藥物,但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可使用抗高血壓藥物降低血壓。治療高血壓的目的,在於讓母親和嬰兒的血壓,能快速而安全地下降,避免血壓驟降導致頭暈或胎兒窘迫(Fetal distress)。 無論是孕婦或是一般高血壓患者,謹記服用藥物時皆須特別注意,並於定期回診時告知醫師何時有過敏、頭暈或嘔吐等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什麼是心律不整? 正常成人在休息狀態每分心跳速率為60~100次,大部份的人在60~80次之間。心律不整(Arrhythmia),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過慢、過快,或是不規則跳動的表現 。當心律不整發作時,你可能會感到心臟大力撲通撲通跳(心悸),或是心跳加速。 雖然大多數心律不整屬於良性,但嚴重仍可能造成危險,心臟可能無法將血液運輸至全身,導致器官受損或無法運作,甚至危及生命。 (推薦閱讀: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 3 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心律不整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 胸部或頸部跳動感 心跳加速或自覺心臟怦怦跳 心跳緩慢 胸痛 喘不過氣 頭重腳輕或暈眩 冒汗 昏厥或快要暈倒 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就醫檢查?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症狀或徵兆,請與醫師聯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太一樣, 與你的醫師討論後,方能獲得最妥善的照顧。 心律不整的原因 在健康的心臟中,心跳訊號始於右心房的竇房結(Sinus node, SA node),刺激心房收縮,讓血液流進心室,訊號接著傳導至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再經由特定的傳導路徑,讓心室收縮,以便將血液送入肺臟或全身。 心律不整指的是控制心跳的電流訊號延遲或遭阻擋、竇房結不能正常運作,或電流訊號無法正常傳遞至心臟,便可能發生心律不整。 此外,若心臟不該產生信號的部位產生了電流訊號,打亂了特殊神經細胞的信號傳遞,破壞正常的心跳頻率,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 常見心律不整的原因如下: 基因 吸菸 壓力 藥物濫用 糖尿病(推薦閱讀: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 心臟病 飲酒過度或攝取過多咖啡因 心肌病變造成的心臟結構改變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 過去心臟病發(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肌疤痕組織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導致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諸多因素皆會造成心律不整,例如: 甲狀腺問題。 高血壓: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導致左心室壁變得僵硬及肥厚,影響電脈衝穿過心臟。 糖尿病:若糖尿病控制不佳,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飲酒過量:會影響心臟的電脈衝,並增加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 咖啡因或尼古丁:咖啡因、尼古丁和其他興奮劑,會使心臟加快,造成更嚴重的心律不整。一些非法藥物,如安非他命和古柯鹼,可能會嚴重影響心臟心律,導致心室顫動的猝死。 電解質不平衡:電解質對身體很重要,鉀、鈉、鈣和鎂,有助於觸發和傳導心臟的電脈衝,電解質不平衡會影響心臟,並導致心律不整。 藥物及營養補充品:部分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以及特定處方藥,可能導致心律不整。 心血管病史或曾動過心臟手術: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 OSA):增加心跳過緩、心房顫動和其他心律不整的風險。(推薦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律不整的2大類型 一般而言,心律不整依照結構、位置、跳動頻率,分成心搏過速(Tachycardia)和心搏過緩(Bradycardia)。其他不規則心律還有心房與心室早期收縮(Premature […]


其他心血管問題

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談到血壓,您可能會以為低血壓比起高血壓較安全,而且少有心臟病(Heart disease)發生的機會,但是持續的低血壓或血壓突然下降,嚴重可能會有致命危險,請務必注意!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有無低血壓?又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血壓過低?就讓《Hello醫師》來為你解惑! 低血壓標準為何? 血壓通常在夜間最低,在早上起床後漸升至中午前最高。若收縮壓為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毫米汞柱或稍低,都還算正常。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打出血液時,動脈內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充滿血液時,動脈的壓力。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只要其中一項符合,就可稱為低血壓,會讓人感覺暈眩無力。有些人常在低血壓範圍內,卻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需要治療。但若嚴重的話,會使流到大腦和器官的血液不足,將導致休克和死亡。 為什麼會有低血壓?常見的3種情況你一定要知道 低血壓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情況都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3種狀況: 1.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暈眩,好發在女性和年長者身上。變換姿勢時,通常心率會跟著升高、血管也會收縮以補充流至大腦的血液,但是姿勢性低血壓者的心率與血管,不如一般人的反應,血液無法及時供給大腦,造成短時間眼前黑、暈眩的症狀。(推薦閱讀:姿勢性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2. 餐後低血壓 吃完飯後,大多血液會進入消化系統而使血壓降低,可能會頭暈甚至摔倒,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吃得多,血壓下降也較明顯,特別是吃高碳水化合物時,但高脂肪食物則無太大差異。透過減少血壓藥的劑量、餐前喝水,或吃低碳水化合物,皆有助減少不適症狀。(延伸閱讀:好壞碳水化合物這樣分~吃出健康沒煩惱) 3. 神經反射性暈厥 長時間站立或情緒波動而導致血壓忽然下降而暈厥,好發在兒童和年輕人身上。由於控制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功能異常,血管擴張導致低血壓,常見的症狀包括流汗、臉色蒼白和噁心等。 若您時而感覺頭暈、視野模糊、噁心、疲勞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感到寒冷、面色蒼白、呼吸快又淺、脈搏微弱等,請務必盡快求診,因為背後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同場加映:懶得吃早餐? 小心變胖虛弱腦袋空) 可能使血壓過低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3種較常見的低血壓原因,下列也有可能會造成低血壓: 懷孕:由於體內循環系統在懷孕期間迅速擴大,血壓可能會下降,但這是正常的,生產後血壓通常會恢復到孕前狀態。 心臟問題:包括心跳過慢、心臟瓣膜問題、心臟病發作和心臟衰竭等。 內分泌問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低血糖以及某些糖尿病等,皆可能引發低血壓。 脫水:身體缺水會感到虛弱、頭暈和疲勞。嚴重可能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等現象,若過度使用利尿劑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身體脫水。 大量出血:如重傷或內出血等,會減少體內血液量,使血壓嚴重下降。當身體血液遭細菌入侵時,也可能導致血壓嚴重下降、器官與組織衰竭,發生敗血性休克。(推薦閱讀:細菌感染恐致命!敗血症的原因、症狀、治療、預防) 嚴重的過敏:攝取或觸碰到某些食物、藥物或昆蟲毒液等,皆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蕁麻疹、瘙癢、喉嚨腫脹和血壓下降等症狀。 缺乏營養: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使體內紅血球不足,因貧血而導致低血壓。 正在服用藥物:帕金森氏症的藥物、抗憂鬱藥物、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和心臟藥物等,都可能導致血壓過低。(關於更多低血壓資訊請參考: 低血壓:症狀、造成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提醒您,若有血壓方面疑慮,請定期量血壓並到醫院檢查有無貧血。在勞動或運動時觀察自己是否容易比他人喘,若感覺有異請到心臟科檢查,若無異狀,可適度運動增進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心律不整

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錢包不見、掉手機讓你差點心跳漏一拍?這不是都市傳說!一般而言,心跳過慢或過快都統稱為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可能是身體正向你發出警訊。心跳太快時,多數情況是因緊張、壓力大或罹患心臟疾病等原因所導致,但心跳過慢則也可能讓患者頭暈、心悸,嚴重時甚至會昏厥,若一時不查就會釀出嚴重後果,不得不慎。 正常心率是多少?究竟心率多少才能被稱作心跳過慢?心跳過慢是由哪些原因所造成?當你還沒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慢半拍」的患者時,心跳過慢有哪些症狀與徵兆可判別,又該如何治療?就讓《Hello醫師》陪你走過經常少一拍的護心之路! 什麼是心跳過慢?心率正常範圍多少? 心跳過慢(Bradycardia)也常被稱為「心搏過緩」,指的就是心跳速率(Beats per minute, Bpm)低於正常值;當心臟的電脈不能與心跳互相協調,心臟跳動便會過快(心搏過速)或過慢(心搏遲緩)或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屬於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成年人在休息時每分鐘的正常心率為60~100下(bpm),但如果心跳過慢的話,每分鐘的心率就會低於60下。 對於老年人、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和經常鍛鍊的人來說,在休息時若出現心率較低,即每分鐘跳動60次以下的狀況,仍屬可能發生的心跳正常範圍。然而,心跳太慢時也可能代表心臟無力推動足夠的含氧血到達身體各處,使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獲得的氧氣量不足,若出現不適症狀就得盡快就醫。(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跳太慢的9大原因 導致心跳太慢的原因不只因先天性心臟病、老化或壓力造成,以下歸納出9大常見原因讓你一眼辨識自己屬於哪一款: 身體代謝及活動降低:如睡眠、體溫過低、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等情形。 迷走神經受刺激或交感神經受抑制:當人在嘔吐、抽痰及心肌梗塞,或進行眼部手術時,皆可能因此造成心跳速率變慢。 藥物使用:使用β接受器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中樞神經抑制劑、鎮定劑、鋰鹽等藥物。 顱內壓升高:如便秘及中風都會使顱內壓升高,進而引發心搏速率過慢。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電傳導會先經由心臟右心房的竇房結(SA node),傳至心房和心室交界的房室結(AV node),再傳到心室產生跳動,但若神經衝動在房室傳導過程中受到阻礙,就會出現房室傳導阻滯,進而造成心搏過慢。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心臟右心房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會產生心跳過慢,或是在心搏過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心搏停止。 心臟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包括二尖瓣膜脫垂、三尖瓣膜脫垂等疾病都可能造成患者心律不整、心跳忽快忽慢的情形發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許多病患於睡眠呼吸中止階段時,心跳速率會下降至30~50下,等到氣流恢復後,心跳則會跳升至90~120下。 萊姆病(Lyme disease):萊姆病是一種會經由硬蜱(俗稱璧蝨)叮咬傳染而引發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若未即時診斷並治療,就可能引發心臟、神經系統及關節等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神經麻痺及單(雙)側膝關節踵痛等臨床病症。(你也想知道: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心跳過慢症狀有哪些?頭暈、心悸要注意! 心跳過慢可能會造成大腦及其他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但病患的心率通常要低至每分鐘50次、甚至更慢,才會產生較明顯的症狀如下: 胸痛(Chest pain) 頭暈(Dizziness) 疲倦(Fatigue) 心悸(Heart Palpitations) 呼吸困難、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 昏厥(Syncope) 全身無力(Lack of energy) 儘管上述症狀也可能非由心跳過慢所引起,一旦發現自己不適症狀皆建議立刻就醫接受檢查,以利及早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心跳過慢治療方法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進行基本檢查,若有其他問題可能會將病患轉介到心血管專科,安排下列檢查: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 : 記錄心電活動以檢查心臟是否機能良好。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活動。 電生理學研究:確定心臟是否有多餘的心電傳導通道,造成心律失常。 心臟超聲波圖(Echocardiogram):利用超聲波(聲波)檢視心臟、心瓣的結構和泵血動作。 運動心電圖(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檢測是否有可能觸發心律失常的其他心臟疾病。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病

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手術是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方式之一,醫師可以透過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植入心律調節器或修補心臟瓣膜等;舉例來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便是較為人熟知的心臟手術之一。 近年因微創手術發展迅速,讓心臟手術不再是得鋸開胸骨的大手術,相較之下,透過內視鏡與達文西機械手臂等微創手術方式執行,手術風險與疼痛感較小,術後恢復也較快,患者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以及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然而,心臟手術種類繁多,許多不同名稱可能指的是同一種手術,常常讓人看得「霧煞煞」,《Hello醫師》為你統整各種心臟手術類型,簡單介紹它們的用途、差異、風險與執行方式。 心臟冠狀動脈手術 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往往是進行冠狀動脈手術的主因;如果動脈中的脂肪斑塊堆積非常嚴重,患者很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無論是心肌梗塞發作或是尚未發作,患者都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將斑塊移除或疏通血流。以下為常見冠狀動脈手術介紹: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 CABG)的進行方式為:透過移植別處血管,以繞開堵塞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得以流通。主要用於治療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心絞痛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患者。 在過去,心臟繞道手術只能由開胸手術進行,風險較高,因此患者通常會在有好幾處冠狀動脈狹窄時,才會考慮使用此手術。不過現今技術已可透過肋骨間的縫隙進行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讓高風險的患者有更適合的選擇。 達文西機械手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在患者左胸打4到5個1公分左右的孔洞,讓機械手臂從肋骨間的空隙進入,即可執行手術,不需要像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因此,患者術後的疼痛感較小,術後大約6小時能脫離呼吸器,也能在較短時間內下床走動,約一週後可出院。 此外,還有一種稱為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簡稱 OPCAB),意指無須心臟停跳與使用體外循環機,在心臟保持跳動的狀況下進行手術。好處是患者可以避免心臟暫時停止的風險,但此手術的施行難度也較高。(延伸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英文名為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以下簡稱 PCI。此手術還有許多別稱,包含心臟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心導管治療等等。 手術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的血管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然後把氣球經由導管送進至動脈狹窄部位,待氣球充氣,便能撐開血管壁,增進血液流通。為了避免術後動脈再度狹窄化,心臟血管成形術通常會搭配支架,將支架留在已被氣球撐開的動脈中,以阻止管壁回縮。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 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英文為Atherectomy,同樣也是利用插入導管的方式,將導管頂端安裝旋轉刀頭,進入堵塞的血管內將斑塊磨碎、切除。此手術也可用於已接受血管成形術,但仍有斑塊堵塞血管的患者。 心臟瓣膜手術 心臟瓣膜是控制心臟血液循環的閥門,瓣膜必須準確地開啟與閉合,才能防止血液逆流。然而,如果罹患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會造成瓣膜發生脫垂、閉鎖不全,像是常常聽到的二尖瓣(僧帽瓣)脫垂、主動脈瓣狹窄等等。這時便需要修補或置換瓣膜,以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瓣膜手術可分為修補與置換,請見以下介紹:(延伸閱讀: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修補手術 在瓣膜可以修補的情況下,通常會透過瓣膜修補手術,以恢復瓣膜的功能。傳統作法為鋸開胸骨,切開心臟直接對有問題的瓣膜進行修補。現在則可經由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幫助,例如以達文西手臂,或者使用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簡稱 VATS),從肋骨間縫隙進行手術,無須切開患者肋骨,有助減輕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期。 達文西手臂瓣膜修補 二尖瓣膜修補時要進入心臟較深處才能進行縫合,因此,手術時的視野較不清楚,操作也較不容易。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時,可以透過3D立體放大影像,搭配可旋轉540度的靈活手臂等特性,能較清楚的看見瓣膜的構造,並且穩定且精細的進行修補。 以瓣膜修補手術來說,加裝瓣膜環避免瓣膜鬆動,改善閉鎖不全的問題。若是瓣膜狹窄,則可能會稍微切開瓣膜,讓血液通過量增加。(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英文為(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 TAVI 或 TAVR),此手術其實與前面提到的 PCI 手術概念相同,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無須特地移除患者原有的心臟瓣膜。 然而,此種「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也同樣適用於二尖瓣或三尖瓣的置換,而非只能更換主動脈瓣,不僅如此,經導管手術也可以利用導管攜帶瓣膜夾,修復輕微的瓣膜閉鎖不全問題,因此無論是瓣膜置換或修補,皆可以考慮以經導管手術進行。(延伸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心臟衰竭手術 心室輔助器 心室輔助器的安裝需透過開心手術進行;醫師會在上腹壁的位置安裝幫浦,接著將導管分別連接主動脈與心室到幫浦上,以及將幫浦與外掛的心室輔助器用導線連接。完成後,心室的血液就會順著導管流至幫浦,透過幫浦將血液打入主動脈,以維持血液循環。簡單來說,心室輔助器其實就是扮演了心室的角色。 若要細分的話,心室輔助器有分為固定與攜帶式的分別,固定的心室輔助器無法攜帶,患者只能在病房內活動,而攜帶式的則能固定於患者身上,並不限制患者的行動。 主動脈內氣球幫浦 此種幫浦與心室輔助器一樣,都是輔助心臟維持血液循環的方式之一,不過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簡稱 IABP)的安裝更為方便,也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它可以透過心導管的方式,由鼠蹊部股動脈放入攜帶氣球的導管,並引導至靠近主動脈弓處放置。這顆氣球可以在心臟收縮時塌陷,減輕心臟的後負荷;心臟舒張時則膨脹,將血液壓回升主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液灌流量。 葉克膜 葉克膜英文名稱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簡稱ECMO,又稱體外維生系統。其與心室輔助器的最大差別在於,葉克膜也具有將血液轉為充氧血的功能,主要用於患有嚴重心臟與肺部疾病的患者。(同場加映:葉克膜能取代心肺?剖析ECMO功能與風險) 安裝葉克膜主要分為靜脈至靜脈(Veno-Venous,簡稱 VV)、靜脈至動脈(Veno-Arterial,簡稱 VA)兩種方式。前者通常會在股靜脈與頸內靜脈插入導管,後者則是股靜脈和股動脈。兩者皆透過幫浦(人工心臟)引出血液後,經由體外氧合器(人工肺臟)去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並加熱血液,之後送回靜脈或動脈。 不過葉克膜的缺點是不能久用,葉克膜的人工材料管路與封閉循環系統,使得患者容易因溶血、血栓造成感染,手腳的末端也可能逐漸發黑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心臟移植 心臟移植通常施行於末期心臟衰竭的病患,此時心臟的受損程度已經無法用藥物或任何方式改善。心臟移植只能透過開心手術達成,鋸開胸骨後將舊的心臟取出,更換為捐贈者提供的健康心臟。 不過,要等到有人捐贈適合的心臟,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心臟衰竭的患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之前的過渡期,可以使用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簡稱 VAD),幫助日漸無力的心臟泵送血液。 全人工心臟 全人工心臟是一種非常昂貴、精密的設備,它跟心室輔助器或葉克膜都不一樣,它本身需要具備所有天然心臟的功能,包括瓣膜的設計、左右心室心房設計等等。此外,使用全人工心臟意味著需要把患者本身的心臟摘除,因此風險較高。除非是雙心室皆有衰竭狀況的晚期心臟衰竭患者,否則多數情況下只會使用輔助型的人工心臟,或是心室輔助器作為心臟移植的過渡期使用。 心律不整手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 心導管射頻燒灼術英文為 Radiofrequent catheter ablation,簡稱 RFCA,主要用於治療心律不整(Arrhythmia),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簡稱 PSVT)。 與心導管操作原理相同,由腹股溝放入尖端帶有電極的導管,順著血管到達發出異常心律的心肌位置,由電極發出射頻能量,破壞病變的心肌細胞,讓心律恢復正常。除了射頻電燒外,此手術還有採用冷凍消融的方式,好處是手術時間較短,但手術自負額較高。 迷宮手術 英文為Maze surgery,迷宮手術透過電刀(或稱電燒刀)在心肌組織上製造疤痕,改變心臟電氣迴路流向,因為疤痕無法進行電傳導,它們就像迷宮中的牆壁一樣,阻隔肺靜脈與心房間的不正常電流傳導。迷宮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心房顫動,也可能搭配 RFCA 進行治療。(推薦閱讀:迷宮手術:適用人群、風險因素、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 安裝心律調節器、除顫器 有些心律不整的病患無法以藥物控制病情,便可能會考慮安裝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心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簡稱 ICD),它們可以偵測患者的心律,如有心律異常的狀況,將發出電流修正心跳節律或進行心臟除顫。 安裝心律調節器與除顫器時,通常會選擇在患者的左胸、鎖骨下方切一個五公分的開口,把機器埋入並將導線以靜脈穿刺的方式,讓導線連接節律器與心臟即完成。 【推薦閱讀】 心臟健康 心臟病 […]


心臟健康

【醫師幫幫我】心臟健康3迷思! 黃斯煒醫師親解—兒童肥胖影響終生健康

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年奪走兩萬多人性命;更值得注意的是,心臟疾病與三高及肥胖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就算是體型纖瘦或年紀輕的族群,也不可掉以輕心。 《Hello醫師》直播節目【醫師幫幫我】邀請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副主任黃斯煒醫師,透過「線上直回」Q&A,與讀者面對面溝通,破除心臟健康迷思;《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精華版」,讓您更輕鬆認識心臟疾病。 心臟健康迷思1. 心臟不好的人還是少運動? 患有心臟疾病的人,不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行動時,都會比一般人來得容易喘、疲累;黃斯煒醫師在直播時表示,「心臟不好少運動」是一大迷思,因為適度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因此,建議心臟疾病患者可選擇像是散步、爬樓梯等較溫和的運動,千萬不要「坐而不動」。 運動治療 心臟疾病、心臟手術、心臟衰竭患者,都需要透過復健提升身體、心理的健康,並且幫助恢復社會功能、減少疾病惡化;而復健項目也包含運動治療。 建議運動項目:走路、散步、慢跑、游泳等。 運動強度:以心臟衰竭患者為例,運動強度為最大心跳(220-年齡)× 40%~80%。(強度依患者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請與心臟科、復健科醫師討論) 心臟健康迷思2. 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黃斯煒醫師說,「瘦子不會得心臟病」也是常見的錯誤迷思;導致心臟疾病的原因主要如下: 肥胖 抽菸 喝酒 高熱量 高油 高糖 其他 體型纖瘦族群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雖較肥胖族群低,但若是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飲食習慣不健康,長期下來,仍有可能罹患心臟病,不可不慎。 心臟健康迷思3. 老人才會得心臟病? 黃斯煒醫師表示,年紀大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確實比較高,但近10年因為高油、高糖、高熱量飲食習慣,加上運動量不足,臨床觀察到許多國、高中生罹患高血壓、心臟疾病,且人數比起過去有明顯上升,因此,不代表年輕族群不會罹患心臟疾病。 此外,根據統計,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6到10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結構異常,發生原因不明,可透過以下檢查來確認: 身體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 心臟超音波 核磁共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 心導管 更多小兒心臟相關資訊,請鎖定【西v麵-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 觀看【醫師幫幫我】黃斯煒醫師〈小心臟大影響,兒童肥胖會有心臟病?〉完整直播影音,請點以下連結: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沒症狀不代表康復!醫:擅自減藥或停藥易加重病況

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致死率高。一名長年服藥的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穩定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日常出遊或運動與一般人無異;但卻在自行嘗試減藥後,多年不見的病症又再次出現。醫師說明,要控制心臟衰竭病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規律服藥與維持劑量穩定是不二法門。 《Hello醫師》為您邀請亞東紀念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說明心臟衰竭為何不可逆的原因與及早治療之重要性,與介紹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藥物,以及多數人所不知的2大治療重點。 心臟衰竭死亡率高,及早治療改善預後與存活率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指因心臟功能受損,無法打出足夠血液量,以滿足身體及組織代謝的需求,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症狀。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也常合併其他共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最為常見。(延伸閱讀:洗腎者罹患心臟衰竭10倍於常人 心腎症候群類型、風險、治療詳解) 心臟衰竭會使人體分泌神經荷爾蒙、刺激交感神經亢進等種種因素而造成心肌細胞凋亡或死亡,再進一步損害心臟功能形成惡性循環;然而,藥物雖能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但已受損的心臟機能是無法恢復的,所以治療重點在於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心臟功能繼續惡化。 心臟衰竭分級系統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紐約心臟學會的症狀分級,另一個是美國心臟協會考量心臟衰竭風險因素的綜合分級。曾炳憲主任強調,無論是哪個分級,提早治療的效果都比較好,愈早治療,愈能改善病患的預後、死亡率及提升存活率。(延伸閱讀: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透析病友心臟檢查項目一次看,定期檢查才安心) 以美國心臟協會的ABCD分級來說,A和B級的5年存活率都有97%,但到C級,5年存活率就降至74%,D級則只有20%;可見及早治療,對於提升存活率的重要性。 心臟衰竭第一線治療4大類藥物介紹 心臟衰竭的第一線治療目前有4大類藥物: 統稱A類藥物:可擴張血管與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抑制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 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 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改善心臟功能。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可減緩心跳、降低血壓、抑制交感神經系統。 礦物性皮質素/醛固酮受體阻斷劑(MRA):促進腎臟排除鈉與水,減少荷爾蒙對心血管的危害。 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i):促進腎臟排除糖分,進而排除體內水分,並透過參與脂質及其他機轉促進心臟功能。 曾炳憲主任解釋,基本上4大類藥物的重點都在於降低心臟負荷,避免心肌細胞持續受到不利荷爾蒙與交感神經的刺激;根據歐美臨床指引,若確診為心臟衰竭且已有症狀,建議直接使用上述4大類藥物;因為心臟衰竭為相當嚴重的病情,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心臟衰竭需規律服藥,隨意減藥或停藥易惡化 曾炳憲主任特別提到,心臟衰竭的治療有兩個重點: 需嘗試將藥物調至目標劑量。 一旦病友病情穩定,輕易減藥或停藥都容易使病情惡化。 心臟衰竭藥物經過臨床實驗後,都會訂定為達最佳療效所需的目標劑量;醫師會視病友狀況,緩慢將劑量調升,以求及早控制病情;若病友在服藥過程中,出現低血壓、高血鉀或其他問題,醫師則會暫時調低劑量,待狀況穩定後再嘗試調升;一般而言,醫師都會和病友一起朝目標劑量努力,只要能達到50%以上的劑量,療效就會顯著提升;但有些患者因為身體狀況不穩定,可能需半年或1年以上才能達到目標劑量。 當患者已經接受藥物治療,劑量或功效只能往上加,就不要隨意降低,除非有其他狀況。曾炳憲主任對此說明,一般人所熟知的累、喘、腫等症狀只是心臟衰竭所表現的冰山一角,即使症狀在服藥後穩定,心臟仍可能持續受損及惡化,所以需要持續穩定服藥才能妥善控制;任意減藥、停藥,或是改用療效較差的藥物,都可能加重病情。(延伸閱讀:30歲透析病友有顆80歲的心?當心「心腎症候群」!預防心臟衰竭注意這2點)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302014409)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